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48)卷三第八章 背負十架乃是克己的一部分

[複製鏈接]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0-1-17 04: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八章 背負十架乃是克己的一部分
  一個虔敬的心應當提高到基督對門徒所祈望的,即每一個人都「背起他的十字架」(太16:24)。凡為主所選擇,光榮地列於他的聖徒群中的人,當準備過一種艱苦卓絕的生活,忍受無數災難。這是上帝的旨意,藉以試驗他們,看他們是不是真屬於他。上帝首先從他獨生子基督開始,然後將這方法推廣到他所有兒女身上。基督雖是他所最愛的,也是他所最喜悅的(參太3:17;17:5),但我們知道,基督從父所受的寬仁是何等微小。所以當他在世的時候,他不僅時常背著十字架,他的整個生活即是一種不止息的十字架生活。使徒以為這對他是必要的,使他「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來5:8)。我們的首領基督尚且因苦難順從,為什麼我們要避免苦難呢?何況他的順從是為我們的緣故,要以他自己做忍耐的榜樣。所以使徒教訓我們,凡屬上帝的兒女都當效法於他(參羅8:29)。在不愉快和困難的環境中,當我們想到我們要和基督分擔同樣的災難,和他一同受苦,這對我們是一種何等的安慰。我們要進入光明的境界,也得像他之進入天國的光榮一般,必須經歷許多困難(參徒14:22)。保羅告訴我們:當我們知道和他一同受苦,我們也必明了他的復活的權能,我們既效法他的死,也必分享他復活的光榮(參腓3:10)。我們愈受痛苦,愈能和基督建立堅固的關係,這樣就能把十字架的痛苦減輕了。由於與基督的感通,痛苦不但變成為幸福,而且對我們的拯救有很大的幫助。
  二、基督之背負十字架,目的是在證明他對父的順從,否則就無此必要了。但我們必須繼續十字架的生活,這有很多的理由。第一,除非我們看清楚我們自身的弱點,我們很容易將一切成就歸功於肉體,過份地誇張自己的力量,以為不論遭遇何種困難,都可以支持。這徒然增加自己的愚妄虛幻和對肉體的信賴,這樣的驕傲,是背逆上帝,彷彿我們自己有充分的權力,無庸仰賴上帝的恩典。為要抑制我們的狂妄,他的最好的方法是從經驗上證明出我們非但是怎樣的愚笨,而且也十分無能。因此,他使我們蒙羞,貧窮,他奪去我們的至親,又叫我們受疾病或其他災害的磨折,受盡無限的痛苦。經過這許多挫折以後,我們就不敢驕矜了,也才知道惟有神的力量能叫我們在艱難困苦之中,卓然自立。再者,那些最偉大的聖徒,雖知道他們之所以能站立得住,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乃是靠上帝的恩典,但若非上帝不斷地以十字架的鍛煉來帶領他們,叫他們對自己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他們亦將過份地相信自己的毅力。大衛也曾有這樣的經驗,他說:「我凡事平順,便說,我永不動搖。上帝啊,你曾施恩,叫我的江山穩固,你掩了面,我就驚惶」(詩30:6,7)。他承認在順利的環境中,他就麻木不仁,忽視了那他所應當依靠的上帝的恩典,一心相信自己,好像他自己可以永久站立得住。如果像這麼偉大的先知尚且遭遇了這樣的事,那末,我們是誰,豈不應當更加謹慎恐懼呢?在順利中,他們自以為有優越的忍耐和恆心,一旦受不幸的打擊,身經患難,才知道那是虛偽。信徒因飽嘗痛苦的教訓,於是益加謙虛,摒除對肉體的信賴,重視上帝的恩典;他們如此躬行實踐以後,便覺得有神的力量,而且在神的力量中,他們有無窮的保障。
  三、這就是保羅所教訓我們的:「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羅5:3,4)。上帝應許信徒,他必在患難中幫助他們。當他們受神力支持的時候,他們確能忍受患難,這樣的經驗使他們知道靠自己的力量是無益的。所以忍耐給了聖徒一個證明,即是上帝所應許他們在任何需要幫助的時候必幫助他們的話是可靠的,同時也堅定了他們的信念,因為人若不把將來寄托在上帝的真理上面,好像他們所已經發現了的一般堅定可靠,那就未免太忘恩了。現在我們知道從十字架所得的利益是很多的:使我們改變了以前信賴自己力量的錯誤觀念,檢查我們自己一向所喜愛的虛偽,摒除對物質的信靠,教我們信賴上帝,知道惟有這樣的信賴,才可以免除痛苦的折磨。而且產生勝利的希望,因為上帝既實踐了他的諾言,對將來也必證實他的真理。我們所能指出的理由雖只有這些,已足表明十字架的鍛煉是何等的必要。因為革除了盲目的自私,對我們的益處甚大,從此可以認識自己的愚笨與無能,把信賴自己的思想轉變為信賴上帝的思想。依靠上帝的幫助,我們即能堅忍到底;依靠他的恩典,我們即可知道他的應許是真實的,既知道他的應許是真實的,我們便更將加強我們的希望。
  四、上帝鍛煉他的兒女還有另一目的,即是試驗他們的忍耐,教他們順服。這不是說他們能實行他所賦予他們以外的順服,乃是說他要證明他所給與聖徒的恩典,使這些恩典不致於被隱藏著。他在患難中為他的僕人準備了堅忍和力量,為的是要試驗他們的忍耐。所以聖經說:「上帝試驗亞伯拉罕」,並因他願把唯一的兒子獻作燔祭,證明他是虔誠的(參創22:1-22)。彼得說,我們的信心受患難的試驗,正如黃金在火爐中受試驗一般(參彼前1:7)。那麼,有誰敢說,一個信徒從上帝所得的最美的恩賜——忍耐——不應藉實行證明出來,使人們知道尊重忍耐的美德,而認識它的價值呢?上帝是公義的,他為使信徒不隱藏他所賜的美德,就叫這美德有表現的機會,所以聖徒受患難的磨鍊是有充足理由的,因為他們若沒有經過患難,就不足以表現他們忍耐的美德。我敢說,他們也是由十字架學會了順從,因為這樣他們的生活不是依照自己的意思,乃是服從上帝的旨意。假如他們依照自己的意思,一切都成功了,他們就不知道什麼是跟隨上帝。辛尼加引一句古語說,當他們勸勉人以忍耐的心情忍受痛苦時,總是勸勉人「跟隨上帝」,意思是說,一個人只有在他願意忍受上帝所加給他的鍛煉時,才能算是順從。如果我們覺得我們在一切事上都順從天父是最合理的,那麼我們就不當否認他可以用各種方法來鍛煉我們的順從之心。
  五、我們不會領悟順從的必要,除非我們同時知道自己的卑劣本性,一遇上帝稍加寬容,即肆行無忌,妄圖掙脫上帝的約束。這情形恰如一匹不羈之馬,只要略加縱容,叫他安閑數日,即覺不易駕馭,不再像從前一樣地順服主人。上帝對以色列人所指責的正可以拿我們作為例證;當我們「漸漸肥胖光潤」的時候,我們「便踢跳奔跑」,反擊那餵養我們的(參申32:15)。上帝的仁慈應當促使我們想念到他的愛和良善;只因我們不知感恩,反往往因他的寬大而腐化,因此我們需要紀律的約束,以免肆無忌憚。為使我們不致於因過於富裕而驕傲,不致於因過於光榮而自恃,或不致於因精神上與肉體上的種種優遇而侮慢,上帝乃以十字架救治我們,約束及降服我們肉體上的驕矜,以各種方法增進每一人的福利。我們所患的疾病各不相同,所需要的救治也不相同。因此各人所需要的十字架不能一致。天上的神醫明白病人健康情況,對某些病人投以溫和的藥物,對某些病人則投以猛烈的藥物,可是他知道大家都是病人,所以沒有一人可以避免他的診斷。
  六、再者,我們的最慈悲的天父不但必須防止我們在未來犯罪,而且要不斷地糾正我們過去的錯誤,叫我們常在合法的道上順從他。所以在每一種患難中,我們都要立刻反省過去的生活。只須略加檢討,我們即可找出我們所犯的應受這種譴責的過失。但對忍耐的勸勉並不是單單以罪的意識為基礎。聖經告訴我們:「我們受主懲治,免得和世人一同定罪」(林前11:32)。所以雖處患難中,我們也當承認上帝的慈悲和寬大,因他總是以我們的拯救為念。他磨鍊我們的目的,不是要毀滅我們,乃是要救我們,不叫我們和世人同被定罪。這一思想使我們記起聖經的教訓:「我兒,你不可輕看上帝的管教,也不可厭煩他的責備,因為上帝所愛的,他必責備,正如父親責備所喜愛的兒子」(箴3:11,12)。我們既然認識所接受的是父親的管教,我們豈不當做順從的兒女?我們豈可像那些絕望的人,頑固犯罪,執迷不悟?上帝在我們離開他以後,若不召喚我們回頭,便將喪失我們。所以使徒說:「你們若不受管教,便是私生子,不是兒子」(來12:8)。當他以仁愛待我們,關懷我們的得救時,若我們不能忍受磨鍊,便是極端的邪惡。聖經對信徒與非信徒有一區別,後者為罪的奴隸,往往因受責備而愈頑固剛愎。前者如純潔的小孩,將受引導悔改。你們究竟屬於二者的哪一類,應該說有所抉擇。這個問題,我既已在別的地方討論了,此處不再詳述。
  七、再者,為義的緣故受逼迫,是一種特殊的安慰(參太5:10)。上帝既以他的任務的這一特徵交付我們,我們應當知道是何等的光榮。我所謂為義受逼迫,不但是指為維護福音受苦,也是指為維護任何正義而受損害。因此不論是為著闡揚上帝的真理,反對撒但的虛妄,或為著保護良善,制裁強暴,我們若引起世人的仇恨和嫉視,甚至威脅到我們的地位權利與生命,當知我們既然為上帝服務,就不當以此為煩惱;他口中所宣布為幸福的,我們不當以為不幸。誠然,貧困本身是很不幸的,流亡,受辱,被拘禁等事也都是很不幸的,而死亡則是一切不幸的最大與最後的。但當上帝的寵眷加在它們身上時,這一切不幸就變為對我們有益了。我們要以基督的見證為滿足,不要聽信肉體虛偽的意見。這樣,我們當如使徒一樣快樂,因被認為是「配為這名受辱的」(徒5:41)。如果我們無罪,良心清白,我們的財產卻被惡人奪去,這樣,以人的眼光看,我們確是窮困了,但在天上,我們卻增加了真的財富。我們若被驅逐出國,我們就更靠近上帝的家;若受凌辱,在基督里卻要更有根基,若被人責備侮慢,在上帝的國里將有更高地位;若被暗殺,就可進入了幸福的永生。如果我們低估了主所看為貴重的事,以為這些事比不上今世虛幻的榮華,那就真的是我們的恥辱了。
  八、在因衛護公義而遭受的一切侮辱和不幸中,聖經所給我們的安慰既然是很豐富的,那麼,我們若不以愉快的心情從上帝的手中接受這一切患難,我們便是極端負義;特別是因為這一類的患難和十字架乃是信徒所當有的。正如彼得所說的,基督的榮耀將在我們當中表明出來(參彼前4:14)。但因為對於高尚的人格,侮辱是比一百次的死更難忍受,所以保羅特別告訴我們,逼迫和譴責都正在等候著我們,「因我們信賴永生的上帝」(參提前4:10)。在另一處地方,他以身作則,勸我們欣然忍受一切的「美名和惡名」(林后6:8)。我們不必以消除一切苦惱和憂愁來鍛煉我們的喜樂之心,假如聖徒不經歷憂患,就不能在十字架下學會忍耐。假如在貧困中不感覺艱苦,在疾病中不感覺煩惱,在羞辱中不感覺憂傷,在死亡中不感覺恐怖,——對這一切的不幸若都毫不關心,又怎能表示一個人的忍受患難的耐性呢?但因為每一種不幸都叫我們痛心,所以當一個信徒受很大的剌激,卻因敬畏上帝而抑制自己的衝動,這就是表現他的堅忍;當他為憂患所打擊,卻仍以上帝所賜精神上的安慰為滿足,這就是他的樂觀。
  九、信徒當學習忍耐謙遜諸美德,儘力抑制憂傷情感的時候,他們在心理上的爭戰,正如保羅所描寫的:「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后4:8)。由此你們知道,所謂忍耐背負十架,不是指消除了對一切憂患的感覺,好像古代斯多亞派對一位偉大人物所作愚笨的敘述,說他消滅了一切人性,對一切榮辱都能無動於衷。究竟他們從這一種「崇高的智慧」能得到什麼益處呢?他們憑空幻想一種忍耐,是從來不曾見到的,在人間從來不存在的。他們所說的忍耐精神是那麼完全,使人的生活無法受它的影響。現在在基督徒當中也有新斯多亞派,他們不但以憂傷哭泣為罪過,連孤單寂寞的感覺也認為是罪過。這種似是而非的理論大體上說是從怠懶的人來的。他們喜冥想,惡行動,除創造似是而非的理論以外,別無貢獻。我們和這一類鐵石心腸的哲學毫不相干,我們的主非但在言語上,亦在行為上譴責這種哲學,他曾為自己和別人的患難悲哀哭泣,他對門徒所教訓的也沒有兩樣,他說:「你們將要痛哭,哀號,世人倒要喜樂」(約16:20)。他曾明白承認哀傷的人是有福的,誰人能把它改變為罪呢?(參太5:4)。這是無庸懷疑的。假如一切流淚都在擯斥之列,那末,主本身曾流下血淚,我們又將如何評判呢?(參路22:44)假如把每一恐懼都看為是沒有信仰,那末,我們對他所受的驚慌恐怖,又將作何解釋呢?假如一切悲傷都是可厭的,那末,他承認他的靈非常悲痛,我們對這也將表示厭惡嗎?
  十、我覺得這些事是應當敘述的,免得叫虔敬的人失望,放棄了對忍耐的學習,因為本性上的悲傷情感是不能避免的。若把忍耐當作麻木,把剛毅的人當作木頭,其結果就必然是失望。聖經稱讚聖徒的忍耐,他們雖遭遇嚴重的患難,卻不被壓碎,雖覺得非常痛苦,卻仍充滿屬靈的快樂,雖為憂慮所壓抑,卻因神的安慰而興奮。但他們內心仍有矛盾,因為自然的情感卻逃避一切不幸,而虔誠的情感則和一切困難鬥爭,服從神的旨意。主對彼得所講的話說明了這樣的矛盾:「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8)。當彼得被選召以死來榮耀上帝的時候,他並不是出於勉強,亦不抗拒,不然他的殉道便不足稱道。不過,他雖然以最大的誠意順從神的安排,但既沒有摒除人性,所以處在兩種矛盾思想的困擾中,當他想到流血的死亡,內心恐懼,頗思逃脫,但在另一方面,當他想到這是出於神的旨意,立即壓抑一切恐懼,欣然順從神旨。如果我們要做基督的門徒,我們所應當努力的就是拋棄一切矛盾的情感,毫不猶豫地順從神的安排。因此,不論我們遭受任何痛苦,甚至是心靈上的最大傷痛,我們亦將忍耐到底。一切患難都會刺傷人。當我們為疾病所苦的時候,呻呤不安,祈求康復。當我們為窮困所累的時候,我們感覺凄涼悲痛,被人輕視。當遭逢親友失喪的事,我們必流淚悲傷。但我們總是有一個結論,就是承認這些不幸都是主的旨意,我們應當順從。所以,雖處在憂愁,痛苦,怨恨,泣淚之中,為使我們能欣然忍受,上述的思想是必要的。
  十一、我們已經申述了為著神的旨意背負十架的主要原則,但我們必須把哲學家的忍耐和基督徒的忍耐,略加區別。很少哲學家有那麼高明的智慧,能夠體會到我們受磨鍊是由於神意,所以應當服從。他們甚至以為忍受磨鍊是無可奈何的。這豈不是說,我們之必須服從上帝,是因為我們無法反抗他?服從上帝若是出於不得已,那末,只要能夠擺脫了上帝,就可以不服從他了。可是聖經之要我們服從神的旨意是另有理由的:第一是因為他的旨意是公義的,第二是要完成我們的拯救。因此基督教對忍耐的解釋乃是:我們不論是貧困,流亡,被拘禁,受譴責,或疾病,或喪失親友,或遭受其他災難,我們必須承認都是由於上帝的安排,而且相信他所行都是最公正的。若將我們的日常所犯的無數過犯,和他所加於我們的磨鍊相比,我們豈不應受更嚴厲的責罰?我們的情慾必須克服,且須接受約束,因恐一旦放縱,即將陷於不法罪中,這豈不是很合理的嗎?上帝的公義和真理,豈不值得我們忍受苦難嗎?假如上帝的公義表現在苦難中,那麼我們若對之埋怨或反抗,就是不義的行為。我們不再聽到哲學家冷酷的話語,以為我們的服從是不得已的;但我們得了一個有力的教訓,就是我們必須服從,反抗是不合的,必須忍耐接受苦難,因為不忍耐等於反對上帝的公義。既然除了有益於我們的拯救的,沒有什麼是可羨慕的,所以我們最慈愛的父在這方面給了我們無上的安慰,因他宣稱雖在十架的磨鍊當中,他仍然要成全我們的拯救。如果受苦於我們有益,為什麼我們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忍受呢?所以我們之忍受苦難並不是不得已的服從,乃是承認這是自己的福利。在十架的苦難中,我們所受的痛苦,和我們所得精神上的快樂正成比例。這是應當感恩的,而感恩沒有不含有歡樂的。如果感恩和讚美非有快樂的心情不可,而我們不能遭遇任何足以壓制那樣的心情的患難,這是表明我們以屬靈的快樂去調劑十架的痛苦是何等的必要。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22: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