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貴50%」買俄石油,中國這麼蠢?

[複製鏈接]

6609

主題

6901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193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OSLATER 發表於 2015-1-8 08: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貴50%」買俄石油,中國有那麼蠢嗎?24日傳出的一則新聞又震動了輿論場,說是俄對華出口原油11月每桶均價90美元,高出國際油價60美元的50%。這則消息刻畫了「愚蠢、冤大頭」的中國政府形象,宣告了中國是這一輪全球油價波動的「最大輸家」。

  已讓美國倍感競爭壓力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體,就是在以這種二百五的方式與世界做生意嗎?如果這樣的「傻冒國家」都能搞得美國、日本等全球經濟巨人不知所措的話,這究竟是中國蠢,還是整個西方世界更蠢呢?

  全球的大宗石油貿易以及糧食等大宗交易都是以購買期貨方式進行的,這是商界的常識。11月中國從俄羅斯以及從中東、拉美進口的石油都是對之前購買協議的履行,如果連這都不知道就到輿論場上嚷嚷,以為自己發現了「新大陸」,這讓我們怎麼說呢?

  中俄油氣價格談判一直是一項很艱苦的事,雙方的錙銖必較都很頑強。如果中國連50%都讓得不心疼的話,就決不會有今年亞信峰會期間中俄放風「談不下去下次再說」,卻在最後一刻達成兩國天然氣「大單」的戲劇性一幕了。西方輿論均認為由於烏克蘭危機俄與西方關係緊張,中國在價格談判上獲得了優勢。

  期貨交易導致獨特的風險規則,當全球油價快速下降時,石油進口國執行進**易的公司極可能虧損,但整個國家的經濟將會受益。當石油價格飆升時,就會反過來。中俄之間的供油協議與國際購買協議一樣,一定有一個價格浮動空間,當國際價格大幅波動,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協議的各方都會重新談判價格。這一點用不著那些想「黑」中國政府和相關機構的那些人擔心。

  為什麼一些人這麼願意「黑」中國政府?就在上周盧布大貶時,有人宣稱中俄貨幣互換協議形同中國給俄的「送錢機器」,鬧出大笑話。這才過去幾天,同樣邏輯的段子捲土重來,「黑」這個國家的勁頭在輿論場的角角落落里總是那麼充裕。

  大概有兩大原因,一是「輿論反對派」的現象是多元化社會裡註定的,任何時候一定有那麼一批人專挑政府和社會主流機構的茬,千方百計要證明它們愚蠢,為此找出種種似是而非的理由。

  這樣的批評經常搞錯,有些本來就是以錯批正,但批評者卻往往可以避免名譽損失,這裡就出現了第二個原因:社會存在一定的價值觀分裂,一些人只認立場,不分對錯。像中國「高價買油」「通過互換貨幣給俄羅斯送錢」,一些人也會感覺它們不符合常識,但因為它們的靶子都是政府,那些人就力挺這類批評,它們錯也是對的,先轉發叫聲好再說。

  有道是偏見比無知更可怕,人一旦被偏執的價值觀綁架了就比較痴狂。好在這樣的人只在網際網路上相對多見,在現實社會,大多數人沉默著,保持著老黃牛般的存在。

  政府當然是會犯錯的,政府通常由精英組成,但政府的聰明程度並不總是精英智商的相加,它們相減的情況也是有的。改革就是為了讓政府更聰明更有效率。中國這些年有成就也有問題,但國家治理總體上比較成功,這是全球包括大量西方精英的共識。也許這個國家的治理不完美,但對比同時期的其他國家,中國不是最好也是最好的之一。

  俄對華原油出口大增 每桶90美元引爭議

  受國際持續暴跌影響,長期依賴高油價的俄羅斯經濟深受其害。考慮到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宣布拒絕減產以保障市場份額,俄羅斯石油企業也開足馬力,向那些依然願意購買原油的國家增加供應。

  據彭博社從中國海關總署獲得的數據,俄羅斯11月對華出售原油比去年同期增長65%,達到331萬噸,創下歷史紀錄。

  彭博社引用其收集的數據稱,中國上個月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均價為每桶90美元,是2010年12月以來的最低價格。

  俄羅斯能源部日前稱,今年1-9月俄羅斯對中國的原油供應同比增長近45%,達到1680萬噸(日供應量45萬桶)。

  目前,俄羅斯對亞洲原油出口量占其出口總量的16%左右,目標是到2035年,讓對亞洲的原油出口比重達到三分之一。

  俄羅斯能源部今天在電子郵件中稱,該國預計2015年石油出口量將進一步下滑至2.247億噸,而今年計劃的出口量為2.295億噸。

  高虎城則提到,目前對中俄兩國最直接的影響是擴大貨幣互換機制,並更多使用人民幣進行中俄貿易結算,在盧布大幅度波動的情況下保證貿易結算的安全可靠。

  高虎城說,其實這一變化已經悄然進行數年,而因為西方的制裁,最近變得更為顯著。

  / ]

  在王毅和高虎城發表上述表態之前,外交部12月18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和外管局12月18日的四季度外匯管理政策新聞發布會上,都對當前的俄羅斯金融形勢做出過表態。

  中國政府網12月16日公布的《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出台的重要金融政策及成效》一文流出關鍵信息:「成立總規模400億美元的絲路基金,首期資本金100億美元中,外匯儲備出資65億美元。支持中俄管道供油250億美元。中俄原油增供673億美元。」

  這也就是說,僅外匯儲備,對俄羅斯的風險敞口就至少有923億美元(250億美元+673億美元)。

  國家開發銀行是對俄羅斯的貸款大戶。根據公開報道梳理,截至2013年6月末,國開行在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的貸款餘額為491億美元,涉及能源、電力、交通、通訊等多個領域。

  中國進出口銀行與俄羅斯銀行也有貸款往來。今年10月,俄羅斯農業銀行披露,有望獲得中國進出口銀行的3億美元貸款。

  中俄原油長期貿易協定真是個賣國條約嗎?

  12月24日,一則新聞震驚了國人,該新聞光看標題就很嚇人:「俄對華原油出口每桶均價90美元高出國際油價50%」。如果這是真的,中俄原油長期貿易協定不就成了個不折不扣的賣國條約?照這樣說,簽訂這個條約的中石油公然賣國,批准協定的國務院不也成了糊塗蟲?

  仔細看這則新聞,原來是:「彭博社引用其收集的數據稱,中國上個月從俄羅斯購買的石油均價為每桶90美元,是2010年12月以來的最低價格。」彭博社並沒說這個價格有什麼不對,但國內的一些媒體就開始鼓噪了——現在國際原油價格是60美元,90美元買俄羅斯原油,不是虧了50%?

  乍一聽,好像是這麼回事,但仔細一想,有點不對頭。這60美元是目前國際原油期貨市場的價格,期貨市場有價格發現功能,往往領先於現貨市場。目前原油市場處於跌勢,跌勢中,期貨價格一般要低於現貨價格。這就有人說了,你再低也不能低這麼多啊?90美元和60美元的確差得太多。不過國際原油價格一路下跌,11月份價格顯然要比現在高。經過了解,我們得知中俄原油長期貿易協定中規定的價格是在布倫特原油價格基礎上通過一個複雜的公式計算出來的,中方因為這個公式的參數與俄方進行了長期艱苦的談判,最後俄方迫於國際原油市場不景氣,最後做出了重大讓步。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在洲際交易所(ICE)和美國商品交易所進行,是目前市場油價的標桿。新聞上說的60美元/捅的國際油價就是指的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

  2013年俄羅斯石油出口量為2.365億噸。俄羅斯是全球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的第二大原油出口國。

  能源部還稱,2015年包括液化天然氣(LNG)在內的天然氣出口料為2073億立方米,2014年為1972億立方米。

  路透社報道,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Alexander Novak)周二援引初步數據稱,俄羅斯2014年的原油產量預計小增0.6%,至5.266億噸,將創后蘇聯時期的紀錄新高。

  由於同西方國家關係緊張及全球經濟乏力的原因,俄羅斯今年的原油出口預計減少逾4%,至2.29億噸(相當於每日460萬桶)。

  在全球石油過剩的情況下,石油輸出國組織為維護市場份額,選擇保持產量以對抗美國頁岩油生產商,油價一路下滑。

  根據中國海關的數據,中國從石油輸出國組織中最大產油國沙烏地阿拉伯的原油進口連續第二個月出現下滑。進口量降至399萬噸,比前一年減少5.9%。

  爭議中中國923億美元再投中俄石油大單

  《東方早報》12月22日訊:盧布和油價雙雙暴跌,俄羅斯年關難過,作為「全面戰略協作夥伴」,中國會怎麼做? 12月20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商務部長高虎城分別接受鳳凰衛視採訪,指中國會力所能及向俄羅斯提供幫助。

  高虎城表示,中俄能夠實現今年貿易額1000億美元的目標,不過要像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不久前記者會上所講的,推動中俄大項目合作,還難以看到顯著變化。能源、製造業等大項目的推進,還要更多的從兩國產業互補性、經濟結構等基礎性角度去看待,不會因為眼前俄羅斯金融和經濟的形勢而發生顯著改變。

  中國政府的公開數據顯示,中國至少有923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投向中俄石油大單。

  盧布與人民幣互換協議 沒有受到影響。王毅表示,中俄合作不受國際形勢左右,兩國的平等互利合作在當前形勢下更為重要,中方會與俄方保持接觸,看下一步能做哪些事情。

  布倫特原油期貨交易到了交割月的第15日可以進行交割,客戶可以選擇現金交割也可以選擇現貨交割(期轉現)。如果是現金交割,就選擇按15日之後一天的布倫特期貨交易價格(通常是收盤價)進行交割。所以這一天的價格很重要,通常被現貨合約所借鑒。一般來說由於交易往往從月初就開始,所以多半以上個月的交割價為依據來計算現貨價格。下圖是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一年期的走勢圖,我們可以看到10月布倫特原油期貨交割價是86.76 美元/桶。中俄原油長期協議的價格計算公式不公布,我們無從得知11月中俄原油貿易具體是按什麼價格,但按照10月布倫特原油交割價,加上稅收運費,90 美元/桶是個很正常的價格,我們並沒吃虧,更沒人賣國。事實上拿跌下來的價格要求來對比以前的成交,說成是巨虧,本身就很荒謬。

  當然有人覺得中石油為什麼不把中俄原油長期貿易協定公布出來,讓大家了解這個公式,就沒這麼多麻煩了。但事實上,任何一家企業都不願把貿易協議公佈於大庭廣眾之下,這次的採購價格甚至價格計算公式大家都知道了,等於漏了自己的底牌。下次再跟別的公司談判的時候,就容易陷入被動。之前我國與某油氣國簽訂了一個非常划算的價格,後來被國內一個人在國際會議上泄露,結果搞得兩國都很被動。

  在這次中國「高價」買俄國原油的烏龍新聞事件中,筆者開始還以為是彭博社造謠企圖破壞中俄關係,後來發現彭博社只是給了這個數據,報道了11月中國自俄羅斯進口原油大增,還說價格為4年中最低。反倒是我們國內的有些媒體,聽風就是雨,不假思索,不調查研究,只憑自己想象就妄加議論,自己丟人不說,還誤導了群眾,抹黑了自己國家。前幾天,盧布一跌,國內有些媒體就在大叫中俄貨幣互換出現巨虧,結果淪為笑柄,這次又搞出原油巨虧的鬧劇。經濟新聞中有些是非常專業的事情,媒體應當虛心請教專業人士,不要只想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甚至不把中國說成「最大輸家」誓不罷休,最後貽笑大方。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0: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