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貞觀長歌》看到辮子戲的陰魂:盛唐為何盛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2-14 22: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樂毅





長篇歷史劇《貞觀長歌》開播了,網上有不少批評意見。一般來說,我並不贊同在還沒有看完片子之前就匆匆評論,可在我咬牙看了十幾集后,終於忍無可忍了。

在這裡就不細數片中的史實錯誤了,因為它實在錯得太多、太離譜,把這些年來「正劇胡說」之風發展到了極致。誠如網友所言:挑錯太易,挑對太難。吳子牛導演的那句鏗鏘話語:「誰要想在《貞觀長歌》的史實上挑刺,那就是雞蛋碰石頭!我們請來了包括中國唐史研究會會長在內的7位北大、人大的唐史專家做歷史顧問,《貞觀長歌》中每一件衣服、每一個道具都有歷史學家的考證,可以說是迄今為止最考究的唐史電視劇!」——絕對可以票選今年年度冷笑話之最。

史實錯誤這種技術性問題或許還可以原諒,歷史劇畢竟不是歷史課。真正讓我受不了的是,一部描寫貞觀之治的戲,不寫其內政——政治開明、吏治清廉且高效,四海昇平;不寫其外事——唐軍以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裝備,最優良的訓練,蕩平東突厥,躍馬蔥嶺;不寫其文化——兼容並蓄,萬邦景仰,移民如潮,卻嗜好食痂地大書特書「中國式算計」,諸子奪儲,爾虞我詐;群臣謀私,勾心鬥角。生生把豪邁爽朗的大唐寫成了陰沉詭吊的滿清,整部劇中就似乎有個聲音在嚎叫:陰謀!陰謀!陰謀!李世民立功啦!他繼承了滿清政治的光榮傳統!

如果我們的傳統中真全是這等陰溝貨色,那中國人也就不必為自己的文明往昔感到驕傲了。

唐時,宰相在皇帝面前是有座位的,唐實行的又是群相制,也就是說在實際的上朝中,群臣中一些人是坐著的,好動的李世民倒可能站著;唐的三省六部制,臣下對皇帝有反駁權;唐時皇帝的詔令,沒有分管大臣的副署就沒有法律效用。正是在這些制度的熏陶下,在盛唐的官場,如果一個官員從不敢頂撞上司,就會被人認為沒出息,仕途也就不好。魏徵能屢屢把唐太宗頂撞得七竅生煙,並不全是個人的稟性剛直,也是整個時代官場風氣的產物。


片中最受詬病的一處,就是長孫皇后被塑造成了一個無知的深宮怨婦。而歷史中的長孫氏是個什麼樣的人?她曾與李世民在玄武門同生共死。而每逢家國大事,李世民則「常與后論及賞罰之事」,皇后雖總謙詞「婦人豈敢豫聞政事」,但終究還是常要勉從君命的。長孫皇后以賢德著稱,但這賢德是有基礎的:她的地位是如此之強勢,無論是感情還是政治。長孫皇后在朝堂與家庭中的這種強勢地位也不是偶然的,李唐沿革於北朝,北朝胡化,尊重婦女。尤其是家族中的當家主婦,素來就地位尊崇,丈夫也要敬畏三分。

盛唐之所以成為盛唐,李世民這個明君自然是功莫大焉。但盛唐之所以煌煌,卻也有著深刻的制度、文化背景。那個時代,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整個官僚、貴族集團的制衡,社會風氣昂揚向上,文化寬容,個人自由度相對較高。很多貴介子弟、社會精英都會放棄軟紅十丈的長安生活,而前往塞外領略那胡天飛雪、朔風十丈。

而清承明制,明清五百多年的統治,基本塑造定型了今天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氣質。明清兩代,皇權已經完全、徹底地凌駕在了整個國家制度之上,奴性在官僚階層與讀書人之中漫延。男人們也不再熱愛遠方,目光轉而向內,與自家女人奮鬥,津津有味地裹著三寸金蓮。要研究今天的中國,研究明清史是更有益的。但要以明清的眼光去看待漢唐,那就離題萬里了。甚至有激烈的日本學者認為:宋元以後的中國人,與漢唐時代的中國人,根本就應該算做兩個民族。

吳子牛們大約是在這種以明清為背景的中國文化中浸潤得太久了,兼之辮子戲拍多了,就無知者無畏地認定:可以拿拍《雍正王朝》一樣的文化態度來拍盛唐。再加上所謂主旋律的歷史正劇,都有「史鑒」的作用,也就是歷史要與現實有聯繫,要為現實的某些需要而服務。兩者一擠湊,《貞觀長歌》被《雍正王朝》靈魂附體也就在所難免。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沙發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2-14 23:44 | 只看該作者
歷史是今人眼中的歷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newathens 發表於 2007-2-15 18:27 | 只看該作者
原帖由 sujie_alex 於 2007-2-14 23:44 發表
歷史是今人眼中的歷史.....

呵呵,這部劇編造的也太離譜了。看了幾集后,特意又讀了讀唐史,感覺編劇的膽子也太大了,掛羊頭賣狗肉。
自己懶得評論,再轉篇文章--
李世民為什麽要廢太子李承乾?
文章提交者:一隻螻蟻
最近,《貞觀長歌》這部反映唐太宗文治武功的大型電視連續劇正在中央電視台黃金頻道的黃金時段熱播。在這部為了達到轟動效應,不惜大肆篡改歷史的電視劇中,關於太子繼承之爭的戲份佔了相當大的篇幅。李世民的長子、被廢太子李承乾被寫成了一個軟弱、善良、缺少主意卻又充滿了孝心的皇子:他和侍衛們一起為父親值更,並因此患病;他為了減輕風濕發作給父親帶來的痛苦,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將李世民為北伐秘密準備的壓倉糧偷偷賣出,準備用賺來的差價為父親修翠微宮;他為了救回謠傳中被突利扣下的父親,不惜違背父親的指示,準備大舉出兵北征,以致被自己的妻子海棠所利用擔上謀逆的罪名,只是由於北伐大局,最後李世民才免除了太子即將面臨的嚴厲處罰。

好一個父慈子孝,感天動地,可是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李世民後來廢太子豈不是有些小題大做,無事生非。當然故事還在發展,我們實在無法預測作者還會進行怎樣大膽的「藝術創作」,總之,這部號稱我國唐朝戰爭與和平歷史畫卷的大型電視連續劇,作者已經以其大膽前衛的「藝術創作」與「改編」而令我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讓人情不自禁為我國歷史劇未來的發展捏一把汗。閑話少說,書歸正傳,還是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真正的李承乾,看看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及李世民為什麼後來廢黜了自己親手選中的接班人呢?

李承乾真的懦弱無能?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4個皇子,其中長孫皇後生的有: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後宮生的有李寬;楊妃生的有李恪,李愔;陰妃生的有李祐;王氏生的有李惲;燕妃生的有李貞,李囂;韋妃生的有李慎;後宮生的有李簡;楊妃生的李福以及楊氏生的李明。按照中國古代皇權繼承的制度「嫡長子」繼承製,這14個皇子中真正能夠有資格繼承皇帝位置的只有長孫皇後生的李承乾、李泰和李治,其中李承乾作為長子,生於武德二年(619)長安承乾殿,因而命名,作為嫡長子,李承乾的皇位繼承資格是毋庸置疑的。

作為我國封建社會最傑出的政治家之一,李世民儘管剛一繼承皇位時還是盛年(27歲),可他還是為了所謂的江山社稷,按照封建社會「嫡長子」繼承製的要求,很快就立李承乾為皇太子,儘管這時的李承乾還只有8歲,還是個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的孩子,而不是電視連續劇里所寫的那個長身玉立、已經有了意中人的年青小夥子。按照史書的記載,幼年的李承乾非常聰明伶俐,太宗對他很是喜歡。「甫八歲,特敏惠,帝愛之。在諒暗,使裁決庶政,有大體,后每行幸,則令監國。」這幾句話翻譯成現代白話文就是,李承乾小的時候非常聰明賢惠,李世民非常喜歡,讓他處理政務,他處理的井井有條,所以李世民不在京城時,常常讓他作為監國,代理政事。

「及長,好聲色慢游,然懼帝,秘其跡。臨朝,言諄諄必忠孝,退乃與群不逞狎慢。左右或進諫,危坐斂容,痛自咎,飾非辯給,諫者拜答不暇,故人人以為賢而莫之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等到李承乾長大以後,慢慢地沾染了喜好聲色等壞毛病,可是兒子怕老子知道,所以不敢暴露,每次上朝都裝出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樣,可是一回到宮裡,就跟一群卑劣的小人物混在一起,淫亂猥褻,無所不為。如果有大臣規勸,李承乾知道來意,總是就馬上正襟危坐,嚴肅正經起來,非常誠懇地承認自己的錯誤,勸諫者自然無話可說。人人都認為他是一個賢明的皇子,被他蒙蔽過去了。

從這一段史書的記載可見,李承乾是個善於偽裝、口才了得的「兩面派」。他並不是一個懦弱無能的皇子,反而是李世民的眾兒子中數一數二的聰明人。

李承乾真的孝順賢明嗎?

根據史書上的記載,李世民的這位太子,有幾個特殊的嗜好:一是追求享樂,腐化墮落。根據《資治通鑒》的記載,李承乾「治宮室,妨農工;又好鄭、衛之樂」。這幾話的意思是,李承乾修建自己的宮殿,損害了附近的農田;又喜歡春秋戰國時期因追求享樂招致亡國之禍的鄭國、衛國的靡靡之音。按照太子府中的大臣張玄素的勸諫記載,其中有一段頗能說明李承乾的生活腐化:「恩旨未逾六旬,用物已過七萬,驕奢之極,孰雲過此」!這裡的恩旨指的是,貞觀16年,李世民專門下的「皇太子出用庫物,所司勿為限制」的詔書。六旬應該就是60天左右的時間,已經花銷了7萬錢,應該說這個開銷還是相當大的。

當然,最能說明李承乾生活腐化墮落的是他和一個太常寺樂童的不正常關係。《資治通鑒》說:「太子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卧起;道士秦英、韋靈符挾左道,得幸太子」。據說,在李承乾的東宮裡有一個名叫稱心的樂童,李承乾非常喜歡,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這件事弄得滿城風雨。李世民聽說后,非常生氣,誅殺了稱心等人。但李承乾並不悔改,他認為是魏王李泰暗中向李世民告發的,所以對李泰舊愁未滅,新恨又生;私下裡在太子宮中辟出房間,供著稱心的塑像,早晚焚香祭奠,還裝著身體不舒服幾個月不上朝,公然與父親對抗。

二是喜歡玩「偷盜」的遊戲。《新唐書》記載:「造大銅爐、六熟鼎,招亡奴盜取人牛馬,親視烹燖,召所幸廝養共食之」,這幾句話翻譯出來就是,太子李承乾曾讓人鑄造了一個大銅爐和巨大無比的鍋,僱用逃亡的政府奴隸偷盜老百姓的牛馬。李承乾親自把那些偷來的牲畜放在大鍋里煮,然後跟他喜歡的手下分著吃。

三是崇尚突厥文化。和中國以往的皇族不同,李世民的血液里的確流淌著少數民族的血液。根據可考證的歷史資料證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一后的姐妹,屬於非漢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煬帝之間還有著姨表關係。不過李承乾對突厥文化的推崇還是超出了作為一個皇子應有的界限。據史書記載,他喜歡說突厥語、穿突厥衣服。他還特別挑選面貌像突厥的侍從,每五人組成一個部落,把頭髮梳成小辮,身穿羊皮,到草地上牧羊。有時還玩「假死」的遊戲。他對自已的手下說:「假設我是可汗,現在死了,你們仿效突厥的風俗,來辦喪事。」然後像死人一樣躺到地上,大家一起放聲大哭,騎到馬上,環繞著「屍體」奔走,並依照突厥風俗,用刀割破自己的臉。李承乾對這種遊戲樂此不疲,還說:「有朝一日我統治帝國,一定要率數萬騎兵,到金城(甘肅省蘭州市)以西打獵,然後把頭髮解開(漢人束髮),去當突厥人,投靠阿史那思摩,如果他給我一個將軍當,我一定不會比別人幹得差。」他還說:「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

四是對自己身邊的正直之士,李承乾則暗中派人收拾。隨著李承乾紈絝習氣的養成,他與老師們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老師們的直言規諫讓他覺得不舒服,老師們的背後告狀更是讓他惱恨不已,發展到後來,李承乾甚至派刺客去暗殺自己的老師。李承乾的老師于志寧如果不是居喪守節,使刺客動了惻隱之心,恐怕早已命歸黃泉。張玄素就是因為勸諫太子要節儉,在一次早朝的時候,差點被太子派去的人打死。

對於自己這個不爭氣的劣子,李世民並沒有打算放棄,他認為李承乾只要有名師指點,還是能把他培養成一個好的皇太子的。貞觀7年,唐太宗為李承乾物色了一位名師——以向皇帝直言而聞名朝野的中書侍郎杜正倫,與協助太子的另一位老師于志寧共同教導輔佐太子。根據史書記載,在杜正倫走馬上任時,太宗千叮萬囑:「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耳目所未涉,能無驕逸乎!卿等不可不極諫!」為了鼓勵太子身邊的大臣對太子直言進諫,李世民不惜重金獎勵:「每規爭承乾,帝必厚賜金帛,欲以厲其心。」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當李世民聽說張玄素好幾次直言勸諫太子后,心裡十分高興,馬上把右庶子張玄素提拔為銀青光祿大夫,行左庶子。可惜李世民的這一片良苦用心,最終還是付之東流。

李承乾是被逼謀反的嗎?

包括《資治通鑒》、《新唐書》等史書在內,許多歷史學家等認為李承乾後來之所以走上忤逆謀反的道路,與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寵愛是分不開的。在歷史上與李承乾爭奪皇位繼承權的是魏王李泰,而不是電視劇中的楚王李恪,我在將來的文章里會專門介紹魏王李泰。

根據《新唐書》的記載,李泰是李世民諸兒子中,比較聰明,有文才的一個。我國古代著名的地理書《括地誌》就是他主持編撰的。這本書一共550卷,是一部規模巨大的地理書。它吸收了漢書地理志等書編簒上的特點,創立了一種新的地理書體裁,為後來的元和郡體志、太平寰宇記開了先河,李泰的才幹由此可見。李世民對這個兒子的寵愛可以由幾件事情看出:一是同意他設置文學館,招賢修書。《新唐書》記載:「帝以泰好士,善屬文,詔即府置文學館,得自引學士」。說得就是這件事,通過這個,李泰取得了合法接近朝中官吏的機會,的確為他培植自己的黨羽心腹、陰謀奪嫡創造了條件;二是,特許他坐小轎上朝。李世民的這個兒子比較肥胖,可能行動不方便,所以為了照顧他,李世民專門允許他「乘小輿至朝」;三是在日常費用開支上,魏王府的開支比當時的太子李承乾府上的開支還要大得多,還準備叫他搬到武德殿(李世民弟弟李元吉的府邸)去,這個武德殿的位置在當時太子東宮的西面,離李世民的皇宮更近,地理位置更好。這些都充分反映出魏王李泰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

可是李世民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傑出的政治家,他十分清楚嫡長制繼承製對維護封建皇權穩定性的重要意義,所以當他身邊的大臣如儲遂良、魏徵、長孫無忌等人給他指出嫡庶不分這個問題時,他能夠立刻改變主意,從諫如流。貞觀16年,諫議大夫儲遂良就魏王李泰的開支超過太子一事,提出不同意見的時候,李世民馬上改正;由於魏徵的反對,魏王李泰最終沒有搬到武德殿去住。最能說明李世民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維護李承乾太子地位決心的事例,莫過於他任命他最尊重、最信任的大臣魏徵為太子的老師。

貞觀16年7月,李世民在太子李承乾已經被大家認為失去自己信任、聲譽不好、群臣就國家繼承人議論紛紛的情況下,說:「方今群臣,忠直無逾魏徵,我遣傅太子,用絕天下之疑」。於是,魏徵就成為太子太師。而且當魏徵病稍稍好了,上表推辭時,李世民明確地說:「周幽晉獻,廢嫡立庶,危國亡家。漢高祖幾廢太子,賴四皓然後安。我今賴公,即其義也。可卧護之」。李世民總結了歷史的經驗教訓,認為廢嫡立庶會影響到政權的穩定,所以請出以忠直聞名天下的魏徵為自己的兒子保駕護航,其用心之良苦不言自明。所以,歷史學家們認為李承乾的謀反與李世民對魏王的寵愛有關的見解,是難以站住腳的。

可是,李承乾的所作所為還是讓李世民徹底地失望了。那麼,作為太子的李承乾究竟都幹了些什麼呢?李世民的弟弟漢王李元昌,多次違法亂紀,為此李世民沒少斥責自己這位不成器的弟弟,以致他對李世民心生怨恨。可就是這樣一個叔叔,李承乾卻和關係很好,經常在一起玩,還說如果自己將來登上皇帝寶座之後,要置一個萬人營,與這位叔叔分別通領,觀看他們交戰,並且許諾將來如果謀反成功,就將李世民身邊那個會彈琵琶的美人賜給他。

李承乾另一個死黨就是侯君集。侯君集,歷史上確有其人,也是一個秦王舊部,驍勇善戰,有個女兒嫁給了東宮千牛賀蘭楚石,而不是李承乾本人。侯君集是當時任吏部尚書,他在征討西域高昌的時候,既立有大功,也犯有過錯,主要是自己私取高昌國王的珍寶,並且縱兵搶奪百姓。因為這個,被諫議大夫彈劾,進過監獄,不過李世民聽了岑文本的諫議后,很快就釋放了他,還官復原職。可是就是這樣,侯君集對李世民還是不滿,心生怨恨。李承乾知道這一切以後,利用他與侯君集的這層關係,派人與侯聯絡,問如何自保。侯君集當然勸他謀反。於是,李承乾密謀政變,企圖迫使太宗退位。杜如晦的兒子,駙馬杜荷也牽扯其中,他的計劃是:「天象發生變化,應立即用行動響應,你只要聲稱忽然得急病,生命垂危,皇上一定親自前來探視,我們的謀略就可以成功。」

貞觀十七年(643)二月,就在李承乾緊鑼密鼓策劃政變時,太宗第五子齊王李祐反於齊州(今山東歷城)。李承乾聞訊后得意洋洋地對紇干承基說:「太子宮的西牆,距皇宮只不過二十步,跟我共同創造大業,齊王怎能相比?」

齊王李祐的叛亂被迅速平定,在審問謀逆案件時,牽連到李承乾的親信紇干承基。四月初一,紇干承基在傳訊中供出了李承乾密謀發動政變的方案,牽扯大臣侯君集、李安嚴、趙節、杜荷等多人。李世民大為震駭,立即指定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世勣,會同大理、中書、門下組成專門法庭進行調查審判。專門法庭經過調查,認定謀反證據確鑿。太宗問侍從官員說:「怎麼處置李承乾?」沒有人敢回答,通事舍人來濟說:「陛下仍然是慈父,太子得以終其天年,當屬最好的結局。」太宗接受了這個建議。

四月,唐太宗下詔罷黜太子李承乾,貶作平民,囚禁於右領軍。貞觀十七年九月初七將李承乾流放到黔州。李承乾到了黔州沒多久,猝然死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28

帖子

9

積分

註冊會員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1

積分
9
4
JDZ-11 發表於 2007-2-15 22:04 | 只看該作者
我也看不下去。這幫老兄真是不要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8

帖子

3

積分

註冊會員

Rank: 1

積分
3
5
WXSNR 發表於 2007-2-16 23:15 | 只看該作者

整個一個不要臉

電視劇比垃圾還垃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6
sujie_alex 發表於 2007-2-17 00:28 | 只看該作者
大可不必生氣,要求娛樂節目和學術論文一樣嚴謹是不可能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296

帖子

27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73
7
定軍山321 發表於 2007-3-2 09:2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06: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