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14-1-6 17:10 編輯

短工
帽子, 1957
短鋤, 1950-1960
生菜方手推車, 1960年代
http://americanhistory.si.edu/collections/search/object/nmah_1417332


收成豐富

自動化與創新
食品廠內景, 約2000
食品統一生產, 易於包裝, 運輸, 倉儲和銷售. 至2000, 大規模生產成為規範. 提高生產和成本效率.

規模效率
生活周刊
1950年代媒體稱讚科學對新產品和增加食品供應的貢獻, 如雜合體食物-無籽西瓜, 並制定了通過使用抗生素和激素更迅速養畜的新方法(上個月FDA發布了減少抗生素應用的意象書. 去年的統計資料顯示, 在發達國家公民食品消費/稅後收入中, 美國名列前茅大概不到20%. 但工業規模生產食品缺憾也不小).
義演音樂會, 1985
明星參加第一場援助演唱會, 使人們關注獨立農場主的努力-在經濟不明朗的1980年代保住自己的農場.
量產爭議
高產低價隱憂重重: 危及環境, 動物生活狀態(福利), 農工與消費者安全, 小農場生存. 眾議引導政策走向, 銷售和輿論.
寂靜的溪水
政府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創作, 殺蟲劑污染環境激發公眾普遍關注, 促進了1972年美國農業DDT禁令出台.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 ... 0Spring&f=false 寂靜的溪水-構思文筆都不錯

生菜收穫機1999
1990年代開發, 用於收割易碎的有機小生菜頭. 至2000年, 預洗袋裝小生菜蓬勃發展, 許多種植者投資於新機器及精耕細作.
http://scarboroughfarms.com/products/babyLettuceHeads.php
美國四種主要生菜: loose-leaf, butterhead, romaine and crisphead, 每種類型的品種很多, 不同的味道, 質地, 顏色, 形狀和大小.
收穫機1955
拖拉機動力, 早期嘗試裝配線效率生菜採摘. 30人采修, 包裝, 每小時7,200頭, 勞動力成本從每頭2分錢減至半分.
勞工海報, 1971
1970年, "美國農場工人"發起了一場全國性的抵制運動, 爭取外來勞工集體談判權. 罷工持續到1978年, 引起工資和工作條件關注.
一個新品種
低芥酸菜子油是一種新型改進食品, 傳統菜子油不宜食用, 直到科學家1986年培育的雜交品種問世. 1995年, 基因工程抗除草劑品種使規模化生產起飛, 2000年為全球第三大食用植物油.
http://google2.fda.gov/search?q= ... dtd&getfields=* 菜子油報批與回復洋洋洒洒200多份http://www.fda.gov/food/ingredientspackaginglabeling/gras/noticeinventory/ucm332210.htm
菜子油用於嬰幼兒配膳-規範的批准公文, 雙方的行家和律師均訓練有素. 製備工藝一攬無餘, 在美國市場買的菜子油中溫加熱基本無煙. 也有的行會, 廠家和消費者協會將老批文斷章取意無限延伸, 形如科幻故事, 非常有意思.
田間工作
二戰催生短工計劃. 1943-1964引入200多萬墨西哥人. 工會試圖組織農場工人爭取更好的工資和工作條件. 許多種植者轉向技術創新, 節約成本, 提高效率.


大田到冰箱
-農業部和商業部統計局都有資料-年度大宗水果蔬菜利用率. 有些品種易腐適於就地加工, 如高檔桔子汁大多來自佛羅里達.
常年蔬菜
到1950年, 加州薩利納斯山谷大型農場生菜獨佔鰲頭, 加冰火車車箱運輸. 利用二戰中開發的新型真空技術, 保鮮效率提高, 簡化包裝倉儲.

充足供應體系
戰後美國享受豐富實惠的食品供應, 二戰期間所創新科技和供應體系軍轉民使其成為可能. 農業研究人員開發出新方法控制害蟲和雜草, 作物施肥, 操縱遺傳物質, 並刺激畜禽的生長. 食品公司現代化工廠集中和自動化生產, 用更短的時間和更少的工人批量生產高容量罐裝, 冷凍和加工食品.
http://www.usda.gov/wps/portal/usda/usdahome 美國農業部
扣除通貨膨脹因素, 1900-2010農產品價格平均每年下降1%, 同期世界人口由17億到近70億. 自2001食品價格一直在上漲. 目前東北亞地區, 日本, 韓國和台灣擁有世界最高單位產量(作物和畜牧業總產值/公頃), 而北美和大洋洲每個農業工人具有最高輸出(美國: $72,000/人). 隨著美國農業生產率增長速度超過國內食品和纖維需求, 農民和企業嚴重依賴出口市場以維持價格和收入. 為多樣化的食品需求, 美國進口穩步增長. 2011農產品貿易出超4,000億.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和棉花進口國, 水果, 蔬菜和水產養殖產品的主要出口國.
http://www.ers.usda.gov/media/303328/aib775e_1_.pdf 中國農業和中美食品結構比較
這份資料非常有意思, 儘管有些過時(10年). 美國人攝入熱量為中國人140%, 去除體表面積因素大概125%(就像一般亞裔吃美國葯, 約過量10-20%). 中國人均耕地過少, 只能以3倍的化肥及2-3季種植補償.
-近年中國代謝病發病率激增, 病因與北美有些不同. 哪位感興趣可以在youtube或Medline查一下Dr. Jesse Ruth. 這位美國代謝病前主管(NIDDK)功夫過人, 節前一次會後提了一個問題, 這位的答覆嚴謹深邃, 尤其是空腹與刺激血糖工作模式與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發育衰老代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2rx6D_dCwY
美國小麥生產成本和產量:跨區域變化-農業部國家農業統計服務中心
5大產區99%農場自負盈虧, 2009平均價格$4.87 /蒲式耳(小麥60磅), 35.24升
http://www.unc.edu/~rowlett/units/scales/bushels.html 蒲式耳農產品重量換算

20世紀下半葉創新-更新蓬蓬勃勃, 供應豐富. 新家電需要更高的能源消耗, 象徵著戰後美國生活方式的普便豐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