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又是一本介紹佛教的書《近乎佛教徒》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10-19 00: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10-19 02:00 編輯

自序     
有一回,在橫越大西洋的飛機上,我坐在中間排的中央,鄰座那位具有同情心的先生想要表示友好。看到我剃的頭和穿的藏紅袍子,他猜測我是個佛教徒。當機上開始供應餐點時,這位仁兄主動地提出幫我要素食。他想像我是個佛教徒,應該不吃葷。這是我們閑聊的開頭。這趟飛行相當長,為了免於無聊,於是我們討論了佛教。
多年以來,我漸漸了解人們常常將佛教或佛教徒與祥和、禪定和非暴力聯在一起。事實上,很多人似乎認為黃色或紅色袍子加上平和的笑容,就是佛教徒的全部。身為一個狂熱佛教徒的我,應該對這種名聲感到自豪,特別是非暴力這一項。因為在今天這個戰爭與暴力,尤其是宗教暴力的年代,這是非常稀有的。在人類的歷史上,宗教似乎是殘暴的根源。甚至在今天,宗教極端分子的暴力充斥著新聞。然而我應該可以很有信心地說,到目前為止,我們佛教徒沒有令自己汗顏,暴力從未在佛教的傳揚中扮演過任何角色。然而,身為一個受訓練成的佛教徒,對於佛教只是被聯想成素食主義、非暴力、祥和、禪坐等,還是感到有點不滿足。悉達多太子,捨棄了宮廷生活所有的舒適與豪華,出發去尋求證悟時,所追求的一定不只是消極性和灌木叢而已。
佛教雖然在要義上很簡單,卻不容易很單純地解說。它幾乎是難以想像的複雜、廣大、而且深遠。雖然它既非宗教也非神學,卻又很難讓它聽起來不理論化或不宗教化。而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受到種種文化習俗的影響,更讓它變得複雜而難以破解。諸如香、鈴、彩色帽冠等宗教性的飾物,固然可以引起人們的興趣,但同時也可能成為障礙。
有時候,由於悉達多的教法沒有如我所願地風行而引發的挫折感,或有時候出於自已的野心,我會想像一些改革佛教的主意,想把它變得更單純、更直接了當、更清教徒式。以歪理歧見來想像(如同我有時會做的),將佛教簡化成定性、定量的修行,諸如每日禪坐三回,堅持穿著某種服裝,堅信某種意識形態信念,譬如「全世界的人都應該轉信佛教」。如果我們能許諾這種修行會帶來立即、實際的結果,我想世界上就會有更多的佛教徒。然而,當我從這種幻想醒過來(鮮少發生在我身上),清醒的心會警告我,一個充滿了自稱佛教徒的世界,不見得會是一個更好的世界。
許多人誤以為佛陀是佛教的「神」,甚至在一般認為的佛教國家,如韓國、日本、不丹等,對佛陀和佛教都有這種神化的看法。難怪局外人會認為佛教徒就是追隨這位外在的、稱為佛陀的人。然而佛陀本人曾說,我們不應該崇拜個人,而應崇拜此人所教導的智慧。有許多人也同樣的先入為主,認為轉世、業報是佛教最重要的信念。另外還有許多這類粗略的誤解。舉例而言,藏傳佛教有時被稱為「喇嘛教」,而禪宗在某些狀況下甚至被認為不是佛教。有些略懂一點,卻還是被誤導的人,會用諸如「空性」或「涅盤」等字眼,卻不了解其真義。
如同我機艙座伴一般,當話匣子打開,非佛教徒也許會不經意地問道:「如何才是佛教徒?」這是一個最不容易回答的一個問題。如果問者真正有興趣,那麼完整的回答就不能在晚餐的閑聊中完成,而太過概括性的答案又會導致誤解。假設你要給他們正確的回答,那麼答案就會直指佛教二千五百年傳統的基礎:

如果一個人接受下列四項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無常(諸行無常)
一切情緒皆苦(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無自性(諸法無我)
涅盤超越概念(涅盤寂靜)


這四句佛陀宣說的話,稱為「四法印」。「印」在此處意指確定真實性之印記。雖然一般認為這四法印包含了佛教的一切,但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這種回答通常會沖淡了興頭,無法引起更多的趣味。話題也就轉變,而結束了這個題目。
四法印的意旨,原本就是要讓人直接了解,而非隱喻或神秘性的。它不應該像餐后幸運餅乾里的字條一樣,看看就算了。然而法印也不是教令或聖誡。稍作思惟,也許大家就能看出來,其中沒有任何道德性或儀式性的內容,也沒有提到善或惡的行為。它們是根據智慧而來的世俗(非宗教)真理,而佛教徒最關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倫理是次要的,偶爾抽一兩口煙或一點點風流,不表示你就不能成為佛教徒。但這並不是說我們就被容許去做邪惡或不道德的事。
廣泛地說,智慧來自佛教徒所謂具有「正見」的心。但一個人甚至不需要自認為是佛教徒,就能具有正見。究竟而言,是這個「見」決定了我們的動機和行為。也就是「見」,在佛教的道路上指引我們。如果我們能在四法印之上再發展善行,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佛教徒。但什麼令你不是佛教徒呢?
如果你認為,並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無常,你認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恆常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緒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實在有某些情緒是純然愉悅的,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現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確實本具自性而存在,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認為證悟存在於時間、空間及能力的場域之內,那麼你就不是佛教徒。

那麼,什麼令你是佛教徒呢?你也許不是生長在一個佛教的國度,或出生在一個佛教家庭,你也許不穿僧袍或剃光頭,你也許吃肉而且崇拜饒舌歌手Eminem或性感名模Paris Hilton,這不表示你不能是佛教徒。要成為一位佛教徒,你必須接受一切和合現象都是無常,一切情緒都是痛苦,一切事物無自性,以及證悟是超越概念的。
當然你不需要隨時隨地、不停地專註於這四項真理。但它們應該常存於你的心中。就好像你不需要隨處都憶起自己的姓名,但當有人問起來,你馬上就記得,完全不會猶疑。任何接受這四法印的人,即使沒有接受過佛陀的教法,甚至從未聽聞釋迦牟尼佛的名字,也可以與佛同道。
然而,當我試圖將所有這些為飛機上鄰座的人解釋時,我開始聽到輕微的鼾聲,原來他已沉沉入睡。顯然我們的談話沒有能夠為他解悶。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說服大家都去追隨釋迦牟尼佛,成為佛教徒,修習佛法;我有意地不談禪坐的技巧、修行或咒語。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與其他見地不同的獨特部分。這位印度王子,到底說了什麼,能贏得世人如此的尊敬與景仰,甚至包括如愛因斯坦等現代懷疑論科學家們都如此?他到底說了什麼,能感動成千上萬的朝聖者,從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Bodhgaya)?佛教與世界上其他的宗教有什麼不同?我相信四法印提供了答案的精髓,而我在此試圖將這些艱深的概念,以我所知最簡單的語言來說明。
悉達多的重點是要直探問題的根源。佛教是不受文化所限制的。它的利益不局限於某個特定的社會,它與政府或政治完全無關。悉達多對學術論述和科學論證沒有興趣,地球到底是圓的還是扁的,他也不關心。他關切的是另一種實際性,他想直探痛苦之源。我希望可以讓大家了解,他的教法不是讓你讀完後放回書架上的哲學鉅著,而是每一個人都能修持的既可行、又合理的見地。為了這個目的,我嘗試用各類人的各種角度,從墜入情網,乃至文明誕生的例子來說明。雖然這些例子和悉達多所用的不同,但它所傳達的訊息是相同的,因為悉達多所說的一切,至今仍然顛撲不破。
然而悉達多也說過,不要不經分析就相信他的話語。因此,像我如此平凡的人,更需要被仔細地審視。我邀請大家分析、思量你即將讀到的內容。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日知而智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10-19 00:54
無常是好消息
佛陀不是一個悲觀者、也不是末日論者,他是重視實際者,而我們卻多是逃避現實者。當他說一切和合皆是無常,他並不認為那是壞消息,而是簡單、科學的事實。根據你的觀點,以及對這個事實的了解,無常可以是通往啟發與希望、光榮與成功的大門。例如,全球暖化和貧窮是貪婪的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產物,但這些不幸都是可以反轉的。這就要感謝和合現象的本質。我們不用依靠神的旨意這種超自然能力,只需要單純地了解和合現象的本質,就能扭轉乾坤。當你了解現象,就能操縱它們,因而影響因和緣。你可能會很驚訝地發現,像是拒用塑膠袋這樣小小的一步,就能延緩多少全球暖化的問題。
我們能認清因緣的不穩定,就會了解自己有力量轉化障礙,並且完成不可能的任務。生活中的各個層面都是如此。如果你現在沒有一台法拉利,你完全有可能創造出因緣而擁有一台。只要世上有法拉利,你就有機會去擁有它。同樣的,如果你想活久一點,可以選擇不抽煙和多運動。合理的希望是存在的。而絕望,和它的反面──盲信一樣,都是相信恆常的結果。
你不只可以改變外在的物質世界,也能改變內在的情緒世界。例如,經由放下野心,將焦躁的心轉化,讓它趨於平靜;或者為人和藹,樂善好施,以便營造好名聲。如果我們都能訓練自己去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就能在家庭、鄰里、國際間增長和平。
這些都是我們在世間法上如何影響和合現象的例子。悉達多也發現,即使最可怕的地獄與懲罰,也是和合而成,因此是無常的。地獄不是永遠存在於地底下某處,而受懲罰者永遠在那兒受折磨。它比較像是場惡夢。你夢到被一隻大象踐踏,這是由各種條件所產生的。首先,是你睡著了,其次,你可能有過與大象相處不愉快的經驗。不管惡夢持續多久,在那段時間裡,你是身處地獄。然後,因為有鬧鐘的因緣,或者只是因為睡夠了,你醒了過來。那場夢就是暫時的地獄,而它和我們概念中「真正的」的地獄,沒有什麼不同。
同樣的,如果你仇恨某人並採取攻擊或報復的行動,那本身就是地獄的體驗。仇恨、政治操作和報復在這個世界上造就了地獄,因此我們看到比AK -47步槍還矮、還小、還輕的男孩,忙著從軍而無暇遊戲或慶生。這與地獄無別。由於因緣,我們有了這種地獄,因此我們也可以利用佛陀教導的愛與慈悲,對治憤怒與仇恨,來離開這個地獄。
無常的概念並非預言世界末日或天啟,它也不是對人類罪惡的懲罰。它沒有本具的正面或負面,只不過是事物和合的過程之一部分而已。我們通常只想要無常的一半過程。我們只要生而不要死,只要得而不要失,只要考試的結束而不要它的開始。真正的解脫來自領受整個循環,而不是緊緊抓住自己喜歡的部分而已。謹記因緣的變異與無常,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我們就能善用它們。財富、健康、和平、名望,和它們的反面一樣,都是暫時的。而且悉達多當然不會偏好天堂美景或天堂經驗,它們也都是無常的。
*           *           *           *
我們也許不懂,為什麼悉達多說一切和合事物皆是無常?為什麼他不只說一切事物皆是無常就好?不提「和合」二字,只說一切事物無常,也是正確的。然而,我們要把握每個機會提醒自己這第一部分、這個和合本質,因而維繫這句話背後的邏輯。和合本質是很容易理解的事,但它有許多層次,要深切了解它,就需要時時謹記在心。
這世上一切存在或運作的事物,一切想像和實體所構成的、一切心中所想的,甚至心的本身,絕對不會永遠一成不變地存在。有些事情也許會持續你一生經驗這麼長。甚至可能延續到下一代,但是它們也可能消逝得比你預期的更早。不論如何,終究會變化是無可避免的。這和或然率或機率沒有關係。如果你感到絕望,記住這一點,你就不會再有絕望的理由,因為讓你絕望的原因也將會改變。凡事都會改變。澳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荷蘭成為土耳其的一部分,不是不能想像的;你會致人於死或餘生困在輪椅上,也不是不可能的。你有可能成為億萬富翁、全人類的救世主、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或是證悟的人。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3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10-19 01:44 | 只看該作者
個人快樂的定義

問一個佛教徒「什麼是人生的目的?」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問題暗喻在某一個地方,也許在一個洞穴之中或者在一個山巔之上,存在著一個究竟的目的。彷佛我們可以透過追隨聖者、閱讀書籍以及熟悉秘教修行,來解開這個秘密。如果這問題是假設在億萬年以前,有某個人或神設計了一個人生目的的圖表,那麼它就是一個有神論的觀點。佛教徒不相信有一個全能的創造者,而且他們不認為生命的目的已經、或需要被決定和定義。

對佛教徒比較適當的問題是「什麼是生命?」。從我們對無常的了解,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非常明顯:生命是一個巨大的和合現象,因此生命是無常的。它是隨時變化、短暫無常經驗的集合。雖然有各式各樣的生命形式存在,但其共通點是沒有任何一個生命希望受苦。我們都想要快樂,無論是總統、億萬富豪,或辛勤工作的螞蟻、蜜蜂、蝦子和蝴蝶,大家都想要快樂。

當然,在這些生命形態之中,痛苦和快樂的定義有極大的區別,即使在範圍相對較小的人道之中,也是如此。對某些人痛苦的定義,是其他人快樂的定義,反之亦然。對某些人而言,只要能夠生存下去便是快樂,對另外的人而言,擁有七百雙鞋子是快樂。有些人,有臂膀上有個貝克漢模樣的刺青就會快樂。當一個人的快樂取決於享有一片魚翅、一根雞腿或一根老虎的陰莖時,快樂的代價是另一個生命。有些人覺得用羽毛輕搔是性感的,另一些人則偏愛乳酪磨碎器、皮鞭和鏈圈。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寧願娶一個離過婚的美國女子,也不要戴上大英帝國的王冠。

即使在個人身上,痛苦和快樂的定義也時有變動。一個輕佻的調情時刻,可能因為其中一個人想要更認真的關係而突然變調,期待轉為恐懼。當你是個小孩的時候,在沙灘上堆築沙堡就是快樂。在青少年時期,看著穿比基尼的女孩,和赤裸上身的男孩衝浪是快樂。在中年,金錢和事業是快樂。當你八十多歲的時候,收集陶瓷鹽罐是快樂。對許多人而言,不斷調適於這些無盡而又經常變化的快樂定義,即是「人生的目的」。

我們許多人從所處的社會學習快樂和痛苦的定義;社會秩序支配我們衡量滿足的準則。這是一套共同的價值標準。來自世界兩端的人,能夠基於完全相反的快樂文化指標,卻體驗完全相同的情感──愉悅、厭惡或恐懼等。雞爪是中國人的佳肴,法國人則喜愛把肥鴨肝塗在吐司上。如果資本主義從不曾存於世上,而每個國家和每個人都確切實踐毛澤東務實的共產哲學的話,想像一下世界會變得如何:我們會很快樂地活在沒有購物中心,沒有豪華的汽車,沒有星巴克,沒有競爭、沒有貧富差距、享有全民健保的社會。而腳踏車會比悍馬更有價值。然而,我們的欲求是學習而得的。十年前,在偏遠的喜馬拉雅王國不丹,卡式錄放影機是富裕的象徵。逐漸地,豐田Landcruiser越野車俱樂部取代了錄放影機俱樂部,成為不丹繁榮與快樂的終極願景。

這種把群體標準視為個人標準的習慣,在幼年時就開始形成。小學一年級時,你看到其他同學都有某種鉛筆盒。你發展出一個「需求」,要有和其他人一樣的鉛筆盒。你告訴了母親,而她是否為你買那個鉛筆盒,就決定了你的快樂水準。這個習慣持續到成年。隔壁鄰居有一台電漿電視或一輛嶄新的豪華休旅車,因此你也要擁有同樣的──而且要更大、更新的。渴望並競相擁有他人所有的事物,也存在於文化層面中。我們常常對其他文化的風俗和傳統,比自己的評價還高。最近,台灣有位教師決定蓄起長發,這在中國是個古老的習俗。他看起來高貴優雅,仿如一個古代的中國戰士,但是校長卻威脅他,如果他不遵從「規矩」─意即西式的短髮,就要把他開除。現在他把頭髮剪得短短的,看起來好像被電擊了一般。

目睹中國人為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到難為情,令人訝異。但是在亞洲,我們可以看到更多諸如此類的優越 / 自卑情緒。一方面,亞洲人為自己的文化感到驕傲,但在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的文化有點令人反感或落後。幾乎在所有的生活層面,他們都用西方文化來替代──舉凡衣著、音樂、道德規範,甚至西方的政治體系,都是如此。

在個人和文化兩方面,我們採取外來的和外在的方法,來獲得快樂、克服痛苦,卻不了解這些方法常常帶來事與願違的結果。我們的不適應帶來了新的痛苦。因為我們不僅仍在受苦,而且更覺得從自己的生活中疏離,無法融入體制之中。

有些快樂的文化定義在某種程度上是有用的。一般來說,銀行帳戶里有一點錢、舒適的住所、足夠的食物、好穿的鞋子及其他基本的生活條件,確實能夠讓我們感到快樂。但是,印度的苦行僧(Sadhus)和西藏走方的隱士之所以感到快樂,是因為他們不需要一個鑰匙圈──他們不必恐懼財產會被人偷走,因為根本沒有什麼東西需要鎖起來。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0-10-19 01: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10-19 01:57 編輯

直探根源:(不存在的)自我

所有這些不同的情緒及其結果,都來自於錯誤的理解,而這個誤解來自一個源頭,也就是所有無明的根源──執著於自我。
自我只是另一個誤解。當我們看著自己的身體(色)、感受(受)、想法(想)、行為(行)和意識(識)的時候,我們通常製造出一種自我的概念。人們受制約,把這種概念視為恆常而且真實的。舉起手來,我們認為我就是這個形體。我們認為我擁有這個形體,這是我的身體。我們認為,形體就是我,我很高。我們指著自己的胸膛,認為我住在這個形體之中。我們對於感受、覺知和行為也這麼想。我有感受、我是我的覺知……但是悉達多了悟到,不論是在身體里或外,都找不到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足以被稱為自我。如同火圈的視覺錯幻一般,自我也是虛幻的。它是謬誤的;基本上錯誤,而究竟上不存在。但是如同我們會被火圈所迷惑一般,我們也全都被自我所迷惑了。執著於謬誤的自我,是無明的荒謬行為。它不斷地製造更多的無明,導致了各種痛苦和失望。

當悉達多發現沒有自我,他也發現沒有根本存在的邪惡,而只有無明。他特別地深思無明如何創造出「自我」的標籤,將它附著於完全沒有根基的和合現象上,加以重要性,然後拚命地去保護它。他發現,這個無明直接導致痛苦和傷害。

無明單純的就是不了解事實,或對事實了解不正確,或認識得不完整。所有這些形式的無明,都導致誤解和誤判,高估和低估。假設你正在尋找一個朋友,忽然看到他在遠方的田野中。一走近,卻發現你誤把一個稻草人當作是他了。你一定會感到失望。這並非有個惡作劇的稻草人或你的朋友試圖偷偷誤導你,而是你自己的無明背叛了你。任何源自無明所做的行為,都是冒險。我們在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的情況下行動,就不會有信心。我們根本的不安全感因此而生起。創造出所有這些有名或無名、已知或未知的各種情緒。

我們自以為可以爬到階梯的頂端,或自以為搭乘的飛機即將順利起飛而且會平安抵達,唯一理由是我們在享受著無明的喜樂。但是這不會長久,因為無明的喜樂只不過是不斷高估對自己有利的可能性,以及低估障礙而已。當然,因緣會和合,事情會如願發生,但是我們卻把這種成功視為理所當然。我們把它當作證據,認為事情就該如此,認為我們的假設是有根據的。然而,這樣的假設只不過是餵養誤解的食物。每一次我們做出一個假設──舉例來說,我們認為了解自己的配偶──我們就會像打開傷口一般地暴露自己。任何時刻,可能會推翻我們假設的無數個狀況之一會突然出現,在那上面灑鹽,使我們退縮哭嚎。

習氣:自我的盟友

悉達多了悟到自我並非獨立存在、自我只不過是一個標籤、因而執著於自我就是無明,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發現。然而,雖然自我這個標籤或許毫無根據,要摧毀它卻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執著於這個稱作自我的標籤,是所有的概念中最難以破除的。

悉達多摧毀魔羅的故事,就是他發現自我是謬誤的象徵。我們沒有必要相信或不信欲界魔王是否真實存在;魔羅只不過是悉達多的我執。故事中,描述魔羅是個英俊威武、無役不克的戰士,這個比喻相當適切。自我,如同魔羅一般,威力強大且貪得無厭、自我中心且虛偽欺詐、貪求眾人目光、機敏伶俐而且愛慕虛榮。我們很難記住,自我如同火圈的幻相一般,是和合而成、不獨立存在而且善於改變。

習慣讓我們軟弱,因而無法對抗自我。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習慣,都十分頑強。你或許知道,吸煙對健康有多麼不利,但那不一定能說動你戒煙,尤其當你喜歡吸煙這個儀式時:纖長的煙條、熏紅的煙草、繚繞指尖的輕煙。然而,自我的習慣並不只是像煙癮那麼簡單。從無法追憶的時候以來,我們就都一直耽溺於自我。它是我們認同自己的方式。它是我們的最愛,但有時候又是我們的最恨。我們以最大的努力試圖去證實的,就是它的存在。幾乎我們所做的、所想的或所擁有的每一件事物,包括我們的心靈道路,都是為了要確認它的存在。是這個自我,害怕失敗,渴望成功;害怕地獄,渴望天堂。自我厭惡痛苦,卻喜愛引起痛苦的原因。它愚蠢地以和平之名發動戰爭。它希望覺醒,卻厭惡覺醒的道路。它希望做社會主義的工作,卻要享受資本主義的生活。當自我孤獨的時候,它會渴望友誼。它對其所愛的佔有慾,會展現為激情,甚至可能導致侵略性。它的假想敵──例如設計用來征服自我的心靈道路──常常被它收買,並且被吸收成同夥。它耍弄詭計的技巧,幾乎無懈可擊。它像桑蠶一般,把自己織進繭中,但它不像桑蠶,因為不知道如何找到出路。

與自我作戰

在菩提迦耶的戰役之中,魔羅使出各式各樣的武器來攻擊悉達多。他特別祭出了大量特殊的弓箭。每一支箭都擁有毀滅的力量:引發慾望之箭、引發心智昏沉遲鈍之箭、引發驕慢之箭、引發衝突之箭、引發自大之箭、引發盲目迷戀之箭,以及引發喪失覺知之箭等等。我們在佛教經典之中讀到,在每一個人心中,魔王仍然未被擊敗──他隨時對我們發射各種毒箭。當我們被魔羅的毒箭射中時,先是變得麻木,然後毒性慢慢地擴散,摧毀我們。當我們失去覺知,執著於自我之時,那就是魔羅的麻藥。逐漸地,毀滅性的情緒必然隨之而來,滲透我們全身。

當我們被慾望之箭擊中的時候,一切常識,沉著和清明都不見蹤影,而假尊嚴、墮落和不道德就緩緩滲入。中了毒的人會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無所不用其極。一個被貪愛擊中的人,可能會認為在街上拉客賣春的河馬性感,而讓枯坐在家中的美人痴等。如同撲火的飛蛾和上鉤的魚一般,世上無數的人都曾因貪戀食物、聲名、讚譽、金錢、美貌和崇敬,而墮入陷阱之中。

貪愛也可能表現為對權力的慾望。執著於這種貪愛的領導人,對於他們的權力慾望如何地摧毀世界,完全視若無睹。如果不是因為某些民族對財富的貪婪,高速公路上早就會充滿著太陽能動力車輛,而不會有飢荒。如此的進展在科技和實質上是有可能的,但顯然在情緒上不可能。而此同時,我們又對不正義感到不滿,怪罪於喬治.布希等人。我們被貪婪之箭擊中;看不到事實上是自己的慾望──例如擁有廉價的進口電子產品,奢華的悍馬休旅車等便利──在支持著這個正在摧毀世界的戰爭。每天在洛杉磯的尖峰時段,道路上堵滿了成千上萬輛只有一人駕駛的車輛,而共乘車道卻空蕩蕩的。即使是那些抗議「不為石油流血」而示威遊行的人,也仰賴石油來進口奇異果,製作他們的水果冰沙。

魔羅的弓箭製造了永無止境的衝突。縱觀歷史,那些被認為超越慾望,作為正直與德行典範的宗教人物,也一再地證實對權力有著相同的饑渴。他們用地獄的威脅和天堂的來操控信徒。今天,我們看到政客為了操縱選舉和爭取民調支持,已經到了可能用戰斧飛彈轟炸無辜國家而毫不手軟的地步。只要你贏得選舉,誰在乎你是否贏了戰爭。其他政客假裝神聖地吹棒宗教、讓自己挨槍、製造英雄、假造災難,全都是為了滿足他們對權力的慾望。
當自我充滿驕慢的時候,會以無數的方式的化現──如心胸狹窄、種族歧視、脆弱、害怕被拒絕、害怕受傷害、麻木不仁等等。出於男性的驕慢,男人壓抑了過半數人類──女性──的能力和貢獻。在求偶期間,雙方都各自表現出驕慢,不斷地評估對方是否配得上他們,或者他們是否配得上對方。豪門貴族為了一段不知是否會長久的婚姻,在為時一天的婚禮中揮霍;而在同一天,同村的人正因為飢餓而奄奄一息。一個觀光客賞給替他推動旋轉門的門房十美元來炫耀自己,而下一分鐘,卻為了一件五美元的T恤,和努力養家糊口的小販討價還價。

驕慢和自憐息息相關。我執純粹是一種自我縱容,認為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的都更艱難更悲哀。當自我發展出自憐的時候,便讓其他人生起悲憫的空間消失了。在這個不完美的世界中,許多人都曾經受苦,並且仍在受苦。但是某些人的痛苦卻被歸類為比較「特殊的」痛苦。雖然確切的統計數字無法取得,但是我們可以相當確定歐洲人殖民北美所屠殺的原住民人數,不少於其他有記載的種族滅絕之死亡總數。然而,並沒有一個廣被使用的辭彙,例如「反猶太人」或「大屠殺」來形容這個難以想像的屠殺。

由史達林和盧安達胡圖族人所主導的大屠殺,也沒有可辨識的標籤,更不用說精緻的博物館、為了復仇而提出的法律控訴,以及沒完沒了的紀錄片和劇情片。回教徒呼喊著他們被迫害,卻忘記他們蒙兀兒王朝的祖先們以傳教之名,征服大部分亞洲所造成的破壞。他們所帶來的浩劫──曾經為了敬愛不同神祇而建的紀念碑和廟宇被摧毀的眾多遺跡,至今仍然有跡可循。

還有一種歸屬於某個學派或宗教的驕慢。基督教徒、猶太教徒和回教徒都相信同一個上帝,就某種意義而言,他們是兄弟手足。然而,由於這些宗教各自的驕慢,以及各自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宗教之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至今已經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罹難人數的總和。

種族主義從驕慢的毒箭中溢出。許多亞洲人和非洲人都指控西方的白種人是種族主義者,但是在亞洲,種族主義也同樣地根深蒂固。在西方國家,至少有法律來對抗種族主義,並且會公開地加以譴責。一個新加坡女孩,卻不能帶她比利時籍的丈夫回家會見家人。在馬來西亞,中國裔和印度裔人士即使已經在當地定居數個世代,也無法取得「土地之子」(Bhumiputra,也就是馬來人)的身分。許多在日本的第二代韓國人,仍然不能歸化成為日本人。雖然許多白種人領養有色人種的小孩,但是亞洲的富裕家庭領養白種小孩的可能性並不高。許多亞洲人嫌惡這種文化和種族的融合。我們不禁會懷疑,如果情勢逆轉,數百萬的白種人必須移居到中國、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和印度,亞洲人會作何感想。如果這些移民建立起自己的社區,在當地謀職,從老家進口新娘,世世代代說自己的語言,拒絕使用地主國的語言,還外加支援祖國的宗教極端主義的話,會是什麼狀況。
忌妒是魔羅的另一支箭。它是最強大的失敗者情緒之一。它毫無理性,而且製造荒誕的故事來讓你分心。它會在最出其不意的時刻突襲,甚至可能在你欣賞交響樂的時候。雖然你從來未曾想過做個大提琴家,甚至從未摸過大提琴,但是你可能對那個無辜、素未謀面的大提琴演奏家開始嫉妒起來。只因為她的才華洋溢,就足夠讓你的心中毒。

世界上多數人都嫉妒美國。許多宗教和政治狂熱人士揶揄批評美國,稱美國人是「魔鬼同路人」和「帝國主義者」,這些人會為了尚未到手的綠卡而卑躬屈膝,否則就是早已經擁有一張。出於純粹的忌妒,而且常常是受到媒體的誘導,社會大眾幾乎總是批判任何成功的人或事,不論他是在金融、體能或學術上的成功。一些新聞記者聲稱是在捍衛劣勢和弱勢的人們,但是常常不敢指出一些「劣勢族群」其實是狂熱分子。這些新聞記者拒絕揭露任何弊端和罪行,而極少數直言的,卻要冒著被誣衊為極端主義者的風險。

魔羅想要爭取更多追隨者,因而聰明地鼓吹自由,但是如果有人真的行使自由,他不一定會喜歡。基本上,我們只想要讓自己,而不想讓他人擁有自由。難怪,如果我們真的行使所有的自由,就不會被邀請去參加任何派對了。這個所謂的自由和民主,只不過是魔羅另一個控制的工具而已。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2

主題

466

帖子

210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100
5
xu3331 發表於 2010-10-19 22:05 | 只看該作者
按傳統, 和尚搭衣不該用紅,黃這點種鮮艷色彩. 而是咖啡色,凈空法師專門提過此事.
後世的佛寺搞求籤之類也屬外道, 最近居然主持婚禮 (學基督教?), 實在不倫不類.
樂天知命, 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10-19 22:12 | 只看該作者
按傳統, 和尚搭衣不該用紅,黃這點種鮮艷色彩. 而是咖啡色,凈空法師專門提過此事.
後世的佛寺搞求籤之類也屬 ...
xu3331 發表於 2010-10-19 22:05

比丘不能著正色衣,僧服必須割截、染壞色,成為所謂的福田衣,方合佛制。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匿名  發表於 2010-10-19 23:50
Ding!!

22

主題

466

帖子

210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100
8
xu3331 發表於 2010-11-24 23: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xu3331 於 2010-11-25 00:06 編輯

樓主介紹的又是藏傳的東西。呵呵。     諸漏無常出典何處?

佛教(非藏傳佛教)稱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系佛祖自人生的現實問題研究推導出的真理。 小乘經典中推斷佛法是否究竟,以此三法印來衡量。

曾見 Wu Ling 法師的英文,作 Three Dharma Seals : Impermanence, No self, and
no wish.

法師說:Every Buddhist teaching bears the Trhee Universal Dharma Seals.  
此地更點出法印一詞含義。

喇嘛總喜歡添加一點自己的東西,曾參加北美喇嘛的 retreat 之類活動,一開頭就來 四皈依。
令人難以接受。須知,佛教徒准從佛祖,每逢法事,念的是「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信的是本師(original, authentic, first), 不是中介、二手、倒賣 .......

喇嘛教,將喇嘛捧高,由此弄出苟且、非法(佛法,以及社會法律)勾當。

事實上各國共產黨普遍抬高領袖地位,甚至搞個人崇拜.......是共產主義運動全面崩潰的重要原因。在中國,領袖早就不聽馬克思,另搞一套所謂  ...... 主義與中國 ........ 相結合。




樂天知命, 隨遇而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4: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