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申東旭: 從黃金時代到青銅時代 王小波離去這九年

[複製鏈接]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水影兒 發表於 2006-4-20 13: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1997年後的那兩年,莫名喧囂――王小波的黃金時代。

9年前的4月2日,王小波在家裡向朋友展示他剛辦下來不久的貨車駕駛牌照。「實在混不下去了,我就干這個。」他說。

我們當然能理解他做出如此打算的原因。除了高大的身板看起來適合這個職業之外,事業上的挫折也使他離方向盤更近:辭職在家寫作,寫出的文字不但賣不出去(也有例外,可能是得益於其中的性描寫,《黃金時代》在《家庭醫生》雜誌上進行過連載),還給作者惹來一大堆麻煩。不管換作是誰,恐怕都要考慮另謀生計了。

不知是有幸還是不幸,這位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有文學才華的預備役貨車司機,終於沒能用上那張牌照。9天之後,他死了,安靜地死在家裡,死於心臟病突發。

誰都沒想到,逝世之後,「王小波」這三個字會被人爭相傳頌。他的代表作被擺上無數文學青年的床頭――「王小波是我最喜歡的作家」,成千上萬的人都這麼說。人們當然不需要知道,1997年之前的王小波,甚至很少蝗順莆白骷搖薄?/P>

但那又怎樣呢?我們不可能去對著一位貨車司機頂禮膜拜。

冥冥之中彷彿有一道光,照亮了屬於王小波的黃金時代。在他死去的一個多月里,共計有100多家海內外媒體發布了有關報道、評論和各種悼念性的文章。某知名大報用一個整版來紀念王小波,上面兩個標題異常觸目:宛如一首美麗的歌、死得其所的人。

出版社每天收到來自五湖四海的問詢,購書單雪片似地飛來。「時代三部曲」(王小波的三部小說《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完美地詮釋了「洛陽紙貴」這個成語的含義,傲然登上各大書店的暢銷排行榜。王小波生前曾說:「我的書有兩萬人讀我就滿足了。」這套書的編輯此時則感嘆道:「多年來,沒有哪一部嚴肅小說受到這樣廣泛的關注,它幾乎是家喻戶曉了。」

王小波這時確實稱得上是家喻戶曉。1997年的時候,我在一所偏僻小縣城的高中念書,年輕的班主任就多次不無激動地向我們念叨這個名字。後來我們還發現,這時的互聯網上,也開始有人自發製作王小波的專題網站,並全文錄入《黃金時代》。「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也正是在此時,王小波這句名言開始流傳四方。

那些充斥報端的悼文,儘管每篇看起來都情真意切,但大部分作者同時也坦率地表示:「我並沒有讀過王小波的小說。」不遺餘力宣傳小說的出版商,在面對著數十萬冊的銷量喜笑顏開時,我們能保證他們對這些作品的推崇一定是出自真心嗎?即便是死者的妻子,她的行為也多少有點兒不討人喜歡――「浪漫騎士:他的情感生活。行吟詩人:他的文學創作。自由思想家:他的時評雜文。」這是李銀河對於王小波的概括。過了些時候,李銀河女士在面對媒體多次拋出自己的溢美之詞后,又推出了她和王小波的情書集,將「浪漫騎士」的情愛生活打包出售。

然而據我所知,1997年的可愛讀者們是不會追究這些的,他們只顧著將對死者的哀悼之情(哪怕這位死者在此之前並不為他們所知)投入到忘情的閱讀中去,然後競相發出「相見恨晚」的嘆息。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奇特現象:王小波的名字就像一個接頭暗號,他的讀者總是從別人對王小波的喜愛程度來辨別對方是否屬於同類。這個流行標籤的誕生,標誌著王小波死後那個黃金時代的頂峰。

2002年前的網路,由喜愛而模仿――王小波的白銀時代

我們現在可以做一個假設:假如王小波生活在互聯網被普及的時代,那麼他必定不會起心要去改行做貨車司機――既然一個善於謾罵和搞笑的英語老師都可以有大批擁躉,那麼以王小波的智慧和幽默,所擁有的大概也不止兩萬讀者。事實上,他的擁護者們也確實是在網路上活動――在各式各樣的論壇里,以各式各樣的方式聚集在一起。2002年前的互聯網,還沒有那麼多名人博客在全力生產八卦新聞,也沒有急欲成名的女人貼出自己的各種奇怪照片,就連網路遊戲也遠沒有今天的紅火。在那時,追求知識和有趣,還是人們上網的主要目的之一,王小波無疑是網民們最經常提及的名字。

那時的網路上,談論王小波的人,往往同時也以模仿王小波寫作為樂。模仿王小波本來並不容易,他的生活經驗、思想體系、知識結構,都註定了他的作品的獨特性。但模仿者們往往只注意到作品里最容易引起閱讀快感的部分內容,比如性,又比如敘述方式――然後將其符號化。這些符號在閱讀過程中被強化以後,很容易使讀者自以為是地認為這就是王小波的全部。相當多的模仿者都在為學習他的敘述方式而沾沾自喜,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有一個寫手團體「王小波門下走狗」。

有人這麼看待他們的作品:「王小波的作品幽默、有趣,能給讀者閱讀的快感。『走狗』們的作品已經能夠做到幽默有趣,但是在對現實的關注、對歷史的理解、對人性的剖析方面,與王小波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考慮到「走狗」人數眾多,水平參差不齊,我們可以認為:這真是一個寬容的評價。

當時還有媒體認為:「王小波影響了很大一批年輕人的寫作風格,人們已經逐漸由看王小波的書發展到動手寫王小波式的文字。」――這同樣是一個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的評價,如果真有那麼多人能寫出「王小波式的文字」的話。

多年以後,「走狗」讓人們知道了這種模仿的價值。《王小波門下一群特立獨行的豬》和《一群特立獨行的狗》系列――這幾本書就是他們的成果。到目前為止,《王小波門下一群特立獨行的狗》已經出到第四本。某位出版過多部長篇小說的小說家,總是用「王小波門下走狗第一人」的稱號來宣傳自己的新書――很成功的商業運作,不是嗎?

當然,這是多年以後的事情了。當時的人們熱切甚至不無虔誠地談論著王小波,並沒有打算要從這個過程中獲得什麼利益。就憑這一點,他們倒是值得尊重的,他們共同造就了王小波的白銀時代,哪怕他們往往只沉迷於研究王小波令人眼花繚亂的敘述技巧,只看到了王小波在小說里那些肆無忌憚的玩笑。

當時,有一個名叫蔡春豬(多年以後,他為脫口秀主持人劉儀偉撰寫台詞,並偶爾會在鏡頭前露幾次面)的網路寫手,寫了一篇著名的模仿之作《手淫時期的愛情》,被轉貼到人盡皆知的地步。不少人對這篇小說表示讚賞,有人對其評價為「得王小波三昧」。我們不必當真去追究這個評價是否恰當――我的意思是,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儘管出版商、媒體不再大力宣傳,各種紀念活動、研討會不再頻繁舉行,但是,在那個還保持著開放、自由精神的網路時代早期,王小波依舊深入人心,被人景仰。

從2003年到今天,逐漸被淡忘――王小波的青銅時代

從王小波身上,我們可以同時清楚地看到媒體的強大力量和這種力量在本質上的軟弱。把時針往回撥到1997年,他們可以使一個失意作家迅速聞名全國。另一方面,這種力量並不能持續太久,6年過去,人們關於王小波的記憶已經開始逐漸消退。如今可是很難在媒體上再看到關於王小波的隻言片語了。

對於出版商,我們顯然也無法寄予希望。少年明星作家所擁有的巨大號召力、動輒上百萬元的銷量,使他們食髓知味,挖空了心思發行大量青春小說。「也就《似水流年》這名字聽起來還不錯,但是不夠憂傷,也不純情,女孩子們是不會喜歡的。」他們多半會這樣談論王小波。

2005年4月11日,也就是王小波的8周年忌日,李銀河女士主編的《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王小波畫傳》在這天上市。這是第二次發行王小波畫傳,但應者寥寥。

那麼,以前那批熱衷於模仿的王小波擁護者呢?他們似乎一夜之間蒸發了。而那些新一代的寫作者,既沒有親身經歷過1997年的「媒體造神」運動,當然也更不能指望他們對「小波大神」有絲毫的膜拜之心。

「我對他印象不是特別深刻,因為他的小說就看了一個《白銀時代》還沒有看完,寫得很羅嗦,可能有些新的技術,但不是那種高不可攀的,總之我覺得他是個有趣的人,但未必是一個真正的好作家。」「80后」寫手盧小狼這樣說道。

還好,這個評價也不賴。而另一個「80后」的代表人物李傻傻則聲稱:「忘了看王小波作品的最初感受了,也很難提起再看的興緻。年輕時候被他吸引、蠱惑,年輕時他用有趣吸引你寫作,用智力蠱惑你蔑視……估計過兩年就會忘掉他。」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發表在1997年報紙上悼念王小波的文章,對他的小說成就很少提及,而多是讚揚他在時評雜文里表現出來的自由人文精神。這很容易理解――「我們沒讀過他的小說嘛」。何況李銀河女士也據此稱王小波為「自由思想家」。而幾年後的今天,已經少有人談論他的雜文,就連對他評價不高的「80后」群體,所提到的也都是他的小說。有人認為,「專欄作家是最好的職業,是知識分子影響這個世界的最好方式」。從王小波的際遇來看,這種影響實在有限。

這或許造成一個結果:王小波的部分價值被遺忘。

還有另一個現象:從1997年的悼念風潮開始,到後來的群體模仿寫作,媒體一直很努力地發動討論,但很少有主流小說家、文學批評家出來探討一下王小波的小說,也很少有學術界的大人物來評判一下王小波的思想(網民們倒是挺樂意這麼干)。即便有記者問到,他們也多半會刻意地表現出一種疏離姿態:「王小波的東西我沒怎麼看過,就別在他的忌辰胡說了吧」――劉慶邦、梁曉聲、劉震雲、格非、畢飛宇等表示了這個意思。「現在他已經這麼熱鬧了,我就不說了吧!」――這是王朔的原話。

這或許造成另一個結果:王小波徹底被遺忘。

對於王小波死後的命運(如果這還能被稱作為命運的話),這樣的猜測看起來有些悲觀。但就目前的趨勢來看,它很可能會發生。這對喜歡王小波的人來說,是一件不幸的事情,讓人覺得毫無希望的黑鐵時代(《黑鐵時代》是「時代三部曲」外王小波的未竟之作)就要來臨。所以我只好再做一個猜測:我們身邊有許多心中懷念王小波的人,但他們剛好都是習慣沉默的人,所以我們沒有看到。

這樣說就讓大家好受多了。

中國青年報

(作者系網易文化頻道副主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1: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