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剛剛發現搶救一位近現代史上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學家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7-5-17 03: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剛剛發現搶救一位近現代史上的一位偉大的教育學家  
作者:苗體君   來源:青海師專學報     

    雷沛鴻是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偉大的教育革新家。他的教育實踐活動幾乎同中國現代教育史的開端同時,形成自己最具完備的教育理論體系,從民族教育中吸取營養並吸收外來教育中的合理因素。四度出任廣西教育廳廳長,在中國這個較窮的邊緣省區施展自己宏大的教育抱負,在全省範圍之內,較大規模地推行普及國民基礎教育運動,達到改革教育的目的,成為中國現代教育改革的一株奇葩。

    從「五四」運動到解放前夕這段教育發展的歷史上,黃炎培、陶行知、晏陽初、梁漱溟、俞慶棠、雷沛鴻六位是當時國統區實行鄉村教育運動最傑出的教育家,是構成中國現代教育史人物網上的六顆明珠,雷沛鴻的顯著之處在於從宏觀上、整體上實施教育改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系統,從他的貢獻上來看應該在中國現代教育史給他一個顯著的位置。



一、對教育與政治、經濟、社會關係的科學認識

    正確認識教育在社會、政治、經濟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是實施教育革新的基礎。雷沛鴻從中國現代教育發展的歷史中,認為實施普及教育失敗的原因不僅僅在於經費缺乏和人才的稀少,最根本是政府當局沒有實施的決心而把教育作為裝飾門面或對付政治問題的權宜對策,教育就缺乏一種原動力。而「歷來教育者又誤認教育可與政治分家,教育可與經濟分家,也是根本錯誤的地方。」 這是導致教育改革失敗的兩大主要因素。

    1.教育與政治的關係。雷沛鴻認為教育不能脫離政治,教育和政治兩者要密切結合起來,以政治的強大力量完成教育功能與改造,其實質就是政治對教育的作用關係,反過來教育又可以推進政治的主張,即教育對政治的反作用關係。他以l809年普魯士實施義務教育,由國家以政治的力量強追兒童入學,實施免費教育,達到了統一國民的意志,最終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打敗了強大的法國,認為「教育決不能脫離政治,並且要以政治設施方針為背景、以輔導其進行。從普魯士昔日的勝利中,斷言中國也要依據政治的力量,實施普及國民基礎教育,才能脫離帝國主義列強的宰割,使中國強大起來。他還抨擊了舊中國政治的黑暗,提出教育為政治建設服務,用教育的力量建立平等的、法制的政治。

    在辦學的實際工作中,雷沛鴻推行「政教合一」、「一人三長」、「一所三用」的組織管理體制。「政教合一」指國民基礎學校既是基層政權機關,又是教育機關,鄉(鎮)、村(街)的地方行政工作和學校教學均由老師擔負。「一人三長」是鄉(鎮)長兼任該鄉(鎮)的中心國民基礎學校的校長和民團大隊長。「一所三用」即國民基礎學校既是兒童、成人教育的中心,又是鄉村民團訓練中心、社會文化活動的中心等。當時桂系的首領們對廣西的教育比較重視,對發展基礎教育不遺餘力,對地方官員推行國民教育工作實行嚴格考核。

    2.教育與經濟的關係。他從中國是農業大國的實際出發,提出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舉措,達到復興農村經濟的目的,使中國儘快進人產業社會,倡導實行生產教育。教育在於指導農民採用新的生產技術,使農業走向生產科技化。學校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學生文化知識、生產技能,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成為社會經濟建設的有用人才。他同時還注重經濟對教育的作用關係,他從過去中國的教育發展違背中國經濟狀況的問題上,認為經濟支配著社會,支配著個人,同時也支配著教育的發展。歐美髮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於經濟的原因,義務教育實施的範圍大、年限長,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而中國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家,義務教育顯然不能照抄歐美,要有自己的特色,提出「義務教育的實施年限與國民經濟成正比例的,民富則增多,民窮則減少」。教育不能違背國民經濟的發展,「違背經濟的條件而夢想在沙灘上建立高樓大廈,自沒有不失敗的道理」。在實際的教育操作過程中,雷先生也考慮到社會經濟的力量,如在推行國民基礎教育時,對不同對象施以不同年限的國民基礎教育。不同年齡的受教育者,學制具有靈活性。科學地分析了教育與經濟的作用與反作用關係,也為他的改革解決了首先要認識清楚的問題。

    3.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問題。雷先生指出:「過去的教育者是規避現實,好為蹈空之論,隨便跟著大家,人云亦云,總不去把教育的社會基礎看清楚」。完全忽視了教育的社會基礎。雷先生把社會基礎分為兩個方面,(1)人群的基礎;(2)社會學的基礎。每個民族都會因種族、地理和氣候的關係,形成獨特的文化,並為其後代保留下來,這就是所謂的人群的基礎,而每個民族獨特的文化,又通過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方式表現出來,雷先生的人群的基礎指的就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中有好的也有壞的成份,教育者就要通過選擇,對被教育者實施教育,雷先生提出:「存良去惡,淘金去沙」,達到對民族文化的弘揚和保存。在對待外來文化上,也要因時合理地加以吸收,不要無條件地的加以移植,生吞活剝。他以社會學的觀點,批判過去中國照抄美國的「六三三學制」,認為統治階級的教育者只看到了都市或城鎮的教育,忽視了廣大的鄉間民眾教育,把廣大的農民子弟拋棄不顧,達不到普及民眾教育的目的。

    並且提出教育具有階級性和民族性的色彩,還倡導教育的發展要適應社會的發展,新社會必須有新教育。



二、科學地揭示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弊端

    雷先生通過對中國教育制度和體制的研究,提出了當時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三大弊端,就是偏枯、空虛、點綴門面。

    1.偏枯。就是學校的開設偏重於城市、縣府,而置鄉村於無睹,這是當時最明顯的通弊。所以,要實行普及教育,首先要消滅教育存在的偏枯弊端,大力發展鄉村教育,使人口比重大的鄉村享有教育的機會,農村和城鎮人民的教育權力平等一致,實現他「有教無類,一視同仁」的教育理想。

    偏枯同雷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教育權利人人平等」、「教育為民眾所共享」相矛盾,他所要求的是所有的民眾不分貧富、貴賤、老少、性別,都享有讀書的權利和機會。1916年他留美期間就呼籲「普及教育,無可辭之義,亦無旁貸之責也。」他在主政廣西教育時,推行國民基礎教育,他的推行並不限於漢族居住地區,在廣西2300個鄉鎮、2400個村街的1200多萬群眾中實施,形成了廣西「無地不學」、「無人不學」、「無時不學」的教育局面。對少數民族實施特種教育,這是國民基礎教育中的一大有益的嘗試,成立了廣西特種教育委員會,作為指導少數民族地區國民基礎教育的專門機構。在實施中,他數次勉勵教育界的其他人,「要看重我們自己的事業,不要見異思遷,知難而退,要抱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信心!」 把「為窮而失教之勞苦大眾教育事業而奮鬥」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他繼承了古代孔子的「有教無類」思想,並吸收了西方的「庶民教育」,使兩者最有機的融合起來,並賦予時代的朝氣,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眾教育思想。

    2.空虛。指的是當時的學校,只在書本教育下功夫。學校培養的人才是一些「談玄說理的書生」,這些書生對社會現實不了解。他們進入學校后,只學習了洋八股、洋教條,沒有生存的一技之長,被視為高等遊民,教育的功能就等於零,這根本造就不出人才。雷先生針對這種情況,倡導學能致用,教育紮根於實際。他根據社會的需要,強調廣西當時的教育要側重救亡與救窮,尤應側重於救亡,提出學校教育以愛國主義為靈魂、以生產教育為骨幹,使學生了解個人與國家、民族生存的關係,加強民族意識,提高愛國主義覺悟,通過教育使學生養成生活勞動的習慣,增長生產知識和技能,他在《廣西普及國民基礎教育六年計劃大綱》中規定:「指引全省有志青年,重回田園問去、商店中去、工廠中去——學問與勞動合作方法。」

    3.點綴門面。就是把教育看作是裝點門面的工具,教育不是為民眾而創辦,是統治階級敷衍昇平的工具,是政治的點綴品。當時的學校教育是為城市、少數的貴族子弟需要服務的,在課程開設、教材的編寫教學的服務方向上等方面遠離廣大農民子弟的需要。強調學校以城市為中心。雷先生提出:「將教育與生活辦成一片,使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使教育成為大眾化而非敷衍昇平、點綴門面之物。



三、科學地構築以學前教育為開端。國民基礎教育、國民中學到國民大學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

    雷沛鴻在廣西構築的民族教育體系分為三部分:國民基礎教育、國民中學、國民大學。三種教育都建立在地方經濟和需要的基礎之上,把國民基礎教育放在整體的基石地位,提出由下而上、由基層的國民基礎教育做起在國民基礎教育之前,還有學齡前教育開端,構成全國學校系統。三者之間相互銜接、密切聯繫,構成民族教育體系。

    1.國民基礎教育。雷沛鴻的國民基礎教育指的。是現實社會的一個教育階段,就人生來說,是現代兒童和成人的教育;就社會來看,是以現代的經驗傳遞給後代。」。把義務教育與民眾教育、兒童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融為一爐,構築了他的國民基礎教育的整體內涵,這裡面也同樣體現了他教育改造實旋方面的宏觀的整體的偉大嘗試。

    他的國民基礎教育打破了教育「正式」與「非正式」的舊觀念,以達到從整體上宏觀開發民眾「潛伏的力量」 當時就教育的形式而論,分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種教育形式,而家庭又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教育的形式最終確定兩個大的範疇,即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為正式教育,社會教育則為非正式教育。這種對教育的分類其實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需要,標誌統治階級對學校教育的佔有,雷先生認為:「世界有人類,便有教育,亦不為過。至於學校不過是後起的一種制度,它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 人類最初的教育,根本就沒有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之分,把學校以外的教育視為「非正式」教育是不合理的,這種劃分容易導致學校教育脫離社會生活,力主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合流,實現較大規模的民眾教育。

    1933年1O月他在廣西籌辦了國民基礎教育研究院,進行國民基礎教育的規劃和實施。廣西的普及國民基礎教育的成功,引起了全國教育學術界的重視。1936年,人民教育家俞慶棠為團長率團赴廣西考察,並給予了極高的讚譽和評價,後來又在全國各地推廣廣西的做法。

    2 國民中學。「國民中學是一個新型學校,又是一個新教育制度。」。當時由於國民基礎教育的普及,廣西原有的普通中學,在數量上、教育內容、教育形式等方面已適應不了現狀,擔負不了國民基礎教育的銜接,1936年雷先生創辦了普通中學之外的一種新型學校(中學),即國民中學,雷先生為了創製這種新型學校曾歷盡艱辛。

    國民中學是國民基礎教育的繼續和沿伸,它繼續貫徹國民基礎教育的主張,即有教無類。開展大眾化的教育,把國民中學變成一縣文化的中心,達到提高地方民族文化水平,培養一批適應地方建設的基層建設幹部。國民中學和當時的普通中學並存,二者互相分工合作。國民中學學製為4年,分前後二期、各二年。生源主要是l3—3O歲從中心國民基礎學校畢業(或同等學歷),經考試合格均可入學。前期結業后,經考試升人後期學習,國民中學的主要任務是以愛國主義教育和生產教育為主。它要求學生學習實際的知識,升學學升學的知識,就業學就業的本領,而當時的普通中學完全依附於大學,受大學入學考試指揮棒指揮,學生死記教材,雷先生的國民中學對今天的教育也有較大啟發意義。

    3.國民大學。國民大學是雷先生民族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國民基礎教育體系——國民中學的基礎上,它肩負著培養學術研究和地方建設人才的重任,肩負著創建現代民主、文明、和平的新社會所需新文化的重任,肩負培育民眾的民族意識和責任心的重任。雷先生通過對原有大學教育的改革,創辦了國民大學的雛形學校,即西江學院。西江學院包括三個層次,即預科教育、大學教育、專科教育。預科教育是提高高中畢業生的文化水平,使其能跟上大學教育的步伐;大學教育是一種文理兼通的大學基礎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專科教育是在大學教育的基礎上,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專業人才。西江學院的建立,使雷沛鴻的民族教育體系得以初步實現,使民族教育體系達到實踐上的整體化。

    雷先生批評「現代中國教育,太過於形式化,專工表面敷衍,對於社會實際需要無大幫助,對於廣大民眾生活,尤其漠視。」。所以,他提倡以幫助解決廣大民眾生活問題,實事求是的做一番探險。他還批判中國40年來,教育上一味盲目抄襲外國的作法。在國民大學改革中,雷先生倡導應求真學問、真知識,培養學生積極學習、認真鑽研的態度,同時還改革舊學分制,採用適應個性差異的活用的學分制,這些做法給當時的大學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賦予了大學教育極強的生命力。

    總之,雷沛鴻在對教育與政治、經濟、社會關係科學認識的基礎上,認清了中國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以一種大無畏的探險精神,第一次把廣大勞動人民放在教育的主體地位,以教育落後的廣西地區,大膽地進行嘗試,構創了中國化的、宏觀的、整體的民族教育體系,為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內容,稱雷沛鴻為人民教育家也是十分恰當的。


文章刊發於《青海師專》學報。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2

主題

1083

帖子

22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21
沙發
山南水西 發表於 2007-5-22 16: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2: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