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諸葛亮影響中國的真正光芒在哪裡?zt

[複製鏈接]

4795

主題

4842

帖子

709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吃貨一號 發表於 2015-9-26 1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吃貨一號 於 2015-9-26 11:34 編輯


  記得小時侯接觸「三國」,是從那一本本的小人書開始的,那時心中自然也沒有什麼審美觀念以及忠奸、善惡之分可言,充其量只是看著連環畫上的英雄好漢們馳騁疆場,拼個你死我活的情節覺得好看、過癮而已。那時最佩服的人物也還是關羽、張飛、趙雲這樣力敵萬人的猛將,而對於書中神機妙算的「天下軍師」,儘管也順帶著喜歡了,但印象總是不深。

  後來稍長幾歲,便又開始捧著厚厚的《三國演義》來讀(當然是毛本),小說的魅力與連環畫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一口氣讀下來,心中對這位「諸葛軍師」的佩服不禁又增加了幾分:他,總是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絕代的智謀是他的資本。但是,這樣一位有著通天徹地之能的神人,為何最後卻沒能完成統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而是積勞成疾,病逝軍中呢?

  這以後的年歲里,對「三國」的愛好始終未減,在興趣方面也由小說轉到了史實,《三國志》及裴注自然是要看的,並且還看了一些內容基本都涉及三國歷史的書籍和文章。有許多次,在讀罷史書、看過所謂「翻案文章」的掩卷沉思之時,連我自己也曾一度動搖過,有時甚至覺得:孔明這人還真不咋樣!

  然而,當自己真正靜下心來,重新拾起原本以為讀得很熟的《三國志》、《三國演義》細細品讀、反覆回味之後,才覺得諸葛亮的形象逐漸高大、豐滿起來,如同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超過了所有的人,牢牢佔據了心中那獨一無二的位置。於是我終於發覺,童年時心中的那座豐碑其實從未動搖過,更加沒有坍毀;而真正動搖的,原來是我自己。

  我想,如果說諸葛亮是一顆高懸於蒼穹中的明星,在我感受到他耀眼奪目的光芒之中,首先便是他的公平、無私。身為一國丞相,家庭生活卻如此簡樸,以至「蓄財無餘,妾無副服」,當然更為人所知的則是他在給後主的表章中說「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才,以負陛下。」從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位傑出政治家崇高的思想境界。諸葛亮在漢末大亂風雲際會之時為劉備規劃三分,在強曹雄孫的夾縫中助劉備建立霸業,把區區一州之地治理得在三國中最有條理,其功勞不可謂不大;受遺詔輔政,後主以父事之,「政由葛式,祭則寡人」,事無巨細,皆亮專之,權力不可謂不重。功大而權重,但諸葛亮的發展邏輯並不是廣廈富麗,美女充盈,財寶流溢,穀米陳腐,而恰恰相反,是家無餘財,妾無副服,這不正說明了他的功業、權力不是為了個人嗎?那些已經或即將要被牢牢地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野心家、貪官污吏們能不對此感到汗顏、自慚無地嗎?克勤克儉,天下為公,武侯有之矣!

  諸葛亮的光芒,其次是他的正直、忠誠。他出生在一個令曹操都感嘆不已的官僚世家,家風廉潔,疾惡如仇。累世家風的潛移默化,幼年時的耳濡目染以及那個時代盛行的道德標準和名節操守,這一切的一切,都決定了他的政治理想只能是「攘除奸凶,興復漢室」,所以他才「智恢宇宙而終不北向」,在時人的不解與嘲諷中默默地等待自己心中理想的明主。當他找到劉備后,正當「興復漢室」的事業一步步地達到顛峰之時,劉備卻倒下了。從建安十二年(207年)算起,劉備與諸葛亮已經相識16年了。16年,可以說,劉備是用了自己生命四分之一以上的時間,用自己艱苦創業的經歷,去感受諸葛亮的才華,感受諸葛亮的智慧,感受諸葛亮的正直,感受諸葛亮的忠誠,感受他與諸葛亮情同魚水的君臣關係。正因為他太了解諸葛亮,所以才沒有必要對他進行任何試探,所以他才說出了那句令後人百般附會的千古遺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是始終如一的真誠和信任,這是至死不渝的真誠和信任。諸葛亮感到,劉備的託付是不能完全接受的,所以他才僅僅答應了自己以畢生精力作好輔政大臣,這是他對劉備給予權力的極致選擇,他只能答應自己所能辦到的事,決不虛應自己不願做、不想做的事,哪怕是對一個彌留之際的人的真誠請求!劉備走了,走得雖有些遺憾,但卻很坦然,因為他把未竟的事業和希望託付給了自己最信賴的人。對此,陳壽評論說:「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勝軌也。」這種對君臣永別之際的高度讚揚,不僅昭示著後來的明君賢相,而且也深深地感動著像我這樣的平民百姓。

  最後,我想談一談諸葛亮的光芒之中最為絢爛奪目,惟仰視方可見的那部分,這便是他對於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撓、為之奮鬥直至生命最後一刻的執著信念。也正是在這一點上,我才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並非什麼不慚的大話,如果說上文中孔明的幾個閃光點是大政治家的境界,凡俗如我者有生之年恐怕也難以望其項背的話,那麼對於理想的不盡追求,卻是任何有志向的人都能夠而且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如果能夠確定,我們活著絕不僅僅是為了吃飯的話,那麼就必然有某種信念在支撐著我們,人有了它,才會海闊天空,才會更加堅定地活下去。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精忠報國、遺恨風波的岳飛;臨危授命,寧死不屈的文天祥;衛國抗敵、身死冤獄的于謙;負帝蹈海,致死不降的陸秀夫;威震遼東,死無全屍的袁崇煥……他們不是神,但卻被人們當成神聖頂禮膜拜,因為在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人格情操。

  日本中國史專家林田慎之助教授稱諸葛亮的一生為「花之生涯」,另外有位名作家認為這:「花」是指「帶有悲劇色彩的櫻花」。其實,諸葛亮的一生豈是用櫻花所能代喻的?還是用紅梅來比喻諸葛亮的生涯更貼切。他的一生確如一枝山野紅梅,任風吹雨打,雪虐冰蝕而不改本色。儘管他最終無法逃避大自然運行的法則,終有凋謝,但卻敢於而且能夠在百花凋殘的時候開放出絢麗的花朵,他給予這世間的不僅是一種賞心悅目的裝點,而更是一種人生,一種神韻,一種氣概,一種風骨,一種精神。他留給人們的是一種鮮紅的人生,一種清新的神韻,一種奮鬥的氣概,一種不朽的冰姿風骨,這不正是支撐起人類文明進化過程中仍不可或缺的那種悲劇英雄之魂嗎?「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托翁斯言,誠為武侯之今挽。

  「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仍非堅持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種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大半個世紀前的先生的話語到如今仍然振聾發聵,遂以此作結,並為後來同志之讀吾屬者勖。

0

主題

968

帖子

339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92
沙發
西部華人 發表於 2015-9-28 08:22 | 只看該作者
諸葛亮被中國人推崇的直接原因是他很蠢,可漢唐以後的中國人比他還蠢,所以推崇崇拜愚蠢的祖師爺而已。他制訂一個不切實際的四川與湖北相互支持的方案,還讓兄長和兄弟各為其主分散風險,這兩個戰略決策都是大迂迴,可惜迂迴得太大而無法相互支持只是分散了力量被各個擊破。掌權后7出岐山,還都走一條路,愚蠢之極,而司馬懿每次都是在不同地點突襲他的糧草,那次空城計是司馬懿一心要堵截其糧草而查看車轍數量,發現車轍不多料定是小部隊,司馬懿不願與小部隊糾纏退而去尋找其大部隊的糧草,可最後發現諸葛亮連年戰爭已使蜀國窮兵黷武,其每次出擊就只帶那點糧草,所以司馬懿後來乾脆就守城耗死諸葛亮。魏延幾次要改道學韓信直接取長安,諸葛亮不許的原因就是怕魏延成韓信而無法駕馭,最後諸葛亮留給蜀國是國庫空虛,內憂外患,他剛愎自用嫉賢妒能,使蜀國人才盡失,最後竟把最後一個先鋒官魏延也殺了,諸葛亮可謂禍國殃民,耗空蜀國是其最大貢獻。蠢人最喜歡豬革亮啦。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12: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