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毛澤東喜歡提拔哪類幹部?

[複製鏈接]

6483

主題

658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3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HOWERDI 發表於 2015-2-6 09: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導讀】作為一黨一國的權力和精神領袖,知人、用人,是毛澤東的必備素質。這方面,他有高超而獨特的操作藝術,也很關注歷史上的經驗教訓。

  出將,坐鎮一方,統轄一地,怎樣執行中央王朝的政策?入相,輔佐君王,周旋群臣,怎樣協調局面,在朝廷里處理好上下左右的關係?也就是說,怎樣使自己成為能臣幹將,而又善始善終,是出將入相者面臨的人生大課題。怎樣調動並讓這些能臣幹將各得其所,發揮他們的作用,也是最高統帥所面臨的大課題。

  

  


  1959年8月1日,毛澤東在廬山會議的一次談話中批評一些領導在工作中做出重要決策時不向上級請示彙報時說:封建時代,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因相隔太遠。遇緊急措施,專之可也。馬援打常德五蠻、水苗,年老了,一定要打,害了病,毫無辦法,少數民族厲害得很。漢兵無紀律,內部矛盾,將領之間,硬無辦法,只好妥協。用皇帝詔書宣撫,講和,赦免。洛陽太遠,假傳聖旨。這種事可作,所謂矯詔。對此,歷史學家有各種評論,是可以,還是不可以。沒有可能請示時,可以矯詔,用上級命令的名義。

  毛澤東舉馬援「矯詔」的例子是要說明:在封建時代,由於交通和通訊不便,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可以的,但現在「有無線電、電話、汽車」,應該隨時請示。況且,「各人都用此理論,那怎麼辦?」

  1964年11月26日,在聽取西南三線工作彙報時,毛澤東談到統一領導,接著說:歷史上領導多頭總是要失敗的。太平天國的時候,洪秀全回了一趟廣西,楊秀清說他回到天國了。洪秀全回來時,將領們都是擁護楊秀清的。其實那時楊秀清更年輕有為些,洪秀全應該服從楊秀清的領導。但洪秀全是創教者,是領袖。兩權對立,所以失敗了。

  怎樣處理上下級或同級關係,怎樣處理權力和義務的關係,幹部怎樣具備好的素質,是毛澤東一再「嘮叨」的事情。因為這關係到革命和建設的成敗。

  現實太敏感,於是他經常借史為鏡,讓幹部們多照照,也吐吐他的期望和評價標準。

  1959年4月,在上海召開的一次會議上,毛澤東鄭重地把《三國志·郭嘉傳》推薦給領導幹部們閱讀,說:希望大家看看《三國志》中的郭嘉傳。郭嘉是三國時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最初在袁紹部下,后經荀彧推薦,成為曹操的重要謀臣,追隨左右,策謀帷幄,協助曹操南征北戰,擒呂布,破袁紹,北伐烏桓,功績卓著。郭嘉中年夭折,曹操非常惋惜,稱道他:「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郭嘉足智多謀,而曹操能夠問計於郭嘉等謀臣,聽取他們的意見,果斷作出決策,這說明他是一個知人善用、多謀善斷的人物。多謀善斷,這句話重點在「謀」字上。要多謀,少謀是不行的。要與各方面去商量,反對少謀武斷。商量又少,又武斷,那事情就辦不好。謀是基礎,只有多謀,才能善斷。謀的目的就是為了斷。他還說:要當機立斷,不要優柔寡斷。應當根據形勢的變化來改變計劃。反對黨內一些不良傾向,也要當機立斷。

  毛澤東喜歡郭嘉,在於其多謀,又善斷,且謀斷都很準確。再加上英年早逝,更使人惋惜。作為一代領袖,毛澤東高度評價這位多謀善斷的歷史人物,自是希望他領導下的各級幹部向郭嘉學習,做事要多商量,但不要優柔寡斷;要當機立斷,但不要武斷。這樣,我們的黨就可以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毛澤東為什麼要對各級幹部反覆談到郭嘉呢?

  這與總結和解決1958年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出現的問題有關。1959年三、四月間,毛澤東連續寫了五封黨內通訊,強調要從過去幾個月措施失當這樣一個深刻的教訓中,獲取經驗,反對浮誇風等「左」的錯誤傾向。在上海會議上,又著重討論了做工作要多謀善斷、留有餘地等問題。具體到幹部作風上,就是要善於思考問題,善於做工作。一方面,要善於與各方面的人包括與自己意見相反的人商量問題,到群眾中去調查,聽取各種意見。這就是「多謀」,是一種民主作風。另一方面,又要能夠正確集中來自各方面的意見,不失時機地作出判斷與選擇,這就需要提高馬列主義水平,需要膽略和魄力。這就是「善斷」,是集中制。

  糾正錯誤,搞好工作,需要郭嘉這樣的多謀善斷之士。反過來說,當初頭腦發熱發動大躍進,是不是正好缺少了郭嘉這樣的「謀臣」呢?毛澤東是在傾吐心中的遺憾?還是在表達一種熱切的期望?

  毛澤東讀《三國志》,也很注意作者對袁紹特點的描寫。1959年3月2日在鄭州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他說:袁紹這個人多端寡要,多謀難斷,見事遲,得計遲。慢了,得出一個方針就處於被動。接著說:翦伯贊在《光明日報》上寫了一篇論赤壁之戰的文章,他說,劉備這個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但是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

  同年6月,同《人民日報》負責人談話時,毛澤東批「書生辦報」,又扯到袁紹:「新聞工作,要看是政治家辦,還是書生辦,有些人是書生,最大的缺點是多謀寡斷。劉備、孫權、袁紹都有這個缺點,曹操就多謀善斷。」又說:「要反對多端寡要,沒有要點,言不及義。要一下子看到問題所在。

  例如,在《袁紹傳》里曾記載:

  郭圖勸袁紹迎接天子到鄴縣建都,袁紹不同意。正好碰上曹操迎天子在許昌建都,由此借天子聲威收復黃河以南地區,關中也歸附曹操。袁紹一下子後悔了,要曹操把天子送到鄄城來,靠近自己,以便打天子旗號收附各路諸侯,結果被曹操拒絕了。這就是見事遲,得計遲。

  毛澤東從曹操、郭嘉對袁紹的評價中提煉出兩點:一是好謀無決,多端寡要,從而不能採納正確意見,不能用人;二是見事遲,得計遲,這樣行動起來總是喪失機會,慢半拍。

  在毛澤東看來,做領導的見事遲、得計遲,是致命的弱點。成敗之舉,在於明察要點,然後當機立斷。不稱職的領導,常常失誤於此。就在1959年3月2日鄭州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到袁紹見事遲、得計遲,推崇郭嘉多謀善斷時,毛澤東還舉了蔣介石在遼瀋戰役中指揮國民黨軍隊的失誤為例。他說:蔣介石就是見事遲、得計遲。形勢已經出來了,他還沒有看見,等看見了又不好得計。比如遼瀋戰役時他對衛立煌的部隊,總是猶豫不決,最後才下決心,強迫他去熱河到北京。如果早一點,我們圍攻錦州的炮一響就讓他馬上走,我們就沒有辦法,只能切他一個尾巴。如果在我們還沒有打錦州時,就把瀋陽、錦州統統放棄,集中於平津,跟傅作義搞在一起,我們也不太好辦。

  毛澤東不只是在談史評古人時才批評和反對見事遲、得計遲的領導弱點,他是把它當做現實問題,當做提高幹部隊伍的基本素質的問題提出來的。在1964年10月修改陳伯達在某座談會上的講稿時,他提出:「凡辦事,首先要看得到。如果連那件事,看都沒有看到,當然談不到抓的問題。有許多人,對於當前已經出現了苗頭,甚至大量出現了的事實,缺乏看到的能力(感覺和理解),當然談不到抓起來做的問題。至於抓得起,是指抓全局,更需要有一種大的能力,普通叫做有魄力。有些人對於某些事,不是沒有看到,甚至著書立說,長篇大論。至於做,他就抓不起來了,或者抓了片斷面,忘了全面。說到抓,既要抓得起,又要抓得對,又要抓得緊。抓不起,等於不抓。抓不對,就要壞事。抓得不緊,也等於不抓。看也有看得對不對的問題。看得不對,等於不看,或者還要壞。」

  避免見事遲、得計遲,提倡看得到、抓得起,這不正是毛澤東自己的領導藝術和風格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