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1
9195
3363
七星貝殼精英
文化沙龍版主
使用道具 舉報
建設「國學」是一個培養專通古今中外之學,有如太史公的「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真正大師來籌思舉措一切事宜,方可望於來日收功於萬一的良期與宏願。 經、史、子、集不必多贅了,天文、地理、中醫、中藥、八卦、五行、考古、鑒偽、民俗習尚、書畫工藝、戲曲、音樂……都是國學的精華 儒學本不等同於「國學」,儒門的教訓、觀念、理論,源於春秋戰國時代歷史條件之「規定」,自後世視之,會有「糟粕」,但並不等於「大事不妙」,可以有能力、有辦法解決對待。構不成「杞憂」而因噎廢食。 我覺察到了「國學」的存在必要,相對於「西學」的衝擊,我們已到了另一種「文化淪亡」的危機時代了,復興「國學」,是有針對性的民族大計,不是又出來一個「時髦口號」,大家都來「趕」這層出不窮的「浪潮」,嘩眾取寵,只為打動人的耳目,從中謀取「小我」的利祿功名——那就糟蹋了「國學」的尊嚴神聖。 漢字簡化方案的做法最大的誤區有三:一、認識不到漢字不只是「符號」,而是幾千年文化積累的「信息庫」,內涵豐富多彩。二、只計算「筆劃」的數目,以為「少一劃就比多一劃好」,這種簡單至極的文化思想,忘記了減了的兩筆,卻製造了更多的麻煩,真是「得不償失」。三、又誤以為漢字的數量越少越好,遂將不少不同義、不同音的字「合併」為一個——這直接違反了漢字文化本身發展規律是由幾千字發展豐富為幾萬字的大趨向。因為這種「合併」法在學習民族文化時,大大增添了無聊的「後退」的新麻煩。以上三端,都是反科學的。 說到劉心武先生的紅學研究問題,讓我再聲明一點:「容」是一種謙遜為懷的做學問態度,論者雙方的事,絕不意味著某一方就有資格來「容」別人與否的先決條件,「容」也包括汲取別人教益的關係在內。我的主張:學術平等,論者雙方要互「容」,有容方為大。 因此,拙見以為「紅學」不是「文藝學」,屬於「國學」,有代表中華文化形態和丰采的資格,明此方有「民族驕傲」的最高評價,基於這一至關重要的認識,那麼「紅學」的發展前景除了「考證」具體歷史問題之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以高屋建瓴的學術水平立足點來闡發弘揚這部偉大作品的文化內涵。同時就也需要將研論的新成果及時向廣大群眾普及介紹,讓國人從這一個「切入點」而加強對「國學」精神的認識,故正好是大有可為的「工作空間」。
本版積分規則 發表回復 回帖后跳轉到最後一頁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