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醫砒霜傳奇:不僅是毒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硨磲大爺 發表於 2016-8-26 0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賴晨 鳳凰歷史

  

  砒霜資料圖

  砒霜,是一種為人所熟知的烈性毒物,口服少量便會死亡。漢質帝劉纘便是被梁冀用下了砒霜的餅毒殺的;在《水滸傳》中,潘金蓮謀殺親夫武大郎,所用的也是砒霜。然而,砒霜不僅僅有殺人不眨眼的一面,也有治病救人的作用。其實,砒霜,早在我國古代,已有人用它來治病,或美容。

  治瘧疾的「太乙神精丹」

  砒霜,又名砒石,砒黃,信砒,信石,人言(即惡言如砒霜般歹毒)。因產於信州(今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故又稱信石。貔,古傳是一種野獸,兇猛無比。因砒霜有毒,性猛如貔,而得名砒霜、砒石、砒黃等帶砒之名。砒霜分紅、白兩種,故有白信、紅信之分。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述的太乙神精丹,是用雄黃、雌黃、曾青(硫酸銅)、慈石,經升化而得「光明皎潔如雪」的砒霜,即氧化砷。為保證煉製太乙神精丹的質量,他不遠千里親自到四川進行調查,並採購原料雄黃和曾青。該葯有劇毒,所以他規定製成如「黍粒」的微型棗泥丸,並強調逐漸增量的安全服藥法:「服一丸,如不愈更服一丸半,仍不愈者,後日增半丸,漸服無有不愈。」孫思邈煉製和服用太乙神精丹並非傳統的長生不老目的,而是用以治療瘧疾,用砒霜治療瘧疾是一種很好的方法,而且是其首創。

  

  孫思邈

  成書於北宋開寶年間的《開寶本草》和《本草衍義》,也記載了用砒霜治病的方子。《開寶本草》中寫道:「服砒霜療諸瘧、風疾在胸膈……」北宋官修方書《太平聖惠方》中,還記載了兩個直接用砒霜命名的方劑。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清朝黃元御的《玉楸葯解》也都說砒霜能治許多病。

  梅毒良藥

  明末清初,我國用砒霜等含砷藥物治療梅毒這種難以啟齒、死亡率極高的性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陳司成,浙江海寧州(今海寧市)人,約生於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清康熙初年卒,活了110多歲。陳司成祖上八代為醫,自少習儒,鮮知醫理。20歲時,陳司成與友人一起赴杭州參加科舉考試,友人嫖娼染病,歸后病卧,不敢聲張,私請陳司成診治,陳司成閱讀先人醫書,又遍檢各家秘方,竟治好了友人的花柳疾病。陳司成后因家境敗落貧困,棄儒學轉學醫謀生,成為治療梅毒的醫學家,曾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行醫20多年。

  中國古代沒有梅毒病例,所以李時珍說:「古方不載,亦無病者。」明末清初,中國和西方各國就有一定的貿易往來,當時外國商人只許在廣州一地經商,所以經陳司成考證,中國的梅毒病,首先由外洋傳人廣東,再傳播到東南沿海乃至全國。據當代有關學者考證,中國的梅毒病,是由16世紀初駐印度的葡萄牙水手來華傳入的。

  陳司成認為,廣東氣候溫暖潮濕,容易引起霉變,以至於各種污穢之氣致病因素(病菌)聚積於此,到了春夏季節,濕毒與瘟疫相交織,使各種東西易腐爛霉壞,人則易受瘡瘍侵害。此病是霉變引起疾病,叫做霉瘡。因為梅毒的皮膚病變有的類似楊梅狀,故又稱此病為「楊梅瘡」或「楊梅大瘡」。它是由廣東、廣西等地向全國傳播的,「起自嶺南之地,致使蔓延通國,流禍甚廣」。

  

  陳司成著作《霉瘡秘錄》書影

  梅瘡之疾,為害深重,使人「形隕骨枯」、「喪身絕育」。陳司成甚為憐憫,遂細察氣運、天時、病原傳染及患者嗜好,潛心研究此病診治,成為中醫梅毒學家,並寫成《霉瘡秘錄》一書。

  陳司成的《霉瘡秘錄》共收集病案29則,均為典型案例,包括各期梅毒。關於梅瘡治療,均服用陳司成親自配製的生生乳而治癒。而生生乳即由砒霜等原料,經高溫燒煉而成。陳司成反對直接用生砒霜,以防中毒,鍛煉后的砒霜可以毒攻邪(即平常所說的以毒攻毒)。陳司成《霉瘡秘錄》中記載的29例病案,被他治癒的有28例,只有一例,因患者吝費罷葯未能痊癒,治癒率竟達99.9%,可見砒霜、水銀運用得當,對梅毒有特殊的療效。

  清朝祁坤於1665年撰寫的《外科大成》,也記載了用砒霜和水銀加工水銀膏治療梅毒的事情。

  治蠱鼓病

  道光初年的一天下午,江蘇淮安名醫吳鞠通正和好友對弈,忽有人來報,有一垂危病人抬在門外,請先生看病。

  吳鞠通仔細觀察病人,只見他面色蒼黃,氣息奄奄,腹脹大如鼓,腹筋暴起。他對來人說,這是蠱鼓病,腹中要麼有蟲,要麼有血。病家說,病人生此病已經有好幾年了,經常說肚子痛,現在痛得更厲害了,曾經用過楝草根皮打過蟲,也吃過烏梅丸,有過一定效果,但未根除,還是經常發病。前天,其老家一位郎中也說這是蠱鼓病,讓病人吃了三分白信(白砒霜),腹痛好一些了,可現在更厲害了,所以來吳先生這裡求救。

  

  吳鞠通像

  吳鞠通說:「此病蟲蠱不錯,用信石也不錯,只是謹慎太過。用量太小,葯不壓敵,我今用信石一錢打粉,回去後用涼水沖服,可將蟲斃,隨後由大便排出,此病可愈。」病家站在一旁,說:「吳先生,砒霜可是毒藥啊,用量是我們在家用的三倍還多,不會出什麼事吧?」吳鞠通說:「病我已看了,方得由我來開,醫生者,生命所託,我豈能拿生命開玩笑。方已開出,我當負責,你照用是了,如有情況立即找我。」

  病家取葯之後,便將病人抬回,到家服藥后,果如吳鞠通所言,瀉下不少長蟲,最長者二尺有餘,瀉后腹脹變松,腹痛也止,腹也變小如初,知飢索食。全家為之高興,消息傳遍鄉里,都說:「吳鞠通真神醫也!」

  總之,砒霜能解毒治病這種現象叫拮抗作用,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以毒攻毒」、「一物降一物」。葯之太過就變成了毒,控制毒力反過來又變成藥,千百年來莫不如此。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4: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