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別讓古建築輕易「檣櫓灰飛煙滅」

[複製鏈接]

7176

主題

7333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24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西的國寶級建築川底佛堂,坍塌嚴重,這麼多年來卻「根本沒人管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庄東嶽廟,面闊五間的大殿已塌了四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村妙覺寺,滿堂壁畫受損,民間古建保護志願者網上多次呼籲,修繕措施卻僅為蓋塑料布;佛教聖地太谷圓智寺的大殿連同壁畫,被去年3月一場大火付之一炬……日前,央視通過對山西多個古建築保護狀況的透視,講述了古建文物保護的困境,這也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俄羅斯作家果戈里說,建築是世界的年鑒,當歌曲和傳說都緘默的時候,只有它還在說話。古建築是一段歷史的遺存,是一個民族的生動面孔,是生活在歷史之中的一部分人的身份憑據,也是追溯既往的文化「活名片」。它理應被當作民族瑰寶、歷史沉澱加以保護,就像海德格爾說的:「生存即居住」而棲居的基本特徵就是保護——保護「不生長的建築物」。

  遺憾的是,當下古建築的保護情況很難如人意。央視援引專家數據稱,全國超20%國寶級古建築岌岌可危。超過600年歷史的大理巍山古城拱辰樓,年初就被一場大火焚燒殆盡,令人痛心不已。

  拿古建大省山西來說,其中早期木結構古建築存量佔全國75%以上,也是唯一保存了從唐至清完整建築體系的省份,可境內的古建築卻動輒遭破壞,很多都命運堪憂。別說那些散落鄉間的未定級的古建,就連古建文物都面臨著敗、盜、賣、拆的威脅。與其重要性匹配的文保力度極其匱乏。此前有媒體曾概括「山西古建築之殤」——留在當地,命若草芥;走出晉域,雪上加霜。就此看,央視曝光的山西境內多個珍貴古建築的境遇,也只是一斑。也正源於此,屢有民間志願者發出加強對山西古建保護的呼聲;去年10月,國家文物局還深入運城、臨汾、晉城等地,核實部分古建築被盜賣情況。

  可就現狀看,對古建築的保護可謂問題重重。有人將問題根源歸結為「資金短缺」:如山西壺關縣文物博物館長就稱,每年古建文物維修資金沒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只能靠報批維修項目,審核通過一個項目市裡撥付10萬元,對於受損嚴重的古建維修費根本就不夠,更何況,「專款專用」的規定使得資金無法集中統一使用。資金短板確實不容小覷:雖然有國家財政數億元的撥款,可文物基數太大,導致經費有限,只能是「先把國家級和省級顧過來」,非但如此,人手也是畸缺。

  在此情境下,一方面應循序加大資金投入,並納入地方預算台賬中,一方面還應引入社會力量進行古建保護,如加快探索對低等級古建築的認領制。山西省人大常委會2013年10月下發通知,將《山西省社會力量參與古建築保護利用條例》列入全省五年立法規劃項目,採取資源投資保護、減免稅收和開發利用等優惠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文物保護領域,也是意識到了這點。

  除了修繕資金短缺,重視不足、人才匱乏等問題也亟待解決。像現在,對古建築完整度的監測體系與損壞防控機制依舊不彰;而對專業人才梯隊式培養的不足,也構成了文保的現實掣肘。基於此,有必要由國家或省級監管部門出台或細化關於古建保護的法律法規,明確古建築保護的層級責任制,實行常態化督查,也將古村落的保護納入農村工作中,並建立對舉報的相關激勵機制。而對於《文物保護法》對擅自遷移、拆除不可移動文物的50萬元罰款上限,也該考慮予以調整,以震懾住那些伸向古建的強拆之手。而對古建修葺,也該補全相應的人才庫。

  舒乙曾說:「中國古建築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而高樓大廈到處都有。如果你把獨一無二的鏟掉,而保存一個到處都有的東西,這不是很愚蠢嗎?」這針對的是拆除古建的任性做法,而對古建的保護本該是全方位的,容不得半點懈怠,這就需要一系列古建築保護配套制度的完善。若罔顧現狀,任由古建築「檣櫓灰飛煙滅」,那毀壞的將是我們的文化記憶與歷史證物,文化損失焉能估量?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2: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