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話》風波與台客文化

[複製鏈接]

2379

主題

7618

帖子

70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1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廣南子 發表於 2007-9-16 10: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古靈精怪的女生偶像團體S.H.E.的第10張專輯《PLAY》最近在台灣大賣,沒想到卻意外沾惹政治議題,讓台灣許多獨派、本土社團與媒體氣得牙癢。
  問題就出在主打歌《中國話》上。

  《中國話》遭「質疑」
  S.H.E.的新專輯圍繞「音樂就是要好玩」的信念,發揮「玩樂」精神,其主打歌《中國話》首創混合中國傳統繞口令與西洋RAP的新品種曲風,如「好聰明的中國人,好優美的中國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各種顏色的皮膚,各種顏色的頭髮,嘴裡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MV於4月中旬一亮相,很快就吸引了觀眾注意;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大陸新銳創作人鄭楠譜曲填詞,並由作詞人施人誠畫龍點睛,描述全世界興起學中國話熱潮的歌詞。
  首個在大眾傳媒將這首《中國話》與政治連結的應屬4月30日《聯合報》民意論壇的一則讀者來稿。文章從聽新歌談到中國崛起、台灣近幾年陷入政治口水空轉虛耗以及「台版文革」等。兩天後,一向標榜台灣本土意識的《自由時報》大篇幅刊出標題為《S.H.E唱中國話,被譙捧老中LP》(「捧LP」為台語, 「拍馬屁」的粗俗說法)的報道,並從各討論版摘錄網友批評性的留言:「這首歌擺明就是要給中國人聽的……真的是喪權辱國……」;「孔夫子說的話,真的是現在的中國話嗎?以語言學而言,孔夫子當年說的應該不是現行的北京話,而是山東方言或秦代的河洛話,怎麼會是現行的中國話呢?」也有網友說,在許多國家通行的「華語」絕不等於「中國話」,語言和國家不能畫上等號,就像新加坡人絕不會說他們講的華語是「中國話」,台灣的藝人為何要這麼做?
  網友發言還算客氣。《自由時報》記者訪問幾位台灣綠色藝人對S.H.E.的批評則相當露骨。「豬頭皮」朱約信說:「生長在台灣的S.H.E,若因唱這首歌,而以身為中國人為榮,我只能抱以十二萬分的同情,若真如此,他們的父母、長輩都應該要負責。」閃靈樂團主唱Freddy批評:「就算要進軍中國市場,也用不著去奴化自己、吹捧對方,拍馬屁拍到這種程度。」綜藝版的新聞還罕見地找了獨派學者加入圍剿。
  第二天《自由時報》刊登《中國話》作詞之一施人誠的專訪,問到為什麼用「中國話」當歌名。施人誠說,作曲者鄭楠原本就使用「中國話」為曲名,填詞過程中,又為遷就字、音押韻,所以選擇「中國話」為歌名,而非普通話、華語或中文。對於《自由時報》記者質疑「我們現在對話的語言,難道是中國話?」施人誠答得很乾脆:「對,我們從小不就是這樣被教導的嗎?就我個人而言,中國話與普通話、中文、華語並沒有不同。」
  這個答案講出很多台灣人的共同感覺,因為普通話在台灣稱為「國語」,其他的是方言,除了想太多的獨派人士,應該沒有人會誤解。不過答案顯然不合該報的口味,專訪稿后特別附加一則評論,修理施人誠。
  深綠媒體連續做了3天新聞猛轟《中國話》,逼得華研唱片搬出「不支持、不配合、不認同」三不政策,聲明不歡迎《自由時報》採訪。其後《PLAY》專輯發表會時,現場布置成婚禮會場,S.H.E穿著婚紗亮相,刻意避開與「中國」有關的印象,並言明記者會不回答政治問題。

政治插手綜藝
台客文化已有先例
  其實有中國味的歌曲已非 S.H.E第一次嘗試,從陶、王力宏、周杰倫等天王級創作歌手,以至新一代作風kuso的吳克群,近幾年以中國風為創作元素而走紅的流行歌曲不在少數。在台灣,試圖用政治與意識形態主導綜藝與文化,也絕非《中國話》風波一例,前年就爆發過台獨團體批判「台客」的風波。
  何謂「台客」或「土台客」?這個常常掛在當今台灣年輕人口中的辭彙,其實有段曲折的過去。一般認為,「台客」一詞是出自國民黨遷台後,1960年代前後外省幫派的黑話,指的是台灣本地的幫派分子,不過也泛指閩南人,並且有輕蔑的含義。
  隨著時代演進,以及國民黨的國語化運動徹底落實,一般民間已經很少再用台客這個稱呼;反而多泛指當時台灣才剛剛開放海外旅遊,結果在海外惡行惡狀、行動粗鄙的人,之後更泛稱在台灣沒有水平的人。  
  1989年創立的台灣樂團濁水溪公社,是台灣在1980、1990年代知名的地下樂團,在小眾文化中常能引領風潮。就是濁水溪公社提出了標榜台客的說法,但他們所謂的台客仍是「台灣的龐客(朋克)」。濁水溪公社從批判的角度,提出對台灣當時的政治、社會及上流階級的批判,也就是一種顛覆主流精緻文化,強調強烈自主意識的次文化,此後,「台客」在青年中慢慢成型。
  歷經多年的醞釀,「很台」這種形容詞,隨著台灣青少年標新立異的「台味」打扮風潮,慢慢地散布開來。這股另類的台客風打扮,混雜了復古、模仿、扭曲,把台灣古老的幫派分子打扮、落後日本5年以上的流行風格以及想象美國嘻哈文化拼湊於一爐,刻意走俗氣的路線,以有別於精緻的名牌文化風。
  所以在「很台」的衡量標準上,「很台」的男孩子總是穿著又老氣、又俗氣的花襯衫、白襯衫,腳穿日式夾腳、藍色拖鞋,或是俗到不行的白布鞋、帆布鞋又不穿襪子;時髦點的就穿露出彩色內褲的垮褲,搭配不知是真是假的銀質骷髏戒、十字架,還要染著看起來很廉價的金髮,口操台灣國語腔調。
  「台妹」(很台的女孩)則大致要像檳榔西施看齊,穿著超緊身T-shirt、露肚臍小可愛、五顏六色加蕾絲邊的超短裙,以及日本已退燒10年的厚底高跟鞋,搭配誇張而五顏六色的化妝與指甲油。
  走在台北街頭,這種個人化的奇特風格不但早已見怪不怪,簡言之,這就是「假」香港古惑仔、「假」日本風、「假」嘻哈風、「假」台灣復古造型的大拼盤式重新混裝。也是年輕人刻意炒作「俗」的話題,想要標新立異,在日益崇拜名牌的台灣社會中企圖引人注目。尤其SOS姐妹等主持人與藝人,還不時拿「很台」在朋友間相互調笑。徐熙娣甚至在《康熙來了》節目中公然說「5566」合唱團「很台」,引發一陣小小風波;但所謂的「很台」,漸漸變成了一種新流行術語,特指一種俗到自我感覺良好、理所當然的行為。
  尤其在2005年,當紅主持人蔡康永的節目提出了「台客文化」的討論,終於把「很台」的流行語,提升到台客文化的論述層面。節目中的新生代認為,台客文化象徵一種俗而有力的特質,是相對於貴族、高級、上流的新意涵,也就是沒有了這種源自格調與品味的認識。所以台灣許多人「勇敢秀自己」、「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就算俗也俗到沒有自我感覺良好,並成為一種自我特色,這就是一種「台客(台灣人)文化」。泛指沒有氣質、很「俗」、很「聳」的作風。
  這股新的定義,靠著綜藝節目廣為流傳,因為它去規範、反權威、反格調的特質,使得台客文化形成所謂我行我素的反叛性質,並脫離任何歷史、政治、價值的約束,只重當下與自我感覺。是以在台灣,即便是醜人多作怪、粗鄙無禮,因此也形成個人特色。所以台灣才有什麼「上流美」、「如花」、「台姐」、「柯賜海」 的鬧劇,也成為全民大悶鍋的模仿對象,也因此台客風潮一時風起雲湧。
  2005年8月,一些被認為新台客、台味很重的代表性當紅歌星,如5566、羅志祥、伍佰、MC  HOTDOG、張震岳等人,籌辦了一場極為成功的台客搖滾演唱會,深獲各界好評。一時之間,台客文化成為台灣民間的顯學。這些新生代的實力藝人,更賦予台客另一層全新的正面意義。2006年4月,台中再度舉行台客搖滾嘉年華活動時,還加上了台灣民間常見的鋼管舞、電子花車等情色演出,徹底顛覆傳統價值與定義。
  歌手伍佰則喊出,「夠嗆,才會大聲!敢秀,就是台!」的口號,成為這一波流行文化的先驅。《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當時也連續兩天製作「台客美學先鋒派」,訪問伍佰,倡言「創造、尋找跟港仔、紐約客一樣有本色、有個性、有自我的文化」,「將它變成一種新的文化復興運動」。伍佰更指出,在他眼中,蔡康永就是台客,小S就是台妹。結果在一波波的流行音樂文化推波助瀾下,原本可能被貶低為俗氣重的台客打扮,終於找到自己在流行文化中的位置,也被青少年視為凸顯個人形象之舉,宛如一副以台客為榮的姿態。
  
台客大行其道
觸碰台獨團體敏感神經
  台客原本的貶意,在這股台客風潮中被掃蕩得絲毫無存,尤其這群被歸類為台客的新台灣人,對於自己「很蹩腳」的風格不但不以為異,還深以為傲。因此讓許多在政治上打著本土獨派招牌,向來以台客之稱訴求台灣人被外省打壓、污名化的社團受不了。2006年,這類社團連袂召開記者會,批評媒體濫用「台客」是「俗化台灣」,充滿歧視與自我矮化,如果媒體持續對「台客」進行污名化運用,不排除要發動抗議,要求媒體道歉。
  當今扁政府的新聞局長謝志偉當時就曾指出,所謂「台客」、「土台客」,根本就是在台灣出生的外省第二代彼此之間,用來稱呼那些在心目中滿口台灣國語或穿著很土的台灣人所用的詞語。
  本土社團北社也說,「台客」是隱含著中國文化霸權對台灣弱勢文化的欺凌,意指著中國掌控著台灣客,帶有階級的、文化的歧視,透過語言顯示中國的支配和台灣的被支配,中國的定義和台灣的被定義,所以應該把「台客」從台灣文明中拔除,不能放任媒體大肆濫用、炒作這種污名化名詞。更批評藝人沒弄清台客的內涵,就大喊自己是台客,根本是膚淺自虐。甚至任何在「台客」概念下的新意義或形象都只是在「中國主」的框架內的仆奴。
  尤其當時台灣還發生南部選出的台灣小姐劉子因為穿著打扮與台灣國語問題,被許多媒體指稱「台灣小姐果然很台」、「台灣小姐的台灣國語需要矯正」等風波,也引發本土社團不滿。例如台灣南社就說,台灣小姐所代表的當然是台灣的氣質與文化,就是樸實單純,哪能貶低為「土」或是「俗」?也有其他團體批評,所謂「台灣小姐果然很台」等說法,極盡嘲諷能事,對「台」進行污名化傳播,是歧視、侮辱的字眼,讓台語在這樣的價值觀里完全被歧視和污名化。
  更有人批評,這一波主打「台客文化」的都是親中、反扁人士,不是本土、台獨社會舉辦,根本是「台味搖滾人」被中國客、生意人利用、剝削。
  但是這種政治打壓的手法,實在沒辦法影響綜藝界的時尚風潮。搖滾歌手伍佰就說,既然住在台灣,叫台客是很自然的事,就像香港人被喊港仔一樣,有些不願意麵對台客稱呼的人,基本上是心態有問題。他更嗆聲,以後看到他就叫他台客。
  更有不少自稱為台客的年輕人批評,台客已經是一種文化角度的生活形態,沒有人有權去定義或詮釋,應該讓台客文化自由發展。反台客的說法根本以一種精英、階級的姿態,貶低台灣大眾文化,以顯現自己的高格調、高品位,這批人才是真正俗氣的人。也有人說,過去「紐約客」(New yorker)原來是外地人對紐約人的不禮貌稱呼,但紐約客用自信將涵義翻轉過來,現在還不是成了正面的說法?同時這些宣稱台客是充滿歧視意味的說法,平常還不是用外勞、菲佣、大陸妹這些名詞去稱呼別人,難道就不是在歧視他人?
  過程中,中廣為響應台客搖滾演唱會,還舉辦「台客大票選」活動。結果當紅主持人吳宗憲獲得第一,「推動」台客一語復辟的小S名列第二,名歌手周杰倫第三。此間許多媒體都認為,顯然台客一詞已經去污名化,成了流行代名詞。周杰倫也說,台客的定義已經顛覆了,就像日本也吹起了台流一樣,如果台客能成為台流的指標又有何不可?
  事實證明,台客文化流行依舊,批評這些藝人貶低台灣的策略只能在本土社團、媒體中自我陶醉,對這些藝人當紅與否根本沒有影響。在台灣青少年的流行文化中,台客風已經擁有了新的定位與價值,也不是任何政治批判或族群的帽子,所能扭轉的,或許這也正是一種「台客」風的反抗精神。
  只是一年多時間過去了,台客文化耀眼依舊,《中國話》的風波又被拿出來熱炒,一兩天的新聞熱潮后,歌手唱片卻越賣越好。讓人不禁懷疑,台灣為何老是在這種意識形態圈裡打轉?又何時才能真正解脫?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2:0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