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第六章 創造論與進化論

[複製鏈接]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14 1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一章 神存在的真實性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568898


第二章  《聖經》是神默示的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571486


第三章 誰 是 真 神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575470


第四章 耶穌基督復活的證據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579300


第五章 現代科學與基督教信仰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584092


第六章 創造論與進化論


  前面幾章已經提到,自從一八五九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 后,進化的思想象野火一樣迅速在思想界、科學界蔓延,對《聖經》所啟示的創造論提出空 前的嚴重挑戰。雖然《聖經》的歷史性已被考古學的證據充分證明,不少人仍把進化論當作 科學真理,認為創造論不符合科學,是無法接受的。進化論成為許多知識分子接觸、接受基 督教信仰的阻攔。在談論信仰時,不能不涉及創造論和進化論的論戰。
  有關這方面的專著中,潘柏滔博士所著的《進化論-科學與聖經衝突嗎?》對進化思想的 發展史、達爾文進化論的證據、基督徒對進化論應有的態度等都有詳盡、全面的論述,資料 豐富,分析中肯,值得認真閱讀。由於創造論和進化論涉及面很廣,本章僅就筆者自己在思 考過程中認為比較重要的層面加以闡述,與大家分享。

一、進化論是尚未被證實的假說

  進化論被寫進很多書里,不少學校也在課堂上宣講進化論。人們自然會認為進化已是事 實(the fact of evolution),認為進化論是科學定律。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進化論並 不是科學規律,它只是達爾文基於他觀察到的一些現象而提出的一種假說。這個假說並沒有 被證實,目前正受到嚴重的挑戰。

  上一章談到,科學研究(尤其是實驗科學)的對象所必備的一個條件是重複性。宇宙、生 命、人類的起源是已完成的事情,無法重複,故已超出科學研究的範疇。宇宙是進化來的還 是由神創造的這一問題,科學無力作答。對此,進化論學者和創造論學者都有相當的共識。

  亨利'莫瑞博士(Dr. Henry M. Morris)指出:「最近再版的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的 序言里,英國進化論領導人之一的生物學Mathews教授承認:『相信進化與相信特殊創造完 全一樣 -- 兩者都被信者確定為真,但至今卻沒有辦法能加以證實』」1。

  所以,進化論只是一種假說,一種沒有被證實、也無法用科學研究的方法加以證實的假 說。這一點是首先需要澄清的。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沙發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15 04:21 | 只看該作者
二、兩種模式
  既然進化論和創造論不能用科學方法證明或否定,關於起源的看法是憑信心而不是憑眼 見建立的。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客觀地、合乎科學地來討論起源問題。因為我們的信心不 應該是憑主觀意願或輕率、盲從的,而是基於對客觀事物的觀察、分析和思考而建立起來的 。基督徒接受創造論是因為他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聖經》是神的話語,相信《聖經》是完 全無誤的。《聖經》明白地教導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創一1)。同時,他們也確信,神 啟示人類的兩本書 -- 《聖經》和大自然決不會相互矛盾而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科學的發展 ,人們一定會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宇宙萬物是神創造的而非無目的地依機遇進化來的。

  為便於分析比較,我們可以建立兩種關於起源的模式,即進化模式和創造模式。進化模 式是: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自給自足的封閉體系;其中有自生自長的律,使一切可以由簡 到繁、由紊亂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進化、發展;這種進化、發展至今持續不斷創 造模式是:宇宙萬物由超然的造物主所創造和維護;現在,創造過程已完成,進入了護持階 段。本章將著重討論有關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或「物競天擇」) 等方面的科學觀察及成果。現代科學的資料更符合哪一種模式,那麼,該模式可以作為較正 確的模式予以接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3
confuse 發表於 2007-11-16 02:1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Servant 的帖子

「創 造模式是:宇宙萬物由超然的造物主所創造和維護;現在,創造過程已完成,進入了護持階段。」這個「現在」指的是當前,2007年?6000多年前?還是數十億年前?

[ 本帖最後由 confuse 於 2007-11-16 05:47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4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16 04: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confuse 的帖子

我的理解,「現在」是在從6000多年前,到主再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1

主題

1萬

帖子

8420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420
5
同往錫安 發表於 2007-11-16 13: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confuse 的帖子

其實對於具體的年代長久,聖經並沒有交待。總之創造之後,神就開始護理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聖經是無誤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知道聖經不是科學命題,特別是創世紀第一章所講述的內容,憑我們現在所掌握的知識,並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說,人也許終極都無法明白神怎樣可以憑口中的話有無到有地創造。

其實,我相信,大部分人還是相信有神存在的,當我們看到地球儀的精緻時,我們相信有人造了它。但同樣的人,竟然不相信真正的地球是被造的,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啊! 相信進化論實在需要更多的信心呢!
To God in faith. To others in lov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paullian 發表於 2007-11-16 15:2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同往錫安 於 2007-11-16 01:52 PM 發表
其實對於具體的年代長久,聖經並沒有交待。總之創造之後,神就開始護理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聖經是無誤的,同時我們也需要知道聖經不是科學命題,特別是創世紀第一章所講述的內容,憑我們現在所掌握的 ...

相信進化論比相信聖經簡單多了.
相信進化論不需要信心,只要足夠的化石證據就好了.
也許哪天您可以嘗試著對外星人傳傳道,告訴他們你們是上帝造的,看看他們的反應如何?
精緻的東西不一定都是人造的,或者是智慧的傑作,....大自然常常再重力,風,雨,等的作用下創造了奇山怪石,巧奪天工..
就好像脊椎動物就不是上帝做的,是無脊椎動物演化而來的.等等等等.
當然你可以選擇信一本錯誤百出的聖經,並且願意蒙上你的雙眼.但是我們知道,憑我們現在的知識,我們就已經知道創世紀的第一篇是多麼的愚昧與貽笑大方....更何況未來我們還能有更多的知識.
個人很期待,當整本聖經再真理之下被批的體無完膚時,,基督教還剩下什麼可以狡辯?
一天一蘋果~~~~~~~
上帝遠離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7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16 21:49 | 只看該作者
三、熱力學定律
  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科學界公認的宇宙普遍規律。能量守恆定律是說,能量可 以由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但其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是恆定的。二十世紀初愛 因斯坦發現能量和質量可以互變后,此定律改為能質守恆定律。這個定律應用到熱力學上, 就是熱力學第一定律。這一定律指出物質和能量既不能被消滅也不能被創造,一度曾被無神 論當作宇宙永恆的根據。

  熱力學第二定律是描述熱量的傳遞方向的:分子有規則運動的機械能可以完全轉化為分 子無規則運動的熱能;熱能卻不能完全轉化為機械能。此定律的一種常用的表達方式是,每 一個自發的物理或化學過程總是向著熵(entropy)增高的方向發展。熵是一種不能轉化為 功的熱能。熵的改變數等於熱量的改變數除以絕對溫度。高、低溫度各自集中時,熵值很低 ;溫度均勻擴散時,熵值增高。物體有秩序時,熵值低;物體無序時,熵值便增高。現在整 個宇宙正在由有序趨於無序,由有規則趨於無規則,宇宙間熵的總量在增加。

  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宇宙不是在進化,乃是在退化之中。曾長期在美國西北大學 執教的物理學家貝克博士(Dr. Edson Peck)指出,「我們的宇宙中熵值有增高的傾向」,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宇宙象一個發條逐漸慢下來的大時鐘」 1。誠然,我們也可以觀察 到一些暫時逆熱力學的自然現象,如生命現象。動、植物由受精卵開始,從簡到繁、從不分 化到分化,最後成為一完整的動物或植株。之所以說「暫時」,是因為這些動、植物最後也 要衰老和、死亡和解體。

  暫時逆熱力學的生命現象需要兩個必備條件。第一是要有藍圖或指令。這就是在精子和 卵子的DNA中所攜帶的來自父母雙方的遺傳基因。在這些基因的調控下,一顆綠豆發芽長成一 株綠豆苗,雞蛋孵化后成為一隻小雞。第二是要一個能量轉化系統,以供給發育時期所需的 能量。光合作用、消化作用、血液循環和呼吸作用等都是這樣的轉化系統。

  進化論者認為,地球是開放系統,可以不斷從太陽吸收能量以彌補在熵增高的過程中所 消耗的能量,因而進化與熱力學第二定律並不矛盾。但是,他們把能量的多寡與能量的轉化 相混淆了。問題不是太陽是否有足夠的能量維持進化過程,而在於太陽的能量怎樣用來維持 進化過程。如果把一頭野牛放進一家瓷器店,野牛用它巨大的能量在店內作功的結果只能是 一場破壞。同樣,如果蓋一座樓房沒有設計圖紙,沒有建築師統一指揮,乃是讓各種機器自 由運作,讓人們把水泥、磚頭隨意堆砌,樓房根本無法蓋成。

  如果進化是宇宙的普遍現象,那麼在宇宙中一定有宏大的指令系統和能量轉化系統,使 萬物能逆熱力學第二定律,由無序到有序、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地進化。但是,人們在宇宙中 找不到這樣的系統,故進化的模式是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直接相衝突的。

  創造的模式則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吻合。起初神創造天地時,「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 暗分開了」(創一4)。這告訴我們神起初創造的世界是冷熱分開的低熵世界。世界被創造 后,即慢慢開始退化。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提出只是近一、二百年的事,但《聖經》早在兩千 多年前清楚地指出了宇宙中熵不斷增高的自然趨勢,「天地都如外衣漸漸舊了」(詩一○二 26);「天必象煙雲消散,地必如衣服漸漸舊了」(賽五一6)。

  熱力學第二定律還告訴我們,宇宙不是永恆的。因為按此定律,宇宙的熵值在不斷增高 ;總有一天,當宇宙各處的溫度完全均勻一致時,熵增到最大值,一切能量都不再能作功, 只剩下分子的隨機運動。此時宇宙就到達等溫熱死階段,一片死寂荒涼。這就是宇宙的終點 。現在宇宙還沒有進入最後階段,說明宇宙的過去還不夠長;即,宇宙必有一個起始點。宇 宙必有起點和終點,不是永恆的。創造模式相信宇宙是神創造的,故宇宙不是永恆的。

  如果把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結合起來,可以引伸出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 第一定律說:質能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也就是說,宇宙不能自己開始;熱力學第二定 律卻說宇宙必定有一個開始。這樣,宇宙只能有一個不受第一定律支配的超然的開始。這樣 的開始不可能是自然進化而是神超然的創造。



註釋
1.        海弗來著,《科學家相信神》, 劉家玉譯(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1980),頁35-3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4

主題

2227

帖子

67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74
8
confuse 發表於 2007-11-17 0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Servant 的帖子

這裡是不是有「偷換概念」的問題?當我們提到進化論時,我更多的是討論生物界的進化問題。但這裡將進化論擴大為宇宙的進化問題。

另外,進化是指單方向的一種能量增長的變化呢?還是指一個普遍意義上的變化的過程?即便在討論生物進化時,也不是所有的生物、器官都是在發展壯大的。事實上,有很多是在萎縮,甚至消亡的。

在你的引文中,作者將「進化」限定為單一的,能量增長的,發展壯大式的變化過程。這本身就偷換進化論中關於「進化」的概念。如果以此為前提假設,那麼宇宙就不一定是在進化的。

再有,大概沒有科學家認為太陽會永遠地維持下去吧?否則又怎麼會提出太陽的壽命、地球的壽命之說?太陽、地球,乃至星系都有壽命的原因就在於能量的消減,不是嗎?但是,當太陽等星球死去后,又當如何繼續變化呢?為什麼會有「黑洞」學說?

奉勸一句,如果要證明自己的論點,就要提供完整綜合的論據,不要以偏概全,更不要偷換概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9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17 04: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confuse 的帖子

我就不替作者辯護了。

據說,進化論有七個基本假設,不知道姐妹是否知道。。。

這裡,有一個貼,有詳細的討論。我把這七個假設,列在這:

第 一 個 假 設, 生 物 來 自 非 生 物, 即 自 然 而 生。

第 二 個 假 設, 自 然 而 生 只 發 生 過 一 次。

第 三 個 假 設, 病 毒、 細 菌、 植 物, 和 動 物 皆 有 相 互 關 系。

第 四 個 假 設, 高 級 動 物 來 自 原 生 動 物。

第 五 個 假 設, 各 種 無 脊 推 動 物 皆 有 相 互 關 系。

第 六 個 假 設, 脊 推 動 物 來 自 無 脊 推 動 物。

第 七 個 假 設, 由 脊 椎 動 物 和 魚 產 生 兩 棲 類, 兩 棲 類 產 生 爬 蟲 類, 爬 蟲 類 產 生 鳥 和 哺 乳 類。 有 時 有 另 一 種 說 法, 即 今 日 之 兩 棲 類 和 爬 蟲 類 有 一 共 同 遠 祖, 余 此 類 推。


科學與聖經是否相符?
http://club.backchina.com/main/viewthread.php?tid=507066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49

帖子

10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10
10
cdzy777 發表於 2007-11-17 05:26 | 只看該作者
誰能說說地球上第一個生物如何產生? 閃電打的石頭產生蛋白質了.後來的基因組合呢.又被閃電打了一下. 生命產生了. 狗屁的科學家!  就好像解釋人類的處女膜如何產生一樣.一群希望得到純潔愛情的猴子.希望有東西能證明母猴子的純潔,所以.母猴子自動產生了.然後傳給下一代了.而且其他猴子也都效仿.哈哈,產生了.基因改變了.我一直想長翅膀,就是沒有長出來.我天天灌輸我兒子要有長翅膀,後來,我重孫實現了人長翅膀飛行的夢想.可能嗎???這些唯物論的磚家.上帝都說了各從其類.熊貓等活化石几億年都沒有變,就人在500w年內實現了飛越.怪哉! 不把榮耀給給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1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18 12:33 | 只看該作者
四、宇宙的起源
  雖然起源問題無法直接用科學的方法重演,但科學家們仍在觀察、推理的基礎上對宇宙 的起源提出各種假說。現在,大爆炸論被廣泛地接受。李志航博士在《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 1 和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爐火》2兩本書中 對此都有引人入勝的論述。

宇宙不是永恆的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初期,德國醫生奧伯斯(Olbers)從一個簡單的觀察中提出宇宙不是 處于衡定狀態的假說。大家都知道星與星之間的夜空是完全黑暗無光的。奧伯斯首先想到, 這說明宇宙中星球的數目是有限的,不能使宇宙的每個角落都發光。其次他假設,由於星球 之間的萬有引力,星球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小;或者由於什麼尚不清楚的原因,萬有引力會 被抵消,使星球間的距離不斷加大,即宇宙可能在膨脹。但這種假說未引起當時科學界的注意。

  本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天文學家觀察到了紅移現象(red shift)。他們發現距地球很 遠的星球或星系射到地球的光比離地球近的星的星光弱而且較偏紅色,即偏向可見光中的長 波光譜。在聲學上有一種現象叫做都普勒轉移(Doppler Shift):當一個運動物體接近我 們時,我們收到的它的聲波頻率偏高;當它遠離我們而去時,我們收到的它的聲波則偏向低 頻。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當火車駛進站時,站在月台上的人聽到它的鳴笛十分高亢;當它 離站駛去時,笛聲則變得低沉。因此天文學家們把紅移現象解釋為:遠處射出紅光的星球正 在以高速度遠離地球。

  幾年後,愛因斯坦於一九一七年發表了著名的普遍相對論,震動了科學界。一些科學家 發現相對論的公式包含有宇宙不恆定的結論。但愛因斯坦不同意此見解,他當時以為自己的 計算有誤差,於是在方程式中又加進一個常數,以抵消宇宙有不斷澎漲或收縮的可能性。

  一九三一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博(Edwin Hubble)用當代最大的二百寸天文望遠鏡驚奇 地發現在銀河系外還有千千萬萬個天河系,而且這些天河系明顯地不斷迅速向外擴張。在事 實面前,愛因斯坦承認他在相對論公式中所加的宇宙常數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儘管他感 到有些刺激,並認為不盡合理,仍勉強地接受了「宇宙有個原始的必須性」的假說。由於理 論和觀察都提供了充分的證據,此後科學界再不懷疑宇宙確實是在膨脹了。

大爆炸理論的確立

  基於宇宙在不斷澎漲的事實,早在四十年代,旅美俄裔物理學家伽莫(George Gamow) 等科學家就預測說,只有一個從近於無限高溫迅速冷卻的宇宙,才能合理解釋質子和中子的 融合,以致產生今天這個含73%的氫、24%的氦、和3%的重元素的宇宙;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 產生的,在整個宇宙都可以測量到絕對溫度-273oC以上約五度的微光3 。只是,他們的預測 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當時,一般實驗室沒有足夠精密的儀器在如此低溫下來偵測這種微波。

  一九六四年,美國電訊公司的貝爾(Bell)研究所的兩位科學家彭茲雅(Arno Penzias) 和威爾遜(Robert Wilson)用一種敏感的天線裝置測量銀河系的電波時,記錄到很多雜音。 他們一直以為天線有毛病。但天線經過徹底檢查、確保無誤后,這些雜音仍然存在,而且從 各個方向測量的結果完全一樣。這種雜音的強度所代表的溫度是-270oC左右。

  與此同時,以狄克(R. Dicke)為首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一群物理學家也在尋找太空 微波。他們理論計算的結果是,如果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其遺留的爆炸微波所代表的溫度 應是-263oC左右。有趣的是,這兩個研究小組並不相通,而且他們都不知道伽莫等人在1948 年所作的計算。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得知了彼此的研究情況,並認為彭茲雅和威爾遜接收 到的雜音正是大爆炸后余留至今的微波幅射!當他們的研究結果在天文物理學報上發表后, 引起強烈震動。其他科學家隨後所從事的觀測和計算,也完全一樣。由於這一震驚世界的發 現,彭茲雅等獲得1978年諾貝爾獎。美國太空總署發布的宇宙背景探測衛星(COBE)在大氣層 以上測得的數據表明,宇宙是一個完全的幅射體,與大爆炸論相符。

  此外,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中最先形成的元素是原子量小於7的元素,主要是氫和氦。 氫和氦在宇宙中的比例的理論推算與現今在宇宙中測定的是吻合的。二十年來,物理學家用 核子加速器研究不同核子、粒子高速碰撞的結果,用以推測宇宙形成過程中不同核子的比例, 其推測結果也與今天實際觀測的比例一致。

  大爆炸理論是否符合客觀實際,需要進一步被檢驗;宇宙是否有百億年的歷史,也值得 商榷;該理論在細節上也存在不少問題。但因它合理地解釋了宇宙的膨脹,找到了大爆炸的 直接證據;加之,按此理論推算的結論和在加速器中得到的數據,大都與在宇宙中觀測的實 際情況相符。因此,大爆炸理論已成為現今被廣泛接受的理論。

大爆炸理論的超然性質

  大爆炸理論的觀點、推論和實際觀測結果中,包含了許多奇特、不可思議和超越自然律 的部分。對此,梁斐生博士在《真金不怕洪爐火》一書中有詳盡論述。我這裡只簡要地舉出幾點。

  第一,現在多數宇宙學家都認為,在大爆炸之前,只有虛無,連時間和空間也沒有。可 是,如果什麼都沒有,爆炸怎麼會發生呢?而且,宇宙這種「無中生有」的起源是與熱力學 第一定律不相符的。

  第二,前面提到,當一個過程處於初始階段時,冷熱不均衡,熵質很低,然後冷熱趨於 均勻,熵值不斷增高。但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彭羅斯(Roger Penrose)卻提醒人們,原始爆炸 的火球原是處於熱膨脹平衡狀態,具有極高的熵值。這又與熱力學第二定律尖銳地對立。

  第三,根據宇宙新膨脹論,在大爆炸發生后的10-23秒的一瞬間,宇宙膨脹了10倍,其膨 脹速度可高達1031米/秒遠遠地超越了相對論中的光速極限(3x109米/秒)。

  第四,現在大多數學者對大爆炸后10-35秒以後的過程已有不少共識,但對大爆炸后10-35 秒之內的情況卻根本無法窺測。因為在這段時間內,溫度極高,可達1032℃,一切自然律都 失去了功效。換句話說,宇宙是在超自然的狀況中產生的。

  另外,我們一般人都會認為,如此劇烈的大爆炸的結果,一定是雜亂無章的,就象炸彈 的爆炸一樣。然而實際情況卻大出人的預料。美國太空總署為偵測大爆炸遺留的背景微波幅 射而特別發射的衛星於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升空后兩年內收集到的資料表明,宇宙每一個方向 的背景溫度幾乎完全一致,只相差萬分之一凱爾溫度!到一九九二年,科學家從該衛星收集 到的幾億個測量數據中發現,它們只相差萬分之三度!也就是說,大爆炸所產生的微波細浪 是出奇地均勻、平滑!這是大大超乎人們的想像的。更奇妙的是,正是從這極微小的不均勻 中,各種元素、星雲、星系得以產生,形成今日的宇宙!

  加拿大天文學家Hugh Ross指出:科學家們發現,為在宇宙中形成生命所需的必須物質, 宇宙中的很多特徵一定要被精細微調。他在書中列舉了人們已發現的二十五種特徵。這些特 徵之精確,使人瞠目。比如,宇宙的膨脹率不能與現今的膨脹率相差1055分之一!又比如, 宇宙中電子與質子數目相等的精確度的誤差是1037分之一,否則宇宙的電磁力就將克服各種 引力,使星體不能形成。1037分之一是什麼概念呢?Hugh Ross有一個形像的比喻。把十億個 北美洲大小的面積鋪上硬幣,從地球一直鋪到月亮那麼高,其硬幣的總數就約為1037 。把其 中一個硬幣塗上紅漆後,再混到硬幣堆里去。在這個堆里找到這枚紅漆硬幣的可能性就是1037 分之一!隨著對宇宙精妙的不斷認識,科學家們不能不面對宇宙的創造者。「某人精調大自 然」、「超智慧」、「耍弄」、「無可抗拒的設計」、「上帝的手」、「最終的目的」、「 上帝的思想」、「優美的秩序」、「非常精密的平衡」、「超然聰穎」、「超自然結構「、 「超自然機制」、「合身裁剪」、「超然存在者」、「神工斧鑿」等等,已成為天文學家們 描述這位造物主的常用語4。宇宙必有一個開始,一個超越自然律的開始。這個結論與進化的 模式無法協調,卻與神創造宇宙的創造模式完全吻合。

宇宙的起源和科學家的信仰

  筆者過去以為,並相信現在很多學生、學者仍然以為,科學研究的結果是最客觀、可靠 的,因為科學家是不偏不倚、完全公允地從實驗、觀測數據中得出結論的。可惜,事實並非 如此。這裡姑且不論那些不時被曝光的偽造實驗數據的醜聞。對一般科學家而言,由於世界 觀和信仰不同,在科學研究中總會有意無意地、或多或少地重視或偏愛自己所預期的結果, 會接受和堅持那些證據並不十分充分、但符合自己世界觀和信仰的假說或理論。真正要做到 客觀、公正,敢於在真實面前修正自己的觀點是相當不容易的。這在宇宙起源的研究中也看 得很清楚。

  不少受人文主義影響的科學家堅持宇宙永恆、自然演化的無神論觀點。在紅移現象被發 現、推測宇宙在不斷膨脹的假說提出后不久,愛因斯坦推出相對論。當別人指出相對的公式 中含有宇宙膨脹結論時,愛因斯坦不接受,以為自己的計算有誤,所以特引進一個宇宙常數 以消除宇宙膨脹或收縮的可能性。雖然現在有些科學家認為,作為一種反重力的因素,愛因 斯坦的這個宇宙常數是可能存在的(參見《Reason』s to Believe》,Third Quarter/1999, Vol/l No/3, P. 3),但當年愛因斯坦加上這一宇宙常數,並非出於科學的洞見,而是信仰 的支配。因為他不願意相信宇宙有個開始。所以,在他公開承認失誤,接受了宇宙在膨脹、 宇宙必有個開始后,心裡仍感到彆扭。他在和朋友的通信中說:「宇宙膨脹之說,對我有點 刺激。」「承認這些證據的可能性,似乎不合理。」不過,這位科學巨匠是值得欽佩的,他 畢竟有承認錯誤的勇氣。

  宇宙膨脹獲得充分證據后,伽莫等科學家早在本世紀四十年代就提出大爆炸論的假說, 但不受科學界青睞。一九四八年三位英國天文物理學家邦迪(Herman Bondi)、高特(Thomas Gold)、和荷爾(Fred Hoyle)提出宇宙衡態論(Steady State),認為宇宙雖在膨脹,但宇 宙可以從一個尚不知曉的地方不斷產生新物質(可能是氫),以填補宇宙膨脹後留下的空間, 使宇宙的平均密度保持不變。此假說並無充分的事實依據,但因它既能解釋宇宙的膨脹這個 事實,又表明宇宙不需要有個開始,因此立即獲得科學界的廣泛支持。可見,世界觀有時比 事實更重要。

  現在,大爆炸理論已站住腳跟,衡態論已失去優勢。但仍有科學家不願接受宇宙有個開 始的結論。於是又有人提出一種新的假說:循環論(Oscillating Theory)。這個假說承認 宇宙是由大爆炸而來,宇宙在膨脹之中;但由於萬有引力,有一天宇宙不再膨脹,進而開始 收縮,密度和溫度不斷增高后,復變成原始火球,於是又發生大爆炸。如此膨脹、收縮,周 而復始,所以宇宙仍然不需要有開始。循環論也並沒有什麼事實根據。李志航博士在《科學 對基督教的挑戰》一書中指出,循環論面對兩大難題。第一,除非宇宙的物質再增加十倍, 否則沒有足夠的萬有引力可以阻止宇宙的膨脹。第二,根據物理學和熱力學的理論計算,如 果宇宙真有不斷膨脹收縮的周期,每一周期中光子對核子的比例會越來越大;如果宇宙無盡 地膨脹--收縮循環,今天光子對核子的比例應是無限大,但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當然,也確有不少科學家在研究宇宙起源中進一步認識了神。因發現大爆炸余留的微波 幅射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彭茲雅(Penzias)就公開表示,《聖經》的記載和當前天文學的最 佳科學佐證不謀而合。當美國著名的Lawrence Berkeley實驗室的科學家於1992年發現大爆炸 遺留的微波幅射是那樣均勻雅緻,那樣精美絕倫時,他們說這好象是親眼看到了神一樣!如 第五章所述,戴維斯(Paul Davies)、荷爾(Fred Hoyle)等科學家的無神論世界觀正在改變之 中。神一直藉著《聖經》和大自然向人們啟示他自己。凡真誠尋求真理的科學家都能認識他。



註釋
1.        李志航著。《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台北:雅歌出版社,1993。

2.        梁裴生著。《真金不怕洪爐火》。加拿大:福音證主協會,1997。

3.        Hugh Ross著,《混沌初開》,李伯基譯 ( 美國:中信出版社,1998),頁20-21。

4.        同3,頁124-14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2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23 15:08 | 只看該作者
五、生命的起源
  在生命起源問題上,創造論和進化論的觀點也截然不同。創造的模式認為從原始到高級 的各種生物都是由大能的神各從其類造出來的;生命只能源於生命,各種生命皆來自永生的 神。但進化模式卻認為生命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無機物變成有機物,由有機物演化出 氨基酸、蛋白質,最後演化為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產生了生命。和宇宙的起源一樣,地球 上生命的起源已經完成,無法重複,故已超出了科學研究的範疇,無法直接用科學方法闡明。 現在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比較一下這兩種模式在生命起源方面的合理性。

米勒的實驗

  一九五三年,生物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發現了去氧 核醣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揭開了生物遺傳的秘密。另一件事是米勒(Stanley L. Miller) 從無機物中製造了氨基酸等重要的生命所必須的物質,被認為是支持生命由無機物逐漸進化 而來的「無生源論」的重要科學證據。

  米勒當時是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他模擬人們認為的在生命出現以前的原始地面氣層的 成分,在一個燒瓶中加入氫氣、甲烷和氨等還原性氣體和水蒸氣。將燒瓶密閉后插入兩支電 極,通電后可以產生電火花。七天後,他從燒瓶中收集到一些有機物,其中竟有幾種氨基酸 !他的實驗結果轟動了科學界。因為蛋白質是由氨基酸組成的;按恩格斯的說法,「蛋白質 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有了蛋白質,生命的產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人們以為米勒的實驗 所揭示的也許就是生命從無機物起源過程中的重要一步,證明生命是進化論而來的。四十多 年來,米勒和其他人用類似的實驗方法,利用不同的能源,如紫外光、高溫、震動波等,從 還原性氣體中獲得了更多種類的氨基酸、葡萄醣、核醣、以及核酸所含的幾種礆基等生物體 內的重要有機物。

  然而米勒的實驗並不象當時許多人預想的那樣,拉開了創造生命的序幕。相反,對米勒 的實驗的意義,人們提出愈來愈多的質疑。比如,關於反應物的濃度問題。米勒實驗中所加 入的反應物(各種還原性氣體)的濃度遠遠高於原始氣層中這些氣體的實際濃度。反應物濃 度低,則這種由無機物生成有機物的合成反應就難於進行,或者一旦合成后立即又會分解。

  有人指出,按米勒和他的同事們所假設的原始氣層環境計算,米勒實驗中製成最多的甘 氨酸的分解速度比合成速度快,因此在原始大氣層中形成的甘氨酸的97%在抵達地面之前就分 解了,剩下的少量甘氨酸要擴散到三十英尺深的深海中才不致被紫外光破壞。

  再則,有人推算,米勒實驗中的電火花在兩天內提供的能量相當於原始地球表面四千萬 年所接受的能量的總合。也就是說,米勒在燒瓶中觀察到的化學反應,在實際原始氣層中是 難於發生的。

  李志航博士指出,「怪不得連從事此項研究的Brooks與Shaw兩人都得承認:『這些實驗 宣稱是無生物的合成結果,實際上卻是借著有高度智慧與活生生的人精心設計而成功的。』」 堅持進化論觀點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在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一本書內也坦承地說道:「我們能不 能有一天研究出導致生命來源的化學進化過程?這個問題可能沒有答案。就算一個活細胞在 實驗室里製造出來,仍不能證明自然界在數十億年前採用同樣的步驟」1。

  另外,許多生命所需的物質都有旋光性(光通過這些物質時會被折射)。醣類都是右旋的, 生物所必需的二十種氨基酸全是左旋的。但米勒等人得到的氨基酸卻是右旋和左旋各佔一半。 由對等的左、右旋的氨基酸變成全部左旋的氨基酸,很難用隨機機制來解釋。

  然而,米勒實驗遇到的最嚴重挑戰卻是關於原始大氣層的性質問題。長期以來人們認為 原始大氣是還原性的,沒有氧氣存在。由無機物合成氨基酸等的實驗也是在無氧狀態下進行 的。如果有氧氣存在,這種合成作用或者不能發生,或者分解作用超過合成作用。

  近一、二十年來關於原始岩石及太空研究的資料指出,地球的大氣層中不一定含有大量 的甲烷、氨氣等還原性氣體,而且有含氧的可能性。特別值得指出的是,無人駕駛的海盜號 (Viking)太空船在火星登陸后發現,火星沒有生物存在,但火星卻有氧化性的氣層。因此 ,地球的原始氣層中含氧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雖然對於大氣中含多少氧氣才能完全阻止 氨基酸等有機物的形成尚無定論,若地球的原始大氣層中確實含有氧氣的話,米勒等人的實 驗的意義就當完全重估了。

DNA的形成

  退一步說,即使米勒等人的實驗確實在原始大氣中實際發生過,也就是說,假定氨基酸 等能在原始大氣中由無機物產生,這離生命的起源仍然還有遙遠的距離。生命有許多特點, 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陳代謝(metabolism)和繁衍後代(reproduction)的能力。這兩種能力 都來自於DNA的功能。生物的新陳代謝是由基因調控的。基因是DNA的片斷。除少數原核生物 (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絕大部分生物都由DNA的複製進行繁殖。所以,要產生生 命,首先要產生DNA(或RNA)。最簡單的生物噬菌體(專門吃細菌的病毒)就主要是由一個 外殼和內含的DNA分子組成的。但DNA的自然形成面臨著兩大難關。

  DNA本身並不複雜,是由四種不同的核亘酸相聯而形成的長鏈。複雜的是DNA分子中這幾 種核亘酸排列的順序(Sequence)。DNA正是借著這四種核亘酸的不同排列順序產生了不同 的基因,並由此產生不同的蛋白質及其他生命所必須的化合物,進而發展出不同的生物性狀 。正如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樣,這四種核亘酸在DNA分子中不同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之巨大,遠 遠超出人們的想象。然而這些巨大的排列組合的可能性中,只有一種可能性是可以產生第一 個生命的。隨機產生這一正確組合的可能性之小就不難明了了。

  梁斐生博士曾引用過一九六七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愛根博士(Manfred Eigen)的演 講中所說的話:「一個含有221個核亘酸的分子,其複雜程度的數學量等於這些核亘酸所能 形成的不同排列的總和一共是4221(4的221次方)或者是10133(10的 133次方)」,而「10105 個這樣的分子就足以充滿整個宇宙!」這10133次隨機組合之中,只有一次組合是可以產生 第一個生命的。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讓這10105個分子隨機組合,令組合的速率為每秒一 萬次(104),假設宇宙的年齡為三百億年(1018秒),那麼,從宇宙形成到現在,一共可 以產生的組合方式是10127次(10105x1018x104), 還不足以產生一個有正確核亘酸排列組 合序列的DNA分子2!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資料,最簡單而「有生命」的蛋白質分子至少含有四百個氨基酸。 也就是說,需要至少由一千二百個核亘酸組成的DNA分子使該蛋白質能夠產生。人們在最簡 單的原核生物中看到的DNA分子,含有幾千個、而不是221核亘酸。可見,無論宇宙的年齡有 多長,「進化」速率有多快,單靠隨機組合而產生第一個生命所必須的DNA分子的可能性幾 乎等於零。

  其次,DNA分子形成時,需要各種霉的參與;而霉是一種蛋白質。但是,蛋白質要在DNA鏈 上的基因的指控下才能合成。象「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一樣,在第一個生命產生之際 是先有DNA分子呢,還是先有這種DNA形成時所必須的蛋白質(霉)呢?答案是,必須兩者同 時形成,缺一不可。憑機遇單是形成DNA分子已幾乎無可能,更何況還要靠機遇同時形成各種 霉聚合。如果一定要用進化的、隨機產生的觀點來解釋第一個DNA分子的形成,未免太牽強了。

化石的證據

  如果生命真是從無機物逐漸進化而產生,然後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不斷進化的 話,化石中一定可以找到這種進化的證據。可是化石的證據對進化論的觀點是非常不利的。 在地質和古生物學界,把寒武紀早期(約5.7億年前)作為「隱生宇」和「顯生宇」的分界。 因為在寒武紀之前的地層幾乎找不到生物的化石,而寒武紀早期,幾十個門(Phylum)的動 物的化石突然同時出現,被稱之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炸」。這是進化論無法解開的一個死結。

  詹腓力博士(Dr. Phillip E. Johnson)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化石記錄問題之中使達 爾文主義者最頭痛的難處是『寒武紀大爆炸』(Cambrian Explosion)。大約在六億年之前 ,幾乎所有動物的『門』(Phylum)同時在地層中出現,完全沒有達爾文主義者必須有的祖 先的痕迹。正如道斯所說,『這些動物化石就好象有人故意放進去的一樣,完全沒有進化的 歷史可以追尋。』達爾文在世時還沒有證據顯示寒武紀之前有任何生物存在。他在《物種起 源》中承認『這現象目前仍未能解釋,而且的確可以用來作為有力的證據打擊我現在要討論 的觀點。』達爾文又說,如果我的學說是確鑿的話,『寒武紀之前的世界必定充滿各種活物』」 3。

  但古生物學研究的結果正與達爾文所預期的相反。本世紀以來在加拿大哥倫比亞省發現 的伯基斯(Burgess Shale of British Columbia)動物群,澳大利亞弗林斯德山脈發現的 埃迪卡拉(Ediacarans)動物群和一九八四年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附近的澄江縣發現的澄江 化石生物群,都進一步證實,在寒武紀,大量的動物門類同時突然出現,展示了地球上生命 的形式的爆炸性的突變,無進化痕迹可尋。一些古生物學家報導說,他們在古老的岩石中( 被認為在三十億年以前)找到一些原核生物(如細菌、藍綠藻等)的化石。此類化石有時是 難以分辨真假的。即使這些化石是可靠的,這些原核生物與寒武紀突然出現的複雜的真核動 物之間無任何進化關係。

  進化論者的一種推測是,寒武紀動物群的祖先可能是軟體動物,很難形成化石。但這種 推論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伯基斯頁岩中有很多軟體動物的化石。在澄江化石群中,許多 動物的軟體組織如胃腸、口腔、神經等都保存完好,清晰可辨。

  一九九五年四月在中國南京召開了「寒武紀生命演化大爆炸、環境和資源國際討論會」。 與會者高度評價了我國澄江化石生物群的研究成果。同時,《人民日報》(海外版)於一九 九五年五月二十五日發表了紐惟恭的題為〈澄江化石生物群研究成果矚目〉的評論文章。文 中寫道:「近十年來,該所(指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筆者注)對澄江化石生物 群進行了系統的綜合性研究,採集了成千上萬的珍貴化石標本,發表了許多重要論文,引起 全球古生物學界的轟動。研究表明:寒武紀生命『大爆炸』是全球生命演化史上突發性重大 事件,現代生命的多樣性起源於此,又經過幾次重大突變演化而成。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可 能對傳統的進化論是個動搖。」

  接著,《人民日報》(海外版)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九日又發表了另一篇署名為丁邦傑 的評論文章:《向進化論挑戰的澄江化石》。文章說,「十九世紀,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創立 了著名的生物進化論。其中一個核心論點便是:生物物種是逐漸變異的。但是,經科學家長 期研究發現距今5.3億年的寒武紀早期,地球的生命存在形式突然出現了從單樣性到多樣性的 飛躍。於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命題被提出來了,只是由於種種原因,在過去相當長 的時間裡,這一命題難以被充分認識。」

  最近,《人民日報》(海外版)(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五日)在頭版新聞報導說,中國古生物 學家在「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發現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昆 明魚」和「海口魚」。報導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地球三十八億年生命演化歷史上規模 最為宏大、影響最為深遠的生物創新事件,它在不到地球生命發展史1%的『瞬間』創生出了 90%以上的動物門類。」(可詳見Nature雜誌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四日號所載的專文)

  多年來,達爾文的進化論在中國被視為不容質疑的科學真理。今天這種「闖禁區」的文 章能在中國最權威的報紙《人民日報》登載出來,意義深遠。這說明,一批誠實、嚴肅的科 學家基於研究結果,已開始衝破各種思想束縛,勇敢地向不符合客觀事實的權威理論挑戰。 我相信,這僅僅是開始。

地球的生命來自外星球?

  由於生命由無生物逐漸進化而來的「無生源論」或「生物自生論」的觀點遇到上述許多 無法逾越的難題,不少科學家開始放棄了這種觀點。李志航說:「怪不得因發現核酸DNA結構 而世界聞名的Crick氏這樣說:『每次當我寫一篇關於生命來源的文章後,總發誓以後絕不 再寫這類文章,因為猜想的東西太多,確知的事實太少了。』 (可惜,發了誓以後他還繼續 寫!)」4但其中一些人仍不願接受神創造生命的創造模式,轉而提出「生物外來論」(Panspermia) 的假說。Francis Crick也說過:「若生命沒有藉自然程序來開始,除非我們贊成特別創造 的論點,否則生命必始於他處,並將地球殖民地化」5。科學家們一直在隕石中找微生物, 但至今沒有成功。原以為火星很可能有生命,但無人駕駛的太空飛船一九七六年在火星登陸 后發現火星是生命的荒漠,連水都沒有。美國太空總署並不灰心,又先後向月亮、金星、水 星、土星和海王星等發射了飛船,結果仍使人失望。即使如此,科學家們又把希望寄托在太 陽系以外的外太空。不少人相信,外太空可能有高級智慧生物,並由他們把原始生命送給地 球的。美國國會於一九八九年撥款一億美元,用以「尋找外太空智慧」(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的計劃。

  尋找外太空智慧並非無稽,筆者對UFO等也有濃厚興趣。但是,如果在諸多事實面前仍 堅持排除生命有超然起源的創造論的觀點,轉而求助於外太空生物,並不能解釋生命起源的 終極原因。即使有一天科學家真的證明了地球上的原始生命來自外星球,我們仍會面對我們 今天所面對的難題:外星球的原始生命又是如何起源的呢?



註釋
1.        李志航著。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台北:雅歌出版社,頁28。

2.        梁裴生著。《真金不怕洪爐火》。加拿大:福音證主協會,頁42。

3.        Phillip E. Johnson著,《審判達爾文》,錢錕等譯(美國:中信出版社,1994),頁73。

4.        同1,頁37.。

5.        同2,頁5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3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26 15:00 | 只看該作者
六、自然選擇面對的困難

  達爾文進化論的中心思想是自然選擇或物競天擇。它主要是說,生物都不斷發生變異,不斷產生新的性狀。有的變異更具有競爭能力,有的則不利於生存。這樣,在眾多的變異中,適合環境的物種就被保留下來,不適應者就被淘汰,即所謂適者生存。久而久之,生物就不斷由低級向高級進化。可是,達爾文關於自然選擇的觀點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理論上和實踐中的難題。

進化的原料和動力

  分子生物學興起后,一些學者開始尋求進化論的理論基礎。他們認為,因為在自然界,生物的基因在不斷發生突變(mutation),基因突變導致生物性狀發生變異。也就是說,基因突變是進化的原料,自然選擇則是進化的動力。這種被稱之為「新達爾文主義」的論點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卻經不住推敲。的確,基因突變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但突變的速率很低,在每一代中只有10-4~10-6。更重要的是,這些突變中99%以上都是致死的或有害的。這種有害的突變為何能成為進化的原料呢?

  有人會爭辯說,雖然99%的突變有害,總有1%或千分之一的基因突變是有益的;這些有益的基因突變經漫長歲月即可導致進化。這種爭議是缺乏根據的。前面已談到,即使以每秒鐘十萬次的重組速率,三百億年中尚無法自然形成一個最原始的生命的DNA分子,在短短的幾十億年的地球歷史(姑且說有幾十億年之久)中,以這樣低的無害的基因突變速率怎麼可能完成從細胞到人的進化過程呢?

  把自然選擇作為進化的動力,理論上也講不通。自然選擇只是使適者生存。自然選擇只是一個被動的「篩」而已,並無主動的導向的功能。物種變異加上自然選擇,可能增加物種橫向的多樣性。如象一支白毛雞演化為黃毛、花毛雞等。這些雞處於同一「進化」水平,只在橫向增加了亞種、變種等。但自然選擇沒有把生物縱向地由低等進化到高等的功能。正象前文談到的,這種由單到繁的進化過程是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自然選擇本身既沒有能量轉換系統又無藍圖或指令系統,故暫時逆熱力學定律而導致生物進化是不可能的。

進化的方式:連續式還是跳躍式?

  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思想,物種的變化是各種微小變化的累積,進化應該是連續不斷的。但這種設想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在自然界,各類生物之間都是有明顯區別的。如果進化是連續的,生物分類將無法進行。現行的分類法就是根據各生物類群間差異的大小將它們分為門、綱、科、屬、種等類的。這種分類單位不完全是分類學家主觀的意念,也有一定的客觀標準。比如說,關於「種」的生物學定義,其中一條便是,種間雜交不能產生後代或即使產生後代,後代卻沒有生殖能力。雖然在植物中有遠緣雜交的實例,這一條在動物中似比較嚴格。比如,馬和驢交配后可以生騾子,獅、虎雜交也可生子,但其子皆無生育能力。所以,馬和驢,獅和虎屬於不同生物種。現存生物類種間的明顯區別與連續進化的學說是矛盾的。

  是不是那些在連續進化中產生的中間類型,因不適合環境而死亡,因而導致現存生物之間性狀的不連續性?假如果真如此,一定會有相當數量的中間類型的生物的遺體在化石中保存下來。然而,化石記錄中所看到的,也同樣是物種性狀的不連續性。地質學中各種地層和地質時代的劃分主要是根據所謂「標準化石」。標準化石的特點是數量多、分佈廣、易於認別和只存在於較短的地質時期之中。由於不同地層的標準化石全然不同,地層的劃分、不同國家、地區的地層之間的比較、等同才有可能。如果化石的性狀是連續性漸變的,地層和地質年代的劃分就無從談起。

  除了在實踐中暴露出的無法調和的矛盾外,進化的方式問題的爭論更反映了進化論者在進化理論方面的嚴重分歧。大家都知道,很多生物器官都需要各種恰到好處的配合才能正常發揮功能。眼睛就是最好的例子。眼睛由眼瞼、眼毛、眼膜、晶狀體、視網膜等精細的結構組成,有感光細胞將光刺激轉化為電訊號並將它們迅速傳到腦部,在腦的指揮下使眼能迅速和準確地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眼睛的功能是任何最高級的照相機無法企及的。但按進化論的觀點,眼睛的結構與功能也是一點點地進化來的。可是,眼睛的各部分以及它與大腦的聯繫等怎麼都那麼湊巧地同時進化到這樣準確的程度使眼睛有正常的功能呢?其中任何一部分配合稍差一點,眼睛就無法起作用。試想,在進化過程中,10%,50%,甚至99%進化程度的眼睛如何發揮功能呢?眼睛的形成,是很難用進化來解釋的。

  達爾文本人對此也相當困惑。在他的著名的《物種起源》(Origin of Species)一書的第六章〈理論的難題〉(Difficulties of the Theory)的「極其完美和複雜的器官」 (Organs of Extreme Perfection and Complication)這一節中,他直言不諱地寫到,「眼睛有調節焦距、允許不同採光量和糾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無與倫比的設計。我坦白地承認,認為眼睛是通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假說似乎是最荒謬可笑的。」(To suppose that the eye with all its inimitable contrivances for adjusting the focus to different distances, for admitt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light, and for the correction of spherical and chromatic aberration, could have been formed by natural selection, seems, I freely confess, absurd in the highest degree.)

  在《物種起源》發表以後,他仍坦誠道,「到目前為止,每次想到眼睛,我都感到震駭。」 其實精妙器官何止是眼睛!腦部、心臟、消化系統、循環系統、神經系統、肌肉系統、骨骼系統、生殖系統等也都是非常精密、複雜的,也是一點差錯也不允許的,同樣也很難用自然選擇來解釋。

  基於這種理論上的困難和中間型物種的缺乏,全力支持達爾文的赫胥黎(Thomas H. Huxley)曾私下多次勸告達爾文接受跳躍式的進化觀點,並警告說,「你這樣毫無保留地接受自然界絕無大躍進的觀點,使你陷入不必要的困難之中」1 。但按達爾文的看法,大躍進(或大突變)進化,如眼睛的突然形成,就等於是一個神跡。而達爾文深知,他的學說最具吸引力、最獨到的地方乃是比較科學化、拒絕一切科學無法解釋的超然主義,用純自然的觀點解釋生物的起源;他只有用漸進、微小的變化來解釋複雜的大變化,才能持守他這種徹底的唯物主義立場。他明確地說:「如果有人能證明,任何現有的複雜器官,不可能是從無數連續的、微小的突變而來,我的學說就得完全瓦解了」2。他給他的朋友、著名地質學家賴爾(Charles Lyell)的信中對跳躍式進化的觀點持嚴厲批評的態度,「如果我的自然選擇理論必須借重這種突然進化的過程才能說得通,我將棄之為糞土。……如果在任何一個步驟中,需要加上神奇的進步,那自然選擇理論就不值分文了」3。

  達爾文用滅種的假說使自己擺脫困境,堅持連續進化的觀點。他說,那些進化的中間環節的生物因不適應環境而滅亡,保留下來的生物之間則顯示出進化的不連續性。倘若達爾文的這種解釋是正確的,一定可以找到許多被絕滅的中間環節的生物的遺體。如果說當年因化石資料尚不充分,可以使這種假說勉強過關的話,那麼一百多年後,在充分的化石證據中根本找不到大量的絕滅的中間類型的痕迹的今天,達爾文的連續進化思想,進一步被進化論者置疑就在情理之中了。

  然而,如果是跳躍式的大突變的進化,一方面自然選擇的漸變理論將被推倒,另一方面卻無人能對這種大突變的原因找出令人滿意的答案。詹腓力指出,「細察之下,大突變主義的最大問題,在於它本身只不過是進化論與特別創造論之間毫無意義的中間路線。正如道斯所說,你可將《聖經》中記載的人在塵土中被造看作大突變。從化石的證據看,大突變就是說新物種不知為何從無變有。以科學理論來評價,『大突變式的進化』就是當年達爾文首先指稱的:垃圾!」4連續、漸進的自然選擇理論既站立不住,跳躍的大突變主義又缺乏立論依據。進化論正陷入空前的危機中。

進化的過程:均變還是突變?

  十八世紀末期,哈頓(James Hutton)出版的《地球概論》(Theory of the Earth)一書標誌著近代地質學的開端。哈頓在該書中系統地闡述了「自然劃一原則」(The 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他的一句名言是:「今天乃是解釋過去的鑰匙。」也就是說,藉著對現今地質現象的觀察來解釋地球發展的歷史。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英國地質學家賴爾(Charles Lyell)在他的著名的《地質學綱要》(Principle of Geology)一書中進一步完善了「自然劃一原則」,認為所有地球的變遷乃是由現今的自然過程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積累而成。

  與均變說相反,以法國古生物學家居維頁(Baron George Cuvier)為代表的災變學說(Catastrophism)認為,地質記錄所顯示的乃是多次因天災引發的突然劇變而非連續的均變。賴爾與達爾文是同代人。賴爾的均變論能提供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所需要的漫長的歷史時間。達爾文推出《物種起源》后,賴爾的均變論逐漸被普遍接受。然而,化石的證據對均變論是相當不利的。

  化石記錄顯示,很多生物突然同時絕滅,然後很多新種突然同時出現,接著是一段長期穩定的時期。其中最著名的兩次物種大絕滅是二疊紀大絕滅(Permian Extinction)和「K-T」 大絕滅。二疊紀是一個地質時期(被認為約在2.5億年前)。在那次絕滅中,海洋中百分之五十的無脊椎動物的「科」(Family),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動物的「種」一同絕滅。K-T表示白堊紀(Cretaceous)和第三紀(Tertiary)這兩個地質時期的交界處。恐龍在白堊紀(被認為約在六千五百萬年前)非常多,但進入第三紀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到現在為止,恐龍絕滅之謎仍未解開。多數證據趨向於認為是天災(如大量的殞石撞擊地球等)所致。人們的常識也不利於均變論。比如說,煤是植物的遺體形成的,而石油是動物的遺體變成的。世界各地都常常發現大片大片的煤田和含油的岩層。說明在這些區域,動、植物是同時大量死亡、同時被埋藏在地下的。物種形成後是相對穩定的。「活化石」清楚表明這一點。「活化石」是指人們先在化石中發現,其後方知至今仍然活著的生物。銀杏 (Ginkgo Biloba) 和水杉屬植物(Metasequoia) 是中生代(The Mesozoic) 的著名松柏類植物,有完整的化石記錄。幾十年前才知道,這兩類樹在中國仍然活著!這些活樹與化石相距一、兩億年(按同位素測年法)之遙,兩者的性狀卻無差異。腔棘魚(Coelacath)也是這樣的活化石(見後述)。

中間環節的缺失

  一般人都以為,化石為進化論提供了充分依據。其實,達爾文主義的最大困難正是化石的證據。進化論最大的敵人不是宗教領袖而是研究化石的專家們。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不久,在德國的一個石灰岩層發現一個動物化石,被取名為「始祖鳥」(Archaeopteryx),兼具爬行動物和鳥類的特徵,被認為是由爬行類進化到鳥類的中間類型。進化論者為之雀躍,以為進化論已找到充分的證據。然而達爾文本人十分清楚,化石的證據顯明中間類型的缺失,對他的理論是致命傷。但他推諉於化石記錄的不完全。

  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科學家們已發現許多保存相當完整的地層,對其中所保存的化石也作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中間類型的化石仍難尋覓。如果動物真是從無脊椎到脊椎動物,從魚類到兩棲類、爬行類,然後再到鳥類和哺乳類這樣進化來的,那麼中間類型的活物或化石應該隨處可見,俯首皆拾才對。如果說達爾文當年尚有借口,那麼今天的進化論者面對化石的難題再不能自圓其說了。

  更有甚者,像始祖鳥、腔棘魚(Coelacath)這兩種著名的中間類型的化石現已得而復失了。始祖鳥的某些爬行動物的特徵(如前肢有爪),已在今天的活鳥中發現 5。其次,原以為始祖鳥是半爬半飛的;現據其爪的形狀,已被認為是一種已能棲息在樹上的鳥6。第三,中國科學家近年在遼寧省發現了與始祖鳥同期的現代鳥的化石,說明始祖鳥並非鳥類的祖先 7 。由上述發現,始祖鳥已失去鳥的祖先的地位。腔棘魚化石的骨骼粗壯,而且胸鰭中有小骨;古生物學家推想:一旦胸鰭變為前肢,就可以登陸,變成兩棲類了。一九三八年,漁夫在西印度洋捕獲一種魚,其骨骼與腔棘魚化石几乎完全一樣。然而,它根本沒有適應陸地生活的任何生理特徵(如肺等)8。

  不管怎麼說,始祖鳥、腔棘魚多少沾一點「中間類型」的邊兒。相比之下,骨骼在外、肉質部分在內的軟體動物(如蝸牛、蛤蚌等)是如何翻個個兒變成骨骼在內、肉質部分在外的脊椎動物的,一點線索都沒有。由單細胞生物進化到軟體動物的證據也找不到,連借口也難尋。

  按自然選擇理論,適者生存。達爾文說:「如果我們看每一種生物都是從另一種不知名的生物傳下來的話,那麼它的父母及其它過渡期的中間型應該被這新的更完美的新種消滅了。製造新種的同時就消滅了舊種」9。按此,始祖鳥應該比爬行類更進化,而鳥類又較始祖鳥的適應力強。可為什麼比始祖鳥原始的爬行類和比始祖鳥更進化的鳥類現在都存活於世,而唯獨始祖鳥被淘汰了呢?推而廣之,在現今的地球,從最原始的病毒到最高級的人類,各種類型的動、植物都共存著,恰恰中間類型都沒有了;在現存的物種中沒有,在化石中也找不到。這是進化論違反常理之處。符合邏輯的解釋是,這些中間類型的生物也許根本沒有出現過。

分子生物學的證據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使人們可以詳盡比較生物間的大分子的分子結構。基於進化時間與分子差異成正比的假設,提出了「分子鐘」的概念。然而,分子鐘並不支持進化的預期。潘伯滔博士說:「從人類和猩猩中提煉出來的四十三種蛋白質被上述的核酸雜交法、免疫法測驗、電泳測度法和比較氨基酸排列的方法測量后,所得的結論乃是:在同科(Family)不同屬(Genera)的種(Species)中,其遺傳距離比猩猩與人類之間的距離還大得多;而猩猩與人類乃是屬於兩個不同的科」10。細胞色素C(Cytochrome)是被人研究得最詳盡的蛋白。對不同動物的細胞色素的氨基酸的差異是否支持進化論,仍無分歧11。

  綜上所述,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的假說與事實之間有很多矛盾。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這些矛盾變得更加尖銳而不可調和。詹腓力尖銳地指出:「在此我要提出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既然達爾文主義有這麼多問題,進化論又缺乏更理論的構架來取代,為什麼我們不重估整個構架?科學家有什麼理由絕對確知所有的生物真是從唯一的簡單生物開始的呢」 12?

科學還是哲學?

  科學(主要指實驗科學)與哲學的一大區別是,科學要求重複求證。達爾文的進化論則更像哲學。錢錕指出:「詹氏引用朴柏分析科學與偽科學方法比較愛因斯坦與達爾文治學的方法。愛因斯坦不顧一切,大膽預測普遍相對論應有的結果。如果預測與實驗的結果不符,他的學說就有被推翻的危險。達爾文從起頭就沒有提出任何冒險性的實際實驗。他首先以雄辯解除化石記錄並不支持進化的困難。他又依靠人工繁殖以及微進化作為廣進化最終極的證據。所以,這門科學從開始就走錯了」13。

  很早就有學者指出,「適者生存」是哲學上的一種「贅述」,一種重複。「適者」與「 生存」互為因果,因此「適者生存」是合邏輯、打不倒的「真理」。當代達爾文的代言人儒斯(Michael Russ)一九九三年在世界最大的科學組織AAAS會議上宣布,經過十年法庭論戰,最終承認進化論有不可論證的哲學基礎。當時全場一片死寂14。

  儘管有人不願意承認進化論有不可論證的前設,但事實的確如此。進化論的推理是:有相似性狀就有親緣關係,但此推理不一定正確。有親緣關係的生物定有相似性狀;但有相似性狀不一定必有親緣關係。正如,親哥兒倆長得很相像;但長的很相像的未必是親哥兒倆。李志航博士說:「在目前物理學中,所有電子都是一樣的。然而有些電子來自早年的宇宙,有些電子在加速器中產生,有些則出自中子的蛻變。所以不能說它們有同樣一個源頭 」 15。不同生物有相似的器官、組織、結構、甚至相似的大分子或基因,這可以有兩種解釋:一、它們有親緣關係;二、並無親緣關係,但因要適應類似的生態環境。這兩種解釋都有道理,但都無法用科學求證。且不說現在找不到中間型的生物,即使將來找到了大量中間型生物,進化論充其量也只是一種解釋方法或一種可能性,並不能證明其必然性。



註釋
1. Phillip E. Johnson著,《審判達爾文》,錢錕等譯(美國:中信出版社,1994),頁51。

2. 同上,頁54。

3. 同上,頁50。

4. 同上,頁82。

5. 潘伯滔著,《進化論─科學與聖經衝突嗎》,台北:更新傳道會, 1987,頁 91。

6. 《Science》259(the cover page), 5 Feb., 1993.

7. 《Science News》148:277, 28 Oct., 1995 ; 及《鳥類不是從恐龍進化來的》載於《人民日報》(海外版)1996年11月16日第三版。

8. 李志航等著,《科技與人文》台北:雅歌出版社, 1995,頁41-42。

9. 同1,頁64。

10. 同4,頁210。

11. 有的結果表明,細胞色素C中氨基酸的差異與進化樹一致,如人、猴之間培養無豬之間的差異等(參頁Sylvia S. Madet, Biology, 1998 (6th Edition), McGraw - Hill, Figure 18.17)。另外卻有結果表明,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 (sequence) 的差異,在魚、蛙、雞、馬等不同類群之間幾乎是等距的(參見Percival Davis and Dean H. Kenyon, Of Pandas and People. Dallas: Haughton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2nd Edition). P. 38),與進化樹不一致。

12. 同1,頁82。

13. 同7,頁44-45。

14. 同7,頁44。

15. 李志航著。科學對基督教的挑戰》。台北:雅歌出版社,頁7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70
14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07-11-27 12:23 | 只看該作者
謝謝弟兄辛苦,正在學習過程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5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28 02:0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追求永生 的帖子

我只是在轉載,我也在學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6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1-28 02:10 | 只看該作者
七、創造論與進化論
  前面我們談到了許多關於進化論所面臨的困難。它只是一個假學,一個未被證明、也無 法完全證明的假說。那麼,是否因為進化論不對,所以創造論就對了呢?不是。兩者並沒有 這種因果關係。進化論的崛起只是百餘年的事,而《聖經》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毫不含糊地宣 告了創造論。只因進化論者大肆宣揚進化論是已被證實的真理,並以此質疑、反對創造論, 所以,說明進化論的真實情況,僅是為了消除誤解,以正視聽。如前所述,人們相信創造論 ,是因為相信《聖經》是神的無誤的啟示;同時,創造論也日益在科學研究中展現出它的真 實性。前面談到的宇宙的起源是如此,人類的起源也是如此。人是按神的形像和樣式被造、 有神的靈的活物(創一26-27,二7)。「這新人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 (弗四:24);「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西三:10)。人有神的形像是 指有與神相像的特徵。神是獨一主宰,所以人有相對的自由意志;神是造物主,人有一定的 創造性;神是真理,故賦予人理性;神是公義、聖潔的,於是把他的律法寫在每個人心上; 神是個靈,所以使人成為有靈的活人,與生俱來就嚮往永恆,尋求敬拜永生神。這些,是人 最獨特之處。連無神論者也說,人是「萬物之靈」。這清楚表明,人和其他動物之間有截然 區別,有本質差異,其間有不可跨越的鴻溝。別的生物不能變成人,人也不可能是由猿猴進 化來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3

主題

3902

帖子

941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沒有任何東西能夠摧毀希望

Rank: 3Rank: 3

積分
941
17
davidlee 發表於 2007-11-29 13:4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6 paullian 的帖子

我說,前版主,跑人家的一畝三分地來挑刺兒,有點兒不厚道喂~

再說,大S貼的這種語義都不通的玩意兒,也不知道自己看了沒有~
討嫌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8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2-1 14:04 | 只看該作者
八、論戰的實質
  既然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如此多的困難,為什麼進化論卻能衝破西方有神 論的強大思想體系破土而出並被廣泛接受呢?如果達爾文主義真象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四面楚 歌,為什麼許多國家的教科書里仍教授進化論而不講授神創論呢?這是很多人的疑問,也曾 使筆者頗為困惑。不少人以為,達爾文的進化論能如此迅速地風靡全世界,想必在學術上有 獨到之處,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這種疑惑是源於一種誤解,以為進化論和創造論之爭是學術 之爭,以為是科學上的新發現才使人們由創造論轉向進化論的。其實,進化論與創造論之爭 不是學術之爭,而是哲學、信仰、世界觀之爭。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需要簡略地回顧一下 現代科學的發展歷程。

  第五章已談到,在中古時代,亞里斯多德的理性主義雄踞西方科學界、思想界。對亞里 斯多德的宇宙觀,周功和牧師是這樣描述的:「至於宇宙論,亞里斯多德的看法是:宇宙乃 由五十五個同心圓球所構成。最中心的圓球是地球,向外依次為水、氣、火以及天上星體的 圓球。……每個圓球都有靈性,神在最外圈的圓球以外,而產生轉動。這樣的轉動是此圓球 對神的吸引的一種反應,帶動整個宇宙各圓球的轉動。如此,神就是使圓球旋轉的終極因」 1。中古教會受亞里斯多德的影響,認為聖經中 的神是宇宙的終極因或第一因,同時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由於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努力,日心說被確立,揭開了以觀察、實驗為主要手段的現 代科學的序幕。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人們在拋棄亞里斯多德的地心說的同時,把神 是宇宙的第一因的觀點也拋棄了。雖然在現代科學發展初期湧現出以牛頓為代表的一大批傑 出的基督徒科學家,但在現代科學發展的過程中,反對超然因素,站在純粹自然的立場觀察 、描述自然的自然主義(或人文主義)的世界觀逐漸在科學界佔據優勢。牛頓時代,人們都 相信神是宇宙萬物和人的創造者。到達爾文時代,神的創造受到懷疑,生物的來源就留下了 空白。因此,試圖用物理、化學的自然方法來解釋生命之源的各種假說就應運而生。達爾文 並不是進化論的第一位倡導者。在他以前,進化的思想已經出現了。進化思想的產生是對神 的信仰衰落的結果。池迪克博士(Dr. Donald E. Chittick)指出:「達爾文曾經歷信仰崩 潰。有人或以為達爾文是經過多年研究,才接受了進化論。其實,在他對信仰的信心減退的 時候,他對進化論的信心才建立起來。進化論被用以彌補否定『創造』后遺留下來的空缺。 並不是進化論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能把科學事實解釋得更加合理。進化論只是人摒棄『創 造』后,用作彌補空缺的代替品而已」2。達爾文推出進化論的過程正是如此。

  前面已經談到,達爾文在發表《物種起源》時就面對著幾個極為嚴重的困難。第一是化 石的難題:寒武紀生命大爆炸和過渡型生物的化石罕見。他本人承認化石的證據是「最明顯 的反對我的進化論的最大理由。」他也坦白地說,對此「我不能提供滿意的答案」,「自然 界好象故意隱藏證據,不讓我們發現過渡性的中間型」3。

  第二個困難是進化所需要的漫長時間。他提出的自然選擇假說主張連續、漸進的變化。 與達爾文同時代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凱爾文(W. Thomson,Lord Kelvin)用物理學計算地球 的年齡只有一千五百萬年到三千萬年,不足以令進化論成立,使達爾文很惱火。但開爾文用 物理定律所得的結論,達爾文又無從反駁,故他稱凱爾文為「討厭的幽靈」。同時,儘管化 石的記錄支持地球環境突變或災變的假說4,但達爾文仍接受了與化石證據不符的賴爾的均 變假說。因為這不僅與他的連續、漸變的進化假說相似,而且可以提供進化所需要的漫長曆 史時期。第三,創造的證據比比皆是,眼睛就是一個好例子。達爾文承認眼睛不可能由自然 選擇形成,以致於他發表《物種起源》之後,他一想到眼睛仍感到害怕。

  筆者十分欣賞達爾文這種坦誠的態度,絲毫不隱瞞自己的困惑、煩惱和驚駭。正是從他 本人的內心表白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達爾文進化論產生的過程:憑著無神的、要用 純自然的方法闡明生命起源的信心和決心,基於有限的觀察,提出進化假說,然後選擇性地 尋找支持其假說的證據,對不利的證據全然不顧。也就是說,達爾文的進化論主要是源於信 仰而非來自充分的科學依據。

  池迪克指出:「科學的新發現並不會叫人改投進化論,反而是人對哲理和神學的取向, 能叫人否定『創造』,由一個世界觀跳進另一個完全相反的世界觀。」「今日,許多人仍未 察覺進化論的本質,不認識它屬於哲學過於科學範疇。人們先是思想變了,才接受達爾文主 義。人們需要一種自然主義的律,解釋生命之源,才能逃避超自然的創造論,達爾文主義恰 巧能填補這個空缺」5。所以,《物種起源》問世時,解放神學家們表現出比科學家更大的 熱情。馬克思和恩格斯也曾經清楚地指出進化論與信仰的關係:「現在我們以進化的概念來 看宇宙,再也沒有空間容納一位創造者或統治者了」6。

  美國是以基督教思想立國的國家。但美國對神的信仰近幾十年來在急劇衰退中。寇爾森 博士(Dr. Charles Colson)尖銳地指出:「基督教信仰一直是美國民主政體的道德基礎。 近至一九五四年,最高法院還毅然決然地拒絕國家宗教中立化的主張。法官道格拉斯 (William O. Douglas)這樣說:『我們是一個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我們政體的創設是基於 天地間有最高主宰的大前題。』想不到短短几年之後,法院卻出爾反爾,否決了在學校準許 禱告之案。不能在課堂正式祈禱固然不能阻止我們隨時隨地禱告,但這提案卻反映了社會的 傾向:在國事上,基於宗教信仰的價值觀逐漸消失了。在美國政壇上,這個決定是一個很大 的震撼,是一個足以引發斷層的地震。」「至七十年代,傳統的猶太教與基督教所共有的價 值觀被忽視的情況有增無減。在政壇上、國事上,宗教被視為落伍甚至是妨礙。最高法院的 決策越來越趨向無信仰,甚至公然敵對宗教,一九七三年的墮胎合法化就是一個反教的高峰」 7。 和法院一樣,美國國家科學院現在仍堅持自然主義的哲學觀,致力於「用純自然的過程來解 釋一切現象。」科學被視為認識真理的唯一途徑。達爾文的進化論被人披上科學的外衣。因 此,堅持進化論,教授進化論變成一種有「科學水準」的時尚。由於進化論與學術界流行的 自然主義世界觀十分投合,科學家和解放神學家來不及對進化論作徹底的了解和慎密的審視 便全盤地接受了它,而且以各種權威的方式向大眾傳播進化論。因此人們以為,在課堂教授 的、寫在書上的進化論一定是真理。

  其實不然。在筆者的學生時代,不僅進化論被當作神聖不可侵犯的科學,而且學校的課 程設置也直接為政治所左右。上大學時,課堂上只能講授米丘林和李森科的遺傳學,孟德爾 和摩爾根的遺傳學則被冠以「唯心、反動」,一棍子打死。後來中蘇關係出現裂痕,李森科 的劣跡被揭露,孟德爾的遺傳學才得以登上大雅之堂,並立即得到學生們的認同。所以,進 化論被寫入教科書並不一定表明進化論是真理。

  我們一般人所持的進化論觀點主要是從老師那裡聽來、教科書上看來的,並非基於對進 化論的立論依據的深入考證。試問,在今天仍相信進化論的人中,有多少人讀過達爾文《物 種起源》的原文版呢?也許,認真把《物種起源》的中譯本從頭到尾讀過一遍的人也不多。

  一般人是如此,研究進化論的專業人士的狀況又如何呢?彼得遜(Colin Patterson)是 英國自然博物館的資深古生物學家。該館出版的進化論簡介就是他的手筆。一九八一年他在 美國自然博物館作了一次演講。他詳細地比較了創造論與進化論,認為兩者主要是靠信心接 受。演講中他向在座的專家們嚴肅地提出問題。他說:「你們能告訴我進化論裡面有哪一條 、任何一條……是你確實知道、完全無誤的真理呢?我曾問過自然博物館地質部的人員,我 所得到的唯一答案是完全的靜默。我又問芝加哥大學進化形態學講座的聽眾,內中有一群著 名的進化論學者。等了很久還是一片沉寂。最後有一個人說:『我確知的只有一件--就是在 高中課程中不應該教進化論』」8。

  我同意社會理論學家克斯脫(Irving Kristol)的看法,如果慎重聲明進化論是綜合各 家不同學說、建立在不同假設上的理論,而非不可質疑、完全可靠的事實的話,進化論作為 一種科學假說在學校教授是無可厚非的。

  幾年前美國阿拉巴馬州政府通過一項律法,要在該州公立學校的教科書上加一個通告: 「警告:這本教科書討論的進化論,是一些科學家對生物(如植物、動物、和人類)的起源提 出的科學上的解釋,是一個有爭議的理論;當生命首次在地球上出現時,無人在場,所以, 任何關於生命起源的陳述應該被當作理論而不是事實。」Warning : This textbook discusses evolution, a controversial theory some scientists present as a scientific explanation for the origin of living things, such as plants, animals and humans, no one was present when life first appeared on earth, therefore, any statement about life』s origin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ory, not fact. (to be on textbooks for public schools in Alabama)

  最近,美國堪薩斯州教育局(The Kansas Board of Education)於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一 日(星期三)通過決議:從該州公立學校的科學課程中取消進化論的教授。儘管一些地方的學 校仍可能決定教授進化論,但在該州的估評測驗(State assessment tests)中不再考進化論。

  可是,先入為主的思想很容易被人誤認為真理而固守。幾年前筆者到一所大學訪問並作 了一個福音短講。聚會結束後有一段自由交談。一位博士生走近我問道:「你相信進化論嗎?」 我回答說:「我過去相信,現在不信了。」不想他的反應極為強烈、率直:「你連進化論都 不相信,我們就沒有什麼好談的了。」說完后就走開了。我不禁一陣吁噓:他是學物理的, 我是學生物的,也許我對進化論的了解會比他多一點吧?他為什麼不問一問為什麼我過去信 進化論而現在不信了呢?為什麼他對進化論有如此強烈的信心、以致不屑與不信者交談呢? 從他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信主以前的我。

  當我們明白了創造與進化之爭的實質不是學術之爭,乃是兩套哲學、信仰系統之爭后, 如果你現在仍相信進化論,也望存一顆開放的心,認真地把創造論、進化論作一番比較,以 便重估自己的觀點。只有虛心聽取不同觀點並作深入思考,我們才能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體 系,使之一步一步地逼近真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70

主題

1萬

帖子

5221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221
19
 樓主| Servant 發表於 2007-12-12 10:42 | 只看該作者
基督徒的看法

  基督徒對生物起源的看法大體有三種。第一種叫權威創造論或科學創造論,第二種稱為 神導進化論又被稱為進化創造論,第三是微進化論。

  持權威創造論觀點的基督徒完全按字面解釋《 聖經》 ,認為宇宙萬物是神在六日內創 造的,一日是24小時;全然反對任何進化的觀點。他們認為宇宙很年輕,地質的變動乃是挪 亞時代的洪水所致。莫瑞士博士(Dr. Henry M. Morris)所著的《科學創造論》(Scientific Creationism)可謂其代表著9。近年來,美國創造研究所(Institute for Creation Research) 的學者們著力研究Mount St. Helens火山(八十年代曾爆發)和大峽谷(Grand Canyon),得到 不少支持地球年輕的證據。

  《科學創造論》 從科學的角度論證進化論面對的困難,提出許多地球年輕的證據。比如 說,有人測定地磁場正在衰減之中,其半衰期為一千四百年。也就是說,地球的磁場在一千 四百年前是今天的兩倍,二千八百年前是四倍。以此類推,七千年前的強度就是現在的三十 二倍。如果地球的歷史有一萬年,地磁場的強度就等於一個磁星,更不用說幾十萬年前了。 科學家們對現代火山的研究也表明岩石的形成比預想的要快得多。

  神導進化論相信神,又相信進化論,認為各類生物和人是神用進化的方式創造的,相信 地球歷史遠久。

  微進化論則介於上面兩種觀點之間,不象權威創造論那樣拘泥字義,又不全然接受神導 進化論的合成進化論。他們相信神所創造的生物的祖先有可能經過某些有限、微小的進化過 程才演變為今日的種類。錢錕博士是這樣論述微進化論和廣進化論(即達爾文的進化論)的; 「在分類學的『屬』或『種』的層面上,生物是可以有一定的變異能力的。不同屬的植物能 雜交,產生新種例證比動物為多。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以上都是有限度的變異,可以稱為 『微進化』。……雖然什麼是『種』仍有爭辯,但微進化這樣小範圍內的改變是事實,是人 人都當承認的。」「廣進化需要解釋的是整個生物界全面性的大問題。例如:生命是怎樣來 的?各大類的動、植物、微生物到底怎樣來的?複雜的器官如眼睛和翅膀又是怎樣來的?… 很多人,包括反對進化論者在內,誤以為證實微進化就等於證實進化、等於證實一切!這種 錯誤一點就破,不應再犯」10。

  筆者認為,權威創造論和微進化論有很多相同之處,即相信《聖經》的記載是完全真實 無誤的。神導進化論的最大弱點正在於與《聖經》的記載不吻合。《聖經》中明確說神是「 各從其類」造的各種生物,是按自己的形象、用塵土造的人類祖先亞當,用亞當的一根肋骨 造的夏娃(參見〈創世記〉第一章)。如果人是神用進化方式造的,那〈 創世記〉 的記載 就只能是一個故事或隱喻,這會引起信仰上一連串的問題。這正如潘柏滔在《進化論-科學與 聖經衝突嗎?》一書所指出的那樣:「神導進化論者需要向一個不信的世代證實人是按神的 形象造的,同時他們也相信人有原罪,但他們不接受創世記頭數章的歷史性,而同意進化論 所言人仍是經天演過程進化而來的。他們把創世記當作隱喻和詩章,這種解釋法大大削弱了 上述兩個基要真理的立場。他們既然否定第一個亞當的歷史性,那麼成為末后亞當的耶穌在 十字架上釘死的歷史意義, 不也就變得暗昧不明了嗎? 」11

  再說,主耶穌再次重申了人是神造的。他說:「那起初造人的,是造男造女」(太十九4)。 使徒保羅也多次肯定亞當的歷史性。他說:「然而從亞當到摩西,死就作了王,連那些不與 亞當犯一樣罪過的,也在他的權下;亞當乃是那以後要來之人類的預像「(羅五14)。如果置 《聖經》這樣明確的教訓於不顧,非要說亞當是一個虛構的人物,作為一個基督徒,他就應 該重審自己的信仰了。

  這幾種觀點中,關於地球的年齡和人類的年齡是一個基本分歧。按同位素測年法,地球 有四十億年左右的歷史;人、猿分手大約在七千萬年左右,文明人(以用火為標誌)也有一 百萬年的歷史。神導進化論和微進化論基本接受這一看法。但權威創造論相信地球年輕,人 類的歷史僅有一萬到幾萬年。

  筆者相信《聖經》的說法,生物是神各從其類造的,不是進化來的。雖然微小的進化, 如從野生到馴養所引起的變化,育種學家培育的動、植物新品種等,可能發生,但難以超過 「種」或「屬」的水平,因而不可能導致進化的發生。至於地球和人類的年齡是年輕還是年 老,筆者則持開放的態度,因為《聖經》沒有明確記載。

  關於年齡,有幾點值得提及。第一,〈創世記〉記載,神在六天造宇宙萬物。按希伯來 文的詞意,「天」可指白天、一晝夜或一段日子。另外,《聖經》說,「有一件事你們不可 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彼後三8)。所以,〈創世記〉記載了神創造的 順序,而未確切的告訴我們「六天」是多長。第二、由於人類化石稀少而不完整,有時很難 確定是人還是猿的遺骸;判斷中,研究人員的主觀性較強。第三、確定化石、岩石絕對年齡 的放射性同位素法,由於一些前設(如衰變的零點、速率,等等)難以準確,其測定的年齡常 常大於實際年齡。第四、近年分子生物學家分析人細胞中腺粒體的DNA(mt-DNA)和男人Y染色 體上的 ZEY基因,認為第一個男人和女人距今二十到三十萬年12。梁裴生博士指出,「人類 學家曾經以為人種Homo Sapiens最低限度必在早幾十萬年前就已出現,但自七十年代以來, 學者們幾乎一致認為;『人類(Homo Sapiens)大約在四萬年前似乎不知從哪裡出現』」 13。

  一八六五年英國科學會發表了一篇由六百一十七人簽署的關於宗教與科學的宣言,現存 於牛津博德倫(Bodleian)圖書館。其宣言如下:

  「我們以自然科學家的立場發布我們對於科學和宗教關係的意見。現在科學界若干人士 ,因為探求科學真理,從而懷疑《聖經》真理及其正確性;吾人於此,深感遺憾!

  我們認為神存在,一方面寫在《聖經》上,一方面寫在自然界,儘管在形式上有所不同 ,卻絕對不能彼此發生衝突。

  我們應當牢記,物理科學,尚未臻於完善,尚在不斷改進之中;目前我們有限的理解中 ,彷佛對著鏡子觀看,還是模糊不清。

  現在許多自然科學的學者,對於《 聖經》 ,不加研究,徒憑其不完善的定律和一知半 解,懷疑反對,這種態度,實不能不令吾人為之痛惜。

  我們深信,每一位科學家研究自然,其唯一目的,在闡明真理。倘使他們研究的成果, 發現《聖經》和科學有所抵觸(其實只是對《聖經》的曲解),千萬不可輕率武斷,以為他 的結論是正確的,《聖經》的記載是錯誤的;而應持客觀的態度,平心靜氣,聽神的指示, 確信二者必然相符,絕不可偏執成見,以為科學和《聖經》,有衝突分歧之處。」

  英國科學會的宣言至今已逾百年,現在讀起來仍非常親切、中肯。我們需要做的是,堅 信《聖經》,堅信科學和《聖經》決不會彼此相悖;對在進化論或創造論中有待進一步澄清 的問題,耐心等待更多的科學發現,正象關於宇宙起源和生命起源的新發現一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47

帖子

5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2

積分
54
20
muon 發表於 2007-12-14 03:24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ervant 於 2007-11-16 21:49 發表
三、熱力學定律
  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是科學界公認的宇宙普遍規律。能量守恆定律是說,能量可 以由一種形式變為另一種形式,但其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會減少,是恆定的。二十世紀初愛 因斯坦發現能量和質 ...


進化論說明生物,物種由簡單到複雜,由劣到優的過程。
熱力學是退化律,物質運動方向由組織到潰散。

在人類生存的思維時空,不可能有兩個互相衝突,針鋒相對的普遍定律同時存在。
熱力學有實驗證明。
進化論由幻想產生,不能自圓其說。

相信進化論,需要有很大的自欺欺人的本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4 18:1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