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五十歲以後要學《易經》了。這是因為到五十歲以後,通常都擔任到社會的領導階級,需要做決策。做決策有其風險,有時候不管你再怎麼聰明,再怎麼認真的想,像是遇到世界金融危機這種情況,都是比不過大的情勢轉變的。這時候學習《易經》,讓人不但能懂得義理,還能運用象數,在面對各種未知的變數時,輔助人做決策。《易經》的義理,也就是做人處事的道理,可以用八個字簡單來說,就是「居安思危,樂天知命」。讓人了解到有變化,居安思危,就不至於忽略其中的風險與希望。「樂天知命」的「天」代表時勢所趨、大的格局,「命」代表個人遭遇,合起來是說,一方面對大的時勢要快樂的接受,要知道個人的意志無法左右它,一方面了解個人的命運的由來,今日有此遭遇的前因後果。《易經》還有象數,可以用〈繫辭〉里的「無有師保,如臨父母」來說。譬如人通常到五十歲后,老師退休了,也沒有人保護自己了,學習《易經》的占卦會讓人好像在接受父母指導一樣。占卦是古人的智慧,它完全符合現代西方宇宙論的發展,採取「機體的宇宙觀」;也符合心理學的發展,能夠掌握到「共時性原理」,說明任何偶然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同時發生的事有其內在的關聯。這兩點並不是附會,而是《易經》裡面本來就有這樣的思想,提出共時性原理的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 Jung)可以作為例證,他也表示自己受到《易經》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