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蘭西核盾牌的最堅實基礎,「可畏級」戰略核潛艇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20-5-12 10:13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原創 皇家橡樹1972

      引言

  

  上月29日首次進行試航的法國海軍「梭魚級」攻擊型核潛艇「絮弗倫號」,它的目前法國海軍最新型的核潛艇,標誌著法國海軍忙完戰略核潛艇后,開始擊中精力研製更新型的攻擊型核潛艇了。

  雖然「絮弗倫號」試航有著重大意義,但我們先不說法國的先進攻擊型核潛艇,而要聊一聊法國最重要的核戰略基石,早期「可畏級」戰略核潛艇的發展。

  對於法國來說,獨立自主的發展武器裝備是二戰之後基本國策,由於二戰期間受到了德國的佔領(以前也經常受德國欺負,要不然怎麼會有都德的《最後一課》),這種切膚之痛讓戴高樂和法國人刻骨銘心!所以不但要將國防裝備現代化握在自己的手裡,同時也渴望發展核武器這種終極武器,有了它就可以保護法國本土和海外利益再也不受侵犯,大不了同歸於盡!

  

  戰後的法國和美國在政治、軍事、外交…關係很默契,這當然是需要美國的資本的援助用於恢復經濟,比如說:在法國重返中南半島的問題上美國就給予了法國大量的軍事援助,雖然法國最後仍然是戰敗,退出越柬老三國…美法雖然為了各自利益表面上很「融洽」,但法國在發展核武器方面卻受到了美國的種種阻撓,這引起了法國的極度不滿!1958年戴高樂再次執政之後對美英主導北約的問題上再次極度不滿,並要求美國將核武器技術分享給法國,遭到了美國的拒絕!(實際上法國當時離原子彈製造成功就剩最後一步了,借核問題試探美國對法國的真正態度)這更加的堅定法國獨立研製核武器的決心,終於在1960年北非撒哈拉沙漠「雷岡核試驗基地」進行了首枚原子彈試驗,此次核爆炸為7萬噸TNT當量,這也使得法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1966年法國退出了北約,並且在1968年進行了首次氫彈試驗,更加奠定了法國核基石的穩固。

  

  AN–22型核航彈,重量700公斤,為7萬噸TNT當量,是配備給「幻影Ⅳ」轟炸機的,法國一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為了節省成本,只得將戰鬥機「放大」充數。

  有了原子彈和氫彈之後就要有載具,法國當時的核戰略是要建立「三位一體」的(有點玩兒大了)攜帶核航彈好解決,用戰鬥轟炸機就行,但是海基核力量就必須要建造戰略核潛艇,當時美國已經有了:華盛頓級、伊桑.艾倫級和拉菲特級三型戰略核潛艇,雖然說法國在研製原子彈之時與美國產生很深的隔膜,但要美國給予技術幫助,美國還是能適當提供的,但法國人並不想讓美國人蔘合,於是開始了算是比較艱辛的戰略核潛艇研製工作。舉足輕重的「可畏級」戰略核潛艇

  

  「可畏級」戰略核潛艇的設計工作是在1958年開始,1964年開始建造,1967年「可畏號」建成,1971年服役,圖片上是法國DCNS集團的室內廠房,「可畏號」的艇身部分已經建造完畢,指揮台沒有安裝,它的艇型採用了法國比較擅長「鯨型」設計,艇艏到指揮台的距離較長,這樣的設計使潛艇在潛航時操縱比「常規型艇」穩定,同時在較淺和水面航行時海域要比「水滴型」或者「拉長水滴型」操縱性能穩定,艇身左右傾斜度低。

  

  建造「凱旋級」戰略核潛艇時所用的巨型冷彎滾板機,現在這些大型設備的製造相對簡單一點,但1950年代末這種船舶用大型加工設備不但製造困難,價格也非常昂貴。

  並且「鯨艏型」在建造過程中的技術難度低於「水滴型」,加工(冷彎)大弧度鋼板工作量減少了很多,同時減少了大型設備的投資,新型號的武器裝備原則上來說要用最成熟的設計和加工工藝,這樣在建造完成之後故障率就會大大的降低,減少修改次數,可快速的形成戰鬥力。

  

  1991年「可畏號」退役后被建成了潛艇博物館,圖片里可以看到這種「鯨艏型」設計的艇艏艙內部的魚雷發射管設備布置情況,較長的艇艏也有利於魚雷發射管和艇艏主動聲吶的布置。

  

  說到核潛艇就必須要提及核反應堆,圖片里是三號艇「霹靂號」正在拆解反應堆段,整個反應堆使用鉛板和複合型屏蔽材料就高達700餘噸,法國的核技術雖然不如美國那樣的強大,但技術水平比蘇聯要好一些,反應堆在運行時很穩定,從「可畏級」到現在的「凱旋級」所用的反應堆,沒聽過出現了嚴重的故障。

  

  「可畏級」安裝了一座PAT1型反應堆,驅動兩台交流發電機,最大功率16000馬力,要小於美軍「拉菲特級」戰略核潛艇所用的S5WⅡ型反應堆的20000馬力,在水下排水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可畏級」最大水下航速只有25節,要低於「拉菲特級」的30節,但高航速對戰略核潛艇來說沒啥影響,它不需要快速的追趕敵艦,反而是離的越遠越好,法國研製戰略核潛艇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威懾蘇聯!由於距離蘇聯很近,它沿法國海岸線進入到打擊蘇聯要害處的射程就可以了,所以用不著航速太快,可以在水下運行更久的時間反而更主要的。

  

  反應堆拆下來之後要放在嚴格的密封倉庫內等待將「活性區」進行處理,建核潛艇費用巨大,拆解費用也不小。早年間的軍用核反應堆的鈾235燃燒棒濃縮度沒啥差別,都在40%左右,由於在服役期內需要三,四次的更換,費用極高!所以進入到1990年代之後都用鈾濃縮度90%以上的全壽命反應堆,它與潛艇的艇體壽命同步,潛艇退役了反應堆也損耗完了,但是在1950年代燃燒棒濃縮度低,潛艇要省著用,高速潛航會大量的損耗燃燒棒,所以「可畏級」最高航速在25節,一是技術能力有差距,二是在控制沒必要的高航速。「可畏級」使用過的多型潛射核導彈

  

  「可畏級」是法國第一代戰略核潛艇,有很大的試驗艇的性質,它這一輩子一共使用了5型潛地導彈:M1/2型、M20型、M4A/B、M4.5型,M1/2就是上面圖片里陸基S2中程彈道導彈的改進型號,M1型海基核導彈是在1963年開始研製的,其艱辛程度遠高於美蘇第一代海基核導彈,到1972年才裝備到「可畏級」上,是二級固體火箭,射程為2500公里,有效載荷700公斤,攜帶一枚當量為50萬噸的熱核彈頭,它的總體性能與美軍的「北極星Ⅱ」導彈相當。

  

  導彈艙段內的16個潛射核導彈發射井,從圖片上可以看到各種口徑的高壓管道和高壓電纜非常的密集。

  從第三艘「霹靂號」開始裝備M2型,它是M1的改進型,主要是提高了導彈的可靠性和投擲精度,它同樣攜帶一枚50萬噸的MR41型核彈頭,但射程提高到了3000公里,M1/M2潛射核導彈由於受技術水平的限制射程較近,勉強能打擊到蘇聯腹地的邊緣,威懾能力很有限,蘇聯若是先發制人法國只有乾瞪眼,所以必須要研製射程更遠更具威懾型的潛射導彈才行。

  M20潛射核導彈,它是M2導彈的深度改進型,是在1971年開始研製,1976年服役,射程提高到了4000公里,蘇聯歐洲部分都在它的打擊範圍內,並且CEP投擲精度也提高到了800米,整體性能與美軍的「北極星3」導彈相當。

  

  M20導彈可攜帶一枚和S2導彈相同的TN60型熱核彈頭(氫彈),后升級為TN61型,提升到120萬噸TNT當量,法國由於核彈頭數量少不與美蘇比投擲精度,而是使用大當量彈頭進行「面殺傷」,主要打擊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交通樞紐…等這類大型軟目標。

  M20海基核導彈算是讓法國有了有效的核打擊武器,在1980年代初之前與陸軍S2中程導彈和「幻影Ⅳ核轟炸機構成了法國第一代「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雖然這個三位一體相對於美蘇要「迷你」的多,但是也確實是確立法國核大國的地位,迫使蘇聯在美國全面核軍備競賽當中拿出一部分精力去應對法國的核力量。

  

  M4導彈要比前三型偉岸的多,彈徑也更粗。

  在M20導彈服役不久后,1975年法國開始著手研製可攜帶多彈頭的M4型潛射核導彈,1980年開始服役,M4型潛射核導彈有:M4、M4A、M4B和M45,最完善的就是M45型,它的射程在6000公里,可攜帶6枚TN75型1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理論上可以打擊6座城市,核威懾能力進一步增強。

  

  對於火炮來說「口徑即正義」!對於潛射核導彈來說「彈徑即正義」,在彈長受限制的條件下,彈徑越粗所裝燃料就會越多,同時攜帶彈頭數量也會增加。

  由於彈徑粗M45是三級火箭,所以射程會更遠一些,它總體性能介於美軍的「海神」和「三叉戟Ⅰ」型導彈之間,單彈頭CEP精度在350米,要高於海神,但射程和分彈頭數量低於「三叉戟Ⅰ」,同時M45導彈還使用了不少新技術,比如說:三級火箭採用了凱夫拉縴維製造殼體,在主噴管周圍布置了幾個小型矢量尾噴管,使用了「矢量微調技術」,點火后可細微的修正導彈彈道的飛行軌跡,要比早年間的「搖擺式」噴管調整精度高的多和震動也小的多,更有利於導彈的打擊精度。

  

  法國的潛射彈道導彈也是通過「小步快跑」的原則進行一步步的升級改進 ,先是在一定程度上不影響導彈性能的前提下,進行穩健的升級改進,最終達到型號的最佳狀態,當這個型號的性能包線被榨乾,之後再進行下一個型號的研製,這樣的逐步提高的做法符合法國的戰略要求,要不然從一個型號直接跨越到另一個型號研製工作會曠日持久,有艇無彈會影響到戰略核潛艇的戰備需要。

  

  目前法國正在大力發展戰略核導彈M51型,它在2018年才具備戰略值班能力,它的母親世界上最先進的潛射核導彈之一,性能上略低於美軍的「三叉戟Ⅱ」導彈,差距也只是在射程和CEP精度方面,但8000公里的射程顯然是可以打到大西洋對岸!所謂盟友只是在利益相互的前提下,生死攸關的事情最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只有永恆的利益,沒有永恆的友誼」!結語

  

  總體來說,法國對於六艘「可畏級」的性能比較滿意,它們也確實各法國提供了最堅實核安全保障,法國在1990年代初是有S2/S3陸基中程彈道導彈的,但是數量只有18枚,況且法國的國土面積太小了,這些陸基導彈實在是不安全;「幻影Ⅳ」核轟炸機也是這樣的,就那麼幾個機場,地理坐標都在對方的彈載計算機裡面,開戰時不需要半個小時就被蘇聯的SS–20「少先隊員」中程核導彈摧毀了!唯有「可畏級」戰略核潛艇最安全,游弋在大洋之中,接到核反擊指令之後就可以在大西洋上發射M45導彈進行反擊,安全性和時效性都要比陸軍導彈和轟炸機優越的多,所以冷戰結束之後,法國陸續的將陸基中程導彈和「幻影Ⅳ」裁撤掉,只保留戰略核潛艇。

  

  圖片當中等待拆解的「可畏級」,從2018年開始,這些退役核潛艇成為了歐洲最大的拆船項目,估計會耗時10多年時間,耗資幾十億歐元。

  「可畏級」目前已經全部退役了,接替它們的是「凱旋級」戰略核潛艇,隨著科技水平的日益進步,「後浪肯定要拍前浪」!但有了「可畏級」才有的後來者,它不但給法國提供了可靠的核安全,同時作為第一代核潛艇在它身上也進行了大量的科研試驗,這些技術成果都會運用到「凱旋級」和「梭魚級」身上,所以法國的戰略核基石始於「可畏級」戰略核潛艇,法國核潛艇繼續發展的功勞也要記在它身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