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貫穿三世是如何實現的. [列印本頁]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0-6-16 12:30
標題: 貫穿三世是如何實現的.
恭請大德們參考以下一文 :


唯物論的思想,認為人一切的精神活動,完全是依附於身體而存在的,因此人死了之後,所有的精神活動也隨之停止,沒有所謂的「靈魂」,也沒有未來世──這當然是典型的斷滅論。斷滅論是以物質為中心而有的想法,所以除了少數有在探討心性的醫師以外,許多西醫看到頭腦被麻醉以後意識就無法生起,他們就很單純的認為意識是依頭腦而存在的;他們不想探究心性,只依生物物理而認定意識的根源,是很物化的。而且一般西醫熏習西方醫學久了以後,往往有職業傲慢,對於佛教的教理不樂信受,關閉了另一扇生命智慧之門。但是,意識是否真的如他們所想的那樣只依頭腦的存在而存在?事實並非如此:

  先回到斷滅論來講,斷滅論是無法成立的,因為一直都有修行人在禪定中見到自己或他人的前世;也有人在被深度催眠時,可以回憶過去世的情景,這都證明確有過去世的存在。又從許多事相中,譬如出生才五、六歲,就懂得作曲,而且後來成為大作曲家,此事在歐洲古來已有;在其他的人文、藝術方面,也常常有這種現象;又如佛門之中,數萬人精進參禪直到老死,總是無法真悟,卻有人學佛數年就悟了,並且悟得很深入,且能破邪顯正而沒有人能推翻他的證量。這些現象都顯示是往世的種子現行所致,才能做到他人無法成功的事,這就顯示人類及眾生都是有前世熏習的。

  但是頭腦只能存在一世,而且一生熏習的種子都只存在頭腦中,死後才會轉入第八識心體中而帶到未來世去;假使意識的存在完全是依頭腦而有,而前世的頭腦並未來到今生,前世所熏習的種種世間法及出世間法,也就不可能帶到今生來了!那麼前面所說的種種生來就異於常人的特殊人物現象,也就無法存在了!可是現見許多人具有前面所說的特異現象,顯然是別有一心執藏了前世所熏習的法種來到今生,但絕不會是頭腦,因為從來不曾有過頭腦來入胎的事情。由此證明頭腦只是意識生起的助緣而已,而往世所熏習的種種法都不是此世意識所曾經熏習過的,由此證明另有一個常住心存在;只有常住不斷的心,才有可能是意識生起的根源。

  人既然都有過去世,當知也有未來世:既能從前世來到今生,今生就一定可以去到未來世。過去世和未來世的色身與頭腦,和此世的色身及頭腦顯然不同。可是三世的性格,以及因果報應,卻有一種連貫性;所以有人聰明才智極高,可是一生奮鬥的結果還買不到一間公寓住;有人傻憨直心,並無世智辯聰,卻是處處得利,享福一生;有人少時出家,專心參禪五、六十年,直到老死仍然落入意識境界而無法證悟;有人壯年才開始修行,亦不出家,但是五、六年後就悟入了,而且能破邪顯正,做出別人所不能做的事,不怕得罪大師們,由此可以看出心性與過去世並無多大的差異。從這些事實,在在顯示了因緣果報的一貫性。既然人人各有前世的熏習種子在此世現行而顯示各人心性生來就不同,就已證明必有貫串三世的心存在,而不是由物質的頭腦來產生意識覺知心。

  至於貫串三世的心,共有二個,一個是能夠受熏持種、記錄業行的心,那就是第八識心;另一個,就是表現習氣和執著性的心,那就是第七識末那。由於有這二個識的存在,才能夠有因果報應和前後世性格的一貫性。假使意識單依五勝義根的頭腦就可以出生,則所有人的智愚健衰就應該都一樣,都依色法頭腦而生意識故。假使說是基因有異而致各人心性果報有所不同,這也說不通,因為依照基因存在的或然率來看,將會使得每一種人都會不斷出現在人壽百年的循環週期中,那就應該每一百年中都會有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耶穌等世間俗人及世間聖人出現,也應該每百年就會有佛陀出現於人間,因為基因都已被遺傳下來了。若是純由頭腦作為意識出生的因緣,則同一對父母所生的同卵雙胞胎子女,基因相同,應該心性與福德都相同,可是卻明明有很大的不同,單是心性的差異就很使人覺得詫異了。所以事實是:頭腦只是意識出生的許多助緣之一,不是唯一的助緣,更不是意識出生的因緣。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18 05:46
I have been thinking about this for a long time.  This is a reasonable approach.  But, I think there should be more, a lot more than that.  Think about if there are limited numbers of souls in this world?  Can we reincarnated into other species?  If not, there is more and more human beings coming to this world.   Where are these souls coming from?  (That is not reasonable to assume that an ant's soul to become a human being soul in the turn of next life).  I can only imagine there are more Earth like worlds exist in time/space and we share the pool of souls and advancing to become what I call "Complete Unity" stage (或稱成正果).  I believe to live/living is a stage of learning through time and we gather up knowledge, feeling, wisdom and cast all them together into 受熏持種、記錄業行的第八識心 and 另一個,就是表現習氣和執著性的心,那就是第七識末那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if we do that hard enough, we will carry them to the next life unconsciencously.  Bit by bit, we become better and better,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of accumulation.  From the very low life forms of bacteria working to the way up to be human beings that we are now and on way to become 佛緣, a complete form, it can takes numous of trials of lives and thousands of years, if not millions.  (To make it more complicated, time may not be a measuring device here because time/space is not layout as flat and continous, there maybe other space and time in the existance that we can not understand.  Because time and space can be created in a sense that will mess up our universal laws.   Our souls maybe able to jump between these space/times boundaries.)   Think about that, we will discuss if we have 緣.   (對不起中文字不太好打)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18 06:39
人既然都有過去世,當知也有未來世:既能從前世來到今生,今生就一定可以去到未來世。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6-16 12:30

沒有任何一法能從前世來到今生,同理也沒有任何一法能從今生去到來世。生命現象的本質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不是某種載體在流轉。其實,唯識的知見早在佛陀的時代就被佛陀本人破斥了,中阿含201經對此有十分詳細的論述。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0-8-18 09:35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8-18 09:42 編輯

回復 3# Dhammapala

Palla大師
請引述中阿含201,好讓玄奘法師的所有功德化為烏有.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18 09:50
輪迴與業,在印度的文明中,是自《奧義書》以來,詮釋生命現象的兩個重要觀念(真心梵我論、業感輪迴說)之一,這是說:「生命在無限的相續中,依自己的行為,創造自己未來的身分。」這樣的觀念,不但成為印度傳統文化的一部份,而且為佛陀(佛教)原則上所接受,並且隨著佛教的傳播,深遠地影響著現代的許多人,印順導師在其《印度佛教思想史》中,稱之為「業感的輪迴說」。

我,在印度《奧義書》的思想裡,有「第一人稱單數代名詞」、「常識的分別我見」、「哲學的、宗教的分別我見」、「俱生的我見」、「俱生的我慢」等多重含義,但在中文的翻譯上,都同樣地翻譯成為我,這是中文上比較不容易清楚表達的。如果簡要地歸納,可以理解為兩層意思:代名詞的「我」,與哲理上的「真我」。而真我,即含有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佛法所主張的無我,主要的,是在否定此真我的存在,不管是早先佛陀時代所常說的人(有情)無我,或是後來大乘佛教所重的(一切)法無我(空)。這是佛法所不共於外道的核心教說,也是佛教三法印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般接受業感輪迴說的人,很容易就會進一步地進入到「是誰(什麼東西)在輪迴」這一層問題。《奧義書》主張:在生命的輪迴中,有個真我為輪迴的主體,稱為「真心梵我論」。真心梵我論的確能滿足多數人根深蒂固,尋求歸宿感的需要,而成為一時的風潮。然而,依《雜阿含第369經》的描述,佛陀以及過去六佛,都是洞察了生命的緣起(順、逆觀察十二緣起),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緣起就成為佛教與其他外教不共的特質,也是佛陀正覺之後,教化眾生的一大重心。依緣起的主張,必然會歸結到主宰與真我的否定、無我的結論。而佛法依緣起中道所主張的無我,否定了常人所習慣的依靠,這是一般人所難以理解的。如依《雜阿含第58經》的描述,佛陀的時代,就有比丘(異比丘)在佛陀說法時,心裡面有這樣的疑問:「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中阿含第62經——頻鞞娑邏王迎佛經》也描述有摩竭陀人在佛陀說法時,暗自裡想:「若使色、覺(受)、想、行、識無常者,誰活?誰受苦、樂?」

到了佛滅百年(約—三○年),印度佛教開始分化,進入到部派佛教時期。在這以後的兩百多年間,各部派對生死輪迴、業報流轉過程等問題,持續得到多數論師的關注,而論究從死到生如何轉移,中間是否存在某種狀態?這個狀態的性質又是如何?這樣,多數的部派,都不免涉入了探求一切法「自性」(自體之本性、各自具有的體性)有、無的形而上哲學領域,以及「本識」思想的開發與論辯。這些思想的發展,並且繼續影響往後大乘三系思想的開展。

佛陀對於生命從死到生的描述,在漢譯的《阿含經》中,有幾種不同的翻譯:最常用的是「識」,其他的有「異陰相續」、「與(餘)陰相續生」、「神識」、「識神」、「精神」或「神」、「香陰」、「意生身」等,但在南傳的巴利文《尼柯耶》中,與之相對應的經文中譯(高雄元亨寺譯本),則只使用「識」(《S二二‧八七——跋迦梨》、《M‧三八——愛盡大經》)、「心」(《S五五‧二一——摩訶男》)、「康達婆」(《M‧三八——愛盡大經》)等。不過在漢譯《阿含經》中,對「識」、「神識」、「神」,乃至「香陰」是什麼,也沒有特別作進一步的描述與解說,或許當時更注重的,是從死到生驅動力(集)的探討,以及更關注於如何止息這個驅動力的修行方法(道)吧!

部派時期的論師們,或依據《阿含經》等傳承經典與禪修體驗,開始出現「細心」說,來進一步解說心的微細狀態。然後繼續發展出「假名我」、「根本蘊」、「集起心」、「不可說我」、「窮生死蘊」、「有分識」、「根本識」等說法,乃至於後期大乘的(雜染)阿賴耶識,與(清淨)如來藏說等不同的思想體系。這些說法與思想體系的建立,都或多或少是為了生死輪迴而立論的。

不論用怎樣的名稱,建立怎樣的立論體系,總是在適應不同根性眾生的理解(契機),而最後目的,則當期望將之引導進入趣向解脫的修行(契理)。讓我們再回頭來看佛陀對「誰當受報?」「誰受苦、樂?」的回答:佛陀在《雜阿含第58經》,以五蘊「無常、苦、非我、非我所」回答異比丘;在《中阿含第62經》,以「眾生因緣會相連續」回答摩竭陀人。佛陀的回答,沒有直接說明誰在受業報,表面上看來,好像答非所問,其實,佛陀是直接從問題的根本錯誤處——我見,來著手糾正的:在過去的生命裡,沒有一個實在的、常住的、獨存的內涵,不管稱他是我、真我、靈魂、實我、自性等的;在當下的生命中也沒有;就是將來從死(這一期生命)到生(下一期生命)的過程中也不會有。在生命流轉的任何時空裡,經由蘊、處、界的交互作用,不斷地有新的業力生成,舊的業力消逝、潛存。業力,是「經驗的反應」,「生活的遺痕」,也可以理解為「自己的行為,對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是在自己的心、意、識中作用,乃至從此世(生)至他世(生),不斷地消長、變化著。若就積聚、記憶的作用,說是心;若就對來生愛染、執取的作用,說是識(有取識)。但不管怎麼說,這當中,不存在任何恆常、不變的部分,可以視為真我的。所以,佛陀會在《中阿含第201——嗏帝經》,呵責嗏帝比丘「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說法了。

為了方便說明與理解,對愛染有餘的眾生,從死到生的過程,說是以某種狀態的生命形式銜接相續、流轉輪迴,也並無不可。只要能認識到這個狀態,不存在實在、常住、獨存的內涵,在任何時空下,都是隨順因緣,無常無我的,那麼即使稱他是「神識」、「假名我」、「根本蘊」……等等,似乎也都無妨了。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0-8-18 10:01
回復 5# Guest from 99.227.40.x

」隨順因緣「沒有一個主體過渡,那就很容易做成」A做業,B受用,B做業,C受用的
場面吧!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0-8-18 10:26
回復 2# Guest from 64.105.172.x

謹以我所學, 所知, 所信談一下遊客兄所提的 issues :

1)佛法所說有情眾生是無量無邊的, 並不是limited, 我們所居的地球只是無量世界海的一粟, 因此你概念上的靈魂當然也無量無邊. 別的世界的有情如果和我們地球的眾生有共業因緣, 也是會到這裡來 and vice versa.

2)佛法談到六道輪迴, 因此當然可以 reincarnate into other species.

3)我所認識的佛法談到每個有情身上都有相同的法身,ant的身上也有,ant之所以成ant是因為果報流注的現象讓它有那種低劣的身識, 但它的法身在【體】上是和所有非ant的有情相同, 平等平等。但是據我所學, ant直接轉生人類的機會應很渺小, 它在ant的業報受完後應還會轉生至比它那ant業報較輕的species, 全依它自己的業報.

4)你提到時間, 不過我的觀念認為時間其實只是眾生覺知心的一種虛相法, 因為佛法也提到法界沒有一個開始, 也沒有結束, 我所了解及相信的佛法提到成佛的時間要很久很久, 但我無所謂, 因為我對時間的觀念也許和你不同.

5)另你所說的universal laws, 在我的概念也和你不同, 你所認知的現象界只存在和你有同業共分的有情的意識心中, 是以你人類的覺知本位去思考, 例如你所說的時間, 人間的幾年可能才等於天界的一天, 無色界中的意識心入於無想定中幾個剎那可能人間己流轉過數十萬年.

最後關於七, 八識, 你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文章, 不過因為是我回您的貼所緣起, 我必須也以一個教徒的身份告訴你, 如果不相信放下即可, 不要出言或為文誹謗, 經上告訴我們謗如來藏法成一闡提人, 永斷善根. 您相應否, 是您的因緣, 但我必須告訴您我所相信的事, 以免變成我害你 :

【關於三轉法輪之唯識正理,分為兩門來說︰在虛妄唯識門裡面顯說「無我」,在真實唯識門,則顯說無我性的「真我」。虛妄唯識門顯說「無我」就是處處告訴我們:眾生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要以什麼為因?要以什麼為緣?然後才能生出色受想行識,才有眾生的五蘊我,才有見聞覺知的「我」。「眾生我」是由色法開始的,這個色法以如來藏為因,以過去世意識意根所造作淨染諸行所成的業種為緣,加上父母為緣、四大為緣,所以生起我們的色身;有了色身以後,才有我們見聞覺知的心。這就已經是告訴我們:我們人以為真實不壞的「我」,其實是假我,是由藏識因及種種緣而假合形成。虛妄唯識門就是告訴我們: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假合而成的「我」是虛妄的,不是真實不壞的,所以虛妄唯識門宣說一切法無我--當然包括眾緣所假合而成的離念靈知心--都是不具有真實不壞性的假我,不是常住不壞的真我。

真實唯識門則告訴我們:阿賴耶識不是真實「我」,因為阿賴耶識中含藏了許多導致有情生死輪迴的種子,使得有情落入分段和變易生死之中。由於阿賴耶識含藏了無明種、業力、煩惱種,令有情輪迴生死,所以說阿賴耶識不是真實的「我」,說阿賴耶識非真。然後在這真實唯識門中,又宣說阿賴耶識中本來具足了能令有情解脫分段生死的體性--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由於阿賴耶是本有的這個涅槃性,所以佛門中人可以依此涅槃而修斷煩惱,成就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無住處涅槃;由此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體性,能令佛門中人斷除無始無明中的一切所知障隨眠而成究竟佛道。阿賴耶具足了如此的特性,所以證得阿賴耶識的人,可以依憑阿賴耶的證驗,及深入了知祂的體性,而具足解脫慧與般若慧;具足了這二種慧,就斷盡了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這時的阿賴耶識便改名為無垢識,也就是佛地的第八識--真如--真正的真如。

所以真實唯識門所說的阿賴耶識是說:阿賴耶是雙具有性與空性,雙具生死輪迴性與涅槃解脫性,雙具染污性與清淨性;若不入佛門修證解脫道,則阿賴耶識成為眾生輪迴之因;若入佛門修學解脫道,則阿賴耶識即成解脫輪迴之因。若不入佛門修證佛菩提道,則阿賴耶識永遠不能轉變成佛地真如,則是虛妄識;若能進入佛門修證佛菩提道,則阿賴耶識其實正是未來佛地真如之體,則是真相識,是真正之「我」;所以因地的祂是虛妄性又非虛妄,如此非虛妄非不虛妄而成就中道。

這就是說:唯識種智中,虛妄唯識門所說的五蘊無我、十二處無我、十八界無我,展轉所生一切法也都無我,說蘊處界及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這就是顯說「無我」。唯識種智中,真實唯識門所顯說的「我」,則有四種顯說,那就是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以及真常唯心。

什麼是業感緣起?就是說十方三世一切有情,在世間造了善惡業以後,一切善業種子及惡業種子都記存在阿賴耶識中,將來便由這些業種,引生善報以及惡報,名為業感緣起。世間俗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即是業感緣起--由善惡業之種子感應而有未來之順違果報。譬如有人學佛以後開始修集福德,慈濟布施、買物放生;或者供養三寶,護持正法,乃至為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而出頭摧邪顯正,都是善業淨業,未來必定感生良善果報:這種由善淨業而引生良善果報之現象,名為業感緣起。

緣起不一定是令人厭惡的,也有正面的現象與事實,也就是說:作了善業,必定生於三善道,受用世間快樂;生於三善道之後,如果志得意滿,侵欺眾生,不考父母公婆,忤逆師長,誹謗正法及諸賢聖,乃至諸佛,捨壽之後,就墜入三惡道中,受盡種種不如意境界,乃至地獄中種種慘不忍睹之刑罰,歷經多劫受生於餓鬼畜生道,展轉報盡才能重回人間受生,這都是業感緣起。

十方三界有情,由於造作種種善業惡業,無量劫來不知應斷我見我執,所以捨報之後,又重新受胎於三界之中,這就是業感緣起。★業感緣起的意思,是說一切有情所造的一切善惡業,都會一直潛藏在各人的第八識中,隨著有情世世轉生而遇緣現行,所以龍樹菩薩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際會時,果報還自受。」但業感緣起並非全部是貪染的、惡劣的,也有正面的、善美的,譬如各位修三福淨業、護持正法,來世必得可愛異熟果報,不論世間法或修學佛道上,都必順心如意。然而眾生的業感緣起,通常是負面的--違背眾生心之所樂,這是由於眾生不瞭解業感緣起,為求一時之離苦及愛樂,而造作惡業;由此惡業而感應生起未來世的長時受苦,這就是業感緣起。

第二種緣起名為賴耶緣起。賴耶緣起是說眾生所造一切善惡業,以及所熏習的一切善染法、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不論是什麼法,都落在阿賴耶識之中所集藏。由於阿賴耶集藏你所造作熏習的一切業種以後--你的無明種也集藏、業種也集藏--那你因為阿賴耶識,就有了三界的生死輪迴,於三界生死輪迴之中,往世所造業種,以及所熏無漏法種,就會一一遇緣現行;這些無明種、業種,及無漏法種淨業法種,都由各人的阿賴耶識集藏,隨著各人的轉生而帶到未來世去,一世一世遞傳不滅;除非遇緣現行受報,否則業種將會永遠存在各人的阿賴耶識中,等著緣熟時現行受報;這種阿賴耶識集藏一切法種不滅、遇緣而起的現象,就是賴耶緣起。換句話說:眾生所造的一切善惡業種,以及八識心王的一一種子,以及眾生因不明實相、不知解脫道,而熏習種種外道邪見和我見我執所成的無明種,都集藏在阿賴耶識中,因緣成熟便會現行。

賴耶緣起就是一切法的緣起,離開阿賴耶識,就不可能有一切法的緣起緣滅;所以,一切世間法的緣起緣滅,包含一切有情蘊處界的緣起緣滅,都是以阿賴耶識為因,乃至佛法中所說解脫道之蘊處界緣起性空之正理,以及佛菩提道之實相般若與一切種智,都依阿賴耶識而起,這就是賴耶緣起;阿賴耶識集藏八識心王之一切種子(功能差別)故,阿賴耶識無始劫來恆不斷滅而集藏有情所造一切業種以及所熏一切無明種故。

但是,賴耶緣起之正理,在此末法時期,已經無人能修能證;雖然有人講解唯識學時會說到賴耶緣起的道理,但卻無力親自證實祂。更嚴重的是密宗的應成派中觀,堅決否定阿賴耶識,不承認有這個第八識,使得佛法墮入斷滅論、無因論中;譬如印順法師和達賴喇嘛都否定第八識,不承認有第八識。印順法師認為有情眾生造業以後,業已經過去了,業過去以後,不須有第八識執持業種,業種自己能去至未來世而起現行,所以他們應成派的一切中觀師,都認為不須有阿賴耶識執持自己所造的業種,這種觀念是邪見,墮入外道無因論中,不是佛法。這種邪見有很多的過失,我的書中已經舉出許多較大的過失,加以分析辨正;這裡只舉出一個較大的過失來說:

業行完成而成就業種以後,如果不是由各人的第八識執持集藏,則業種如何可能存在而不滅失?若不是由各人的阿賴耶識自己集藏,那就表示他人所造的惡業善業有可能於未來世在自己身上現行受報,那就變成修福修淨業的人,一生勞苦所修的福德與功德,都可能唐捐其功,對自己無益亦無果報;可能別人前世所造惡業會在自己此世身中受惡報,也可能自己前世所修善業會在別人此世身中受福報,那就因果錯亂、無因無果了。如果說業的種子不須由各人的阿賴耶識集藏,而自然存在虛空,由虛空所持,那也是有大過失的;且不說虛空只是名詞,因待色法而建立,單說眾生日日造業熏習虛空(假設虛空是實有法,是能執持業種)而只有少數人在修淨業、在熏習淨業,那麼虛空中的貪染及種種之惡業種必定越來越多,無明我見邪見的熏習也必定越來越多,請問:「眾生每天在熏習這麼多業種,虛空中的無明什麼時候才能斷得盡?」

但是,你不用 耽心,因為虛空中沒有業種及無明,因為每個人的業種及無明都由自己的第八識所執藏,別人熏習的一切染業種子與你無關。你只要斷你自己的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你就可以成就解脫果,就可以成就究竟佛果。所以別人的業種和無明與你不相干,所以你吃飯你飽,他不肯吃飯他就挨餓,跟你無關,那大家就可以安心向道;這個就是講賴耶緣起--一切業種和無明都依附於各人阿賴耶識而集藏,遇緣而現起。

第三、講真如緣起,就是說這個真心阿賴耶識,眾生是個個本具。但是裡面有無明和業種,還有種種無漏法種等,你如果把業種修除掉,把一念無明的根本煩惱修除掉以後,三界生死的現行也就斷了--從此以後不再受生,祂就成為異熟識、庵摩羅識,這個時候就改名叫做第九識,其實還是同一個識。你再把剩下的那些種子隨眠修除,又將無始無明的無明隨眠、也就是塵沙惑全部斷盡,斷盡以後--達到最後的一分也全部斷盡的時候,祂就成為佛地真如,就改名為第十識,又名無垢識,也就是真如,可是祂還是第八識。這個佛地真如是從因地的阿賴耶識修行轉變清淨而成,你不修行轉變祂的內涵,就不能成為佛地的真如,你用功去修行就可成就,這就是真如緣起。

所以,真如緣起才是真正的佛法,真如緣起才能成就中道的真實義,為什麼呢?因為真如非修行非不修行能得--你不修行就不能證得佛地真如;你修行也不能得,因為真如之體阿賴耶識,是你本來就有的,不是修行以後變來的;祂的清淨性也是本來就有,所以非因修得;但是你如果不參禪求悟,你就不能證得。所以真如非因修行而得,非不修行而能得,這叫作真如緣起--依第八識阿賴耶識而修佛法。

第四是真常唯心:真常唯心就是明心的人證得阿賴耶識以後,漸漸了知佛菩提道之二主要道,他就開始悟後起修,去斷除煩惱障的現行,成就解脫果而不取證;另一方面則是跟隨善知識修學般若的別相智及一切種智,一分一分斷除所知障的隨眠;在進入初地通達位的時候開始,在修除「修所斷的所知障隨眠」時,也同時作意修除煩惱障的習氣種子;第八地起,任意除斷煩惱障習氣種子。直到最後身菩薩位,斷盡最後一分極微細的所知障隨眠與煩惱障習氣種子,到達最後究竟佛道,這叫做真常唯心。

真常唯心為何叫做真常?因為你的第八識裡面所藏一念無明種子現行的現象全部斷了,一念無明的習氣種子也已經斷盡了,第八識裡面無始無明的所有粗細一切隨眠也全部斷了,那你第八識所含藏的所有種子統統存在佛地金色身的真如裡面,究竟清淨究竟圓滿,永遠不再接受新的熏習,也就統統不再變異了。從這個時候起,真如的內涵種子是恆常不變的,所以說變易生死已經斷盡,這樣,你的第八識才是真正的常。真正的常才可以說是究竟真實的「我」,才是真正的如,這叫做真常唯心。

真實唯識就是講這四門,這就是說:你已經斷盡煩惱障的習氣和現行,你也斷盡所知障的一切隨眠,這樣也就是佛地的常樂我淨,因為真如種子已經不再熏習變異了,是常;常所以是樂,真正的樂、才能夠說是「我」。有變異就是無常的法,無常的法當然是無我;無常當然是苦,苦怎麼會是「我」?苦當然不願意是「我」,誰願意是苦的「我」呢?然後,這樣斷盡煩惱障的習氣種子和所知障的一切隨眠,第八識究竟清淨,前七識當然也就永遠不與染法相應,究竟清淨;這樣的第八識才是真實的「我」,這叫做真常唯心。所以真常唯心正是真實的佛法,太虛大師這個說法才是正確的.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0-8-18 10:35
回復 3# Dhammapala

Dhamapala 兄,你這不正就是佛陀所大力破斥的【斷見】,小心謗佛謗法,不過可能您無所謂,因為您不信因果, 關於阿含,我倒可以提出一籮筐的証據佛陀說有本識.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18 11:08
回復 6# Djogchen


another example of complete wrong views. how could one who has understood the dependent origination clearly has such a view? Did you see the connection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the law of cause and effect proclaimed by the ancient Buddha, and how such doctrines give ris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non-self" or "anatta"? If you have such understandings, the questions you raised here and the ultimate "self" that confuses such people like WilliamLye will not arise. Please read the abhidhamma pitaka to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actually the ancient buddha is teaching.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0-8-18 11:29
回復 6# Djogchen
正是這麼說, 作惡多端也無所謂,反正緣起飄來飄去,我殺人別人受, 別人布施我得果. 真正違反阿含正教的說的【異陰"相續"】,所謂不同的五陰,其實是相續的事實。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18 11:44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0-8-18 11:46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Dhamapala 兄,你這不正就是佛陀所大力破斥的【斷見】,小心謗佛謗法,不過可能您無所謂 ...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8-18 10:35

不接受唯識,就叫【斷見】?問題是唯識卻是【常見】,你打算咋辦呢?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18 11:49
回復  Djogchen
正是這麼說, 作惡多端也無所謂,反正緣起飄來飄去,我殺人別人受, 別人布施我得果. 真正違反 ...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8-18 11:29

我建議你將雜阿含335經細心參究一番。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0-8-18 12:30
回復 11# Dhammapala

這問題我們以前就交流過嘛,唯識怎會是常見 ? 常見是指梵,我,是緣生法的第六意識, 唯識的第八識非梵,非第六意識我,非五陰十八界我,非三界我,非斷非常,非男非女,非Dhammapala非
WILLIAMLYLE, 絕不是你所指意識常見的常,兄所說並非事實.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0-8-18 12:40
回復 9# Guest from 99.227.40.x
建議您使用中文發帖,佛法浩翰,我努力以中文閱經寫文,還深深發覺自己還有嚴重的文字障,怎會是您隨意引用西洋一些一神教或全無身心實証的所謂學者考証的東西所能對談 ?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18 15:55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0-8-18 15:56 編輯
回復  Dhammapala

這問題我們以前就交流過嘛,唯識怎會是常見 ? 常見是指梵,我,是緣生法的第六意識, 唯識 ...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8-18 12:30

你這叫「換湯不換葯」。名相不同,內裡別無二致。把雜阿含335經、中阿含201經這兩篇開示認真讀一讀吧。
如果我料得不錯,你該是蕭平實居士的弟子吧?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0-8-18 21:33
回復 9# Guest from 99.227.40.x

希望這位仁兄翻譯成中文,以作指教!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0-8-19 09:02
回復 15# Dhammapala
我是很多人的弟子, 所有宣揚佛陀正法的都是我的老師, 包括您, 你的那篇」 婦女於宗教熱情中應保護自巳」 我不知巳傳給多少人看, 上面一律寫著 From Dhamapala. 不過你現在談的都是佛法根本, 例如你反對因果說, 反對有情生命延績的可証性, 這都是我所學所信的佛法所嚴重破斥的邪說, 我必需以護法護教的責任來回應, 不然我真不知道我身為一個佛弟子的知見在那裏. 可能你對我所說也是抱相同想法吧.

你我所說的大相徑庭, 但真理只會有一種, 不是你對就是我對, 既然如此, 就讓有緣看到的朋友各憑福德因緣, 自惜法身慧命吧.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19 11:27
例如你反對因果說, 反對有情生命延績的可証性, 這都是我所學所信的佛法所嚴重破斥的邪說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0-8-19 09:02

我沒有反對因果說,只是不同意把因果和因緣混為一談;至於生命延續,我也沒反對,只是不同意用唯識的觀點去詮釋它,因為那是一種『命異身異』的邪見。中阿含二○一經裡的嗏帝比丘所宣說的今此識,往生不更異比中國玄奘法師的去後來先作主公早了一千多年,是佛教界最早的唯識論。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0-8-19 22:25
回復 18# Dhammapala


   老兄如果你真心要弘揚佛法,我建議你還是深入淺出好,」去後來先作主公「、」今
此識,往生不更異「這些深奧的字句,以我這種愚輩,丈八摸不著金剛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19 22:28
回復  Dhammapala


   老兄如果你真心要弘揚佛法,我建議你還是深入淺出好,」去後來先作主公「、」今 ...
Djogchen 發表於 2010-8-19 22:25

老兄,你可能不知道嗏帝比丘宣說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佛陀是如何訶責他的。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0-8-19 23:45
回復 20# Dhammapala

說了等於沒說!知道又怎會問你?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20 06:23
回復 21# Djogchen

嗏帝經

東晉   罽賓三藏  瞿曇僧伽提婆  梵文漢譯
民國   優婆塞    摩訶男        文言語譯

  ------------------------------------------------------------------------

     我是這麼聽說的:有一次,佛陀於舍衛城遊化,住在祇樹給孤獨園裡。那時,嗏
帝比丘生起了邪見,他說:「我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
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比丘們知道了,就去嗏帝比丘那裡,問道:「嗏帝!你
的確說過你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
性』嗎?」嗏帝比丘回答說:「各位賢者!我確實知道世尊作過這樣的開示;他說
『【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當時,比丘們就訶責嗏帝比丘
說:「你不要這麼說!不可誣陷世尊!不可誹謗世尊!這種行為是很不善的。世尊並
不曾開示這樣的法義。嗏帝!【識】由於因緣而生起。世尊曾多方借喻,解說【識】
乃基於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識】也會隨之滅去。嗏帝比
丘!你應該趕快捨棄你那種邪見才是。」然而,嗏帝比丘受到訶責後,仍然堅持自己
的見解,還一再說:「這才是真理!其他的說法都是虛妄不實的!」
     比丘們一再勸誡,都無法使嗏帝比丘捨離邪見,就去見佛陀;頂禮佛足後,坐在
一旁,稟告說:「世尊!嗏帝比丘到處宣說邪見,說他知道世尊您所開示的法義就是
『【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世尊!我們聽到這種說法,就去
嗏帝比丘的住處,問他可曾宣稱知道世尊的開示就是『【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
仍保持其同一性』。嗏帝比丘答稱他確實知道世尊您是這麼說的,那就是『【識】常
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世尊!我們當時就訶責他,勸他不要那樣
說!不可誣陷世尊!不可誹謗世尊!誣陷誹謗世尊是很不善的行為,世尊並不曾開示
這樣的法義。我們告訴他【識】乃由於因緣而生起,說世尊您曾多方借喻,解說【
識】乃基於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我
們勸嗏帝比丘趕快捨棄他那種邪見。我們這樣訶責勸誡,他仍然堅持自己的見解,還
一再說:『這才是真理!其他的說法都是虛妄不實的!』世尊!我們無能勸令嗏帝比
丘捨棄邪見,只好先離開他那裡。」

     世尊聽了比丘們這番陳述,就對一位比丘說:「你去嗏帝比丘那裡,對他說『世
尊叫你過去一下』。」於是,那位比丘領了法旨,就起身頂禮佛足,暫時告退,到嗏
帝比丘的住處,對他說:「世尊有事找你。」嗏帝比丘聞言,就去參見佛陀,頂禮佛
足後,坐在一旁。世尊就問他:「嗏帝!你可曾宣稱你知道我一向開示的法義就是
『【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嗏帝比丘回答說:「世尊!我
確實知道您說過『【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世尊接著問
他:「你說的【識】是甚麼?」嗏帝比丘回答說:「世尊!我說的【識】就是命根。
它掌管吾人一切動靜語默,乃至起心動念;不論投生此處或轉世他方,【識】造作善
業惡業,也承受善惡果報。」世尊就訶責他說:「嗏帝!你如何知道我這麼說的?你
從誰的口中聽到我這麼說的?你這個愚昧的人啊!我並不曾說過這樣的法義,而你卻
一向這麼說嗎?你這個愚昧的人!剛才比丘們訶責你的時候,你就該棄邪歸正才是。
是法非法,且待我向其他的比丘問個清楚!」

     於是,世尊就問比丘們:「你們是否也認為我曾宣說『【識】常存不滅,投胎轉
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當時,比丘們都回答說:「不是的!」世尊又問:「那
麼,你們知道我宣說的法義為何呢?」比丘們回答說:「我們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
是說【識】由於因緣而生起。世尊!您一向闡述【識】由於因緣而生起;【識】乃基
於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我們知道世
尊您是這麼說的。」世尊嘉許說:「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認為我是這樣宣說
的。為甚麼呢?因為我的確是這麼說的。我一向宣說【識】由於因緣而生起;必須具
備特定的因緣,【識】才能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
【識】依因緣而生起,也依因緣而得名。眼睛對境接物(眼觸),生起了視覺,就稱
為【眼識】;耳朵接納聲音(耳觸),生起了聽覺,就稱為【耳識】;鼻子聞到各種
氣味(鼻觸),生起了嗅覺,就稱為【鼻識】;舌頭嚐到酸、甜、苦、辣、鹹
、...等各種味道(舌觸),生起了味覺,就稱為【舌識】;身體內外因碰觸外境
或生理變化(身觸)而生起感覺,就稱為【身識】;心意對於各種事物(意觸)生起
推理、思考、分辨...等功用,就稱為【意識】。這就好比火焰,隨不同的因緣而
生起,即依生起的因緣而得名;燃燒木柴而生起的火,稱為木柴火;燃燒乾草而生起
的火,稱為乾草火;燃燒牛糞而生起的火,稱為牛糞火。像這樣子,【識】隨不同的
因緣而生起,也依不同的因緣而得名。【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接觸,各有不
同的【識】生起。」接著,世尊欣慰地說:「很好!很好!你們都知道我宣說的法
義,然而這嗏帝比丘是個愚昧的人,誤解我一向宣說的法義。自己顛倒無知,反而誣
陷我誹謗我;不但自己執邪見入於歧途,也攪擾了眾多梵行清淨又有智慧的弟子,為
自己造下惡業。嗏帝!你這個愚昧的人啊!你知道自己的不善嗎?」於是,嗏帝比丘
受到世尊這番訶責,心裡很難過,默默地低著頭,一言不發,彷彿在聽候發落似的。
世尊訶責了嗏帝比丘後,又對比丘們說:「我現在要向你們宣說究竟的法義,能斷除
一切煩惱。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也是以智慧觀察所見。你們要仔細的聽!好好的
想!那時,比丘們就很專心地聆聽開示。

     於是,世尊接著問比丘們:「剛才所舉的譬喻,所作的開示,你們明白其涵意
嗎?」比丘們回答說:「明白!世尊!」世尊又問:「生命依賴【食】而得以生長存
續,你們明白嗎?」比丘們回答說:「明白!世尊!」世尊又問:「那麼,【食】滅
則生命現象也滅,瞭解嗎?」比丘們回答說:「瞭解!世尊!」世尊又問:「倘若對
於生命現象的本質認識不清,就會發生疑惑?」比丘們回答說:「不錯!世尊!」世
尊又問:「倘若對於生命是由【食】所滋養構成的事實感到猶疑不定,就會發生迷
惑?」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世尊又問:「那麼,對於【食】滅則生命現
象也滅一事,亦不免生起疑惑?」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世尊又問:「若
以正知正見觀察生命現象,自然斷除一切疑惑?」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
世尊又問:「若以正知正見觀察一切生命由【食】所構成,就能斷除所有的疑惑?」
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世尊又問:「若以正知正見觀察,得知【食】滅則
生命現象也滅,自然斷除一切疑惑?」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世尊接著又
問:「那麼,剛才對生命本質的剖析論述,是確實可證可知的嗎?」比丘們回答說:
「不錯!世尊!」世尊又問:「一切生命莫不由【食】所滋養構成,是否可證可
知?」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世尊又問:「那麼,【食】滅則生命現象也
滅,是否也是可證可知的?」比丘們回答說:「是的!世尊!」世尊接著又問:「倘
若你們有了這樣的正知正見,卻墮於有所得的心而驕矜自滿,能否說是已得度並且真
正瞭解我曾舉的【藉筏渡河,登岸即應捨筏】的比喻?」比丘們回答說:「不能!世
尊!」世尊又問:「倘若你們獲得了正知正見,而能不貪愛執取,也不執著於有所得
的心境而貢高我慢,能否說是已經得度並且真正瞭解我曾舉的【藉筏渡河,登岸即應
捨筏】的比喻?」比丘們回答說:「能!世尊!」

     世尊讚歎說:「很好!很好!倘若有其他宗教的信徒或修行人來問你們『各位賢
者!你們所謂的清淨正見,其內涵是甚麼?有何用處?有何功德?』,你們要如何回
答?」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其他宗教的信徒或修行人來問我們『各位賢者!你
們所謂的清淨正見,其內涵是甚麼?有何用處?有何功德?』,我們會這麼回答他:
『各位賢者!正見的旨趣在於厭棄欲貪、捨離欲貪,真正地使人開悟,解脫繫縛。』
世尊!若有他教的信徒或行者來問,我們將這樣回答他。」世尊欣慰地說:「很好!
很好!若他教的信徒或行者來問你們,正該這樣回答。為甚麼呢?因為以智慧觀察,
一切眾生,莫不依靠四種【食】而得生存延續;也就是【摶食】、【觸食】、【意思
食】、【識食】這四種【食】。這四【食】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
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這四種【食】是以【愛】為生起的原因,因【愛】
而招聚,從【愛】而生,因【愛】而存在。那麼,【愛】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如何招
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愛】是以【受】為生起的原因,因
【受】而招聚,從【受】而生,因【受】而存在。那麼,【受】以何為生起的原因
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受】是以【觸】為生起的
原因,因【觸】而招聚,從【觸】而生,因【觸】而存在。那麼,【觸】以何為生起
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如何而得以存在呢?【觸】是以【六入
處】為生起的原因,因【六入處】而招聚,從【六入處】而生,因【六入處】而存
在。那麼【六入處】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
以存在呢?【六入處】是以【名色】為生起的原因,因【名色】而招聚,從【名色】
而生,因【名色】而存在。那麼,【名色】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的呢?從
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名色】是以【識】為生起的原因,因【識】而招
聚,從【識】而生,因【識】而存在。那麼,【識】以何為生起的原因呢?如何招聚
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識】是以【行】為生起的原因,因【
行】而招聚,從【行】而生,因【行】而存在。那麼,【行】以為生起的原因呢?如
何招聚的呢?從何而生的呢?因何而得以存在呢?【行】是以【無明】為生起的原
因,因【無明】而招聚,從【無明】而生,因【無明】而存在。」世尊又接著說:
「前面所述,就是緣起的道理;即因【無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識】,
【識】攀緣【名色】,使【名色】得以滋長存續而生【六入處】;【六入處】與【六
塵】接觸,遂生出【受】,從而對諸【受】生出【愛】,因為【愛】遂有【取】,因
為【取】遂有【有】,因為有【有】而有【生】,因為有【生】而有【老、病、死、
憂、悲、惱、苦】。比丘們!若說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生】故有【老、病、死、憂、悲、
惱、苦】,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衰老與死亡是生命現象必有的過程。」世尊又問:
「若說有【有】故有【生】,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有】
故有【生】,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不同
形式的生存境界,遂有各種形態的生命。」世尊又問:「若說有【取】故有【有】,
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取】故有【有】,我們的意思正是
如此!因為執取欲樂、執取各類邪見與偏見、執取各種無理之禁忌與信仰、執取有自
我且希望自我永存,遂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不同形式的生存境界。」世尊又問:
「若說有【愛】故有【取】,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愛】
故有【取】,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對欲樂、離欲之樂及各種層次的空境生出貪
愛,遂有前述的欲取、見取、戒取及我語取這四種執取。」世尊又問:「若說有【
受】故有【愛】,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受】故有
【愛】,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遂生出愛憎喜
厭。」世尊又問:「若說有【觸】故有【受】,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
「世尊!有【觸】故有【受】,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眼觸、耳觸、鼻觸、舌
觸、身觸、意觸這六種根塵互動的關係,遂有前述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世
尊又問:「若說有【六入處】故有【觸】,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
尊!有【六入處】故有【觸】,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眼】、【耳】、【
鼻】、【舌】、【身】、【意】六根,遂能接觸【色】、【聲】、【香】、【味】、
【觸】、【法】六塵。」世尊又問:「若說有【名色】故有【六入處】,你們的意思
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名色】故有【六入處】,我們的意思正是如
此!因為有【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積聚滋長,遂有【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世尊又問:「若說有【識】故
有【名色】,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識】故有【名色】,
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識】攀緣執持,五蘊乃得以積聚滋長。」世尊又問:
「若說有【行】故有【識】,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行】
故有【識】,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有【身】、【口】、【意】諸行,遂有【眼
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世尊又問:「若說
有【無明】故有【行】,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無明】故
有【行】,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不明聖諦,被貪愛和我見繫縛,遂造作【身】
、【口】、【意】行。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因為【無明】而有【行】,因為【行】
而有【識】,【識】攀緣【名色】,使【名色】得以滋長存續而有【六入處】,【六
入處】與【六塵】相【觸】遂生出【受】,對諸【受】生出【愛】,因而有【取】,
因為執取而有【有】,因為有【有】而有【生】,因為有【生】而有【老、病、死、
憂、悲、惱、苦】。」

       世尊嘉許地說:「很好!很好!你們都這麼說。為甚麼呢?因為我也是這麼說
的:因為【無明】而有【行】,因為【行】而有【識】,【識】攀緣【名色】,使
【名色】得以滋長存續而有【六入處】,【六入處】與【六塵】相【觸】遂生出【
受】,對諸【受】生出【愛】,因而有【取】,因為執取而有【有】,因為有【有】
而有【生】,因為有【生】而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比丘們!若說
【生】滅則【老、死】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生】滅則
【老、死】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無生則無衰老與死亡。」世尊又問:「若說
【有】滅則【生】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有】滅則【
生】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不依託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不同層次的境界,則
亦無生命現象。」世尊又問:「若說【取】滅則【有】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
們回答說:「世尊!【取】滅則【有】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不執取欲樂、邪
見、偏見、非理性的信仰、我見,則不會有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不同形式的生存境
界。」世尊又問:「若說【愛】滅則【取】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
「世尊!【愛】滅則【取】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不對感官之樂、離欲之樂、
各種空境生出貪愛,則不會有前述的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這四種執取。」世尊
又問:「若說【受】滅則【愛】則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
【受】滅則【愛】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對於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等各種
感受,雖身受而心不受,不生愛憎喜厭,則斷除各種貪愛。」世尊又問:「若說【
觸】滅則【受】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觸】滅則【
受】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六根不攀緣六塵,則無六觸。」世尊又問:「若說
【六入處】滅則【觸】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六入
處】滅則【觸】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六根俱歸寂滅,則無攀緣六塵之事。」
世尊又問:「若說【名色】滅則【六入處】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
「世尊!若【名色】滅則【六入處】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滅除五陰的纏縛,
則六根俱歸寂滅。」世尊又問:「若說【識】滅則【名色】滅,你們的意思如何?」
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識】滅則【名色】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識寂
滅,則五陰也無從存續滋長而歸於寂滅。」世尊又問:「若說【行】滅則【識】滅,
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行】滅則【識】滅,我們的意思正
是如此!若身行、口行、意行俱歸寂滅,則六識也寂滅。」世尊又問:「若說【無
明】滅則【行】滅,你們的意思如何?」比丘們回答說:「世尊!若【無明】滅則
【行】滅,我們的意思正是如此!若滅除無明而生明,則諸行也滅。我們的意思正是
如此: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
【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
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
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世尊讚歎說:「很好!得好!你們都是這麼說的。為甚麼呢?因為我也是這麼說的:
【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
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
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
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世尊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正知
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探求前世,自問『我於前世存在?我於前世不存在?我
於前世屬於哪一類有情?前世我是誰?我前世的生存情形如何?』?」比丘們回答
說:「不會的!世尊!」世尊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
還會不會臆測來生,自問『我於來生將存在?我於來生將不存在?我於來生將投生於
哪一類有情中?我於來生將投生去哪裡?來生我的生存情形將會如何?』?」比丘們
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世尊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
起,還會不會對現世的人、我、眾生感到迷惑而自問『生命的真諦為何?為何有生
命?此身的前世是誰?今生命盡將投生到哪裡?眾生從哪裡來的?眾生命終後將往生
何方?』?」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世尊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
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故意造下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僧、惡心出佛
身血的惡業呢?」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世尊又問:「比丘們!若你們
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毀棄所受持的戒、法,退失所修所證呢?」比
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世尊又欣慰地問:「很好!很好!若你們有了正知
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崇神拜佛,祈求他力滅罪賜福?」比丘們回答說:「不
會的!世尊!」世尊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有了正知正見,能正觀緣起,還會不會
崇仰外道的種種自讚自誇的說詞?」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世尊又問:
「比丘們!你們所悟的正知正見,是否故意標新立異以示有別於其他宗教?」比丘們
回答說:「不是的!世尊!」世尊欣慰地問道:「很好!很好!若你們正見具足,能
正觀緣起,還會不會泥執各種宗教儀式、祭典,而去信仰它們?」比丘們回答說:
「不會的!世尊!」世尊讚歎地問道:「很好!很好!若你們正見具足,還會不會相
信各類趨吉避凶與消災祈福的民俗行為?」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世尊
又問:「比丘們!若你們正見具足,能正觀緣起;在身受病苦,甚至命危時,會不會
像那些外道行者與婆羅門一樣,為了滅除苦而去持誦各種大咒小咒?」比丘們回答
說:「不會的!世尊!」世尊欣慰地問道:「很好!很好!若你們正見具足,能正觀
緣起,會不得須陀洹以上的聖果嗎?」比丘們回答說:「不會的!世尊!」世尊又
問:「比丘們!你們這樣回答我,是否只是出於對我的崇拜?是否因為我是你們的師
父,故而信仰我?」比丘們回答說:「不是的!世尊!」世尊又問:「那麼,你們是
真的知法見法,依所知所見回答我剛才的問話?」比丘們回答說:「不錯!世尊!」
世尊讚歎說:「很好!很好!我指導你們學法,向你們宣說的滅苦之道是顛撲不破的
真理,是以正智所見,以正智所悟。」

世尊接著說:「人的受生必須具備三項要件:(一)父母交歡(二)精卵結合(三)
中蘊現前,異陰相續,新的名色生起。以上三項要件都具備了,就完成了受胎;大約
經過九到十個月就分娩受生。最初,幼兒在襁褓中受著乳哺;然後,他(她)逐漸成
長,終日碌碌於衣食。他(她)眼觀世間的紛紜萬象,有美醜好惡,於是貪著那美好
的色相,憎惡那醜惡的形貌。他(她)不懂得立身於正念,對解脫道一無所知,也不
懂得滅除惡、不善法。他(她)的耳、鼻、舌、身、意諸根接觸聲、香、味、觸、法
的情形也和眼根一樣。就這樣,他(她)的六根與六塵相觸,生起苦受、樂受、不苦
不樂受;對各種感受的愛憎喜厭帶來了執取;因為執取遂不斷造成後有,只得隨業受
生於各道中;因為有生,就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比丘們!有情眾生長劫
沈淪,不正是為愛欲繫縛以致虛生妄死而不得出離?」比丘們回答說:「的確如此!
世尊!眾生被愛欲繫縛以致不斷接受生死,不得出離。」世尊接著又說:「於是,如
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可化丈夫之無上調御士、天人師、佛、
世尊出現於世間;自知自證,成無上正等正覺,宣說解脫道,流佈梵行;所說的法初
善、中善、後亦善,有文有義。於是,有在家居士因聞法而生堅固的正信。自忖:
『在家雜務太多,出家才有空閒;在家難以持守如真珠一般潔白清淨的梵行。我願剃
除鬚髮,穿上袈裟,去過出世的生活。』然後,他(她)捨去財物,離開親族,剃除
鬚髮,穿上袈裟,成為出家人。

就這樣,他(她)受持出家人的戒律,捨離殺生、偷盜、淫行、妄語、兩舌、惡口、
綺語。奉行日中一食,不非時食。不觀聽歌舞;不穿戴花鬘或擦用香水脂粉;不坐臥
高廣大床;不受畜金錢財物;不生食肉類穀物;遠離異性;不畜養奴婢;捨離世俗的
農耕商務。出家人穿衣只求遮覆身體,飲食只求能活命為已足;無所牽罣,隨方遊
化,如同羽翼隨身的鳥類,飛行自在。他(她)持守聖戒,嚴守根門,善加護念,內
受法樂。他(她)時時刻刻住於正念。不論行、住、坐、臥或飲食、便溺,都念念分
明,心不散亂。

出家的聖弟子嚴持聖戒,守護根門,乞食歸來後,在林間樹下或巖洞塚間,結跏趺
坐,修習禪思。他(她)斷除貪欲、瞋恚、惛沈睡眠、調悔和疑(五蓋),離欲而生
起喜樂,證得初禪。比丘們!他(她)繼續努力,由定境生出喜樂,證得了二禪。然
後,泯除了喜而只有樂,證得了三禪。接著,不苦不樂,內心純一清淨,證得四禪。

他(她)的眼根對境接物,不貪愛好色,也不憎嫌惡色,立身於正念,滅除一切惡、
不善法,力求證得心解脫與慧解脫;耳、鼻、舌、身、意諸根接觸聲、香、味、觸、
法,也一樣不貪不憎,立身於正念,滅除一切惡、不善法,力求證得心解脫與慧解
脫。這樣,不貪著由【觸】所生之【受】,自然滅除了【愛】;沒有了貪愛,也就沒
有【取】;沒有執取,也就沒有【有】;沒有各種存在的形式,也就沒有生命現象;
既然無【生】,那麼【老、病、死、憂、悲、惱、苦】也都滅盡了。比丘們!解脫之
道就在於斷【愛】,滅盡愛欲才得解脫。嗏帝比丘有那樣的見解,實在是因為被貪愛繫縛的緣故。」

     佛陀作了以上這番開示,比丘們都很高興,信受奉行!



譯者按:此經比對北傳中阿含第二○一經暨南傳中部第三十八經譯出。經中嗏帝比丘
所宣說即【命異身異】之常見。究其實際,其知見源於對五蘊之過患、纏縛未能深切
體悟,對於滅諦亦未能如實知。此經對於唯識宗所倡之【去後來先作主公】,當係有
力之針砭。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20 07:12
There are way too many so-called renowned "Buddhist masters" in this world that are actually spreading a form of wrong and misguided understandings that has seriously tainted the supreme Dhamma proclaimed by the ancient Gotama Buddha. Without a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Karma, the dependent origination, one will likely be misled into believing something like an unconditioned "self", or the eight-consciousness "alaya-vinaya", that is basically a viscious form of universal ego-entity rooted in ignorance and greed, that is being introduced to the Buddha Dhamma. Look at the replies of this renowned master on matter of universal self or soul: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八、唯識

問:一切眾生到死後是否有靈魂?(智印)
答:靈魂在佛家名曰神識,乃真如本性不覺所變。一切眾生,識來則生,識去則死,八識頌云:去後來先作主公。

問:一切眾生到死後其業力是否還帶靈魂在六道輪迴?(智引)
答:神識輪轉六道,即為業力牽引使然。所謂「萬般帶不去,惟有業纏身」,又雲「引滿能招業力牽」。

問:我不信世界上有鬼神之存在,是否對?(智引)
答:鬼神乃六道之一,即靈魂所轉,承認靈魂,而不承認鬼神,猶之承認有氫氧,而不承認有水也。

問:有些教徒還信靈魂出殼而跑到另處投胎變豬變狗之說是否對?(智引)
答:靈魂出殼,即神識離開之謂;變豬變狗,即輪迴生死之謂,參前兩答,自明此理。

問:靈魂的開始是從何而來?佛教是說因果律的,而造成靈魂的因在何處?為何人類或一切動物有增無減?(謝碧玉)
答:此問題不是初學能解,孔子弟子賢哲三千,孔子尚不與言,可見其難明也。靈魂乃性迷所轉,茲先言性,性是豎窮三際,無始無終,橫遍八方,無邊無盡,性體本空,遇緣而起,明乎此,當知無來無去,無增無減!君指動物增減而問,只是眼看此處,若就盡虛空遍法界著想,自能瞭解也。

問:眾生之靈魂(神識)是如何產生?是否上帝創造或者是靈性母所生的呢?(長生)
答:無始無終,法爾如是之性,一念不覺,而變無明,至是為由覺轉迷,由智轉識,此識在佛教外者,名曰靈魂。茲以電影而喻,膠片喻性,光明無相,在鏡頭放出,不過寂寂照照而已。片上即有諸象,山河大地,男女飲食,由鏡頭放出,則幻象萬端,攪擾不寧矣。

問:神識與其假體是否同樣的形狀?(長星)
答:神識本無形,由意想而轉變有相,夢中之身,即神識為意想所轉變者。茲再舉一喻以明之,金之本質,無所謂何形也,但作諸瓶盤釵釧,而由人意,非金本形即是瓶盤釵釧也。

問:人體死後,其靈魂要從哪門跑出呢?(長星)
答:一生造業,種子成熟,將往何道,則由身之某部而去,各不一致。聖果由頂,天從額,人從胸,鬼從腹,畜從膝,地獄從腳下也。

問:阿賴耶識,是不是我們的靈魂?是永生不滅嗎?(李永茂)
答:本性為惑所障,名阿賴耶,外道名為靈魂。誤認為本體,更誤認為永生不滅,去題愈遠矣。破惑究竟,顯豁本性,名轉識成智,惑可破,識可轉,何雲不滅?

問:唯識宗謂:「一切法種子皆藏第八賴耶識中」。但不知第八本身種子,藏在何處?(方明)
答:海納百川之水,試思本海之水納於何處?

問:阿賴耶識,為無名雜染之識,與「真如」為一或二?(田倩君)
答:真如因有雜染,始稱為識。如水因風激,而生動蕩,名曰波浪,水與波浪,是一非一,說二非二也。

問:三界唯識,萬法唯心,識與心有何差別?(郭蓮花)
答:照字解皆是靜辭,心指本覺真性,識指染後妄心。照句解皆是動辭,識謂分別,心謂念頭。

問: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識如何分別?(張慶祝)
答:經中心識,有時一事二名,如雲八識,又雲八心王等。有時各事各名,如第八阿賴耶稱心,第七末那稱意,前六統稱識是也。今問之唯心唯識,乃是行文修辭之變化,實則一事二名也。

問: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如何分別?(徐公起)
答:阿賴耶以含藏及異熟為作用,末那以執我及不斷思量為作用,此其區別。

問:意字(意識、意念、意志、意想、意境、意地、心意等)請從唯識論之八識中,屬於哪一種的?其發生的情形如何開始的?(謝元甫)
答:六七兩識,皆名曰意。六則續斷分別,七則恆久我執,是其性質不同處。來問括弧內所列七種,除第一第二第七須照上述性質分定屬於何識。若意志、意境、意地類於「決定思」,意想若無造作,類於「審慮思」,若擬造作,類於「動發思」,是四者皆屬於第六識。

問:人死之後,七八兩識,是否繼續存在?抑與前六識隨軀體同時散滅?若是散滅,則一切都盡,何以復有輪迴之說?(徐公起)
答:人死不滅者唯第八識,捨一身入一身,即是此識。頌云:「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問:涅槃真如佛性,是否屬於識類?抑或另有特殊名稱?是第九識否?(謝元甫)
答:真如名詞不一,然皆是不可說中之代表。九識名菴摩羅,亦真如之異名耳。

問:要研修「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六大緣起,諸法緣起,」須讀何經論?(黃槐庭)
答:華嚴經成唯識論,為研此而不可不讀者,然非初學所能受,有金陵龔雲伯居士,所著之法界緣起略述一書,簡而易明,可先讀之。

問:神識之數量無限,並常增減這是何故?(城陽)
答:今舉一喻,試看大海之水,風大時則浪花洶湧,風微時則漚波漂動而已,浪漚雖有多少,海水實無增減也。

問:第二能變的末那識翻譯為「意」,似與第六識表面相混,有無其他譯名,三十頌既雲思量為性相,曷譯為「思量」?(蒿石)
答:此條細辨甚繁,茲擇大略說之。八識立名,分依根,依識,指相應,稱功能,四類。前五依色根得名,第六依第七所發之識得名,第七以相應得名,第八以功能得名,第七之文義具足,應雲,「訖利瑟吒耶末那」,此翻「染汙意」,染汙指我貪,我瞋,我見,我慢,四惑常俱。意指恆審思量,計第八識為我,各頌論雲末那,云為意,皆省文也,與第六之名並不相混。如改譯為思量,而第六何嘗不思量耶?釋義不清,失精粹矣。

問:人死不滅者唯第八識,其餘七個識,是否再由第八識產生出來的?並請指教唯識學書類幾種!(謝元甫)
答:三細六粗,本已成熟,不過入胎後再借勝義根顯示作用耳。研此之書,宜先看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

問:阿賴耶識又名藏識,一切種子都藏其中,人死後帶同轉生,是以該新生小孩之性情好惡,應同前生,而事實則不然,亦每見新生小孩性情好惡多肖其生身父母,俗稱遺傳性,此前生種子已失其功用乎?抑尚未成熟乎?(仲志英)
答:阿賴耶歷劫輪迴,所藏善惡種子,其數無量。許多善種與惡種,均千差萬別,並不一律。其父母之性分(即賴耶)中,所含習氣(即種子),雖具遺傳作用,然必須胎兒神識所含之某種子,與父母習氣同等者,而有力量,今遇父母之習氣作增上緣,引起現行,生後之兒,其性始與其父母同,故稱曰遺傳。如胎兒神識所含之種子,多不與其父母同者,亦不受其遺傳。賢者若舜禹,不肖者若管蔡,是其例也。

問:諸法無我,惟列不生不滅之阿賴耶識不稱是我嗎?(李永茂)
答:阿賴耶乃無明雜染之識,何得云為不生不滅?至於我之一字,原有分限,不能一概而論,凡夫不明真如,迷執有我,是為顛倒;二乘滯空,迷執無我,亦是顛倒。

問:書中雲「阿賴耶識,生先來,死後去,是我們的主人翁」。照樹刊二十期的開示,這個主人翁亦可轉,不是永生的,那麼受三世報應的本體,是誰呢?這個本體是永生不滅的東西嗎?可謂「真我」嗎?(李永茂)
答:真如本性,不生不滅,可雲真我。其在無明時,稱之曰識,受三世報者此耳。

問:識神入胎,是女人受孕則入,或是臨產之時才來投入?(張慶祝)
答:此二者均有之,前者最為普通,後者為有大德之人,不受胎獄之苦,先有一識代為入胎,俟胎出時,再來轉換也。
作者: SPZ    時間: 2010-8-20 09:02
回復 21# Djogchen
容Djogchen兄讓我說兩句,
其實這問題很簡單,Dhamapala兄是崇尚阿含解脫道的, 他不承認佛陀在般若及唯識經典裏所講的第七第八識, 而他引述的這段話裏說的識是指第六意識,  第六意識為虛妄緣生法, 當然去不了未來, 所以遭佛斥責. 如果信受佛陀在般若及唯識經典所教示的第七, 第八識實有而了解他們的體性, 便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 也會知道此二識是連紡有情三世的心。在經典裏常見【心】【意】【識】, 有時是在講不同的東西, 但D兄不信此為三乘正法, 想當然會做此說法.
22樓遊客兄引述的也一樣, 都跟WILLIAMLYLE兄所說的不是一樣東西.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20 11:16
回復 24# SPZ


譯者按:此經比對北傳中阿含第二○一經暨南傳中部第三十八經譯出。經中嗏帝比丘
所宣說即【命異身異】之常見。究其實際,其知見源於對五蘊之過患、纏縛未能深切
體悟,對於滅諦亦未能如實知。此經對於唯識宗所倡之【去後來先作主公】,當係有
力之針砭。   

作者: SPZ    時間: 2010-8-20 12:06
回復 25# Guest from 99.227.40.x
要針砭什麼 ? 您大哥先貼出佛陀斥責意識常住的經文,又貼出李炳南居士說八識的文,文裏還提出"不滅的為第八識", 您老哥如想參與法義討論能不能像Dhamapala兄或Djochen兄把您想說的主題表達清楚 ?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0 17:52
回復  Guest from 99.227.40.x
要針砭什麼 ? 您大哥先貼出佛陀斥責意識常住的經文,又貼出李炳南居士說八識 ...
SPZ 發表於 2010-8-20 12:06

嗏帝比丘並沒有說今此識、往生不更異的識就是意識,佛陀也沒這麼說,巧立名目是沒有用的。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1 07:48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21 09:14 編輯

據我了解,法相宗著重講「有」,法性宗著重講「空」。法相不談「相」 難道也談空? 更何況法相唯識的第八識是剎那生滅的。
唯識的出現是為了破當時的「惡取空」、「沉空」思想。不能離開當時的因緣來評論唯識的長短。
作者: SPZ    時間: 2010-8-21 11:09
回復 27# Dhammapala

Dhamapala兄, 不知您為何有此一間, 這段經文是您提出來要人家看的, 其中的這段, 明明說著佛陀斥責的是意識, 您不可能看不懂吧 ? 您如果硬拗, 小心謗法喔 !

【於是,世尊就問比丘們:「你們是否也認為我曾宣說『【識】常存不滅,投胎轉
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當時,比丘們都回答說:「不是的!」世尊又問:「那
麼,你們知道我宣說的法義為何呢?」比丘們回答說:「我們知道世尊開示的法義,
是說【識】由於因緣而生起。世尊!您一向闡述【識】由於因緣而生起;【識】乃基
於特定的因緣而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我們知道世
尊您是這麼說的。」世尊嘉許說:「很好!很好!比丘們!你們都認為我是這樣宣說
的。為甚麼呢?因為我的確是這麼說的。我一向宣說【識】由於因緣而生起;必須具
備特定的因緣,【識】才能生起;若賴以生起的因緣消滅了,【識】也會隨之滅去。
【識】依因緣而生起,也依因緣而得名。眼睛對境接物(眼觸),生起了視覺,就稱
為【眼識】;耳朵接納聲音(耳觸),生起了聽覺,就稱為【耳識】;鼻子聞到各種
氣味(鼻觸),生起了嗅覺,就稱為【鼻識】;舌頭嚐到酸、甜、苦、辣、鹹
、...等各種味道(舌觸),生起了味覺,就稱為【舌識】;身體內外因碰觸外境
或生理變化(身觸)而生起感覺,就稱為【身識】;心意對於各種事物(意觸)生起
推理、思考、分辨...等功用,就稱為【意識】。
這就好比火焰,隨不同的因緣而
生起,即依生起的因緣而得名;燃燒木柴而生起的火,稱為木柴火;燃燒乾草而生起
的火,稱為乾草火;燃燒牛糞而生起的火,稱為牛糞火。像這樣子,【識】隨不同的
因緣而生起,也依不同的因緣而得名。【眼】、【耳】、【鼻】、【舌】、【身】、
【意】六根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接觸,各有不
同的【識】生起。」接著,世尊欣慰地說:「很好!很好!你們都知道我宣說的法
義,然而這嗏帝比丘是個愚昧的人,誤解我一向宣說的法義。自己顛倒無知,反而誣
陷我誹謗我;不但自己執邪見入於歧途,也攪擾了眾多梵行清淨又有智慧的弟子,為
自己造下惡業。嗏帝!你這個愚昧的人啊!你知道自己的不善嗎?」於是,嗏帝比丘
受到世尊這番訶責,心裡很難過,默默地低著頭,一言不發,彷彿在聽候發落似的。】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21 12:16
回復  Dhammapala

Dhamapala兄, 不知您為何有此一間, 這段經文是您提出來要人家看的, 其中的這段, 明明說著佛陀斥責的是意識, 您不可能看不懂吧 ? 您如果硬拗, 小心謗法喔 !

SPZ 發表於 2010-8-21 11:09

我的眼力還沒有差到把看成意識,你倒是該說一說你是如何看出佛陀斥責的是意識?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1 12:28
問:一切眾生到死後其業力是否還帶靈魂在六道輪迴?(智引)
答:神識輪轉六道,即為業力牽引使然。所謂「萬般帶不去,惟有業纏身」,又雲「引滿能招業力牽」。
Guest from 99.227.40.x 發表於 2010-8-20 07:12

李炳南居士的神識輪轉六道就是嗏帝比丘的今此識、往生不更異,屬於命異身異的知見。
作者: SPZ    時間: 2010-8-21 13:22
回復 31# Dhammapala

Dhamapala兄,

您這樣說令我更不明白了, 您在三樓時明明如以下這樣說:

「沒有任何一法能從前世來到今生,同理也沒有任何一法能從今生去到來世。」但現又舉李炳南先生解釋的八識問答, 可見你認同他所說有八識, 而李這文裏明明又說 :
「人死不滅者唯第八識,捨一身入一身,即是此識。頌云:「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

所以你又承認有個不滅的, 又推翻你自己在三樓所說, 您大哥是否有點在做意氣之爭呢 ? 說實話, 我並不樂意寫出這些, 這只會造成像您這種人才繼續謗大乘法, 望兄不要再做意氣之爭。
另人死不滅著不是只有第八識, 還有第七識意根, 第七識意根在二乘聖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候才滅.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1 14:07
世尊接著說:「人的受生必須具備三項要件:(一)父母交歡(二)精卵結合(三)
中蘊現前,異陰相續,新的名色生起。


那位可以解釋一下,中蘊,異陰 這兩個名詞

我查了詞典:

中蘊,中陰,中有說得是同一個東西。死此生彼,中間所受之陰形也。陰者五陰之陰(新譯雲五蘊),俱舍宗以為有一定之中陰,成實宗以為無之,大乘宗以為有無不定。謂極善極惡之人,無中陰,直至所至。余皆有之。大乘義章八曰:「命報終謝,名為無有。生后死前,名為本有。兩身之間,所受陰形,名為中有。」文句四曰:「中陰倒懸諸根皆毀壞。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1 14:48
回復  Dhammapala

Dhamapala兄,

您這樣說令我更不明白了, 您在三樓時明明如以下這樣說:

「沒有任 ...
SPZ 發表於 2010-8-21 13:22

八識也好、神識也罷,我只是指出李炳南居士的知見是邪見。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1 14:57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0-8-21 14:59 編輯
另人死不滅著不是只有第八識, 還有第七識意根, 第七識意根在二乘聖人阿羅漢入無餘涅槃時候才滅.
SPZ 發表於 2010-8-21 13:22

我知道,我知道,這些都是蕭平實的見解。他還說阿羅漢滅十八界,入無餘涅槃,如果沒有如來藏,即成斷滅。他寫了七本的『阿含正義』,其中不但錯誤連篇,有些地方居然還毀謗阿羅漢。這些我都知道。我以前就提醒過你們,別用唯識的觀點去解讀阿含,因為那是蚊子叮鐵牛。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1 22:42
世尊接著說:「人的受生必須具備三項要件:(一)父母交歡(二)精卵結合(三)
中蘊現前,異陰相續,新的名色生起。

請問,Dhammapala 老兄,你怎麼理解「中蘊現前」,里的這個中蘊。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1 22:51
施設中蘊(有),只是為了說明後蘊(有);中蘊並不是某種離體的神識。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1 23:28
施設中蘊(有),只是為了說明後蘊(有);中蘊並不是某種離體的神識。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21 22:51


蘊有五,老兄認為此中蘊,是那一蘊?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2 09:16
蘊就是指名色,五蘊具足。漢譯中阿含是說一切有部的誦本,故施設中蘊(有),其他部派未必有如是說。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2 10:32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22 10:37 編輯

回復 39# Dhammapala

既然中蘊是名色,何故又說:「中蘊現前,異陰相續,新的名色生起「。
「其他部派未必有如是說「。這就有了問題,《阿含經》承傳過程當中有了問題。部分經文里,有人添加或減損了佛陀的話語。
作者: 至善    時間: 2010-8-22 22:10
我的眼力還沒有差到把識看成意識,你倒是該說一說你是如何看出佛陀斥責的是意識?
Guest from 211.74.62.x 發表於 2010-8-21 12:16


經文中很清楚說的是前六識,不是八識。而即使是第八識,也不能說是"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如果不認同有八識, 那是另一問題。請想想經文中「無明」和「行」都含識。
作者: 至善    時間: 2010-8-22 22:32
There are way too many so-called renowned "Buddhist masters" in this world that are actually spreadi ...
Guest from 99.227.40.x 發表於 2010-8-20 07:12


問:諸法無我,惟列不生不滅之阿賴耶識不稱是我嗎?(李永茂)
答:阿賴耶乃無明雜染之識,何得云為不生不滅?至於我之一字,原有分限,不能一概而論,凡夫不明真如,迷執有我,是為顛倒;二乘滯空,迷執無我,亦是顛倒。

答得很好啊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2 22:39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22 23:03 編輯
八識也好、神識也罷,我只是指出李炳南居士的知見是邪見。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0-8-21 14:48

李炳南老居士有沒有正果,我不知道。一位賢達人士是肯定的。他的說法是有經論根據的。
以《阿含經》某章節經文否定「唯識」,不太妥當。玄裝大師錯了這樣的話,少說為妙。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22 23:03
佛法是一味的,但歷經二千五百多年的流傳到現在,味道已失真且變得非常奇怪。如同一條清凈的河流之源頭,在流經中、下游的家庭、工廠時,被加進了種種惡臭的廢水,河水因此就變得污穢不堪。這就是佛法流變的主因──染污的知見。

佛法是一味的,但眾生的病態卻有八萬四千種之多,在對治悉檀的情況下,會有許多善巧的方便法門。就好像一位高明的廚師之手藝,為了適應各類食客的口味,就加入了諸多佐料與調味品,以便滿足老饕們的口感。這就是佛法流變的助緣──不究竟的方便。

佛法是一味的,看那佛世的聖弟子們一經佛陀開示法要,就能體證法義而自在解脫。彷佛一名熟悉解脫道的嚮導,直接正確地指引旅客往解脫的涅盤城行去,只要行者照著導師所指示的方向勇往前進,就必然到達安穩的靈山聖境。這就是一味的佛法──不流變。

再看看我們這個時代,講修行的人很多,虔誠拜佛、念佛的人也不少,埋首在文字堆從事佛法研習的人不算少,但解脫成聖賢的人有幾個?說到這兒,自己也慚愧!然而,我們偶爾會聽到有人批評阿羅漢的聖者是自了漢、小根器不堪領受大法,試問說這等話的人有誰證果、是大根器的佛菩薩呢!這是佛法流變中最大的致命傷──無明的諍訟。

關於佛法流變的因緣甚多,礙於個人智慧有限無法逐一細分,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離佛日遠的弟子們「認不清佛陀的身分了」。有人把佛陀當成萬能的天神,開口便是神通玄機,讓眾生變得神經兮兮;也有人認為佛陀是鬼怪,所以會講許多靈異感應,使聽眾耳目一新而趨向鬼道迷信;有的則將佛陀當作小丑,逢人就演戲賣唱說笑,讓觀眾看了捧腹大笑。就在這些弘揚佛法者的無知言行下,真正學佛的人士早已避舍三尺,而初心學佛者則無所適從,讓佛陀含冤,佛法不得不惡性流變。

其實,佛法的流變在佛陀入滅后不久就產生了,但那僅限於佛弟子們對佛陀所宣說的法義與戒律的詮釋角度有些不一致。之後,隨著佛法從恆河流域傳播到鄰近各地區時,該地域的社會形態、風俗民情、文化背景等,或多或少都跟佛陀當年的時代有所差異。再加上弘傳者對佛法的體解也許還不深入,或者是考量環境條件、學者根性等因素,所以增添許多凡夫的我見,或是融入當地宗教儀式等不純凈的外因,導致代代流傳,後人不知而隨意附合,因此一味的佛法不想流變都不可能。

佛法的流變是無常法印的展現,原本就用不著擔憂,凡是世間一切有為法,都在生、住、異、滅的真理法則中,我們又何必呵責佛法會產生流變的現象。那又為什麼要寫這篇拙文呢?目的在警愓自己並與同參與共勉──佛教終究會滅亡的,但不要亡在我們的手中。

世尊在《像法經》中如此對迦葉尊者說:

「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譬如大海中船,載多珍寶,則頓沈沒;如來正法則不如是,漸漸消減。如來正法,不為地界所壞,不為水、火、風界所壞,乃至惡眾生出世,樂行諸惡、欲行諸惡、成就諸惡,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熾然,如來正法於此則沒。」(雜906;別雜 121;S.16.13.)

佛陀的教法不可能因為時空的變遷而毀滅,也不會遭到惡王的破壞、政治的迫害、外道的攻擊而滅亡,唯一可以使佛法趨向滅亡的因素,正是傳承佛法、住持佛法的出家人。正所謂「獅子身中蟲,還食獅身肉。」佛法的最終衰亡,將敗在那些身披袈裟、販賣如來的佛門敗類手中。

在佛法的流傳過程中,由於住持佛法者的素質參差不齊,其中不乏一些不學無術、放逸墮落、追名逐利者,他們不敬善友、不重傳承、不學經教、不持律儀、不修止觀,對佛法缺乏真修實證。這些人由於受到貪慾、名利、地位、供養等諸惡法的侵蝕,在住持佛法的過程中,不斷地把他們已受到了污染的知見加進到世尊的正法、律中,造成了正法的逐漸衰落與消亡。

正法流變與衰敗的原因更有一部分是出自那些執著於「邪勝解」(micchadhimokkha)者。由於受到無明與邪見的污染,他們把喬答摩佛陀以外的導師、諸神、梵天等視為佛陀,把邪法視為正法,把正法視為劣法,把非律視為律儀,把律儀視為執著。這些人把一些夾雜著邪見的觀點、外道的學說、不純凈的儀式和似是而非的修行方法,慢慢地增添到佛教中來,再結合自己的世智辯聰、修持體悟和禪定經驗,把佛法一點一滴地替換、修改和歪曲,最後,世尊的正法、律被塗改得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然而,因為這些經過歪曲和篡改了的東西仍然寄生於佛陀的聖教之中,仍然披著「佛法」的外衣,雖然它們與世尊的正法、律相去甚遠,但仍然被稱為「佛法」,這就是相似於正法的「像法」(saddhamma patirupaka)。

從整個佛教的發展史來看,越早期形態的佛法,其變化越小,而越往後發展,變化愈大,被修改與被歪曲的成分也就愈多。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2 23:21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23 04:54 編輯

回復 44# Guest from 99.227.40.x

同意這種說法。我們大家都在摸象。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摸到的部分,拿出來交流分享。共同提高,早證菩提。而不是搞什麼:我是對的,你是錯的。我的是正知見,你是邪知見。這些同解脫沒有一點關係,還會增加「我執」。

據說世尊說過,沒有證得阿羅漢果的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知見。可見更不能執持自己的見解。
『【識】常存不滅,投胎轉世而仍保持其同一性』。 這句話可以有不同解讀。
「中蘊現前,異陰相續,新的名色生起。以上三項要件都具備了,就完成了受胎」。這句話也可以有不同解釋。

可見2500年後解如來真實義,有多難!

大小乘之爭都過去上千年了。我們後輩學人如果還搞這些,愧對佛陀!當向諸佛菩薩真誠懺悔。自己沒有成佛,就沒有任何資格批評大小乘。沒有資格批評其他宗派。
佛陀制定的戒律,使給我制定的,是戒我這個凡夫,不是戒其他人的。我當每天檢點自己,自私自利、貪嗔痴慢、五欲六塵,是不是少了。如果沒有,找出原因,趕緊改。
作者: Djogchen    時間: 2010-8-23 05:23
回復 24# SPZ

謝謝仁兄解釋,這都是我完全未真正去深入了解阿含經之過,慚愧!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3 21:00
回復  Dhammapala

既然中蘊是名色,何故又說:「中蘊現前,異陰相續,新的名色生起「。
「其他部派未必 ...
chico 發表於 2010-8-22 10:32

你說的不錯,目前所見到的阿含,是出自不同部派的誦本。內容雖大同,卻也有小異。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3 21:09
李炳南老居士有沒有正果,我不知道。一位賢達人士是肯定的。他的說法是有經論根據的。以《阿含經》某章節經文否定「唯識」,不太妥當。玄裝大師錯了這樣的話,少說為妙。
chico 發表於 2010-8-22 22:39

阿含經在佛教裡的地位,就如同論語在儒家裡的地位,然然應以之為分辨法非法、義非義的依據。平心而論,玄奘大師的學佛條件不如現代人;他赴印度取經,前後費時近二十年,而當時的印度佛教已呈日薄西山之勢。相形之下,我們現代人可以快速回顧佛教史,看出佛教演變的軌跡,同時我們掌握信息力量之強大,也是歷代祖師大德們所望塵莫及的。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3 23:01
回復 47# Dhammapala

老兄,我的疑問仍然存在:既然你說中蘊是名色,何故經文里說:「中蘊現前,異陰相續,新的名色生起「。還望不吝筆墨指點。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24 10:23
我個人接受上座部的觀點:『死心』滅,『結生心』即生起;我認為『中蘊』的施設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北傳長阿含屬於法藏部的誦本,在談到死亡與再生時,也沒有『中蘊』之說。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8-24 22:04
回復 50# Guest from 210.69.124.x

I agree with you. There are 5 mind moments that constute the dying consciousness which dictates our next future birth; the last mind moment which is called the death consciousness (similar to the bhavanga) will immediately effect a rebirth linking consciousness of the new birth. There is only the karmic force that is enforced here, and dictates the future rebirth. The detail of how the rebirth process being undertaken, please seriously study the Pali Canon of Abhidhamma pitaka.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5 00:19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25 00:28 編輯

【雜阿含經】第930經 (第33卷)

一時。佛住迦毗羅衛國尼拘律園中

爾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迦毗羅衛國安隱豐樂。人民熾盛。我每出入時。眾多羽從。狂象.狂人.狂乘常與是俱。我自恐與此諸狂俱生俱死。忘於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終之時。當生何處

佛告摩訶男。莫恐。莫怖。命終之後。不生惡趣。終亦無惡。譬如大樹。順下.順注.順輸。若截根本。當墮何處
摩訶男白佛。隨彼順下.順注.順輸
佛告摩訶男。汝亦如是。若命終時。不生惡趣。終亦無惡。所以者何。汝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終時。此身若火燒。若棄冢間。風飄日曝。久成塵末。心意識久遠長夜正信所熏。戒.施.聞.慧所熏。神識上升。向安樂處。未來生天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白話翻譯)
九三〇、自恐經:本經敘述摩訶男請示自己死後之生處,佛用大樹為喻,告訴他定會生天。


像如是的經教,乃結集者的我們,都同樣的聽過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於迦毘羅衛國的尼拘律陀園中。
那時,釋氏摩訶男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在一邊。他白佛說:「世尊!此迦毘羅衛國里,都很安隱豊樂,人民非常的熾盛。在我每
次出入的時候,都有眾多的人翼從於我。也有狂象、狂人、狂乘,常與這些人物俱同在一起。我自己很恐惶和這些狂人等俱生俱死,而忘去了念佛、念法、念比丘僧之事。我曾自己這樣的思惟:『我如命終之時,到底會轉生於何處呢?』」(願世尊為我啟示:因為在臨終時,如無念佛,該會怎麼樣?)
佛陀告訴摩訶男說:「你千萬不可恐懼!不可惶怖!你命終之後,絕對不會轉生於惡趣的,終究也並沒有惡之故。喻如大樹那樣,乃為順於下,順於注,順於輸的。假若截斷其根本時,當會墮於何處呢?」摩訶男白佛說:「會隨於彼,而順於下,順於注,順於輸的。」
佛陀告訴摩訶男說:「你也是如是。如果命終之時,定不會轉生惡趣,終究也沒有惡。為甚麼呢?因為你已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之故,如果命終之時,不管此身或用火燃(火葬),或者棄置在冢間,任其風飄日曜(日曝),年久而成為塵未,然而你的心意識,在久遠長夜的歲月里,已為正信所熏,已被戒、施、聞、慧所熏,因此,神識會上升,會向安樂之處,未來會往生天上界!」
這時,摩訶男聽佛所說,歡喜而隨喜,作禮后離去。
作者: Dhammapala    時間: 2010-8-25 07:41
所謂的神識上升,是指其人持戒、佈施、...等提升心意的作為,是生前就在做的事,並不是死後有個神識能離體上升;另請一併參閱別譯雜阿含155經、相應部55:21~22經。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5 10:36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26 01:05 編輯

回復 53# Dhammapala
佛學字典對神識的解釋:

(術語)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猶言靈魂。
寶積經百九曰:「譬如風吹動諸樹木,發起山壁水涯,觸已作聲。以冷熱因緣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風體不可得見。(中略)此神識界亦復如是,不可以色得見,亦不至色體,但以所入行作體現色。」
增一阿含經七卷9曰:「吾是神識也,吾是形體之具也。」
藥師經曰:「彼自身卧在本處,具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
楞嚴經八曰:「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地獄。」
*************************************************************************************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此言一點不假。
經千年年流轉,湯湯水水,加了不少,但法味尚存。我們慢慢摸象,最後拼到一起就能成個象了。謝謝你的耐心。
作者: WILLIAMLYLE    時間: 2015-5-20 03:51
Thank you all !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