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眾多演員最新片酬數字見光,真實可靠!

[複製鏈接]
匿名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匿名  發表於 2017-4-2 06:24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前不久,鍾漢良與江疏影主演了一部電視劇《一路繁花相送》。近日,這部劇的製作方北京領驥影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公開了一份《公開轉讓說明書》,劇中幾位演員的片酬一一曝光。

  

  據了解,演員合同簽署於2016年2月,其中,鍾漢良所在的公司獲得了5000萬,作為鍾漢良片酬。相較之下,女主角江疏影的片酬卻只有550萬,跟鍾漢良差了接近10倍。演員李晟在劇中演女二,從合同來看,片酬大概在150萬左右,相差同樣很大。

  隨著鍾漢良等人片酬被傳開,更多演員的最新片酬同時見光,而且那張截圖出自企業轉讓說明書中,具備真實性!

  

  在2014年,唐人支付給霍建華工作室1320萬,支付劉詩詩1500萬,支付胡歌1200萬。

  

  上面有一個叫做上海一菡影視文化工作室的,經過查找,是陸毅的工作室,那也就是陸毅的片酬是1800萬。

  

  2013年支付吳奇隆片酬勞務費1700萬。

  

  (以上截圖均出自唐人轉讓說明)

  我們再看看鄭爽,去年鄭爽從首映時代撤股,當時的聲明裡面明確表明,《夏至未至》支付鄭爽的費用為1200萬。

  

  下面還有一份耀客傳媒的公開轉讓截圖,裡面有一條關於張萌片酬的文字,片酬支付350萬。

  

  還有一個關於《離婚律師》裡面,這個截圖裡,第一個是姚晨工作室,第二個是吳秀波工作室,也是就姚晨片酬3290萬,吳秀波3263萬。

  

  還有《女不強大天不容》片酬,海清1520萬,杜淳1290萬。

  

  這樣看下來,其實在2013-2015之間,演員片酬基本都在1000-1800萬之間浮動,最高片酬可能就是姚晨的3290萬。

  高片酬的起因:演員明星化

  是什麼造成當今演員高片酬的局面? 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毛病,得從演員的明星化講起。

  人們總說過去的演員如何樸素,如何敬業,而今天的演員如何浮誇,如何耍大牌,但其實個中的差別並不僅僅在於人品,而在於兩個時期的演員已經不是同一個概念了。今天「明星化」是演員的普遍特徵,它表現在演員與作品的分離(不靠戲活著)以及雙重商品化上,這既是直面市場和大資本要求的結果,也是資本投入獲得高回報的前提。

  原本影視作品與其他商品具有關鍵性的差別,即它對精神意涵的塑造與追求——需要由不斷的揣摩、打磨與演繹來達成——但這與商品化所要求的批量生產、快速成型以及控制成本有相當的矛盾,而矛盾的結果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爛片當道」。一部爛片可能是審美與能力的問題,但一堆爛片就主要是生產性矛盾的問題。

  這裡討論的是「商品化」而不是「商品」。商品化的問題在於作為商品的影視作品不斷地被放大交換價值。而明星在這個過程中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呢?不是演員,而是營銷人員——通過營銷來完成影視作品交換價值的最大化。

  而營銷效果的達成需要明星自身依靠廣告、真人秀、通告甚至緋聞等快速曝光以及多重塑造的方式不斷地商品化——只有自己首先賣出好價錢,作品才有可能賣出好價錢。這就是今天的影視劇作品都喜歡用當紅小鮮肉的原因,而會不會演戲一點也不重要。

  因此,明星的高片酬也是影視作品營銷成本的一部分。而營銷成本的高速增加幾乎是今天所有商品生產領域的整體特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需要反思的不僅僅是明星片酬本身,而是今天整個影視行業乃至娛樂工業的生產邏輯。

  這就是為什麼任何單一的整改舉措都很難有成效的原因,因為這個局面是系統造就的,一環扣一環。

  

  市場調節因何不可行?

  更加令人憂心的是今天的整個輿論空間也在不斷地配合這種趨勢,一方面,各類媒體前仆後繼地生產各類娛樂資訊,其本身成為演員明星化、明星及作品商品化必不可少的一環。另一方面,這種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攻勢也在不斷地塑造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趣味及其社交休閑方式,從而使得後者牢牢地並多層次地吸附在整個龐大系統之內。

  明星的高片酬是這一整套商品化生產體系的必然結果,不創新生產方式以及拷問與資本之間的關係,就很難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單一依靠行政手段短期內表面看也許有一定成效,但卻有可能使得高片酬的支付轉為地下,以各種暗渡陳倉的方式完成。

  然而,那些說什麼應「完全由市場來調節」的觀點也不靠譜,因為沒有哪個市場能夠脫離人而存在,指望一個教科書式的市場來拯救一切,實則映射了我們對現實的無能為力。

  尤其是真人秀時代開啟之後,明星藝人們大多都參與了電視綜藝的錄製,這成了他們本職工作之外的第二戰場,甚至是主戰場。其實真人秀拼明星的現象已經引起政策層面的關注。

  此前總局曾發出「限真令」,要求真人秀節目關注普通群眾,避免過度明星化,「摒棄『靠明星博收視』的錯誤認識,不能助長高片酬、高成本的不良風氣」。影視產業不能成為資本的遊戲,不管從業者還是觀眾,都在呼喚良性的行業生態。

  耐人尋味的是,一方面在抱怨明星片酬高,另一方面又願意砸錢請明星,製作方陷入兩難境地。一位製作人的說法頗具代表性:「國外大多數真人秀的參與者都是普通人,節目效果和收視率也很好,但依靠廣告賺錢的中國電視節目,只有有明星加盟,廣告商才願意贊助。」

  

  如何解決明星高片酬現象?

  畢竟明星的片酬已經畸形,如果不進行管理,光靠市場調節也不是很現實,而且因為資金聚集到影視行業過多,投入到實體的資金就少了,這樣不僅影響就業還會影響消費信心,如果中國經濟走入消費不足就麻煩大了。

  從影視收購環節解決現在很多電視台都是看明星購買影視作品,比如某人出演的就會給比較好的價格,不是某些明星演出的,哪怕質量很高都不會購買,這種情況必須要改變。

  看看現在很多電視台的影視劇質量,根本就不能看,大家是不是已經很少看電視了?對於一些吹得很厲害,但是質量不高的影片是不是也背後破口大罵?這种放的機構詐騙,看的觀眾罵街的情況不會持續太久,總有一天會失去耐心,而遠離影視市場,那個時候好不容易培育出來的市場就又回到原點了。我想這不是要選擇的道路吧。

  阻斷通過影視行業洗錢影視業的泡沫,最大的原因還是洗錢造成的,不阻斷洗錢的通道,這個泡沫不會破的,所以一方面要嚴格限制外籍藝人的使用,畢竟國內的人員要帶大量錢出去會被限制,用最少的外籍人士(包括港澳台),可以有效地阻擋很大一部分洗錢操作。

  除了限制外籍藝人的使用外,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對明星的高片酬課以重稅,明星洗錢替某些人將錢帶到境外,明星拿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如果能對高片酬課以重稅,那麼這種洗錢方式的損失就過大了,很多人會放棄通過明星片酬洗錢,這樣就能讓這個行業減少泡沫的產生。

  嚴厲打擊惡性炒作明星經濟公司想要讓明星值錢,首先必須要炒作,這就造成很多惡性炒作,比如炒作明星的緋聞,通過水軍在網路上踩競爭同一角色的同行,在一些公共場合穿著暴露,炒作一些敏感話題等等。

  因為各種炒作,各種欺騙觀眾的伎倆,造成了娛樂圈的烏煙瘴氣,不堪入目,而且還因為吸毒等醜聞帶壞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這種惡性炒作對於中國的娛樂產業的發展非常不利。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0:4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