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沒有懺悔,拒絕原諒!81歲德藝雙馨的張少華能不能懟?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7-5-16 21: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過本行一直沒出啥大名,一直到後來演電視劇才出名的。

  一位是新鳳霞,唱評戲的,那可真是角兒了,在本行相當有名。

  那兩個人是咋有交集的呢?1955年中國評劇院成立,那個時候新鳳霞已經是總政文工團評劇團的團長了,所以她自然而然就進入這個單位了。

  張少華呢,這個時候啥也不是,在一個綜藝節目里,張少華回憶說,她當時就會一套廣播體操,然後看到評劇團成立招人,就報名了,為的就是混一口飯吃。進團后,因為自身條件差,團里當時名角兒也多,所以發展也不是很順。

  這兩個人本來相安無事,結果文化大革命來了。評劇團裡面原來不得志的人紛紛起來了,把這些名角兒都打到了,非死即傷,家產也都抄走了。

  新鳳霞還有當時評劇院的人都寫過回憶錄,裡面指名道姓的說抄別人家搶東西的就有張少華。

  

  圖中提到的造反派張慧寶、張少華是夫妻關係

  但這張老太太今天表現得好像好好無辜的樣子,這就讓人覺得有點驚奇了。

  有人爆料說,前些年有一個記者,在拍戲探班的空隙時候,拿著新鳳霞的回憶錄當著很多人面問張少華,這裡面的事是不是真的,老太太當時並沒有反駁,愣了半天,恍惚的說了一句,身不由己。

  事情已經過去幾十年了,孰是孰非,我想僅憑幾句話是不可證實也不可證偽。

  有意思的是微博上的人,站在各自的立場上,僅憑幾句話,互相謾罵侮辱。攻擊張的長相、諷刺張以往的言論、猜疑吳藉機炒作賣畫、罵吳以父母之名出名……讓我突然的也恍惚了一下,這哪是在討論文革,這不正在文革嗎?

  

  新鳳霞夫婦

  我想80、90后出生的一代,也許有很多人和我一樣,曾經分不清「反右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區別,也說不出「造反派」和「革命委員會」的定義。

  因為我們所知道的文革,全部來自中學八年級下冊的歷史教科書上的寥寥三四頁。兩個小標題「動亂和災難」,「粉碎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團」,把這十年一刀切成了混亂無序和皆大歡喜的兩個世界。

  後來書讀的多了(當然,讀的都是家長老師認為的閑書),才知道,那個被定性為「十年浩劫」的十年裡,中央的每一個決定、黨報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個群體命運的判決書。

  而這每一個決定、每一篇文章背後,領袖身影若隱若現。

  文革結束的皆大歡喜嗎?

  我看到文革中被判定為「現行反革命」的江西女青年李九蓮,未獲平反,卻因繼續發布言論「惡毒攻擊華主席」而被判處死刑。

  我看到對毛XX的崇拜尚未降溫,頌聖的新浪潮又裹挾著民族主義,在「十年浩劫」結束后的每一個經濟低迷的時間段里,一陣一陣的發燒狂熱。

  

  錢理群曾在一本書里寫道,他站在遠遠的山丘上,看到人們歡呼「打倒四人幫」的決定,卻覺得心裡空蕩。

  他說,文革是以文革的方式結束的。

  言下之意,文革也在以文革的方式繼續。

  今天看到的種種荒誕,如在國家殿堂里的紅歌會、地方特區的「唱紅打黑」,宣傳戰線的新婚夜抄黨章,似乎都能捕捉到50年前的幾縷未散陰魂。

  歷史材料是引子,它們觸發我的感官,了解過去,也重新認識當下的中國和這個國度里成長的自己。

  回想小學作業本里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中學運動會上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我才發現這些習以為常的表述都有同一個出處,文革!

  文革的文化產物就這樣深刻地影響我們的生活,我們卻渾然不覺。

  最讓人驚懼的,還不是話語形態的僵硬,而是相伴而來的思維固化。

  文革中的紅衛兵是一個喪失思辨能力的群體,偏執和武力造成的後果有目共睹。

  而今天,遇到分歧不訴諸理性,而先分派別、貼標籤再打架,仍是常態。思辨能力的缺乏,似乎是一般人的通病。

  這是否該歸咎於刻意模糊那段歷史,以至於反思和進步來得如此遲緩、無處可察?

  

  舊報和書籍展現在我眼前的文革是一塊原野,種著無數的向日葵,而向日葵高大的葉片下,藏著鮮紅的罌粟。

  沒有一株向日葵單獨有罪,但它們在太陽的指引下,向大地投下整齊一致的陰影。陰影下罪惡叢生。

  可能我們都避免不了在一個壞的時代里做一個壞人,但是這份惡依然需要我們自己承擔。

  因為惡就是惡,不因時代的壞而變成善,也不因時代的遙遠而變成平常。一個惡人變老了,依然還是一個惡人。

  如果年歲的增長可以折算成道德抵用券,那麼我們怎麼面對,那些在最好年華里委屈死去的人?

  

  我也讀過很多人寫的文革回憶錄,發現一個共有的特徵,就是一旦有暴力事件時發現,出頭作證的只有當年的被打者,卻沒有打人的人站出來說點兒什麼。

  只有蒙冤的往事,卻無撫痛的懺悔,大約就只能是怨恨不斷地克隆。缺乏懺悔意識,只好就把慘痛的經驗歸罪給歷史,以為瀟灑,以為豁達。

  

  好像歷史是一隻垃圾箱,把些誰也不願意再沾惹的罪孽封裝隱蔽,大家就都可以清潔,一句身不由己,就可以事過境遷,心安理得。

  我知道人性歷來如此:當災難到來時,有太多人跪下說我懺悔;有太少人站著說我抗議。

  當災難過去時,有太多人站著說我抗議;有太少人跪下說我懺悔。

  

  但我就是接受不了「原諒」牌的雞湯。

  新鳳霞不是活過文革,她是爬過文革。一個創造美的靈魂,變成雙腿殘疾的老嫗。

  什麼是原諒,為什麼要原諒,難道是為了讓那些倀鬼塗脂抹粉,欺世盜名,最後還德藝雙馨流芳百世嗎?

  不原諒,這是人心之最底線。

  

  新鳳霞

  中學的時候,我讀不懂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覺得那就是本小黃書。大了點再讀,五味雜陳。

  王小波也是文革受害者之一,他的書總是看了讓人想笑,可是笑完之後又讓人想哭。

  那個時代,太多荒誕的事情,聽起來像是假的一樣,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覺得這樣的事情怎麼可能會發生,可它就是發生了。

  這讓我很害怕,但是我都不知道我在害怕什麼。是害怕這種時代的變遷隨時來臨?還是害怕人性的各種醜惡?亦或是害怕社會潮流畸形到不可控的程度而導致人人自危?

  我想,需要回顧和反思的不僅是文革親歷者,還有仍在校園或剛踏入社會的我們。

  因為即使在後文革時代,在這片大地上出生的每一個人,仍然和文革血脈相連。

  今天抽空再讀了一點年少時讀不懂的《黃金時代》,我發現,在拒絕集體反思的時代里,獨立的思想就是在滿地向日葵和罌粟的原野里,頑強生長著的野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終會有一天,覆蓋荒原。

  -------------------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6: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