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的討論

[複製鏈接]

179

主題

3517

帖子

18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85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真源湛寂 發表於 2012-5-3 23: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有所依止 於 2012-6-12 19:21 編輯

依法揭露、批駁悲智之題為「《凈空邪師編造經文「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誹謗聖者》 」的邪說

首先,

經文證據如下: 優婆塞戒經卷第四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飢渴等苦。
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其次,法理上, 行者即使證得四果羅漢, 但是, 依然要亦因果律而承擔先世, 或者此世的果報。 就連釋迦牟尼佛, 也有馬麥之報。 悲智同學的邪說, 從法理上, 講不通。

最後,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 一句, 非凈空法師首創。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三筆》 修福一節中曾講過類似的話:

修福

  古有偈:「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修福不修慧,象身掛瓔珞。」有專執前之二句者,終日營營,惟勤募化,日吾造佛也,吾建殿也,吾齋僧也。此雖悉是萬行之門,而有二說:一則因果不可不分明,二則己事不可不先辦。或曰:「果如子言,則佛像湮沒,誰其整之?塔寺崩頹,誰其立之?僧餓於道路而不得食,誰其濟之?人人惟辦己事,而三寶荒蕪矣!」曰:不然,但患一體三寶荒蕪耳。世間三寶,自佛法入中國以來,造佛建殿齋僧者時時不休,處處相望,何煩子之私憂而過計也。吾獨慨夫僧之營事者,其瞞因昧果,不懼罪福,克減常住,藏匿信施者無論矣;即守分僧,而未諳律學,但知我不私用入己則已,遂乃移東就西、將甲補乙,或挪還急債、或饋送俗家;不知磚錢買瓦、僧糧作堂,枉受辛勤,翻成惡報,是則天堂未就、地獄先成,所謂無功而有禍者也。中峰大師訓眾曰:「一心為本,萬行可以次之。則所謂己事先辦者也。己事辦而作福事,則所作自然當可矣。」至哉言乎!為僧者當銘之肺腑可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沙發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4 08:49 | 只看該作者

孤明先發:悲智駁斥「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邪說文集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2-5-4 09:05 編輯

                  孤明先發:悲智駁斥「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邪說文集  


                   佛陀正法律追本溯源,認識、遠離末法流變異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3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4 08:50 | 只看該作者

01、凈空邪師編造經文「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誹謗聖者

  凈空邪師編造說:「經上講的『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阿羅漢證果了,到外面托缽沒有人供養。」請凈空邪師務必出示證據!

  哪個「經上講的」羅漢「修慧」卻沒福以至於會「托空缽」的呀?這是凈空邪師在誹謗聖者!

  一個人想修成羅漢要輾轉次第增上:三歸、持戒、十善、聞法、內正思維、離欲、禪定、修四無量心、修無常、無我、苦、不凈觀等等,這些善法中的任何一法,其福德與種種殊勝的大布施(修福)相較量都是「不可稱量」「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所以羅漢才堪稱「福田」與「應供」——可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在佛經中對這個問題可以說佛陀反覆宣講都快要磨破嘴皮了。

  在《優婆塞戒經》經中佛說:「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而證得「無我」的初果羅漢「勝於一切外道」福德的總和。更何況是最勝福田的極果大阿羅漢呢?

  佛在《金剛經》中說:「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在佛教大乘經典中常常把所有得道和沒有得道的佛弟子都稱為菩薩)也就是說,如果有人了知一切法是「無我」的,其功德比用充滿恆河裡面的沙子那麼多佛世界的七寶拿來施捨的功德還要大得多。實際上,如果證得無我,就已經達到了無相、無為的境界,其功德自然是無量無邊,並不是算術譬喻可以說清的了。

  《增壹阿含經》中說:「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受三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慈愍眾生。雖有此福。故不如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此福功德不可稱量。」《大悲經》中說:「得聞法已乃至一彈指頃深正思惟。法是善說僧是發心善修行者。是人於彼所得福德無量無邊。何況善男子善女人。深正思惟攝心專聽。聽聞法已乃至一彈指頃如實修行。」也可以參照《中阿含155經》中輾轉增上對比種種善法的福德:「若有能(頃刻間)觀一切諸法無常、苦、空及非神者」為最勝!公案中講的「老僧一炷香,能消萬擔糧」確非虛語。其實,「老僧一炷香」修觀的福德實在是超出「萬擔糧」百千萬億倍而不止的。

  在《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中佛說:「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彼等諸佛世尊至真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卧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華香伎樂繒蓋幢幡香燭油燈。如是供養。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及善女人。得福多不。阿難白佛。甚多世尊。佛告阿難。若復有人直能供養一佛世尊。滿二萬歲。四事具足供養恭敬。乃至滅度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華香伎樂幡蓋香油燈燭。一切奉施其福尚多。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何況滿三千大千世界諸佛如來。二萬歲中常以四事供養供給。乃至滅度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各以華香伎樂幡蓋及香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凈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及。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緣得無量無邊功德。阿難。若復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齋已。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能受持五戒盡其形壽。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千億萬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阿難。若復有人。受沙彌戒沙彌尼戒。復勝於前百倍千倍萬倍千億萬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阿難。若復有人能受持式叉摩那戒。又復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況受持比丘尼戒。依波羅提木叉如說修行。況復有人盡形受持大比丘戒。依波羅提木叉戒。如說修行不缺不犯無有穢濁。清凈梵行得無量無邊功德。勝前百倍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哪怕是初果的聖者必定是「戒律成就」的,更不用說四果大阿羅漢了。公案中講唐朝持戒精嚴的道宣律師曾經多次接受「天人獻供」也是有教證依據的。密勒日巴在山洞裡終其一生禪坐修觀也同樣多次接受過「天人獻供」。如果誰說哪個羅漢會沒福,那就等於誹謗阿羅漢不是「大福田」「應供」。

  「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純粹是凈空邪師編造的邪說,而這類邪說大多又都出自凈空之流的末法中才能興起的凈土宗邪師之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對佛陀的基本教法都不清楚卻敢信口胡謅!可悲的是,無量眾生卻大都迷信盲從、以訛傳訛,以至於正法淹沒不興,邪說卻流傳久遠。哀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4
SPZ 發表於 2012-5-4 09:13 | 只看該作者
羅漢托空缽, 也是在講述生活上發生的一些事物, 淨空法師這麼講, 也很正常,何關誹謗聖者 ? 先不論因果, 古時如因村落欠收, 聖者一時乞食不得也可理解. 悲智引此, 的確斷章取義, 貽笑大方.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復於一時曾有所患。使阿難陀往婆羅門家。乞求牛乳。往複一時於娑羅村中。三月安居唯食馬麥。復曾一時乞食不得空缽而還。

『大智度論釋初品中羼提波羅蜜法忍義第二十五』

如羅頻珠比丘,雖得阿羅漢道,乞食七日不得,空鉢而還;後以禪定火,自燒其身而般涅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5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4 09:50 | 只看該作者
SPZ 發表於 2012-5-4 09:13
羅漢托空缽, 也是在講述生活上發生的一些事物, 淨空法師這麼講, 也很正常,何關誹謗聖者 ? 先不論因果, 古時 ...

詳細探討請參見《孤明先發:悲智駁斥「修慧不修福, 羅漢托空缽」邪說文集》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258&extra=page%3D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6
chico 發表於 2012-5-4 12:24 | 只看該作者

我給你佛教經典的證據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5-4 12:56 編輯

<優婆塞戒經>里說: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饑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卧具病葯。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雜譬喻經》中的一個故事:

【昔迦葉佛時有兄弟二人。出傢俱為沙門。兄好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好布施。弟好布施修福而喜破戒。釋迦文出世。其兄值佛出家修道即得羅漢。而獨薄福常患衣食不充。與諸伴等遊行乞食。常獨不飽而還。其弟生象中。為象多力能卻怨敵。為國王所愛。以好金銀珍寶瓔珞。其身封數百戶邑。供給此象隨其所須。時兄比丘者值世大儉。遊行乞食七日不得。末后得少粗食殆得存命。先知此象是前世兄弟。便往詣象前。手捉象耳而語之言。我與汝俱有罪也。象便思惟比丘語。即得自識宿命。見前世因緣。象便愁憂不復飲食。象子怖懼便往白王言。象不復飲食不知何意。王問象子先有人犯此象不。象子答王言。無他異人。唯見一沙門來至象邊須臾便去耳。王即遣人四齣覓此沙門。有人於林樹間得。便攝此沙門將詣王前。王問沙門言。至我象邊何所道說。沙門答王言。無所多說。我直語象言我與汝俱有罪耳。時沙門便向王。具說前世因緣事。王意便悟。即放此沙門令還所止。】


huiridangkong, 你的意思,佛陀<優婆塞戒經>說錯了?!

那個傳播邪說,誰在誹謗佛法? 大家明鑒。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7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4 21:25 | 只看該作者
chico 發表於 2012-5-4 12:24
里說: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饑渴等苦。若 ...

<優婆塞戒經>里說:
「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饑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卧具病葯。皆由先世不施因緣。」

這裡說的很清楚,皆由先世不施因緣。佛陀還有馬麥之報呢。這和本文要表達的是兩個意思。
修慧就是修福,具足無量福德。如果有的羅漢出現了托空缽的情況,也是因為前世的因,並不是修慧造成的。

爾時世尊。復告阿難。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緣得無量無邊功德。阿難。若復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齋已。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若能受持五戒盡其形壽。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千億萬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阿難。若復有人。受沙彌戒沙彌尼戒。復勝於前百倍千倍萬倍千億萬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阿難。若復有人能受持式叉摩那戒。又復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況受持比丘尼戒。依波羅提木叉如說修行。況復有人盡形受持大比丘戒。依波羅提木叉戒。如說修行不缺不犯無有穢濁。清凈梵行得無量無邊功德。勝前百倍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哪怕是初果的聖者必定是「戒律成就」的,更不用說四果大阿羅漢了。公案中講唐朝持戒精嚴的道宣律師曾經多次接受「天人獻供」也是有教證依據的。密勒日巴在山洞裡終其一生禪坐修觀也同樣多次接受過「天人獻供」。如果誰說哪個羅漢會沒福,那就等於誹謗阿羅漢不是「大福田」「應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8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6 18: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uiridangkong 於 2012-5-6 18:20 編輯

首先,絕對沒有「不修福」的阿羅漢,凈空邪師說有阿羅漢「不修福」本身就是誹謗聖者!


  問:你是說有天人給飯吃是你指的大福報?
  答:只有有大功德、大福報、大修行的人才可能有「天人獻供」。「天人獻供」是指「天人」來送供養,自然是來供養那些有大福德的人(譬如阿羅漢)。阿羅漢稱為「大福田」「應供」,沒有大福報的人不可能作為別人的「大福田」的,而「應供」指的是有大功德而應該受到人天供養。
  註:【應供】是阿羅漢的義譯。指的是萬行圓成,福慧具足,應受天上人間供養,饒益有情眾生,故號應供。

  問:那末請問,造有飯吃的業,不能叫修福么?
  答:造任何善業都是修福,善業會善報。而得惡報的時候一定是惡業,比如托空缽之類的。WaiChi舉出的佛陀馬麥之報等例子在佛經上也明確寫著是惡報成熟。WaiChi卻只認準「修善」得善報而不知還有「造惡」得惡報。無論「修善」多少以及是否有間斷,一定得善報;同理,無論「造惡」多少以及是否有間斷,一定得惡報。WaiChi那種「修善」有間斷就會有「惡報」是典型的亂解佛法、混亂因果,是無稽邪說,而且也沒有任何教證依據。
  再重複一下:阿羅漢一定有大福報,在下原文論述中講過他不僅要修慧(也是殊勝善法),還要修三歸、持戒、十善、聞法、內正思維、離欲、禪定、修四無量心、修無常、無我、苦、不凈觀等等善法才能得阿羅漢的,而這些善法中的任何一法,其福德與經文中提到的種種殊勝的大布施(一般的所謂修福)相較量都是「不可稱量」「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的!
  絕對沒有「不修福」的阿羅漢,凈空邪師說有阿羅漢「不修福」本身就是誹謗聖者!


  問:你這裡說的所謂修大福包括將來證了羅漢果一定有飯吃嗎?
  答:阿羅漢一定有大福,是大福田,是「應供」,但是不一定絕對有飯吃,要看是否惡業成熟。就像億萬富翁福報很大 ,但是他們也不一定絕對有飯吃,要看是否惡業成熟,惡業成熟的時候比如被困孤島、被綁架之類因緣具足的時候極有可能吃不上飯。

  問:混著說?在你那文里引的《佛說希有挍量功德經》,短短兩段之間,顯然是在比較兩個不同的東西,分得很清楚。「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福德說的是供養的報,功德說的是修行的報。
  答:「功德」與「福德」在佛經中只是混著說,沒有特殊意義。比較的自然也是兩個相同的東西,不同的東西怎麼比較大小呢?「福德說的是供養的報,功德說的是修行的報。 」的說法也是錯誤的,看看《金剛經》就知道了,你說的任何情況經中都是既用過「福德」又用過「功德」。


  問:請問這修行的報包括一定有飯吃嗎?
  答:是的,只要「沒飯吃」的惡報沒有成熟。

  問:功德和福德不同。
  答:功德與福德相同,見上。


  問:這裡所提功德,顯然是指受持讀誦,修行的報。
  答:上面已經說過,「受持讀誦,修行」既是修慧,也是一種殊勝的善法。阿羅漢一定還修過很多其他的善法才成就的。絕對沒有「不修福」的阿羅漢!

  問:這裡所提福,是指相信經典的報。福,又不一定就是福德。
  答:「相信經典」是「聞所得慧」——聽聞佛法得到的(智)慧,自然屬於善法,有大福德。福,一定就是福德,是其簡稱。

  問:那句佛教流傳的話,「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並沒有說阿羅漢沒福,是么?
  答:不是。「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就是誹謗說會有阿羅漢只「修慧」而「不修福」,以至於沒福到「托空缽」。「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說白了就是,因為只「修慧」而「不修福」,修成「羅漢」之後沒福以至於而「托空缽」,那是凈空邪師之流在無知地誹謗聖者。
轉自: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258&extra=page%3D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9
zhenru 發表於 2012-5-6 19:22 | 只看該作者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4 08:50
01、凈空邪師編造經文「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誹謗聖者

  凈空邪師編造說:「經上講的『修慧不修福 ...




huiridangkong言 [密勒日巴在山洞裡終其一生禪坐修觀也同樣多次接受過「天人獻供」。]-------------
你是喇嘛教的學人,密勒日巴是喇嘛教密宗信奉的祖師,那是鬼神教!連佛教的三歸依都不具,還想得到真正的護法天人[供養]?

佛說[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佛說受持三歸是為了要破除世間的種種痛苦,是為了要斷除煩惱,得受無上寂滅的法樂,以這個因緣來接受三歸依。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可密宗喇嘛教不僅殺害眾生,吃肉邪婬..根本不持 佛戒的.請不要把喇嘛教密宗信奉的祖師擧出來,和佛弟子阿羅漢來一起排比,這樣會使人誤認密宗喇嘛教是佛教之人!他們竟拿佛法名相來騙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0
zhenru 發表於 2012-5-6 19:50 | 只看該作者
藏密喇嘛教的密行者都必須受「三昧耶密戒」的內容,在宗喀巴所著《密宗道次第廣論》中早就說得很清楚:「殺生等前後,清淨不生罪。」、「此灌頂之三昧耶(戒)者,如答日迦跋云:『汝可殺有情,受用他人女,不與汝可取,一切說妄語。』」----這就是所謂「三昧耶戒」的真相。
此外,法尊法師也明確的指出:藏密喇嘛教四大派都在修練「無上瑜伽」密法,來證得「大金剛持果」。能夠先找出修練「無上瑜伽」的秘密,就自然會懂得「大金剛持果」所隱藏的意思了。「無上瑜伽」雙身法[密法]是喇嘛教的最高秘密,絕不傳給外人;但是這個「無上瑜伽」修練的秘密方法,就貼在這裡:
1、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2013/book2013-2-3.htm
2、耶律大石所著《西藏文化談:藏密真相之研究》中的「採陰術」及「時輪大法」 (請點擊進入閱讀,就會發現真相。)

藏密奇怪「誓言」與戒律
1、故意與佛法五戒作對的藏密之五部不共誓言

如來部誓言--痴心清凈,而享用五肉、飲酒、享用五甘露.                                 
金剛部誓言--嗔心清凈而殺生.
珍寶部誓言--我慢清凈而取他物.
蓮花部誓言--貪心清凈而邪淫.
事業部誓言--嫉妒清凈、而說妄語.

大圓滿二十五支分誓言

五應取誓言————享用大香、小香、人血、人肉、精液五甘露
五不舍誓言————不斷貪、嗔、痴、慢、嫉五毒

達賴喇嘛的著作  《藏傳。佛。教世界》里如此說:

p.93:在這四種自然發生的狀態中,給我們體驗根本凈光最好的機會是性高潮。為了體驗紅白菩提心的真正溶解,行者必須運用平常對性慾望對象經驗的那種欲情,借這種慾望的力量,使明點在體內溶化,達到無想狀態。

———— 註:紅菩提: 明妃或處女的淫液或經血,白菩提:勇父性交而不泄的精液,以下同。


p.94: 紅白菩提心在體內溶化的一個結果是大樂光明的經驗會生起。

p.100:雖然四部密續都是利用慾望來引導行者入道,但使用的慾望層次卻不相同。在第一部的『事續』中,入道的慾念僅僅是對具有吸引力的異性凝視而已,其他三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的入道意念則分別是對此異性微笑,進而想牽手、觸摸,乃至最後想望性的結合。

        (注意:達賴喇嘛在這裡說,修高層次地喇嘛法,即「其他三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特別是最後的無上瑜伽部,是要真的搞性的結合的)




p.108:『在外三密中,葷食是嚴格禁止的。但在無上瑜伽中,行者確有被鼓勵去吃五種肉和五甘露。...若修無上瑜伽是有可能必須要試著去接受葷食的....』

————     註:「五甘露」則是尿(小香)、屎(大香)、腦髓、男精、女血。「五種肉」則是狗肉、牛、馬、象、人肉。


——————
根據達賴的標準,吃五甘露、吃五種肉、搞男女淫穢雙修性交法的,才是喇嘛教的無上瑜伽的高層次修行者。

學習喇嘛教的學人,將來可以依此來判斷,到底什麼才是喇嘛教的高級上師、高級活佛了.

西藏密教(喇嘛教)通常分為四部,其中無上瑜伽部是最高級的喇嘛教密法

在西藏密教系統中,密乘有不同等級的分類,有分六部的,亦有分七部(密典稱作六續、七續)。最盛行而普遍的分類則是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和無上瑜伽部。此分類中,事部、行部較為低級。瑜伽部高一級,無上瑜伽部則是最高一級的。這種分類主要基於各部授受不同的灌頂,修習不同的本尊,所獲得的成就(密典稱修持密乘所獲殊勝結果為成就)亦不同。

無上瑜伽部的意思是,一切密乘中至高無上,沒有比這一級更高更上一級的密乘,所以稱作無上瑜伽.

(達賴生死書)P. 157:【可以在修行之道上運用性交,以性交做為強大意識專註的方法。】
《達賴生死書》頁149; 達賴喇嘛說:《臍處的明點和性器官頂端的明點,具有射出的力量,經由凈化。樂可以轉為不變的大樂,無漏(註:明點精液的不外泄)同時可用在修行道上。》


(揭開心智的奧秘)p.147~148:【而最強的感受是在性高潮的時候,這是大樂的修習。】

  (揭開心智的奧秘)p.147~148:【在性高潮時因為明光出現的經驗較持久,因此你較有機會加以利用。】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毘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秖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佛陀已明示;佛菩提道上,戒定慧三無漏學之修正--第一清凈明誨;首除淫心!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佛又言--[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即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尚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沈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覆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遊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佛於第二決定清淨明誨中明示;殺心不除塵不可出。食肉斷大悲種子!且[清淨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踏生草]。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七--
阿難,如是眾生入三摩地。要先嚴持清淨戒律。永斷淫心不飡酒肉。以火淨食無啖生氣。阿難,是修行人。若不斷淫及與殺生,出三界者無有是處。常觀淫慾猶如毒蛇如見怨賊。

所以說;藏密不是佛法,是專門破壞 佛法的喇嘛鬼神教.請有緣大德注意。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1
zhenru 發表於 2012-5-6 19:58 | 只看該作者
多數人尚無能力分辨『福德』與『功德』義涵之差異,往往以為造橋鋪路、濟貧救世、捐獻巨額款項與寺廟,於樑柱片瓦上鑿名刻字流芳百世……等等,自認這些錢財的布施是為來世造作大功德、大福德,心中欣喜雀躍,受惠者也讚許他是『功德無量』。其實這些布施行事只是在培植修集未來世的『福德』資糧,非屬『功德』內涵。

『功德』是指有關解脫、出離三界方面的受用。因為有了解脫見地與定力正受、解脫正受故,學人確實是可以在此生獲得受用,『功德』不是虛幻的意象,是增益於三乘道業之解脫。學人因有功德受用,可以遠離貪瞋痴無明的系縛,心能安定而得自在,於道業上的修習更臻成熟,就生起種種不可思議的解脫功德。

由於世出世間八萬四千法門,讓有情在器世間能修證佛法──實證解脫道與佛菩提道,是故修學之內涵不同而有功德受用上之差異:

依念佛法門。信心具足故,勤習鍛煉,功夫增長,依其根機與知見之熏習建立,所修境界,由淺至深,細意思惟;念佛層次可提升轉折由持名念佛轉入無相憶佛,若能去除慢心,性障減除,培植福德,進而體究念佛;乃至福慧具足、因緣成熟,能因念佛法門而悟明真心,斷除三縛結,生起根本無分別智之始覺智慧,成就自利功德;繼而進修漸漸生起后得無分別智,成就利他功德。若根性猛利者,復有因緣值遇真善知識之攝受護念,即當求見佛性,進入實相念佛層次。若能精進奮發,努力參究,必能「不假方便,自得心開;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依修習四禪、四空定法門。熏修各種三昧的緣故,獲得這些三昧的功德力──菩薩如是斷除淫慾、去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除滅覺觀,置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二禪;離喜行舍,一心不亂,成就念慧,自知身受樂,常念受樂入三禪;斷棄苦樂,憂喜已滅,不苦不樂,護念清凈入四禪。超越一切色界想,再往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修四空定;菩薩及二乘之見道乃至無學位,若證四禪八定,成就無漏妙定。

依解脫道與佛菩提道之見道功德。二乘解脫道:斷三縛結──我見(身見)結、疑見結、戒禁取見結,得初果須陀洹之解脫功德受用;斷煩惱減低欲界煩惱之貪著,令貪瞋痴淡薄,得二果斯陀含解脫功德受用;斷煩惱五下分結──三縛結、欲貪、瞋恚,得三果阿那含解脫功德受用;乃至證得無學阿羅漢位斷煩惱五上分結──色界貪、無色界貪、掉舉、慢、無明之解脫功德受用。

佛菩提道:明心證真永不入三惡道之功德。實證現觀真心如來出生一切法,如實了知五蘊身之虛幻不實,不執著寶愛色身,適度照護為弘揚護持正法故;觀照習氣現行,能夠深細用心,對治性障之修除較為得力。亦能發起菩薩大悲心,不舍眾生拔苦與樂,救度眾生回入正道,致力佛教正法命脈之延續,在未來之無量生中,修集無量之福德來莊嚴自己,能幫助道業增上之功德。複次,定力、慧力、福德具足故得證十住位眼見佛性,身心世間如幻觀成就,繼而有三種解脫功德受用:見地正受、定正受、解脫正受。漸次進修一切種智及正修諸三昧,解脫之功德受用隨之地地增上。

學佛之目的在於修證般若智慧,在於實證三乘菩提;未來親證三乘菩提之後,也是以教導眾生親證三乘菩提為主旨。常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是故,當勸請諸方學人親近善友,詣之聽法,聞正法已,修習增長,如實成就;聽法功德,於一切功德,最勝最上;聽法之人,可得三十二種功德。如經文開示:

《正法念處經》卷63:「爾時鵝王告諸天眾:『常當聽法,勿行放逸,當近善友,能利他者,詣之聽法,聞正法已,以敬重故,是人善心乃至涅盤漏盡大樂。有二種人生於梵福:一者善觀察持,二者求漏盡。復有二種:一者常說法,二者常聽法。如是法師,猶如父母,為人說法,能出生死,得究竟善法;如是法師,猶如父母,說法之人,以法布施,法之施主。令他聞法,既聞法已,心得清凈,直心敬重。聽法之人,得三十二功德,何等三十二?法師說法,於聽法人,猶如父母,於生死中,猶如橋樑。所謂聞所未聞,聞已覺知,知已思惟,既思惟已,則修行入,既修行已,則能安住,安立他人,共彼思量,若得衰惱,其心不動。未種善根,能種善根,思量增上令根熟者而得解脫,令邪見者入於正見。…………如是眾生,於無始來,流轉生死,痴力所盲,得聞正法。於覺分地,種種善根,可愛四聖諦,本未曾聞,經義光明,見之歡喜,如生盲人見色歡喜。見覺分地,心生歡喜。亦復如是,是名聞法第一功德。…………複次第三十二聞法功德,何等功德?以聞法故。終得涅盤,聽法功德,於一切功德,最勝最上。何等勝上?所謂涅盤,以聽正法,修習增長如說修行,如實成就,其人決定,能斷煩惱,到於涅盤。』」(T17, no. 721, p. 376, b29-c4)

複次,自性彌陀是一切菩薩出生解脫功德與修集世間福德之本體。真心如來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善巧功德,依有情眾生的善惡異熟果報,能夠普遍在十方三世之三界六道示現如來藏的功德,而出生三界、六趣、四生、二十五有等表相差別。令有情眾生能在世間正常運行,隨著善惡業種繼續廣作佛事,或修集人天善法,或燒殺擄掠,繼續造惡,或不信因果,毀謗佛法僧,造作地獄業。

有情眾生於證得「法」的真實性之後,次第進修一直到成就佛道;雖然第八識之功德於一切有情皆是平等平等,但隨著祂的功德差異不同而別立種種名稱,如:心、阿陀那識、所知依、種子識、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等。

《成唯識論》卷3云:「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謂或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或名阿陀那,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或名所知依,能與染凈所知諸法為依止故。或名種子識,能遍任持世出世間諸種子故,此等諸名通一切位。或名阿賴耶,攝匾磺性尤酒販畈皇Ч剩壹戎床匾暈閱諼夜?/font>;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此名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或名無垢識,最極清凈諸無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來地有;菩薩二乘及異生位持有漏種可受熏習。」(T31, no. 1585, p. 13, c7-21)

第八識心體雖離六塵,但祂亦了知六塵以外之眾生心行之無漏有為法上之了別性,與含藏七轉識相應之貪瞋痴……等有漏法種和合運作時,能在諸法上顯現自體的真實存在性與無漏有為法的如如不動性,這樣具足七識心的有漏有為法種,也具足第八識心體的無漏無為性與無漏有為法上的功德,才是能夠圓滿成就諸法的實相心。

如上所說是『功德』之真實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2
zhenru 發表於 2012-5-6 19:59 | 只看該作者
云何『福德』?謂五陰身所受的依報或是正報稱之為『福德』(正報:異熟果報之身;依報:即世界國土。謂諸眾生各各隨其果報之身,依之而住。)如:持五戒不犯及修十善業道,來世受生於欲界天,獲得欲界天之廣大天身,成就欲界天身之異熟果報;修禪定證量而成就色界天身之異熟果報;布施錢財濟世救貧,來生得布施的果報,所以饒富資財、眷屬和樂,培植修集這些善業是名福德。學佛者行善之目的,乃在於修集今世或未來世親證三乘菩提之福德資糧;學人若欲求開悟明心,入七住位菩薩數,首重於累積福德資糧──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慈心不殺、歸依三寶、修學佛法正知正見,並且隨緣隨分隨力修集六度十善,護持三寶、護持正法,以此培植深厚福德。

成佛之道資糧位的修集有二:一福德資糧,二智慧資糧;也就是外門廣修六度萬行。如世親菩薩於論中說:布施、持戒、忍辱等三屬福德資糧所攝,般若屬智慧資糧所攝,精進則劃歸福慧二種資糧所攝;因為福慧二足是成佛絕對的具足要件,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方能圓滿,故攝屬精進度;同理,禪定之證得亦須長遠時間方能成就。

《妙法蓮華經》卷3:「諸佛世尊,為佛智慧,凈修梵行;供養最上,二足尊已,修習一切;無上之慧,於最後身,得成為佛。」(T09, no. 262, p. 20, c14-16)

《優婆塞戒經》卷2:「菩薩具足二法,能自他莊嚴:一者福德,二者智慧。世尊!何因緣故得二莊嚴?善男子!菩薩修集六波羅蜜,便得如是二種莊嚴,施戒精進名福莊嚴,忍定智慧名智莊嚴。復有六法二莊嚴因,所謂六念,念佛法僧名智莊嚴,念戒施天名福莊嚴。善男子!菩薩具足是二莊嚴,能自他利為諸眾生受三惡苦。」(T24, no. 1488, p. 1045, b7-13)

學人於事相上當廣修菩薩的六度萬行,累積許多的福德資糧,當修證大乘般若的時候,才有因緣遇見真正的善知識。然末法時代真善知識難尋難覓,凡夫眾生不具擇法眼故,全賴往世所植福德因緣始得遇見親近真善知識,亦能親近無上正等正覺微妙大法。為求開悟明心之學人當努力修集三福德:一者布施,二者修定,三者修除性障。若能具足如是三種福德,不問修道時劫遠近,皆成久學菩薩,能超越眾人。菩薩道的成就,是以福德為基礎,始於十信位之廣修外門六度萬行,或三賢位之內門六度萬行,或初地乃至十地菩薩之十度萬行,都是以布施為首。

《大集法門經》卷1:「複次,三種福事成就慧行,是佛所說:謂布施莊嚴成就慧行,持戒莊嚴成就慧行,禪定莊嚴成就慧行。」(T01, no. 12, p. 228, a14-16)


《瑜伽師地論》卷14:「又有三種為諸樂欲增上生者所說真實增上生道:一者布施,得大財富;二者持戒,得住善趣;三者修定,遠離苦受;得生一向無有惱害樂世界中。」(T30, no. 1579, p. 349, b19-23)

依次解說三福德如下:
一者布施,無貪之心名之為施,因於布施破煩惱闇──慳貪、嫉妒、瞋恚、愚痴。

《長阿含經》卷6:「何善可修?當不慳貪,於是其人盡不慳貪而行布施。」(T01, no. 1, p. 41, c5-6)

布施有三:謂法施、財施、無畏施。法施者,即是為人說正法實義,能自利利他,施者未來生能獲大福德、大功德,亦得法、財二報,能令施者在未來生佛道之修證有大增益,聽法者也能獲三十二種功德,如上所引《正法念處經》卷63。財施者,即是把慳貪布施出去,能令施者遠離我執煩惱,心得調伏,未來世得豐饒財富,能令受施者遠離苦惱,心生歡喜。無畏施者,謂觀有情猶如父母兄弟親戚,令一切眾生離怖畏,心安定,尚以身命而救拔之。

布施有後世的深細果報,有智慧之人當以五種施而得利益:
一者至心施:至誠心親自布施,勿貢高我慢,頤指氣使行施。
二者自手施:親手布施,勿假手他人,否則來世皆須透過他人才能享用福報。
三者信心施:布施時深信因果,深信布施有來世果報,不可抱持懷疑心行布施。
四者時節施:於他人正需要時行布施,令受施者得最大利益,過了此時節再行布施,果報是完全不同。
五者如法財施:用正當手段行施,所施財物亦是如法取得。

《優婆塞戒經》卷4:「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種: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者時節施、五者如法求物施。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則得多財饒寶金銀、琉璃、車渠、馬瑙、真珠、珊瑚、象馬牛羊、田宅、奴婢、多饒眷屬,至心施者得如是果。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得已能用,自手施者得如是報。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已,所得果報如上所說;常為父母、兄弟、宗親、一切眾生之所愛念;信心施者加如是報。時節施者得何等果?時節施者,所得果報如上所說;所須之物隨時而得,時節施者,兼如是果。如法財施得何等果?如法財施,所得果報如先所說;得是財已,王賊水火所不能侵。」(T24, no. 1488, p. 1054, b1-15)

《優婆塞戒經》卷5:「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於貧窮以憐愍故;施於怨家不求報故;施福德人心喜敬故。」(T24, no. 1488, p. 1060, a12-14)

二者修定,定力是明心見性的必要條件之一(定力、慧力及福德具足,缺一不可)。經過漫長修持宗門與教門,其目的皆在增強定力與知見,皆必有其轉折處,由散亂心到統一心,置心一處,定力現前;因定力現前並起心探究,是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由定發慧」而得證七住明心、十住見性。

三者修除性障,性障深重者謂五蓋粗重闇覆,五蓋者謂五種障礙修證佛道之法:貪慾、瞋恚、睡眠、掉悔、疑。由此五法障礙,令學人不能得證大乘別教菩提,福德資糧尚未具足。  

今世若欲值遇大善知識攝受護念,應當戮力護持了義正法,修行伏除性障,方有因緣遇見。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4:「云何是廣集福德?謂若菩薩於大乘法中久積善根,彼彼生中善修戒行,為善知識之所攝受,隨所生處常生婆羅門大族姓家,或剎帝利大族、或長者大族,皆具正信。於彼生中以其因緣,轉復廣大增長善根,而常不離於善知識。何者是善知識所?謂佛及菩薩,而能增長宿世善根,由慣習力故;作是思惟:世間大苦世間災患,世無暫停久受縈纏痴暗所覆,彼等皆由貪慾為因,貪慾為緣,了此因緣是為菩薩廣集福德。」(T14, no. 489, p. 712, b4-13)

《大般涅盤經》卷32:「善男子!現在煩惱為作障故,令諸眾生不得睹見;如香山中有忍辱草,非一切牛皆能得食。」(T12, no. 375, p. 818, c9-11)

如經文佛陀所開示,要行菩薩道就要努力修集福德資糧,以求值遇善知識之攝受教導,並熏聞了義正法,令慧力增長故;應將所修世間善法的一切福德資糧、一切功德迥向給怨親債主,並祈求佛菩薩加持攝受他們,能早日離苦得樂,皈命三寶,與我們一起修學佛法,同時也全部迴向今世、後世可以親證三乘菩提發起深妙般若智慧。因為這樣如實勤於累積福慧資糧,諸佛菩薩及龍天護法能加以護持庇佑,善凈因緣果報也會改變。

複次,因於宿世惡業慣習力,薄福愚痴故,不能思擇正法淺深,而毀謗厭舍大乘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佛法僧亦深毀謗,作極重惡業,墮大地獄受諸劇苦果報,長劫百千歲不得解脫。經文如是開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401-600卷》卷544:「是菩薩乘善男子等!毀謗厭舍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知即為毀謗厭舍三世諸佛一切智智。由此因緣造作增長極重惡業,由此業故墮大地獄,經歷多時受諸劇苦,謂彼宿習重惡業故,覺慧善根皆悉微劣,薄福德故自損損他。於佛法僧雖成少分信受樂欲,而愚痴故,不能思擇正法淺深;自於大乘毀謗厭舍,亦令新學正法有情,於大乘教毀謗厭舍,言:『深般若波羅蜜多,非真佛語不應修學。』彼既令他毀謗般若,自於般若亦深毀謗;彼既毀謗甚深般若,於薩婆若亦深毀謗;由深毀謗薩婆若力,於佛法僧亦深毀謗。因斯造作極重惡業,由此惡業增長因緣,墮大地獄受諸劇苦,多百千歲不得解脫。」(T07, no. 220, p. 800, b27-c12)

平實導師經常教誨:「瞋恚障礙初禪,不障礙見道;慢心不但障礙初禪,也障礙見道。」是故當至誠身心修集福德、熏習慧學,慎護口業,於聞所未聞法萬莫謗之,以免障道。是故,今時後世之一切佛弟子眾,希皆能了知印順、昭慧、證嚴、聖嚴等無因論常見,以及密教附佛法外道之邪謬荒誕,莫於邪師、邪法、邪論、邪教中護持修福,方免不慎造作謗佛破法之重罪!並且能如是舉證破斥,辨正法義,廣令佛門四眾悉能了知此一事實,令一切佛弟子皆可避免如是破法重罪者,方是真實護持正法者,方是修集真實功德、福德者。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1:「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生菩薩無量福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恆行法施心無悋惜,二者起大悲心救護破戒眾生,三者化諸有情發菩提心,四者於下劣惡人忍辱救護。迦葉!如是四法,出生菩薩無量福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13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7 00:25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6 19:22
huiridangkong言 [密勒日巴在山洞裡終其一生禪坐修觀也同樣多次接受過「天人獻供」。]-------------
...

呵呵,不要想當然,亂扣帽子了,遠離那些南北傳、顯密宗、大小乘的遮障吧,要進入並維護一個宗派是凡夫關心的事情,聖者不屬於任何宗派。

佛教的任何宗派都是對立的產物,都是偏離佛法的,都參雜了種種方便法乃至邪見與邪說,所以本人不支持任何宗派;佛教的種種宗派是佛法流變的必然產物,在種種宗派的種種迷霧與訛傳中又都包裹交織著三法印與四聖諦,這才是使人解脫證得聖道乃至成佛的東西,所以本人不反對包含由種種邪說包裹四聖諦的任何宗派。末法時期,數億人都在學或在傳的法一定是包含種種邪說的「末法」,否則就不成為末法時期了。即使現在流傳的東西你全都讀遍了,你一定是還在末法之中。不過,「末法」也是法,總比沒有「法」要強,末法眾生的淺薄因緣決定如此,所以本人沒有興趣反對「末法」的法。想要更多的人明白並追尋佛陀的足跡——純正佛法,那根本是奢求,末法時期,根本不可能有更多的貪心眾生能夠超越宗派等種種枷鎖,末法根本無可逆轉,這是歷史的必然,因緣使然,隨緣度眾而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14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7 00:34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6 19:58
多數人尚無能力分辨『福德』與『功德』義涵之差異,往往以為造橋鋪路、濟貧救世、捐獻巨額款項與寺廟,於梁 ...

《金剛經》云:【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佛陀繼續說:「為什麼要不住相布施呢?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是不可思議、不可衡量的。須菩提!你怎麼認為,東方的虛空可以思議和衡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佛陀又問:「須菩提!南、西、北方,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這四維,還有上方或下方的虛空可以思議和衡量嗎?」須菩提回答說:「不可以的,世尊!」佛陀說:「須菩提!菩薩不住相布施的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議、不可衡量的。須菩提!菩薩都應該如我所教的這樣安住其心。」〗

  「福德」,在此經中又名功德,指的是修任何善法之所得,無論住相與否,即無論以有為或無為之心所修。很多人受廣泛傳播的凈空邪說影響,往往以為,福德是以住相有為之心所修出的有漏之福。比如,凈空邪師說:「功德、福德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以清凈心修一切善法,斷一切惡法是功德,以雜染心斷惡修善是福德,關鍵在此地。」而佛陀在此段《金剛經》經文中明明說,「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心不住相怎麼就成了雜染心了呢?!
  其實,凈空邪師關於以雜染心修善是福德的這個說法,問題還不算很嚴重,至少還沒有否定應該行善積德,而李x志卻是從根本上否定修一切善法的:「煉功人不講積德,我們講守德。」這與佛陀讚歎福報並鼓勵勤修福德可謂大相徑庭,「汝等莫畏福報。所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無有愛樂。此名無福。」「作福莫倦」「快哉福報,所願者得,速至滅盡,到無為處。正使億數,天魔波旬,亦不能嬈,為福業者。」(《阿含經》)(註:波旬,魔王。嬈,擾亂、蠱惑、破壞。)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5
zhenru 發表於 2012-5-7 07: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7 07:33 編輯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7 00:34
《金剛經》云:【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 ...


《金剛經》云:【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請問如何不住相布施?

佛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那按你的邏輯來説[布施都應是虛妄布施了?!]或者[你布施供養破壞佛法之人,]那也叫[福德是不

可思議、不可衡量的。]了?!

當知《金剛經》佛語是在講這個金剛心的,是站在親証法界實相的立場來説法的,你即未証自心

真如法身所在,竟敢狂妄亂解 佛陀法意,破壞佛法,請你立即懺悔.


《金剛經》佛雲;[須菩提!菩薩都應該如我所教的這樣安住其心。」]--------請問佛說的是安住哪顆心?


你睡著無夢時還有沒有心?是哪顆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16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7 08:36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7 07:21
《金剛經》云:【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請問如何不住相布施?

佛又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再者,須菩提!菩薩在布施的時候應不執著於任何法。也就是說,在布施時既不執著於色,也不執著於聲、香、味、觸、法。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來布施,即不執著於任何相。〗

佛陀在上面講完無相度眾之後,這段經文又講無相布施,以此來繼續說明如何以無為之心修一切善法。即菩薩在布施(這是慈悲)的時候應該不執著於任何法(這是智慧)。比如,布施時要了知施者、受者與所施物都是不實的生滅幻法,這就是佛家常說的「三輪體空」。也就是說,但以慈悲之心離一切相布施,既不執著「我」是能施之人,也不執著所施的對象,還不執著於所施何物,也就是不執著於所施衣物、器具及其顏色、質地、手感,或所施食物的色、香、味等。
  「布施」,以自己所擁有的施捨給他人。布施有兩種:一種是財施,即以飲食、衣服、田宅、珍寶及其它一切財物,乃至頭、目、腦、髓,甚至不惜身、命去救濟他人;另一種是法施,即以世間的知識、技術乃至出世的佛法施與或幫助他人。無論財施、法施,都可以使他人離於貧苦、急難乃至怖畏之心。比如,佛陀在經中說:「有此二施。云何為二。所謂法施、財施。諸比丘。施中之上者不過法施。是故。諸比丘。常當學法施。」(《阿含經》)
  如果能在布施時離一切相,就是無相布施,又稱布施波羅蜜,是菩薩所修的「六度」——六種波羅蜜(布施、忍辱、持戒、禪定、精進、智慧)之一。如果住相布施,雖有福報,卻是有漏的輪迴之因,就如永嘉大師所言:「住相布施升天福,猶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時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所有那些大菩薩們都是應該這樣降伏自己的妄想心的:對於所有一切種類的眾生,無論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還是非有想非無想的眾生,我都把他們度化到無餘涅槃的彼岸。」〗

這是佛陀用聖位大菩薩共同使用的、唯一的修行方法,來說明修佛的人應該如何降伏自己的妄想心。注意,任何發心修佛的人,都必須依照這些大菩薩們降伏妄想心的修法來修,剛剛發心修佛的凡夫位菩薩是這個修法,得聖果的大菩薩依然是這個修法,如此修心一直到成佛。

為何佛陀沒有回答「應云何住」的問題,而是直接就講「云何降伏其心」呢?因為降伏了妄想心,其心自然安住,涅槃真心自然顯露,降伏妄想是因,心得安住則涅槃真心顯露是果,所謂「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楞嚴經》)妄心熾盛則真心不顯。涅槃真心是如如不動、無所謂安住的,這就像雲遮月時,撥雲自然見月。降伏妄心則真心自然顯露,真心正如月亮,本來就在當下。因此,修行的關鍵是降伏妄想,「妄認一切緣生緣滅的現象為實有」的妄想是一切執著心的根本。

「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就是說,即使你什麼也不看,什麼也不聽等等,還是妄想分別之心,不是清凈真心。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7
zhenru 發表於 2012-5-7 11:4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zhenru 於 2012-5-7 15:29 編輯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7 08:36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 ...





[為何佛陀沒有回答「應云何住」的問題,而是直接就講「云何降伏其心」呢?]------你說 佛沒囘答「應云何住」的問題?!你想篡改 佛法呀?

《金剛經》佛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那[其心]應在三界的什麽境界裏?

三界最高天----非想非非想天,那裏的眾生也是有住,正如《楞嚴經》佛所開示的----「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請你解釋 佛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之意.你不可能說沒在三界裏吧.即在三界裏就會有六塵相.佛說;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也就是你即使不分別六塵,住在非想非非想定裏,也還是[法塵分別影事。]還有[定境法塵]!

[定境法塵]是不是色法?而你不是說嘛---[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

請問你咋[降伏其心]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主題

258

帖子

142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42
18
zhenru 發表於 2012-5-7 11:48 | 只看該作者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7 00:25
呵呵,不要想當然,亂扣帽子了,遠離那些南北傳、顯密宗、大小乘的遮障吧,要進入並維護一個宗派是凡夫關 ...

你不是講[四聖諦]麽?

請問;佛說--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名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四聖諦]裏沒有見聞覺知麽?你如何解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19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7 20:57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7 11:48
你不是講[四聖諦]麽?

請問;佛說--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名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這裡涉及到第一義空的內容。

在《阿含經》中,有一經名為《第一義空經》,其中佛陀說:「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此段經文前部分講的是異時因果的苦諦,即世間任何具體的物質與精神現象,如眼、耳、鼻、舌、身、意等諸陰,皆是「此陰滅已,異陰相續」——此無故彼有、此滅故彼生的,一切既是無常生滅的,又都是相續不絕的,都是苦法。「凡盛必有衰,以衰為究竟。」(《阿含經》)而於此諸法生滅之中,一切都是業力所致,既沒有一個實有的「神」、「我」、「靈」有來有去,也沒有一個實有的「神」、「我」、「靈」或「作者」主宰生滅,即所謂的一切現象皆「無我」,此是「空」的含義之一,即俗諦的空義。

此段經文後半部分講的是俱時因果的集諦與滅諦,即世間的一切隨著無明的生而生,隨著無明的滅而滅——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無明滅,則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乃至諸苦隨之而滅,即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於涅槃境界中,離一切相,超越因果法,既無緣起法,也無四聖諦,正如《心經》所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究竟涅槃。」這種涅槃的「無我」,是「空」的另一含義,即真諦的空義,又叫第一義空。其中,「俗數」中的「俗」與「數」,二者含義相同,都是指世間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比如,「能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依慧而命終,涅槃不墮數。」(《阿含經》)俗數法,就是關於世間一切物質與精神現象如何俱時生起與完全滅盡的法則。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悲智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20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2-5-7 21:17 | 只看該作者
zhenru 發表於 2012-5-7 11:44
[為何佛陀沒有回答「應云何住」的問題,而是直接就講「云何降伏其心」呢?]------你說 佛沒囘答「應雲 ...

《金剛經》里是這樣寫道的:
首先在開篇:須菩提發問:
【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在上面佛陀沒有直接回答「應云何住」的問題,而是直接就講「云何降伏其心」

下面經文講到 應該如何生清凈心。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陀問:「須菩提!你怎麼認為,有沒有實有的菩薩『莊嚴』佛土這回事呢?」須菩提回答說:「沒有。世尊!為什麼呢?所謂的莊嚴佛土,並非實有一個『莊嚴』可得,只是起個假名叫做『莊嚴』而已。」佛陀說:「因此啊,須菩提!發心成佛的菩薩們都應該這樣生起清凈之心,不應該執著色相生起種種心,不應該執著聲、香、味、觸、法等相生起種種心,應該不執著一切相而生起種種心。」〗

這個心是指清凈心,清凈心就是真心,又名佛性。而要生起清凈心,就應該像上面《金剛經》經文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知幻離相,不執著一切相,即清凈心,而此時所生起的必定是度生、布施、忍辱、持戒、慈、悲、喜、舍等種種善法之心,卻又不執著於善惡之想。這也就是本經中所說的,「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根本不是不能生起任何心,而是要離相生心,生無為之心。
轉自:金剛智慧能斷一切邪說

清凈心不在三界之內。

凡夫即使什麼也不看、不聽、不想、不做,他骨子裡必定還都是堅固的妄想之心,根本不是清凈心,就如佛陀所說的「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01: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