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大陸已經形成紅色種姓制度

[複製鏈接]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1-12-05 20:36:56
顏昌海 鳳凰播報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丁東憶文革:那時沒資格打人讓我很失落》。丁東,現為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他想打人的時候,還只有十五歲,正是文革興起之際。說起這樣的時代背景,讀者可能很容易想到,小小年紀的他為什麼想打人?想打什麼人?!

至今對於文革的印象,少不了的是各種各樣鬥爭的場面,從肉體上摧殘革命對象也是常見之事。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容不得絲毫溫情,革命小將們深得偉大領袖教導之要旨,奉命造反之時,動用一切手段消滅和改造自己的對立面。是不是只要熱情高漲,革命的行動就無可阻擋,比如痛打臭老九、走資派?未必,還要看他有無資格。

資格的唯一憑證是身份。丁東出自職員家庭,在當時環境下,固然不是任人辱罵的黑五類,但也不是趾高氣揚的紅五類,充其量只能跟在別人後面混混,領風氣之先的是那些「高幹子弟」,正如丁東所說,他和那些當過兇手的學生的區別,「不是人性覺悟的高和低,而是打人資格的有和無」。 身份作為唯一的劃界標準,非文革獨有,非當代獨有,只是在共和國建立之後貼上了紅色的標籤。1949年,毛澤東宣布「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同時,以千萬計的人倒了下去,因為他們的身份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和右派;不僅他們倒下去,他們的子孫也因為先天身份差異,抬不起頭來,從一出生就失去了與同齡人同等的權利,比如一道政治審查關卡就讓他們失去了參軍、升學和就業的資格。

這種人權歧視堪與西方的種族歧視和印度的種姓制度相比,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最典型的是,文革中有人公開發表長文《出身論》討伐血統論,結果冒犯當局入獄,最終被槍決。紅色中國以血腥鎮壓維護著「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主旋律。

現時,人們總結很多社會現象產生的根源,往往都會歸咎於文革,以出身定出路的血統論也是其中一種,並謂期間達到登峰造極之地步,似乎隨著文革結束,血統論已無市場或漸漸消失。此說無異於睜眼說瞎話。如果加以比較,現時以身份換取利益享受特權的現象,從程度來說更深,從範圍來說更廣,從手法上說更公開,而且獲得制度保障,固化成權貴階層。

當今中國,說種姓制度已經形成並不為過:等級森嚴的紅色種姓制度根深柢固!

網上有篇文章,談及當今大陸官方的等級制度。評論說:大陸官方官本位文化陰霾籠罩下的等級制度,其等級區分之森嚴、精細,對官員關懷的無微不至,恐怕世界上,沒有幾個國家能望其項背。官員在位時,要按照等級領工資、分房、用車、看病、享特供、配秘書等等。這些基本上是物資層面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也絲毫馬虎不得,例如看內參的級別,坐主席台、赴宴和看演出的座次,報紙報導的版面和排名,電視曝光時間的長短,入場先後等等,都按照級別,有著的嚴格區分。官員退休后的稱呼,也是有「潛規則」的。例如,退休工人可以稱呼「老王頭」,但在官場,必須稱退下來的領導為「王老」。如果把退下來的高幹稱為「老王頭」,那位「老」就會認為你對他不尊敬,會感嘆「人走茶涼」。等級制度,不僅使官員本人被澤蒙庥,而且福蔭子孫。多年前,就有政府、企事業單位與附屬的幼兒園、學校、醫院脫鉤的決定,但省級、市級政府機關的優質、低價幼兒園、小學,卻巋然不動。省級機關醫院,還不斷「做大做強」。官員們活著,分「三六九」等,死後,也得分「九六三」級,比如,骨灰安放,就有「革命公墓」與平民墓地之別。曾經發生過令人尷尬的事兒:老頭是「老革命」,死後進「革命公墓」,但老太太是一介布衣,死後不能享受高幹「待遇」,無法合葬。幹了幾十年「革命」,死後竟然落了個「兩地分居」。大陸官方不僅官民的收入、住房、醫療等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即使犯了罪,坐牢也得按級別「對號入座」。陳良宇等貪官受賄上千萬,進的是赫赫有名的秦城監獄,過著待遇優厚的生活;而一個小會計,貪污幾萬塊,只能與流氓、小偷一起,關在條件惡劣的監獄。文章說,大陸官方一方面高喊,要建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一方面堅持和強化的卻是,在「劉邦思想」、「朱元璋理論」指導下,比「老佛爺」有過之無不及的等級制文化。

鳳凰論壇有篇文章,題目叫「難怪副職那麼多,原來是用來停職的?」文章說:讀到一則:河北永年縣,三農民自焚阻止施工,副縣長被停職的新聞,我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停職的又是副職?為什麼一出事兒,地方政府、部門停職的,往往都是副職。而正職、一把手兒,卻往往啥事兒沒有!諸如:貴州荔波煤礦「104」事故,荔波縣副縣長被停職;貴州仁懷市明陽煤礦發生瓦斯事故,安監局副局長被就地免職;河南平頂山興東二礦「6.21」火藥爆炸,平頂山市市長、副市長被停職。從上述列舉可以看出,除了平頂山市市長是正職「停職」,其他「停職」的都是副職;但是,這個「停職」的市長雖是正職,卻也並不是一把手!因為他也只不過是一個副書記!按官場規矩,任何政府行為,如果沒有一把手的點頭,哪個副職敢擅自作主?但為什麼出事兒,正職、特別是一把手,卻都能安然無恙呢?副職難道就是正職的擋箭牌、是用來被「停職」的?難怪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要設那麼多的副職呢!有網友跟貼說:這是一個替罪羊、擋箭牌滿天飛的時代,小到一次事故,大到一個民族的災難,總會有一些什麼「臨時工」、副職官員、「幾人幫」,為那些罪魁禍首擔當責任,有了這些替罪羊、擋箭牌,黨和政府、各級一把手們,始終處於偉、光、正的地位,也讓他們做什麼事,都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這,就是紅色種姓制度已經形成,正在不但鞏固和深化的證明。

近來,對於國內不少從事國際關係研究的學者而言,中美關係是熱門話題。中國國內知名學者、清華大學政治學教授、清華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日前在《紐約時報》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如何才能打敗美國》的文章。文章題目很驚人,自然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美國究竟是中國的朋友還是中國的敵人,亦或是非敵非友一直讓學者們討論的不亦樂乎。作為研究中美關係的佼佼者和大陸官方對美關係政策的建言者,以及有著美國大學政治學博士背景和在中國高等學府從教經驗的閻學通,當然對美中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社會狀況、雙方分歧等方面瞭若指掌。所以,閻學通多次給大陸官方建言,尤其在這篇文章中更是給出了中國(大陸官方)打敗美國的「高招」。

閻學通在文章伊始就指出:「隨著中國對全球經濟影響的不斷擴大、軍備能力的不斷增強,美中之間的競爭在所難免」。一些學者認為由此導致的軍事衝突的可能性加大。不過,他認為:「道義對塑造各種政治勢力的國際競爭並決定誰勝誰負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長期來看,那些堅持依道德規範行事的統治者往往能贏得最終的領導權」。秦始皇和漢武帝的結局是他給出的例證。閻學通還引述古代哲學家荀子對於領導方式的三種看法,即王道、霸道和強道。「王道在於贏得國內外民眾的心;強道建立在軍事實力的基礎上,不可避免要製造敵人;霸道則介於二者之間:對國內民眾和國外盟友都不欺騙,但往往不考慮道德,並對非盟友使用武力。諸子百家普遍認為,王道永遠勝過霸道和強道。」閻學通相信,古代政治思想家提出的「治世良方」也能為今天提供借鑒,即「單純依靠軍事或經濟實力而不施仁政的國家必將覆滅」。

閻學通的「單純依靠軍事或經濟實力而不施仁政的國家必將覆滅」的觀點可謂一語中的。孔子的儒家思想認為,身為統治者,要「愛民」,即要實行仁政、德政,因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反觀大陸建政至今,何嘗實施過仁政、德政?何嘗愛過自己的百姓?且不說毛澤東時代一場又一場摧殘國人、摧殘人性、摧殘文化的運動,單看看從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愈演愈烈的等級制度,就與仁政、德政背道而馳。

儘管中國經濟以高速發展,但這卻是以犧牲子孫後代的福祉為代價的。遍布全國的大氣、土壤、水源等污染,讓多少國人慾哭無淚?!而且各級政府更是利用職權與民爭利,當「三公」消費超萬億時,當各級官員的子女紛紛移民時,眾多的百姓卻為了生活而掙扎著。不僅很多貧窮的中國人讀不起書,看不起病,住不起房,而且隨著物價的飛漲,通脹的加劇,越來越多的城市普通民眾乃至白領也為生計每日發愁,看不到未來的希望。資料顯示,中國的貧富差距目前居世界前列,0.4%的家庭控制著全中國70%的財富,而99.6%的人口卻只分配30%的財富。一個典型的農村家庭每天生活開銷不到2美元,但一個富豪家庭卻可能擁有好幾輛豪華的轎車。剛剛落馬的山東省副省長黃勝,1995年起先後任德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2007年任山東副省長。網路上有人稱他為「黃三億」,他老婆幾乎壟斷了德州的房地產業;網民爆料,指他共貪污90億美元鉅款,包養46位情婦、有46處房產,家屬也全部移民海外。可是,黃勝並不是個別現象,貪污腐敗,隨著以特權為本質的紅色種姓制度根深柢固,中國大陸也成為腐敗者的樂園。

這樣一個腐敗、貪婪,以剝削民眾為樂、等級森嚴的紅色種姓制度,如何贏得民心?!眾所周知,仁愛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中華正統文化精神的根基。仁愛的根本是孝悌,因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兄長,仁愛才能由家庭推廣到社會,才能「泛愛眾」,愛君愛國。如果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愛之心,上下、長幼、尊卑有序的禮治社會便不難實現。孔子之後的孟子繼承了其「仁愛」的思想,認為人天性中都帶有「不忍人之心」、「惻隱之心」,是以仁愛要推己及人,即要「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可是,在當今中國,由於制度的腐敗而導致的道德淪喪無以復加。行善的不能受到褒揚,作惡的不能受到制止,有利於社會的事不能推廣,有害於社會的不能祛除。當佛山小悅悅被碾18名路人見死不救時……,這個社會的冷漠、是非顛倒已發揮到了極致。

對內不施仁政的紅色種姓制度,對外卻為了改善雙邊關係,格外慷慨大方。從其建政以來,官方對外經援就高達幾千億元。最近官方在國內校車頻出事故之際,向馬其頓贈送若干豪華校車就是一典型例證。而這種慈禧老佛爺「寧贈友邦,不贈家奴」的嘴臉從未改變過。就連一向維護官方利益的閻學通也認為:這種建立在金錢上的「友誼」經不起困難的考驗的。

在文章中,閻學通給岌岌可危的大陸官方開出的藥方是:一、在國內實行仁政,即「從優先發展經濟轉向構建和諧社會,消除目前巨大的貧富差距,用傳統美德取代拜金主義,同時消除政治腐敗,維護社會公平公正」。二、向他國實施人道主義政策,中美間競爭的焦點就是看誰有更多高質量的朋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必須施行比美國更有質量的「仁政」。此外,中國還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三、政治上,中國應該從德治的傳統中汲取營養。政府的重要職位需按候選人的品德和智慧選拔,而不能只看他們的專業和行政能力。

問題是,閻學通開出的藥方在大陸行得通嗎?閻學通不會不知道,以暴力起家、信奉「假、惡、暴」的大陸官方,本是就是完全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仁、義、禮、智、信不相容的。特別是在紅色種姓制度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的當今中國大陸,官方既不知何為「仁政」,又如何能施行仁政?!「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制度下,又如何會選擇真正德才兼備的人才治國?!這樣的藥方,對大陸官方無異於是痴人說夢。

但是,正如閻學通在文中最後所言:「民心所向將決定誰將最後勝出。」現在,大陸的紅色種姓制度,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都早已經民心盡失,其滅亡早已註定。代表國內一部份知識份子的閻學通的文章,再次確認了這一點。

網上有個段子說:「今日中國,乃十馬之國:上級指鹿為馬,下級溜須拍馬,好人單槍匹馬,壞人招兵買馬,拋棄青梅竹馬,結交非驢非馬,上班心猿意馬,下班聲色犬馬,政府盲人瞎馬,百姓當牛做馬。」這樣的國度,能維持多久?!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沙發
zjd713 發表於 2011-12-6 01:39 | 只看該作者
胡說八道,你連什麼是種姓制度都不知道,知識貧乏的一塌糊塗。種姓制度不是人為可以改變的,是你一出生就被蓋上的烙印。這種制度在中國存在嗎?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你能夠通過學習、工作、創業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何來「種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3
 樓主|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12-6 01:56 | 只看該作者
這個種姓制度形成后,低種姓的絕大多數的民眾,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你可以不為你自己著想,難道你的子孫也要無辜地承擔這一切嗎?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4
zjd713 發表於 2011-12-6 02:25 | 只看該作者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12-5 09:56
這個種姓制度形成后,低種姓的絕大多數的民眾,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你可以不為你自己著想,難道你的子 ...

你先去學習一下什麼是種姓制度吧,胡說八道點神馬玩意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5
 樓主|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12-6 02:35 | 只看該作者
  1. 種姓制度以婆羅門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後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社會體系。種姓制度為了政權需要經歷過許多調整,被固定、僵化,成為階級森嚴的階序體系。
複製代碼
中國要是這樣發展下去,種姓制度就會是這個社會的潛規則。。。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61

帖子

16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6
受到警告 6
victor43 發表於 2011-12-6 08:04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該帖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7
zjd713 發表於 2011-12-6 08:05 | 只看該作者
victor43 發表於 2011-12-5 16:04
回復 zjd713 4樓 的帖子

紅色文化中國特色的種姓制度,是你這種小丑所能了解的么?

一邊去玩吧,傻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8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2-6 08: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1-12-6 08:08 編輯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12-6 01:56
這個種姓制度形成后,低種姓的絕大多數的民眾,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你可以不為你自己著想,難道你的子 ...


真正的種姓制度在美國:

這就是美國全民民主??

美國的家族政治:總統也是親連親
2011年10月31日08:10 作者博客

表面上,美國總統都是民選的。其實,美國200年歷史,也就是美國特色的家族統治和門閥政治的歷史。

西方社會有意思的政治現象,叫做貴族傳統的家族政治。也就是說在西方一些國家存在著若干個地位顯赫、權勢熏天、人脈深遠的大家族,他們通過各種政治運作手段不同程度地掌握了國家的權力,雖然不能夠把手中的權力直接傳給子孫,但是家族政治資源和影響力是可以傳宗接代的。

其中最傳奇的是「四大家族」———美國政壇的「四大家族」———亞當斯家族、羅斯福家族、肯尼迪家族和布希家族,還有新近冒出水面的柯林頓家族,美國有24位總統起碼和另外一名總統有親戚關係。

而且其中只有兩位是通過婚姻找到政治大樹的,其餘22位是含著政治金鑰匙出生,佔總數的51%。有30位(70%)有政治背景,其中20位是政治人物的兒子,2位是政治人物的侄子或孫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是美國總統的一家人關係。

奧巴馬與杜魯門、布希父子是親戚,與副總統切尼是表親。美國有17%以上的國會議員來自議員世家。

前佛羅里達州的州長傑布·布希,不是重名,他就是前任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弟弟,老布希的兒子,等於他們這一家人真是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這爺幾個基本上都在輪番上陣。這種家族政治或者家族成員輪番地去競選總統,參政,符合美國一百多年來的政治歷史,布希家族參政,參與整個美國政治運作時間,是1952年開始,一直到2004年,這個家族都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在影響著整個的美國社會。

在美國社會有這麼一句話,說的意思就是你要是沒有上過常春藤,沒有進過骷髏會(共濟會),什麼競選總統,或者當參議員,你想都甭想。美國從建國以來,基本上領導人都是來自於富足的、顯赫的白人家族,這種人只佔人口頂層的5%,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接受的類似的教育,然後在相同的公司工作,然後期間又進行聯姻現象又非常多見,這種情況下,就出現家族現象,像布希家族和肯尼迪家族,他們一些先祖比較有希望在政治上發展的,他就會在政治上鋪一些人脈,比如讓兒子去讀精英的學校,然後讓他們去認識更多的人,去從事更多的一些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家族現象出現就非常正常了。

第26任總統T?羅斯福是第32任總統F?羅斯福的堂叔。

第8任總統布倫的高祖是第26任總統T?羅斯福的外高曾祖。

第12任總統泰勒與第26任總統羅斯福是旁4系隔3代親戚。

第4任總統麥迪遜是第12任總統泰勒旁2系表兄。

第4任總統麥迪遜與第44任總統、現任總統奧巴馬是旁3系隔9代親戚。

第36任總統約翰遜與現任總統奧巴馬是旁3系隔三代親戚。

第33任總統杜魯門與現任總統奧巴馬是旁7系隔3代親戚。

第39任總統卡特與現任總統奧巴馬是旁8系隔2代親戚。

第18任總統格蘭特與32任總統羅斯福是旁4系相隔一代的親戚。旁4系就上溯4代是同一父母的兄弟姐妹,旁4系隔1代是一個4代的祖上和一個5代的祖上是兄弟姐妹。

第22任總統,也是第24任總統克列文蘭德與第18任總統格蘭特是旁6系隔一代親戚。

第6任總統約翰?Q?亞當斯和32任總統羅斯福是旁4系隔3代親戚。

第2任總統亞當斯與第6任總統亞當斯是父子關係。

第30任總統庫里爵和第6任總統亞當斯是旁4系隔4代親戚。

第2任總統亞當斯和第27任總統塔夫脫是旁4系隔5代親戚。

第37任總統尼克松與第27任總統塔夫脫是旁7系隔2代親戚。

第39任總統卡特是第37任總統尼克松旁6系表弟。

第20任總統嘎菲爾德與第27任總統塔夫脫是旁5系隔1代親戚。

第14任總統皮爾斯與第30任總統庫里爵是旁4系隔3代親戚。

第31人總統胡弗與第14任總統皮爾斯是旁4系隔5代親戚。

第23任總統哈里森與第12人總統泰勒是旁5系隔1代親戚。

第9任總統威廉?哈里森與第23任總統本傑明?哈里森是爺孫關係

第41任總統大布希與第14任總統皮爾斯是旁5系隔四代親戚。

第41任總統大布希與第43人總統小布希是父子關係。

第16任總統林肯與第41任總統布希是旁7系隔四代親戚。

第13任總統費了摩爾與地41任總統布希是旁4系隔5代親戚。

第29任總統哈丁與第13任總統費了摩爾是旁5系隔2代親戚。

第38任總統,也是第40任總統福特是第32任總統羅斯福旁6系隔兩代親戚。

第19任總統哈耶斯和第40任總統福特是旁6系隔3代親戚。


(責任編輯:張永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61

帖子

16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6
受到警告 9
victor43 發表於 2011-12-6 08: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zjd713 7樓 的帖子

大老左,腦袋瓜醒醒吧,看看世界主流的意見,看看近50年的歷史,有多少悲劇不是跟「左」掛鉤的?中國千萬生活在水深火熱的人民的命運就被你們這些左2貨給耽誤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0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2-6 08:11 | 只看該作者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12-6 01:56
這個種姓制度形成后,低種姓的絕大多數的民眾,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了。。。你可以不為你自己著想,難道你的子 ...

美國的這些政治世家,才是社會的毒瘤。 他們和普通老百姓政治上能一樣嗎??? 所以你只是一個睜眼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61

帖子

16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6
受到警告 11
victor43 發表於 2011-12-6 08:17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該帖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2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2-6 08:21 | 只看該作者
victor43 發表於 2011-12-6 08:17
回復 小康人家 10樓 的帖子

你懂不懂選舉的意義?我去,整個一個左2貨,你搞的這些關係表,誰看啊。還不是 ...

那你拿出真實的來反駁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61

帖子

16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6
13
victor43 發表於 2011-12-6 08:2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小康人家 12樓 的帖子

為什麼要反駁呢?中國文化你了不了解,親不過2代,你扯出個7代8代的還有道理了?你處心積慮的非要找這些線索,能對你說什麼呢?

你這種意見不是主流意見知道么?主流意見就是公正的大選,選出民選總統。

你非要搞這些東西,沒人反對你,也可能有人被你洗腦,只是可惜的是你洗腦了很多清白的中國人的同時有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個被洗腦者?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14
 樓主|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12-6 08:5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victor43 13樓 的帖子

理解一下他們吧,這些人有的是故意把水攪混來為紅色貴族服務,有的真是被洗白了腦袋而不自知。我認為在本壇,以前者居多,且為這兩者的混合體。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5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2-6 09:0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1-12-6 09:02 編輯
victor43 發表於 2011-12-6 08:26
回復 小康人家 12樓 的帖子

為什麼要反駁呢?中國文化你了不了解,親不過2代,你扯出個7代8代的還有道理了 ...


那就看看美國人自己怎麼說:

Political Dynasties: An American Tradition

U.S. Politics, Elections, Politics, Governance, Bureaucracy

Stephen Hess, Senior Fellow Emeritus, Governance Studies

February 27, 2000 —

Editor's Note: He has been around so long—he first came to Washington to work for Eisenhower—that to Stephen Hess nearl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has a familiar ring. To demonstrate the point that the more things change the more they stay the same we occasionally run Mr. Hess's old columns. This column first ran January 22, 1978.

RELATED CONTENT

Top gun: biographies that best explain the U.S. presidency

Stephen Hess
Globe and Mail
January 15, 2005

Political Dynasties

Stephen Hess
National Public Radio
October 28, 2002

Divided We Stand

Jonathan Rauch
The Atlantic Monthly
Oct-04

More Related Content »

In Minnesota, the son of Hubert H. Humphrey is opposing the son Of Orville Freeman for a Democratic congressional nomination. In Virginia, the son-in-law of Lyndon B. Johnson has just been sworn in as lieutenant governor. Last fall in New York City a third-generation Robert F. Wagner was on the ballot. At the White House, Rosalynn Carter tells reporters that son Chip plans a career in elective politics, though "not yet," she says.

This is an odd phenomenon, a democratic electorate's love affair with a political royalty.

We seem to be surrounded by the scions of great political families. A second Edmund G. Brown is governor of California. There is a third Rockefeller governor, this time in West Virginia. The acting governor of Maryland, Blair Lee, is the 21st member of his family to have held elective office in America since a Lee entered the Virginia House of Burgesses in 1647.

The U.S. Senate has a Stevenson of Illinois, a Long of Louisiana, a Kennedy of Massachusetts, a Byrd of Virginia, a Talmadge of Georgia.

The membership of the 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includes another Hamilton Fish of New York, another Albert Gore of Tennessee, another Clarence Brown of Ohio, another John Dingell of Michigan, another Paul Rogers of Florida. There is also a Kentucky Breckinridge, a Virginia Satterfield, a Dodd from Connecticut, and, of course, a Long of Louisiana.

It is perhaps not very surprising that so many children of politicians go into politics. After all, it's daddy's business. Lots of doctors's children go to medical school.

Nor is it remarkable that so many politicians marry the children of politicians. They move in the same social circles. Senate Republican Leader Howard Baker is married to the daughter of the late Senate Republican Leader Everett Dirksen. Two senators, Frank Church, D-Idaho, and Charles Mathias, R-Maryland, are the sons-in-law of governors.

The ramification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re intriguing; for example, the union of a Nixon and an Eisenhower means that the children of Julie and David will have a presidential grandfather and a presidential great-grandfather, just as had six Adamses in the last century.

The genetics of politics is strengthened by the tradition that widows of members of Congress are often appointed or elected to fill their husbands' unexpired terms.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Senators Baker and Long have the distinction of having had both father and mother serve in Congress. In today'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Cardiss Collins, D-Illinois, Shirley Pettis, R-California, and Lindy Boggs, D-Louisiana succeeded their husbands, all of whom died in plane crashes.

If there are explanations why certain families gravitate to political life, it is less clear why the voters choose members of the same families to represent them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This is one type of voting behavior that cannot be blamed on television. America's political dynasties go back to the colonial period. There have been some 700 families in which two or more members have served in Congress, and they account for 1,700 of the 10,000 men and women who have been elected to the federal legislature since 1774.

Voters may be inclined to favor political royalists because often—though not always—they are rich enough so as not to be tempted to steal from the public till. Interestingly, however, until relatively recently the immensely rich did not seek public office. Pierre Du Pont IV, now governor of Delaware, can count only one Du Pont ancestor who served in Congress. Rather, the pattern used to be that the very rich married their daughters to politicians. Vice President Nelson Aldrich Rockefeller was the first Rockefeller to run for office, but his maternal grandfather, Nelson Aldrich, was a powerful senator from Rhode Island.

It would appear that "brand name" identification is worth something in politics as it is at the supermarket. Yet how far can office-seekers go on the basis of a famous name? The answer seems to be that the voters give political royalists one "free" election. Two sons of Franklin D. Roosevelt were elected to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and both were defeated when they sought statewide office. Ted Kennedy's first election probably can be attributed to his name.

In assessing the public record of the great political families, not all have been as consistently superior as the Tafts of Ohio, nor have they all been on an intellectual level with the Massachusetts Adamses, nor have they all had the flair of the Roosevelts—but taken collectively their performance has been well above average.

The opposite traditions of political royalty and Horatio Alger have always coexisted in American politics. Washington and Lincoln, Jefferson and Jackson. Fortunately, there is also no shortage of public officials today who rose from modest circumstances. There are Moynihans and Percys in the Senate. And if Senator Percy's daughter is married to the present Governor Rockefeller, this too illustrates the nature of American society.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our political nobility has been its fluidity. Some great names in politics—the Tuckers of Virginia, Livingstons of New York, Stocktons of New Jersey—have quietly left the field of combat. Their places are taken by new-rising talent, whether Humphreys or Freemans. A political class that remains open, mobile, and self-generating in successive generations is a healthy sign.

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0/0227elections_hess.aspx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61

帖子

166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6
受到警告 16
victor43 發表於 2011-12-7 15:07 | 只看該作者
提示: 該帖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5:4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