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Adler亦對夢提出其看法。他認為夢表達出人格的單一性、問題解決、未來取 向的經驗,這些經驗可帶入清醒的生活中。Adler視夢為一有目的的、不只聚焦於潛意識的衝突,而且是聚焦於作夢者的動機、期望及未來。即夢是一個人性格、生活方 式的反射,而且提供對未來情境的準備,因此夢可視為是未來可能行為的預演。例如 對第二天要做知識可以在前一天晚上先練習一次。
從史實的考察會發現人類的自戀與自我形象總共遭遇三次的挫傷,第一次是哥白尼(N. Copernicus)發現地球並非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是達爾文(C. R. Darwin)發現人類並非超越於動物界,而是與其他動物一樣服膺「生物演化」的自然法則;第三次是佛洛伊德發現我們竟和許多未知的、潛意識的,甚至是不可控制的力量生活在一起(註1)。前二者屬於自然科學的領域,略而不論,本文將探討佛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的內涵,並申述其理論的評價及其教育實施的啟示。
佛氏創立心理分析學派(School of Psychoanalysis),其理論在心理學界有深遠的影響,對人格理論、精神病、心理治療、變態心理學方面,都有重大的貢獻,是位極富創見的心理學家。其著作甚勤,終其一生,計有四十多冊,較重要者有:《歇斯底里亞研究》(Studies in Hysteria)、《釋夢》(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日常生活的精神病學》(Psychopathology of Everyday Life)、《對性慾理論的三種貢獻》(Three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ex)、《自我和本我》(Ego and the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