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舊傳為禹、益所作,當代學者一般認為並非一人一時所作,最早編寫時間應當是在戰國,經後人逐漸附益,至秦漢成型。另有不少人認為,《山海經》本當與圖相配,是圖的說明文字,只是圖後世失傳。今所見之插圖,是後人據文所繪。
《山海經》原有三十二篇,西漢末年劉歆整理校定為十八篇,至東晉時郭璞又進行了全面的校訂和註釋。今傳本《山海經》已非劉歆整理的原貌,共十八卷,分為「山經」和「海經」兩個部分。「山經」五卷,內容約佔全書的三分之二,主要記述各方名山大川、動植方物,包括《南山經》、《西山經》、《北山經》、《東山經》、《中山經》各一卷;「海經」十三卷,主要記載海內外殊方異國傳聞,包括《海外南經》、《海外西經》、《海外北經》、《海外東經》、《海內南經》、《海內西經》、《海內北經》、《海內東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大荒西經》、《大荒北經》及《海內經》各一卷。
由於《山海經》夾雜了大量的古代神話傳說,歷來多被斥為荒誕,但書中記述的山水礦藏卻並非虛構,很多可以得到證實。《山海經》包含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地理、物產、醫藥、神話、宗教、民俗、巫術、民族等多個方面,保存了珍貴的上古社會的資料,兼具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