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登幽州台歌

[複製鏈接]

144

主題

149

帖子

903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opjav 發表於 2018-11-2 10: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topjav 於 2018-11-2 13:59 編輯

登幽州台歌
[唐]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這首短詩,由於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諫,對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評意見,不為武則天採納,並曾一度因「逆黨」株連而下獄。他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反而受到打擊,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契丹李盡忠、孫萬榮等攻陷營州。武則天委派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擔任參謀,隨同出征。武為人輕率,少謀略。次年兵敗,情況緊急,陳子昂請求遣萬人作前驅以擊敵,武不允。稍後,陳子昂又向武進言,不聽,反把他降為軍曹。詩人接連受到挫折,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即幽州台,遺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寫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等詩篇。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台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迹,表示無限欽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台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也很出色。上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單寂寞悲哀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念這首詩,我們會深刻地感受到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感到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因而深深為之激動。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本篇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同時,在句式方面,採取了長短參錯的楚辭體句法。上兩句每句五字,三個停頓,其式為: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后兩句每句六字,四個停頓,其式為: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后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4 11: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