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2025 郵輪行(17)-梵蒂岡博物館/明暗對比室-西斯廷教堂

[複製鏈接]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5-10-4 19: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正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10-6 17:02 編輯


明暗對比室 Room of the Chiaroscuri
位於宗座宮中世紀核心地帶. 這片寬敞的空間曾是教皇寢宮 Apostolic Palace(cubiculum)的看守人員, 以及負責抬轎的侍從(palafrenieri)駐地. 此外, 16世紀 還曾用於秘密樞機會議 consistories. 即教皇與樞機主教們的隆重會面. 它之前也被稱為「鸚鵡」室, 可能是因為傳統上它被用來飼養這種可愛的鳥類. 目前的面貌可以追溯到16世紀. 木製格子天花板 coffered ceiling 建於16世紀, 由拉斐爾設計, 室內還展出了贊助人教皇利奧十世·美第奇(1513-1521)的功績和武器. 牆壁上繪建築場景, 假柱支撐著楣梁, 上方是飾植物花環和丘比特的雕帶. 柱間是彩繪小堂, 內有一系列使徒和聖徒 Apostles and Saints 畫像. 下方基座上是假大理石浮雕, 令人聯想起上方人物的殉道, 上方則是美德的化身. 這一系列使徒和聖徒畫像由拉斐爾於1517-1518年為教皇利奧十世創作. 畫像在十六世紀中葉(1560)嚴重受損, 後由費德里科和塔德奧·祖卡里兄弟重新繪製. 大量原始裝飾的痕迹依然保留, 與福音傳教士聖約翰、聖勞倫斯和聖馬太的畫像相對應, 並刻1518、1519、1540和1541年日期.
教皇利奧十世·美第奇(1513-1521)
利奧十世(1475生於佛羅倫薩[義大利], 卒於1521於羅馬)是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教皇之一. 他使羅馬成為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 但也耗盡了教皇國庫, 並且由於未能認真對待正在發展的新教改革, 導致了西方教會解體. 利奧十世1521將馬丁·路德逐出教會.
早年生活及教會生涯
利奧十世本名喬瓦尼·德·美第奇 Giovanni de』 Medici, 是佛羅倫薩共和國統治者洛倫佐·美第奇次子, 出身於資產階級美第奇家族. 喬瓦尼註定要過宗教生活, 八歲時便接受了剃度禮 tonsure—這是一種剪去頭髮的儀式, 標誌著他從俗人 layperson 轉變為神職人員. 五年後, 成為羅馬多米尼卡聖瑪利亞教堂的執事樞機 cardinal deacon. 然而, 后一項任命的條件是, 他三年內不能佩戴與其等級相應的徽章或享受其職位的全部特權(即成為樞機主教團成員 member of the Sacred College of Cardinals). 在父親的宮廷里, 他接受了歐洲最好的教育; 哲學家皮科·德拉·米蘭多拉是他的幾位導師之一. 1489-1491, 喬瓦尼在比薩大學學習神學和教會法. 1492成為樞機主教團成員, 並試圖在羅馬定居. 同年晚些時候父親去世, 他回到了佛羅倫薩, 與哥哥皮耶羅一起生活.
當選教皇 Election to the papacy
1513年2月21日, 尤利烏斯二世去世后, 樞機主教團召開會議選舉繼任者. 會議於3月4日舉行, 樞機主教們希望為好戰的尤利烏斯找到一位愛好和平的繼任者, 經過簡單的商議, 3月11日選舉了德·美第奇樞機主教. 這位當選教皇以利奧十世頭銜, 3月15日被任命為神父, 並於17日被祝聖為羅馬主教. 兩天後教皇加冕.
梵蒂岡城: 世界藝術文化中心
梵蒂岡城: 世界藝術文化中心 梵蒂岡城藝術收藏概覽, 包括對教皇利奧十世贊助的討論.
查看本文所有視頻
這位新教皇堪稱文藝復興理想化身. 青年時代在洛倫佐·德·美第奇的宮廷度過, 習得歐洲最輝煌社會風氣之一的舉止和品味, 與他接替的軍人教皇形成了鮮明對比. 在尤利烏斯二世統治了十年之後, 羅馬渴望的平靜祥和的氛圍與他格格不入. 利奧不僅揮霍教會的金錢, 也揮霍自己的金錢. 在他的庇護下, 羅馬再次成為歐洲文化中心尤利烏斯二世時期開始修建的聖彼得大教堂加速推進, 梵蒂岡圖書館藏書大幅增加, 藝術事業蓬勃發展. 甚至連教皇的虔誠度, 在經歷了博爾吉亞家族教皇(卡利克斯圖斯三世和亞歷山大六世)統治時期的低迷之後, 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mp;gid=1&pid=2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Leo-X/Conflict-with-Luther

-

西斯廷教堂
我們在此凝視的壁畫, 將我們帶入了啟示錄的世界. 我們信仰的真理在此從四面八方向我們訴說. 人類的智慧從這些壁畫中汲取靈感, 賦予它們無與倫比的美感.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1994年4月8日, 即最後審判堂修復完成之際, 在彌撒聖祭的講道中, 強調了西斯廷教堂的神聖性, 這些壁畫如同書籍的圖像, 使聖經中表達的真理更加易於理解. 西斯廷教堂以教皇西斯廷四世德拉羅韋雷(1471-1484 教皇)的名字命名, 他在 1477-1480 修復了古老的 Cappella Magna. 牆壁的 15 世紀裝飾包括: 假帷幔、摩西故事(南牆和入口牆)和基督故事(北牆和入口牆)以及教皇肖像(南北牆和入口牆). 它由一個畫家團隊完成, 最初由 Pietro Perugino、Sandro Botticelli、Domenico Ghirlandaio 和 Cosimo Rosselli 組成, 在他們各自的工作室和一些親密助手協助下, 其中 Biagio di Antonio、Bartolomeo della Gatta 和 Luca Signorelli 最為突出. 在天花板的 Pier 上, Matteo d'Amelia 繪製了一片星空. 壁畫的繪製始於1481並於1482完成. 以下大理石作品也於同一時期完成: 屏風、唱詩班席位(唱詩班成員就座的地方)以及入口大門上方的教皇盾徽. 1483年8月15日, 西克斯圖斯四世將新教堂祝聖, 供奉聖母升天. 西克斯圖斯四世的侄子尤利烏斯二世·德拉·羅韋雷(Julius II della Rovere, 1503年至1513年任教皇)決定對裝飾進行部分修改, 並於1508年將這項工作委託給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 後者繪製了天花板以及牆壁上部的半月形窗. 作品於1512年10月完工, 在諸聖節(11月1日)當天, 尤利烏斯二世以莊嚴的彌撒為西斯廷教堂揭幕. 九塊中央嵌板展現了《創世紀》故事, 從創世到人類的墮落, 再到洪水, 以及隨後人類與諾亞家族的重生. 這很可能與彼得前書(3:20-22)有關. 書中, 洪水被視為洗禮之水的預言性標誌, 洗禮之水將孕育出一個新人類, 即那些被基督拯救的人. 在拱肩之間的空間里, 我們可以看到五位女預言家和七位先知端坐在巨大的寶座上. 四個角落的穹頂上描繪的是以色列的奇迹般的救贖, 而在拱肩和半月形窗(位於南北牆和入口牆)上則描繪了基督的祖先. 1533年末, 克萊門特七世·德·美第奇(1523-1534 教皇)委託米開朗基羅進一步修改西斯廷教堂的裝飾, 在祭壇牆上繪製《最後的審判》. 這導致15世紀的壁畫, 即《使徒們中間的聖母》的祭壇畫以及佩魯吉諾繪製的《摩西與基督的故事》的前兩部分, 都丟失了. 米開朗基羅希望在這幅壁畫中, 根據《新約》經文(參見馬太福音24:30-31; 25:31-46; 哥林多前書15:51-55), 展現基督榮耀歸來的時刻. 藝術家於1536年保祿三世在位期間開始創作這件宏偉的作品, 並於1541年秋季完成. 米開朗基羅運用其非凡的藝術才能, 試圖將上帝無形的美與威嚴轉化為可見的形式, 並受《創世紀》的指引, 將西斯廷教堂打造成「人體神學的聖地」.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4年4月8日宣讀的講道)  
入口牆壁上的壁畫在16世紀下半葉被重新繪製:亨德里克·范登布魯克(Hendrik van den Broeck)重新繪製了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 的《基督復活》, 而馬泰奧·達·萊切(Matteo da Lecce)則重新繪製了西諾雷利(Signorelli)的《摩西屍體上的討論》(該畫在1522年門倒塌時遭到嚴重損壞). 西斯廷教堂的壁畫在 1979-1999 進行了全面修復. 修復工作也涉及大理石部分, 即唱詩台、屏風和西斯廷四世的盾徽。教皇選舉會議在教堂舉行.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講道中再次強調了西斯廷教堂在教會生活中的首要地位: 「西斯廷教堂是每位教宗一生中特別日子的紀念地……正是在這裡, 在這個神聖的地方, 樞機主教們聚集在一起, 等待基督對聖伯多祿繼承人的旨意的彰顯[...]. 在這裡, 我本著服從基督的精神, 並信賴他的母親, 接受了教宗秘密會議的選舉.」

天花板
尤利烏斯二世決定徹底翻修天花板裝飾, 很可能是因為西斯廷教堂自其教皇任期初期(1503-1513)就一直存在嚴重的靜態問題. 這些問題很可能是由於為建造博爾吉亞塔樓和新聖彼得大教堂而對教堂南北兩側進行的挖掘造成的. 1504年5月, 天花板出現了一條長長的裂縫, 時任宮殿建築師的布拉曼特受命尋找解決方案, 並在教堂上方區域修復了一些拉杆. 舊畫遭受的損壞程度足以說服教皇委託米開朗基羅重新繪製一幅畫作. 1508年5月8日, 米開朗基羅簽署了合同, 合同規定在穹頂上繪製十二使徒, 並在其餘部分繪製裝飾圖案. 隨後, 應布奧納羅蒂本人的要求(布奧納羅蒂認為這個項目「很糟糕」), 教皇給了他一項新的委託, 將整個方案的規劃交給了藝術家. 藝術家很可能在創作過程中得到了教皇宮廷神學家合作. 米開朗基羅在宏偉的彩繪建築中放置了九個描繪《創世紀》情節的中心故事, 兩側是裸體人物, 手持刻有《列王紀》文本的圓形浮雕. 在建築結構底部, 十二位先知和女巫坐在巨大的寶座上, 與之相對的是基督的先輩, 他們分別出現在拱肩和半月形窗(北牆、南牆和入口牆)上. 最後, 在四個角落的拱頂上, 藝術家描繪了一些以色列人民奇迹般獲救的情節. 米開朗基羅於1510年8月完成了天頂畫的前半部分, 即從入口牆到《創造夏娃》的部分. 由於教皇於11月1日在小教堂舉行彌撒, 該作品應於1512年10月31日之前完成.
拱肩 Spandrels
八個拱肩上繪人物群像壁畫, 這些壁畫可能構成了下方半月形窗中基督祖先系列的補充. 評論家們對於這些人物群像的確切歸屬仍存在爭議.

傑西、大衛、所羅門半月形壁龕的拱肩 Spandrel of the lunette Jesse, David, Solomon
除了右下角的部分, 傑西、大衛和所羅門半月形壁龕上方的拱肩部分, 米開朗基羅僅用一天時間就完成了. 壁龕中央的拱肩部分以神秘莫測的姿態佔據, 描繪一位端坐在地上的女性, 面容向外, 一動不動. 軀幹裹著一件緊貼的綠色長袍, 露出米開朗基羅筆下女性人物典型的男性肌肉. 雙腿交叉, 披著淺紫色斗篷. 一隻手搭在腿上, 另一隻手的後背輕撫臉頰, 突顯那神秘莫測的目光, 彷彿與身後陰影中描繪的兩位人物—男人和孩子—完全脫節. 古銅色裸體背對觀者, 彷彿在仰望, 如同那些站在對面拱肩之上的人物.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ias--salathiel.html

半月形壁龕的拱肩: 約西亞、耶哥尼雅、撒拉鐵 Spandrel of the lunette Josiah, Jechoniah, Shealtiel
半月形壁龕上方的拱肩描繪了約西亞、耶哥尼雅和撒拉鐵, 僅用兩天時間便完成了創作. 米開朗基羅運用「斯波維羅」(spolvero)技法, 將漫畫—以及所有拱肩—的圖案轉移到石膏上. 這組畫作描繪的可能是耶哥尼雅一家, 以及他的妻子和兒子撒拉鐵. 三人躺在裸露的地面上; 前景中的耶哥尼雅赤腳, 半卧著, 面朝內. 他身穿黃色襯衫和白色褲子, 褲腳處緊貼, 與背景的色調形成鮮明對比. 更遠處, 他的妻子坐在綠色的草墊 pallet 上, 頭上披著一條白色披肩, 垂在她紫色的束腰外衣上. 她溫柔地將兒子抱在懷裡, 臉龐緊貼著孩子, 飽含母愛柔情 maternal tenderness. 人物姿態加夜色 nocturnal 氛圍, 令人想起聖保祿對基督祖先的定義: 他們是「客旅」 pilgrims 和「寄居在地上的寄居者」, 正前往應許之地.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ias--salathiel.html
穹窿 Pendentives
位於天頂畫角落的大型拱肩講述了以色列人民奇迹般得救的四個故事. 這些故事應該被解讀為彌賽亞的預兆, 因為它們見證了上帝在其子民生活中的持續存在以及救贖承諾的不斷更新. 因此, 它們是天頂畫和牆壁故事的交匯點.
女預言家和先知 Sibyls and Prophets
長邊兩側, 先知和女預言家交替坐在巨大的寶座上, 而短邊則以撒迦利亞的形象為主, 祭壇上方則是約拿(約拿書 1:2). 約拿的地位舉足輕重, 因為他是基督的預表(馬太福音 12:38-40; 16:1-4; 路加福音 11:29-30). 先知和女預言家的姓名由下方標籤中的文字標識, 他們是第一批感知到救贖主降臨的人. 因此, 先知和女預言家見證了人類對救贖的持續等待. 前者確實預見了基督降臨以色列人. 後者雖然屬於異教世界, 但因其預言天賦而在此出現, 從而將對救贖的等待從選民延伸到全人類.

穹頂
天花板角落的巨大拱肩講述了以色列人民奇迹般得救的四個故事. 這些故事應被解讀為彌賽亞的預示, 因為它們見證了上帝始終存在於其子民的生活中, 並不斷更新救贖的應許. 因此, 它們是天花板故事與牆壁故事的交匯點.
女預言家和先知
長邊兩側, 先知和女預言家交替坐在巨大的寶座上, 而短邊則以撒迦利亞的形象為主, 祭壇上方則是約拿(約拿書 1:2). 約拿的地位舉足輕重, 因為他是基督的預表(馬太福音 12:38-40; 16:1-4; 路加福音 11:29-30). 先知和女預言家的姓名由下方標籤中的文字標識, 他們是第一批感知到救贖主降臨的人. 因此, 先知和女預言家見證了人類對救贖的持續等待. 前者確實預見了基督降臨以色列人. 後者雖然屬於異教世界, 但因其預言天賦而在此出現, 以此將對救贖的等待從選民延伸到全人類.

先知撒迦利亞
大利烏王第二年八月, 耶和華的話臨到易多的兒子撒迦利亞……(撒迦利亞書 1:1-2)
入口處的牆上描繪了一位留著鬍鬚的老人, 他的半身像側面像, 正在讀書. 撒迦利亞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致力於用上帝的話語幫助從巴比倫流放歸來的以色列人. 由於以色列人所遭受的苦難沒有得到上帝祝福的跡象, 他們感到失望. 在撒迦利亞書的第一部分(撒迦利亞書1-6章), 描述了八個預示彌賽亞降臨的異象. 先知試圖用這些異象鼓舞他人民沮喪的靈魂.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 先知預言了賞賜之日的到來(撒迦利亞書 8:1-23), 以及以色列未來的復興, 但由於未能認出彌賽亞(撒迦利亞書 9:9-10), 復興之前將經歷戰爭和災難(撒迦利亞書 9-14). 撒迦利亞預言彌賽亞降臨的話語在馬太福音中被反覆引用, 以表明基督彌賽亞式的降臨(馬太福音 21:4-7).

先知以西結
(以西結書 1:2)
三十年四月初五日, ……天開了, 我得見神的異象(以西結書 1:1)…… 我觀看, 見北方颳起狂風, 隨有一朵大雲, 周圍有光輝並有火不斷閃爍, 火中彷彿閃亮的銅. 從雲中間出來四個活物的形像. 他們的形狀是這樣: 有人的形狀, 各有四個臉面, 四個翅膀(以西結書 1:4-6)…… 在他們頭以上穹蒼之上有寶座的形像, 彷彿藍寶石; 在寶座的形像上, 坐著一個人的形狀(以西結書 1:26) …… 下雨的日子,雲中虹的形狀怎樣,周圍光輝的形狀也怎樣。耶和華榮耀的形狀就是這樣. 我一看見, 就俯伏在地, 又聽見有聲音對我說: 「人子啊, 你站起來, 我要和你說話. 」他對我說話的時候, 靈就進入我裡面, 使我站起來, 我聽見他對我說話. (以西結書 1:28; 2:1)
以西結被描繪成一位老人, 正在與他右邊的一位年輕人深入交談. 他是以色列第一位先知, 活躍於他的土地之外. 事實上, 他被流放到巴比倫(約公元前593年), 在那裡他試圖呼籲猶太人對美索巴塔米亞的流放和耶路撒冷的毀滅承擔道德責任, 因為他們不忠於與上帝的聯盟. 以西結書的預言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揭露了選民的罪孽, 這些罪孽將導致上帝不可避免的懲罰, 並在耶路撒冷的陷落時達到頂峰(以西結書, 第1-24章). 第二章是關於偶像崇拜者滅亡的宣告(25-32章), 而在最後幾章(33-48章), 上帝賦予先知呼召猶太人民悔改歸正(33:10-20)的使命, 並宣告他們的未來, 預言新耶路撒冷的建立、新教派的建立以及在新牧人—大衛—領導下的新土地的建立.

利比亞女先知
女先知的形象展現了她旋轉身體, 在身後舉起或放下一本書的瞬間. 這一姿態, 加上她是距離祭壇最近的女先知, 被一些評論家解讀為在彌賽亞即將降臨之際放下預言書的行為.

德爾菲女巫
彷彿被某種外部因素(或許是幻象)分散了注意力, 她無法繼續閱讀捲軸, 目光轉向與身體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 她的眼睛和微微張開的嘴巴, 似乎在展現她面對新事件時突如其來的情緒, 而她身體的其他部分仍在抗拒, 保持著先前的平靜狀態, 就像她身邊的兩個年輕人一樣. 德爾菲女巫因其外貌和理想之美, 成為最受推崇的女巫之一.
中心故事
天花板中央部分展現了《創世紀》的九個故事, 分為三組, 分別與宇宙起源、人類起源和邪惡起源相關. 前三組(光明與黑暗的分離: 創世紀1:1-5; 太陽、月亮和行星創造: 創世紀1:11-19; 陸地與海洋的分離: 創世紀1:9-10)以宇宙的創造者上帝為中心. 接下來是創造亞當(創世紀1:26-27)和創造夏娃(創世紀2:18-25)的場景, 描繪了男女裸體形象, 裸體象徵著純潔(創世紀2:25), 而純潔將隨著原罪(創世紀3:1-13)降臨而消逝, 並在下一組中與由此引發的逐出伊甸園的事件(創世紀3:22-24)一起呈現. 最後三幅壁畫(諾亞獻祭: 創世紀 8: 15-20, 洪水: 創世紀 6: 5-8、20, 諾亞醉酒: 創世紀 9: 20-27)展示了人類墮落和重生, 諾亞被上帝選中成為唯一被拯救的人, 在造物主因人類的邪惡而決定毀滅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之後, 諾亞重新繁衍生息.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ppella-sistina.html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torie-centrali.html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8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5-10-11 16:39 | 只看該作者

檔案: 生理學或醫學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10-12 17:33 編輯

這套非常複雜, 生理或醫學獎可以查找完整的最近年份為1952年. 120多位學者的簡歷查證及論文摘要, 加上過程, 估計得用至少兩個鐘頭. 不過對深入了解系統運作, 大概會略知一二. 前天林間散步與一位鄰居侃了半個多鐘頭, 這位是學物理化學的, 正在考證數種外來入侵植物, 一板一眼, 興趣怏然.
所屬類別: 生理學或醫學   
開始年份: 1950; 結束年份: 1951
共 168 人
類別 年份 提名人
Edwin Cohn
Charles Huggins
Ladislas de Meduna
Manfred Sakel
Selman Waksman
埃德溫·J·科恩
姓氏/機構: 科恩
名字: 埃德溫
首字母: J
性別: 男
出生年份: 1892
逝世年份: 1953
19項提名:
喬治·斯卡查德 1949年化學獎
詹姆斯·米恩斯 192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W·迪克曼 194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亞爾馬·奧斯特魯德 194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R·魯伊森 194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費利克斯·豪羅維茨 194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塞達特·塔瓦特 194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E·比格伍德 194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穆尼爾·薩皮納 1948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亞歷山大·馮 194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埃德溫·約瑟夫·科恩(Edwin Joseph Cohn, 1892生於紐約市, 1953逝世于波士頓)是一位美國生物化學家, 他參與開發了血液分離方法(將血漿蛋白分離成不同的成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他領導了一支由化學家、醫生和醫學家組成的團隊, 使大規模生產用於治療傷員的人體血漿成分成為可能. 科恩191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 並在康涅狄格州農業實驗站與托馬斯·B·奧斯本(Thomas B. Osborne)一起開始了他畢生致力於蛋白質的研究. 1922-1949, 科恩在哈佛醫學院物理化學系任職, 並於 1935-1949 擔任系主任. 大約1930, 科恩開始研究蛋白質分子的組成部分—氨基酸和肽. 他和其他研究人員將分子結構與其物理性質關聯起來, 確定了成為進一步研究蛋白質基礎的基本原理. 二戰期間, 在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辦公室支持下, 科恩和他的同事們設計了生產軍方急需的人體血漿成分—血清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纖維蛋白原和纖維蛋白—的方法. 科恩本人負責海軍的血清白蛋白項目, 監督技術人員的培訓並制定和監控加工標準. 科恩及其同事開創的方法被工業界採用, 這些產品最初用于軍隊治療, 後來又用於民用醫療.
-
查爾斯·B·哈金斯
姓氏/組織: 哈金斯
名字: 查爾斯
首字母: B
性別: 男
出生年份: 1901
逝世年份: 1998
196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3項提名:
195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奧托·瓦爾堡提名
195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凱洛格·斯皮德提名
1951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R·蓋森德費爾提名
1項提名:
194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由奧斯瓦爾德·西奧多·艾弗里提名
查爾斯·B·哈金斯
美國外科醫生和醫學研究員
別名: 查爾斯·布倫頓·哈金斯
2025年9月18日 • 歷史
簡介
全名: 查爾斯·布倫頓·哈金斯
出生: 1901,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逝世: 1997,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享年95歲)
獎項與榮譽: 諾貝爾獎(1966)
研究方向: 癌症激素
查爾斯·B·哈金斯(1901,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逝世於1997, 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是一位加拿大出生的美國外科醫生和泌尿科醫生, 他的研究揭示了激素與某些類型癌症之間的關係. 由於他的發現, 哈金斯(與佩頓·魯斯)1966 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哈金斯曾就讀於阿卡迪亞大學(新斯科舍省沃爾夫維爾)和哈佛大學, 並於 1924 在哈佛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他前往密歇根大學繼續深造外科(1924-27), 之後加入芝加哥大學, 1951-1969 擔任本·梅癌症研究實驗室主任(哈金斯是男性泌尿生殖道專家), 1940 年代初, 他發現可以通過使用雌激素阻斷患者體內的雄性激素作用來延緩前列腺癌的生長(這項研究表明, 一些癌細胞與正常體細胞一樣, 依賴激素信號生存和生長, 通過剝奪癌細胞的正確信號, 可以至少暫時減緩腫瘤的生長. 1951, 哈金斯發現乳腺癌也依賴於特定的激素. 通過切除卵巢和腎上腺(雌激素的來源), 他使一些患者的腫瘤顯著消退. 由於他的研究成果, 阻斷人體雌激素生成的藥物成為治療乳腺癌的重要資源.
-
馬克斯·泰勒 Max Theiler
姓: 泰勒
名: 馬克斯

出生年份: 1899
逝世年份: 1972
1951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曾四次提名:
生理學或醫學獎, 1937, F·克萊因
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8, A·薩賓
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0, 安東尼奧·納瓦羅
生理學或醫學獎, 1951, 希爾丁·伯格斯特蘭德
馬克斯·泰勒(Max Theiler, 1899出生於南非比勒陀利亞, 1972逝世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是一位南非裔美國微生物學家, 因研製出黃熱病疫苗1951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泰勒在倫敦聖托馬斯醫院和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接受醫學培訓, 並於1922年畢業. 同年加入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熱帶醫學系. 在那裡, 他開展了關於阿米巴痢疾和鼠咬熱的重要研究, 並開始研究黃熱病. 1930, 泰勒加入紐約洛克菲勒基金會國際衛生部的實驗室, 繼續研究包括黃熱病在內的傳染病. 1928, 研究人員發現恆河猴易感黃熱病病毒, 並開始研髮針對該疾病的疫苗. 泰勒發現普通小鼠也易感黃熱病病毒, 這一發現促進了疫苗研究. 1930年代末, 泰勒研製出第一種減毒株. 進一步的研究促成了改良17D毒株的開發, 該毒株被廣泛用於人類黃熱病免疫接種。邁克爾·法拉第是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電磁學), 約翰·弗雷德里克·丹尼爾是英國化學家和氣象學家, 他發明了丹尼爾電池(對早期電池發展中使用的伏打電池的重大改進/伏打電池也稱為原電池, 是一種將自發氧化還原反應產生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電化學裝置). 泰勒1951-1963擔任洛克菲勒基金會病毒實驗室主任. 1964年從洛克菲勒基金會退休后, 他成為耶魯大學流行病學和微生物學教授, 並一直任職至1967.
https://www.britannica.com/science/hemophilia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Charles-B-Huggins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Max-Theiler
地理分佈
「我明確表示, 在頒發諾貝爾獎時, 不應考慮候選人的國籍, 而應選擇最有價值的人獲獎, 無論他是否是斯堪的納維亞人.」
(引自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的英文翻譯)
隨著遺囑內容的公開, 上述這句話被認為是不愛國的, 並受到了相當多的批評. 因此, 縱觀諾貝爾獎百年歷史, 研究獲獎者的地理分佈(以獲獎者獲獎時的居住地為準)頗具意義.
1901-1925
1926-1950
1951-1975
1976-2000
美國: 1, 13, 32, 40
德國: 5,   3,   3,   4
英國: 2,   7, 10,   4
法國: 2,   1,   3,   1
其他:13, 12,  9,   7
總計: 23, 36, 57, 56
幾乎所有獲獎者都來自歐洲或北美, 或在歐洲或北美開展過研究. 二戰後, 美國在獲獎者名單中佔據主導地位. 1930年代, 納粹在德國和奧地利的崛起導致許多猶太科學家從歐洲逃往美國. 1951-1975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32位美國科學家中, 有9人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國家. 在總共17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 有4位丹麥人, 7位瑞典人. 其他一些小國也取得了同樣或更優異的成績. 例如, 人口僅為瑞典和丹麥總人口的一半的瑞士, 卻有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瑞典和瑞士沒有捲入兩次世界大戰, 因此在其他國家的研究工作變得不可能或困難時, 他們的研究工作能夠相對不受干擾地繼續進行. 然而, 結論是, 沒有證據表明諾貝爾獎頒發者偏袒本國公民.
-
提名
自1901年以來, 諾貝爾獎的提名時間表基本保持不變. 因此, 在頒獎前一年的9月, 諾貝爾委員會會向2,500-3,000名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以外醫學院或學術機構的科學家發出保密的個人提名邀請, 邀請他們提名諾貝爾獎候選人. 科學家的提名採用輪換制. 往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以及北歐國家醫學院的教授每年都有權提名. 提名將通過專門的表格進行, 這些表格僅發送給那些正式受邀提名的科學家. 諾貝爾委員會會收到許多非正式的無效提名信函. 這些信件不會被納入諾貝爾委員會的審查文件. 諾貝爾獎候選人的提名由國際科學界負責, 提名邀請在不同學術機構和個人之間輪換的原則, 有助於增強評選程序的可信度, 並提升諾貝爾獎的聲望. 此外, 如果某人在數年間被不同國家的不同獨立科學家多次提名, 則意味著該候選人的重要發現已被廣泛認可. 然而, 任何一年的提名總數並非評判某位候選人候選資格的重要因素. 提名不會逐年累積. 候選人必須獲得該年度的提名才能獲得提名資格, 無論其之前是否獲得過提名. 提名截止日期為1月31日(逾期提交的提名將順延至下一年), 之後將開始對候選人的評估.
有幾位華裔學者的工作今後有可能獲獎, 諸位基本上都是歷經超一流實驗室修鍊, 爐火純青. 承上啟下, 關鍵是獨創性-脫胎換骨, 獨闢蹊徑. 一般循特定路線; 被認可-四院院士, 霍華德休斯研究員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與拉斯克獎. 達到這個程度的主兒, 絕大多數均為大智若愚, 心如止水. 異軍突起亦未可知, 如近年救眾生於水火的疫苗奠基者之一; 懷才不遇, 一鳴驚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7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5-10-9 16:38 | 只看該作者

聖彼得殉道者禮拜堂-馬車亭 Carriage Pavilion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10-11 16:08 編輯


銀質聖體盒, 飾十字架朝拜圖(梵蒂岡小禮拜堂)  Silver pyx with the Adoration of the Cross (Capsella Vaticana)
呈典型細長橢圓形, 其特點是凸起的大蓋, 飾鑲嵌寶石的十字架; 盒身兩側雕刻敬拜天使形象, 右半球的天主(Dei)從上方伸出雙手為眾人祝福; 另一側的四分之一圓球上, 一隻展翅翱翔的鴿子銜著殉道冠冕 crown of martyrdom. 盒身右側, 雕刻基督和兩位使徒的半身像, 這些半身像以象徵性的圓形浮雕圖案與棕櫚樹交替出現; 彼得和保羅的半身像形狀相同, 以相同方式排列在另一側裝飾中. 最後, 在盒子的兩個頂點, 還有另外兩枚同樣飾浮雕圖案的圓形浮雕圖案. 這件文物可追溯至希拉克略皇帝(610-641)統治時期, 很可能被用作聖體聖體盒 Eucharistic pyx, 但也有人認為它可能被用作聖物箱聖十字架.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 例如著名的非洲小聖餐盒(Capsella Africana), 也收藏於梵蒂岡博物館. 後者於19世紀末在努米底亞的艾因齊拉拉發現, 其年代可追溯至公元5世紀左右.
公元7世紀上半葉
銀質, 錘紋、雕刻和浮雕, 19.3 x 6.6 x 5.5厘米
出自羅馬拉特蘭宮至聖所小堂「寶庫」
61039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ne-della-croce.html

復活節一世(817-824)琺琅十字架 Enamelled cross of Paschal I
這件十字架由銅製成, 雕刻、浮雕並鍍金, 屬於教皇利奧三世(795-816)在拉特蘭宮教皇官邸聖堂(獻給聖洛倫佐, 但由於其珍藏的聖物而被稱為至聖所)中設立的「寶庫」. 它已被確認為文獻中提到的「小十字架」(crux de smalto portraya), 其中可能含有基督真十字架的微小顆粒或碎片. 十字架一側裝飾明亮的琺琅人物圖案. 插圖區域內, 按時間順序從上到下、從右到左描繪了耶穌童年時期的七個事件, 完整地概括了救贖之前的歷史事件: 天使報喜 Annunciation 和瑪利亞造訪伊麗莎白(上臂)、三博士朝拜和逃往埃及(橫臂), 以及耶穌獻於聖殿和在約旦河受洗(下臂). 耶穌誕生場景佔據了中心區域器物兩側的安色爾拉丁文銘文表明, 帕斯卡利斯·埃皮斯科普斯(第一個使用這個名字的人)是聖骨匣的守護神.
羅馬作坊(?)
九世紀上半葉(?)
真十字架聖骨匣
鍍金銅, 雕刻浮雕 engraved and embossed; 掐絲琺琅 cloisonné enamels, 27 x 17.8 x 3.5 厘米
來自羅馬拉特蘭宮至聖堂「寶庫」
61881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le-i--817-824-.html
-

馬車亭
1973年4月19日由教皇保祿六世揭幕, 其核心藏品是宏偉的「盛大慶典柏林」 Grand Gala Berlin 馬車, 由利奧十二世於1826年在羅馬建造. 此外, 還有九輛禮儀馬車, 分別屬於神聖羅馬教會的教皇或王子, 例如盧恰諾·路易吉·波拿巴樞機主教的馬車, 這是其堂兄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贈送的. 除了「禮賓馬車」外, 還展出了兩輛歷史悠久的旅行馬車, 一輛是庇護九世在羅馬共和國革命運動后從流放地返回時使用的, 另一輛則用於「教皇之王」的最後一次旅程. 所有這些馬車, 包括轎子/封閉式椅子 sedan chairs、宮廷制服和馬具, 都為教皇的出行提供了歷史證據. 此外, 館內還展出了各種汽車, 展現了該領域的進步. 雖然第一輛掛著「Corpo Diplomatico 404」牌照的汽車在庇護十一世就任教皇后不久就進入了梵蒂岡, 當時米蘭天主教婦女協會向教皇捐贈了一輛比安奇 Type 15, 但直到《拉特蘭條約》(1929)簽署后, 各大國際汽車公司才開始競相捐贈各自的頂級車輛. 於是, Graham Paige 837、專門定製的雪鐵龍 Lictoria C6, 以及第一輛梅賽德斯—由費迪南德·保時捷設計的 460 Nürburg 豪華轎車—應運而生. 梵蒂岡博物館的汽車「車隊」還包括梅賽德斯 300 Sel、與 1981 年在聖彼得廣場刺殺約翰·保羅二世有關的菲亞特 Campagnola、三輛教皇專車(路虎、豐田和梅賽德斯 230 GE)、大眾汽車 2003 年在墨西哥生產的最後一輛甲殼蟲, 以及 2013 年捐贈給教皇方濟各的雷諾 4.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delle-carozze.html

柏林盛大慶典
這座輝煌的柏林盛大慶典於十九世紀上半葉在羅馬建造, 由兩位教皇共同打造: 利奧十二世下令於1824-1826建造; 格里高利十六世則要求對其進行一些重要的修改。他們的家徽清晰可見於背面的圓形凹版印刷以及由小天使支撐的三重冕的兩個垂飾上。珍貴的金屬裝飾出自費利斯·尤金尼之手, 其簽名以及處決日期和地點: 羅馬, 1826年, 均位於支撐「信仰寓言」的柱子底部。傢具則出自加埃塔諾·佩羅尼之手, 他的簽名位於后彈簧上。這輛馬車曾用於聖母領報節(3月25日)、聖斐理伯·內里紀念日(5月26日)、聖母聖誕(9月8日)和聖嘉祿·波羅密歐節(11月4日), 以及新教宗加冕后立即入主聖若望拉特朗大殿。
費利斯·尤金尼和加埃塔諾·佩羅尼
羅馬, 1826-1841
45551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mp;gid=1&pid=1

盧西亞諾·路易吉·波拿巴樞機主教的柏林
這尊優雅的柏林由教皇馬廄的供應商加埃塔諾·佩羅尼在羅馬組裝, 採用了法國工藝部件. 它曾屬於盧西亞諾·路易吉·波拿巴樞機主教. 1868年3月13日, 拿破崙二世任命他為樞機主教時, 將這尊柏林作為禮物贈予他. 門上右側繪羅馬教會的寓言人物肖像畫, 左側則繪天主教信仰的圖案. 側面板上, 一排小天使手持象徵樞機主教美德的物品: 左側是律法石板和《啟示錄》, 右側是錨和火盆, 分別象徵著正直和敬畏上帝, 以及希望和仁愛. 波拿巴樞機主教始終遠離羅馬教廷和法國宮廷的喧囂, 一生以慈善和贊助藝術而聞名. 他去世后, 將自己的馬車遺贈給教皇利奧十三世, 後者保留了描繪拿破崙帝國雄鷹的紋章.
卡薩里尼兄弟
羅馬, 1868
45570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uigi-bonaparte.html

旅行馬車
這輛由羅馬工匠打造的馬車, 根據傳統, 1857年教皇庇護九世曾乘坐這輛馬車訪問羅馬涅公使館的教皇領地, 此次旅程被載入史冊, 被稱為「教皇國王的最後一次訪問」. 與其他馬車相比, 這輛馬車的結構更加堅固, 裝飾也更為簡樸, 是馬車館中唯一一輛配備「蹄鐵」—或者更確切地說, 是後輪配備皮革包裹剎車的旅行馬車. 兩扇車門上均飾有教皇本篤十五世的徽章, 表明這輛馬車至少使用到1922年.
羅馬, 約1855-1857.
45575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zza-da-viaggio.html

帶寶座的柏林慶典馬車
這輛馬車由著名的馬車製造商卡薩利尼兄弟在羅馬製造, 製造時間是教皇庇護九世在位期間, 兩扇車門上均繪有教皇的家徽. 這輛柏林盛宴號車的車廂被布置成「王座室」, 車頂覆蓋著一頂華蓋, 上面繪有一幅用銀線精心刺繡的聖靈鴿圖案, 散發著金色光芒.
從左右車門上分別繪有庇護九世和庇護十世的徽記可以看出, 這輛馬車在歷任教皇任期內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紀初.
根據禮儀,馬車的四個角上裝飾著羽毛, 象徵著「教皇禮儀」, 因此它很可能僅用於隆重的儀式.
卡薩利尼兄弟
羅馬,約1850年
45553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gala-con-trono.html
-


離開馬賽, 返回巴塞羅那.
-
為什麼法國人不喜歡說英語?
啊, 法英語言動態的古老謎團. 這並不是說法國人不喜歡說英語—這其中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讓我們來層層剖析:
文化與語言自豪感
法語作為身份的象徵: 法語長期以來一直與民族自豪感和文化遺產緊密相連. 像法蘭西學院這樣的機構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其純潔性, 抵制外來影響, 尤其是英語的影響.
歷史地位: 法語曾是外交和上流社會主導語言. 這一傳統至今仍存, 許多法國人對他們的語言有著強烈的情感聯繫.
社會與心理因素
害怕犯錯: 許多法國人在學校學習英語, 但他們可能會對自己的口音或語法感到不自在. 這會導致人們不願在公共場合說英語.
傲慢自大: 有趣的是, 英語說得太好—尤其是帶著母語人士的口音—會被視為炫耀. 有人甚至認為, 這反而會造成距離感而不是建立聯繫.
接觸和練習
沉浸感有限: 與歐洲一些較小的國家相比, 法國接觸英語媒體的次數較少. 這意味著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英語會話的機會更少.
口音挑戰: 法語和英語的語調模式差異很大, 這使得法語母語人士更難用英語表達自然.
禮儀和期望
文化規範: 在法國, 尤其是在巴黎, 即使你法語不流利, 用法語開始對話也被認為是禮貌的. 努力表達尊重, 通常會讓互動更加融洽. 所以, 這並非出於不喜歡—而是為了自豪、舒適和情境. 如果你有機會訪問法國, 一句簡單的 「Bonjour」 就能比直接用英語更快地打開心扉.
想學幾句在法國咖啡館里展現魅力的短語嗎?我幫你搞定.   -AI

溪水烏龜


阿拉巴契野生柿子/黑棗兒, 味道非常純正.
在京城和山裡均未吃過新鮮黑棗兒, 市售的是處理過的黑色果實-半干, 發酵? (在食品/營養學雜誌及 NHK 見過報道, 全球最貴的柿子和柿餅為日本生產, 方形, 20-40美元一個). 樹冠與陰面先後成熟-3個禮拜內, 跟栗子差不多.

胡桃

橡子, 胡桃.
雲霧山/白山國家公園展覽介紹, 乾果大小年影響熊的生育率. 這座公園有一種罕見的火紅色狐狸, 體型非常小.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BjEG_vgKKvg

多謝諸位同樂
剛剛收到廣告, 所乘郵輪班次最後一分鐘降價; 每艙600美元, 又虧了. 不過跟現在訂機票得失相當.
突然發現, 瑞典諾貝爾基金會對 1901-1974 生理學或醫學獎提名歷史檔案解密. 提名: 5110; 獲獎: 232 - 比例 4.54%. 試著搜了一下, 如G-調節蛋白和胰島素等題目, AI內容與專業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不過故事錯綜複雜, 妙趣橫生. 有時間再寫一個段子, 藉以理清來龍去脈, 主流支流縱橫.  
https://www.nobelprize.org/nomination/archive/  提名檔案/提名資料庫 Nomination archive/ The nomination databas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6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5-10-8 16:35 | 只看該作者

掛毯畫廊 Gallery of the Tapestries-烏爾班八世禮拜堂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10-9 16:34 編輯


掛毯畫廊
如今的掛毯畫廊最初分為兩個部分. 1788-1789, 在教皇庇護六世·布拉斯基 the pontificate of Pius VI Braschi (1775-1799)的領導下, 兩個空間中靠近地理地圖畫廊的那個部分被細分為三個房間, 其中收藏了第一座梵蒂岡美術館. 目前作為單一畫廊的布局是在庇護七世·基亞拉蒙蒂 Pius VII Chiaramonti (1800-1823) 授意下實現的. 天花板裝飾可追溯至庇護六世時期. 1788-1789, 他將這項任務委託給了來自盧卡的「具象派」畫家貝爾納迪諾·諾基, 諾基在多梅尼科·德爾·弗拉特的幫助下繪製了場景和人物, 裝飾畫家安東尼奧·馬里尼則創作了裝飾元素. 圖像平面圖頌揚了庇護六世的美德和事迹 virtues and deeds, 這些美德和事迹在羅馬皇帝的傳記中得到了寓言式的預示, 並發展出三個主題. 在毗鄰燭台長廊的部分, 展現了古代皇帝頒布的法令, 這些法令與庇護六世的政策有相似之處: 涅爾瓦設立了「教皇直轄區」(alimenta), 圖拉真下令開闢新道路並擴大「教皇直轄區」, 最後, 亞歷山大·塞維魯在接受各行省的貢品后, 下令將其用於公共建築. 主要場景周圍環繞著描繪帕拉斯藝術的仿製淺浮雕. 長廊的中央部分以教皇的盾徽為主, 由建築的化身手持, 他將其交給繪畫師上色並交給雕塑師雕刻裝飾部分. 兩側, 兩個巨大的橢圓形分別描繪了「奧古斯都的藝術天才」和「哈德良的輝煌」. 最後, 在地圖展廳之前的部分, 展示了羅馬皇帝生平的一些事迹, 頌揚了賢明統治者的道德美德: 仁慈、寬容和熱愛和平. 拱頂中央是「提圖斯的寬容」, 兩側是兩個事迹: 馬可·奧勒留於東方締結的和平, 以及安東尼·庇護的形象. 當時的聖賢們稱讚他的仁慈, 將其與神話中的國王努馬·龐皮略相提並論.
展廳目前收藏著來自古代教皇收藏的掛毯。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lleria-arazzi.html

基督生平系列(新派)
被稱為「新派」或「基督生平」的掛毯系列最初由十二幅掛毯組成(其中八幅展出), 描繪了基督生平中的一些片段, 靈感源自拉斐爾學生的繪畫. 這些掛毯 1524-1531 在布魯塞爾著名掛毯製作師彼得·范·阿爾斯特(約1450-1532-1533)工作室中織造而成. 這位技藝精湛的織布大師, 在幾年前為西斯廷教堂創作了拉斐爾著名的掛毯后, 成為「教皇的掛毯製作師」. 該系列藏品可分為兩大主題組. 第一組作品描繪的是基督童年, 由六幅掛毯組成, 分別描繪了《牧羊人朝拜》(圖錄43858)、《三博士朝拜》The Adoration of the Magi (43860)、《獻於聖殿》(43857) 和《聖嬰大屠殺》(43863、43864和43865). 第二組作品則描繪了耶穌受難之後的事件:《復活》(43861)、《基督降入地獄 Limbo》(現已遺失)、《不許碰我》Noli me tangere (43855)、《在以馬忤斯的晚餐》(43856)、《耶穌升天》(43859)和《五旬節》Pentecost  (43862). 兩組掛毯在禮儀年 liturgical year 特定時刻, 樞機主教會議期間展出: 描繪基督童年的掛毯在聖誕節樞機主教會議期間 consistories 展出, 而描繪耶穌受難後事件的掛毯則保留至復活節期間展出.
布魯塞爾佛蘭德製造廠, 彼得·范·阿爾斯特工作室, 根據拉斐爾工作室漫畫創作
《復活》, 1525-1531年。新學院系列, 包含基督生平片段
掛毯; 經線 warp: 羊毛; 緯線 weft: 羊毛、絲綢和鍍金銀
43861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ie-vita-cristo.html

烏爾班八世·巴貝里尼 Urban VIII Barberini 生平系列
該系列由樞機主教弗朗切斯科·巴貝里尼委託創作, 旨在紀念和頌揚其叔父馬菲奧·巴貝里尼(1644)生平和事迹. 馬菲奧·巴貝里尼於1623年以烏爾班八世的名義登基為教皇. 這些掛毯描繪了巴貝里尼生平關鍵時刻, 交織生平資料和慶祝寓言. 這些掛毯於1663-1679在巴貝里尼工廠製作完成, 該廠於1627年在弗朗切斯科授意下於羅馬成立. 畫作草圖由巴貝里尼畫派藝術家繪製, 其中包括皮埃特羅·盧卡特利(1637-1710)、拉扎羅·巴爾迪(1624-1703)、安東尼奧·蓋拉爾迪(1638-1702)、賈欽托·卡馬塞伊(活躍於1648-1683)以及朱塞佩·貝洛尼(活躍於17世紀). 他們的作品則以偉大的巴洛克藝術家皮埃特羅·達·科爾托納(1596-1669)及其學生西羅·費里(1634-1689)畫作為基礎. 織造工作則委託給工廠的兩位掛毯製作專家—瑪麗亞·德拉·里維埃拉和安娜·贊皮耶里. 該系列掛毯描繪了: 馬菲奧·巴貝里尼在比薩大學獲得博士學位 (43918)、馬菲奧·巴貝里尼管理特拉西梅諾湖的流出(43919)、馬菲奧·巴貝里尼被保祿五世封為紅衣主教(43920)、馬菲奧·巴貝里尼當選教皇、烏爾班八世祝聖聖彼得大教堂(43923)、烏爾班八世促進教皇國的和平(43924)、烏爾班八世修建羅馬城牆(43926)以及烏爾班接受各國的敬意(43948).
巴貝里尼工廠; 掛毯製作者: 瑪麗亞·德拉·里維埃拉, 根據法比奧·克里斯托法尼的漫畫創作. 法比奧·克里斯托法尼(羅馬, 1610/20 - 1689)
馬菲奧·巴貝里尼當選教皇, 1668 - 1669. 烏爾班八世·巴貝里尼生平系列
掛毯; 經線: 羊毛; 緯線: 羊毛和絲綢
43921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ita-urbanoVIII.html
-

烏爾班八世禮拜堂
禮拜堂始建於1631, 當時教皇建築師應教皇烏爾班八世·巴貝里尼的要求, 將一間5米 x 4.4米的小房間改建為禮拜場所, 並在其上方建造了一個帶半月形窗的拱頂, 並以華麗鍍金灰泥裝飾. 這間位於博爾吉亞塔西南角、博爾戈火之屋旁的小空間成為了「舊寓所」的私人禮拜堂, 與拉斐爾裝飾的房間相對應, 這些房間幾乎在整個十六世紀都被教皇用作住所 papal residence. 壁畫描繪了基督受難的故事. 半月形窗中描繪了鞭笞 Flagellation、荊棘冠冕 Crowning with Thorns 以及基督與維羅妮卡會面的場景; 而拱頂中央的矩形空間則描繪了基督在花園中, 周圍環繞著手持受難器具的小天使. 壁畫裝飾委託給佛羅倫薩畫家亞歷山德羅·瓦亞尼(Alessandro Vaiani), 他在去世前不久開始創作, 其女兒安娜·瑪麗亞可能也參與其中. 壁畫祭壇畫描繪了聖母憐子圖, 其中有聖母瑪利亞、聖約翰、聖瑪利亞·抹大拉和尼哥底母, 幾年後於1635年由彼得羅·達·科爾托納創作. 牆的原始面貌已不可考; 現在, 它們用來自梵蒂岡宗座宮的壓印皮革裝飾, 並安裝在小教堂中, 時間可能在19世紀下半葉. 古董皮革牆面覆蓋物是富人和貴族住宅中珍貴的裝飾元素, 由山羊皮、綿羊皮或小牛皮製成, 經過特殊植物處理, 隨後覆以銀箔或錫箔. 此類器物獨特的鍍金外觀, 是通過在整個表面塗抹以亞麻籽油和蘆薈與藏紅花混合樹脂為基料的透明塗料(顏色呈淡黃色)實現的, 這種塗料充分利用了金屬葉片的光澤, 從而模擬黃金效果.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di-urbano-viii.html

-

聖彼得殉道者禮拜堂
聖彼得殉道者禮拜堂位於梵蒂岡宮塔樓西南角, 建於1566-1570, 是三座上下疊放禮拜堂的核心, 由聖庇護五世下令建造: 其灰泥和裝飾壁畫靈感源自同名聖人故事, 由喬治·瓦薩里及其學生雅各布·祖基(1570)創作. 禮拜堂內, 祭壇左側有一個玻璃櫃, 內藏拉特蘭教皇宮古老禮拜堂—至聖所的珍貴遺物. 這些文物於1905年在一個可追溯至教皇利奧三世(795-816)時期木箱中被發現, 並被放置在尼古拉三世(1277-80)時期的小教堂祭壇下, 自16世紀初起就一直密封保存在那裡. 1936, 庇護十一世時期, 這些文物經過修復、研究和編目后, 重新排列成現在的展示形式.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pietro-martire.html

絲綢上的天使報喜圖, 中世紀盛期(敘利亞?)
這件珍貴絲綢殘片是一件重要的奢侈品殘片, 上面裝飾著宗教人物, 人物之間由風格化棕櫚葉飾連接. 部分保存了兩幅相同的作品, 描繪了天使報喜, 圖案位於重疊打結的圓盤之間. 這幅作品與編號為61258的殘片可能構成一塊布料, 與類似的殘片一起在拉特蘭宮至聖所小堂(1905)中發現. 該場景的圖像編纂受東方繪畫模式影響, 緊密遵循了偽經福音書敘述, 與路加福音(I, 26-38)的正典記載相比, 偽經福音書為藝術家提供了更多可以轉化為圖像的場景細節. 該場景源自希臘化晚期, 而這些裝飾的製作類型都表明, 敘利亞人可能對原始圖像主題進行了進一步闡釋.
敘利亞製造 ?
八至九世紀 ?
繪天使報喜場景錦繡殘片
五色絲綢嗶嘰 serge, 33.6 x 68.7 厘米(旋轉 32 x 33 厘米)
出自羅馬拉特蘭宮至聖所小堂 Chapel of the Sancta Sanctorum 「寶庫」
61231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lannunciazione.html

絲綢上的耶穌誕生圖案, 中世紀盛期(敘利亞?)  Image of Nativity on silk, High Middle Ages (Syria?)
這件珍貴的絲綢殘片以五彩交織而成, 飾宗教主題圖案。其中一件殘片僅保存單一圖案, 描繪了纏繞蓮花枝輪盤中的耶穌誕生. 1905在至聖所小堂「寶庫」中被發現, 當時的情況與利奧三世(795-816)和帕斯卡爾一世(817-824)時期在聖物匣中發現的類似織物相同. 由於製作工藝相同且風格相似, 這件殘片和編號為61231的殘片傳統上被認為是一件絲綢織物的一部分. 圖案為典型敘利亞風格, 在基督教東方的各種描繪中均有發現, 這表明兩件殘片的年代都介於公元8-9世紀.
敘利亞製造(?)
8-9世紀(?)
繪耶穌降生場景的錦緞 samite 殘片
五色(紅、棕、白和赭黃 yellow ochre)絲綢嗶嘰. 雙股鏈. 紅色底線用「波蘭胭脂紅」 cochineal 染色, 聖母長袍可能使用了真正的深紅色 crimson, 31.5 x 27.5厘米(圓盤: 30厘米).
出自羅馬拉特蘭宮至聖所小堂「寶庫」
61258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della-nativita.html

繪基督生平場景的木製聖物匣 Wooden reliquary painted with scenes from the life of Christ
這件聖物匣是拉特蘭「寶庫」中最有趣的發現之一, 也是從聖地之旅帶回紀念物品習俗的最早證據之一. 內部保存的石頭和泥土, 被精心嵌在灰漿 grout 中, 上面刻希臘字母並對其來源進行了精確的說明. 蓋子內側的繪畫圖案按照精確的升序排列(從左到右, 從下到上), 形成一個簡潔的「聖誕節」系列(包括耶穌降生和在約旦河受洗), 隨後是同樣簡短的「復活節」系列(包括聖女在墓地和耶穌升天), 中間以耶穌受難為中心. 所有取材於福音書 Gospel 具象描繪, 都是各自主題的早期圖像表達. 裝飾風格和圖像暗示該器物源自巴勒斯坦, 可能在某些主題的展開中融入了敘利亞元素.
敘利亞或巴勒斯坦
6世紀
木雕, 鐫刻, 部分鍍金; 木板蠟畫, 24 x 18.4 x 1厘米
出自羅馬拉特蘭宮至聖堂「寶庫」
61883.2.1-2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mp;gid=1&pid=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5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5-10-7 18:52 | 只看該作者

世俗博物館大廳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10-9 16:51 編輯


世俗博物館大廳
這座由克萊門特十三世(1758-1769)設計的大廳堪稱建築瑰寶, 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十八世紀「古物陳列室」. 地板的劃分與天花板的形狀相呼應, 牆壁則鋪滿大理石; 拱頂的四個角落由四個代表四季的灰泥面具支撐, 並以灰泥和人造大理石裝飾, 中央則懸挂著斯特凡諾·波齊的蛋彩畫作品, 象徵著博物館的創立. 室內陳設由庇護六世(1775-1799)完成, 他將四位皇帝的青銅半身像置於室內, 並增添了由安德烈亞·米米於1785年建造的珍稀木材製成的陳列櫃. 路易吉·瓦拉迪耶(Luigi Valadier)用一組考古文物裝飾了陳列櫃的門, 這些文物被鑲嵌在飾有灰泥圖案的框架中.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museo-profano.html

德基姆斯·凱利烏斯·卡爾維努斯·巴爾比努斯頭像
這尊青銅頭像立於現代大理石底座上, 面朝右側, 短髮, 雕刻精美的捲髮, 額頭兩側略微禿頂並留短鬍鬚. 這尊頭像在世俗博物館展出的四尊頭像中, 是唯一一尊確鑿的古董頭像. 於羅馬聖塞巴斯蒂安門阿皮亞大道卡薩利葡萄園(Vigna Casali)出土, 由樞機主教安東尼奧·卡薩利於1771捐贈給教皇克萊門特十四世. 1775, 它被轉入圖書館博物館. 維斯孔蒂認出這是德基姆斯·凱利烏斯·卡爾維努斯·巴爾比努斯的肖像. 公元238年, 羅馬元老院議員, 年逾七十的他與元老普皮埃努斯一同成為皇帝. 當時正值政治軍事衝突激烈的時期. 兩位皇帝在位僅九十九天後, 便被戈爾迪安三世的支持者—禁衛軍暗殺.
不排除畫中人物只是一位富裕的私人.
出自羅馬阿皮亞大道卡薩利葡萄園, 位於聖塞巴斯蒂安門
公元238年
青銅器, 現代大理石底座, 連底座高57厘米; 頭部高36.5厘米, 寬20厘米, 深18厘米
67905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lvino-balbino.html

玉髓圖拉真皇帝半身像 Bust of the emperor Trajan in chalcedony
這尊珍貴的小巧半身像最初被認為是羅馬皇帝提比略的代表, 出自加斯帕雷·卡佩尼亞樞機主教(1625-1714)的收藏. 這尊古老的半身像保存完好, 僅鼻子缺失; 此前曾用螺栓修復但後來丟失. 它描繪的是圖拉真皇帝(公元98-117)鼎盛時期的形象. 五官刻畫得惟妙惟肖, 展現了這位元首果斷果斷的性格, 他憑藉屢戰屢勝的軍事行動, 將羅馬帝國的疆域擴張推向了頂峰: 眉毛勾勒得工整, 目光堅定; 嘴唇緊閉, 唇形優美. 面容飽滿, 下頜輪廓分明. 蓬鬆的頭髮向前梳, 整齊地垂落在額頭上, 如同書法般精緻, 與光滑的面部線條形成鮮明對比.
紅衣主教加斯帕雷·卡爾佩尼亞收藏
公元二世紀初
玉髓(肖像), 雪花石膏(半身像), 巴迪利奧大理石(底座), 連底座總高23厘米; 肖像高7.5厘米, 底座高4厘米
66237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mp;gid=1&pid=1

象牙雕刻 理想女性頭像
這尊理想的女性頭像造型優美, 靈感源自公元前四世紀的希臘藝術模型, 描繪的無疑是一位女神. 它可能被鑲嵌在相同或不同材質的半身像或雕像主體中並被用來包裹珍貴的木材, 這是公元前二世紀以來羅馬世界的一種普遍習俗. 眼球可能由玻璃漿或半寶石製成. 象牙的加工工藝與大理石不同, 因此無法用相同的標準來評價象牙作品和偉大的大理石雕塑, 從而難以進行精確的年代鑒定. 各種因素都表明它起源於公元一世紀, 但從其長溝狀發綹的輪廓來看, 它應該製作於公元二世紀中葉左右的安東尼一世時期.
公元一世紀下半葉至公元二世紀上半葉
象牙(頭部), 古黃色大理石(十八世紀底座), 高9.8厘米(含底座13厘米); 寬7.1厘米; 深6.9厘米
66220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mp;gid=1&pid=1

關節人偶
這件器物可能出自地下墓穴, 證明了象牙人偶; 或者更經濟的說法是骨質人偶的製作工藝, 這種工藝似乎在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發展起來. 它屬於最精美的樣本, 大多為象牙材質, 其特點是人物身體刻畫精準, 注重解剖細節, 面部特徵雕刻精細, 髮型精緻, 體現了當時的流行風格. 梵蒂岡娃娃的髮型為「頭盔」式, 波浪捲髮順著頸部飄逸並在頭頂盤成螺旋狀. 雖然這種髮型與塞維魯王朝晚期的髮型大體相似, 但與四帝共治時期的一系列女性肖像畫息息相關, 因此這件小型象牙製品的年代可追溯至公元三世紀末至四世紀初.
可能來自羅馬, 墓地位置不明, 加斯帕雷·卡爾佩尼亞樞機主教(1625-1714)收藏.
公元三世紀末-四世紀初.
象牙, 高11.8厘米; 寬4.2厘米; 深2.4厘米
66224
四帝共治時期-塞維魯王朝晚期
塞維魯王朝晚期, 從公元193-235, 經歷了數位皇帝的統治, 包括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卡拉卡拉、馬克里努斯、埃拉伽巴盧斯和亞歷山大·塞維魯. 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一系列內戰、禁衛軍長官的崛起以及羅馬帝國的最終衰落. 塞維魯王朝的統治以軍事擴張、經濟改革和羅馬國家的軍事化為標誌. 這一時期的動蕩和政治動蕩導致了三世紀危機, 最終導致羅馬帝國的衰落   -AI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mp;gid=1&pid=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4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5-10-7 02: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10-7 18:27 編輯


克萊門汀展廳 III
教皇國—十八世紀發掘
除了兩段水管(瘺管)—分別於1726年在安齊奧和1756年在蒂沃利發現—之外, 本區域展出的文物均來自教皇庇護六世·布拉斯基(1775-1799)在教皇國進行的發掘. 展廳 I-IV 展示了羅馬(聖卡洛·阿爾·科爾索廣場; 托缽僧學院; 聖所花園)的發掘成果, 而展廳 V-VIII 則展示了教皇國其餘領土(奧特里科利; 蓬蒂內沼澤; 武爾奇; 特拉西梅諾湖附近的佩魯賈; 以及卡西亞的富伊諾山谷)的發掘成果. 這些材料的豐富和重要性不僅有力地說明了當時考古活動的密集和偶然性, 也體現了教皇對世俗博物館的濃厚興趣. 世俗博物館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 因為此前它幾乎完全由先前存在的古物藏品組成.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clementina-iii.html

帶兜帽和鹿皮的赫拉克勒斯雕像
這尊所謂的「義大利獵人」雕像, 可確定為赫拉克勒斯的畫像, 其年代可能在公元前六世紀末至五世紀初之間. 他身披鹿皮, 頭戴高尖頭飾; 左臂靠近身體握著箭筒, 右臂伸展, 握著一把現已遺失的弓. 這件小型青銅器是卡夏(Cascia)富伊諾谷(Valle Fuino)偶然發現的祭祀遺迹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事實上, 1794年6月30日該地區發生的一場猛烈風暴引發了山體滑坡, 暴露出一個祭祀遺迹, 似乎是為祭拜赫拉克勒斯(Hercules)而建, 其內容極其豐富(至少有159件小型青銅器、168枚銅幣和12枚銀幣, 以及花瓶、珠寶、工具、武器等), 年代可追溯至前羅馬時期(公元前7世紀)至盟軍戰爭前夕(一枚公元前89年的硬幣).
卡夏附近的富伊諾谷, 1794
公元前6世紀末至5世紀初
青銅, 高7厘米
12056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le-di-capriolo.html

克萊門汀展廳 IV
克萊門汀展廳這一區域的藏品大多缺乏發現記錄, 涵蓋了從史前時期到古代晚期的廣闊空間和時間範圍, 連接了義大利半島和地中海盆地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 每個展櫃中藏品的豐富程度和數量, 旨在重現世俗博物館所有藏品的收藏品味, 儘管這都基於科學標準. 展品的分佈遵循主題原則, 分為三大類, 每類又細分為不同程度的細分:
前羅馬時代和共和時代(展櫃 I-II)
羅馬時代和共和帝國時代晚期(展櫃 III-VIII)
古代晚期(展櫃 VIII)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nici-caesaris.html

《日耳曼人之死的商議》
一塊銅板殘片, 上刻元老院 Senatus consultum 關於日耳曼尼庫斯公元19年在敘利亞安條克去世時授予其葬禮榮譽的磋商文本. 日耳曼尼庫斯生於公元前15年, 安齊奧. 他的父親是皇后莉薇婭的兒子長德魯蘇斯, 母親是奧古斯都的侄女小安東尼婭. 由於其父在公元前 12 年-公元前 9 年擔任日耳曼統帥期間的軍事成就, 他被命名為日耳曼尼庫斯. 公元 4 年, 應奧古斯都的旨意, 他被提比略收養, 從而註定要繼承皇位. 他的死導致皮索因中毒而受審, 這引發了人們對提比略參與此事的懷疑, 並在羅馬引發了一場重大丑聞, 而日耳曼尼庫斯在羅馬享有極高的民眾支持率. 他與奧古斯都的侄女長阿格里皮娜婚後育九名子女, 其中包括未來皇帝卡利古拉和小阿格里皮娜, 後者是克勞狄烏斯的妻子, 皇帝尼祿的母親.
羅馬
公元19年
元老院就日耳曼尼庫斯去世時頒布的喪葬榮譽問題進行磋商
青銅, 高16.2厘米, 寬13.5厘米, 厚0.3厘米
貓. 65673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drusi-caesaris.html

元老院在凱撒大帝死後的協商會議
這塊青銅板的兩塊碎片刻元老院協商文本, 內容涉及元老院在德魯蘇斯·凱撒·提貝里·奧古斯提·菲利烏斯去世時授予他的葬禮榮譽. 小德魯蘇斯是皇帝提比略與其第一任妻子維普薩尼亞·阿格里皮娜之子, 生於公元13年左右. 公元19年, 其養兄日耳曼尼庫斯早逝, 他本應繼承帝國統治但他也於公元23年去世. 幾年後真相才被揭露, 他被權勢顯赫的禁衛軍  the Praetorian Guard 長官塞雅努斯毒死, 而德魯蘇斯的妻子利維拉也與其勾結, 利維拉正是被他引誘而死. 提比略對此進行了可怕的報復.
羅馬, 聖塞巴斯蒂安門
公元23年
元老院關於小德魯蘇斯逝世時元老院所頒布的喪葬儀式的議事錄
青銅, 高43.7厘米, 寬34.4厘米, 厚0.5厘米
65672.2.1-2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tomassetti-.html

伊利亞卡淺浮雕(abula Iliaca)或「托馬塞蒂淺浮雕」(「Tomassetti Tabula」)
伊利亞卡塔布拉(Tabulae Iliacae)類別包含一系列淺浮雕塔布拉, 描繪了荷馬史詩或循環詩的主要場景. 其功能尚不清楚(用於說教、奉獻 votive、裝飾, 還是精英階層的博學 erudite 遊戲). 已知有22塊塔布拉, 其中最著名的是卡皮托利納塔布拉(Tabula Capitolina), 發現於博維拉埃, 由奧古斯都宮廷製作, 描繪了《伊利亞特》、《衣索比亞篇》和《小伊利亞特》中的情節. 僅有兩張塔板以《奧德賽》中的情節為插圖, 其中一張便是此處展示的塔板: 它又被稱為「托馬塞蒂」塔板, 以其首任主人的名字命名. 這塊塔板在羅馬鄉村被發現, 可能源自地下墓穴, 正如1899年「關於在墓地中發現並呈獻給教皇利奧十三世的文物的註釋」所表明的那樣(塔板描繪了《奧德賽》中的24個場景(其中僅存14個), 圍繞著一個中心框架排列, 框架上繪海神尼普頓和騎著海豚的安菲特里忒.
羅馬鄉村, 來自未知地下墓穴?
公元前1世紀-公元1世紀?
大理石, 高22厘米; 寬17.7厘米; 厚1.6厘米
69750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tomassetti-.html

水手軍事證書
這枚軍事證書由G. Simone Assemani主教於1735年購自埃及底比斯, 於公元86年2月17日(圖密善統治時期)頒發給曾在駐埃及羅馬艦隊服役的C. Gemellus Croni f. Coptit(a). 證書由兩塊銅板組成, 兩面均鐫刻並事先用一根穿過中心孔的金屬線連接在一起; 內頁包含證書的全文(這是一份官方抄本, 摘自保存在羅馬卡比托利歐山日耳曼尼庫斯獎盃后的銅板, 位於羅馬人民信仰神廟). 證書證明了C. Gemellus Coptita的光榮退役, 並列出了他所享有的特權: 他本人、其後代和子孫的羅馬公民身份, 以及婚姻關係, 從而承認當前或未來的婚姻. 外層兩面之一印有該文件的簡明版本, 另一面則有七位證人姓名, 以證明其真實性.
底比斯(埃及). 1735由阿塞曼尼購得
公元86年2月17日
羅馬艦隊駐埃及水手軍事證書
青銅, 19.5 x 15.5 x 0.2-0.3厘米
65298, 65299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mana-in-egitto.htm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3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5-10-6 02:52 | 只看該作者

世俗博物館 Profane Museum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10-7 18:25 編輯

弦月窗  
米開朗基羅在上方弦月窗和網狀窗中描繪了基督的先祖, 他們是基督降臨的先驅, 因此也是救贖的先驅. 他們的名字列在聖馬太福音(馬太福音 1:1-17)的開篇, 從亞伯拉罕開始, 列出了基督的四十位先祖的名字(不同於福音書作者路加的另一個版本, 後者從亞當開始, 列出了七十五個家庭). 這些名字並非歷史圖像, 而是象徵性地展現了人類的各種姿態, 尤其是家庭的形成. 人們曾多次嘗試將標籤上的名字與圖中人物聯繫起來, 但未能確定他們的身份.
教宗
教宗的系列從祭壇開始, 沿著教堂的所有牆壁排列, 祭壇的中心是基督和第一任教宗彼得, 以及萊納斯和克萊圖斯. 1536年, 米開朗基羅奉保羅三世之命在這面牆上繪製《最後的審判》時, 這四個人物形象丟失了. 教皇們被成對地排列在窗戶旁的壁龕中. 他們的系列並非沿著牆壁排列, 而是與對面牆壁交替排列. 這一系列人物的作者與摩西和基督生平系列的作者相同, 即彼得羅·佩魯吉諾、桑德羅·波提切利、科西莫·羅塞利和多梅尼科·基爾蘭達約. 各個人物的姿勢略有不同. 他們通常以全身像的四分之三側面像出現, 手持書籍或捲軸, 或正在祝福.
摩西的故事
最初包含八幅畫板, 每幅畫板上方飾帶上都有一個標題. 這幅畫板從祭壇牆上佩魯吉諾創作的《摩西的誕生和尋覓》開始, 這幅壁畫在米開朗基羅繪製《最後的審判》時丟失了. 因此, 如今舊約的循環始於摩西在埃及的旅程, 其中摩西與岳父葉忒羅的告別(出埃及記 4:18-20)、與家人返回埃及(出埃及記 4:18-20)以及為他的次子行割禮(出埃及記 4:24-26)都出現在一幅畫中. 第二幅畫描述了摩西生平的一些事件: 殺死埃及人(出埃及記 2:11-15)、與牧羊人搏鬥以保護葉忒羅的女兒(出埃及記 2:16-22)以及看到燃燒的荊棘(出埃及記 3:1-12). 第三幅壁畫描繪了摩西渡過紅海(出埃及記 14:5-31), 隨後是交出法版的場景. 這幅畫同時記述了摩西攀登西奈山(出埃及記 24:12-17; 31:18)接受法版、崇拜金牛犢(出埃及記 32:1-20)、對偶像崇拜猶太人的懲罰(出埃及記 32:25-35)以及先知帶著新的法版歸來(出埃及記 34:1-4). 下一幅畫描繪了一個相當罕見的情節, 即對可拉、大坍和亞比蘭的懲罰(民數記 16:1-35), 猶太祭司否認摩西和亞倫對選民的民事和宗教權威. 因此, 他們和家人被大地吞沒, 被一團看不見的火燒死. 最後一幅壁畫展示了摩西的遺產和死亡(申命記 33:34), 當時他已經看到了應許之地. 這套作品以入口牆上的《摩西遺體之爭》(猶大書 9)結束.
帷幔
這座禮拜堂由西克斯圖斯四世(弗朗切斯科·德拉·羅韋雷, 1471-1484)下令建造, 位於梵蒂岡宮殿中心地帶, 其基座前曾是一座中世紀禮拜堂, 在當時的地名中被簡稱為「大禮拜堂」(capella magna). 牆壁的內部結構—向上拉的窗戶為裝飾留下了巨大的空間—採用了重疊帶狀結構, 並以重複出現的假掛毯圖案(最初遍布整個周邊)與三面掛毯中較低的一面相對應. 每塊掛毯都被設計成一塊垂墜的布料, 用鉤子懸挂在上方的框架上, 並通過精緻的明暗對比模擬錦緞的刺繡和厚度. 每個方塊的上方和兩側都綉有蔓藤花紋, 這些花紋源自古代; 該系列的主色調是金色和銀色, 三種顏色交替排列, 與藍色的背景和盾徽形成對比. 除入口處的窗帘外, 所有掛在牆上的窗帘都飾有德拉·羅韋雷家族的徽章(盾牌內的橡樹, 位於帶交叉鑰匙的三重冕下方), 這些徽章沿著帷幔的褶皺重複出現; 橡樹的紋章圖案暗示著教皇的血統, 在織物的設計中再次出現, 葉子和橡子的圖案交織在一起, 點綴著花卉元素. 褶皺優雅地流動, 呈波浪狀排列, 並彙集成帶有「sixt [vs] / papa / IIII」字樣的小帶.

入口牆
牆上壁畫描繪了摩西和基督周期的最後兩段: 基督復活(馬太福音 28:1-8)和摩西遺體討論(猶大書 9). 這兩幅壁畫最初分別由基爾蘭達約和西諾雷利創作, 在1522年門楣倒塌時被毀. 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1572-1585 在任)任職期間, 亨德里克·范登布魯克和馬泰奧·達·萊切創作了描繪同一主題的壁畫, 取而代之. 與北牆和南牆以及摩西和基督生平的故事一樣, 一些教皇的畫像被高高地描繪, 下層則有假帷幔.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sistina/video.html
-

世俗博物館 Profane Museum
克萊門特十三世於1761年頒布了一項自發令, 授權建立世俗博物館, 這是梵蒂岡第一家收藏世俗文物的博物館, 用於展出奢侈藝術品、家用器皿(浮雕、象牙、水晶和小型青銅器), 以及直至十九世紀初的教皇錢幣藏品. 該博物館最初也被稱為「勳章室」, 位於克萊門特畫廊北側盡頭, 與位於圖書館走廊另一端的本篤十四世基督教博物館形成了一種互動關係. 博物館於1767年落成. 克萊門特畫廊入口的建築設計於十九世紀初完成, 入口處裝飾著兩尊人身獅頭雕像(象徵永恆之神、時間之神或源自波斯的阿里曼尼烏斯神). 十八世紀藏品因拿破崙軍隊掠奪而遭到破壞, 許多珍貴藏品散落巴黎及其他外國博物館, 使其面貌蕩然無存. 因此, 目前的展覽靈感源自十九世紀初藏品的陳列方式. 展廳布局旨在突出藏品起源, 並保留了博物館成立之初的卡佩尼亞、維托里和阿塞馬尼藏品. 此外, 還展出了各種來源不明的藏品, 以及一些來源已知、發現於十九世紀的藏品, 這些藏品被安裝在專門設計的展架中, 方便懸挂在展櫃中. 其餘藏品(來源不明、在十八或十九世紀的挖掘中發現或在 1800 年之後獲得的)則分佈在克萊門汀畫廊中, 分佈如下: 百科全書部分, 旨在展示博物館(第一展區)、教皇國、十九世紀挖掘(第二展區)、教皇國、十八世紀挖掘(第三展區)的收藏興趣廣度, 主題部分, 其中的物品可追溯到前羅馬時代和羅馬時代, 來源不明.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clementina-i.html

克萊門汀展廳 I
藏品的百科全書式視角
本展區展現了促成梵蒂岡圖書館藏品形成的「百科全書式」文化, 強調了其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視野. 同時, 它也凸顯了18-20世紀教皇對考古學以及在教會之外(義大利、中東和拉丁美洲)的發現的關注.
展廳收藏:
從文藝復興時期至今, 受古典世界啟發的珍貴作品; 1849年10月22日教皇庇護九世訪問龐貝時「發現」的資料; 由馬西米利亞諾·里洛神父捐贈的楔形文字銘文和中東印章; 贈予格里高利十六世(1838). 哥倫比亞古代文化文物, 捐贈給利奧十三世(1878-1903).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a-clementina-i.html

古列爾莫·德拉·波爾塔(Guglielmo della Porta), 學校, 一對銀質浮雕
自十五世紀以來, 對羅馬及其偉大歷史的記憶, 始終潛藏於西方中世紀的具象藝術之中, 並成為歐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約十六世紀中葉, 長期存在於人文主義作品中的英雄美德主題, 在雕刻藝術、勳章和小型青銅雕像中得到了尤為有力的體現. 這兩件古列爾莫·德拉·波爾塔的銀質浮雕, 屬於受奧維德《變形記》啟發的著名系列, 是純粹的風格主義古典構圖作品. 這些作品此前被認為出自本韋努托·切利尼之手, 但長期以來一直處於一場複雜的批評爭論的焦點, 批評家們認為它們是德拉·波爾塔本人的作品, 還是出自其指導下的一位佛蘭德學生之手.
古列爾莫·德拉·波爾塔(約1515年波爾萊扎 - 約1577年羅馬)或雅各布·科內利斯·科貝爾特(義大利語: Jacob Cornelisz Cobaert), 義大利人稱科普·菲亞明戈(Cope Fiammingo)或賈科莫·科佩(Giacomo Coppe)  (約1535-1615), 古列爾莫·德拉·波爾塔設計
淺浮雕, 朱庇特擊打巨人, 新古典主義底座, 頂部為飾花朵的克拉特酒杯, 獅身人面像支撐於高大的長方體底座上
1570-1575
鍍金銀; 白色大理石; 灰色大理石和雪花石膏; 銀和鍍金青銅, 高45厘米; 寬38厘米; 深12厘米; 不含框架: 高18厘米; 寬24厘米
65504
古列爾莫·德拉·波爾塔(約1515年波爾萊扎-約1577年羅馬)或雅各布·科內利斯·科貝爾特(義大利語: Cope Fiammingo)或賈科莫·科佩(約1535-1615), 由古列爾莫·德拉·波爾塔設計
淺浮雕 Bas-relief, 描繪珀爾修斯與菲紐斯之戰, 新古典主義底座, 頂部為飾有花卉的克拉特酒杯, 獅身人面像支撐於高大的長方體底座上
1570-1575 ...
65505
奧維德《變形記》Ovid's Metamorphoses
一部氣勢恢宏的史詩 sweeping epic poem, 記錄了神話中的變遷, 共15卷, 探討了變化、愛情、權力和藝術等主題.
以下是對其結構、主題和意義的深入探討:
概述
作者: 羅馬詩人奧維德
創作時間: 約公元8年
結構: 15卷, 以長短格六音步詩體 dactylic hexameter 寫成.
範圍: 始於創世, 終於尤利烏斯·凱撒的神化, 交織了超過250個希臘羅馬神話傳說.
中心主題
變形(變形記): 核心主題—人物因神的旨意、懲罰或極端情緒而改變形態. 例如, 達芙妮變成月桂樹, 阿拉克涅變成蜘蛛.
神力: 神經常干預凡人的生活, 而且往往非常嚴厲. 他們的蛻變體現了神的正義或奇思妙想 whimsy.
愛與暴力: 愛往往具有破壞性. 神靈和凡人都會通過綁架、背叛或痴迷來追求愛情. 像菲洛墨拉和密爾哈這樣的悲劇故事就凸顯了這一主題.
藝術與永生: 奧維德將藝術創作提升為超越自我的途徑. 他在詩歌的結尾, 通過自己的作品宣告了自己的永生.
傲慢 Hubris 與懲罰: 像尼俄伯或彭透斯這樣挑戰神的凡人將面臨嚴重的後果, 通常是通過蛻變.
文化影響
《變形記》深刻地影響了西方文學和藝術—從但丁、莎士比亞到現代改編作品. 它的故事是理解古典神話和羅馬詩歌風格的基礎.
您想了解這首詩中的具體神話或人物嗎?我可以深入研究諸如納西索斯和厄科、奧菲斯和歐律狄刻或皮格馬利翁之類的故事.  -AI
-
變形記被列入"西方經典" The Western Canon; 美國文理學院必讀書目.
網上有中國古典文學講座系列/本科和研究院教學; 斯坦福, 耶魯, 北大, 台大和復旦. 風格迥異-從引經據典, 字字珠璣 ......
補習過一陣子"中學語文"/ 北京/上海教育局系列錄像. 本人就讀的中學老師中藏龍卧虎, 從廖公的英文秘書(京城中學老師英文單詞量之最)到後來的著名紅學家(因一塊兒豆腐而身陷囫圇-"論京劇的現代表現方式"-北京晚報, 不一而足. 可惜生不逢時, 灌了一腦袋漿子, 混了個文盲加科盲. 收到過校慶活動錄像, 人物薈萃, 名人錄中包括鄧家大公子 .......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evi-in-argento.htm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9ieF7LVbyI  哈羅德·布魯姆談《西方經典》(1994)
製造智力
33.9萬訂閱者
7.6萬
42.8萬次觀看 2016
耶魯大學和紐約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 Harold Bloom 分享了他的新書並分析了當今文學現狀.
-
《西方經典: 時代的書籍​​與學派》是哈羅德·布魯姆的一部開創性著作, 它捍衛了西方文學經典, 並探討了塑造西方文學的26位關鍵作家.
本書概述
《西方經典》出版於1994, 是對西方文學傳統的批判性審視, 布魯姆在書中論證了經受住時間考驗的偉大作品經典的重要性. 他列舉了26位他認為對這一經典至關重要的作家, 包括莎士比亞、但丁和塞萬提斯, 並探討了他們對文學和文化的貢獻.
神權時代
古代近東:《吉爾伽美什史詩》、《埃及亡靈書》
希伯來聖經:《聖經》(欽定本 King James Version)、偽經 Apocrypha
古印度(梵語):《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薄伽梵歌》
希臘文學: 荷馬(《伊利亞特》、《奧德賽》)、赫西奧德(《工作與時日》、《神譜》)、薩福(詩歌)、阿爾基洛科斯、阿爾克曼、品達
希臘悲劇和喜劇: 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阿里斯托芬
哲學著作: 柏拉圖、亞里士多德    -AI
https://news.yale.edu/2019/10/15 ... r-complete-original

朱塞佩·吉羅梅蒂: 古典風格浮雕
朱塞佩·吉羅梅蒂於1838年左右創作的十件浮雕作品(編號6-15)取材於阿斯帕修斯、梭倫、格奈奧斯、索索克勒、魯弗斯和雅典尼翁等希臘化時期大師的雕刻作品, 或源自大型原創雕塑, 例如1777年在弗拉托基地區阿皮亞大道發現的赫利俄斯-塞拉皮斯巨型半身像(梵蒂岡博物館, 圓廳, 圖例245)或1790年在蒂沃利哈德良別墅發現的大理石安提諾烏斯·狄俄尼索斯像(圖例251). 這些作品在新古典主義浮雕藝術傑作中佔據重要地位.
朱塞佩·吉羅梅蒂(羅馬, 1780-1851)
安提諾烏斯化身狄俄尼索斯側面像浮雕, 鑲嵌於新古典主義風格底座
格里高利十六世(1845)購得
1836之前
東方瑪瑙; 黃金, 高8厘米; 寬5.5厘米; 厚1.7厘米
66661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mei-all-antica.html

克萊門汀展廳 II
教皇國—十九世紀考古發掘
本展廳收藏了十九世紀在教皇國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的文物, 這些文物現已被世俗博物館收藏. 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1803年在翁布里亞和馬爾凱交界處的斯凱賈河畔博特修建橋樑時發現的兩尊鍍金青銅騎馬雕像的尾部; 以及1819年6月在奧爾特附近發現的兩座青銅床的殘骸; 安內西奧·富斯科尼 (Annesio Fusconi) 使用「潛水鐘」對來自內米的皇帝卡利古拉 (Caligula) 船隻的兩塊圓形繪畫 tondi 作品進行了解剖地板探索, 特別是 1824 在薩比納的布魯蒂·普雷森特斯 (Bruttii Praesentes) 別墅中發現的金象牙雕像的象牙殘骸, 並於 1832 被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 (Pope Gregory XVI) 獲得.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clementina-ii.html

雅典娜金象牙雕像的頭部和手臂
這兩件象牙製品—金象牙雕像的頭部和左前臂—是在1824-1839, 羅馬古物學家弗朗切斯科·卡普蘭內西在薩比納的卡爾沃山的布魯蒂·普雷森特斯家族別墅中發現的. 布魯蒂·普雷森特斯家族是哈德良皇帝(公元117-138)的隨從, 勢力龐大.
金象牙工藝—源自希臘語chrysòs(黃金)和elephàntinos(象牙), 分別指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在古典時期非常罕見, 幾乎僅用於製作重要的宗教雕像. 由於原材料高價值和易腐爛特性, 這些作品的樣本幾乎全部丟失, 因此在考古遺址中發現它們是一件非同尋常的事件. 在別墅發現的眾多藝術品中, 這兩件不幸是教皇格里高利十六世(1832年7月6日)唯一購得的. 它們原本屬於一尊真人大小、寓意和平的雅典娜金象牙雕像. 哈德良時代, 隨著雅典娜帕提諾神廟的修復, 以及雅典奧林匹亞神廟的宙斯像和科林斯地峽聖殿的供奉品等作品的出現, 這兩件文物應被視為這一技藝復興的象徵.
出自蒙特卡爾沃(里埃蒂, 位於薩拉里亞大道55公里處)布魯蒂·普雷森特斯別墅, 1824年
哈德良時代
雅典娜金象牙雕像的頭部和左前臂
象牙
頭部: 高14.5厘米; 寬12.8厘米; 前臂: 長25.5厘米; 厚度 7.5 厘米
65296, 65297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ntina-di-atena.html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吃飽了混天黑

Rank: 5Rank: 5

積分
15297
沙發
 樓主| Unknown 發表於 2025-10-5 17: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Unknown 於 2025-10-6 17:00 編輯

中心故事

洪水
(創世記 6: 5-8,19)
上帝對挪亞說: 「凡有血氣的人, 我的末日已經來到, 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 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 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 (創世記 Genesis 6: 13-14) …… 因為七天之內, 我要降雨在地上四十晝夜. 凡我所造的活物, 我必從地上除滅.」 (創世記 7:4) …… 過了七天, 洪水泛濫在地上……  (創世記 7:10) 米開朗基羅展現了洪水泛濫的整個過程. 前景是一座小山, 許多人被埋在山下, 希望躲避上帝的震怒. 在山的另一邊, 他們擠在一個小島上, 伸出援手, 幫助那些仍然處於危險中的人. 中間是一艘即將沉沒的船, 而背景是一艘方舟, 奉上帝的旨意, 諾亞和他的家人以及成對的動物將乘著方舟得救.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vio-universale.html

原罪與被逐出伊甸園 Original Sin and the Banishment from the Garden of Eden
(創世記 3:1-13; 3:22-24)
蛇比上帝創造的任何野生動物都更加狡猾造的. 他對女人說: 「上帝真的說過: 『你們不可吃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 「園中樹上的果子, 我們可以吃; 唯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 上帝曾說: 『你們不可吃, 也不可摸, 免得你們死.」 蛇對女人說: 「你們不會死! ……你們便如上帝能知道善惡」. 於是女人……摘下果子來吃了, 又給了她丈夫…… (創世記 3:1-6) …… 耶和華上帝便打發他出伊甸園…… 把那人趕出去了; 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 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 (創世記 3:23-24) 米開朗基羅同時描繪了原罪(創世記 3:1-13)和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創世記 3:22-24) 這兩個片段在聖經故事中被明確地分割開來, 從而共同展現了其因果. 這兩個片段被善惡樹隔開, 蛇纏繞著樹. 蛇將禁果獻給夏娃, 而夏娃違背上帝的命令, 摘下果子吃了, 也獻給了她同伴. 在畫板的另一側, 祖先們被一位手持出鞘利劍的天使追捕, 他們離開了伊甸園, 因所犯下的罪孽而痛苦不堪,深感悔恨.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diso-terrestre.html

亞當的創造
(創世記 1: 26-27)
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就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人. (創世記 1: 27)
創造人類這一幕的焦點是造物主與亞當手指的接觸, 生命的氣息由此傳遞. 上帝身披斗篷, 由飛翔的天使托著, 俯身朝向亞當, 亞當被描繪成一位正在休息的運動員, 他的美貌似乎印證了《舊約》的記載, 即人類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和樣式被造的.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zione-di-adamo.html

太陽、月亮和植物的創造
(創世記 1: 11-19)
上帝說: 「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 並結果子的樹木, 果子的果子都可結種子.」 他們的種子…… 事就這樣成了(創世記 1:11) ……神看著是好的. 有晚上, 有早晨, 是第三日(創世記 1:13) …… 神造了兩個大光, 大的管晝, 小的管夜, 又造眾星(創世記 1:16) …… 神看著是好的. 有晚上, 有早晨, 是第四日, (創世記 1:19) 米開朗基羅同時展現了創世的第三天和第四天. 畫面左側, 上帝從背後伸出手臂指向一叢灌木, 暗指植物世界. 在畫面右側, 主的威嚴身影再次出現, 他用威嚴的手勢, 指向天空中的太陽和月亮並將其分開.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e-delle-piante.html
-

最後的審判
如果在最後的審判前, 我們被輝煌與恐懼所震撼, 一方面欣賞著那些榮耀的肉體, 另一方面欣賞著那些遭受永恆懲罰的人, 那麼我們也會明白, 整個景象深深地滲透著一種光芒和一種藝術邏輯: 教會宣告的信仰之光與邏輯: 我信獨一的天主……他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 是一切可見與不可見事物的創造者(摘自教宗若望·保祿二世1994年4月8日的講道). 這幅宏偉的畫作由米開朗基羅於1536-1541 創作, 以基督這位主導人物為中心, 捕捉到了最後審判宣判前的瞬間(瑪竇福音25:31-46). 他冷靜而專橫的姿態似乎既引人注目, 又平息了周圍的騷動. 它引發了一場緩慢的旋轉運動, 所有人物都參與其中. 不包括上面的兩個半月形窗, 上面畫著飛翔的天使, 手中拿著象徵耶穌受難的符號(左邊是十字架、釘子和荊棘冠冕; 右邊是鞭笞柱、台階和插著醋海綿的長矛). 基督旁邊是聖母, 她轉過頭做出聽天由命的姿態: 事實上, 她不能再干預判決, 只能等待審判的結果. 圍繞著基督和聖母的聖徒和選民也焦急地等待著判決. 其中一些人很容易辨認: 手持兩把鑰匙的聖彼得、手持烤架的聖勞倫斯、手持自己皮膚的聖巴塞洛繆(通常被認為是米開朗基羅的自畫像)、手持齒輪的亞歷山大的聖凱瑟琳和手持箭的跪著的聖塞巴斯蒂安. 下半部分中央是《啟示錄》中的天使, 他們正用長號聲喚醒亡靈. 左側, 復活者重獲肉身, 升向天堂(肉體復活); 右側, 天使和魔鬼爭奪墮入地獄的命運. 最後, 在畫面底部, 卡戎揮動著槳, 帶著他的魔鬼, 迫使墮入地獄的人們離開他的船, 將他們帶到地獄審判官米諾斯面前, 米諾斯的屍體被蛇纏繞. 這部分明顯是對但丁·阿利吉耶里《神曲》中地獄篇的引用. 除了讚美之外,《最後的審判》也在當時的人們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例如, 司儀比亞焦·達·切塞納曾說過: 「在如此尊貴的地方, 畫下如此多如此不誠實地展現羞恥的裸體人物, 實在是極其不誠實. 這幅畫並非為教皇禮拜堂而作, 而是為爐灶和酒館而作. 」(G. Vasari,《生命》) 這場持續多年的爭議最終導致1564年特倫托會議決定, 將一些被認為「淫穢」的《審判》人物遮蓋起來. 繪製遮蓋物(即所謂的「braghe」(褲子)的任務交給了丹尼爾·達·沃爾泰拉, 他後來被稱為「braghettone」. 丹尼爾的「braghe」只是最初的幾幅, 事實上,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里, 還有更多作品被添加進來.
還有幾層/繪畫特寫,  好多幅. 部分圖片需要點擊-大圖, 估計又到了存儲上限.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ppella-sistina.html
https://www.museivaticani.va/con ... -sistina/video.html

北牆
基督的故事最初分佈在八幅畫板上, 每幅畫的上部飾帶上都有一個標題. 第一幅畫作始於佩魯吉諾在祭壇牆上繪製的《耶穌誕生》, 後來這幅畫作被毀, 為米開朗基羅的《最後的審判》騰出空間. 因此, 今天, 基督生平的事件始於他的受洗(馬太福音 3:13-17; 馬可福音 1:9-11; 路加福音 3:21-22; 約翰福音 1:29-34), 隨後是基督的受試探(馬太福音 4:1-11; 馬可福音 1:12; 路加福音 4:1-13). 第四幅畫作前景描繪了彼得和安德烈的蒙召, 背景則描繪了雅各和約翰的蒙召(馬太福音 4:18-22; 馬可福音 1:16-20; 路加福音 5:1-11). 下一幅壁畫描繪了登山寶訓(馬太福音第 5-7 章; 路加福音 6:12-49)和治癒麻風病人(馬太福音 8:1-4; 馬可福音 1: 40-45; 路加福音 5:12-16), 而第六幅壁畫則描繪了交出鑰匙(馬太福音 16:13-20), 即將權力從基督移交給他的代理人彼得, 以及背景中的繳納賦稅(馬太福音 17: 24-27)和試圖用石頭砸死基督(約翰福音 8: 31-59; 10: 31-39)的兩個場景. 這面牆上的系列畫作以最後的晚餐(馬太福音 26:17-29; 馬可福音 14:12-25; 路加福音 22:7-23; 約翰福音 13:21-30)結束, 在晚餐廳後面, 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受難的三個場景: 花園中的痛苦(馬太福音 26:36-46; 馬可福音 14:32-42; 路加福音 22:39-46)、耶穌被捕(馬太福音 26:47-56; 馬可福音 14:43-52; 路加福音 22: 47-53; 約翰福音 18:1-11)、耶穌被釘十字架(馬太福音 27:32-50; 馬可福音 15: 22-39; 路加福音 23:33-46; 約翰福音 19:17-30). 這一系列畫作以入口牆上基督復活的畫作(馬太福音 28:1-8)結束. 每幅故事畫板的下半部分都有相應的假帷幔, 描繪了西斯都四世的事業. 龐系列
弦月窗
米開朗基羅在上方弦月窗和網狀窗中描繪了基督的先祖, 他們是基督降臨的先驅, 因此也是救贖的先驅. 他們的名字列在聖馬太福音(馬太福音 1:1-17)的開篇, 從亞伯拉罕開始, 列出了基督的四十位先祖的名字(不同於福音書作者路加的另一個版本, 後者從亞當開始, 列出了七十五個家庭). 這裡展示的與其說是歷史圖像, 不如說是人類的象徵性形象, 他們處於各種狀態, 尤其是在形成家庭的過程中. 人們曾多次嘗試將標籤上的名字與描繪的人物聯繫起來, 但至今仍未確定.
教宗
教宗系列從祭壇開始, 沿著教堂的所有牆壁排列, 祭壇中心可以看到基督和第一任教宗彼得, 以及萊納斯和克萊圖斯. 1536年, 米開朗基羅奉保羅三世之命在這面牆上繪製《最後的審判》時, 這四個人物形象丟失了. 教皇們成對地排列在窗戶旁的壁龕中. 這一系列人物並非沿著一面牆排列, 而是與對面牆交替排列. 這一系列人物的作者與摩西和基督生平系列的作者相同, 分別是彼得羅·佩魯吉諾、桑德羅·波提切利、科西莫·羅塞利和多梅尼科·基爾蘭達約. 各個人物的姿勢略有不同, 他們通常以全身像、手持書籍或捲軸的四分之三側面像或正在施予祝福的姿態出現.
基督的故事
基督的故事最初分佈在八幅畫板上, 每幅畫的上部飾帶上都有一個標題. 它們始於佩魯吉諾在祭壇牆上繪製的《耶穌降生》, 後來為了給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騰出空間而被毀. 因此, 今天基督生平的事件始於他的受洗(瑪竇福音 3:13-17; 瑪竇福音 1:9-11; 路加福音 3:21-22; 若望福音 1:29-34), 接著是基督的受試探(瑪竇福音 4:1-11; 瑪竇福音 1:12; 路加福音 4:1-13)和潔凈痲瘋病人(瑪竇福音 8:1-4; 瑪竇福音 1:40-45; 路加福音 5:12-16). 第三幅畫的前景描繪了伯多祿和安德肋宗徒的蒙召, 而背景則描繪了雅各伯和若望的蒙召(瑪竇福音 4:18-22; 瑪竇福音 1:16-20; 路加福音 5:1-11). 下一幅壁畫描繪了登山寶訓(馬太福音第 5-7 章; 路加福音 6:12-49)和治癒麻風病人(馬太福音 8:1-4; 馬可福音 1:40-45; 路加福音 5:12-16), 而第五幅壁畫則展示了交出鑰匙(馬太福音 16:13-20), 也就是說, 權力從基督轉移到他的代理人彼得, 以及背景中的繳納貢品(馬太福音 17:24-27)和試圖用石頭砸死基督(約翰福音 8:31-59; 10:31-39)的兩個場景. 這面牆上的系列畫作以最後的晚餐(馬太福音 26:17-29; 馬可福音 14:12-25; 路加福音 22:7-23; 約翰福音 13:21-30)結束, 透過窗戶我們可以看到耶穌受難的三個場景: 花園中的痛苦(馬太福音 26:36-46; 馬可福音 14:32-42; 路加福音 22:39-46)、耶穌被捕(馬太福音 26:47-56; 馬可福音 14:43-52; 路加福音 22:47-53; 約翰福音 18:1-11)、耶穌被釘十字架(馬太福音 27:32-50; 馬可福音 15:22-39; 路加福音 23:33-46; 約翰福音 19:17-30). 整個循環以入口牆上基督復活的圖案(馬太福音 28:1-8)結束.
帷幔
這座禮拜堂由西克斯圖斯四世(弗朗切斯科·德拉·羅韋雷, 1471-1484)下令建造, 位於梵蒂岡宮殿中心地帶, 其基座前建於一座中世紀禮拜堂的基座上, 當時的地名簡稱為「大禮拜堂」(capella magna). 牆壁的內部結構—向上拉的窗戶為裝飾留下了巨大的空間—採用了重疊的帶狀結構, 並以重複出現的假掛毯圖案(最初遍布整個周邊)與三面掛毯中較低的一面相對應. 每塊掛毯都被設計成一塊垂墜的布料, 用鉤子懸挂在上方的框架上, 並通過精緻的明暗對比模擬錦緞的刺繡和厚度. 每個方塊的上方和兩側都綉有蔓藤花紋, 這些花紋源自古代;該系列的主色調是金色和銀色, 三種顏色交替排列, 與藍色的背景和盾徽形成對比. 除入口處的窗帘外, 所有掛在牆上的窗帘都飾德拉·羅韋雷家族的徽章(盾牌內的橡樹, 位於帶有交叉鑰匙的三重冕下方), 這些徽章沿著帷幔的褶皺重複出現; 橡樹的紋章圖案暗示著教皇的血統, 在織物的設計中再次出現, 葉子和橡子的圖案交織在一起, 點綴著花卉元素. 褶皺優雅地流動, 呈波浪狀排列, 並彙集成帶「sixt [vs] / papa / IIII」字樣的小帶. 用假窗帘裝飾紀念性或禮儀性房間的習俗源自古代晚期.

南牆
《摩西的故事》最初包含八幅畫板, 每幅畫板上方飾帶上都有一個標題. 這幅畫板從祭壇牆上佩魯吉諾創作的《摩西的誕生與尋回》開始, 這幅壁畫在米開朗基羅創作《最後的審判》時丟失了. 因此, 如今的《舊約》系列畫板從《摩西在埃及的旅程》開始, 其中摩西與岳父葉忒羅的告別(出埃及記 4:18-20)、他與家人返回埃及(出埃及記 4:18-20)以及他的次子受割禮(出埃及記 4:24-26)都出現在一幅畫中. 第二幅畫板描述了摩西生平的一些事件:殺死埃及人(出埃及記 2:11-15)、與牧羊人搏鬥以保護葉忒羅的女兒(出埃及記 2:16-22)以及看到燃燒的荊棘(出埃及記 3:1-12). 第三幅壁畫描繪了摩西渡過紅海(出埃及記 14:5-31), 隨後是交接法版的場景. 壁畫同時記述了摩西攀登西奈山(出埃及記 24:12-17; 31:18)接受法版、崇拜金牛犢(出埃及記 32:1-20)、對偶像崇拜猶太人的懲罰(出埃及記 32:25-35)以及先知帶著新的法版歸來(出埃及記 34:1-4). 下一幅壁畫描繪了一個相當罕見的場景, 即對可拉、大坍和亞比蘭的懲罰(民數記 16:1-35), 這些猶太祭司否認摩西和亞倫擁有對選民的民事和宗教權威. 為此, 他們和家人被大地吞噬, 被無形的烈火吞噬. 最後一幅壁畫展示了摩西的遺產和死亡(申命記 33:34), 當時他已經可以看到應許之地. 這個循環以入口牆上關於摩西屍體的爭論(猶大書, 9)結束. 故事的每個面板在下部都有相應的假帷幔, 上面畫著西克斯圖斯四世的事業. 教皇系列從祭壇開始沿著教堂的所有牆壁排列, 祭壇的中心是基督和第一任教皇彼得, 以及萊納斯和克萊圖斯. 1536 年, 米開朗基羅奉保羅三世之命在這面牆上繪製最後的審判時, 這四個人物就丟失了. 教皇們成對排列在窗戶旁邊的壁龕中. 他們的系列不是沿著牆壁排列, 而是與對面的牆壁交替排列. 該系列的作者與摩西和基督生平系列的作者相同, 即彼得羅·佩魯吉諾、桑德羅·波提切利、科西莫·羅塞利和多梅尼科·基爾蘭達約. 各個人物的姿勢只有細微的差別. 他們通常以全身像的四分之三側面像出現, 手裡拿著一本書或捲軸或者正在祝福. 米開朗基羅在上面的月牙窗和網狀裝飾中描繪了基督的祖先, 他們是基督降臨的先驅, 因此也是救贖的先驅. 他們的名字列在聖馬太福音(馬太福音 1:1-17)的開頭, 從亞伯拉罕開始, 列出了基督的四十位祖先的名字(不同於福音作者路加的另一個版本, 路加從亞當開始, 列出了 75 個家庭), 這裡展示的與其說是歷史圖像, 不如說是人類以各種姿態出現的象徵性形象, 尤其是家庭單位的形成. 我們多次嘗試將標籤上的名字與圖中人物聯繫起來, 但都無法確定他們的身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4 07: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