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春風拂面之林語堂

[複製鏈接]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10 0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上周主日崇拜之後,周聯華牧師與我談起,林語堂先生的專著「信仰之旅」一書,已從英文本譯成中文,即將出版,希望我寫一篇序文,以介紹國內外讀者,隨即將排印初稿當面給我,當我從他手中接到稿件的頃刻,曾引起我一連串的回想:我與林先生相交垂五十年之久,自他來台定居以後,彼此見面的時間更多。每次見面都作長談,而且多次談到我們的宗教信仰與靈修生活。我對周牧師交給我的任務,並要我在十天之內交稿,本來不敢承擔,但想到我與林先生的交誼,尤其為他有關信仰的專著來說幾句話,我實在義不容辭。我將初稿攜回詳細閱讀之後,深深感覺這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有向讀者介紹的必要。
林先生的書名叫做「信仰之旅」,我們望文生義,就知道這本書是敘述作者信仰的歷程。讀完全書之後,更發現是描述作者「從異教回到基督教」的艱苦經過。作者自白:這本書是他在信仰上探險的紀錄,他的懷疑及困惑,他和世上其它哲學及宗教的切磋琢磨,及他對過去的聖哲所言、所教的最珍貴的寶藏的探索。並說:「這是一次令人興奮的旅行,而我希望能把它寫得明簡。」全書在緒言之後,分為八章,第一章敘述作者童年及少年時代。林先生出身兩代信仰基督教的家庭,父親並且是一位牧師。林先生進入聖約翰大學,最初是選讀神學院,在清華大學教書的時候還主持一班主日學。第二章敘述他一生在信仰中大旅行的開始,林先生在清華任教的時候,對中國聖哲思想曾作高度的鑽研,而且發生深切的愛好;同時受當時兩位大思想家胡適與辜鴻銘的刺激,對於中國哲學作了一番根本的探討,因而與基督教神學逐漸遠離。以後三章,對於我國思想的三大主流 ––儒家、老莊與禪宗,加以介紹與批判。作者在這幾章裡面,到處顯示他的天才橫溢,光芒四射。第六章討論「理性在宗教」,林先生認為現代人想到宗教時的迷惑,大部份是由於一種方法上的錯誤。現代西方人喜歡用笛卡兒以「認識理性為首要」的邏輯來接近上帝,事實上「在物質知識科學知識的範圍里,用時間、空間、活動,及因果關係等種種推理的工具是最好的,也是沒有問題的;但在宗教、愛、人與人的關係上面,這種方法是奇怪地和目的不合,而是完全不相同的」。「因為宗教是讚賞、驚異,及心靈崇敬的一種基本態度;是一種由於個人全意識直覺了解的天賦才能;一種由於他的道德的天性對宇宙的全身反應;這種直覺的讚賞及了解,是一種比數字的推理精妙得多、高尚得多的天賦才能,屬於一種較高級的了解。」「科學方法並沒有錯,但它完全不適用於宗教的範圍。」「科學的武器是顯微鏡;宗教知識的武器是人心的低沉輕柔的聲音及熱忱,用一種直覺的能力來猜測真理的微妙的警覺。但近代人所缺乏的,剛好就是這種技巧及機警。」林先生說:「人的道德性對宇宙的總反應,我們沒有適當的可理解的名稱,有人稱它為信仰,有人稱它為直覺。總之,這是人類知識所不可及的剩餘區域,它不是理性的對比,它是高級的理性。」他說:「這種知識所不可及的剩餘區域,偶爾會成為人類知識及道德意識的最有意義的區域,上帝、靈魂、永生及人的整個道身,都包孕在其中。」這一章林先生討論宗教信仰的心靈活動,至為精密,讀者需要以會心的微笑去體味和理解。第七章討論「物質主義的挑戰」,林先生分析近代四五個世紀的思想趨勢,是由早期的偶像崇拜到十八世紀的人文主義轉而到十九世紀的唯物主義,而最近則由唯物主義的路走到上帝及一種對宇宙的靈性解釋,雖是一條多麼奇怪的旅行路線,但其總趨向是「物質讓地給靈性,多過靈性讓地給物質」。這是令人興奮的好信息。最後一章標題為「大光的威嚴」,描述作者到達了他信仰旅行的目的地后的感想。他說:「耶穌的世界和任何國家的聖人、哲學家及一切學者比較起來,是陽光之下的世界。」太陽升起,所有的燈光都可以吹熄。「在耶穌的世界中包含有力量及某些其它的東西––光的絕對明朗,在這裡沒有孔子的自製,佛家的心智分析,或莊子的神秘主義。耶穌說出對上帝最圓滿的認識及愛心:…:他的教訓是屬於一個和已往的教訓不同的等級。」他引用法國學者雷南的話說:「比耶穌更偉大的人將永不會產生。」他體味耶穌的教訓,滿有大光的威嚴:「那種在大馬色路上炫花了聖保羅的眼的光,現今仍在世世代代中照耀,沒有暗晦,而且永不會暗晦。這樣,人的靈修借著耶穌基督而上接上帝的心靈,人的基本價值被證明,因為這個理由,人類將永遠崇拜他。」這是作者對於宗教信仰的結論,也是他漫長的信仰旅行的終點。
我讀完了林先生的這本書以後,感到有幾點值得我們特別的注意:第一,今天世界上信仰上帝的人越來越多,各人信仰的動機與經過多不相同,但大別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地、直覺地起了信仰,例如有些受了疾病、災變或重大苦惱問題的折磨,在無可奈何的頃刻,切切的求助於神,而出現奇迹,所謂「人力窮而天心見,徑路絕而風雲通」,於是頓起信仰崇敬之心;又如有些人出身基督教的家庭,耳濡目染,習與性成,不知不覺地成了徹頭徹尾的基督徒。另一類是經過了千迴百折、深思熟慮之後才起了信仰,例如孔子自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足見孔子是經過長期的困知勉行,卓然自立,而後纔相信天命的。很多大文豪、大科學家晚年歸主,也和孔子有類似的地方。這一類人的信仰歷程是很艱苦的,但他的最後所得也是很可寶貴的。經過了研究、分析、比較、參證之後,他的信仰格外穩定而堅固。這就是耶穌基督所說的:種子撒在好土上,結實數十百倍;房屋建在盤石上,永遠不會動搖。由林先生的信仰之旅看來,他的信仰經過是屬於第二類。以林先生這樣智能高邁,學識淵博,「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今古文章」的人,經遏數十年的取精用宏、詳思約守,而最後選定耶穌基督作為他信仰的對象,這種審慎不苟、擇善固執的精神,對今日崇拜林先生的知識青年來說,他們或正在憂苦煩悶的傍徨路上,或正在選擇信仰的十字街頭,應當知所取捨了。
第二,林先生雖然虔誠信仰基督,但不贊成某些特定的崇拜形式。他承認任何宗教都有形式和內容,宗教也常藉形式來表現,但他認為就基督教的情形來說,它的內容乃是耶穌的一切豐盛所賜,而它的形式都是人所加上的。耶穌當年建立他的「沒有信條,而只以他在他的門徒中所創造的愛的偉大力量為基礎的教會」,這種使門徒對主不得不愛的愛是基督教會的開始。至於形式,照耶穌自己的意見:是人用心靈與誠實自由崇拜。林先生慨乎言之:現在崇拜的形式已用傳統及歷史的發展為基礎來制定,在這件事上,曾有許多固執己見的行為,導致各教會各宗派間的分裂。林先生認為各個信徒可以自由選擇崇拜的形式,正如使用其自己的言語一樣,無論是用德文、英文、法文或拉丁文都沒有什麼關係,只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形式不過是一種用來逢到同一目的的工具而已,所謂殊途同歸,各人可以自擇。至於某種形式有無價值,全視它能否領導我們達成和基督建立友誼的目標而定。林先生這種開明的態度,對於那些堅守「宗派」、「立場」的教會人士,亦足提供主要的參考,甚或促起反省的作用。
第三,林先生認為我們中國人信仰基督教,大多數人是因為和遵守基督教訓的基督徒的人格有了親密的接觸,發覺他們之間「彼此相愛」以後而起信。在他的書中,他多次舉出基督徒感人的故事,而使人跟著他信仰基督,包括他本人在內。這正是聖經襄所說的有信心必須有善行。在四福音書里,記載耶穌的教訓,在在喚起門徒要以他們的行為來表現他們的愛心。林先生強調這點,乃是對我們基督徒一個有力的警告,如果一個基督徒不能將上帝的愛心在他的行為上彰顯出來,他就不能「得人如得魚」,即使你會傳福音,也不過是「鳴的鑼、響的鈸」而已!我們基督徒應該時時警惕,在行為上在在留心,給世人樹立好榜樣,來吸引更多的人歸主,將天國建立在人間。
林先生平生的著述很多,但專門討論他個人信仰宗教所由來的,只有這一本。此次譯成中文,我慶幸得以趁先閱讀,字裡行間,在在與作者智能的火花與靈性的光輝相接,衷心至感愉快。譯筆流利暢達,相信必能擁有廣大的讀者,與我產生同樣悅樂的心情。我這篇簡單的序文,只不過希望引起朋友們閱讀此書的動機而已。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沙發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10 06:17 | 只看該作者
每一個人的靈魂在上帝面前都一樣的可愛。每一個人,無論他是愚夫愚婦,販夫走卒,或是像林語堂博士一樣的才氣橫溢、著作等身的學者,他的靈魂在上帝面前都一樣的可愛。他們都需要到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欠缺,只有信賴上帝才能得救;只是富有的人,尊貴的人,有學問的人比較困難罷了,因為他們需要捨棄更多的財富、地位和學問。但是一旦這些人捨棄了一切,他們在上帝面前的地位和一般人雖然仍是一樣,但他們卻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如林博士者,就能寫這樣一本「信仰之旅」來說明他信仰之經歷。
「信仰之旅」的原名是「從異教徒到基督徒」,其實應該是「從基督徒到異教徒再成為基督徒」。因為他自小生長在牧師的家庭里,他小時候就讀經、祈禱、參加崇拜,就連他在自稱是異教徒的一段時期,他仍是以基督徒的原則處世為人。他自稱是異教徒,因為他不想做一個挂名的基督徒,他的名字沒有記錄在任何一個教會的教友名冊上。他不甘心接受「裝在箱子里」的信仰,當他拋棄「箱子」的時候,連「信仰」也一起拋棄了。然而他的基本人生觀仍是基督徒的,也許他像齊克果( Soren Kierkegaard)一樣,是一位「存在的」基督徒。
以林博士的真誠、反叛、不願人云亦云,做一個應聲蟲,他要自己尋找探討是必然的途徑。他不肯做一盆在暖房裡生長的鮮艷花朵,他寧願在狂風暴雨中遭到打擊,然而靠著掙扎和奮鬥,仍然能開花結果。也許有人說:「當基督徒就當基督徒好了,何必浪費那麼多時間,繞那麼大的一個圈子,再回到信仰的起點,來信靠上帝?」以林博士來論,這個圈子是非繞不可的,繞了這個圈子使他更堅強、更確實,使他成為識途的老馬,能夠告訴許多尋求信仰真諦的旅伴,「我們要往那裡去?」「這條航程怎麼走法?」他終於抵達了彼岸。
在本書的緒言中,林博士說他的著作「並非為那些沒有時間談及宗教,且永不會加入尋求隊伍的人而寫」,「也不是為那些完全滿意於他所曉得,那些自覺已有可靠的拯救,那些永不會有任何懷疑的自滿、自足的基督徒而寫」。他是為了在航線中的旅客,希望注視船上的測程儀,也知道這艘船所在的正確經緯度的人而寫。但是當我讀完本書的時候,也覺得是對我這樣一個從事傳道的人之宣判。因為我們常常把一些不必要的教條、禮儀加在信仰裡面,使人看不見信仰的核心。
當然我們可以問:有沒有不加包裝的貨品?有沒有不穿衣服的人?每一次到書店去買書,找到一本喜歡的書,沒有一個店員不幫你把書包起來的。我不喜歡包裝,因為我走出書店的大門,已經在翻閱第一頁了。但是店員拿一張紙把書包起來,套上一根橡皮圈是事實。林博士不喜歡穿晚禮服,他喜歡長袍布鞋,簡簡單單的衣著,但是他畢竟還穿了一件長袍,著了一雙布鞋,衣著不僅是禦寒,多多少少是在某一個文化背景中的一些最低的要求。信仰的外面總有些包裝,總套上一件衣服,但是怎樣使包裝和衣服做到最簡單的程度,不傷害信仰的本質,那才是重要的課題。尤其今天有那麼許多人願意為耶穌作見證人,也願意在知識群中工作,我們不能不注意到「包裝」和「衣著」。林博士為我們提出了最有力的警告。
也許有人讀完了本書會問:「我為什麼沒有經歷過這條航程呢?」「信仰之旅」是林語堂博士的旅程,你當然有你自己的信仰之旅。你的信仰之旅和他的「信仰之旅」一樣的寶貴,只是你我寫不出一本洋洋大觀的著作罷了。
在「信仰之旅」中好象只是林博士一個人在尋找探索。實際上,他並不那麼孤單,還有另一艘船在他的面前行駛,那是他的家庭信仰。他更有另一艘船一直在他的邊上行駛,那就是他的夫人,她常常獨自在床上讀聖經、祈禱,使他十分羨慕這樣敬虔的生活。當然還有冥冥之中的聖靈在暗暗的帶領。終於讓他最後又獲得了信仰。我希望最後對讀者說的一句話是:不要認為林博士的著作是「包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3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10 06:18 | 只看該作者
這本書是一個人探索宗教時經驗的紀錄;記載他在信仰上的探險、懷疑及困惑;他和世上其它哲學及宗教的磋磨,以及他對過去聖哲所言、所教最珍貴寶藏的探索。當然,這是一次令人興奮的旅行,而我希望能把它寫得明簡。我確信在這種對最高貴真理的探索,每一個人都必須遵由他自己的途徑,而這些途徑是人各不同的。哥倫布曾否在美洲登陸是沒有多大關係的,最重要的是哥倫布會去探索,且有過探險旅程中一切的興奮、焦慮和歡喜。如果麥哲倫選取一條更長、更迂迴的不同路線來繞過好望角抵達印度,也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各人必然有各人不同的路。我清楚知道,今日到印度去,搭乘噴射飛機是簡單得多的方法;你可以快一點到達。但我懷疑如果你搭乘噴射機到達得救,更迅速、更正確地認識上帝,對你會有多大的益處。我確知有許多基督徒從來沒有做過這種探索。他們在搖籃里的時候,便已找到這位基督教的上帝,而且像亞伯拉罕之妻一樣,把這位上帝攜帶到他們所去的一切地方,最後他們進入墳墓時,這一位神也和他們同在一起。宗教有時成為太舒服了,而且已近乎自滿自足。這一類的宗教,好象一具傢俱或財產,你可以把它帶走,且無論你到什麼地方旅行,都可以攜它同行;在近代較粗魯的美式英文中,就有所謂人可以「得到宗教」或「出賣宗教」那句話。我相信許多教會都寧願把宗教放入手提箱里出賣。那箱子是緊密的,這樣,推著它周遊各地便方便得多。這是一種獲得宗教的舒服而容易的方法。
但我懷疑這種宗教的價值。我獲得宗教走的是一條難路,而我以為這是唯一的路;我覺得沒有任何其它的路是更妥當的。因為宗教自始至終是個人面對那個令人震驚的天,是一件他和上帝之間的事;它是一種從個人內心生髮出來的東西,不能由任何人來「給與」。因為宗教是一株最好在田野中生長的花,那些在盆中或溫室里生長的,容易變色或變得脆弱。
因此這必然是一個個人經驗的故事,故事中一切值得提及的,必然要以個人的探討、以個人瞬間的懷疑、瞬間的領悟,及所獲得的啟示為基礎。雖然這本書並非自傳,但我覺得有些地方必須提及某些個人的環境及背景,使這個故事的發展易於了解。它絕非一次平易無奇的發現之旅,而是一次靈性上充滿震驚與遇險的旅程。這其中常有些類似雅各在夢中與上帝搏鬥的故事,因為對真理的尋求很少是一種愉快的航行;常有類似使哥倫布船上水手們震恐的風暴、船難及令人困惑的羅盤偏差;常有疑惑、躊躇、叛變,及渴望回航的威脅。我曾航過可咒詛的地獄之火的雪拉惡礁及法利賽黨、文士,及有組織信仰該亞法派的渦流。我是終於通過了,但費了不少手腳。
我這本書並非為那些沒有時間談及宗教、且永不會加入尋求隊伍的人而寫,因為這本書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我也不是為那些完全滿意於他所曉得、那些自覺已有可靠的拯救、那些永不會有任何懷疑的自滿、自足的基督徒而寫。我和那些自信在天堂上已有定座的人們不起共鳴,我只是對那些問及:「在這次旅行中我們到那裡去?」的人說話。在每一條航線上,都有些旅客,為求心安,認為有必要先看看船上的測程儀,並找出他們的船所在的正確經緯度。我是對這類的人說話。
近代世界及當代歷史的發展,對於我好象是不知往何處去的冒險,當我們願意問及:「我們現在是到何處去」,乃是得救的第一個徵兆。我能想象一艘鬼船,一艘無人駕駛的潛艇,受到核子反應能的驅使而完全自動地航行。我還想象到在這艘鬼船上面,有時乘客之間發生大爭論,爭論是誰在駕駛著這艘船以及它正向著那裹駛去,因為它顯然是無人駕駛。有人意圖發表那艘潛艇是自動行駛的意見,而有些富於想象力的人則開始主張這艘船可能是自有的,由於機器各部分的偶然接合,不經過任何工程師的設計就自然造成了。在這熱烈的爭辯中,我可以發現一種挫折、困惑及不滿之感,於是有人喊:「我並不要到別處去,我只想留在這裡。」我相信,這是一幅近代世界的寫真。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有人駕駛著這艘船,但有許多證據證明這艘船是沒人駕駛而自動的,那些富於臆測力的人便發表意見說那艘原子能潛艇是自有的。這種臆測,給此學說的擁護者以理性上十分約滿足和驕傲;因為他們在臆測的飛翔中,看見這種事物偶然接合(螺旋釘及螺旋釘洞的幸而相配,那些主軸及主要推進器之洞的直徑的全等)概念的莊嚴和偉大,他們相信那些心智較為渺小的人,一定沒有這種概念。但船上大多數水手及乘客的心裡卻被另一個較為實際的問題所佔據:他們是從何處來?而最後將在何處登陸?
我並非為取悅任何人而寫,反而可能使某些人不快,因為我所說的是直接來自個人的觀點。在宗教的信徒中,容忍是一種難得的美德。世上一切宗教差不多都是如此,而特別是基督教,它已經僵硬,放入箱里,且放上防腐劑,它不容許任何討論。很奇怪,在這件關於宗教的事情上,每一個人都似乎認為他所擁有的是獨一無二的真理。在演說中要求通過美國聯邦憲法的富蘭克林說:「因此我越老,我越容易懷疑我自己對別人的批評。」真的,有許多人,以及各種教派,都認為自己擁有一切真理,而別人無論在任何地方和他們有異見,都是大錯特錯的。斯蒂爾 ––一個新教徒,在一篇獻詞中告訴教皇說,我們兩個教會對他們信條的正確性唯一不同的意見是,羅馬教會是無誤的,而大英教會則永遠沒有錯。雖然許許多多個人認為他自己的無誤性是差不多和他所屬的教派一樣高,但很少有人會這般自然地像某一法國婦人在和她姊妹的小爭論中說:「除了我自己之外,我未遇見過一個經常是對的人。」
可能有許多人想給我們一種「裝在箱子里的拯救」,許多人想保護我們免於異端的誘惑。這種對於我們個人得救的焦慮,是完全值得讚賞的。但另一方面,在這種「裝在箱子里」的拯救中,人們卻容易在我們的信仰上,加上過重的負擔。這就是所謂教條及靈性上的獨斷主義;而我所反對的是那種靈性上的獨斷主義,多於那些個別的、特殊的教條。這種過度的保護及信仰的負擔,可能壓扁了許多青年人的心。
寫到這裡,我想到一個父親告訴我關於他自己的故事。我們是住在南中國海邊的漳州。有一位牧師住在離漳州約五六十英里的地方,每月例行回到城裡兩次。當時我父親是十二、三歲左右。我的祖母,因為是基督徒,奉獻她兒子的勞力,免費為這位基督教牧師搬運行李。父親當時和他的寡母相依為命,常常去販賣甜食,下雨天就改賣油炸豆。漳州的居民喜歡在雨天吃油炸豆,因為那些豆被炸脆之後,味道有點像美國的爆玉米。他是一個好擔夫,遵從我祖母的吩咐去抬這些行李,那個牧師的太太和他同行。父親告訴我,這個女人把每一件東西都放在擔在他肩上扁擔兩端的籃子裡面。不只有衣服、鋪蓋,其實這些東西對一個十三歲的孩子已經夠重,但那婦人再加上一些瓶瓶罐罐,最後還加上一個三四磅重的瓦爐。而她對我的父親說:「你是一個好孩子,一個強壯的孩子,這一點點東西你不在乎,我知道你一定能擔得起。」其實她並沒有必要把那個瓦爐從漳州和她的住所之間擔來擔去的。我仍記得看過父親肩頭的疤痕,當然它並非單是因為這些行程;但我曾常常想及那些裝行李的籃子,那些瓶瓶罐罐,以及那個非必要而可搬運的瓦爐。這使我想起各種不同宗教的祭司們喜歡加在青年人肩上的信仰的重擔,且對他們說:「你是一個好孩子,一個強壯的孩子,你可以擔得起。你只要信,你將發現它是真的。」有時那些青年人的肩頭會長出膿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

主題

241

帖子

77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77
4
tiancai 發表於 2007-6-11 09:17 | 只看該作者
如果一個基督徒不能將上帝的愛心在他的行為上彰顯出來,他就不能「得人如得魚」,即使你會傳福音,也不過是「鳴的鑼、響的鈸」而已!我們基督徒應該時時警惕,在行為上在在留心,給世人樹立好榜樣,來吸引更多的人歸主,將天國建立在人間。

「你是一個好孩子,一個強壯的孩子,你可以擔得起。你只要信,你將發現它是真的。」有時那些青年人的肩頭會長出膿包。



信仰也是對生活的一種總結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5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11 09:20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tiancai 於 2007-6-10 17:17 發表



信仰也是對生活的一種總結啊.  


tiancai上來了?歡迎歡迎!
今天有何指教?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412

帖子

93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3
6
135 發表於 2007-6-11 09:47 | 只看該作者
以前讀過﹐不太記得了。印象中他是想來想去想累了﹐ 最後感覺還是信基督教輕鬆些﹐於是又信起基督教﹐把困惑交給上帝﹐不想再思考了。
AS IT IS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7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11 09:50 | 只看該作者
是的,他走的是基督徒-異教徒-基督徒這條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8
柏桐 發表於 2007-6-12 0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7 和而不同 的帖子

很有意思, 這幾天正好又再次看林語堂"京華煙雲"連續劇. 以前並不知林語堂先生信仰什麼. 今天再看劇中的主角-姚木蘭, 覺得好象是林語堂先生刻意樹造的一個傳統道德典範. 她好象代表了儒道釋道德標準, 品德近乎完美. 言行更是與CHICO轉帖"弟子規"一致. 然而故事情節又展現了很多與其它人文標準的矛盾和價值觀的衝突. 跟這裡的辯論也是好象有點類似. 難道"京華煙雲"也是林語堂先生想說明有關信仰和價值觀衝突的作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9
chico 發表於 2007-6-12 03:04 | 只看該作者
名人也就是個人。聰明不等於智慧。誰信什麼,同宗教的第一還是第二沒關係。只是哪個更適合自己「信」。更容易讓自己接受而已。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1

主題

2102

帖子

1151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51
10
柏桐 發表於 2007-6-12 0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9 chico 的帖子

林語堂先生信仰什麼跟你我沒什麼關係. 我只是想知道作者那作品的意圖. 就事論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1
chico 發表於 2007-6-12 03:2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0 柏桐 的帖子

掉水裡了不是。
我也是有感而發。林語堂先生信仰什麼,並不能證明那個東西就適合自己 。好些人喜歡講xxx 名人信了xxx教,借著這個說自己的xxx教如何如何。。。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62

主題

3749

帖子

1226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26
12
 樓主| 和而不同 發表於 2007-6-12 08:3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柏桐 於 2007-6-11 11:11 發表
林語堂先生信仰什麼跟你我沒什麼關係. 我只是想知道作者那作品的意圖. 就事論事.


作者那作品的意圖超越信仰,但又在普世的信仰之內。
穿衣吃飯,也是信仰。
吃喝拉撒,不離信仰。
一言一行,關乎信仰;
一舉一動,俱是信仰;
一心一念,儘是信仰。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6: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