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聞人是另一支抗震救災先遣隊

[複製鏈接]

603

主題

846

帖子

48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俺說兩句 發表於 2008-5-21 08: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之所以新聞人沖在地震災區的最前沿,因為他們的筆和鏡頭,也是挽救生命的戰鬥工具。


    在汶川大地震一線,我們看到了許多活躍的新聞人的身影,他們是另一支抗震救災的「先遣隊」。當軍人在新聞人的鏡頭前托舉生命的時候,災區的第一手報道,第一張圖片都是從新聞人手中發出。

    面對慘痛災情,中國新聞人正在充當托舉生命的「另一條肩膀」的角色。

    此次報道,新聞媒體和新聞人的表現可圈可點。比如央視第一時間把鏡頭對準震后的廢墟,中斷正常節目進行24小時不間斷地現場直播,此舉可能刷新中國公共傳媒對重大事件的報道模式,其突破意義顯而易見。而同樣,包括新京報在內的國內許多媒體,都不惜版面,報道地震現場,宣傳民眾愛心,顯示出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

    同樣,屢見新聞人踏泥濘,攀山崖,奔波於廢墟之上,輾轉於震區之間,為災區的訊息不因道路、通訊的中斷而出現真空,見證著中國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和鐵肩道義。至於央視主持人報道災情時幾度哽咽,乃至潸然淚下,也從某個角度揭示了新聞人的悲憫情懷。

    托舉生命,意味著新聞人在特殊的自然災害面前,承擔了多種社會使命。一方面,新聞人是政府信息和公眾需求之間的重要橋樑,自地震發生后,各種消息此起彼伏,各地群眾對災區的關注和對救災工作的關心溢於言表。這時候,充分的報道和第一手的新聞,就是傳遞信息,化解擔憂的最好良方。之所以各個媒體的記者沖在地震災區的最前沿,因為他們的筆和鏡頭,也是挽救生命的戰鬥工具。

    另一方面,新聞人又要做社會動員的重要輿論推手。此次汶川地震之後第二天,中國的部分主要媒體就向全國各地民眾發出了行動起來,支援災區的號召,更在後來提供了各種支援渠道。從5月13日開始,人們可以在街頭的獻血車前看到排起長隊的人群。這種我們曾經極度渴望,也曾經擔憂失卻的畫面,自覺地出現在2008年中國最困難的時刻,實際上不僅是輿論動員的效果,也是媒體對災區情況報道所激發的民族意志。更遑論有許多媒體的記者在採訪的同時,也加入到救災隊伍中間,親手搬開那些石塊、預製板。

    有擔道義的鐵肩,才有著文章的妙手。汶川大地震,同樣是考察中國新聞人使命感和榮譽感的歷史契機。我們見到了不少媒體拿出版面向遇難者致哀,也看到了不少電視媒體為此停播了娛樂節目。如果說新聞人是一個職業群體的話,那麼在突發災害的報道中,這個職業群體表現出了自覺的社會擔當,也表現出應有的職業使命感和榮譽感。當然,從職業群體的角度說,這次災情是我們新聞人的試金石。

    「5·12」汶川大地震,無論從傷亡人數還是造成的情感傷害來說,都無疑是一次國殤。對於全民族的傷痛,新聞人自然首當其衝,品嘗肌膚之痛。他們之所以能夠做得足夠好,就是因為他們離現場足夠近。新聞人都知道一句話,新聞是歷史的第一章。那麼這一章除了撰寫慘烈、團結、迅速之外,還要記錄新聞人的一舉一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也相信新聞人能夠做得更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8: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