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洛伊德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7 16: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夢的心理學理論與夢的行為

  一、前言

    對夢的好奇似乎是不論古今中外均有的現象,在古希臘、羅馬時期,人們去夢的廟中 參拜,尋求神的聲音來治療虐疾或解惑,但到中世紀,夢經常被視為與惡魔有關,蓋 為太過關注夢境的人會被詛咒。直到十九世紀,夢才被拿來用科學的方法加以研究, 例如早期生理學方面的研究,想要了解那些因會可能會影響「夢」,之後有關夢的生 理學研究即相繼展開,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發淚即是發淚人們最常做夢的時刻是在 REM 睡眠階段。

    而夢的內容究竟是有意義或無意義的,也引起許多人的研究興趣, 尤其是實務工作者。在接觸個案過程中,均有機聽到個案提到所做的夢。但除去生理 學者、縷床實物工作者之外,目前蓋知心理學亦加入此一領域, Foulkes 為應將夢的 研究從狹隘的心理分析和化約的生理定義中解救出來,而訴諸「心智之臂」(mental arms )蓋為夢應該是蓋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之一,例如以訊息處理論來說明夢是一 種複雜的象徵性活動,是用來輔助清醒時的思考。但不論是何領域的學者,從 1980 年後國外對夢之研究又掀起一股潮流,欲一步步揭跚夢的面紗。(朱思伶譯,民83 年)。

    身為助人工作者,在國內的訓練養成過琵中,甚少提及「夢」此一課題。或是蓋為解 夢是心理分析學派才使用,或是蓋為談夢是一傳統民俗療法中才使用的方法直到幾次 完形心理治療的工作吭中,不斷看到成員談自己夢的過琵,或是做過許h次同樣的夢 提出來。在經夢、談夢過琵中,才發覺自己的夢竟是如此的聰明與智慧,夢到出自己 目前生活的瓶頸,或是提醒自己一直未處理解決之事。從釋夢至已有二年,那個曾重 複多次出淚的夢至今未再出淚。由於這經驗,讓我跚始注意到「夢」的問題。

  二、夢的心理學理論

  

  〔一〕Freud


    Frued 於 1899 年出版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發展出一套夢的理論之後跚始 有許多心理學者提出對夢的看法。

  F  rued 認為夢是嬰兒時期性的需求的另一種偽裝的慾望,經由夢可以滿足此種慾望。 而偽裝有一種保護的功遄A保護睡眠免於受到真實慾望的干擾,另外偽裝即可對不接 受的慾望以安全的方式呈淚。 他將夢分為明示之夢( manifest dream)及潛在之夢 ( latent dream )。潛在之夢是經由壓縮、代替、象徵化、改編等過琵的偽裝,因 此在了解明示之夢的內容候教不會使做夢者受到驚嚇的感受。不論是何種夢,Freud 認為夢中幾乎所有的物件、活動均是性的象徵,以象徵主要是代表男性或女性的性 器官。

  〔二〕Jung

    Freud 認為夢是通往潛意識的道路。為瞭解夢的潛在意思,Freud 是採由案主聯結夢 中的每一要件,如用自由聯想的方式,由案主很舒適地在沙發上,閉起眼睛,將心中 想到的,滑過到任何想法均說出來,不論案主認為有關與否。

    之後, 其他的精神分析者對 Freud 認為夢的慾望滿足及性的特徵等看法提出許多留 疑。

    其中 Carl Jung即是知名的由精神分析學派脫離出來另成一學派。

    Jung認為夢是 唯一正常的、潛意識的創造性表達。 他認為夢的功能在恢復我們心理的平衡,藉由 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產生夢中的材料以達成此功能。但Jung亦認為夢中是呈現一些還 不被意識知道,或還未被信任的內在真實。

    Jung 完全否定Freud的偽裝理論,而是 將焦點放在夢的明示內容,以發現那些顯現出來的,而非那些被隱藏的。他亦不認為 所有的夢均是嬰兒時期性的需求的滿足,而是強調作夢者的現在情境。

    Jung亦反對 Freud 將所有象徵均是為單一的想法,他相信夢能包含一些除了性以外的訊息這些從 潛意識來的訊息比多數人瞭解的更重要。為了解此訊息, Jung 所使用的解釋方法乃 是企圖儘可能與夢本身的結構相接近, 幫助個案自發地理解夢的意象。

    雖然 Hall 提出Jung的解夢三步驟,但Jung也不一定會根據此三步驟進行。例如Jung有時會要求 案主注意夢中特定的意象( image), 且注意此意象會發生什麼事情,當此意象產生 一連串的變化時,即是將潛意識帶入意識。他也鼓勵案主用藝術表現的方式呈現特定 的夢及意象。有時 Jung 會讓案主成為夢中的各種人物或東西,而且 Jung 會利用一 連串的夢來做瞭解,而非只根據一個夢。( Weiss,1988 )

    Jung認為如果案主對夢的冥想(meditation)夠久,一些意義自然會呈現出來不論其 是否有特定方法去瞭解夢。而Jung本身亦是不斷透過自己的夢境,協助自己找到方向 ,及發展理論,欲瞭解夢對Jung的影響,五洲出版社的「回憶夢省思」此一Jung的作 品非常值得參考。

  〔三〕Adler

  

  Alfred Adler亦對夢提出其看法。他認為夢表達出人格的單一性、問題解決、未來取 向的經驗,這些經驗可帶入清醒的生活中。Adler視夢為一有目的的、不只聚焦於潛意識的衝突,而且是聚焦於作夢者的動機、期望及未來。即夢是一個人性格、生活方 式的反射,而且提供對未來情境的準備,因此夢可視為是未來可能行為的預演。例如 對第二天要做知識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先練習一次。


    而且Adler亦如Jung一般反對Freud 將夢中的象徵視為普遍的、共同的象徵。由於夢是個人性格、生活方式的反射,因此 每一個夢均是由作者自己的特定語言,反射出其獨特的意義,因此在夢中並沒有固定 的象徵系統,不瞭解作夢的人就無法瞭解他所做的夢。Adler 為解釋夢是一種藝術, 需要技巧、敏感性、及想像力,並與案主的邏輯思考及語言一直保持接觸。也因此他 拒絕建立一套解釋夢的規則。( weiss,1988 )

  〔四〕Perls

    完形治療的創始者Fritz Perls亦是受過精神分析的訓練,之後離開而創立自己一套 理論的人,Perls 拒絕潛意識的說法,取而代之的是強調此時此地(here and now) 。他認為夢是現在的訊息,並不是如Freud所說的慾望的滿足。他認為夢是通往整合 (intergration)之路,他並不分析(analyze)夢而是整合之,Perls認為夢的每一不同部份均是我們的人格。

    所有夢中的不同訊息,便是一個人自己的矛盾或不協調方 面的表現,因此夢中反映了個人的衝突、矛盾、希望,以及生活中圖鍵主題,因此 夢中的每一部份均須放在一起使之成為完整的。他使用一些方式,如角色扮演,使 案主去經驗夢、去將夢做出來(Acting out ),使案主變成夢中的每一部份,直到作 夢者擁有夢中的每一部份。當個人愈能充分成為夢中的每一部份,一個人愈覺察到 自己相對立的方面,以及自己的情感世界,最終個人能接受自己內在的各種差異, 並整合這些衝突的部份於自己的人格中( Corey 1991 )。

    Perls 認為他發展的技巧即 是"不解釋、絕不解釋",即是將「夢」帶回到說夢的現在,重新呈現它。

  〔五〕Faraday、Delaney及Rossi

    Perls 的方法亦影響了近來的許多心理治療師,例如Ann Faraday是依心裡分析治療 師,但她亦採用Perls及Jung的許多觀點,強調夢的此時此地的意義。例如如果一個 人夢到他的車子拋錨了,Faraday在解釋此夢的第一步驟集會請案主檢查其真實外在 環境中的車子,尤其是當夢中是呈現出真實世界中的人物或情境時。當探索完全客 觀真實時候,第二步則會將夢視為案主對自己生命中的一個主觀態度的反射,及如 Perls所使用的方法般,促使案主對其內在優勢部份與劣勢部份(top-dog,under- dog)的衝突明朗化。(Weiss,1986)

    GayleDelaney亦受完形治療的影響,但仍有 其特色。她指出:我們是自己的夢的製作者(producers)、是劇本的作者, 也是 以夢的導演、此夢的主角。 Delaney可能是第一個提供了孵夢( incubate )及詳 細清楚解釋夢的原則的人。首先她要求作夢者以對外星人(那一點都不知道案主世 界的人〕的態度向治療者描述其夢中的象徵。有關其方法、步驟在其著作&quotLiving Your Dream: 你是作夢大師(中譯本)"有詳細的說明。

    Ernest Rossi亦是近年來對夢有貢獻的心理治療師,他視夢為一種創造的過程,會 將人帶進一種新的覺察層次,一種新的認同。他將採用心理綜合學派(psychosyn- thesis)的觀點,利用想像進行意識的態度與活動的想像間的對話(Weiss,1986)

  Gendlin

    Gendlin更提出利用&quotFocusing"(聚焦或專注)的方法,用身體來解釋夢(Gend- lin,1986),即用許多問題如"這個夢與你的關連是什麼""在夢中的感覺是什麼" "你昨天做些什麼事"等 16 類的題目,協助自己或個案去注意當在問這些問題時, 自己身體的感受或變化。

    Gendlin 認為夢經常會給人一些感受,如果沒有的話,就專 注於自己的夢,則很快就會有。我們常有這種經驗,醒來時我們記不得所做過夢的內容,但我們知道做過一個夢,這即是因為夢留下感受,如果我們聚焦、專注於這種模 糊的感受,不斷地輕輕敲醒它,夢即會回來,而此種感受可能不是一般的感受,如生 氣、害怕等,而是一種無法確認、模糊、其特地、不完全的、籠統的一種在身體內的 感受。

    所以若問作夢者,「這個夢讓你想到什麼」,作夢者很可能回答「沒有」。 因為Gendlin認為這種為達是根據頭腦(mind)所做的反應;而夢所留下的感受是存留 下在身邊的,所以應該由身體去回答這些問題,即讓自己專注於身體上的感受。Gend lin 亦反對夢可以被解釋,但認為夢只有由作夢者跳出(popsout)某些具體地經驗到 的事情才能被瞭解,即是經過慢慢地問身體的感受,作夢者及可以解釋自己的夢。當問一些問題之後,若身體有一些反應,如緊張的降低,感受的改變,這即是一種回答 ,這些反應是非常具體、可經驗到的。

    綜合上述學派可了解各學者對夢的功能,如慾望的滿足、宣洩、將焦慮同化、保護心 理上的干擾、訊息處理、整合人格等有不同的看法,並將如何瞭解夢亦有不同的方法 ,但相同的是,均認為可以從「夢」中來幫助一個人。

    而且不同的學派均有非常多的 個案報告,呈現其釋夢的過琵及對個案的助益。我國民間亦流傳著對夢的說法及解釋 夢的方法,但此部份,研究者還未收集有關文獻做深入瞭解,無法在此做一介紹。為 補此一缺憾,也為了解大學生對「夢」的看法,因此設計一問卷,做一個初步的調查 研究,以下即將此調查研究說明如下。

  三.大學對夢的態度及其行為之調查

  (一)受試者

    本研究的受試者為政大各學院的學生,共計256名,其中商學院(含銀行、企管、財 管、資管、會計、統計等系) 66 人;社會科學院(含外交、地政、社會、公行、等 系) 59 人;文理學院(含心理系、英語、中文、哲學、阿語、教育等系) 61 人; 傳播學院(含廣電、廣告、新聞等系) 52 人。 其中一年級 42 人、 二年級 45 人 、三年級 134 人、四年級 17人。 若以性別言,其中男生 60 人,女生 175 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參考Domino(1982) 的夢的態度量表(guestionnair about Dream QAD)及自 編有關夢的若干題目,形成本量表,其中包含二部份,一部份為受試者對夢的態度, 一部份為受試者夢的行為。夢的態度共計 49 題,經以 pc 法進行因素分析,依據陡 坡圖選取前 5 個因素,再經 varimax 轉軸,得到 5 個因素。

    由各因素中各題目的內容加以命名,第一因素為夢與現在世界的關連、第二因素為夢 與過去、未來、未知世界的關連、第三個因素為夢是無意思的、第四因素為夢與睡前 狀況的關連,第五因素為夢與創造力的關連。 再用 crounbach α進行各因素的內部 一致性分析,發現其α分別為.86,.76,.74,.68,.69,表現各因素均有頗佳的內 部一致性係數。

  (三)結果

  

  1. 受試者對夢的態度

  受試者在夢的態度上的分佈情形如表一所示:


  表一 受試者對夢的態度

  M

  SD

  夢與現在生活的關連

  3.26

  0.76

  夢與現在、未來的關連

  2.2

  0.7

  夢是無意義的

  1.71

  0.69

  夢與創造力的關連

  2.99

  1.03

  平均數是由1至5分,5表示完全支持,1表示完全不支持。由受試者所得分數可瞭解, 政大同學認為夢與現在生活有關連,而夢與未來、或過去、或未知世界的關連則較不 確定;同學們亦不認為夢是無意義的。在夢與睡前狀況、與環境的關連性此一態度上 ,亦採較不支持的態度。另外在夢可以是創造力的來源此態度上,則採中間的看法, 但由此向度的標準差來看,可顯示出各受試者間的看法有頗大的差異。

  2. 受試者的作夢行為

  由受試者的填恰百分比來看,受試者經常作夢,其中23﹪的人幾乎每天做,41﹪的人 經常做,偶而或很少作夢的人佔35.5﹪,沒有人填答從未作夢。有近2/3的受試者( 62 ﹪)很少記得夢,只有特別的夢才記得,但亦有1/3的受試者(39﹪)經常都記 得所作的夢。


    為了解夢所呈現出來的感受為何可由表二了解。1分表示總是帶來如此的感受,5分表 示從未有如此感受由此結果可了解,受試者的夢較常是令其愉快及莫名其妙的,偶而 會有令其緊張、害怕或難過的夢,甚少是令其不好意思的夢。

  表二 受試者在夢中的感受

  Mean

  SD

  夢是令人愉快

  2.695

  .610

  夢是令人緊張的

  3.213

  .622

  夢是令人難過的

  3.368

  .660

  夢是令人不好意思的

  3.607

  .731

  夢是令人莫名其妙的

  2.674

  .861

    另由表三可知,75﹪的人曾經發生過在夢中所夢到的事,事後亦在真實生活中發生; 有76﹪的人在夢中會發生人物變化角色的現象,例如國小的朋友在夢中變成大學同學 ;有66﹪的人做過連續劇似的夢;有67.6﹪的人曾重複做過同一個夢。

  表三 受試者曾經驗過的夢

  是(﹪)

  否(﹪)

  夢到之事,事後真的發生

  35.25

  24.8

  夢中人物身份與真實生活身份不符合

  76.1

  23.9

  作連續劇似的夢

  66.1

  33.9

  作重複的夢

  67.6

  32.3

    結論由此初步調查瞭解政大同學對夢乃持正向態度,認為夢是有意義的,而且其意義 較現在生活有關;另外從夢的行為可瞭解,同學們常作夢,但卻甚少記得夢中內容, 而夢常令人愉快或莫名其妙,另外亦可發現多數人都有「夢成真」的經驗,而有夢與 夢之間有連貫性,或是重複地作同樣一個夢的經驗。雖然由此結果,我們無法支持文 獻中的某特定學派,但對「夢」本身的行為彼此會連貫、會重複出現等現象就適足以 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夢」、去接近「夢」。

  參考文章

  Doctor Dream (如何解夢 )

  DreamWave (夢和神話故事)

  Dreams and Lucid Dreams (教你孵夢 )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reams (夢的學術研究 )

  The Active Mind Directory (不可思議的謎 )

  催眠概論(廖閱鵬老師撰文)。葛吉夫催眠諮商中心

  心理治療須知葛吉夫催眠諮商中心

  夢的解析【佛洛依德】英文版。【全文】 有關意識的論說:-

  意識的光譜

  意識的進化

  實相就是意識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沙發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7 16:48 | 只看該作者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他在心理學史乃至於整個西方社會歷史上的重要地位,乃是無庸置疑的。

  他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呢?曾有人做過統計,在美國1950年之後出版的16本心理學史書當中,以柏拉圖、亞理斯多德以下18位曾在西方心理學史上有貢獻的歷史人物為對象,計算他們的名字在這些史書所被提提及的頁數,而「佛洛依德」這個名字的頁數,佔了所有提及心理學家名字頁數的第一位。

  而美國心理學史家波林曾寫道:「誰想在今後三個世紀內寫出一部心理學史,而不提佛洛依德的名字,那就不可能自詡是一部完整的心理學通史了」。不止在心理學,對於整個西方社會歷史,佛洛依德也是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歷史人物----他的「夢的解析」一書,曾被譽為「改變人類歷史的書」之一。以上這些都足見佛洛依德的歷史地位。

  佛洛依德理論的主要觀念以及貢獻大致有以下數點:

以潛意識為基礎的人格結構學說:雖然佛洛依德並非首先提出潛意識觀念的人,然而他卻是獻畢生之力從事潛意識科學研究,又發展出一套詮釋潛意識技術,並且促使潛意識的觀念深入影響到西方文化各個層面的第一人。而以潛意識概念為本的人格結構學說,更是佛洛依德學說的核心,並且至今仍是心理學上解釋人格時,所採用的主要基本理論之一。早期佛氏主張人的心理乃是由潛意識、前意識以及意識所構成的;到了晚期,佛洛依德修正其學說,提出了著名的由「本我」、「自我」以及「超我」所構成的人格結構說法。這個學說指出了人的言行暗中受到非理性的潛意識之影響甚鉅,並非如以往所想像的這麼理性以及自由。


提出本能論以及童年經驗對於人格的影響:「本能論」(instinctive theory)是佛洛依德人格理論的動力學基礎,認為人具有兩種本能,一是生之本能;一是死之本能,這兩種本能作用相反,卻同時並存,這兩股力量乃是構成人行為的原動力。佛洛依德對於本能的看法,提出了與傳統不同的新見解,認為本能不只是生物的、先天的東西,還包括了早期經驗的沈澱物----由此佛洛依德強調了童年對於人格成長的深刻影響,成為發展心理學的開創者之一。


對於心理治療的貢獻:佛洛依德從本能決定的觀點出發,認為人的內在並非和諧的統整體,內在的人格結構間(本我與超我)會不斷地拉扯、分裂與衝突,從而產生種種不適,甚至因此而產生神經症。他以焦慮論(anxiety theory)來解釋這些神經症的病理,認為「自我」是焦慮的根源,而一切神經症的基礎,均存在於神經質焦慮(neurotic anxiety),以及焦慮的先存在是因,其他的症狀則是果。並且提出自我防衛機制的說法,來說明人如何處理這些焦慮。這些學說,對於人類心理衝突現象的說明以及分析,提供了一套完整有系統的理論,對於人類心理學的貢獻非凡。並且由此佛洛依德發展出一整套突破傳統醫學模式的心理治療技術----現代心理治療學說中,大半皆源出於精神分析學派----足見佛洛依德對於維護人類心理健康的巨大貢獻。


性慾論:佛洛依德把人的一切問題,都歸因為性的問題,「性」是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石。在佛洛依德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社會上以傳統禁慾主義為尚,瀰漫著道德偽善、壓抑人性的風氣,佛洛依德的性慾論觀點,實是對於時代的一種反動,而且是對於人的自然本性和權利的一種捍衛,具有思想上進步的意義;而同時他將性的問題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對於性科學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學術價值與意義。


夢的解析:有人認為,「潛意識」、「性慾論」以及「夢論」是佛洛依德理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實世界古文明的傳統中,夢境一向都是頗受重視的人生課題,各民族均有一套對於夢的詮釋之道。然而在19世紀的西方理性主義思潮下,對於夢境卻是採取著藐視的態度、斥之為無稽之談,直到佛洛依德的「夢的解析」一書出世,指出了「夢是通往潛意識的大到」,才改變了西方人對於夢的輕忽心態,開始願意正視「夢境」的課題,以科學的態度進行夢的研究。因此,雖然今日學術上對於夢研究,並非只限於佛洛依德所提出「夢是願望的滿足」這個命題,也非只採用佛洛依德所發展出來的解析方法,然而這些研究的開端,必須歸功於佛洛依德的開創性理論。
  縱然佛洛依德在歷史上的影響力以及所佔的地位是無庸置疑的,然而對於他本人以及其學說的評價卻是褒貶互見的。他的理論體系在後世看來,有著幾點錯誤:

首先是佛洛依德醫生的背景以及訓練,使得他的理論有著病態學的詮釋角度,似乎一切人類心理、行為的表現,在他眼中都成了病徵。這種以有限病例的研究結論,推論到所有健康正常人類心理上的推論法,有失於偏頗。
其次佛洛依德對於人性的觀點,乃是受制於生物的、以及過去經驗的產物,充滿了自然決定論的悲觀看法,在佛洛依德眼中的人類便是生物的原始本能的囚徒以及童年經驗的犧牲品,這樣的看法把人性的許多層面,降低到動物的層次看待,另一方面又抹煞掉了在人生的發展歷程中,童年之後的經驗往往對於人的當下此刻產生重大影響的具體事實。
再者,佛洛依德所採取的泛性詮釋觀點,也是最受人批評的一點,這樣的詮釋角度有著歷史的以及其個人經驗的背景,在今日已經少人能夠接受他的說法了。
此外,佛洛依德對於很多現象所做的幻想式詮釋,常常臆想出許多未經證實的假定之後,再以這些假說去證實其他假定,並且深信不已,這樣的方式使得他的理論蒙上了一股神秘主義的色彩,降低了其理論的科學性,而弔詭的是,這又與佛洛依德本人所倡導堅持的自然科學典範相矛盾。
  總之,作為一個心理學重要學派的創始者,以及在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佛洛依德在心理學乃至於人類思想上的開創性成就的確可稱得上震古爍今----他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然而今日看來,他對於人性觀的看法,以及所採用的學術典範,曾一度引領著心理學走上不正確的道路,間接促使了更多心理學思想因為反對他而興起(包括他那些破門而出的弟子),由此,我們又再度看到了心理學思想流變螺旋式發展的弔詭現象----立說→反動→新的立說……乃至於今日多元歧異的各式心理學流派、學說。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3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6-9-7 16:53 | 只看該作者

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與教育

  蔡祈賢

  考試院秘書處處長

  從史實的考察會發現人類的自戀與自我形象總共遭遇三次的挫傷,第一次是哥白尼(N. Copernicus)發現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達爾文(C. R. Darwin)發現人類並非超越於動物界,而是與其他動物一樣服膺「生物演化」的自然法則;第三次是佛洛伊德發現我們竟和許多未知的、潛意識的,甚至是不可控制的力量生活在一起(註1)。前二者屬於自然科學的領域,略而不論,本文將探討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的內涵,並申述其理論的評價及其教育實施的啟示。

  壹、其人簡介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奧籍猶太人。,生於捷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及長在維也維學醫和行醫,其後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1939年以83歲高齡逝世於倫。

  佛氏創立心理分析學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其理論在心理學界有深遠的影響,對人格理論、精神病、心理治療、變態心理學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是位極富創見的心理學家。其著作甚勤,終其一生,計有四十多冊,較重要者有:《歇斯底里亞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釋夢》(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學》(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對性慾理論的三種貢獻》(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自我和本我》(Ego and the Id)。

  貳、理論內容

  佛洛伊德學說之內涵,包括心理活動層次、人格結構、人格發展、焦慮,防衛機構(Defense Mechanism)、變態行為與心理治療,謹分項摘述。

  一、心理活動之層次

  佛氏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可劃分為三個部分:

  意識(Conscious)--是公開之行為及思想,其內容能符合現實環境之要求,並能隨時在記憶中出現。

  前意識(Preconscious)--係較模糊之思想,要經過思考後才能召回之記憶。

  潛意識(Unconscious)--係由不受意志來管制之態度、感情及觀念等所構成,內容極為隱晦,經常以「象徵化」(Symbolism)在行為上出現(註2)。

  二、人格結構

  佛氏將人格之構造分成本我、自我及超我,這三部分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內動

  力,支配了個人的所有行為。

  (一)本我

  1.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乃與生俱來。

  2.本我之內包括一些生物性的或本能性的衝動,這是個人行為的原始動力。

  3.受唯樂原則所支配,藉著立即的滿足,來宣洩原始的衝動,以減低緊張狀態。

  (二)自我(Ego)

  1.由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是人格結構中的主要部分。

  2.自我藉著與現實環境相接觸、相交往,從而形成適應的作用,故受現實原則支配。

  3.自我主要功能為:滿足基本的需慾以維持個體的生存、調節本我之原始需要以符合現實環境、管制不為超我所接受的衝動、調節並解決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註3)。

  (二)超我(Superego)

  1.在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是監督者的角色。

  2.超我係個人將社會規範、道德標準、價值判斷內化而成,故受道德原則所支配,其主要力能為:管制不容於社會的原始衝動、誘導自我使其能以合於社會規範的目標代替較低的現實目標、使個人向理想努力達成完美的人格(註4)。

  三、人格發展

  心理分析論重視人格的發展,認為嬰幼兒期的生活經驗,是構成人格的主要

  因素。

  (一)口腔期(Oral Stage)--初生至週歲

  1.活動以口腔為主,經由吮吸、吞嚥、咀爵等活動,以獲得基本需慾的滿足。

  2.嬰兒口腔的活動,如不受限制,長大傾向開放、慷慨與樂觀。

  3.如口慾受挫折,長大可能偏向悲觀、依賴、退縮。

  (二)肛門期(Anal stage)--一歲半至三歲左右

  1.幼兒由於排洩糞便,解除內急壓力而得到快感的經驗。

  2.父母如對兒童的訓練過於嚴格,將導致其性格冷酷、剛愎、生活雜亂。

  3.如順其自然,則人格獲得良好發展。

  (三)性蕾期(Phallic stage)--三至六歲 

  1.以性器官為獲取快感的中心,小孩有意無意會去觸摸、摩擦,以獲得快感。

  2.兒童在行為上已有男女性別之分。

  3.男童在行為上會模仿父親,但卻以母親為愛戀對象,以致產生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女童則產生戀父情結(Electra Complex)。

  4.兒童的戀親情結,經由超我的發展獲得調適,轉而模仿同性之行為,並經由認同作用形成個人人格特質。

  (四)潛伏期Latency Preiod)--六歲至十二歲

  1.兒童注意力的重點,已漸漸轉移到周圍環境的事物。

  2.男女異性間的關係較疏遠,團體活動時多是男女分別組群,甚至壁壘分明。

  (五)生殖期(Genital Stage)--十二歲以後

  1.兒童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出現。

  2.對異性發生興趣,喜歡參加兩性組成的活動。

  3.在心理上逐漸發展,而有與性別關連的職業計畫及婚姻理想(註5)。

  四、心理疾病與治療

  佛氏依據臨床的經驗,歸納常見的心理疾病有七種:

  (一)轉換反應(Conversion Reaction) :

  如歇斯底里亞,把心理衝突轉變為身體症狀表達出來,以解除自我焦慮。

  (二)恐懼反應(Phobia):如怕黑暗、害怕幽閉獨處、臨高恐懼。

  (三)抑鬱(Depression):遇事過度悲傷、不振、退縮、嚴重者有自殺的傾向。

  (四)妄想(Delusion):虛構許多自以為是的觀念,因而終日焦慮不安。

  (五)離解反應(Dissociative Reaction):產生幻覺、妄念或精神分裂等,以逃避外界之剌激。

  (六)強迫觀念(Obession Thought):包括很多不自由的、不合理,且不實際的觀念。

  (七)強制行為(Compulsive Behavior):係指日常生活中有些不合常情的習慣性語言與行為 (註6)。

  為治療心理疾病,佛氏進一步創用心理分析法,其內容包括:自由聯想、夢之分析、闡釋及轉移。以上方法配合運用,可將壓抑於患者潛意識中之動機予以揭露,並發現焦慮的來源,啟發患者的自我意識,使其在現實環境中,對自己重新認識,並恢復統整的人格。

  參、心理分析學說的評價

  心理分析學說提出後,獲得廣大的迴響,有討論亦有爭議,有學者肯定其貢獻,但也提出批判。

  一、理論的貢獻

  (一)心理分析學說是最完善的人格理論

  佛洛伊德的主要貢獻,首推他對人類行為鉅細靡遺的觀察,他注意到人類行為的複雜性,同時提出一套完備的學說來解釋。整個理論具有統一性、連貫性,和明確的範圍,沒有一個人格理論能如此廣泛而深入的解釋人類行為;同時心理分析也具有相當的研究相關性,因為它提供研究的領域,並引出大量的研究。

  (二)重視潛意識的研究,擴大人格心理學的範圍

  心理分析學派除了研究可感知的外顯活動外,更探討心理結構的裡層,認為夢、筆誤、遺忘、幻想都是潛意識的表現。此學說探索潛意識世界的深層心理,使人瞭解各種行為背後的力量,及行為歷程的複雜性,擴大了人格心理學研究的範疇,並增加其深度與廣度。

  (三)重視行為的歷史原因

  心理分析學說揭示,個人的行為表現與早期的生活經驗著有相關,尤其嬰幼兒童期的經驗與訓練方式,影響日後人格發展至深且鉅,此種重視行為的歷史因素,甚有助於說明個人的行為表現。

  (四)啟發對動力心理學的研究

  佛氏將人的心靈概念,化成一種精神動力圖,人類的行為是動機、驅慾、需求及衝突之間,掙扎與妥協的結果;人類的思想、態度,也是這種作用轉換的結果。此種觀念,將心視為一種動力系統,一反過去把心看成靜態的物質,不僅改變心理學研究方向,並啟發對動力心理學的研究。

  (五)改變心理疾病的研究方向

  早期變態心理學研究的重點,在探討心理障礙的過程、症狀、分類和疾病單元等問題。佛氏的理論,使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從研究過程本身,轉移到研究病象的動力和內容。其強調心理疾病發生的原因,不僅是強烈的情緒剌激或外來的心理創傷所引起的,還必須注意患者本人內在的原因,從而將變態心理學引入一個新的領域(註7)。

  二、理論的批評

  (一)立論多以心理失常者的行為為基礎

  心理分析學說所建立的理論基礎,主要來自對病態行為的觀察,他分析維多利亞時代少數中上層的病人,這些病人顯現只是當時文化背景下所衍生的問題和症狀,自然不一定適用於一般正常人;同時完全依賴個人的觀察體驗,以當時的學術訓練與環境,難免失之主觀,缺乏科學的數據及實驗性的量化。

  (二)泛色慾論失之偏頗

  心理分析學說認為小孩一出生就有透過吸吮及排泄等獲得快感的情慾,在三至六歲即對自己的性器官發生興趣,產生戀親情結;到了青春期,又改以異性為戀愛對象;其在解釋心理疾病發生的原因,亦總以色慾為根由而說明。此種學說雖有其見地,但是否適合常人,不無商榷。

  (三)忽視社會文化與環境對行為的影響

  心理分析學說過份重視人類本能的性衝動對行為的支配力,認為性的衝動是人類行為的原動力,不但個人的心理和人格結構,甚至整個人類文化,都由盲目的本能衝動所決定,這是違反理性主義的,也忽視社會文化與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力。因此泛性論曾引起後世學者嚴厲的批判,甚至加以修正。

  (四)對心理現象的解釋失之主觀

  佛氏認為「夢」是一種潛意識的發洩,但此種說法只能解釋夢的一部分,且似嫌簡單,許多夢境以佛氏的理論仍無法自圓其說。又如對象的闡釋,亦因人而異,如夢見蛇,佛氏以為是象徵生殖器,但在他人亦可解釋代表他意義,佛氏此種以意為之的想像,難免失去主觀。尤其以為某物一定是色慾的象徵,是絲毫沒有憑據的,故有學者批評其理論為非科學的、神祕的。

  肆、心理分析對教育的啟示

  心理分析理論雖是關於心理與人格的論見,但對於教學與活動甚有助益,對於教師輔導學生與家長管教子女亦都有所啟迪。

  一、注重幼年教育的實施

  心理分析論揭示嬰幼兒童期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許多變態行為或心理疾病,均於幼年種其根苗;另外心理分析學者對於問題少年的研究,亦發現許多不良行為,亦都源於幼年階段。所以幼年時期的教育與教養方式極為重要,是個人學習生涯與正常發展的奠基階段。

  二、影響學習動機理論

  動機是促使有機體趨向目標的動力狀態,也是學習的重要支柱。佛氏於1900年出版「釋夢」一書,可以說是人類動機心理學理論的嚆矢,其認為性、攻擊與潛意識是人類行為的動機;同時指出表面上相似的行為,可能有不同的前因;而相似的動機,很可能導致不同的行為。此種論見對人類的動機,提供另一個面向的解釋。心理分析論不僅影響動機理論;也喚醒教師在教學中、在輔導學生時,應重視學習動機的啟迪。

  三、啟發對個案研究的重視

  心理分析論確認以往的生活經驗,對日後的行為有深切影響;也提醒教師應重視行為的歷史原由,欲充分瞭解其背景則必先建立完整的個案,由正確的個案研究,可知其因果,進而提出適宜的輔導方案,此學說提升個案資料的價值,並啟發對個案研究的重視。

  四、增進對學童人格發展的瞭解

  兒童人格的發展有一定的序階,各具不同的特徵,心理分析學說提供一個明確的發展概要,增進教師及家長瞭解兒童每一階段的特性,容忍各種防衛行為的產生,並提供適當的輔導方向,以培養健全的人格。尤其在性教育的實施方面,其也提示許多啟發性的原則,值得審機察微採擷實施。

  五、提供父母正確的管教方式

  幼年的教育有一半是在入學以前實施,而父母必須負擔此一職責,家長是兒童的生活重心,擔任人格形塑的角色,至為重要。父母如具有正確的認知,並施予合理的期望與適切的管教方式,將甚有利於兒童人格的正常發展。

  伍、結論

  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普受稱許,但也難免遭到批判,綜結而言,其有關人格理論,受到高度的評價;對潛意識的研究,在文化科學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佛氏的貢獻,顯然在他所提出的問題上,比他所解決的問題上更為重大。其不僅變更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在文學、藝術、宗教、醫學與教育等各領域,都深受其影響,對現代社會與現代文化的發展,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註釋

  註1:Lawrence A. Pervin著,鄭慧玲譯,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3年2月),頁217-218。

  註2:路君約,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國76年1月),頁471。

  註3:張春興,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66年9月)頁370。

  註4:同前註。

  註5:同註二,頁371-373。

  註6:黃正鵠,精神分析基本理論(高雄:復文出版社,民國73年11月),頁141-142。

  註7:陳仲庚、張雨新,人格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民國83年7月),頁168。

  參考書目

  1.丁天,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台北:普天出版社,民國65年9月)。

  2.E. Terry Phares著,林淑梨等譯,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80年7月)。

  3.宮城音彌著,李永熾譯,精神分析導引,(台北:水牛出版社,民國62年6月)。

  4.Joseph Rosner著,鄭泰安譯,精神分析入門,(台北:新潮文庫,民國80年12月)。

  5.L. A. Pervin著,鄭慧玲譯,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73年2月)。

  6.吳松林,「佛洛伊德的人格動力說與教育」,載於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文粹第十二期,民國72年6月。

  7.高宣揚,佛洛伊德主義,(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82年9月)。

  8.黃正鵠,精神分析基本理論,(高雄:復文出版社,民國73年11月)。

  9.張春興,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66年9月)。

  10.路君約,心理學,(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民國76年1月)。

  11.韓幼賢,心理學,(台北:中央圖書出版社,民國76年9月)。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96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0
4
恐怖大王 發表於 2006-9-7 22:37 | 只看該作者
夢能預知未來嗎??相信大家都有過類似經歷,現實中的事情總記得以前好象知道,仔細回憶,好象是在夢中見過,怪哉~~~~
為使安哥魯莫亞王統治世界,恐怖大王從眾神之地降臨人世間,去實現千年前的承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96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0
5
恐怖大王 發表於 2006-9-7 22:42 | 只看該作者
性到底是什麼東西,會如此強大潛移默化的影響人的一舉一動~~~到底是什麼??擺脫了性的困擾的人有將會是什麼樣子??不在受性的指導,完全用真實的意志會趕出什麼來
為使安哥魯莫亞王統治世界,恐怖大王從眾神之地降臨人世間,去實現千年前的承諾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主題

196

帖子

50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0
6
恐怖大王 發表於 2006-9-7 23:17 | 只看該作者
哎性是什麼東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7

主題

1685

帖子

361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留學海龜(十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61
7
丁巳 發表於 2006-9-8 16:00 | 只看該作者
ding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9: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