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雜誌網站文章】題:中國海上力量與蘇聯海軍比較(作者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戰略學副教授詹姆斯·R·霍姆斯如果你對中國在海上的崛起感到震撼,那麼,讀讀蘇聯海軍史吧。雖然現如今遭到貶損,但蘇聯海員當年是身手不凡的對手。事實上,如今俄羅斯仍時不時提出要重振其雄風,並採取措施重建它在鄂霍次克海等廣闊區域的影響力。
莫斯科早就渴望海上實力。約瑟夫·斯大林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些年曾考慮組建一支馬漢式作戰艦隊,但收效甚微。事實證明,蘇聯工業無力勝任製造戰艦等重型作戰船隻的工作。上世紀60年代,在蘇聯海軍之父、海軍元帥謝爾蓋·戈爾什科夫的領導下,莫斯科再度致力於發展海上力量。到冷戰後期,蘇聯海軍已經將海上力量與陸基軍備融為一體,在蘇聯海濱築起一道嚴密的「藍色防禦帶」。莫斯科早在「反介入」這個詞發明以前就已經將它付諸實踐。

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已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於25日上午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中廣軍事記者梁永春攝影報道

海軍儀仗隊官兵在遼寧艦上
中國海上力量是在退回冷戰時代嗎?是,但又不是。跟蘇聯一樣,中國是在公海顯示威力的大陸國家,其領導人認為海上力量是地理位置、陸基空中力量和導彈部隊以及近海水域艦隊行動的綜合。這是反介入和區域阻隔的要素。中國的行動和戰術令人想起冷戰。但相似點到此為止。誠然,中國海軍之父劉華清上將曾希望北京在本世紀中期以前將一支全球性海軍投入使用。儘管如此,當代領導人顯然對東南亞以外不抱有什麼戰略構想。他們似乎滿足於在亞洲海洋環境中開闢出一塊例外區,改造亞洲秩序使之與中國的力量和意圖相符。在地中海、北大西洋之類的地方集結強大的作戰力量還是一個非常遙遠的前景。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當今中國不是上世紀40年代末那個一心想攪亂鄰國並輸出其政治制度的蘇聯。這就是為什麼北京常常表示擔心美國推行遏制政策是不合時宜的。這個類比不恰當。中國也不佔據能向歐亞大陸各地派兵的內陸中心位置。它是一個位於大陸邊緣的國家,顯然認為無需在環繞歐亞大陸的所有毗鄰海域派駐海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可以在重要區域———即中國領海、西太平洋,有朝一日也許還會在印度洋———構成嚴峻挑戰。它已經在構成這種挑戰。但如果北京把目光投向國外更遠的地方,它就會冒戰線拉得過長的風險,同時浪費經濟發展等重要任務所需要的資源。何必冒這個險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比蘇聯構成的海上挑戰更嚴峻。如果它把注意力、精力和部隊集中到東亞,就有望在那裡佔據優勢地位。這非常符合戰略邏輯。北京會繼續自我約束而仍然著眼於地圖上的關鍵地方嗎?還是會仿效蘇聯挑戰美國和它在歐亞大陸周邊的所有盟國?時間會證明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