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國學有次序:三十歲學儒四十歲學道五十歲學易經

[複製鏈接]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3-5-1 05: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傅佩榮

楊:那麼,老師會主張學習國學,要有像「少時讀三國,老來讀水滸」一般的先後次序嗎?據我所知,老師好像是近年才開始高度關注《易經》?

傅:學國學應該有先後的次序。我一向有個主張,這是個大致的、有彈性的分法:三十歲以前學儒家,到了四十歲就要學道家,五十歲以上要學《易經》。這當然是對一般人,因為有些人是天才,像王弼才活了二十三歲,他給《老子》做的註解我們今天還要念。為什麼說三十歲以前要學儒家呢?因為那是青年,是為社會所用、是成家立業的階段。這時候學儒家,就會覺得個人生命的發展,跟整個社會的繁榮是緊緊結合在一起的,個人越有成就,社會越能改善。這時學儒家,可以把「善」的概念充分的實現出來。

四十歲以上,進入中年就要學道家。為什麼?因為那時生命的經驗比較豐富了,對人生的了解也比較完整了,知道人生不一定事事如意,不一定有努力就有成果,懷疑自己還需不需要努力奮鬥。所以那時要學道家,化解這些困擾。這是因為道家是一個整體觀,所有的一切都在道裡面,道是來源也是歸宿,也遍在萬物之中。這時候得失成敗就不要太在意,因為都在道裡面。學道家之後,比較容易化解各種喜怒哀樂的情緒,所以適合中年人。但這也不是說不用再努力奮鬥了,而是對生活有不同的態度,比較容易去享受生活的各種趣味。

到五十歲以後要學《易經》了。這是因為到五十歲以後,通常都擔任到社會的領導階級,需要做決策。做決策有其風險,有時候不管你再怎麼聰明,再怎麼認真的想,像是遇到世界金融危機這種情況,都是比不過大的情勢轉變的。這時候學習《易經》,讓人不但能懂得義理,還能運用象數,在面對各種未知的變數時,輔助人做決策。《易經》的義理,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可以用八個字簡單來說,就是「居安思危,樂天知命」。讓人了解到有變化,居安思危,就不至於忽略其中的風險與希望。「樂天知命」的「天」代表時勢所趨、大的格局,「命」代表個人遭遇,合起來是說,一方面對大的時勢要快樂的接受,要知道個人的意志無法左右它,一方面了解個人的命運的由來,今日有此遭遇的前因後果。《易經》還有象數,可以用〈繫辭〉里的「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來說。譬如人通常到五十歲后,老師退休了,也沒有人保護自己了,學習《易經》的占卦會讓人好像在接受父母指導一樣。占卦是古人的智慧,它完全符合現代西方宇宙論的發展,採取「機體的宇宙觀」;也符合心理學的發展,能夠掌握到「共時性原理」,說明任何偶然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同時發生的事有其內在的關聯。這兩點並不是附會,而是《易經》裡面本來就有這樣的思想,提出共時性原理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 Jung)可以作為例證,他也表示自己受到《易經》的啟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0: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