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藝術家曹斐在美國舉辦回顧展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7-9-7 08: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藝術BARBARA POLLACK2016年4月6日      紐約時報中文網

  

  Bess Adl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正在舉辦藝術家曹斐的首場美國博物館回顧展。

  上周,剛從香港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飛到紐約,中國藝術家曹斐就進駐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位於皇後區的PS1分館,協助布置她在美國博物館的首場回顧展。她才37歲,現在就對其藝術生涯進行全面回顧,似乎還太早。曹斐穿著黑色衛衣和時髦的條紋褲,很像她早期視頻中的人物——受嘻哈文化影響的青少年或者打扮成日本漫畫角色的20多歲青年。

  不過,這位藝術家——她經常被藝術界稱為新中國的代表——已登上國際藝術舞台近20年,曾在倫敦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和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上留下鮮明的印跡。通過多媒體作品、攝影、電影和雕塑,她在描繪自己國家的社會變遷。該展覽上周六開幕。參觀這場展覽既像一場旅行,又像對當代中國快速城市化以及全球化對其影響的評判。

  「曹斐把她這個年齡層的人每天在中國必須面對的壓力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現代藝術博物館PS1分館的館長克勞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說。他在她事業的各個階段與她合作,組織了這場名為「曹斐」的展覽。展覽將持續至8月31日。「紐約的觀眾發現你能在北京找到和在紐約一樣先鋒的人物,這很重要。」

  曹斐的故事反映出中國兩代藝術家的鮮明對比。她的父親曹崇恩是一位很有造詣的現實主義雕塑家,在中國各地可以看到他創作的多位領導人的雕像——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曹崇恩出身地主家庭,家人在1949年革命之後遭受很多折磨。他學會了按照共產黨的指示和要求行事和創作。

  曹斐反對那種藝術。她1978年出生於廣州。廣州是香港西北部珠江上的一個港口城市,是中國的製造業中心,相比中國北方的城市,這裡向西方投資者開放要早很久。她在成長過程中,吸收了湧進她故鄉的各種勢力,著重創作審視中國經濟發展的藝術作品。在中國出名之前,她先引起了歐洲著名策展人的注意,所以避開了中國女藝術家經常遇到的一些障礙。

  「她非常有活力,非常年輕,但你能感到她具有成為非常獨特的藝術家的潛力,因為她以非常當代的方式描繪青年文化,」羅馬21世紀國家藝術博物館(Maxxi)的藝術總監侯瀚如說。曹斐21歲時在廣州美術學院就讀時,侯瀚如就認識她了。侯對曹反映和闡釋不斷變化的中國的能力印象深刻,要求她為西班牙的一場展覽拍攝了她的第一支短片《失調257》。

  

  Vitamin Creative Space

  曹斐的作品《La Town: White Street》。

  1999年的《失調257》以曹在廣州宿舍地址的一部分命名,鬆散地講述了一群中國學生的故事,他們正困惑著從藝術學校畢業后的前程。它是紀錄片和戲劇的結合,點綴著共產主義革命圖片和日本動畫。

  「他打電話向我要簡歷時,我很興奮,」上周,曹斐於現代藝術博物館在翻譯的幫助下用英語回憶說,「那是我第一次接到國際長途電話。當時我不能上網,沒有電子郵件,不會說英語,沒有簡歷。我必須請同學幫忙翻譯。」

  有些策展人很驚訝能有這樣年輕的藝術家創造出如此有造詣的作品。不過,她父親就曾用視頻記錄自己的作品,並把舊相機傳給兩個女兒,她們經常拍攝家庭錄像來取樂。這位未來的藝術家14歲時,她的姐姐曹丹在廣告業工作,經常雇她出演類似音樂電視的廣告片。曹丹現在是《Leap Magazine》和《Art Newspaper》中國版的執行出版人。

  「很多人談論我和父親的不同,但我更想談論我們的相似之處,」曹斐說。她拍攝過一部關於父親的紀錄片,在2005年的莫斯科雙年展上放映。如果說曹崇恩(現在在加拿大和中國兩地工作)立足於捕捉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時刻,那麼曹斐則記錄了年輕一代的很多轉折點。

  2005年至2006年,她在珠江三角洲的歐司朗佛山照明公司拍攝了電影《誰的烏托邦?》(Whose Utopia?)。這是2000年至2006年西門子藝術項目(Siemens Art Program)的一部分,該項目是全球工業企業文化拓展的一部分。她找到20名工人在鏡頭前演出自己的夢想,有的很有趣,有的很悲哀。

  一年後,她在遊戲網站第二人生(Second Life)中進入一個真正的幻想世界。該網站允許參與者選擇虛擬身份,並與其他參與者互動。曹斐在遊戲中的虛擬身份是「中國翠西」(China Tracy),她每天玩8至10個小時,甚至發展出一段不幸的戀情,這些都拍入了她的電影《我·鏡》。之後,她創作了自己的標誌性作品——虛擬的「人民城寨」(2007),在裡面,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與故宮和毛澤東像毗鄰。後來,瑞士收藏家烏利·西格(Uli Sigg)買下了曹斐的這件作品,並繼續發展,最後捐給了香港的 M+博物館。

  

  Vitamin Creative Space

  曹斐在第二人生中的虛擬化身「中國翠西」。

  那時,曹斐已經在很多雙年展上展出過,通過在中國的社會關係網(比森巴赫說中國的社會關係網「幾乎完全由男性主導」)之外進行創作而取得成功,這在中國女藝術家中極為罕見。

  她和丈夫、新加坡藝術家林載春在兩個孩子(現在分別7歲和4歲)出生后搬到北京。她也從藝術創作中抽出時間照顧孩子,不過2013年,她攜電影《霾》回歸。這部殭屍末日電影以當今北京的大量住房項目為背景,表現了北京的污染和擁擠。第二年,她創作了《La Town》,這是一部定格電影,使用微型雕像和建築模型描繪一個即將毀滅的社會。

  「在我看來,全球化的影響不是非黑即白的,」曹斐說,「我更多地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它。」但是,和她那一代的很多中國藝術家一樣,她關心政治或社會問題。

  她還沒有在中國的博物館辦過展覽,不過正在協商把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搬到中國。

  「我非常獨立,沒有真的進入北京的藝術圈,」曹斐說。她還說:「他們在那裡介紹我時,有時會說,『她是中國最重要的女藝術家』——不是藝術家,而是女藝術家。」

  翻譯:王相宜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0: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