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若中日開戰,美國真會保衛日本嗎?

[複製鏈接]

5203

主題

5258

帖子

7493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堅果兒 發表於 2014-10-3 15: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張殿成

據參考消息報道,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30日在回答有關日本同中國的釣魚島爭端的問題時說,如果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盟友受到威脅,美國將用武力作出回應。人們不禁要問的是,倘若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糾紛升級為軍事衝突。美軍真的會對日本施以援手嗎?

從表面上看的確如此。2014年4月末,奧巴馬總統曾兩次表示:」日本擁有對爭議釣魚島行政管轄權。因而這些島嶼屬於《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的範疇。」而美國國防部副部長羅伯特·沃克的言論與奧巴馬總統所闡明的立場並無太多差別。當然,這對於日本來說無疑是他們最喜歡聽到的,也增加了日本與中國爭奪釣魚島主權的底氣。

與此同時,中國已經巧妙地採取行動,諸如,公布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領海基點基線,在特定區域划設防空識別區,也就是說中國用行動表明了中國從未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尤其是中國已經在釣魚島海域實施常態化巡航,中日在釣魚島已形成交叉共管的態勢。

實際上,對於中日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爭端,幾十年都是風平浪靜,而恰在奧巴馬政府高調宣布戰略重心東移后,島嶼爭端才被激化並持續發酵。究其原因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日本國內因素,近年日本國內政治右傾化加速發展,尤其是安倍執政后,其不僅僅是爭奪釣魚島主權,更是要藉助中日釣魚島爭端實現日本的「軍事正常化」。在這種背景下,日本以周邊環境惡化為由,大肆進行軍事改革,一方面在法律層面突破「和平憲法」束縛解禁武器出口三原則、解禁自衛隊集體自權;另一方面在武器裝備方面進行優化和調整,在過去的兩年裡日本的「出雲」號航母,「心神」隱形戰機等先進武器裝備高調亮相。二是,從美國方面來講,不遺餘力的渲染中國軍事威脅,其時不時的在釣魚島爭端中煽風點火。一方面有助於其加快在亞太地區建設反導系統;另一方面為其拉攏日本等中國周邊國家構建對華包圍圈。可以說,釣魚島爭端的激化,是美日戰略需求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目前來說,日本政府藉助釣魚島爭端實現「軍事正常化」的目的已基本達成。未來日本需要改善與中國的關係,在「入常」等政治問題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所以,在最近的一年裡安倍首相放棄參拜靖國神社,並多次表示尋求與中國領導人進行會談。安倍對華的強硬言論也在近日逐漸收斂。近日,他在聯大一般性辯論中沒有發表「不允許憑藉實力改變現狀」等針對中國海洋活動的牽制言論以及大談中日友好被外界解讀為安倍在對華關係上採取了「溫和路線」。9月25日在出席聯大期間外交部長王毅應約與日本外相岸田文雄非正式會面,雙方就當前中日關係及面臨的問題交換了意見。這些跡象都表明中日關係已經出現轉暖跡象。

然而,對於美國來講,雖然其不斷聲稱:「美軍正在向該地區部署更多武器,比如彈道導彈防禦艦船、海上巡邏機和導彈防禦雷達等。」但是由於受到伊拉克亂局及烏克蘭危機的影響,美國還無法從中東及歐洲地區脫身。而且,在釣魚島爭端中,美國顯然成了日本與中國討價還價的棋子。所以,在美國戰略重心尚未真正轉移亞太之前,仍需默認日本在軍事方面的「激流勇進」,促使日本承擔牽制中國的責任。換句話說,現在美國比日本還需要在釣魚島問題上與中國保持「斗而不破」的緊張局勢。如果中日這兩個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之間纏鬥,美國就可以放心地坐收漁利。

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旦圍繞島嶼爭端爆發戰事,奧巴馬政府的第一反應也許並不是即刻提供軍事支援,而是尋求來自國會的授權。要清楚的是,美日安保條約第五條明文規定:「各締約國宣誓在日本國施政的領域下,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武力攻擊,依照本國憲法的規定和手續,採取行動對付共同的危險」。其中「依照本國憲法的規定和手續」就已經為美國在日本與他國的軍事衝突中是否介入留下餘地。美國方面曾多次聲稱在釣魚島爭端中不持立場,而且奧巴馬也多次表示並不尋求遏制中國。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民眾會支持冒著爆發第三次世界的風險,來保衛美國政府看來其最終歸屬權存在爭議的領土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3: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