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49)卷三第九章 默念來生

[複製鏈接]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0-1-17 04:1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九章 默念來生
  不論我們所受的困苦是什麼,我們應該常常以輕視現世為目的,好叫我們更加渴慕來生。主知道我們對這物質世界的愛好十分強烈,所以他以最好的方法來喚醒我們,使我們不至於為愚妄的情感所牽累。我們沒有一個人不想顯出一個終身希求永生的樣子。假如我們死後沒有永生的盼望,我們和禽獸就沒有分別了。可是如果你考查每一個人的計劃,行為,你就要發覺他們的一切作為都是屬於這世界的。人們的愚笨眼目只注視著金錢,權力,和名譽,不能高瞻遠矚。我們的內心也為貪婪,野心,和其他的慾望所盤踞,不能進入較高的境界。總之,我們的整個靈魂為物質的引誘所迷,只知道尋求世界的幸福。為對抗這種邪惡,上帝以苦難繼續不斷地使他的兒女知道這現世生活是空虛的。他常以戰爭,掠奪等災難困擾他們,使他們得不著平安。為使他們不去追求暫時和無常的財富,或依靠他們所擁有的,他有時候以流亡,飢荒,有時候以火災或其他方法,使他們困窮,或限制他們的資財。為使人們不至過份浸沉於享樂的婚姻,他或使他們因妻室不良而感痛苦,或使他們因子孫不肖而自覺卑下,因子嗣缺乏或夭折而悲痛。如果在這些事上他特別寬大,但為著使他們不至陷入於虛榮過份的自信,他亦以疾病與危難向他們指明一切肉體的幸福都是如曇花之一現耳。只有當我們知道現世生活是不安的,紛擾的,在無數的事上都是不幸和不快樂的,而且一切世俗的幸福都是無常的,暫時的,空虛和含有許多不幸的,我們才能夠從十字架所加給我們的鍛煉得到益處。因此,我們結論乃是:世界的一切都是矛盾的,若我們想到冠冕,就當注視天國。若我們不肯先輕視現世,我們決不能期望和思想來世的事,這是我們所當承認的。
  二、在這兩個極端中間並沒有媒介,要嗎我們必須視世界為邪惡,要嗎我們對這世界有無窮的愛好。所以假如我們懷念永生,我們必須以最大的努力,解除現世的束縛。因為在現世的生活中,有許多甜言蜜語的引誘,有許多快樂,美麗,和甜蜜的事使我們歡樂,我們必須常常被喚醒過來,以免為引誘所迷惑。如果我們常以現世的生活為樂,其結果將如何呢?甚至在一再為患難所刺激之中,仍然不足以警惕自己。人生如泡影,不僅博學的人明白這個道理,即一般流俗的人也都知道,且知道這樣的認識是有價值的,所以他們當中有許多形容此事的格言。可是沒有其他的事比這事更被忽視,和更容易被遺忘的。我們計劃一切的事,彷彿我們將在世中上為自己建立一種不朽的生命。如果我們看見送葬的行列,或者在墳場中行走,當死亡的印象呈現在眼前時,我們對現世生活的空虛就會生一種哲學意味的領悟,然而這樣的事也不常有,因為我們往往視而不見,不受影響的。我們的哲學往往是瞬息即逝,毫無影蹤,正如戲院中的喝采。我們不但忘記了死亡,也忘記了必死的事實,好像從來不曾聽到過,而且沉醉於塵世的永生中。若有人把那討厭的俗語提醒我們,說,「人生如朝露」,我們雖承認這話是對的,卻是不加註意,現世長生的觀念仍然盤踞在我們心裡。所以對今生悲慘情況,不但以語言勸戒,更以一切可能的證據來堅定我們的認識,誰能否認這是有價值呢?因為即使我們接受了這一點,仍然很容易為愚妄的歌領今生的話語所迷惑,彷彿今生有最大幸福似的。假若上帝是必須教導我們的,那麼我們對他的呼喚和譴責是必須聽從的,這樣我們才知輕視世界,一心一意地思想來生。
  三、信徒對現世生活的輕視是應該的,但不可成為嫉視人生,或對上帝的忘恩。今生雖有無窮災害,亦系神恩之一,不能侮蔑。假如我們不把它看為神的仁慈,即是我們對上帝的忘恩。尤其對於信徒,更須視今世為神恩的一種證明,因為它是為要促進他們的拯救。在他公開顯示永遠光榮的產業以前,他要在低級的事實上,對我們表明他是我們的天父,這就是他每日所給與我們的益惠。今生既然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神的恩惠,我們豈能忽視它,認它為毫無價值的呢?所以我們必須視今生為神恩之一,不可排斥。即令缺乏聖經的見證(其實聖經上有無數明顯的見證),甚至自然本身也告訴我們,應當感謝上帝,因他賜生命給我們,而且給我們許多維持生命的幫助。另一更大的使我們感恩的理由即今生乃是到達天國光榮的準備。上帝已經吩咐了,凡欲於來生在天國得光榮的,在世上必須鬥爭,而鬥爭之勝利必須經歷無數困難及克制敵人,始能獲得。還有一個理由,即是我們在今生的各種幸福中開始嘗到神愛的滋味,好使我們再希望神愛的完全顯現。當我們知道今生是神愛的恩賜,並知道為它存感恩之心,我們須進一步思想今生的一切艱苦情況,叫我們不至對今生過份迷戀,因為正如上面所說的,對今生的貪戀是我們的自然傾向。
  四、對今生的腐化貪戀所減去的那一部分,必加到對來生的願望上去。那些不認識上帝和真宗教的人,他們所知道的除了不幸和災難以外,還有什麼呢?所以他們認為能不出世最好,其次就是早些離世,這不是沒有理由的。他們為親屬的出生舉哀,並為他們的喪亡誌慶,也不足為奇。可是他們的這種觀念毫無價值,因為對信仰的真理無知,他們不曉得那本身不是有福,也不算可愛的今生,是怎樣能夠扶助信徒的,因此他們終於失望。所以信徒應當明了今生是空虛和不幸的,並以愉快的心情思想未來的永生。我們若將兩者加以比較,前者非但可予忽視,而且是完全可加鄙視的。假如天堂是我們的家鄉,那末,塵世就不會是我們的樂土了。假如脫離塵世即是進入生命,那末,人間無非是一座墳墓。住在當中除死亡以外,還有什麼呢?假如從肉體解脫可以得到完全的自由,肉體豈不是一個監獄嗎?假如與上帝同在是無上的幸福,不與上帝同在豈不是悲慘嗎?可是除非我們掙脫人世,我們便「與主相離」了(參林后5:6)。所以,如果把塵世的生活和天上的生活作一比較,塵世的生活當然毫無價值。但我們不必憎恨今世生活,除非它使我們陷於罪中;但即使有此憎恨,也不應憎恨生命本身。對今世感覺厭惡,並盼望結束今生生活,固然可以,但若上帝的旨意要我們繼續生活下去,我們也將欣然接受,不應口出怨言,因為這是上帝所指定給我們的崗位,要等到他呼召的時候,我們才可以離開。保羅嘆息自己的命運,覺得他的肉體的生命過於長久,亟願早日解脫(參羅7:24)。然而為服從神的權威,他承認自己對兩方面都有準備,他覺得他對主有一種義務,須以生或死來榮耀主名(參腓1:20)。至於哪一方式最能榮耀主名,當然由主決定。所以我們的「或活或死,都是為主(參羅14:7,8)。我們當把活與死的問題交由上主決斷,繼續仰望來生,因為在比較今生與來生時,我們對今生就不免輕視,並因它是為罪所奴役,所以,只要上帝喜悅,隨時可以盼望結束今世的生活。
  五、但很奇怪,有許多自誇為基督徒的人不願死,一提到死,就顫慄畏懼,宛如大難臨頭。當然的,當我們聽到自己解脫,在自然的情感上引起警惕,那是不足為奇。但基督徒的心中所有的光照,若不能以高尚的安慰克服這種恐懼,那是不能容忍的。假如我們想到這暫時的,必朽的,和能凋謝的肉體一經解脫,就可以恢復耐久的,完全的,和不朽的光榮,那麼信心豈不使我們盼望那為肉體所懼怕的嗎?如果我們的死將使我們由流亡而返回家鄉,而且是回到天家,我們豈不因此得著安慰?有人說沒有人不希望永恆,這句話我不否認,所以我們應該注意永生,而永生並非在世上所能得著的。保羅告訴信徒,不要怕死,「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林后5:4)。下等動物和無生命的物體如木石等,也知道現世的空虛,並和上帝的兒女一般希望末日復活,從虛空中得救,而我們稟有知識的光輝,為上帝的聖靈所啟發,當我們遇到自己生存問題的時候,能不提高自己的思想,超越於這腐化的世界嗎?但駁斥這個十分荒謬的見解不是我現在的目的,而且在此處討論也不相宜。在開始的時候我就說過,我對普通問題不願討論。我願意勸那些膽小的人,讀讀居普良的必死論;既然連不信的哲學家們也能輕視死亡,這豈不使他們臉紅嗎?我們可以斷言,在基督的學校中,凡不以愉快心情盼望死並盼望最後復活的人,他的靈性必不能有所進步。保羅以這品性形容所有的信徒(參多2:13),聖經亦常常提醒我們這是使我們有真正快樂的理由。主說:「你們要挺身昂首,因為你們得贖的日子近了」(路21:28)。若他所計劃使我們得以高升的事,僅使我們憂愁驚恐,這是合理的嗎?若是如此,為什麼我們還尊他為師呢?所以我們須有更正確的判斷,雖有肉體方面的盲目貪婪的反抗,我們不可猶疑,要熱心盼望主的降臨,以此為最吉祥的事;因為他是我們的救主,要把我們從罪惡和痛苦的深淵中拯救出來,叫我們承受他的生命與光榮的產業。
  六、誠然不錯,一切信徒,當在世的時候,必須「如將宰的羊」(羅8:36),好使他們和首領基督一致。因此,如果他們不提高自己的思想,超乎塵世之外,他們的景況就非常悲慘了(參林前15:19)。反之,當他們一旦超然物外,他們雖看見不信的人得著名利富貴,享受安榮,雖看到他們歡欣鼓舞,浮華奢侈,雖可能為他們的驕傲所侮辱,或為他們的貪妄所欺騙,可是,在這一切不幸中,他們仍然可以自恃。因為他們知道,主將接納他忠實的僕人進入和平的天國,擦乾他們的眼淚(參啟7:17),他將以快樂的錦衣賜給他們,以光榮的冠冕裝飾他們,以歡樂的心情接待他們,並提高他們的地位,和自己的尊嚴並列,總之,叫他們能參與他的幸福。至於惡人,雖在今世顯赫,必將墮落於羞辱的深淵;他將使他們的歡樂變為悲傷,使他們的喜笑變為哭泣,使他們的安寧變為良心上的煩惱,並且將以永遠不滅之火懲罰他們,甚至叫他們受他們所侮辱的信徒的支配。按照保羅所說:「上帝是公義的,必將患難報應那加患難於聖徒的人,那時主耶穌將從天上顯現」(帖后1:6,7)。這是我們的聖潔的安慰,若沒有這個安慰,我們必甚沮喪,或沉溺於世俗的快樂而自取滅亡。詩篇的作者也承認,當他對於惡人在今生榮華的事思想過多的時候,他幾乎就要跌倒,若不是進入上帝的至聖所,思想善人與惡人最後的結局,他必站立不住。總之,只有在信徒的眼睛朝向著復活的權威時,基督的十架在他們的心裡才戰勝了魔鬼,情慾,罪惡,和惡人。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0:4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