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雖然在緊張激烈的政治層面計劃生育變為了事實上的政治禁區,但是在操作層面,計劃生育工作卻從來沒有停止,只是負責計劃生育工作的「印度家庭計劃部(Family Planning)」把幌子換成了「印度家庭衛生和福利部(Health and Family Welfare)」,極具爭議的男性輸精管切除術也被女性輸卵管結紮術所取代。面對世界上最快的人口增長率和最尖銳的資源矛盾,任何負責任的印度官僚(不是政客)都不敢放鬆計劃生育工作,每年大量的資金和政策資源依然從聯邦政府源源不斷流入地方政府,用於落實計劃生育工作。
通過建立初級衛生中心(primary health centers)和次中心(subcenters),印度政府將計劃生育延伸向農村地區。到1991年,全印度有15萬個公共醫療機構提供計生服務,主要是婦女輸卵管結紮。除此之外,印度政府還曾推出各種各樣的計劃生育全國計劃:針對產後婦女的《全印度醫院產後計劃》、針對城市貧民窟婦女的《初級醫療衛生設施再組織計劃》,為結紮手術婦女預留床位的特殊住院項目,在農村推廣宮內避孕器(IUD)的創新項目等等。然而,由於整體衛生水平和執行能力低下,這些項目很難達到預期的目標,反而因為種種醜聞而成為眾矢之的。例如,2014年在恰蒂斯加爾邦(Chhattisgarh)的一家由廢棄醫院改建的「絕育營地(sterilisation camp)」就爆出了駭人聽聞的大規模醫療事故事件,14名婦女在接受絕育手術之後死亡,隨後假藥、不潔的診療設備、缺乏預診等一些列醜聞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