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著名「農民」吳仁寶:原來黨也會犯錯誤(組圖)

[複製鏈接]

4406

主題

4492

帖子

6230

積分

三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23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本帖最後由 兩色風景濃 於 2014-9-22 14:53 編輯

1994年,吳仁寶接受採訪時說道,1962年,中央召開「七千人大會」,公開承認了施政上的一些錯誤,強調要實事求是。這次大會讓吳仁寶意識到,原來黨也會犯錯誤,也會有不實事求是的時候,從此對黨的農村政策服從但不盲從。


年輕時的吳仁寶,無論是田間勞動,還是村裡開會都習慣光著腳板,被村民稱為「赤腳書記」。

  作者:史丹頓 來源:國家人文歷史

  2013年3月18日,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因肺癌逝世,享年85歲。這位「天下第一村」的領導者、全中國最有名的「農民」的葬禮上,國家最高層次的領導人都送來了花圈,使他身後擁有一份與一個村黨委書記不太相符的哀榮。

  在他的領導下,華西村由一個貧窮的小村子成為一個富甲一方、名為鄉村的「城市」。他的身份很特殊,他是華西村所有企業的實際董事長,他還是政府官員序列中的一員。自1957年,吳仁寶成為華西村書記后,他還當過江陰縣委書記、江蘇省政協常委等。吳仁寶執掌華西村幾十年來,在亦官亦商的模式下開闢了華西村政經一體式的金光大道。

  原來黨也會犯錯誤

  吳仁寶1928年出生,從小給別人放牛做長工,一貧如洗。新中國成立后,吳仁寶熱烈擁護當時的每一項政策,大躍進、放衛星、刮五風,緊跟黨走。1958年,浮誇風,他虛報了畝產3700斤,當得知別人報了1萬斤時,當即怒指對方做假。但吳仁寶後來意識到,這隻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1994年,吳仁寶接受採訪時說道,1962年,中央召開「七千人大會」,公開承認了施政上的一些錯誤,強調要實事求是。這次大會讓吳仁寶意識到,原來黨也會犯錯誤,也會有不實事求是的時候,從此對黨的農村政策服從但不盲從。

  一開始,當吳仁寶感覺上面傳達下來的政策不切實際時,就立刻硬頂回去,最後被上級惡評為「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獨立王國,這還了得」,險些被革職。但吳仁寶很快就調整了對策,上面不管什麼政策,當領導面一定會堅決答應,做到「口頭落實」,背後不一定執行,靠這種靈活方式維護村裡利益。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吳仁寶已經是村支部書記和江陰縣委書記一肩挑了,他真的帶領群眾「白天幹了不算,晚上還要干,晚上幹了不算,第二天天不亮就要下地」。吳仁寶自己也下地幹活,而且幹得比一般農戶還要多,因此獲得了「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

  1975 年10月26日的《人民日報》文章中寫道:「華西大隊認真學大寨十一年,過去糧食畝產超一噸,今年可達2400斤?吳仁寶同志向自己提出了五項要求?四是百分之八十的力量用於抓農業,百分之十的地方財力用於農業機械化,把各行各業納入以農業為基礎的軌道;他把自己的藍圖編成了一首詩:九十萬人民心向黨,七十萬畝田成方,六萬山地換新裝,五業發展六畜旺,社員人人喜洋洋。」 看到這篇報道,81歲的江陰老鄉、文學家葉聖陶激動不已,寫了很長一首讚美詩,其中提到「仁寶同志江陰眾,英雄業績維仔肩,更思舉國數千縣,孰不能如江陰焉」。

  但學大寨的現實是,華西被稱作是「做煞大隊」,鄰村的姑娘流傳「嫁女不嫁華西郎」 鄉諺。全村人拚死幹活,農業總產值也只有24萬元。於是1969年吳仁寶私下裡抽調20個人在村裡偷偷辦起了小五金廠,三年後產值就抵上了種糧收入。這一時期,正在割資本主義的尾巴,但是吳仁寶本能的經濟理性仍讓他冒險把小五金廠偷偷開了下去。四兒子吳協恩回憶說:「田裡紅旗飄飄、喇叭聲聲,檢查的同志走了,我們轉身也進了工廠。」到了1978年,吳仁寶盤點過華西村的家底,共有固定資產100萬元,銀行存款100萬元,另外還存有三年的口糧,這在全國的鄉村中已經是富甲一方了,當時中國一包煙的價格是0.2元,百萬級的購買力對一般人簡直是天文數字。

  吳仁寶這麼做的後果是一邊受表揚,一邊挨批判。70年代末期,《人民日報》在頭天刊發「農民熱愛這樣的社會主義」,次日的中央內參上就有大字標題:「華西村是個假典型」。

  

  1968年9月,江陰市華西村書記吳仁寶在田間治蟲。

  視「南巡」為商機

  華西村人楊永昌回憶,吳仁寶「每天堅持閱讀報紙、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晚上收看新聞聯播,及時了解中央政策和經濟情況,心裡清楚得很」。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政治漩渦中幾經沉浮的吳仁寶已經比很多同時代人要成熟得多。中央推行分田承包政策,吳仁寶並沒有立即採納,而是到河北、河南多地考察,回來后,只甩了一句話:「領會中央政策,悶聲發大財。」

  在主旋律的共鳴中奏出獨唱調並非易事,壓力之大,恐怕只有吳仁寶自己知道,為了給自己尋找政策的合法性,吳仁寶從中央政策中愣是找出了「宜統則統,宜分則分」這樣一句話為自己辯護。

  華西村不分田,而是集資創辦了一個打農藥用的噴霧器廠,到1984年,單這一個廠就凈賺了200萬元。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也就在那一年,「不管黑貓白貓,抓到了老鼠就是好貓」成為坊間最流行的話。吳仁寶根據多年的政治經驗,立刻嗅出經濟政策調整的商機。

  吳仁寶把全村的幹部全部召集起來開會,一直開到凌晨兩點,目的是討論他對於宏觀經濟即將上行的判斷,當天會議後下達了動員一切資金,囤積工業原材料的指令。為此,吳仁寶率人四處奔波高息借貸,另外又利用華西村先進的名聲到處要指標、跑鋁錠。大兒子吳協東透露,「村裡當時購進的鋁錠每噸6000多元,三個月後就漲到了每噸1.8萬多元」。這次精準的商業預判,為華西村實現了早期的原始積累,也為吳仁寶樹立了絕對的權威。

  解讀中央的宏觀政策為華西村的微觀經濟服務,吳仁寶一直是這麼做的,也一直沒有失過手。2007年底,國內出現通貨膨脹的趨勢,中央新聞中,關於經濟著陸的討論越來越多。吳仁寶也感覺身邊的物價上漲得很快,2008年初,他召集村裡的幹部和各個企業的負責人到北京開會,討論分析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最後吳仁寶提出,生產性企業立即削減庫存產品,同時停止購進原料,必須先有訂單後生產。2008年發生了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很多擴張太快的企業都遭受重擊,華西村的企業卻安然無恙。這一役,再一次使吳仁寶成為全村人佩服、倚靠的對象。

  

  吳仁寶與村民勞動歸來。

  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如同在經濟上收放自如一樣,吳仁寶在華西村的高度權威也一點不妨礙他在對外交往上謙遜親和。

  一度與華西村同樣富裕且出名的天津靜海縣大邱庄,二省並稱是「北大南華」,大邱庄的禹作敏出名后逐漸態度驕橫,排場很大。據說,吳仁寶還專程派人勸過禹作敏,但沒起作用。禹作敏最後因妨礙公務、窩藏、行賄等罪名鋃鐺入獄。

  1994 年,吳仁寶還帶著富了的華西村人專程到昔日最耀眼的村莊大寨考察,貼心地為大寨人送去了羊毛背心,吳仁寶親自為大寨的老支委梁便良扣上羊毛衫的扣子。在與大寨鐵姑娘郭鳳蓮會面后,吳仁寶公布了他帶來的對口支援項目。在虎頭山陳永貴的墓碑前吳仁寶三鞠躬,並在發言中使用「共同富裕」的政治術語來解釋這次考察行動。

  吳仁寶還特別在乎強化「中央——村」這樣的呼應關係,中央有「一國兩制」,華西村就有「一村兩制」(集體制、個人制);中央有「三個代表」,吳仁寶就親自為華西村藝術團編了三部表現「三個代表」的戲劇;吳仁寶指定華西村大樓設計高度為328米,因為當時北京最高建築就是328米,這樣華西村就可以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了。

  吳仁寶的四個兒子也使用偉大領袖名字中的單字命名以示紀念,分別叫東、德、平、恩。吳仁寶因為幼時家教很嚴,所以對自己孩子也很嚴格,5個孩子,個個被他打過。還沒人敢去勸,弄不好連勸的人也要挨打。

  現在除孫女吳芳2012年當選江陰市副市長外,大部分吳家人都被吳仁寶召回村裡,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佔據了華西村黨委將近一半的書記、副書記職位,在這個黨、村、企合一的村莊,實際上把握著整個華西村的經濟命脈。

  吳仁寶每天晚上十一點上床睡覺,凌晨三四點起床,梳洗完畢后就開始看報看電視新聞,看到感興趣的內容會隨時召開幹部會議。吳仁寶在村裡沒有辦公室,很多會議都是在他家的客廳里開起來的。

  在去世前,八十多歲的吳仁寶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為一撥撥遊客演講,接受各路記者的採訪等,聽他作報告是到華西村旅遊的必看節目。雖然吳仁寶講的方言必須依靠孫媳的「翻譯」,但每當他以一個農民的身份,用生活的俏皮辭彙宣講華西村是如何緊跟中央、走向勝利的故事時,聽報告的人們總是會發出會心的大笑。

  吳仁寶最後囑咐「儀式從簡」,「應該是考慮到黨中央正提倡節儉」,因此追悼會村裡只放了一排花圈,而不是事先計劃的一片花的海洋,這大概是吳仁寶一生中最後一次敏銳地把握中央精神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2: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