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眼中的綠色日本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08-3-17 22: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駐日本記者 於青





    如今,各國紛紛增加在節能環保上的投入,日本是世界能效最高的國家,這個自然資源並不豐富的島國在節能環保領域有哪些錦囊妙計。本報駐日本記者於青在日本工作多年,日常的點滴生活和大量的專業採訪,使他對能效之國的節能環保歷程有著切實的感受。——日本節能環保採訪記



    ★ 從我做起:一人一天一千克

減排重擔:產業部門與運輸部門、寫字樓、家庭的責任之爭

    ★ 「超級生態區」:把「處理廢棄物的靜脈產業」變為「供給資源的動脈產業」

 


「我」能做些什麼



    從北京來東京生活,起初感覺不習慣的是扔垃圾。在北京的社區,每天可以隨時扔垃圾。在東京,生活垃圾分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和資源性垃圾,要在規定的時間扔規定的垃圾。

  在東京公共場所看見垃圾桶,會感覺「請不要亂扔垃圾」有了新的含義。每處垃圾桶至少分為三類,即可燃垃圾、塑料垃圾和金屬垃圾等。扔垃圾時確實不能隨意,必須「合併同類」準確投放。過去「請不要亂扔垃圾」多是對於維持局部環境衛生而言;如今這句話則具有更寬泛、更深層的含義。說說容易,如果每人每天每次扔垃圾時都自覺、自然地實現正確分類,那就意味著民眾環保意識相當普及,意味著環境保護具有了紮實廣泛的社會基礎。

  在橫濱國立大學村田教授家做客,聊天時問夫人為保護環境做些什麼。先說室內,冬天充分利用陽光為室內增溫,家人多穿衣服注意保暖;夏日利用晝夜溫差和自然通風調節室溫,盡量少開空調。又說購物,自己帶包,不要商店塑料袋,可減少白色垃圾;肉盒、牛奶盒和飲料瓶等包裝容器,用后洗凈晾乾送回商店循環利用。再說垃圾,一是盡量少產生垃圾,將生物垃圾用作肥料養花培樹;二是盡量讓其它垃圾能夠再生循環利用,細緻分類、按時間按地點投放。

  日本提議開展「一人一天一千克」國民減排運動據日本媒體報道,一千克二氧化碳氣體的體積相當於100個足球。家庭減排的內容包括:每人每天減少一分鐘淋浴時間,減排74克;自帶包裝袋購物,減排62克;夏天將空調冷氣調高1攝氏度,冬天將空調暖氣調低1攝氏度,減排35克;空調、冰箱、燈泡換成節能產品,減排281克;及時熄滅汽車發動機,減排42克;生活垃圾徹底分類,減少焚燒量,減排52克;不用時切斷家電電源,減排64克。這些措施合計可以減排610克二氧化碳,還剩下390克減排目標如何實現,需要徵集國民的意見。

 


 

環保意識從何來



圖為2006年獲得日本「環境大臣獎」的斜式滾筒烘乾洗衣機,這款洗衣機由松下電器公司研製,它採用熱泵烘乾方式,與舊型號相比,洗滌烘乾6千克衣物的耗電量和用水量,均降低了1/2。於 青攝

    日本人環保意識較高,並非與生俱來。提高環保意識沒有捷徑,要靠政府、企業、學校、社區和市民各盡所能,持之以恆。

    首先,環保意識提高離不開環境立法的推動。日本在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經歷過嚴重的水質污染和空氣污染並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1956年的水俁病,1957年的痛痛病,1961年的四日市哮喘病,1964年的米糠油事件。公害給人們生活和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國民要求政府強化公害對策的呼聲不斷高漲。1967年日本國會通過了《公害對策基本法》,1968年制定了《大氣污染防止法》和《噪音規製法》。1970年第64次國會上重新修訂《公害對策基本法》,並制定了《廢棄物處理法》等14個相關環境法案,使此次國會成為著名的「公害對策國會」。相關法律還加進了居民應該享受良好環境的「環境權」這一新見解,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共鳴,「環境權」成為日本此後環境立法的基本理念。

  其次,環保意識提高促進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上世紀60年代是日本公害事件的高發期,產生公害問題的直接原因是企業將伴隨生產產生的廢棄物直接排放和隨意丟棄。70年代是公害訴訟的高發期。作為當事人的企業不僅要支付訴訟費用、受害者救濟費用、環境再生費用,還要承擔道義責任和企業聲譽下降的負面影響。公害訴訟的積極意義在於促進了企業環保意識的提高,進而促進了企業環境技術革新。在公害發生最多的製造業,最初只考慮如何處理排放的污染物,後來則注重如何減少能源消費和污染物排放等「清潔生產」技術的開發。日本的環境產業經歷了從「公害防止型」、「資源節約型」到「資源循環型」的變遷。

  其三,環保意識提高與環境教育普及相輔相成。1970年,「公害」一詞首先在日本《小學學習指導大綱》中出現。1971年,日本文部省決定在社會課程中增加有關公害的學習內容。在「環境教育」還未引進日本之前,環境教育是以公害教育這一形式存在的。日本學校的環境教育大致分為親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和保護自然教育三個階段。除重視學校環境教育外,日本還重視社會教育和社區教育,在培育個人自由參與社會活動能力的同時,平衡自由與責任、權利和義務的關係,滲透環境保護意識,提高參與環保社會活動的自覺性,增強為人類、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承擔義務的責任感。


 


 

東京灣「江戶壽司」今昔談



從東京灣眺望富士山

     400多年前,東京稱為「江戶」,當時「江戶壽司」是日本聞名遐邇的美食。作為「江戶壽司」 原材料的海產品多取自東京灣。戰後60—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東京灣東西兩側成為工業高度集中的地帶,水質受到嚴重污染,即使捕撈到海產品也不能做壽司了。經過多年治理,如今東京灣內海水清澈、空氣清新,有魚有蝦有海螺,全國30%的鱸魚就是在東京灣捕撈的。

  東京灣中有個人工島,名叫「海上螢火蟲」。乘車從東京灣西側的川崎進入東京灣海底隧道,車行駛約10公里后隧道鑽出水面,就來到「海上螢火蟲」。站在島上眺望,只見波光粼粼,水天一色,不知誰喊了一聲:「富士山!」隨著眾人張望的角度望去,果然,西南方向遠處,白雪從山頂覆蓋到山腰,富士山宛如白衣少女,亭亭玉立、楚楚動人。心算一下,從東京灣到富士山,直線距離有150多公里。能見度如此之高,不禁令人驚訝。據說,近10年的觀測記錄表明,東京一帶平均每年有100天左右可以望見富士山。在位於東京灣東側的千葉縣午餐時,老闆娘告知,味噌醬湯中的小蛤蜊就是東京灣內養殖的。

  在位於東京灣東北角沿岸地區,記者採訪了五井發電廠。這家電廠以天然氣為燃料,使用2004年建成運行的燃氣組合循環發電設施,循環利用熱能效率高,實現了煙塵和硫化物的零排放。桑島廠長說,如果簡單比較,煤炭作為燃料確比天然氣成本低,但是,堆放煤炭需要土地、運送煤炭需要運力、最後煤渣需要處理等,這些問題都要付出成本,如果再加上各個環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達到同樣的電力輸出功率,以煤炭為燃料的運營成本並不低。現在東京灣周邊已經沒有以煤炭作燃料的發電廠。

  並非東京灣周邊的所有企業都不用煤炭。1978年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訪問日本時參觀的新日鐵公司君津工廠在東京灣千葉縣一側。據新日鐵公司能源技術專家小野介紹,在鋼鐵業界,日本企業煉一噸鋼,19世紀初平均消耗30噸煤炭,20世紀初消耗3噸煤炭,現在僅消耗0.6噸,同比美國消耗1噸煤炭,中國消耗1.5噸煤炭。日本鋼鐵產業消耗能源占日本整體消耗能源的約10%,占日本排放二氧化碳的約13%。鍊鋼過程中,熔化原料等工序需要使用大量能源,日本鋼鐵企業100%擁有回收電能的TRT(高爐爐頂余壓回收發電裝置),約85%擁有CDQ(干法熄焦)技術,實現了有效利用能源,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而德國和美國擁有同類設備的企業不到50%和10%。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鋼鐵企業節能減排的新舉措是利用廢塑料。廢塑料在焦炭爐內無氧狀態中加熱后完全分解,其中約40%成為以氫為主的煤氣,還有約40%成為以輕油為主的油,其餘約20%成為焦炭。煤氣可以用於發電,油可作為塑料的原料,焦炭作為高爐的還原劑,幾乎是100%循環利用。2003年日本鋼鐵業整體利用廢塑料29萬噸,不僅節省了原材料,還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

  在東京灣西北角沿岸地區,記者採訪了一家廢舊家電回收利用企業——東京資源循環公司。博士學歷的總經理馬場研二先生,原是日立公司高級研究人員,8年前上書公司高層提出建立一家廢舊家電回收利用企業,並承諾企業決不虧損。馬場博士自豪地說,他的公司是最經典的循環經濟企業,運進來的是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視機等廢舊家電,運出去的是鐵、銅、金、鋁和塑料等資源,運去填海的垃圾不到拉進來廢棄家電總重量的0.1%,需要焚燒的為1.9%,整體回收率即轉化成再利用資源的量達到98%,目前是日本水平最高的廢舊家電回收利用企業。

 

 

「超級生態區」 變廢為寶



「東京超級生態區」的東京臨海再生能量公司每天通過處理廢棄物,可發電2.3萬千瓦。電能除一部分供工廠內部消耗外,剩餘部分由電力公司收購,而鐵、銅、鋁等金屬則作為再生資源利用。圖為該公司的廢棄物處理監控中心。

   在日本,垃圾的正式用語是「廢棄物」,其大致分為產業廢棄物和一般廢棄物兩大類。產業廢棄物是伴隨生產和事業活動產生的,按照相關規定分為20種。一般廢棄物主要由家庭和餐飲店產生。除此之外,還有容易對人體和環境造成損害的特別管理產業廢棄物和特別管理一般廢棄物。日本外國記者中心組織採訪的「東京超級生態區」,是社會與垃圾爭奪生存空間的寫照。

  《2006年東京都環境白皮書》披露,2003年度日本全國一般廢棄物排放量為5161萬噸。從東京都來看,2003年度排放產業廢棄物2358萬噸,其中近30%最終要通過填埋處理;2004年度排放一般廢棄物505萬噸,其中90萬噸也要依靠填埋。據日本環境省統計,截至2002年末,全國2655個產業廢棄物填埋場剩餘容積僅夠4.5年使用;截至2003年末,日本全國2039個一般廢棄物填埋場剩餘容積僅夠13.2年使用。填埋場飽和已成為廢棄物處理的緊急課題。

  在此背景下,東京都於2002年在東京灣內靠近羽田機場的地段啟動了「東京超級生態區」項目,旨在通過培育新興環境產業,解決廢棄物填埋場飽和問題。首批公開招標的8家企業已於2004年4月至2006年8月期間全部投產。這8家企業分別側重處理不同種類的廢棄物,最大限度地使廢棄物得到循環利用。

  東京臨海再生能量公司每天可處理廢棄物550噸,其發電功率為2.3萬千瓦。電能除一部分供工廠內部消耗外,剩餘部分由電力公司收購,而鐵、銅、鋁等金屬則作為再生資源利用。生物能源公司主要從事生鮮垃圾發電,是日本國內規模最大的生鮮垃圾發電企業。這家公司的設備全年全天候運轉,日處理生鮮垃圾130噸,相當於60萬人一天排放的生鮮垃圾總量,其中固態垃圾110噸,液態垃圾20噸。高俊興業公司主要從混合建築垃圾中分選出可再利用的各種資源,循環利用率達到93%;日本環境安全事業公司則通過化學處理,使印刷線路板無害化;Retem公司從事含鐵複合材料和辦公自動化設備的處理。

  這些新型的處理垃圾企業,廠區建築新潮時尚,有的企業開業時,在廠區舉行美術展,來賓還以為是出席一家美術館的開業典禮。這些企業之間還建立了互通有無的合作關係,如生物能源公司從生鮮垃圾中分離出來的塑料托盤、保鮮膜等難以發酵的塑料製品都被送往東京臨海再生能量公司供那裡發電使用。而高俊興業公司從垃圾中分選出廢金屬、廢石膏、廢水泥、廢紙、廢塑料泡沫、廢電線等可回收利用的部分后,剩餘的破碎纖維、木屑等經壓縮捆包后也被送往東京臨海再生能量公司發電。「東京超級生態區」已成為新興環境產業示範區,他們的理想是,把「處理廢棄物的靜脈產業」,變為「供給資源的動脈產業」。


 

 



減排壓力依然在

 


     5月,有兩條與環境技術設備有關的消息引人注目,一條是日本的三菱重工公司陸續接到5家美國電力公司風力發電設備的訂貨,總計發電裝機容量相當於日本全國現有全部風力發電設備的裝機容量;另一條是日立公司一次性接到比利時最大電力公司Electrabel S.A.三座煤炭火力發電設備的訂單,發電設備採用最先進的超臨界壓技術,以減少煤炭消耗量。

  日本企業在節能減排環保方面的確技高一籌。例如在水泥業界,從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間,日本企業能源消耗減少近50%。在汽車業界,日本車與同樣重量的美國車相比,能源消耗平均少20%。豐田汽車公司和本田公司率先推出的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其油耗相當於歐美車的一半。在家電業界,同是21英寸顯像管電視機,2004年產品比1984年產品能耗減少45%;同是2.8千瓦空調機,2004年產品比1995年產品能耗減少35%。

  儘管日本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驕人的業績,但是預定實現的減排指標並不如願。《京都議定書》規定,日本必須在2008年至2012年間使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6%。然而到2005年為止,日本不僅沒有減排,反而增加了8%的排放量。但由於排放源覆蓋眾多行業和領域,因此目前還找不出可起到明顯治理效果的措施。

  甚至有部分意見指出,「也應該考慮一旦無法完成任務時的情況」。日本政府憂心忡忡,目前的狀況若持續下去,日本將失信於國際社會,甚至會使日本在今後的國際談判事務中處於不利位置。由於政府的討論遲遲不見成果,環保組織等紛紛抗議稱,「日本政府正試圖拋棄用日本城市冠名的(京都)議定書」。

  日本政府之所以不能採取果斷的調控手段,其中一個較大的原因是來自於產業界的抵抗。日本產業界一貫以過去作出的節能努力為由,主張「再努力去擰乾抹布,也很難實現超越目前的減排成果」,日本有必要對家庭、寫字樓、運輸部門等排放量增加明顯的領域加大治理力度。

  產業界的抱怨也不無根據。日本環境省透露,2005年產業部門的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了3.2%,相反,運輸部門、寫字樓、家庭方面的排放量則分別增加了18.1%、42.2%以及37.4%。這也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提議開展「一人一天一千克」國民減排運動的背景。

 

 

「環境日」眾說環保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也是日本人異口同聲呼籲環境保護的日子。

  日本政府所屬的「地球溫室化對策推進本部」在全國主要報紙上刊登以首相安倍和夫人為形象代言人的整版廣告,呼籲國民保護環境從家庭做起。安倍簽名的廣告詞說:解決氣候變暖問題,家庭也是關鍵之一所有的人改變日常的生活方式,以實現一人一天削減一千克二氧化碳。

  日本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氣候變化研究組長鯰川在《朝日新聞》撰文說,按現在的狀況難以實現日本在《京都議定書》中的承諾。政府和產業界的危機感很淡薄,他們都重視民用、運輸和家庭方面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是,如果以燃燒化石燃料的排放量計算,能源和產業部門占日本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的65%,家庭只佔5%。如果大量排放部門不能實現顯著削減,大幅削減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不能實現。若為實現《京都議定書》的承諾,只把重點放在「一人一天一千克」的全民運動上,這等於把實現承諾的責任從大量排放者推給民眾。

  55歲的著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給媒體寫信說,我年輕的時候,只考慮眼前的事情。即使現在,也不會設計人生,但最近稍有變化。我有4個孩子,當孩子們長到我現在的年齡時,地球將會怎樣?食品夠充足嗎?氣候變化更劇烈嗎?即使不考慮明天的人,如想到孩子,馬上會想象20年後、30年後的事情。當父親的,都不願孩子生存困難。為了不發生我們不願意看到的事情,讓我們從現在、從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66歲的著名建築家安藤忠雄說,面對身患重病的地球,一個人的努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日本人口的半數每周少開車30公里,每年就可以減排二氧化碳3000萬噸,如果全體日本人都這樣做,將會顯著減輕地球的負擔。地球環境問題,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改變世界,需要每個人付出努力。

  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日本事務所代表玉村美保子說,需要糧食緊急援助的原因是面臨飢餓,而導致飢餓的原因中約六成是由於氣候異常造成的乾旱、洪水等自然災害。飢餓問題就是環境問題。根據記錄,1975年的世界自然災害不到100起,但2005年自然災害有400多起。飢餓的人們成為「環境難民」,到處尋求水和糧食等資源。我們應該儘力節省能源,循環利用廢棄物,為減少飢餓和糾紛貢獻微薄之力。

  20歲的女演員鈴木杏說,人們都怎樣感知世界,怎樣思考地球的事情?對我來說,感知到的世界是陽光和清風。環境問題的確很難,我現在能做的,就是把環境問題的難處讓更多的人了解。在每天的生活中,注意節電,不要商場的塑料袋。希望大家都能為解決環境問題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結束語

 


    從東京灣可以看到富士山,這說明空氣好、能見度高。5月末去富士山觀光,卻聽當地計程車司機說,富士山因山麓垃圾多而落選世界自然遺產,且近年富士山積雪中黃沙含量增加。如此說來,富士山的環境並不像從遠處眺望那樣完美無缺。這令人再次感到:環境問題無處倖免,環境保護任重道遠。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3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