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8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了解遠志明

[複製鏈接]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8 09: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斑竹貼了關於遠志明的評論,這裡我儘力為大家貼一些有關資料以及他的言論。大家可以用心去讀一讀「遠志明".

遠志明(1955年—)是電視政論片《河殤》撰稿人之一。

遠志明幼年生活在中國河北省農村,是家中的長子。後來參軍,當了十二年兵,在北京衛戍區做政工幹部。此後考取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碩士研究生,兩年後又轉為博士生。[1] 也是一個共產黨員。

1989年,遠志明參加民運。六四事件時,遠志明被父親召回農村,隨後被迫流亡海外,父親因受包圍搜捕的驚嚇焦慮而死(1990年4月28日)[2]。遠志明經香港、巴黎,1990年到美國,任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者,期間開始接觸華人基督教會。

1991年4月28日,遠志明受洗成為基督徒。1992年,由林慈信牧師介紹,入讀密西西比改革宗神學院,獲跨文化研究碩士學位。1995年加入《海外校園》作者團隊,現為一名傳道人,兼神州傳播協會總編導。

[ 本帖最後由 研究 於 2007-3-18 11:20 編輯 ]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沙發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8 09:04 | 只看該作者
遠志明:一個無神論者的大回轉



本文摘自 真理報 第71期

許 濟 華



一位在國內當了十二年解放軍,在河北省農村完成中學,靠著自修而進入中國人民大學修讀哲學系博士的研究生,參與一些文化寫作,如在中國引起爭議的電視系列片「河殤」等,也參加過震撼中國以至世界的八九年六四民運,最後經香港逃亡到巴黎,從一個無神論者,而成為一位宣揚主福音的中國學人──遠志明弟兄。在他人生的歷程中,是甚麼力量驅使他走向事奉的道路呢?我們今天向大家介紹一下他信主的經過,他現在走的路,以及他對未來的抱負.........。

愛的呼喚
遠志?怚S自八九年逃亡巴黎後,又轉往美國,並於一九九零年到普林西頓大學作訪問學者。而他第一次接觸到基督徒,是九零年尾在該大學的查經班。這些年輕而熱情的大學生,誠意邀請他加入大學團契的查經班。對這樣一位無神論者來說,可是一個信主的起步點。在初時,遠弟兄對所講的道理還是聽不入耳,但是他卻被這些基督徒活出的生命所吸引。他們特別的友好,特別表現出對遠弟兄的愛,特別的真誠,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受。遠弟兄喜愛團契內的氣氛,雖然心裡還不相信神,但他還是連續到團契多次,而深深地被吸引了。

後來,這些年輕人還引導遠弟兄讀聖經。當時,遠弟兄也很想知道,他們為甚麼對自己這樣好。不管他們的信仰是真是假,上帝和耶穌是真是假,但只要有一股力量促使他們把真誠、友愛、善良、平安和喜樂的美德都激發出來,遠弟兄覺得自己也應去探索這股力量。由此,他經常參與他們的查經班活動,他被他們這股力量所感染。當時,在查經班查的是「希伯來書」,而遠弟兄根本就聽不懂,看不懂。後來,他們又引導遠弟兄去讀「四福音書」,引起遠弟兄很大的回響。他認為自己信耶穌也是該從讀「四福音書」開始。他看到耶穌的確不尋常,耶穌說的話不尋常,做的事也不尋常,而深深體會到這是天上來的聲音。

遠弟兄提到逃亡出來外國,心裡充滿了怨恨。因為,在此逃亡期間,他的父親逝世,不能送終。太太和兒子還留在國內不能出來,而且看到無數學生被槍殺,自己有國歸不得。但讀到耶穌所言:「當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逼迫你們的禱告。」「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遠弟兄為此而深受感動,發覺耶穌真的好像在天上向我們說話一樣。祂指著太陽向我們說話,指著雨水向我們說話,祂是代表宇宙的主宰來向我們說,上帝這樣無條件愛你們每一個人,但你們卻不能彼此相愛,彼此怨恨。讀到耶穌無私的愛,他從床上站起來,為鄧小平及李鵬禱告,希望通過禱告不再怨恨他們,心中產生出一種心平氣和的感覺。禱告後,他覺得自己的心靈深處和耶穌一起升高了,從心裡覺得自己再不與鄧小平之流一般見識了。

從此,遠弟兄每天晚上都讀「四福音書」,每讀一段,就反覆的想一段,心裡大受感動,覺得耶穌的胸懷是那樣的偉大,仿如天上來的一種光把自己照亮。遠弟兄的無神論也開始動搖了。

遠弟兄還提到在逃亡時還讀過兩本佛教書藉,當時也給自己心裡一點平安,但自從讀聖經後,感覺就完全不一樣了。覺得這種來自天上的光,把自己內心的黑暗驅散,這種光把我們的生命照亮。耶穌好像把自己帶到烏雲上面,而烏雲上面是沒有雨的。此時,遠弟兄相信耶穌是天上來的,他不是一般的人,他是人類的主宰。遠弟兄於一九九一年四月廿八日在美國普林西頓一間華人教會受洗歸主。而這一天,也是遠弟兄父親逝世一周年的忌日(一九九零年四月廿八日他父親逝世)。他跪在地上禱告,天父啊,我一年前失去地上的父親,一年後我卻得著天上的父親。他深信這是神給他的第一個印證。

愛的回應
遠弟兄,這位神使用的僕人,在信主一二個月後就開始講見證,做傳道的工作。人家做傳道人要有裝備,但他卻沒有,從講見證開始,一直到現在。回想第一天講見證,他的眼睛由開始到結束都不敢望向會友。

之後,遠弟兄進了美國「致榮宗神學院」進修二年半神學。而這時他的太太也來了美國,也進了基督教辦的院校修讀會計。遠弟兄認為在這二年半的神學課程中,最大的收獲是親近了神。對於人為的文化已不感興趣,除了神之外,甚麼都研究不下去了。由於自己當時英文不太好,所以很吃力,每次考試都禱告,求神給予智慧。所以,待他畢業後,她的太太笑說:「你能畢業,完全是靠著神的恩典」。

遠弟兄畢業後,立刻到了洛杉磯的海外校園工作。由第一期開始已參與,而主要的工作是編輯、改稿、寫作,其次是做研究工作,而大部份是搞專題研究。用了五年的時間完成了兩個專題研究,第一個是「老子與聖經」的研究,第二個是「神州懺悔錄」,其中主要是對上帝與五千年中國的研究。這兩本書都已出版發行了。

為神州而懺悔
遠弟兄明確地指出,「神州懺悔錄」的主要宗旨是:「上帝也是中國人的上帝,上帝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祂的作為。上帝不僅是西方人的上帝,也不僅是以色列人的上帝,我們信的並不是『洋教』。說把上帝『引進』中國來,這是不對的。」從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研究中,考查許多古書、古經,發現許多對聖經的印證,例如聖經「創世記」第一章至第十一章講的是人類共同的歷史:天地被造、挪亞方舟。挪亞的後代到了東方示那的地方,上帝變亂了他們的口音,使他們散居在各地。而這以前,是人類各個民族在一起的。

如果人類有這一段共同的歷史,那麼中華民族是人類最悠久的一個民族,他應該有此記載。結果發現,中國古經中全部都有記載。當然不是很清晰,但可以約略看出概貌來。從天地被造、伊甸園、亞當夏娃、伊甸園的四條河、二棵樹、後來的大洪水、彩虹這些東西,中國古經有很相似的印證。這也就是對聖經真理的印證吧。而中國後來的皇帝時代,例如北京天壇拜的是上帝,天壇內是沒有甚麼偶像的。中國的祖先是不拜偶像的。根據遠弟兄的研究所得,中國五千年歷史可從中分為二段,由春秋開始前二千五百年中國人最敬畏上天的,叫孝天上帝。詩經上出現五百多次孝天上帝的名字,詩經很多地方像禱告詞。而後二千五百年不行了,皇帝取代上帝,真龍天子把上帝的榮耀都奪去了。由此中國的悲劇就開始發生了。

因為,皇帝是一個人,是一個有罪的人,是一個有限的人;當人們把他當作上帝的時候,中國就陷入黑暗中。所以,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帝的作為。前二千五百年,我們敬畏上帝,叫「大道之行」。後二千五百年背叛了上帝,大道隱去了。現在好像是回歸,基督教又傳到中國,上帝在呼喚我們要回歸。在研究暫告一段落時,遠弟兄要把「神州懺悔錄」如「河殤」般拍成電視系列片,預計在今年尾完成,可能共有七集。他會邀請民運人士及學者等參與拍攝工作。

回歸神的正道
遠弟兄還提到較「神州懺悔錄」早出版的「老子與聖經」,發行量很大,二年內已再版三次。當時也有一些弟兄姊妹,指摘遠弟兄為何將道德經與聖經合起來研究,把基督教與道教合起來研究。這種擔憂主要是來自對老子道德經的了解是根據原來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或是儒家那些理解,是把老子當成一個學者,一個哲人,而且是道教的教主。其實不是這樣的。道德經在這五千字中有一個很奇妙的地方,是提到有一位聖人要來,有二十多次。據道德經文字分析,這位聖人很像耶穌。他要把道的本像帶到人間,天下的人都歸向他,而得到平安。並說他來自榮耀,說這道是來拯救世人,要把世人從過犯中拯救回來。在道德經快結尾時還提到:這聖人要受苦受難,但卻作主作王,而且是天下之王。這是很神奇的一件事,遠弟兄認為自相信耶穌後,更覺這聖人就是耶穌。所以他將老子與聖經作了一個比較。

因為,神的一般啟示是到處都有,天地萬物都啟示神,故在中國的文化中也有這樣的一種啟示。由此,可以看到神到處都有祂的作為。所以,遠弟兄認為「老子與聖經」的問題,只要你有基督的信仰,就可從老子的道與聖經的道方面,相信它們是有相通之處。這位聖人與耶穌是極為相似,可見上帝在中國早就有祂的預備。從中國歷史分析,我們的祖先是很敬畏神的。所以,我們中國基督徒千萬不要把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一棍子打倒,這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因為,我們信仰的上帝是全人類的主,那當然包括十三億中國人。不僅是今天,以往也是。這在真理上不可否認的。所以,在我們信主之後,對以色列的一切文化背景歷史瞭如指掌,對中國五千年歷史卻不屑於涉及,這是不對的。我們必然知道上帝是一切歷史的主,信主後,不能把中國五千年歷史一筆抹殺,如果這樣就否定了上帝的主權,就否定了我們所相信的上帝,也是掌握中國民族命運的上帝。

遠弟兄的研究結果主要表明:上帝也是中國人的上帝,我們現在不僅是回歸上帝,而且也是回歸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道統,而這個道統就是信上帝。中國五經之一有云:信於神、忠於民、是為道。我們背叛了古老的道統,現在我們回歸神,也是回歸我們的祖先。因為,我們的祖先是敬畏神的。中國稱之為「神州」,就是神的大地。廿一世紀中國應名副其實的成為神的大地。

結束語
遠弟兄最後說,自己以後要走的路當然是事奉神。目前的工作,就是拍好「神州懺悔錄:上帝與中國五千年歷史」的電視系列片,拍好後可能會定名為「神州」。並會訪問蘇曉康、柏楊及張學良等人。而事奉主的主要方向,是使福音能在中國紮根,在中國歷史和文化中紮根。讓神的光照亮神州,讓異象化作影像,讓歷史成為信實。

同時,遠弟兄對主內弟兄姊妹也有一個負擔,認為我們要真正回到耶穌裡,發覺許多信仰不是集中在耶穌的身上,而是造就了許多別的東西。在他信主八年裡,深深體會到,除了耶穌,沒有別的拯救。耶穌像一個小窄門,必須進這小窄門。凡要進這小窄門的,他必能見到一個大上帝。所以,我們信耶穌不要信其他的。信耶穌不是信一套教義,不是信一個教派,而是直接信耶穌。不要把爭論放在教派上,這是毫無意義的。除了耶穌,其他人都是罪人。而遠弟兄希望主內弟兄姊妹把眼光集中在耶穌身上。而他自己,則有一個單純的目標,就是信靠我們的主──耶穌,向世界傳福音,跨宗教為神事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3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8 09:07 | 只看該作者
愛與愛——遠志明


  原來的題目是"愛與恨"。當我預備的時候,想不出多少恨來,倒是發現有不同的愛,於是改成"愛與愛"。



〖 一、父母之愛 〗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最愛我的人,是我的奶奶。我小時候在河北農村,跟奶奶一起生活、長大。記得在村裡上小學時,奶奶天天領我去,接我歸。後來到外村走讀高小和中學,離家時奶奶常送我到門口,悄悄往我書包里塞一個雞蛋或一個饅頭,這些東西是我父母在那艱難貧窮的日子裡孝敬她老人家的。奶奶愛我,一直到我長大成人。我在北京當兵、念研究生時,她還經常託人帶來我愛吃的咸雞蛋、花生米之類。這樣的慈愛,什麼時候想起來,都感覺溫暖親切。

  但我卻對不起奶奶。她臨死前一年,那是1987年,家裡有了一台黑白電視機。奶奶說,真是怪啊,人能在裡面唱啊跳啊的。我說,還有彩色的呢。奶奶直搖頭,不信。那年底,我在北京買了一台彩色的。妻子說,送回老家讓奶奶看吧。我說不急,咱們先看看。第二年春,奶奶去世了,沒有看上彩色電視就去世了。業男睦⒕渭?耍?諍藜?耍?恢??肆髁碩嗌傺劾帷?br>
  就這樣,奶奶的愛逝去了,留下了我的愧疚和悔恨。

  小時候,父親對我很嚴厲,交談不多,常常訓斥,也打過我。我很少感覺到他的愛。長大后,才體會到他的一片苦心。1989年六四期間,他兩次到北京,說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們會殺人的。我們當時笑他說,這不是土改吆。六月三日,他似乎預感到了什麼,叫我弟弟趕來北京接我們回老家。就是那天晚上,開槍了。歷史印證了這個農民的直覺。兩天後,當弟弟領著我和妻女邁進老家門時,見到了流著淚的母親,卻不見父親。母親說,他正守在村裡的電話機旁,給你們打電話。一聽到大屠殺的消息,他就守在那裡,呼叫北京,已經一天一夜了,一直打不通啊!我還清楚記得,當妹妹把父親叫回來,他在院子里見到我們時,淚流滿面地說:你們還活著啊!

  那是我見父親最後一面。不久,他就在戒嚴部隊包圍搜捕的驚嚇中,在為我逃亡生死未卜的焦慮中,在內心深處的沉悶憂鬱中,去世了,年僅五十八歲。噩耗傳來時,我剛流亡到普林斯頓。我痛哭了一整夜。可是正像我在詩里說的:「熱淚不洗家國怨"啊。我這個不孝的長子!

  父親的愛也逝去了,留下了我的愧咎和怨恨。

  我有一位慈祥聰慧的母親。父親逝世半年多以後,母親到北京和我通電話,一聽見聲音就哭了。我哭得說不出話來,她就說,別哭了,說幾句話吧。可我竟沒有什麼話說,她也只是反覆地說:多保重,照顧好自己。我深深感覺到母親那顆愛莫能助的心。而我這個流浪的兒子,實在也是沒有能力去愛母親,孝敬母親。這也像我在逃亡時寫的詩句:「慈母的淚,使我倍感孤獨可憐"。

  母親的愛還在,我心中卻只有愧咎和無助。



〖 二、世界之愛 〗

  親人的愛,是我在人間經歷的最真摯無私的愛了。但是人到中年,我便看到,即使親人的愛,也總有停息的時候,總有愛莫能助的時候。這時候,人間還有什麼愛屬於我們、滋養我們呢?

  祖國的愛,黨的愛,人民軍隊的愛,曾經激勵我為之獻身。但是六四那一夜之間,這些愛統統變成了恨,變成了血,變成了惡夢。

  民主的理念,使我們這些被恨所追捕的人,在海外又聚集起來。然而不過轉眼之間,就為子虛烏有的權力反目為仇,互相怨恨起來。

  夫妻的愛,該是人間最後一個支柱了。然而我和太太自結婚起就爭爭吵吵,誰也不服誰,加上我的過犯,到我流亡時,恩愛幾成恩怨。

  這一切,曾迫使我痛苦地思索、反省。

  現在我明白,世界充滿了私慾,世界的愛也是出於私慾的。講人類之愛的,有一國之私;講一國之愛的,有一黨之私;講一黨之愛的,有一派之私;講一家之愛的,還有一己之私。這都是私慾。"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一點兒不假。

  現在我明白,世界的愛,既以私慾為動機,就一定以相互交換為過程。我愛你,因為你使我幸福;我愛你,你也要愛我;我愛你,就是為了使你愛我;你這麼愛我,我怎麼能不愛你!等等,都是有條件的、赤裸裸的交換!否則,愛就不會持續;若持續,就更糟了,那愛的一方,非要把那不愛的一方殺死不可的。這樣的事,在這個世界上還少嗎?

  現在我明白,這個世界上的愛既是以私慾為動機,以交換為過程,那麼就會以轉化為結局。愛轉化成恨是常見的,如愛貓被貓所傷而轉化成恨貓,愛鄧被鄧所苦而恨鄧,愛名聲被名聲所累而避名聲,愛世界被世界所害而厭世界,等等。愛轉化成不愛即麻木冷漠,更常見。台灣作家張曉風就說過,愛的真正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麻木。愛也愛不起來,恨也恨不起來,也不吵,也不鬧,也沒多少話說。於是乎,相忍相讓、相依為命而已。這不正是很多世俗家庭的寫照嗎?

  世界的愛不過如此,難怪許多人自以為有真誠美滿的愛,卻經常陷於不真誠不美滿的心理狀態,不時有空虛、無聊、失望的情緒冒出來。



〖 三、上帝的愛 〗

  有朋友曾對我說:「遠志明,你這麼大了,為什麼還離不開愛呢?"可我想,人怎麼能沒有愛呢?生命怎麼能沒有雨水和陽光呢?再剛強的人,怎麼能感覺不到心靈的饑渴呢?

  我感謝神把我帶到一個世俗情感的絕境,使我徹底陷入心靈的饑渴;我感謝神把我帶到生別死離風雨如晦的人生戰場,使我看到了堂皇的世界背後人心的詭詐;我感謝神把我帶到靈光依然閃爍的普林斯頓,使我認識它的兒女們,一群充滿愛、真誠和平安喜樂的基督徒;我更感謝神,通過聖經和聖靈,親手把我帶到它自己面前,將真正的愛、永恆的愛、不似父母勝似父母的愛澆灌在我的心靈深處。

  聖經上說,神就是愛。有朋友就問,神的愛在哪裡?你怎麼讓我們看見呢?說實話,神的愛博大精深,內盈外溢,難以表達。就我所經歷的來說,至少可以舉出三方面。

  一是大家庭的愛。耶穌曾對門徒們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世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全世界的基督徒就像一家人,耶穌是一家之主。大家以弟兄姐妹相稱;不僅是相稱,那親情真的就像弟兄姐妹,不管你走到哪裡,都會得到接待和愛護;奉耶穌的名,普天下都有你的家和親人。列寧曾說,憑著<<國際歌>>熟悉的的曲調,共產主義者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自己的同志。可是不出一百年,這話已經變得滑稽可笑了。而基督徒的愛,像活水江河,已經流淌了兩千年,從十幾個人到十幾億人,從耶路撒冷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真是寶物越久越發光。我敢說,直到世界的末日,這種愛也不會消失。因為這愛是來自天上,來自神的。如果不是神,人不可能活出這樣的愛,地上不可能有這樣的愛。神原本就是愛,它使我們在愛里合而為一。它說,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其實,神的愛不僅活在基督徒中,也通過他們展示給世人。我的信主,首先就是被這愛所吸引的,朋友們也都看到過這愛,實在是真切的。

  二是小家庭的愛。我們小家原來不太寧靜,我的脾氣不好,吵架,摔東西,後來又因我的虧歉,太太不肯饒恕我。人可不像神那麼寬厚慈愛,你向它認罪它就饒恕你。1991年太太帶著女兒來到美國,我信了主,她不信,加上她一來就有"各奔前程"的念頭,我一度想這個家恐怕維持不下去了。我知道只有一條路可以救這個家,就是全家都信主。只有神的大愛可以化解人的恩怨。但是讓我太太信神,談何容易!教會的姐妹給她講福音,她躲避應付。我向她談,她更反感。1992年我要來密州讀神學時,不少教會長者勸我等一等。我理解他們的好意,但是神有更好的安排。神帶領我們全家南下,離開世俗的圈子,來到這個偏僻安靜的曠野,向我們動了大善工。一年後,我太太和女兒信了主,我的靈命也得到進深。神用它的愛,化解了我們的恩恩怨怨,引導我們彼此相愛。我們的性格都有很大的變化,在主里同心同德,日日更新。我知道這是神的作為,不是人的作為。過去,人間的道德救不了我們,親人的勸說救不了我們,學問、事業、名聲都救不了我們,現在神的生命進入了我們的心裡,我們自然就變化,就愛別人,就寬容,就超脫了罪的捆綁,個人和家庭就得救了。現在太太傳福音比我還熱心,女兒愛耶穌比我還單純。我覺得,信主之後我們才真正開始了甜美的婚姻家庭生活。據說,只有夫妻雙方都信神愛神,才能真正心有靈犀一點通,這話的確有道理。我們家真是感謝神,神的愛本身就是大神跡!

  三是心靈里的愛。神對人最大的愛,不是在物質上,不是在事業上,也不是在家庭中,而是在人的心靈里。一個信神的人,一個經常讀經、禱告、敬拜、讚美神的人,神就賜給他心靈的平安和喜樂。這種平安喜樂是世界不能奪去的,是困苦、艱難、誹謗、迫害、疾病甚至死亡都不能奪去的。



〖 讓我用三個例子來說明神給人心靈的愛。 〗

  其一,超越罪性的捆綁,使心靈得自由。大陸北方農民,過去常常一年四季不洗澡,抓痒痒時感覺好舒服,好過癮!孰不知是他們身上太髒了,會生病的。人犯罪也是這樣,一時痛快,豈不知是心裡骯髒的緣故,慢慢會敗壞致死的。神能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做罪的奴隸,就像讓人洗的乾乾淨淨,清清爽爽。耶穌曾說,我的話就是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有人反問,我們從來沒給什麼人做奴隸啊?你怎麼說叫我們得自由呢?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凡是犯罪的,就是罪的奴隸。的確,你看恨人的人,把鼻子、臉都恨歪了;再看說謊的人,血管里沉澱了好多沙子;還有貪婪的人,心老被慾火燒灼著,這些人多可憐!神愛我們,叫我們可以平平安安、清清爽爽地活著。

  其二,超越世界的捆綁,使心靈得平安。在雨天,有一把傘或一件雨衣會有幫助,暴風雨就要躲到屋子裡。然而基督信仰能使我們站在烏雲上邊,那裡依舊陽光燦爛。人生中常有風風雨雨,世界上常有痛苦患難,一些道理、一些說教、一些修練會有幫助,但是神給我們的是什麼呢?是一顆在天上的心,是一個進入神的靈。神使我們的心靈超脫人世間一切的風雨,一切的虛幻,一切的短暫,因著十字架,永遠做得勝者。人在這個世界上不過是客旅,是寄居的。什麼錢財、名聲,都是身外之物,唯有心靈最寶貴。肉體屬於地,要歸回泥土,心靈屬於天,要歸向神。心靈歸向神了,我們就不會為了身外之物而不顧靈魂,不會為了賺取世界而賠上生命,不會為了爭名奪利而失去平安,不會為了虛幻短暫而喪失永恆。神愛我們,叫我們可以坦坦蕩蕩,瀟瀟灑灑地活著。

  其三,超越死亡的捆綁,使心靈得永恆。詩人說,人像地上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人生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逝。我想人一出生,就像從飛機上甩下來,不大一會兒就要摔到地上,歸回泥土了。剛出飛機時還很浪漫,環顧藍天,俯視大地。然而一旦看到地面,發覺下落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就開始恐慌了。這大概是人過四十歲的時候,死亡的陰影突然襲來,死亡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感謝神,我還不到四十歲,卻尖銳地領會了這個事實。那是當我父親突然逝去的時候。我們知道,不管多麼富有、高貴、智能或自信的人,也無法戰勝死亡。對死亡的無可奈何,使人有的放縱,有的貪婪,有的麻木,以致對自己的靈魂不負責任。當我信神以後,我對死亡的恐懼消失了,就好象在空中墜落的時候撐開了一個降落傘。降落傘藉助空氣,徐徐而降;人亦可以在聖靈里,傲視死亡。你說空氣在不在呢?每時每刻都在,但你沒打開降落傘──我在這裡要說清楚,每個人身上都有降落傘的,就是神的形象,然而你常常不承認、不曉得或不尋找──空氣就幫不上你,你就得摔死。聖靈也是這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然而,你若不認識耶穌,沒背上十字架,聖靈就與你無緣,永生就與你無緣,你就得死。有了聖靈的同在,被它充滿、鼓足,我們就能輕鬆自如地滑向地面。在那裡,生命不過轉換一下存在的形式:肉體消失,而心靈進入神的國度。我們將過一種全新的生活,永恆的生活。相比之下,肉體的日子不過是黃粱一夢。但我慶幸自己在這短暫的人生瞬間里,沒有沉溺於短暫中,而是順從了永恆之神的召喚──這完全是神的愛,這要感謝神!

  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相信這從天上來的話語吧,相信就能得著。

  講於1994年6月原載『使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4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8 09:24 | 只看該作者
方勵之夫婦訪談錄:科學、人生與信仰——遠志明


  1996年9月,遠志明到亞利桑那大學演講時,拜會了方勵之夫婦,一起探討了科學、人生與信仰的關係。下面是這次談話的錄音整理稿。



〖 第一部分:科學與信仰 〗

  遠志明(以下簡稱遠):方先生是科學家,您看人類在宇宙中是一個什麼位置、什麼角色?

  方勵之(以下簡稱方):(笑)人類當然是宇宙中的一個分子,一個成份,是宇宙演化到目前階段出現的一個成份。別的我也說不出。

  遠:既然人類在宇宙中的出現是後來的事,是一定階段上的產物,那麼,很明顯,人類的出現是一件被動的事,不是人自合氤魷志統魷至恕U餼拖窈⒆穎桓改干?呂矗??俏弈芪?Φ亍⒈歡?乩吹絞郎稀U庋?蠢矗?鈧嬤杏Φ庇幸恢種鞫?囊蛩兀??忻揮邢牘?鞫?囊蛩卦諛睦錚?br>
  方:這個問題可超出了我的專業範圍。我的研究對象是物理宇宙。至於說"主動與被動",這已經是用人的價值標準來作判斷,我們很少這樣提出問題。我們可以問有什麼"機制",用什麼"模型"來解釋,等等。

  遠:看來您還是相信"進化論"了?

  方:至少宇宙,我說的是物理宇宙,作為人的生存環境,是慢慢演化到今天這個樣子。

  遠:這種演化背後,有沒有什麼動力?

  方: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動力機制是有的,但設想不一定成熟。

  遠:您能否暫時離開一下您的專業角度,用人的常情、常識、常理來看,這樣,宇宙的神奇奧妙就顯現了。我記得愛因斯坦說過,他終生從事科學研究,最大的收穫,就是發現科學在造物主面前不過是兒戲。他又相信,任何一個深諳宇宙之和諧的科學家,都不能不聯想到上帝。我想愛因斯坦說這些話的時候,不是按照嚴格的科學定律,倒像是一種哲學、心靈的感悟。當您超越了專業眼光,能否感覺到像人這樣有智能、有創造力的生命出現在宇宙中,有某種"形而上"的原因呢?

  方:當然,科學本身的範圍是很有限的。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應當曉得,科學不知道的事情更多。柏拉圖早就說過,你知道的越多,就發現你不知道的越多。如果你覺得沒有問題了,實際上你根本沒懂。所以科學不是越研究越封閉,而是越來越開放。  遠:那麼,從一個常人、一個有情感有好奇心的常人的角度,當您觀看天體物理宇宙的景象時,在情感、心靈上有什麼觸動嗎?

  方:我想,從事科學、尤其是基礎科學的人,一定會欣賞和諧,或者叫美。這不僅是常人的情感,也是專業的標準。一般說來,一個方程式,如果你解出來的"解"很臟,大概就是錯的;如果很乾凈,很美,多半是對的。所以和諧與美,是科學家所欣賞、所追求的。

  遠:您有沒有想過這種和諧、這種美的來源?

  方:這就進入信仰的領域了。我想科學和信仰是兩回事,不在一個領域。

  遠:那麼,在科學之外,您個人的信仰如何?我們知道,不少大科學家都是有神論者,如牛頓和愛因斯坦。我聽說牛頓曾做過一個太陽系的模型,行星們各按軌道圍著太陽轉,很美。有一個數學家,是個無神論者,造訪牛頓時看到這個模型,便問是誰製作的。牛頓說沒有人製作它,它是偶然碰撞出來的。數學家沒有再問什麼,後來也信了神。牛頓晚年研讀聖經,寫了不少書。科學研究的前提是相信宇宙有必然性,有因果性,有規律性,否則就無法研究,研究了也靠不住。但是進化論卻將人的出現看成一個偶然的事件,您怎麼看?

  方:我不是生物進化論的專家,我不知道怎麼解釋"偶然"的問題。從物理學來說,有必然性,也有概率、偶然的統計研究──當然,這個偶然並不是真的偶然,背後仍然有必然。

  遠:對,所謂的"偶然"事件,實際上是人還沒有了解它發生的條件,還不能認識它,就說它是"偶然",其實背後有圓滿、充足的原因。

  方:許多偶發事件,在研究中是可以定量描寫的。

  遠:還有一個很棘手的問題,就是科學已經確定,將來地球是要消亡的。一旦人類消亡了,那麼人類所創造的一切、包括科學有什麼意義呢?

  方:(笑)這個問題就要宗教來回答了,科學回答不了。有關人的價值這類問題科學從來不回答。

  遠:但問題是科學發現並提出的呀!科學既然回答不了,就請您暫時離開科學家的角度,作為一個"人"來回答這個問題。

  方:這確實不能回答。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就想到,"我"字怎麼解釋?這是一個最奇怪的現象,我為什麼是"我"?後來讀了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我受到了一點啟發。人生價值,是一個信仰的課題,不是科學可以解決的。

  遠:英國一個殘疾科學家,《時間簡史》的作者,他叫......

  方:Hawking,是劍橋的教授。

  遠:他說有一個"無知的律"(The Law of Ignorance),就是科學到了某一點就沒法研究了,那裡沒有人類思維賴以進行的要素(如時空概念),人類必須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了。

  方:科學是有一定的範圍,物理學叫"視界"。

  遠:如果宇宙大爆炸是開始於一個"玄點"(The Point of Singularity),那麼這個"玄點"沒有時間、空間、物質、能量,人類就沒有辦法思考了。這時,"無知的律"就起作用了。這個"玄點"似乎是科學與信仰的轉折點、接觸點、交合點:科學在這裡消失了,信仰在這裡顯現了。

  方:我還不能直接感覺這個"奇點"(我們叫"奇點")里有信仰。當然,信仰和科學有接觸。科學要有"Pre-assumption"(預設的假定),任何科學,你查到最後,一定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能證明的。你選擇什麼樣的"Pre-assumption",相當程度上取決於你的信仰。西方的"一神論"信仰,與中國的"無神論"立場,對各自的科學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遠:「一神論"相信宇宙是上帝有計劃、有規則、統一的創造物,所以西方科學家探究它的和諧規律。"無神論"或"多神論"構不成基礎科學和理論科學的原初動力。



〖 第二部分:幸福與痛苦 〗

  遠:好不好談一談您個人的人生體驗?世上有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什麼家都有,但都是"人",都面臨著"人"的問題。比方說,您怎麼定義"幸福"?

  方:人們的幸福觀有很大的不同。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受俄國古典哲學的影響,如車爾尼雪夫斯基。他說,一個人自己痛苦,但別人因他的痛苦而幸福,那麼他就是幸福的。另外,在科學研究上,我的一些結果很漂亮,我很enjoy,這也是幸福。當然,還有家庭,這是中國人的傳統。

  遠:到目前為止,是什麼給您帶來了最大的幸福感?

  方:家庭。另外,我對自己做過的社會工作,想起來也是滿意的。比如我教過許多學生,到處都可以看到他們。

  遠:那麼,您怎樣看待痛苦?

  方:痛苦往往是因為現實與理念不一致,或者是挫敗。當然,中國社會大眾的痛苦是大痛苦,個人是小痛苦,兩者分不開。這種痛苦從"反右"就開始了。

  遠:令您最痛苦的記憶是什麼?

  方:你知道,中國社會是一個"強偶合"社會,有某種程度的黑暗,我個人的經歷還算幸運。我們有的同學、朋友,就不幸死掉了。每一次變故,我們都遇到麻煩,後來都算順利。包括這一次(89民運),非常危險,結果化險為夷。"反右"的時候,據我所知,99%的戀愛對象都分手了。

  李淑嫻(以下簡稱李):許多結了婚的夫婦,都吹了。

  方:我當時只有二十歲,是開除黨籍,還可以教書,她是右派。這種情況一般都吹掉了。

  遠:您們經歷這麼多事,最後總是柳暗花明,不知您是怎麼看的,是否有一種感激之情。

  方:當然是有命運。我們班上一個好朋友,在艱難的時候離了婚,後來又死了。

  遠:您怎樣看命運?命運是什麼東西?

  方:(笑)這個很難說,有太多的參數起作用。

  遠:也有許多人所不知道的參數,對吧?

  方:對,有許多不知道的參數,這個怎麼講呢?趕上就是趕上了,趕不上就是趕不上。

  李:我們兩個人分開十八年,不能住在一起。

  方:這種事講給外國人,他們聽不懂;講給孩子聽,也聽不懂。我在安徽煤礦,她在江西勞改,每年見面十二天。你說心靈,我們家的生活純粹就是靠心靈,那時沒有別的維繫,就是靠心靈。

  李:一年見面十二天,我只能和他呆三天,然後到北京看孩子。

  遠:我看您們的命運,還是不錯的。

  方:對,是不錯,多虧了她碰上我,我碰上她,要不然......

  李:有時候我想,人的命運和人的性格有關係。在人生的轉折點上,往往有不同的道路可供選擇,人的選擇就不一樣。剛才提到的那位死去的朋友,她非常善良、柔弱,每次運動都倒霉。她就是忠於黨,總怕得罪了黨,不敢去愛自己右派的丈夫,日子久了,丈夫和別人結了婚,她非常痛苦。

  遠:你和她不一樣的是,你沒有把黨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良知、感情放在了第一位。那麼,這種內心的真善美的標準,是從哪裡來的呢?

  李:這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從小就追求美好的東西,原以為共產主義美好,才追求它。發現了問題,就說出來。

  遠:為什麼您的那位朋友把黨看得高於一切?甚至高於真善美的執著?

  李:其實,論善良她比我還要善良,我覺得她是缺乏自信,容易被別人的說教動搖,動搖自己內心對美善的信心。



〖 第三部分:真善美與上帝 〗

  遠:人內心的美善是從哪裡來的呢?

  李:從小的家庭教育有關係。

  遠:也不盡然。孟子說人天生就有"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

  李:不僅人,連禽獸都有,虎毒不食子。

  遠:(笑)可有時候人連禽獸都不如。這個問題不簡單。我知道您們也接觸了基督徒。

  方:John先生帶我們學英文、讀聖經。

  遠:我在普林斯頓一接觸基督徒,就發現他們對真善美的執著,是任何人都無法動搖、無法剝奪的。

  方:在國內的時候,我恐怕是第一個寫文章公開讚揚基督教信仰的人。那是我寫給她的一封信。

  李:我覺得很好,就叫別人看了,他們便拿到"三聯"辦的一個刊物發表了,叫"讚美我主之後"。

  方:那個刊物只出了一期,就被查封了。

  遠:我看到過您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從人與人關係的角度,對基督教信仰的推崇。但我想問您們一個問題:為什麼您們自己還不信?

  方:(笑)這個問題嘛,我想用托馬斯傑佛遜的話說:我可以直接和上帝溝通。當然我沒有他那麼高的境界啦。其實,上帝對我來說,就是良知。或者從科學的角度說,就是存在的真理,存在的和諧。從人生的角度來說,就是存在的真善美。我覺得信這些,就可以指導我們的生活。我非常尊重宗教信仰。我們到英國,有許多基督徒朋友。在義大利,有天主教朋友,也不是沒有回教朋友。至於猶太教的朋友更多,尤其在科學家中。他們的信仰更多是在文化角度,並不拘泥於具體形式。比如猶太教朋友,照樣吃豬肉。重要的是人生要有真善美的指導,有目標,有準則,在猶太教是"十誡"。各種信仰中都有這樣的東西。你說要我信,我信哪一個?

  遠:基督教、天主教和猶太教,相通的地方很多。回教的區別大一些,如主張聖戰。佛教差不多是無神論或多神論。不過,您說的真善美之類,是上帝的流露,是信仰在人間的表現,還不是上帝本身,不是信仰的源頭。

  李:在中國,有一些老太太拜佛,是求什麼好處,不是真正的信仰。從小受的教育是做一個好人,但好人的標準有很大的不同。記得十三歲的時候,在上海有基督徒經常幫助我們窮苦的孩子,也帶我們去教堂。在教堂里,看到他們聲淚俱下的懺悔,我非常受感動。我也喜歡他們唱的歌,成了他們的好朋友。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共產黨來了,我馬上就參加了共產黨,卻沒有參加基督教。也許是因為當時共產黨的綱領,是為人民謀幸福。共產黨當年也確實那麼做了。可惜後來……共產黨把我打成右派,我卻仍有基督徒的朋友。

  遠: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為什麼人的黨也講互愛互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等,卻不能行出來?基督徒卻一直持守著,不管什麼時候都是您的朋友。北大宗教系主任趙敦華先生撰文說,基督教是神聖的,對神的敬畏使人能夠行出美善來;若心中沒有神,人就缺少行善的能力。人心中都有善,但"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聖經。"包括儒家在內,一切人本主義都有這個問題。由這一點來看,基督教之所以令人尊敬,就是因為它有內在的生命活力。基督徒愛人,不是憑他們自己,是有一個內在的活水源頭,就是神的愛。

  另一方面,基督徒只敬拜上帝,不拜人,就令一切專制主義者不喜歡,與專制制度不兼容,這就是為什麼共產黨國家都害怕基督教。但您看,正像不同的信仰導致不同的科學觀一樣,歐洲、北美的現代化民主國家,都是基督教文明傳統,而伊斯蘭教國家就不一樣,印度教、儒教傳統也不一樣。



〖 第四部分:罪人與耶穌 〗

  遠:您們如何看待"人都是罪人"這個觀點呢?

  方:(笑這是當然了......

  李: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嘛。

  遠:我想您們看過妥斯陀耶夫斯基的作品。

  方、李:看過,如《罪與罰》。

  遠:他寫人犯了罪,沒有人知道,卻內心不安,直到向上帝發出懺悔才能解脫。您說您可以和上帝溝通,很抽象;而基督徒的懺悔、禱告是很具體的。

  方:我當然和你們不一樣,但標準真善美的標準是在那裡的。做錯了就要受到譴責,一定的懺悔還是有的。

  李:在中國的小說里,你絕對看不到《罪與罰》中的情形,這就是不同的文化。

  遠:對,這就是有神文化與無神文化的區別之一。中國人有羞恥感,沒有內疚感。內疚是說,我做錯了事,誰都不知道的時候,我的心仍然受傷害;羞恥感是張揚出去,面子上受傷害......

  李:家醜不可外揚嘛。

  遠:其實,您們已經深受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影響。

  方:當然。

  遠:您們說Mr.John帶您們讀過聖經。

  方:大概半年時間讀的全是聖經。

  遠:那您們一定知道耶穌的事了。

  方:知道,而且都背誦過了,要考試的(笑),可現在又忘了不少,人名太多了。

  遠:我想講幾句。為什麼說"信耶穌"呢?因為上帝是誰也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耶穌把上帝的愛帶到人間來,讓世人通過耶穌,可以認識上帝的愛。耶穌真的很重要。如果您不通過耶穌,而是自己去摸上帝,有時候就會摸錯了。

  方:耶穌是為人類獻身的一個很偉大的人。

  遠:您看不到耶穌身上的神性嗎?

  方:說到這裡,就是信仰了。我覺得我還沒有到這一步。當然,耶穌是絕對美善的一個人,這沒有話說。

  遠:那您們是否想過,他沒有上過學、生在馬槽里、33歲就死了,這麼卑微,為什麼卻有那麼崇高的話語、品格、智能、能力?您們大概還沒有從神的方面來想,只是從人的角度來想。

  李:這樣的奇才也許會有的。像孔子,也是私生子,周遊列國,開創了儒家的文化。

  遠:耶穌不是一般的學者、先生,他能讓瞎子看見、癱子行走、死人復活。您們信這些嗎?

  方:這大概是一種文化上的寄託吧!笑)不能太具體;這個太具體了。當然,這很有價值。

  遠:「六、四"之後,當我被仇恨充滿的時候,讀到耶穌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逼迫您們的禱告。為什麼呢?他說:你們看,神讓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為什麼不能彼此相愛呢?他彷彿是站在天上,手指著太陽向我們說話;而我們是站在地上,視線很短很窄,彼此怨恨。他要我們效法天上的父,無條件地相愛。當我讀到這樣的話時,就感到一種震動,就知道這是來自天上的聲音。其境界之高,不是靠修練可以修出來的,他也沒念過書,不像孔子受了很多教育。耶穌完全是靠著一種獨特的"靈感",即聖靈的感動,來說話。所以他說,他的話不是他自己說的,是住在他裡面的上帝說的。林語堂先生曾說,耶穌和其它賢哲相比,就好象太陽和蠟燭。他讀著耶穌的話,就跪下來說:你是我的救主,我的主。是耶穌的愛即宇宙之主的愛,打動了他。直到耶穌被釘死的時候,還是饒恕那些殺害他的人。耶穌真不是一般的人。他離世后,留下的福音越傳越廣,直到今天世界上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是他的信徒,形成了偉大的基督教文明。真的,就像上帝的手,在冥冥之中親自做成了這件事。

  我來之前就想,見了方老師、李老師一定要介紹這件事。這不是一件用常識能解釋的歷史事件,這是神跡。在洛杉磯,曾有一位作家朋友問我:你真的相信一個處女會生孩子?我說:我覺得比處女生孩子更神秘莫測的,是世界上竟有這麼多人,包括我,竟然相信這件事。這個"信",比"處女生孩子"更奇怪。為什麼信?其實很簡單,因為他是神。神可以做超過人的想象、科學常識(因為科學很有限)的事。

  李:我覺得相信不一定信得那麼細節,只要相信這種理念就行了。

  遠:這大概就是"文化基督徒"吧?(大家笑)但是真正的信仰,一定是建立在對神跡奇事、神的作為的相信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5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8 09:29 | 只看該作者
流浪之美——遠志明


  劉再復先生已經不需要讚譽了,但我仍要讚譽說:他是一個真正的流浪者。

  流浪獲得的人生意義,不是尋常人生所能獲得的。但正像愛因斯坦的發現涵蓋著牛頓的發現一樣,流浪中獲得的人生意義,也涵蓋著尋常人生,只不過更本質更精確罷了。尋常生活的浮淺與麻木,使之無從觸及人生更本質更精確的層面,但人生總有需要深刻和警醒的時候,那時候,人會手足無措的。

  劉再復的《漂流手記》實在值得生活在安逸中的尋常人們讀一讀。

  流浪,並不像人們以為的,只是一種獨特、不幸、傳奇般的遭遇,有如彈出尋常人生軌跡之外的一粒石子;不,流浪是狹隘人生邊界的突破,是虛幻生活雲層的穿越,流浪給了人遠距離、高視野觀看生命的機會,使人看見生命之巔類似猙獰的嶙峋絕壁,使人看見智能之水近乎泥漿的混濁漩渦,也使人看見功名利祿的誘人繽紛,原來是人類蜂擁追逐著沼氣池裡飄揚出來的幾串氣泡。於是,"尋常人生"被撕裂了。流浪者的理性當然有責任說清楚這一切,然而卻困惑了。心靈幾乎獨自承擔了全部的孤獨。


〖 承擔孤獨與尋求拯救 〗

  並不是每一個離鄉背井的人都是流浪者,除非他的心也一起流浪。六年多了,寫出三本散文集了,劉再複流露出來的心聲仍是流浪。收到第三本散文集的序言"漂泊六年"后,我禁不住找來他的第一本集子,那序言竟也是"漂泊......"字樣。我讀了下去,一百多篇,我看到一顆赤裸裸的心,毖瑟著跳動在人生風雨的抽打中,體驗犀利徹骨,傾訴赤誠由衷。在海外這麼多年,看慣了一個比一個正義的呼喊,一個比一個慷慨的陳情,一個比一個睿智的辯析,卻有誰曾將自己心靈的懦弱、虛空和哭泣暴露給人看呢?劉再復是撕裂自己給人看了。在孤獨的自由中,他坦蕩的幾乎毫無顧忌,並不是毫無顧忌地批判那些迫使他不得不流亡的人,而是毫無顧忌地陳現流亡中新發現的自我;即使他對"豬狗們"的嘲諷,讀來也更像是一個憨厚人的自嘲。

  流亡使他離開尋常人生的虛幻與狹隘,進入了生命的深層,這裡的景象是:漂泊、孤獨、迷茫、寂寞、乏味、瞬間、感傷、悲哀、焦慮、煎熬、沉重、恐懼、瘋狂的恐懼、無根的漂浮、在縫隙中生活、接近死亡的體驗、人生是一個不斷逃亡的過程、活在人類的陰影與地獄中、無邊的寂寞中甚至渴望聽到遙遠的狼嚎......。類似的辭彙,匯成了他的生命之流,流到了我的心底。我深知,這不只是流亡的感覺,而是一個流亡者對人生真諦和生命核心的體驗。再浮華再優厚再有意義的人生,充其量不過是對這個殘酷真諦與核心的包裹裝潢而已。死是生的唯一歸宿,正如流浪是安逸的唯一出路一樣。所以古往今來,越是嚴肅的大智能,越是感受到痛苦與絕望,越是尋求拯救。

  劉再復說他"寫散文完全是為了自救"(300頁),又說"書本是我的救星",而遠東圖書館"是我躲藏的天堂"(7頁)。在無限的孤獨中,把他"拯救"出來的還有草地:「坐在草地上,想什麼都特別順暢";"我開始沉醉於很輕很輕的小草,沉醉於無所不在的草地。我相信每一顆小草都是上帝的作品,都是造物主的一筆一劃"(16,25頁)。星星,也給了他安慰;但有一次似乎不行,"這次孤獨特別沉重。儘管被朋友們包圍著,儘管妻子就在身邊,但總是感到孤獨。人的生命現象真是奇怪,任何安慰,任何溫情,任何美麗的故事都無法抹掉籠罩於心中的孤獨感。而且越想抹掉它,它就越顯得沉重。常常沉重得喘不過氣。夜闌人靜之時,會突然感到精神的窒息,拉開窗帘,想看看夜空,我總覺得星是我的故鄉的星星,從童年時代開始就一直伴隨著我。然而,此次孤獨,閃爍的星星們竟不能援助我,面對星空,又是一陣精神窒息......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的......在孤獨中,我發現自己是以獨立的生命支撐著人生的"(12、13頁)。在艱難的支撐中,他有時會感受到"降臨在身上一種比恐懼更加強大的力量,它好象是超自然的、一定要把我引向一種奇妙的精神境界的力量"(28頁)。家,也是他的拯救,但他似乎沒有更多去咀嚼卡夫卡那句話:"那不是家,那只是一個隱藏我內心不安的避難所"。此外,曾經在暗淡中照進他心頭的光亮還有:小女兒(35頁),他者(42),"我思"(98),等等。

  當我掩卷沉思時,忽然覺得支撐劉再復在流浪中承擔孤獨的諸多因素,都化成了一種美感。這種美感似乎是在一股神聖而神秘的力量扶助下冥冥生髮的。他顯然沒有試圖去明了這一力量是什麼,只是任這一力量將他引向了一個超越孤獨的境界;在那裡,他得以從窒息中喘息過來,有了能力以欣賞孤獨來走過孤獨。常常有此類奇妙的轉變:你看到"瘋狂的恐懼"幾乎壓垮了他,他卻轉瞬恢復了平靜,並因此生出了感激來(28頁);你看他多麼深刻地陷入了死亡的無可奈何中,卻又搖身一變,讚美死亡使人生展現出崇高、偉大和色彩(26頁);你看他那麼真誠的向你訴說人生的孤獨和生命的空缺,及至將你帶入悲涼,他卻徑自興高采烈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正在向生命的巨洞扔下一個又一個的文字"(15頁)。

  歌中唱到:「有一種美麗叫蒼涼,有一種幸福叫憂傷"。有力地體悟了生命的流浪的內核之後,是一種無力的順從;在無力的順從中,產生了一種得力的美感;悲,苦,死,生命的流浪,都消融在美的享受中了:

  "我踩著落葉,往林間走去。落葉輕彈著我,發出一種秋的響聲。許多紅艷的葉子尚未枯萎,在陽光下閃爍,像是不滅的靈魂在報告生命完成的信息。樹下的空氣格外清新,我飲著秋的清香,如同飲著清茶。一路踩著,一路飲著,我的心竟噗騰噗騰地跳著──哦,生命飄落的時候竟是這樣美!生命及時死亡的時候竟是這樣動人!"(56頁)



〖 從"思我思"到"叩問" 〗

  流浪是美的,但畢竟是流浪,不能不尋找落腳的地方。

  流浪之初,當朋友問他在做什麼,回答是"思我思":「過去幾年裡,我對一些社會現象和文學現象作了些反思,現在又對這些反思再想一想,這便是思我思"(98頁)。

  今天他說,他在做一件永遠做不完的事,就是"叩問",對於宇宙、歷史、人生、真理的叩問。

  從"思我思"到"叩問",不用說,這是一大步。

  人知道自己沒有找到真理,才會"叩問";人知道自己需要找到真理,才會"叩問";人知道並不是絕無希望找到真理,所以才會"叩問"。這是"叩問"這個動作本身內在的含義。

  但他說"我只有叩問,只有漂泊,沒有答案",這是什麼意思呢?你的確知道沒有答案嗎?連有沒有答案這件事,也是沒有答案的啊!"再有才華的思想者也不可能到達真理",這是千真萬確的"真理"呢!到達了這一層,不就是到達了真理之門嗎?但這恰好是真理的拒絕之門、否定之門!但你為什麼還要叩問?僅僅是為了那蒼涼的美感嗎?不,你不能停止叩問,因為"神把永恆放在了人心中"(《聖經/傳道書》3章11節),永恆之神便是人心靈的磁石,而你的心靈異常敏銳。人因此有了"神的形象",無法僅僅滿足於在屬人的此岸活著;但人只有"人的智能",無法到達永恆真理的彼岸。於是,你(人類)便永遠在"不能停止"與"不能到達"之間流浪著;於是,流浪是只有深刻的人才能體驗到的人類生命的本質;於是,人的深刻存在於痛苦之中,而痛苦成了人間最美麗最高貴的荊冠。

  但痛苦者依然痛苦著,在"不能停止"與"不能到達"之間流浪。

  假如沒有從神伸過來的手,人將永遠不能脫離這種流浪、掙扎的困境。

  但是,只要"不能停止又不能到達"的困境是人的真情實況,那麼,神、神對人的心靈來說磁石一般的魅力、"人的智能"不能到達的那個彼岸世界,便是真實的,因為這真實已經映現在人身上,造成了人的困境。

  其實,只要這一切是真實的,那麼,神聖的手一定早已向人伸過了。的確,當人還沒有陷入迷惘需要叩問、而只是逃避真理之神(即吃"智能果"的日子,這正是陷入迷惘的開始)的時候,真理之神就向人呼喚:「你在哪裡"(《聖經/創世記》2章9節)。"人的智能"不會接受神的呼喚,因其本性就是自恃、僭越、自以為神(《聖經/創世記》3章5節)。人的空缺感、孤獨感、流浪感,全是由心靈發出來的。智能的頂峰就是發現自己既不能解釋也不能承載心靈的空缺;在生命最急難的時刻(如死亡)和最深刻的層面(如流浪),智能除了冷眼旁觀心靈的痛苦之外,什麼也做不了。所以,神的拯救不束諸於人的智能,而束諸於人的信仰。無須驚奇:真理之神繞過人類最引以為自豪的發達頭腦,徑直叩向那些貧瘠、清虛、哀慟、無助和痛悔的心靈:「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的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面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聖經/啟示錄》3章20節)。

  人以"人的智能"叩問真理,真理之神卻深知"人的智能"不能容納他的無限廣袤,而將神聖之手叩向人的心靈,即"神的形象"所在地。

  人與神失之交臂。多少人與神失之交臂!

  人能否用心靈、用良知、用信心、用直覺、用內在的"神的形象"而不是用"人的智能"去叩問、去尋求真理呢?如果是這樣,耶穌說:你們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叩門的,就給他開門(《聖經/馬太福音》7章7節)。

  人能否用無限的心靈而不是用有限的智能來傾聽、領悟、接受真理之神的叩門聲呢?如果是這樣,耶穌說:真理的靈,乃世人不能領受的,將要在你們裡面,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並將那出人意外的平安賜給你們(《聖經/約翰福音》14章17節、16章13節等)。



〖 "嬰兒人生"與"第二視力" 〗

  劉再復先生引尼采說:人生有三變,一是駱駝階段,處于堅忍的苦學苦修之中,異常艱辛。二是獅子階段,勇猛拼搏,建立"事功"。三是嬰兒階段,揚棄一切破壞的衝動,泯滅一切舊日的恩仇,回到天真爛漫的時代,綻開無邪的微笑,從容地面對時日,安靜而和諧,同時也在創造(114頁)。他羨慕並希望自己早日進入嬰兒般的人生,但稍作思量后便悲觀地表示這只是個泡影:「我恐怕擺脫不了沒完沒了的勞碌命"(114頁)。

  這是不錯的。正在流浪的人怎能有嬰兒般的安詳靜謐呢?一顆孤獨尋覓的心靈怎能有嬰兒般的感受呢?嬰兒是在母親的懷中展開她那天真無邪的微笑的,是在母乳母愛的滋養中爛漫如花朵的。同樣,嬰兒般的人生必然發自一顆被神聖之愛擁抱著的靈魂,必然吮吸著堅實巨大永不枯竭的真善美的源頭,是故不執著,無功利,從容而柔順:「我的心平靜安穩,好象斷過奶的孩子在她母親的懷中;我的心在我裡面真像斷過奶的孩子"(《聖經/詩篇》131篇)。這個境界,不是在風中哭泣的亞細亞的孤兒可以進入的,更不是太過聰明太過老成的尼采可以進入的。老子說唯有得道之人才能像嬰兒:「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說自己"沌沌乎如嬰兒之未孩",說"含德之厚,比之赤子",又說"聖人(道的化身)皆孩之(百姓)"(《老子》10、28、20、55、49章)。

  "神的聖者"耶穌對門徒們說:你們若不迴轉變成嬰孩的樣式,斷不能進神的國。神的道向聰明通達的人就藏起來,向嬰孩就顯出來(《聖經/馬太福音》18章3節、11章25節)。

  《漂流手記》中有一篇散文"面對小女兒的照片":「看到她是那麼真,那麼美。看到這模樣,就會斷定她的內心擁有倫理學所規定的一切的善"(35頁)。前些日子劉再復先生告訴我,小女兒已經信了(耶穌),"她信得很自然"。我由衷地高興。我們這一代人很難再自然地信什麼了。心靈的壓迫與反抗,從兩方面使我們失去了自然,以致於離開塑造了並轄制著我們的學識、執著和傷痛,我們真得不會想什麼了。不自然成了我們的"自然"。我深切感到,如果不祈求自然之主的憐憫,誰能用十倍百倍的力量救助我們回歸心靈的自然呢?

  劉再復是幸運的,因他曾瀕臨死亡。死亡使一切人回歸自然。故死而後復生的人不再生存在尋常的、不自然的狀態中。薩特是這樣,陀斯妥耶夫斯基也是這樣。死刑一過去,他們都活在了真正的自然狀態中,便有了所謂"第二視力":在"尋常人"以為生的地方看見了死,在死中看見了生;看見了存在的虛無,也看見了"諾貝爾文學獎"的虛無。

  陀斯妥耶夫斯基和薩特相比,有一點是不一樣的:在薩特什麼也看不見的地方,他看見了自然之主、生命之神,看見了人當將自己的生命捨棄(存放)的地方,那地方正是人的生命之所在(《聖經/馬太福音》16章25節)。所以他的故事沒有完。《罪與罰》的結尾如下:

  在他的枕頭底下放著一本《新約全書》。他無意識地把它拿了出來。這是她的書,就是她曾經念拉撒路復活一章給他聽的那本書。......直到現在他還沒有把它打開過。

  現在他也沒有打開書,可是在他的腦海里閃過了一個念頭:"難道現在她的信仰不能成為我的信仰嗎?她的感情、她的願望至少......"

  一個新的故事,一個人逐漸再生的故事,一個他逐漸洗心革面、逐漸從一個世界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故事......正在開始。這個故事可以作為一部新的小說題材──可是我們現在的這部小說到此結束了。

[ 本帖最後由 研究 於 2007-3-18 09:31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6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8 09:33 | 只看該作者
順服、感恩、獻身:戰勝死亡的秘訣——遠志明


  讀了江岸先生談生死的文章,順著他末了的"醒悟"想下去,便想到下面一些。

  傳說孔子問一個百歲老翁:請告訴我什麼叫生,如果可能,再告訴我什麼叫死。老翁說:夫子,你要想知道什麼叫生,先得知道什麼叫死。死就像海邊的沙灘,生就是用沙灘上的沙子在沙灘上堆房子。

  人的生命是以死亡作基礎的。人活七十、八十或九十,總有一個無限大的死亡作分母,結果總是一個無限小,差別並不存在。

  人的生命又是以死亡為歸宿的。一個人建築起來的財富、名利、地位的大廈,沒有一磚一瓦不是以付出生命、引入死亡為代價的;生命大廈完工之日,便是死亡進駐之時。

  有人看到人生如此之"真相",便採取了虛無主義的態度:或及時行樂,或隨波逐流,或遁入空門,或自絕於世。並不是沒有人英勇無畏地去迎戰死亡,但沒有一人活著回來。



〖 一、順服 〗

  有一種從天而降的大智能,自古就出現了,說:人的生命不屬於人自己,這正像地球不是地球自己的財產一樣;人的生命屬於賜生命的造化主,人既沒有權利隨意揮霍它,也沒有權利自行了斷它,更沒有權利獨自佔有它。唯有順服造化主,人的生命才歸回了它的本意,才有安然與幸福。這就是"順天休命"(《周易/上經》)的說法。

  莊子在《大宗師》中講了一個故事: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個人,都認識到生、死、存、亡屬於一體,就作了朋友。

  一天,子輿中了邪氣,腰彎了,面頰佝僂到肚臍下面,兩肩高過了頭,背上有五個大瘡洞。子輿在井口看到這副模樣,便說:「真是偉大的造物者啊,要把我變成一個拘攣人啊"!他毫不抱怨。

  後來,子來又病了,大口喘氣,快要死了。子犁來安慰他,他卻說:「兒子對於父母,不論要到東西南北哪一個方向,都是一聽吩咐便照做的。造化者安排好了我的生,也安排好了我的死。譬如現在有一個冶金的工匠在鑄造器皿,那金屬突然從爐子里跳出來說:「你一定要把我鑄成一把寶劍」。那工匠一定認為這是一塊不祥的金屬。同樣,我被造化成人,若得意地說:「我是人啊,我是人啊」!造物者一定認為我是一個不祥的人。現在就把天地看作是一個冶鍊的熔爐,那麼,造化主要怎麼打發我,我怎麼能不順從呢"?

  講完這話,子來安詳地睡著了。過了一會兒,又自在地醒來了。

  《聖經》多次用Jehovah(耶和華是音譯,本意是"自在者",即"我是我所是的")是窯匠,我們是泥土,來比喻造化者與被造化者的關係。以賽亞說:「Jehovah啊,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所做的工";他對世人說:「你們把事弄顛倒了,豈可看窯匠如泥呢?被製作的物,豈可論製作物的說:他沒有製作我"。Jehovah又借先知的口說:「以色列家啊,泥在窯匠手中怎樣,你們在我手中也怎樣"。

  對造化主的承認、敬畏和順服,符合人的藐小、被動、短暫、孤立的真相,又能使人超越自己這個真相,進入與造化者相聯繫的一個更大的真相。在這個更大的真相中,人的生獲得了意義,人的死也獲得了意義,而且死的意義比生的意義恰恰不多也不少,因為兩者都是造化主有意義的安排,也都在造化主的生命裡面。

  對造化主的不承認、不敬畏、不順服,不符合人的藐小、被動、短暫、孤立的真相,更不能使人超越自己這個真相,不能進入與造化者相聯繫的一個更大的真相。這樣一來,人的生沒有了意義,人的死也沒有了意義,生和死一樣嚴重地喪失了意義,因為當事人沒有看出兩者都是造化主有意義的安排,更沒有意識到自己原本是在造化主的生命裡面。

  當人消失時,賜予人生命的造化主依然還在;當萬物消失時,賜予萬物生命的造化主依然還在。在悠悠永恆之中,造化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造化出新型的、也許更美好的生命來。

  人對造化主的這種意識,可以說,是生命對其本體的自我意識。在這種自我意識中,人的短暫生命與神的永恆生命融為一體。在這個一體的生命中,你發現死亡不過是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就像沙灘是大地的一部分。於是,你不再急迫地從死亡沙灘中攫取生命的質料,堆建坍塌的房屋,而是成為死亡沙灘上一位泰然自若的漫步者。



〖 二、感恩 〗

  單單說"順服",也許有些消極,令人不知所措。那麼,"感恩"的含義就很明白,也很積極了。

  人的生命不僅是造化主的造化物,像泥土一樣掌握在造化主的手中。我們應當進一步意識到,人的生命本身就是造化主給人的恩典,凝聚著造化主的愛意。一想到生命本身就是恩典,就是愛,立即就想到"感恩"是人的生命中最大的本份、最深的意義。

  《聖經》中有一篇"約伯記",據說成書於上古。約伯是一個敬畏神、遠離惡事的正直人,突然有一天,他無緣無故喪失了所有的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和全部家產。得知噩耗之後,"約伯便起來,撕裂了外袍,剃了頭,伏在地上下拜,說:我赤身出自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Jehovah,收取的也是Jehovah,Jehovah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生是上帝的恩典,死也是上帝的恩典;生命的來與去,是上帝賜予人的一次旅程,有所出,亦有所歸。所以無論何時何地,人只要活著,生命只要是生命,就應向上帝發出感恩、讚美和稱頌。人應為自己所呼吸的空氣、所沐浴的陽光而感恩,人應為大地生出五穀、五畜供人飼養而感恩,人應為自己的創造力、欣賞力和可供創造欣賞的資源而感恩。更根本的,人應為自己竟然活在世上,即人之為人的出現與自我意識而感恩。

  詩人泰戈爾寫道:

  我生命的生命啊,我知道你生氣勃勃的愛撫正撫著我的身軀;
  只要我區區一息尚存,我就會稱你為我的一切。
  是的,我心愛的,我知道,這只是你的愛情──這在葉子上跳舞的金光,這些在天空飄過的閑雲,這吹過我的額上、留下了涼意的清風。
  晨光湧進我的眼睛──這是你送給我的口信兒。你的臉自天下俯,你的眼睛俯視我的眼睛,而我的心愛撫著你的雙足。

  (摘引自詩集《吉檀迦利》)

  感恩發自生命的本質,符合生命的本相,所以一個時時感恩的生命,一定是一個平安、喜樂、充足、優美的生命。

  不感謝不讚美上帝的人,將生命視為己有、視為理所當然,從而使人的生命與其本體割裂了,短暫離開了永恆,成了孤零零的瞬間。這樣的生命,拚命想看到自己的意義,最終卻發現了荒謬(如薩特)。這樣的生命,拚命想抓住自己的腳蹤,最終卻落入了陷阱(如尼采)。這樣的生命,活著,是焦灼的,因為它以為它除了是它自己,什麼也不是;死亡,是恐懼的,因為它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那裡去。

  一個人若順服上帝,且知道感恩,就表明這個人曉得了生命的真相(來源與去處),脫離了生的焦灼和死的恐懼;他便像一個人一邊在沙灘上悠悠漫步,一邊欣賞蔚藍的、一望無際的大海,時不時從心底里發出讚美的歌聲。



〖 三、獻身 〗

  一個完全順服上帝的人,自然淡漠死;一個感謝讚美上帝的人,已經超越死;而一個將生命都奉獻給了上帝的人,就徹底戰勝死了。

  托爾斯泰有一篇小說《哪裡有愛哪裡就有上帝》,裡面說:鞋匠馬丁死了妻子不久,又死了兒子。有一天,馬丁的一個同鄉老翁來看他,馬丁向他傾吐自己的悲傷:

  "虔誠的人啊,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我只求上帝讓我趕快死掉。我在世上已經完全絕望了。"

  老翁回答說:「馬丁,你沒有權利這麼說。我們不該對上帝的所作所為妄加議論。只因為你活著的目的是為了自己幸福,才會這麼絕望"。

  馬丁問:「那麼咱們是為什麼而活著呢?"

  老翁答道:「是為了上帝。他賜給你生命,你就應該為他而活。倘若你能為上帝而活,你就不會再悲傷了,凡事你就都會感到愜意了。"

  馬丁沉吟了半晌,然後問道:「但是該怎樣為上帝而活呢?"

  老翁回答說:「基督已經教給咱們該怎樣為上帝而活了。你識字嗎?那麼你就買本《福音書》讀吧,你就能明白上帝要你怎樣生活了。上面全寫著呢。"

  後來馬丁按照耶穌的教導去生活,用愛心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上帝便在夢中對馬丁說:你愛他們就是愛我,在愛中,我就向你顯現了。

  這個故事至少有三層含義:第一,一個獻身上帝的人,就戰勝了死亡。第二,一個獻身上帝的人,就有無私的愛。第三,一個獻身上帝、充滿愛心的人,上帝就與他同在。

  先說第一層含義。獻身上帝,就是把生命當作活祭獻給了上帝,這生命不再是自己的,乃是屬上帝的了;既屬了上帝,就可以"外其身而身存",不再死、不見死、不怕死,更不會自己尋死了。這就是戰勝了死亡,活在永生里,所以馬丁後來不自殺。

  若生命只是你自己的,不獻給上帝;或者,你將生命獻給了某種屬人的事(屬人的事必有限、有分、有爭、有勝敗興亡),不獻給上帝,就是"出生入死:一生下來就進入了死亡過程",必死、怕死,甚至找死。這就是沒有戰勝死亡,活在死亡中,所以馬丁當初想自殺。

  "凡是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是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耶穌這句話,可謂情真意切、語重心長。

  這個生命就是靈魂(原文是雙義)。靈魂是上帝賜的"生命之氣",肉身只是泥土(創世記)。耶穌說:「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肉身是無益的,叫人活著的乃是靈"。所以,所謂"得生命、勝死亡",就是靈魂在上帝的啟示下蘇醒過來,發現肉身的有罪有限有死,便不再體貼肉身速朽(因速朽而貪婪急切)的律,而是隨從聖靈永活(因永活而雍容不迫)的律。

  再說第二層含義。什麼叫獻身、什麼叫活祭、什麼叫為上帝而活呢?這是一句空洞的話嗎?不,獻身上帝,就是獻身愛。因為"上帝就是愛",因為愛是"最妙的道",因為"若沒有愛,既使萬國的方言、天使的話語、先知的講道、奧秘的知識、全備的信仰、移山的能力,都算不得什麼",因為耶穌說上帝的全部律法就是愛:愛那當初造化我們、一直養育我們、首先愛了我們的上帝,愛上帝所愛的兒女們,即周圍一切的人。(先後見《聖經》約翰一書、哥林多前書、四福音書)

  上帝愛我們,我們愛上帝,我們彼此相愛──這是愛的內容。上帝愛我們,是大前提,因為上帝若不愛我們,就沒有我們。我們愛上帝,是小前提,因為我們若不愛上帝,就難以彼此相愛。我們彼此相愛,是結論,是果子,是我們與上帝相愛的證據,因為"人若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怎能愛沒有看見的上帝呢?"(聖經)

  所以,獻身上帝,就是獻身上帝的愛;獻身上帝的愛,就是無條件地愛一切人。在這種愛里,也只有在這種愛里,生死就彌合了,人神就合一了。

  現在來看第三層含義。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無形無像的上帝,如何向人顯現、與人相連呢?就是通過愛,就是在愛里。道的化身耶穌,就是愛的化身。他向世人展示了"神就是愛"這一真相。他的愛就像陽光普照。他為病人治病,為罪人赦罪,為敵視者祝福,為劊子手禱告,他沒有恨過一個人。在十字架上,他將肉身交給了罪人,將靈魂交給了上帝,就建成了一座上帝通向罪人的橋樑。這是一座純愛的橋樑。凡是跨上這座橋的人,就進入上帝,就進入純愛,就在純愛中經歷上帝的同在。

  以無條件的愛獻身於上帝的人,就像一個人,他不僅是在沙灘上逍遙漫步,也不僅是欣賞讚美眼前的大海美景,且是躍身於生命的大海里去遨遊了。

  ***

  可以這樣說,順服,就是輕鬆享受上帝之愛;感恩,就是衷心回報上帝之愛;獻身,就是實際活出上帝之愛。

  順服、感恩、獻身,一步又一步,人就可以在上帝之愛中,傲視死亡,熱愛生命,直至活出一個人最高的價值。人最高的價值,在靈魂中,屬於永恆,由耶穌展示出來,就是按照上帝造人的美好目的而活著;這樣的活,便沒有死。

  "......你識字嗎?那麼你就買本《福音書》讀吧,你就能明白上帝要你怎樣生活了。上面全寫著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7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8 09:41 | 只看該作者
人的有限與無限——遠志明


一、
  由於科學開闊了眼界,今天大概沒有人還像科學初興時一樣,樂觀地相信人的理性能夠盡知宇宙的囊底。《華盛頓郵報》在評選一千年來最有影響的人物和事件時,將下面一件事列為"最大的諷刺":人類不得不重新承認,信心、直覺和情感,至少與理性有同等重要的價值。

  理性崇拜主義的破滅,再次突顯了人在宇宙中的有限地位。然而,認為人完全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這種樂觀態度還沒有受到應有的懷疑。許多人以為,我不能影響天地,也不能改變他人,要決定自己的命運,當是天經地義,也是力所能及的。

  在對自身命運的支配上,人的能力難道不是有限的嗎?嚴家其先生冷靜的反省頗具啟發性。當然這首先是人生對他的啟發。從投身改革、支持學運到流亡海外,世事滄桑,命運炎涼,多少回身不由己,多少事出乎意料,善良的心恐怕不願去數算了。人們說,弱者順命,強者立命,然而誰是強者呢?秦始皇是強者吧?歷史卻沒有按著他的意思"秦二皇秦三皇"地延續下去,他自己幾度怕死尋訪仙丹反而五十歲就死了。唐太宗李世民是強者吧?沒想到吃了天竺方士的長生不老葯中毒而亡。自封"聖神皇帝"的武則天是強者,她天天疑神疑鬼,死後只留下了一塊無字碑。毛澤東是強者,自己落得個孤家寡人,凄楚可憐,越活越糟糕。鄧小平主宰了自己的命運嗎?他沒有像劉少奇一樣被毛孩子們斗死,卻像個活木乃伊一樣給妥善保管了起來。很簡單,人若能主宰自己的命運,生活就不會有這麼多失意和無奈;人類若能主宰自己的命運,人間就不會有這麼多不幸和痛苦。人啊,不過是渴望主宰自己的命運而已,不過是像瞎子渴望看見前面的道路而已。但瞎子畢竟是瞎子。

二、
  我想對家其兄的"三因素"加一些補充。人作任何一項決定,首先都有動機。這動機在弗洛伊德,說是"本能",在弗洛姆"第三期心理學",說是"需要",總之不外乎人在物質上或精神上、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利益"。利益驅使人的理性能力去評估、衡量、作決定,以期達到最佳的效果。在這個"利益理性決定"的過程中,有他的情緒始終相伴隨,干預著理性能力的運作。同時,又有他的良知時隱時現我說時隱時現,是因為有些決定並不涉及良知,如決定喝桔汁還是喝白水對身體更有益;還有一些涉及良知的決定,如是否離婚,利益、理性和情緒很容易會把良知"習慣性窒息"良知若出現,則對決定過程中的理性起審視的作用。

  下面是世人作決定的一般公式:
         

三、
  我在這裡不作任何價值判斷,只談一談這個決定過程的有限性。

  "利益"是狹隘的:個人、集團利益的狹隘性顯而易見;常被政客高舉、冠冕堂皇的國家民族利益,正是造成人類歷史上迄今最大規模戰爭、最多百姓傷亡的根源;即使只有極少數經典科學家和慈善家才能真正為之獻身的"全人類利益",也常常會由於忽略人類之外的自然系統而導致一系列"人類集體自私"的禍害,如生態環境的破壞等。

  "理性"是有限的:不僅是理性能力的有限,更表現為理性能力的運用通常也是由利益目標驅使的,所以"理性在製造惡中能起非常大的作用"。

  "情緒"是自我的:他常常是利益得失和理性判斷的伴隨物,如壓迫剝削會使人憤怒,民主理念會誘人激動。但情緒也可以毀壞利益與理性的巧妙聯盟,顯出愚蠢的"純然可愛"或不顧一切的"凌然可敬"。

四、
  試想,狹隘的利益驅使有限的理性,在個人情緒的伴隨下去作決定的時候,結果會如何呢?一方面,他的決策不可能完全符合利益目標的要求,一定會有他想不到、摸不透的地方;另一方面,假定他的決策完全滿足了目標的要求,也只是滿足了他自己的目標,一定會同他人的目標有摩擦、有衝突,這種衝突甚至會徹底打亂他的決定。

  個人命運的飄泊不定和人類命運的變幻莫測,都源於此,以致於我們對下面的奇怪現象已經熟視無睹了:每個人和整個人類每天都在絞盡腦汁策劃明天、掌控自己,結果是流產、失控、出人意料;然而每個人和整個人類每天仍在絞盡腦汁策劃明天、掌控自己,結果是......

  這令我想起那出有名的話劇:等待戈多......

  又令我想起那個推著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滾下來,推上去,又滾下來......

  還有一個比喻:人類是一條巨大的航船,船上的每個人都依著自己的決定,朝不同方向搖櫓。在相互衝突的合力中,這條船便駛向了誰也不曉得的一個地方。我倒覺得,是每個人都在搖著自己的一隻小船,擁擠在有限的水域中碰來撞去,雖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決定和方向,實際上誰也決定不了自己去哪裡,看上去只是每個人都在奮力爭取著什麼,一代又一代地碰撞著,直到沉沒到水底,消失了為止。

五、
  可悲的不是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本是人的本相;可悲的是人自以為能主宰自己的命運,這便是人的自欺了。

  人的自欺,是利益和理性的無限膨脹引起的。

  人的利益本是有限的,卻自我無限化了,即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現代人的消費享樂早已深深地淹沒了"人類必需"的水準線,成了滔滔泛濫的洪水了。

  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卻有無限的衝動,想知道一切,並千方百計持守著"能知道一切"這一虛假的自信。康德曾透徹地揭露說,人的理性能力總想知道自身能力以外的事,即想"象神一樣"(聖經),結果總是陷入"二律背反",不可自拔。

  利益原本狹隘卻自我無限化,就叫貪婪;理性能力原本有限卻自我無限化,就叫僭越。《聖經》將這兩點都概括在人吃"智能果"的原罪中。

  有限的東西卻以無限化的方式行事,這正像瞎子自以為能看見便自信地行走,隱含著極大的悲劇和危機。

六、
  這不是太悲觀了嗎?你是不是導向了"宿命論"?不是。人除了有限的一面,還有真正無限的一面,只是常常被忽略、被壓抑著罷了。

  讓我們從良知說起。前面我一直沒提良知在"做決定"過程中的作用,因為良知在當今世人的利益追逐和理性盤算中的地位,實在是微乎其微。

  但人的良知是不可能被消滅的,人也不知道良知的來源。康德曾說,他對一切都不感到驚奇,唯有當他仰望星空和自問良心時是例外。後來他將良知稱作"絕對命令",是人應當無條件遵守的。家其兄在《民主中國》創刊號上的短文,就叫"良知是上帝的聲音",現在他說"良知的聲音最接近上帝的決定",也許是他意識到上帝會有更真切更有力的聲音吧。中國古人所謂"人之初、性本善"和"四端"之說,說得也是良知這一面。

七、
  很明顯的事實是,良知並不附合利益和理性,倒總是反對人在物質上的貪婪和理性上的狡詐,儼然是"內在的公義"。良知的存在表明:人是一個矛盾的存在物;人之為人不僅是物質與理性的混合體,還有一個超越其上、也就是超越其有限短暫自私狹隘之上的獨立聲音。這是令最偉大的理性主義者康德驚奇的聲音,也是一切罪人、惡人、貪婪世人都無法消除的聲音;這是令《罪與罰》中那個人不知鬼不覺的殺人犯坐卧不寧、寢食不安的聲音,也是令《悲慘世界》中的賊犯"冉阿讓"不能不流淚懺悔的聲音。

  像良知一樣,人身上還有另外兩樣東西,也是來自上帝而超越物身與理性的,這就是信心與直覺。

  人憑著堅定的信心,可以衝破按照理性判斷不可能衝破的障礙,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同樣,人憑著信心也可以進入憑藉理性能力無法進入的信仰境界,這件事更是遍及人類古今。

  人的直覺是一種召之不來、揮之不去的神奇能力,很象中國人說的"悟性",能產生莫名其妙的"靈感"和"異象"。理性對它的行蹤望塵莫及,而一旦它出現,理性要去否定也無能為力,只能困惑地乖乖順著它去思索求證。庫恩在《科學發現的邏輯》一書中,證明大科學家們都難以解釋最初的靈感是如何出現的;至於上帝的啟示,顯然更要用直覺去領悟了。比如,用理性去分析天空大地自然萬物,最多導致一些知識;若用直覺去體悟,則能發現你自己正置身於一個奇妙的、渾然一體的大生命中,你甚至能感受到這個巨大的生命體跳動不息的脈搏,以及它背後那令人敬畏的智能與權能。

八、
  信心、良知、直覺,這三樣東西都是上帝所賦予,可以用來與上帝溝通的。它們或許是上帝賜給人的靈、即人身上上帝之形象的三方面屬性。它們超越了人身上物質與理性的有限性。它們是人的內在矛盾中屬於上帝的那一方。它們的存在表明人的生命中有永恆的因子,既不隨著人的利益和理性而起伏,也不會隨之而消亡,"因為上帝把永恆放在人心裡"(聖經)。儘管這些永恆的因子在一個日益張狂、享樂、貪婪、僭越的世界上,越來越隱而不顯,但他們無比重大的價值,正是在他們漸漸失去時,方才漸漸顯露了出來。前面所提《華盛頓郵報》一千年反觀中那個"最大的諷刺",便是一個證據。只是原本來自上帝的,若不復歸上帝,就是殘缺不全軟弱無力的,即便意識到了他們的價值也沒有用。而一旦復歸上帝,人身上永恆的因子便將人生帶入永恆的境界,那時,人才能真正地發現並實現(在那裡發現就是實現)自身本來具有的無限性。

  問題就在於,一方面,人若不憑藉信心、良知和直覺能力,便無法通向上帝;另一方面,人若不通向上帝,其信心、良知和直覺能力就在狹隘有限的利益、理性和情緒的膨脹中奄奄一息著。這就是人走向上帝的大困難之所在。因此,在很早以前,上帝走向了人。借著道成肉身的耶穌,人的靈魂的重生、人的無限性的煥發有了一條道路。只是要走上這條通向永恆的道路,人依然要乘著信心、良知和直覺的翅膀,而不能靠利益和理性這雙慣於行走在地上的腳。因為那是一個無限的、屬靈的國度,"上帝為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聖經)。

九、
  在上帝里,信心、良知、直覺都復活強壯了的人,他作決定的過程應當是:


  對上帝的信心是信仰者的力量和意志所在。與上帝相連的良知就是信仰者的博愛。以直覺領受從上帝而來的異象則是信仰者最大的智能。在上帝里,"愛"代替了"智","良知"代替了"理性",成為人作決定的中樞,而"完全的信靠"與"活在異象里"便是最可靠的保證。

  那麼,驅使世人作決定的個人"利益"哪裡去了?耶穌說"你們若不捨棄一切,便不配作我的門徒"。個人"情緒"呢?被融解在"歸回安息、平靜安穩"的嬰兒般心態中了。至於人的"理性",你要全然否定嗎?不。有限的理性此時已恢復了其有限的本相,不再是作決定的準則,而只是工具;不再是會計師,而只是算盤;它順服於良知、信心和直覺,也就是順服並執行"上帝的決定"。一個人怎麼知道上帝對他的決定?當他的信心、良知、直覺都打開了,他自然知道:上帝要他去愛,愛生養我們的天父,愛天父創造的自然,愛天父一切的兒女,包括你所憎恨和厭惡的人......康德彷彿在這裡說:這裡是"彼岸世界",在這裡,理性一無用處;這裡是天國,"天國在你們心裡"(耶穌),這裡要靠信仰。

  自然,當人睜開禱告的雙眼正視這個硬邦邦的"此岸世界"時,人的理性就有用了,但不是以它慣常的自恃和精明去否定、而是去執行上帝"愛"的命令:在公司里,在學校里,在團契里......在職業中,在生活中,在研究中......用時間,用金錢,用生命......對骨肉之親,對陌生人,對一切不曉得上帝之愛的人......

十、
  此時,人的決定就不是奠立在人的有限性一面,而是奠立在人的無限性一面,這一面原本是屬上帝的。無限性一面一旦在上帝里確立,就全然包含著有限性一面。人內在的矛盾就消除了,心靈歸於平靜,人的"決定"──與其說是人的決定,不如說是人對上帝的順服,即"上帝的決定"──便與人的命運相契合。這種契合就在於:人以無私的投入而全然了悟了自己的命運。因為這命運不再以一己的浮沉為內容,乃是以榮神益人為宗旨;不再是短暫地以死為終結,乃是奔向永生之神的一段旅途,因而不再有貪婪、急迫、佔有的心態,而是從容、喜樂、瀟灑;不是恃仗自己的聰明能力,而是活在對上帝的敬虔中;不是動不動就怨天尤人怪自己,而是時時心存感激、事事獻上感恩......。這大概就是孔子"隨心所欲不逾矩"、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吧。

  當然,幾乎被淹沒在現代利益洪流和理性泛濫中的信仰者們(包括我自己),到底多大程度上進入了這種境界,多大程度上還活在天國與世界的夾縫中,在上述兩種"決定方式"中間痛苦掙扎著,真是不得而知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557

帖子

12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6
8
counterGOD 發表於 2007-3-18 19:34 | 只看該作者
一個人可以把基督教當向上爬的階梯,交換條件是作基督教的宣傳工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9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8 20:3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counterGOD 於 2007-3-18 19:34 發表
一個人可以把基督教當向上爬的階梯,交換條件是作基督教的宣傳工具。


耶穌爬得最高,上了十字架。。。。。。。。。。。。
摩西帶領猶太人出埃及。。。。。。。。


遠志明借耶穌向上爬。。。得永生而已。。。

[ 本帖最後由 研究 於 2007-3-18 20:3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557

帖子

12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6
10
counterGOD 發表於 2007-3-18 21:47 | 只看該作者
為了那個虛無縹緲的「永生」?你見到過那個所謂的永生了嗎?
耶穌為什麼被殺?因為爬得太高,引起了當時政府的注意,太高了以至於威脅了統治,所以必須死。
在那個愚昧的時代,什麼都會被看成神跡,而且會被越傳越玄,於是有了耶穌,有了摩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821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11
mapleave 發表於 2007-3-19 01: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研究 的帖子

看了「方」和「遠」的訪談,真好笑,「遠」自說自話還拚命給人家下套,可惜人家就是不給面子,這就是一個科學家和神棍的區別 。下面是一個例子,還有很多,按「研究」的話說是要用心的看一看

   「方:科學是有一定的範圍,物理學叫"視界"。

  遠:如果宇宙大爆炸是開始於一個"玄點"(The Point of Singularity),那麼這個"玄點"沒有時間、空間、物質、能量,人類就沒有辦法思考了。這時,"無知的律"就起作用了。這個"玄點"似乎是科學與信仰的轉折點、接觸點、交合點:科學在這裡消失了,信仰在這裡顯現了。

  方:我還不能直接感覺這個"奇點"(我們叫"奇點")里有信仰。當然,信仰和科學有接觸。科學要有"pre-assumption"(預設的假定),任何科學,你查到最後,一定有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能證明的。你選擇什麼樣的"pre-assumption",相當程度上取決於你的信仰。西方的"一神論"信仰,與中國的"無神論"立場,對各自的科學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

  遠:「一神論"相信宇宙是上帝有計劃、有規則、統一的創造物,所以西方科學家探究它的和諧規律。"無神論"或"多神論"構不成基礎科學和理論科學的原初動力。」

[ 本帖最後由 mapleave 於 2007-3-19 01:5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821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12
mapleave 發表於 2007-3-19 0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研究 的帖子

粗粗「用心」看了一下,覺得可笑,和神洲一樣,張嘴胡說,不知所云,是純正的基督教嗎?我覺得還沒有crossing(或帝國嬌熊)來得純正和直接,我覺得這是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的混合體,是一個新教了,教主就是遠自明。


〖 讓我用三個例子來說明神給人心靈的愛。 〗

  其一,超越罪性的捆綁,使心靈得自由。大陸北方農民,過去常常一年四季不洗澡,抓痒痒時感覺好舒服,好過癮!孰不知是他們身上太髒了,會生病的。人犯罪也是這樣,一時痛快,豈不知是心裡骯髒的緣故,慢慢會敗壞致死的。神能讓我們的心靈不再做罪的奴隸,就像讓人洗的乾乾淨淨,清清爽爽。耶穌曾說,我的話就是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有人反問,我們從來沒給什麼人做奴隸啊?你怎麼說叫我們得自由呢?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凡是犯罪的,就是罪的奴隸。的確,你看恨人的人,把鼻子、臉都恨歪了;再看說謊的人,血管里沉澱了好多沙子;還有貪婪的人,心老被慾火燒灼著,這些人多可憐!神愛我們,叫我們可以平平安安、清清爽爽地活著。(我簡直不知道他在說什麼,堆砌了一大堆辭彙,大陸北方農民常年不洗澡,是為了,抓痒痒時感覺好舒服,好過癮!?簡直了!,這是對農民的侮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誰還這樣了?就你這樣對中國國情肆意歪曲的,還談什麼民主自由。還有,「人犯罪也是這樣」和基督教里的罪是一個概念嗎?別把自己和別人弄糊塗了。得看看自己,血管里是否還沉澱了好多沙子,信了基督教砂子少了嗎?)
  其二,超越世界的捆綁,使心靈得平安。在雨天,有一把傘或一件雨衣會有幫助,暴風雨就要躲到屋子裡。然而基督信仰能使我們站在烏雲上邊(想做神呀),那裡依舊陽光燦爛(住在加州或夏威夷是否就接近天堂了:))。人生中常有風風雨雨,世界上常有痛苦患難,一些道理、一些說教、一些修練會有幫助,但是神給我們的是什麼呢?是一顆在天上的心,是一個進入神的靈。神使我們的心靈超脫人世間一切的風雨,一切的虛幻,一切的短暫,因著十字架,永遠做得勝者(太貪婪了,看看上文「還有貪婪的人,心老被慾火燒灼著,這些人多可憐!)。人在這個世界上不過是客旅,是寄居的。什麼錢財、名聲,都是身外之物,唯有心靈最寶貴。肉體屬於地,要歸回泥土,心靈屬於天,要歸向神。心靈歸向神了,我們就不會為了身外之物而不顧靈魂,不會為了賺取世界而賠上生命,不會為了爭名奪利而失去平安,不會為了虛幻短暫而喪失永恆。神愛我們,叫我們可以坦坦蕩蕩,瀟瀟灑灑地活著。

  其三,超越死亡的捆綁,使心靈得永恆。詩人說,人像地上的草,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人生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逝。我想人一出生,就像從飛機上甩下來,(為什麼上帝要把我們甩下來,就為了讓我們崇拜他嗎,一定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不大一會兒就要摔到地上,歸回泥土了(我覺得不公平,有些人到地面的時間短,有些長,還有些一出生就到了,難道上帝那會在做超低空飛行?誰那麼幸運,是上帝飛到最高的時候甩下的?)。剛出飛機時還很浪漫,環顧藍天,俯視大地。然而一旦看到地面,發覺下落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就開始恐慌了。這大概是人過四十歲的時候,死亡的陰影突然襲來,死亡成為一個不可迴避的事實。感謝神,我還不到四十歲,卻尖銳地領會了這個事實。那是當我父親突然逝去的時候。我們知道,不管多麼富有、高貴、智能或自信的人,也無法戰勝死亡。對死亡的無可奈何,使人有的放縱,有的貪婪,有的麻木,以致對自己的靈魂不負責任。當我信神以後,我對死亡的恐懼消失了,就好象在空中墜落的時候撐開了一個降落傘。降落傘藉助空氣,徐徐而降;人亦可以在聖靈里,傲視死亡。你說空氣在不在呢?每時每刻都在,但你沒打開降落傘──我在這裡要說清楚,每個人身上都有降落傘的,就是神的形象,然而你常常不承認、不曉得或不尋找──空氣就幫不上你,你就得摔死。聖靈也是這樣,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然而,你若不認識耶穌,沒背上十字架(這是降落傘的形狀,就是不知道高度太低是否有用),聖靈就與你無緣,永生就與你無緣,你就得死。有了聖靈的同在,被它充滿、鼓足,我們就能輕鬆自如地滑向地面。在那裡,生命不過轉換一下存在的形式:肉體消失,而心靈進入神的國度。我們將過一種全新的生活,永恆的生活。相比之下,肉體的日子不過是黃粱一夢。但我慶幸自己在這短暫的人生瞬間里,沒有沉溺於短暫中,而是順從了永恆之神的召喚──這完全是神的愛,這要感謝神!

  耶穌說:「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相信這從天上來的話語吧,相信就能得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3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19 21:05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apleave 於 2007-3-19 02:45 發表
粗粗「用心」看了一下,覺得可笑,和神洲一樣,張嘴胡說,不知所云,是純正的基督教嗎?我覺得還沒有crossing(或帝國嬌熊)來得純正和直接,我覺得這是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的混合體,是一個新教了,教主就是遠自 ...


聖經是一面鏡子,魔鬼用他來照,永遠是魔鬼的形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557

帖子

12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6
14
counterGOD 發表於 2007-3-19 21:08 | 只看該作者
對阿,用鏡子照魔鬼,看到的還是魔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

主題

821

帖子

21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11
15
mapleave 發表於 2007-3-20 00:19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研究 於 2007-3-19 21:05 發表


聖經是一面鏡子,魔鬼用他來照,永遠是魔鬼的形象。


這真是一面哈哈鏡呀,把一個個人給扭曲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6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20 02:32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mapleave 於 2007-3-19 02:45 發表
粗粗「用心」看了一下,覺得可笑,和神洲一樣,張嘴胡說,不知所云,是純正的基督教嗎?我覺得還沒有crossing(或帝國嬌熊)來得純正和直接,我覺得這是基督教,佛教,道教等的混合體,是一個新教了,教主就是遠自 ...


這個評論很有新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7
基督天主神 發表於 2007-3-20 09:08 | 只看該作者

宣揚民主,沒人給錢,投靠台獨,到處挨磚,只好躲到這裡來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4

主題

1萬

帖子

532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5329
18
 樓主| 研究 發表於 2007-3-20 09:51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基督天主神 於 2007-3-20 09:08 發表

遠志明是民主正值錢時走上基督的道路。不要以小人之心。。。。。。。。。。。。。

1991年4月28日,遠志明受洗成為基督徒。

[ 本帖最後由 研究 於 2007-3-20 09:54 編輯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

主題

557

帖子

12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26
19
counterGOD 發表於 2007-3-21 01:38 | 只看該作者
用民主來騙錢,哪有用宗教來騙錢效率高啊。
民主人士總是餓一餐飽一餐,政府用得著你的時候就給你塊肉骨頭,用不著的時候就給你一腳,搞得不好還要掉腦袋;宗教騙子就不一樣了,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今天這裡騙一點,明天那裡騙一點,反正市場還是滿廣闊的,又沒有什麼風險,捅了婁子還有耶和華及他的一群走狗照著,多好啊。
不愧是搞政治的,厲害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9:4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