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女性比男性更有獨自生活的能力?

[複製鏈接]

3012

主題

3946

帖子

7099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0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天河水 發表於 2012-6-9 04: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什麼是獨自生活而且活得快樂的秘訣?在今年初,一位名叫Dominique Browning的離婚婦人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一篇貼子,她在貼子里指出,人們在獨自生活能力上有著不一樣的水平。她寫道:她和她的單身芳鄰們很享受隨時想吃就吃或佔據整張床的樂趣,而男人們卻很少會這樣。她接著表示,女人們在自已的家裡就能感到安全。

「那些男人,他們更多地是準備與危險感長期作伴...對男人來說孤獨意味著危險。」

這番言論引起了評論者和博客主們的憤怒,其中有人總結說:「兩性之間的二元性區別是非常富有活力的,除了那些性別角色錯置的(或多或少)。」 然而社會學研究的現狀表明Browning所說的並不完全是錯誤的。

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對孤獨的適應能力更強,至少從某個年齡段開始。然而,這不是因為男人們不喜歡在晚餐時大嚼乳酪或大字攤在床上,也不是因為女人們更出格或更喜歡清靜。正好相反,女性在建立牢固的社交關係網路上更敏銳,這使得她們即使獨自生活也不會感覺孤獨。而男性很可能會封閉隔離,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他可能會變得邋遢而看起來危險。

28%的家庭是單身的

作家Eric Klinenberg在他的新書里明確地把這種反差表現了出來:「Going solo,The Extraordinary Rise and Surprising Appeal of Living Alone」(獨自生活,超凡的飛躍與驚人的吸引力)。這點很重要因為它所涉及的人口數量決不是一個可以忽略的小數目。他們正進行一場重大的社會改革,雖然他們並沒有這個自我意識。Eric Klinenberg注意到,在1950年,有400萬的美國成年人獨居,占家庭總數的9%。而到今天,獨居人數已經達到3100萬人,占家庭總數的比例超過28%。

紐約大學的社會學家Eric Klinenberg描述這一特殊人群的發展是以顯而易見地速度在增長。在60年前,典型的單身者是移民到西方國家的勞工,而現在,這一族群存在好幾種類型。

對於那些城市的年青人來說,放棄在Craiglist網站上的合租廣告而選擇有他們自己名字的租約是一個真正成長儀式。而離婚比例從1950年開始上升,產生大量單身成年人口。還有一些老年人因為喪偶或堅持獨立自主的生活方式而獨居。現在,「獨身者」(獨自的一個人),Eric Klinenberg這樣稱呼他的研究對象,在曼哈頓的獨身人士當中出於自願的要比蒙大拿州的多,而且是女性佔多數-1700萬女性對應1400萬男性(這種不對稱有部分原因是由於女性壽命較長:喪偶的女性數量遠大於喪偶的男性數量)。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隨著生活模式使社會關係變得必不可少,獨居的性質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曾經一度成為退隱的理由。一些隱居的修道士和脫離社會人士,例如亨利·戴維·梭羅,為了能與上帝或大自然達到天人合一而逃離人群。與之相反的是,人們不管是哪個年紀都更傾向於家庭生活。在20世紀初獨居的女性更是非常的少見。

孤獨的避風港

然而現代生活條件允許一個孤獨的避風港同時兼顧活躍的社交生活和愛情生活。當人們可以非常輕鬆地走出家門、喝幾杯咖啡、和別人擁抱幾下,在擁擠的街頭髮現一些認識或不認識的有趣的人時,獨居不再等於被孤獨判刑。更不用說現在人們可以就站在廚房的桌子邊閑聊一下,發發簡訊和電郵,或者用Skype和遠距離的朋友聊天。與此同時,那些傳統觀念或財政上的不獨立不再成為女性擁有自己房子的阻力。

除此之外,性不再被框定在婚姻範圍內-迫使美國人找伴或留在家庭的社會壓力已經減弱。Eric Klinenberg有說服力地表示都市化的人與人的結合方式、通訊技術以及倫理道德的解放推動了這場革命。

因此維持各種有意義的關係對於獨居者來說是完全有可能做到的。不過,這遠不是件容易或一目了然的事,尤其在人生階段的前期。正是這點女性處於優勢。

「今後,社會孤立的性別特質將是一個被廣泛了解的主題」,Eric Klinenberg引述伯克利大學的社會學教授Claude Fischer和康奈爾大學的社會學教授 Erin Cornwell的研究時寫到。總的來說,女性能更好的維繫友情,如同維繫她們與小孩以及與家庭其他成員的關係一樣。超過35歲的單身婦女比同年齡的單身男人更能接受在鄰居家共聚一晚或者加入一個社交團體。這種差異更有可能是後天形成而不是固有的。Eric Klinenberg想起心理學家曾做過的一個試驗:鼓勵小女孩慷慨地給予他人關注和支持,而男孩子的活動則是涉及競爭精神。

不婚的焦慮

為了避免暖昧不清,所有的女性都不樂意獨居,在這種時候,男性正好相反,許多男人熱愛獨居。另外,在30歲左右,在面對不婚時產生更多焦慮感的是女性,感覺被下了指令-來自旁人或她自己-迫切地需要找到一個伴侶並繁衍下一代。

然而,儘管飽受來自於祖母們的責備與騷擾,Eric Klinenberg觀察到的大部分婦女似乎對她們的生活都相當滿意。例如Ella,一位有名的女公法律師,大約35歲,對於建立家庭沒有任何反抗的想法,但拒絕被安排相親。目前,她在Brooklyn Heights有自己的公寓,在身邊有自己的人際關係網,在瑜伽課上結識了一些朋友,也很喜歡獨自一人在她的大廚房裡消磨時光。

在年紀漸長的壓力下,單身所帶來的好處與不便,在男女性別上的體現是很不一樣的。離異的婦女對於特別固定的社交圈更有歸屬感,並經常把她們的朋友視為「選定的家人」。

而那些Eric Klinenberg訪問過的離異男性,過著很少社交活動的呆板生活,某些還受著工作狂或孤立感的煎熬。另一方面,這些男性擁有更多的性生活,對他們大多數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公平的妥協之道。許多男人,以及更多的女人寧願保持單身而不是過一種制式的生活:l』AARP(美國退休人員協會)在2004年所做的一個調查顯示,年齡在40-79歲的離異人士中,有33%的男性表示拒絕再婚,而女性更高達43%。

芝加哥的酷暑

性別差異在生命最後階段是最大的。Eric Klinenberg提起一個他曾經做過的關於1995年在芝加哥的酷暑的研究所得出的令人毛骨悚然的統計數字:儘管城裡獨居的老年婦女比獨居的老年男性多很多,但在熱浪襲擊中的大部分受害者是男性,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沒有人去查核他們是否安好。而在太平間沒有被認領的遺體有80%是男性。在Klinenberg的書中描述的最陰森可怕的畫面是那些年老的「卧床病人」:

「多年來,我們仔細觀察研究那些在紐約市生活的孤獨卻又無法自理的老人,他們向我們坦率地述說了他們的困境。儘管他們每一個都有自己的故事,但還是有很多共通點:鰥夫或離異,與子女關係疏遠且都不在了,或者乾脆就沒有子女,薄弱的朋友關係,無存在感,有身體上或精神上的疾病,難以相處的個性。」

從表面上看,他們沒有遇到過這類型的女性。當然,卧床病人只是少數人。但一個不容置疑的研究表明:男性缺乏使自己過好獨居生活的素質。在一些市場調查中發現,老年男性普遍比同年齡的女性表現出更多的結識異性和再婚的興趣。然而對於那些聲稱擁有可信賴朋友的支持的男性則不同。後者對於尋找伴侶的興趣和同年齡的女性差不多,換句話說,不多。

結論並不是想說明男性在內在本質上有多麼不適合獨自生活或他們應該儘可能快地找個伴過日子。更確切地說,包括我們所有人,與各種可靠的人培養牢固穩定的關係將會更好。

正如歷史學家Stephanie Coontz所說的,假如配偶之間的感情依賴更少些或許對婚姻更有益。而哈佛大學的政治學家Robert Putnam完美證明社交投入可以帶來一系列的其他好處。現在,越來越多獨居現象出現的事實只給出了一個他們花時間在朋友、鄰居或甚至讀書會的理由,視乎你目前是有一個溫馨的家庭,還是和同棟公寓的房客為伍,或者一隻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6: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