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施密特評鄧小平:他比毛更明白無法獨自包攬一切(圖)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1-27 14: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我沒有感到他在兩者之間搖擺,他是置身於兩者中間。他想進行經濟改革,同時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具有決定意義的是,與毛澤東不同,他關心把權力交到一批人而不是一個人手中。因為鄧比毛更明白,他無法獨自包攬一切。就此而言,他得以更好地把黨內不同傾向的力量聯合起來。

  

 
  西倫:你們隊經濟問題討論得有多細?

  施密特:我們談了中國的對外開放和同時取消指令性計劃經濟的問題。當時的經濟運轉仍然依靠指令,指令的基礎是五年計劃。這個計劃並非一無是處,但它從來都沒有真正行得通,因為它沒有留下自主做出決定和應對意外情況的餘地。

  鄧向我粗略介紹了改革的概況,他對自己的作用也有清楚的想法。他說,他只是建議實行比較靈活的政策和改善同其他國家的關係。實際執行這個政策是別人的任務。對於經濟,他本人懂得不多,但是他完全支持這些改革。新政策迄今取得的成就說明,沒有他,現在擔負責任的人也有能力取得好成績。

  但是,他仍然不放棄自己規劃運作的大框架和評估當時經濟的進展情況。他說,1978年底的三中全會只解決了農村政策問題。六年來,這項政策的實施已經取得相當顯著的成效。新的「開放政策」打算把農村的經驗推廣到城市,但是城市的問題更加複雜。如果中國搬用資本主義的辦法,就無法解決失業問題。而失業是中國的核心問題。每年新增加的求職者有七八百萬人。中國應對的辦法是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另外,還有個把人留在農村的問題。七八百萬新增勞動力當中,80%在農村地區。如果他們留在當地,問題就解決了80%。因此,中國集中精力於農村地區。「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讓城市青年下鄉,但是他們在那裡找不到工作,又回城了。

  問及中國當時的通貨膨脹率,鄧小平沒有回答。他說,可以預料,最近實施關於改革工資和物價制度的決定,會出現通脹性問題,但他並不認為中國當時存在通貨膨脹。關於中國的經濟問題,他認為危機是不可避免的體制內部效應的表現,人們正是在危機中可以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西倫:鄧小平一面談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一面又談論市場經濟,這是不是說明他在中國共產黨的理想和現實的必要性之間搖來搖去呢?

  施密特:我沒有感到他在兩者之間搖擺,他是置身於兩者中間。他想進行經濟改革,同時又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具有決定意義的是,與毛澤東不同,他關心把權力交到一批人而不是一個人手中。因為鄧比毛更明白,他無法獨自包攬一切。就此而言,他得以更好地把黨內不同傾向的力量聯合起來。與所有政黨一樣,中共內部不是都很一致的。區別在於,對外界來說,它的派別鬥爭不那麼顯而易見。鄧小平的主要工作,不在於把黨統一到一條路線上來或者促使各個派別相互鬥爭,而是把它們聯合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說,他處於一個有利的地位。經濟的開放會產生一種吸引力,使他幹起來更容易一些。

  西倫:您和他談了經濟特區嗎?這在當時可是共產主義的全新事物,東西方都投以極其懷疑的目光。

  施密特:談了。建立經濟特區是個聰明的主意。鄧小平選擇改革比較容易結出碩果的地方作為重點。他在沿海建立經濟特區,從一定程度上說,世界經濟就在海岸的咫尺之間。另外,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當中,經商的傳統還沒有完全湮沒。那裡有早在1900年之前或者至少在二次大戰以前就從事海上貿易和世界貿易的家族。那裡還有一些孫輩知道祖父或者叔父干過些什麼。如果現在需要小心翼翼地向世界邁出頭幾步,他們還有個在台灣、香港或新加坡的平輩親戚可以指望。至於這一切在細節上是否能順利進行,我無法判斷。但是這個原則是有說服力的。一步一步地走,這是鄧小平的特點。他不是七步並作一步,而毛澤東則是一個把七步並作一步走的人。

  西倫:鄧小平的經濟專業知識是從哪裡來的?在經濟方面,他是不是一個充分合格的談話夥伴?

  施密特:他是。他在法國生活過六年,而且在雷諾的一個汽車廠干過活。那時候,他基本上懂得了市場經濟是如何運作的。當然,他感受到了法國的發展水平比中國高得多。這肯定深深地影響了他,使他與毛澤東有了明顯的差別。毛是在成為國家領導人之後,才前呼後擁地出國的,而且只去過莫斯科。不過從談話中已經可以看得出來,鄧操心的只是大框架,而不是實施細節,不是現代經濟的精密機制。干這些事,他有胡耀邦(1915~1989,1980~1987年任共產黨總書記)等人。不過,胡耀邦常常做過頭事。因此,當時的一個大問題是,一旦鄧不在了,情況會怎麼樣。

  西倫:鄧小平和黨內其他一些領導的區別何在?

  施密特:鄧小平與別人的最大區別在於,黨內一些人想同時進行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而鄧小平洞察一切的本能告訴他,這樣做國家會陷入混亂。90年代初,當戈爾巴喬夫試圖在分崩離析的蘇聯這樣做的時候,鄧的估計得到了證實。鄧小平寧願堅持一黨領導。與鄧小平不同的是,鄧的一些部下的專業經濟知識卻令人印象至深,這與後來90年代的朱鎔基總理情況相似。

  西倫:中共其他高層官員能力如何?

  施密特:他們中的一些人對經濟政策掌握的程度讓我佩服。在這方面,世界上的政府領導人當中,幾乎沒有人能與他們並駕齊驅。

  西倫:您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施密特:談話。我問中國領導人,在這麼多年沒有自主權之後,現在讓經營層和黨政官員適應擴大了的自主權,是不是很困難。他們回答:改革正是要解決這個問題。應當賦予企業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活力。至於領導幹部,已經有這樣的經驗。要麼,是企業領導有能力,但是舊的體制束縛了他們。那麼,現在他們就有了發揮這種能力的可能。要麼,是企業領導不稱職,但是企業還有別的很有能力的職工,他們只是過去沒有走上領導崗位而已。他們的任務,就是把有能力的人推上領導崗位。因為,如果不是最有能力的人當領導,工人的日子也不會好過。中國領導層正在努力培養領導和經營人才。1984年10 月已經做出決定,進行黨政機關機構改革,要改革以往的做法。今後黨不應當像過去那樣管那麼多。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2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