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裔錦聲:書寫華爾街傳奇的川妹子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雲遊大俠

Rank: 5Rank: 5

積分
1357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enjsau 發表於 2008-2-4 0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紐約華爾街,全世界最著名的金融街。這條僅1公里長的狹窄街道既不生產汽車,也沒有任何IT產品誕生,但數以億計的金錢流動卻在這裡的交易員掌控下,分秒之間便可易主。

  華爾街,一條締造經濟奇迹的街道,這裡集聚著「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他們有的是金融大鱷,有的是投資天才,甚至不乏諾貝爾獎得主。

  華爾街,一條見證事業悲歡的街道,有人在這裡邁向成功,有人在這裡墜入失敗的深淵。華爾街人頭髮變白的速度與賺取金錢的速度成正比;公文包陳舊的程度與成就的顯赫程度成正比……

  也許,正因為此,一位退休的銀行家聽說女兒要去華爾街一家著名金融機構任職時,注視著女兒只說了一句話:「華爾街不是女人呆的地方!」

  華爾街的女人少,華爾街的中國人少,華爾街的中國女人更是稀有。然而,就有一位女人,就有一位沒有任何金融背景的女人,就有這樣一位來自中國四川的女人,不僅在華爾街立足,還書寫了一段華爾街的職場傳奇。

  她的名字叫裔錦聲。

  叩門:走進華爾街

  名字中的「錦」正代表著裔錦聲的出生地——「芙蓉花重」的「錦官城」成都,似乎也預示著她人生道路的前程似錦。然而,裔錦聲的童年卻並非繁花似錦。

  1957年,年僅1歲的裔錦聲便經歷了喪母之痛,其後由曾擔任過國民黨成都市參議員的大舅撫養。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這種背景帶給裔錦聲的消極影響顯而易見。

  1977年,裔錦聲參加高考,成績遠遠超過了她所報考的北京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但是,她等來的卻是名落孫山。到四川省招辦一詢問,方知原因只有一個:政審沒有通過。回到戶籍所在地,裔錦聲託人了解了自己的家庭背景,這才知道,舅舅的頭上還背著「歷史反革命」、「現行反革命」和「破壞上山下鄉」等罪帽。

  就這樣,裔錦聲不得不第二次走進高考考場。這一次,幸運降臨在她的頭上。得益於全四川省英語口語第一名的成績,吉林大學英語系「破格錄取」了裔錦聲。對裔錦聲來說,英語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並非偶然,它來自於一次偶然鑄成的必然。1974年的一天,高中畢業待業在家的裔錦聲在街頭偶遇高中時代的英語老師。憶念起裔錦聲學生時代上英語課的認真勁,老師主動提出教輔裔錦聲學習英語。裔錦聲的命運亦在這次偶然中得以改變,並一直延展,影響了她未來的人生、事業之路。

  從巴山蜀水來到遙遠的東北大地,在大學校園裡第一次參加期末考試的裔錦聲便迎來了一次陰差陽錯、機緣巧合。她並不知道,自己答完的這份試卷不知何故是本應發給77級同學的試題。考試成績公布,裔錦聲竟然考出了98分的高分。不久,老師找到裔錦聲,問她是否想跳級讀書。裔錦聲未及多想,懵懵懂懂中便給了老師肯定的回答。於是,她便成為了恢復高考後全國高校第一位跳級的大學生。

  大學畢業后,裔錦聲考取了南開大學英語系碩士研究生,十九世紀英國文學專家李宜燮教授成為她的導師。當時的南開大學英語系是從北京大學分離出來的,因而與北大頗有淵源。說來也巧,北京大學西語系主任李賦寧教授在南開大學講學時,無意中看到了裔錦聲撰寫的畢業論文《美國夢的產生與幻滅》。讀罷,李教授不由拍案叫絕:「思想這樣敏銳,能夠寫出如此好文章的中國學生太少了!」設法與裔錦聲見面交談后,李教授當即就向南開大學的領導求賢:「把這個學生給我們北大吧。」於是,裔錦聲畢業論文答辯尚未進行,她的工作就定了下來。

  聽說這一消息的一刻,一直嚮往著北大,曾為當年因政審與北大失之交臂而心懷遺憾的裔錦聲不由得激動萬分,已然在心裡把人生終點定在了北京大學。

  1984年的最後一天,裔錦聲收拾好行囊搬進了北大宿舍。第二天,行李還未收拾停當,她就跑到系裡要任務,並幫著其他老師批閱試卷。新學期一開學,任教數學、物理兩系學生的公共英語課後,裔錦聲滿腔熱情地投入到教學之中,她不僅動手修訂教材,還在周末組織起英語俱樂部。短短几個月時間,她的周圍便形成了一個好幾百人的英語學習群體。

  1985年5月16日,清晨。裔錦聲一如既往地在未名湖畔的大道上晨跑。命運卻在這個看似平常如昔的清晨再一次眷顧了她。當裔錦聲跑過紅二樓時,一位外國人迎面跑來。出於禮貌,裔錦聲用英語問候:「Hi,How do youdo(你好)。」那位外國朋友十分詫異,停下腳步,與裔錦聲在路邊攀談了起來。20多分鐘后,那位外國人感嘆道:「GreatEnglish(這麼好的英語)」,接著對裔錦聲說:「你是我在中國見到的英文講得最流利的學生,你應該到美國去,我來幫助你去美國。」原來,這位外國人正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前任院長、著名數學家、諾貝爾獎的多次提名者Guidoweiss教授。那段日子,他正在北京講學。

  與裔錦聲分別後,愛才如命的Guidoweiss教授就迫不及待來到北大外國留學生宿舍——勺園撥打國際長途,把情況告訴了他的學生、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現任院長Dean Wilson。其時,美國大學的錄取工作已告一段落,獎學金也發放完畢。但Guidoweiss教授在電話里不斷向DeanWilson院長強調:裔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學生,我們無論如何應該幫助她到美國。

  兩個星期後,Guidoweiss教授將一封國際快件交到裔錦聲手中,裡面裝著華盛頓大學錄取通知書、全額獎學金和美國移民局頒發的申請美國簽證的IAP-66表。

  甫一踏上美國的土地,迎接裔錦聲的卻是命運的玩笑。由於校方為裔錦聲申請下來的獎學金來自中文系,裔錦聲不得不從中國大學的英語系課堂走進了美國大學的中文系課堂,學習方興未艾的比較文學專業。而在多年前上大學講到中國文學時,裔錦聲常常逃課去學英語。如今,中文竟成了她留學的專業。不久后,裔錦聲漸漸喜歡上了中國文學,中世紀古典文學、文學理論以及用西方文學批評觀點重新批評、解釋中國古典文學的全新理念深深吸引了她。半年後,裔錦聲便順利通過了博士生資格考試。

  就讀博士生期間,女兒的降生,給遠在異鄉深造的裔錦聲和丈夫帶來了無窮的歡樂,同時也使全靠獎學金度日的夫妻倆生活更加拮据。為此,裔錦聲讀書之餘必須打工掙錢,並同時打下了三份工——教書、餐館和私人輔導。一次,裔錦聲開車去打工,結果車子壞在了半路上,因為害怕誤工丟了工作,她只好在高速公路上撒腿奔跑。公路巡警以為出了事,駕車追了上來。問清情況,好心的巡警開著警車將裔錦聲送到打工的餐館里。

  1992年,裔錦聲完成了在華盛頓大學的學業。按照先前的設想,裔錦聲準備返回母校——北京大學,重執教鞭。然而,面臨的現實卻讓她難以成行。這些年來,夫妻二人忙於各自留學深造,以至女兒已快三歲,一家人還是聚少離多。況且此時,先期畢業的丈夫已在美國找到一份工作。由此,裔錦聲不得不打消了回國的念頭。

  手握一個學士、兩個碩士、一個博士共4個學位的裔錦聲隨即希望找一份教書的工作。正好華盛頓大學空缺了一個終身教授的位子。裔錦聲便請自己的導師—— 一位非常優秀的年輕教授幫助寫一封推薦信。導師告訴她:「你跟我在找同一份工作。」 裔錦聲深深為之震動。適逢美國經濟陷入冰點期,很多學校資金短缺,無力聘請終身教授,甚至連一年一聘的教師職位也是僧多粥少。不久,華盛頓大學這個終身教授的職位也因經濟上的考慮而取消了。看來,校園已不再是承載裔錦聲夢想的理想之地,那麼,未來的路又該如何走下去呢?

  一畢業便失業,困惑中的裔錦聲依然保持著素有的堅毅,她的心中只有一個簡單而真切的想法:既然留在了大洋彼岸,就要努力進入美國的主流社會。她還在心底暗暗告訴自己:「我為什麼不能贏美國人?!」然而,美國的主流社會在哪裡?在裔錦聲看來,金融業就是美國的龍頭。於是,裔錦聲開始了新的人生探求。

  每天,裔錦聲都到街上買回一大堆報紙,翻看著形形色色的廣告版面,希望從中通向一份收入穩定的職業。一天,《紐約時報》徵人欄上由舒利文企業與人力資源諮詢公司刊登的招聘廣告深深吸引住了裔錦聲的目光:商學院畢業;至少三年的金融專業或銀行工作經驗;開闢香港、亞洲業務;薪水從優。舒利文公司起初不過是當地一個小型獵頭公司,專為波士頓地區的高科技公司尋找人才。後來業務拓展到法律、醫院、金融界,並且從單純地替別的公司找人發展到諮詢該公司成長的全部計劃,開辦培訓班,培養在職總裁、副總裁的管理能力。當時,舒利文公司已經擁有14個分公司,公司市場評估價值7400萬美元。在全美的金融人力資源與企業管理諮詢公司中排名第三。顯然,舒利文公司的各項要求裔錦聲幾乎都不具備,唯一符合的是她會熟練的中英文。這或許也是對在香港、亞洲市場拓展業務唯一有所幫助的條件。

  儘管如此,裔錦聲依然難抑欣喜。她嘩啦啦一氣寫下3大頁的個人履歷,教育經歷、畢業論文題目、工作背景、獲得過的榮譽等一一列於履歷之中。這份履歷發到舒利文公司的結果可想而知:石沉大海,毫無迴音。裔錦聲卻沒有輕言放棄,她堅持給舒利文公司打電話詢問、聯繫,以至於公司人事部門的人熟悉了她的聲音,並且一聽是她便想方設法搪塞。終於有一天,等待得有些無奈的裔錦聲鼓起勇氣,直接將電話打到了公司總裁的辦公室。

  十分幸運,舒利文公司總裁Donald那天正巧在辦公室里,而且心情不錯,讓秘書將電話接了進來。一接通電話,裔錦聲就直截了當地說:「我沒有商學院的學位,但是有文學博士學位,文學是人學,我善解人意。在獲得博士學位的過程中,我知道怎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我是一個女性,在美國還是一個少數族裔,我經受了很多艱難困苦,它們沒有讓我退縮,更沒有讓我倒下,而是使我變得更加堅強。我沒有銀行工作經驗,但基於我擁有的這些優點,我將成為公司的財富,而且公司也一定會為我提供這個機會,這對雙方都是有益的事情。我很想到你們公司工作,我打了好多次電話都被拒絕了,請您給我一次機會吧。公司聘用我而我沒有干好,最多損失幾個月的薪水。如果公司認為在我身上投資有風險,那你們可以先不付我薪水呀。」裔錦聲劈里啪啦一口氣說完了上面的話,沒有讓Donald總裁插上一句。Donald總裁聽完后只是對裔錦聲說了一句:「I will call you(我會給你電話)」。

  放下電話,裔錦聲一屁股坐在地上。她心裡有一種感覺,公司很可能僱用她。事實證明,裔錦聲的預感並沒有錯。半個小時后,舒利文公司來了電話,通知她第二天去面試。

  隨後的兩個星期里,裔錦聲深深體驗了美國主流公司招募新人的程序。部門的每一個人都要見你,因為他們是你將來一起共事、一塊分紅的同事。裔錦聲面對的,就是舒立文公司全球資本市場部的12位同仁,第一個人見了你,他覺得你值得一見,才會叫上第二個人,依此類推。見完這些人,裔錦聲才見到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在經歷了七次嚴格的面試后,舒利文公司拒絕了其他100多名應試者而僱用了裔錦聲。後來,Donald總裁告訴裔錦聲,正是她連珠炮似的話,尤其是最後一句話感動了自己,當時就想僱用她。「因為你是一個不會向生活妥協的人,而我們公司需要的正是這樣的人。專業知識可以學習,但永不言敗的性格卻不是人人都具有的。」然而,當她跨進全球資本市場部的大門時,部門的頂頭上司卻驚呼:「錄用一個對金融一無所知的文學博士,已經是不可思議;而且還是一名女性,一名亞洲女性,完了!」

  奮鬥:名震華爾街

  毫無經驗的裔錦聲在華爾街開始了艱難的奮鬥過程。從學校走進華爾街,走進這樣一家美國主流公司,這裡的一切對裔錦聲來說,都顯得如此神秘而又陌生。「華爾街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解開心中的這個問號,裔錦聲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

  上班后不久,裔錦聲和同事們在午餐時聆聽了部門老闆米切爾講述的前任老闆約翰的故事。那時,米切爾在外匯交易組接受培訓,一天下午,銀行主席來到交易樓層,停在約翰面前,打了一個賭:一手,一張牌,一百萬(一種流行的美國撲克玩法)。舒利文公司的同仁們對這類包含深刻職場道理的故事特別敏感,好奇地等待著米切爾講述故事的結果:約翰和銀行主席到底賭了沒有?誰輸誰贏?打賭后是否會影響到兩人的關係?米切爾卻賣了個關子,停了一會兒才接著說下去:「我的老闆,偉大的約翰,不慌不忙應了一句:『要玩嗎?那就玩真格的,一手,一張牌,一千萬。'」

  這也成了裔錦聲進入華爾街職場的第一課,讓她認識到:華爾街的關鍵詞是慾望,而非知識。華爾街屬於那些敢擔風險的人!屬於最後一個站著的人!

  剛上班時,裔錦聲感到十分彆扭,彷彿穿的是一件從別人身上偷來的華貴衣飾,儘管外觀華麗,仍然感覺自己是個「灰姑娘」。甚至,七年文學院生涯造就的中規中矩、斯文有禮的學院派英語也與周圍同事的遣詞造句習慣格格不入。起初,裔錦聲簡直無法適應別人的談話:簡短快速,缺少耐心,說話特別沖。看來,要融入眼前的社會必須學會接納,必須從「說話」學起。裔錦聲首先改變的是喜歡用長句、大字、難字的學院派習慣,把英語說得更地道。而給客戶打電話的時間也必須縮短到兩分鐘內。因為忙人、大人物甚至一般的人注意力往往只有兩三分鐘。裔錦聲還別出心裁,把自己的電話錄音下來,然後在每天的小組會上放給同事聽,請他們提意見。「那樣的感覺真是比初學英語還讓人難堪」,裔錦聲對此深印於心。但她堅持了下來,正是這種基本功訓練為日後開拓業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時差關係,負責公司亞洲區業務的裔錦聲的工作時間總是安排在晚上8點至次日凌晨2點,開始的任務是每天打50個電話,試著了解、聯繫客戶,開發業務。然而她卻害怕接電話。每當鈴聲響起,她便死盯著電話機,遲遲不敢拿起話筒。小老闆米切爾惡狠狠地「開玩笑」說:「為什麼不接電話?難道它會吃了你?」對裔錦聲來說,電話的確不會吃人,但電話那頭傳遞的壓人氣勢卻讓她感到恐懼和不安。

  這段日子裡,Donald總裁給予了裔錦聲許許多多的幫助,替她制定了一套套計劃,並且將這些計劃落實到一年的、半年、三個月甚至每一天。Donald總裁要裔錦聲每天讀各種美國刊物一小時,讀《華爾街時報》一小時,熟悉銀行業務兩小時……

  裔錦聲至今仍清晰記得第一次出行亞洲時,Donald總裁一邊把公司信用卡交給她,一邊半開玩笑道:「世界金融大門向你敞開了。商業生意合同項目會一個接一個被拿下來,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忘掉。但是,那些包含在一個個合同里的人情故事都會長久地被留在人們心裡,用文學這把金鑰匙,這心靈的雞湯,敲開我們亞洲市場的大門吧。」

  進入舒利文公司做的第一筆業務讓裔錦聲記憶猶新。那時,公司要剛入行月余的裔錦聲開闢亞洲業務,建立一個人才資料庫。她把電話打到了香港,一家瑞士銀行的債券部。一位女士用稍顯傲慢的口吻接聽了電話,自稱是亞太地區推銷債券的負責人格莉絲。裔錦聲忐忑地自報家門,不料對方竟問她:「你是不是中國留學生?」原來格莉絲是曾在英國求學的亞裔留學生,有著與裔錦聲相似的背景和經歷,親切感由是而生。兩人隨後交談了起來。得知裔錦聲剛剛跨進金融職場后,格莉絲真誠地告訴裔錦聲一個信息:瑞士銀行亞太地區需要一名上海辦事處的總代理。裔錦聲異常興奮地掛上電話,可隨即就開始犯愁:到哪裡才能找到合適的人選呢?自己還沒有建立起金融行業的關係網路,更不認識各大銀行的精英們。所幸通過美國許多大學的就業指導中心,通過中國銀行駐紐約分行行長,通過其他為數不多的業內朋友等渠道,裔錦聲很快收集了16名應聘人足足3尺多高的簡歷資料,最終在兩個星期內找到了格莉絲需要的人。裔錦聲快速、熱情、耐心、執著的工作贏得了格莉絲的青睞,兩人從此成了要好的朋友。通過格莉絲的引薦,裔錦聲發展了舒利文在亞洲全方位的業務,也獲得了瑞士銀行好幾百萬美元的業務。隨後,裔錦聲又贏得摩根銀行等4家美國銀行的信任。根據這些銀行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公司結構、投資目標、競爭力量,裔錦聲替他們在金融產品與人力資源上出謀劃策,替這些銀行成功完成了許多項目,為舒立文公司贏得了豐厚的利潤,從而使公司在競爭激烈的亞洲站穩了腳跟,亞洲金融大門就這樣被裔錦聲徹底打開。同事不由感慨地對她說:「美國25所名牌大學的華裔大學生都被你一網打盡了!」值得一提的是,事業蒸蒸日上的裔錦聲並沒有忘記朋友們曾經給她的幫助和支持。當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香港金融市場后,裔錦聲知恩圖報,替處在困境中的格莉絲在美國花旗銀行找到一份好工作,避免了一次人生危機。

  華爾街的磨礪使裔錦聲一天天成長,也一天天改變著她的性格。昔日的「灰姑娘」逐漸變成了「鐵姑娘」。慢慢地,她開始用強勢的口氣和別人說話,甚至也學會了罵人。「在華爾街就是這樣,缺少耐心是它的特色。你不得不用一種非常強硬的口氣,顯示自己的信心和說服力。」裔錦聲坦言。但改變並不是徹底的改變,她也經歷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困惑,但她卻從不曾放棄一個信念:在華爾街骨頭要硬,否則很難站著做人。

  剛進公司不久時,裔錦聲就完成了3個項目,為公司贏得不菲的收入。那時無意中得知同時加入公司的美籍女同事年薪比自己多1萬美元,而對方並沒有做出優秀的項目。裔錦聲果斷而堅決地給兩位老闆發去郵件,說明自己的工作業績和薪水差異,希望在當天4點之前得到滿意的答覆。那時,她心裡承受著來自各方的重壓:朋友和丈夫都認為好不容易才獲得這個工作,不應該太計較,搞不好連飯碗都保不住了,這畢竟是美國人的土地。「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歧視。我要與美國人競爭,哪怕一定得走,也要走得理直氣壯,上法庭告他們欺侮少數族裔!」裔錦聲在老闆門外等待自己的命運又一次經受裁決。2點11分,兩位老闆找她談話,他們起初否認存在薪水的差異,試圖推脫。裔錦聲據理力爭,堅決不做讓步,甚至不惜和對方上法庭,最終贏回了自己的尊嚴。5點鐘,她回到自己的格子間時,看到桌上有一個信封,裡面是一張薄薄的公司信紙,寫著「為錯誤誠懇致歉。」

  經過5年的艱辛努力和不斷進取,裔錦聲因業績突出,從舒利文公司的普通一兵,被破格提升為副總裁,成為該公司創立以來的首位外籍族裔與女性高級主管,讓那些美國白人對這位公司里惟一的黃皮膚黑眼睛亞裔人刮目相看。裔錦聲的身價達到每小時收費數百美元,跨國銀行爭當她的客戶,很多老牌公司紛紛向她拋來「橄欖枝」,希望以高薪聘請她加盟。這位地道的川妹子由此成為華爾街著名的「女獵頭」,成為了華爾街傳奇的一部分。

  追尋:講述華爾街

  「生活在海外的華人更能夠體會到祖國的含義,因而更加熱愛自己的祖(籍)國。」和千千萬萬海外遊子一樣,裔錦聲依戀著祖(籍)國,關於祖(籍)國的消息總能夠讓她心跳加快,讓她激動。「可以讓一個中國人離開祖(籍)國,但是不可能讓中國人的心離開中國。」因為「一日中國人,終身中國人」。

  1995年那個晚上的情景讓裔錦聲永世難以忘懷。是夜,舒利文公司為拉進四家跨國銀行並獨立完成了近四百萬美元生意的裔錦聲擺下了隆重的慶功宴,當年的聖誕節晚餐也定為了吃中國大餐。餐后,裔錦聲有意要與那些一向輕視中國人的業界人士「作對」,要求公司安排他們一道到唐人街觀看了中國影片《英雄兒女》。

  2003年2月,裔錦聲和家人、朋友專程趕到新澤西州大劇院觀看中國歌舞、樣板戲名家的赴美演出。聽著《北京的金山上》,聽著《紅燈記》,聽著《沙家濱》,目睹演出謝幕時觀眾和演員齊聲高唱《龍的傳人》,裔錦聲不禁熱淚盈眶,心潮澎湃中她問自己:這些年,這麼多的人,究竟在苦苦追尋著什麼?

  1998年,裔錦聲回國參加北大百年校慶時,發現中國變化日新月異,心中曾萌生出回北大教書的念頭,正好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專業,從事文學教學。說服了老闆辭了職,說服了丈夫讓她回北大,說服了校方並在學校辦好了一切手續,最後在北大旁邊五道口醫院體檢時,她的心動搖了。「我看著血從血管里流出來,背後的暖氣片絲絲的響,窗戶上的冰花慢慢融化,突然間感到生命脆弱不堪。」也許是離開中國太久了,很難再重新植下根來。她又回到了公司,回到了華爾街。

  1999年,裔錦聲隨舒利文公司的全球金融部門併入歐瑞集團。2001年9月11日,在世貿中心受到恐怖襲擊的火光中,裔錦聲眼睜睜看著自己位於79層的辦公室灰飛煙滅。世事的風雲變幻和無常令她黯然神傷,觸動了她血液里始終流涌著的文學情結。一天比一天強烈的為祖(籍)國做點事情的心愿也促使裔錦聲陷入了長長的思索。她萬分欣慰於中國的發展,同時站在華爾街的角度,也看到中國的不足之處。在華爾街的金融波濤中,裔錦聲意識到,華爾街的業務是全球化的。華爾街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精英,除了口音不同,他們說的都是英語。同時,她看到了華爾街的寫字樓里發生的職場故事、辦公室政治。「華爾街的金融業已經走過了200多年,而中國才剛剛起步,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如何與一個龐大的巨人競爭?」她決定把自己在華爾街的經歷寫出來,希望讓同胞了解華爾街是怎樣運作的?華爾街的職場與做人做事是否有規律可循?這些規律是否可以用到變革后的中國企業?如果讀者能從中找到一些有益的答案,那就是在祖(籍)國建設的浪潮里溶入了她的一滴汗水,那將是她最大的安慰。

  2002年春,她自立門戶,創辦了美國重心集團,旨在為美國銀行和中國大型跨國企業提供全球人力資源與企業管理的諮詢。而利用出差等候航班的間隙、在賓館飯店的閑暇,她回憶著華爾街的所見所聞,以文學的形式講述華爾街的故事。裔錦聲首先在美國和中國同時開闢「求職華爾街」專欄,講解華爾街及美國大公司CorporateAmerica的企業文化。後來,她的華爾街三部曲:《華爾街職場》、《職場政治:華爾街人力資源案例》、《走進華爾街:金融英語》陸續出版。裔錦聲用自己和同行的案例,講述中國學子打拚華爾街的經歷以及中國該如何在意念上和遊戲規則上和國際接軌。

  2001年12月,裔錦聲採訪了海爾集團和海爾總裁張瑞敏,隨後與另一位作家合作出版了第一部介紹中國跨國公司的英文作品——《海爾之路》。「中國的變化要讓外國人了解,就要用他們的語言和思維方式來描述。如果你說『everybody is atalent(人人是天才)',他們會認為你莫名其妙,如果你用『everybody issomebody'來表達相同的意思,卻很為他們接受。我希望用美國人的語言告訴他們中國的故事。」2003年,裔錦聲兩度回到故土——四川,專程訪問長虹集團總裁倪潤峰、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回美后即撰文將他們的創業經歷介紹給了大洋彼岸的讀者們。

  此後的幾年間,裔錦聲的身影頻頻出現在中華大地的東西南北:在北大、清華,她解答學子們關於怎樣到美國深造和關於華爾街的疑問,長達6個小時;在各地的書店,她給數千名讀者解讀華爾街的秘密;在上海,她為年輕的白領講解怎樣應對職場;在成都,她與三百名企業家和「老總」商榷怎樣與外國洋行對話,取得認同感,從而「投資先投人」。2004年歲末和2005年初,短短一個月時間裡,裔錦聲又兩次攜美國的投融資機構和專家赴四川成都、綿陽等地考察,為家鄉的經濟建設牽線搭橋。

  「我把根深埋在中國,從而能在美國的沃土成長。回顧我走過的路,我找到了根深葉茂的方案和模式,這些都是可以移植的。我希望中國千萬個和我有同樣境遇的年輕人能夠從我的書中,從我的經歷中汲取有用的養分。」裔錦聲深情地說道。儘管現在已是華爾街的「個體戶」,這位華爾街的中國女人仍然要將自己在華爾街的事業發展下去,也要將華爾街的故事傳講下去……


  

27

主題

470

帖子

115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15
沙發
nick_martin 發表於 2008-2-4 08: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4:3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