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Language Tips > Hot_words content [列印本頁]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18 11:03
標題: Language Tips > Hot_words content
[B]scrap-newspaper: 可回收的舊報紙[/B] [/SIZE]

點擊有關兩會的新聞,一個日常毫不起眼但卻經常被公眾掛在口邊的詞--"廢舊的,可回收再利用的"--竟然成為兩會的一大亮點。據報道,今年參加"兩會"的代表、委員們使用的鉛筆,將由木質改成紙質;而溫家寶總理召開的新聞記者發布會的請柬,也將使用以回收的舊紙為原料製成的再生紙。由此可見,建設節能社會、提倡環保理念,已成為黨中央的一大重要決策。

請看《中國日報》的相關報道:The pencil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CPPCC as well as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NPC), were made of scrap-newspaper pulp rather than wood. They are but one of the environmentally-friendly moves by the NPC and the CPPCC to set an example in building a "saving society," where energy conservation, waste reduction and respect for nature are integral to the concept.

報道中的scrap-newspaper pulp就是"以回收的舊報紙為原料而製成的紙漿",scrap在這裡是形容詞,意思是articles that are discarded or waste for the purpose of reprocessing(廢棄的,供可回收再利用的),由此,我們可得出日常所說的"廢舊電池"就是scrap-battery,而"廢物,垃圾堆"則可用scrap heap來表達。

Scrap表達"廢棄"的意思時,也可用作動詞,如:I decided to scrap my plans(我決定放棄我的計劃)。除此之外,scrap在俚語中可表示"爭吵,毆打",如:Let's not have a scrap about it(咱們別再為這件事抬杠了);Those two will scrap at the least provocation(這兩個人稍有口角就會扭打起來)。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18 11:05
[B]revaluation: 貨幣升值[/B] [/SIZE]


在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訪問美國之前,圍繞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問題,近期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增大,本周三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漲至自去年7月升值以來最高水平。據業內人士分析,人民幣對美元匯價正在沿著更為市場化的方向進行浮動。

請看《中國日報》的有關報道:China on Wednesday let the Yuan rise to its highest level since July's revaluation and restated its commitment to freer capital flows as US officials began new talks aimed at reducing America's big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報道中的revaluation常常在經濟新聞中出現,是名詞片語currency revaluation的簡稱,指"貨幣升值"。Revaluation來源於動詞revaluate,意思是to increase the exchange value of a nation's currency(重新調整幣值增加國家貨幣兌換值),如The dollar is being revalued(美元正在升值)。還有一個片語表達"貨幣升值",即currency appreciation。

另外,revaluate的另一層意思是"重新評價",可以指對人或歷史事件的重新評估,也可以指對財產的估算,如:We're having all the contents of our house revalued for insurance purposes(為了投保,我們把屋內的所有東西重新估算了一遍)。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18 11:06
[B]warm-up:熱身賽[/B] [/SIZE]

北京時間今晚至明天凌晨,歐陸綠茵烽煙再起,多場世界盃熱身賽將為國際比賽日增添亮麗的風景。在這其中,除了世界盃東道主德國客場挑戰義大利外,無緣世界盃的俄羅斯隊將在莫斯科挑戰巴西,西班牙隊則在巴拉杜利德迎戰象牙海岸隊,陣容鼎盛的阿根廷交手克羅埃西亞,沒有歐文的英格蘭遭遇剋星烏拉圭……戰鼓已經敲響,戰幕已經拉開,好戲即將開場。

請看《中國日報》的相關報道:The World Cup countdown kicks off on Wednesday night as the competition's favourites begin their warm-up matches a little over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start of Germany's football extravaganza. Brazil, Argentina, France, England, Germany and Italy are all in action on a night of international friendlies.

報道中的warm-up match就是體育界常提及的"熱身賽",可簡寫為warm-up,由動詞片語warm up衍變而來。Warm up原指運動員上場前"先熱熱身,做一下準備活動",如:The crowd waited patiently while the teams warmed up(雙方隊員在做準備活動時,人群在耐心等待)。由此,我們還可得到另外一個句子,The singers are warming up before the concert(歌手們在音樂會開始前一直在排練)。

此外,warm up本意是"加溫,使暖和",所以這個動詞片語還可引申為"使氣氛活躍";因此,名詞片語warm-up也可用來指人們冬天穿的"保暖衣"。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18 12:18
[B]sexual harassment:性騷擾[/B] [/SIZE]

在2006年兩會即將開幕之際,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的議案提案,成為網友們著為關注的話題。其中,《婦女權益保障法》修改案中的"反性騷擾",就是論壇里的熱門。《反性騷擾法》的法律框架包括性騷擾的法律概念和基本界定,立法的依據和目的;確認性騷擾的法律要素、損害賠償、舉證責任、賠償責任等內容。

請看《中國日報》的相關報道:The proposed amendment to 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men has recently been the subject of intensive media attention. The amendment states unequivocally that it is illegal to subject women to sexual harassment, and also urges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to take steps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exual harassment.

報道中的sexual harassment就是時下引起公眾關注的"性騷擾"。Harassment可以指抽象意義上的"騷擾;擾亂",也可以用來形容具體"惹人厭煩的事件",如:He is chafed by the harassments of travel,句中的harassments就是強調旅途中所碰到的一件件煩心事。Harassment的動詞形式是harass,指to make worried and unhappy by repeated raids(不斷的侵擾,引起對方不快),舉個例子:I feel rather harassed by all the pressures at the office(辦公事務的壓力使我深感煩惱)。

值得注意的是,在韋氏字典中,sexual harassment的英文解釋是uninvited and unwelcome verbal or physical conduct directed at a person because of his or her sex,看來"性騷擾"並不一定是男性對女性。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有人士認為,反性騷擾法規既得規定"男性不得對女性進行性騷擾",也得規定"女性不得對男性進行性騷擾"的原因吧。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18 12:18
[B]Bushed: 迷路的;精疲力盡的[/B] [/SIZE]

「鎮子的四周是一片名副其實的叢林。到處都纏繞著葡萄藤和爬山虎--盤上了樁柱,爬滿了房頂,攀附著牆壁。……」這是小說《荊棘鳥》中一段典型的澳大利亞景物描寫,今天我們談的「bushed」(疲憊不堪的;迷路的)就源於這些密密叢叢的灌木叢林。

詞源學記載,bushed(疲憊不堪的)源於19世紀的澳大利亞英語表達「to be lost in the bush」(在叢林中迷路),Bush在這裡指「灌木叢」。在澳洲,有大片偏僻的、不著邊際的叢林地帶,想象一下,假若您不小心步入其中迷了方向,您會怎麼著?除非有很好的心理素質,否則為了尋出一條出路,要不了多久您就會被折磨得筋疲力盡、慌亂異常。

舉個例子,You look bushed. (你看起來很疲倦。)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18 12:19
[B]tuckered out: 筋疲力盡[/B] [/SIZE]

累了嗎?一起唱首歡快的澳大利亞民歌Waltzing Matilda(《華爾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18 12:20
[B]In a brown study: 沉思[/B] [/SIZE]

知道福爾摩斯吧?一臉的精明和悍練,習慣性地叼著他的煙斗,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又一個匪夷所思的懸案之旅……那您是否熟悉福爾摩斯的另一招牌表情?比如,在他聽完撲朔迷離的案件之後會做什麼?瞧,華生醫生是這樣形容的:「At that time, Holmes had kept his distance, thinking in a brown study but never leaping to his feet.」

「Thinking in a brown study」?難道福爾摩斯必須呆在「四壁塗抹成褐色的書房」里才能完成縝密推理嗎?哦,您千萬別這麼太富有想象力,「in a brown study」是個固定搭配,指「in a state of deep thought」(沉思)。

這個短語分別源於brown和study的兩個舊用法。因為brown在色調上屬於暗色,16世紀時人們常用它來形容「憂鬱、沮喪」的心境;study在14世紀的古英語中表示「a state of reverie or contemplation」(幻想或沉思)。由此,brown study現在可以表示兩層含義「a state of daydreaming or deep thought」(做白日夢;沉思)。

很明顯,在華生醫生看來,福爾莫斯那會兒肯定不是做「白日夢」或「躲在四壁是褐色的書房裡」,他在沉思呢!

另外,順便介紹一下brown的另一個固定搭配,brown off,它的意思可是「大發脾氣」。例如:He will be fairly browned off unless you come back right away!(你要是不馬上回來他可真火了!)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18 12:24
[B]put on the dog: 耍派頭,賣弄[/B] [/SIZE]

英語中與「狗」相關的表達似乎有點泛濫成災,信手拈來的如:a 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當權派);dog in the manger(占著茅坑不拉屎)。今天談的to put on the dog表示「耍派頭;賣弄」,它的淵源可追溯到19世紀貴夫人豢養的哈吧狗。

美國內戰後,即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一大批暴發戶相繼湧現,他們為了耍闊往往花很多錢去買一些品種罕見的哈巴狗。當時耶魯大學的學生就創造了to put on the dog來嘲笑那些整日炫耀愛犬的闊太太。舉個例子:

John is sure putting on the dog since his rich aunt died and left him 10 million dollars. He's bought the biggest house in town and a Mercedes 600, and talks about buying some riding horses.(約翰的阿姨去世后給他留了一千萬美元遺產,這下他可有資本耍闊了。他買了城裡最大的一棟房子和一輛梅賽德斯600,他還說要買幾匹馬供他騎玩呢。)

另外,如果您看到to go to the dogs,可千萬別受「to put on the dog」(耍闊)的影響。Go to the dogs意思是:「潦倒;破產」。比如說,

I always thought my friend Pete had a good future. But then he got hooked on heroin and lost his job and his wife--I never saw a man go to the dogs so fast!(我總以為我的朋友皮特是很有前途的,但是後來他吸上了毒品,失去了工作,妻子也走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任何人落魄得這麼快!)
作者: adidasau    時間: 2006-4-21 00:28
非常好,還可以了解英美文化....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21 09:14
[B]Handicapped: 殘疾的[/B] [/SIZE]


在Handicapped身上,我們可以認出兩張熟悉的面孔:hand(手)和cap(帽子)。然而,讓人納悶的是,手和帽子組合到一起,怎麼就殘疾了呢?

原來handicap(handicapped的名詞形式)有著一段傳奇的身世。在14世紀的英國,一種以物易物的遊戲非常流行。在這種兩人遊戲中,一個人可以要求另一個人與他交換一件大概等值的東西,為了公平起見,遊戲中會有一位裁判。遊戲開始,他們三個人把手放在一頂帽子里,每個人手裡都捏著賭注。「Hand in the Cap」由此得名,簡稱為「Hand I' Cap」。裁判會衡量玩家手中的賭注價值,並要求低的一方增加賭注。

這種裁判機制在17世紀被引入賽馬運動。為使得勝機會均等,裁判給那些速度快、體力強的馬載入重量。後來handicap漸漸指代賽馬中的各種處罰,如增載入重、罰分、時間以及距離等等。

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到19世紀時,handicap擁有了「障礙、不利條件」的意思,它既可以用作動詞,又可以作名詞。例如:

Lack of money handicapped him in his business badly.(缺少資金使他的企業不能發展。)

They told me that my lack of experience was a handicap.(他們告訴我缺乏經驗很不利。)

Handicap的形容詞形式handicapped也很常見,例如:

The success of the handicapped man incites us to pursue our dreams.(這個殘疾人的成功激勵我們追求自己的夢想。)

另外,高爾夫球術語中也有handicap的一席之地哦!Handicap就是「差點」,簡而言之就是「球手的平均成績(桿數)和標準桿數的差距」。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21 09:14
[B]lude: 玩耍[/B] [/SIZE]


搞個競猜遊戲,動作要快哦!看到詞根-lude,您會不會立馬就能想到一系列與之有關的辭彙?噢!「prelude,interlude和postlude」嗎?很好,那我再問,詞綴-lude表示什麼意思?

先來看prelude(前奏,序幕),interlude(幕間休息)和postlude(尾奏)這三個詞的淵源。單詞Interlude最早出現在14世紀,指在大型活動間歇時上演的短劇或幽默節目;到了17世紀它用來指戲劇或表演中間的間歇或休息;18世紀,interlude開始泛指任何活動中間的間歇。Prelude作為「前奏」源於16世紀,指大型活動舉辦之前所做的介紹或表演。Postlude出現於19世紀,想必不用我說,您也猜得出它用來形容演出結束后的結束語或尾奏曲。

看到這兒,您對詞根-lude該有所了解了吧?實質上,-lude源於拉丁動詞ludere,意思是「比賽、玩耍」,當時指「體育競賽」或「取悅大眾的演出」。再試想一下,elude是什麼意思呢?詞綴e-表示「出去」,-lude表示「玩耍」,「出去玩耍」是不是想逃避作業?由此可推出elude表示「逃避」。看來,通過詞根記憶單詞真得蠻有意思!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21 09:28
[B]Watch my six: 注意我身後[/B] [/SIZE]

看電影的時候有沒有聽到「watch my six!」的說法呢?你一定在納悶:「看著我的6」?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因為人身上有長得像6的地方?

其實, 「watch my six!」是「watch my six o'clock」的簡寫形式。這樣說就應該有點門路了吧?請看一下鐘錶的指針:12點可以理解成正前方,3點就是右邊九十度,9點鐘就是左邊九十度,那麼6點鐘不就是正後方嗎?

原來如此, 「watch my six!」最早是用在空軍作戰中的。作戰時,飛行員是幾乎看不到後方的,而敵機卻又特別喜歡從後方突襲。這時,他就會跟他的隊友或地面控制說「watch my six!」意思就是「注意我身後」!

這種用鐘點來表示方位的表達方式還可以用「高或矮」來修飾,形容的是飛機的飛行高度。就比如說著名電影「Twelve O'clock High」(1949),講的是二戰中敵軍總在高空12點的方向襲擊美機,導致美軍損失慘重。之所以用「high」,就是因為是前方的高空,而不是正前方。

有趣的是,現在「watch my six!」的用法已經漸漸走進日常生活,被人民廣泛利用。幾乎與空戰沒什麼關係了。

來看一個例句:There are people I trust that will be there for me and watch my six. (在我身後總有我信任的人保護著我。)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21 09:30
[B]behind bars: 坐牢[/B] [/SIZE]

阿布格萊布監獄的美軍虐囚早已不再是什麼稀罕的醜聞事件。近日,美軍事法庭經過調查取證宣布馴犬師史密斯虐囚罪名成立,判其在監獄服刑6個月。軍事法庭指出,史密斯的罪名包括虐待囚犯、與其他馴犬師一起恐嚇囚犯、迫使囚犯自虐。

請看外電報道:An Army dog handler was sentenced Wednesday to six months behind bars for using his snarling canine to torment prisoners at Abu Ghraib. Smith was sentenced on five charges, including maltreatment of prisoners, conspiring with another dog handler in a contest to try to frighten detainees at the Iraqi prison.

報道中的behind bars意思是「be put into prison」(被關進牢房),這裡還可以用另外一個短語,in prison (被關進監獄)。Bar原指「關押囚犯的鐵門桿」,這裡引申為「牢房」,如The windows of the prison have iron bars.(監獄的窗戶裝有鐵柵欄。)

另外,由於bar可以指法庭上把律師或被告席位隔開來的圍欄,所以the prisoner at the bar意思是「在法庭中的受審者」;而the Bar則統指「律師」,如She's training for the Bar.(她正在接受律師資格培訓。)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24 14:47
[B]Five by five [/B] [/SIZE]


在日常英語中,如果你遇見朋友時問候一聲How are you doing?對方可能會樂呵呵地回答一句:Everything is five by five。five by five是什麼意思呢?

five by five可不是中國人講的「五五分」,而是一個英語俗語,它表示「狀態良好(in good shape)」或「準備就緒(all set)」。

這種說法源於無線電通信的操作術語,上世紀五十年代,這個短語在無線電話務員之間流行。當話務員請求對方站對我方信號質量做出報告時,five by five可能是一個最令人滿意的回答。因為這種報告里的第一個數字錶示信號強度,第二個數字錶示信號清晰度和抗干擾能力,都是用從1到5的數字大小來衡量的,所以five by five表示「我方設備運行良好,信號很強而且很清晰」。

到了七十年代,five by five逐漸不再局限於無線電通信領域,成為了一句日常用語。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24 14:50
[B]Fussbucket: 大驚小怪的人[/B] [/SIZE]


做閱讀理解最怕什麼?當然是--一句話都沒看完,就有一兩個不熟悉的單詞出來相迎。遇到這種情況千萬別「過分緊張」,您或是慢慢在下文找相對應的解釋,或是靜心分析這些陌生面孔的組詞方式。比如:若遇到以下幾個稀里古怪的單詞fussbucket、fussbudget、fusspot或fussbox,您會怎麼辦?

先來看fussbucket,詞根fuss應該不會陌生吧?指a commotion out of proportion to the occasion; a state of consternation or anxiety(過分混亂的局面;驚恐萬狀、驚慌失措、大驚小怪),而詞綴bucket(桶)則是形容這種狀態「滿滿的、能載滿一大桶」,不言而喻,能夠集「驚慌失措」於一身肯定是指某個人向來「一驚一乍、慌裡慌張」了。

由於budget(預算)源於古發語詞bougette(皮包),在古英語中用來形容「錢包」,所以fussbudget與fussbuket是可相互替換的近義詞;以此類推,fuss+pot(壺、罐)、fuss+box(盒子,箱子)也是形容那種「大驚小怪的人」了。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25 13:34
[B]Bender: 狂飲[/B] [/SIZE]


你如果看過美國情景喜劇Seinfeld(《歡樂單身派對》),肯定記得劇中Jerry解釋bender(狂飲)一詞時引發的笑料:人喝醉后亂把東西拉彎。就像還珠格格的望文生義一樣,這顯然是為博得大家一樂,但笑過之後,我們可別忘了看看bender一詞的淵源。

翻開字典,我們知道bender其實是「狂歡、飲酒作樂」的意思,一般會狂飲到沒了知覺。這可不只是醉一晚上的事,通常酒後兩天還一副醉態。有些詞典把bender簡單解釋為「a spree」。兩個詞確實都有「狂歡」的意思,但spree意思更廣一些,可用於一切無節制的行為,例如「購物狂」;跟bender最相近的詞應該是binge(狂鬧、狂歡)。

Bender作為「飲酒作樂」最早出現在19世紀,來源於動詞bend。18世紀(大約1758年)的時候,bend在俚語中指「to drink heavily」(狂飲)。最早的時候,bend是「拉緊、扣緊」的意思,專門指射手拉緊弓箭成弧形,後來就指能使物體產生這種弧形的動作了:彎曲,弄彎。再進一步想,醉酒後要站起來的確是要費九牛二虎之力,還真跟bend --「費力地拉東西」,有得一拼哦!

再看個例子吧:

The bender endured by him went on for three days.(他的醉態持續了三天。)
作者: baby    時間: 2006-4-26 12:48
[B]「Breakfast」一詞的由來[/B] [/SIZE]


一個非常小兒科的問題:Breakfast為什麼會叫breakfast?呵!您一定會說,地球人都知道的單詞有必要提及嗎?當然有必要了,因為地球人都知道的單詞未必地球人都能講得出它的出處。

有沒發現?Breakfast實際上是個合成詞,由break(停止)和fast(絕食;齋戒)合成而來,茅塞頓開了吧?睡了一整夜,肚子也隨之唱了一整夜的「空城計」,由此,我們的早餐就應該是break+fast(停止「絕食」)。

順便也一起來看看「lunch」和「supper」?不過,這兩個詞的趣味性要比breakfast遜色一些,做好思想準備噢!

Lunch源於16世紀的西班牙語「lonja」(麵包片或肉片),最初,lunch只用來指「快餐」,到了19世紀才用來形容「午餐」。想想現代都市的生活節奏,工薪族午間一打打的盒飯也確實詮釋了lunch(快餐)的本意。

Dinner(晚餐)比較怪,源於法語詞disner(停止飢餓),最初用來指我們的「早餐」,隨著時間的演變竟變成三餐中的正餐了。

晚餐的另一說法supper源於法語詞super,與soup(湯)共屬一個詞根。這倒讓人想起中國老百姓的飲食習慣了,至少在北方流行這種方言:「晚上喝啥湯」?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2 10:40
[B]haunted: 鬧鬼[/B] [/SIZE]

前兩天才說過,好萊塢當紅影星湯姆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2 10:41
[B]Kibitzer: 瞎提建議的人[/B] [/SIZE]


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麼一類人?別人做事時,他總在旁邊嘰嘰喳喳、指手畫腳,並以此為樂?而且,更為糟糕的是,它的建議常被認為是「瞎掰」。俚語kibitzer很恰切地描述了這類人。

Kibitzer源與動詞kibitz,其詞根可追溯到德語詞kiebitz(一種唧唧喳喳、亂叫不停的鳥,又名田鳧)。在德語中,kiebitz的另一相應名詞形式kiebitzen指「觀牌者」;但在英語中,由此詞根演變而來的kibitzer則表示「亂出主意、瞎提建議的人」。其相應動詞kibitz則形容「亂髮議論、瞎指揮」,如:kibitz a card game(看玩紙牌時瞎指揮)。

Harry moved about, kibitzing on conversations here and there.(哈里走來走去,這裡插幾句,那裡講一陣。)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2 10:43
[B]Unplugged:「不插電」[/B] [/SIZE]


對於玉米(李宇春的歌迷)來說,再記不住英文單詞也會記得unplugged,因為春春在她3
作者: Blue Ivy    時間: 2006-5-5 23:10
謝謝BABY.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9 11:05
[B]Have cold feet: 打退堂鼓[/B]

生活中有沒有發生過類似事例?比方說,參加某一次聚會,本來西裝革履蠻有風度,腳下不爭氣的鞋子竟然臨時鬧罷工,壞了。尤其是漂亮淑女,若不幸掉了鞋跟,肯定會讓尾隨身後的崇拜者大跌眼鏡。

這種情況,首先可能會讓人聯想到裸露在外「冰涼」的腳趾(也有點牽強,比如日光下,腳說不定會熱呢);再之,遭遇「壞鞋」事件的人是不是大為尷尬,直想找個地洞躲一躲?依據詞源解析,have cold feet(膽怯;打退堂鼓)確實是由以上兩種聯想演變而來的。

舉個例子,看看have cold feet形容「逃跑新娘」時最為經典的一句話:

The bride got cold feet just before the wedding and ran off.(就在婚禮開始之前,新娘打了退堂鼓,溜了。)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9 11:11
[B]give me a hand

foot the bill

blow out

lock, stock and barrel

hook, line and sinker[/B]

   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獨特的成語和俗語。而學習外語的人經常在理解這些習慣用語時會感到很困難。這是因為你不可能從組成某個習慣用語的字面上來懂得它的意思。

   比如,美國人經常說: 「Give me a hand.」 按照字面來理解,  「give me hand」 就是「給我一隻手。」可是,它的意思卻是「幫我一下忙。」

   另外一個例子是:  「Foot the bill.」

「 Foot」 的意思是 「一隻腳」,而 「bill」 在這兒的解釋是「賬單」。 「Foot the bill.」 並不是把帳單踩在腳底下,而是付賬的意思。

    另外,有的時候,一個辭彙有好幾種解釋。就拿下面一句話來作例子吧:

  例句-1: 「We arrived two hours late at the big blow-out for Charle』s birthday because our car had a blow-out.」

   這句話里第一個 blow-out 是指規模很大的聚會,第二個 blow-out 是指汽車的輪胎炸了。整個句子的意思是:「由於我們車胎炸了,所以我們晚了兩個小時才到達查理舉行生日宴會的地方。」

    還有一些習慣用語從字典上的意思來看是相同的,但是它們使用的場合卻不同。

    下面兩個習慣用語就是很好的例子。

一個是「 Lock, stock and barrel」, 另外一個是:「 Hook, line and sinker」 。
    Lock, stock and barrel 和 Hook, line and sinker 都是全部的意思,可是用法卻不同。

我們先來舉一個 Lock, stock and barrel 的例子:      

   例句-2: 「Mr. Rockefeller bought the whole oil company lock, stock and barrel.」
    這句話的意思是:「洛克菲勒先生把整個石油公司買了下來」。換句話說,也就是他買了這個石油公司的大樓丶油井和其他屬於這個公司的資產。

   Hook, line and sinder 雖然也和 lock, stock and barrel 一樣是全部的意思,可是它還帶有受騙的意思。例如:

例句-3: 「I warned Sally not to believe that man』s stories about how rich he was, but she swallowed them hook, line and sinker. After she married him, she found out he owed money to everbody in his office.」
     他說:「我告訴沙利不要相信那個男人說的他多麼有錢之類的話。可是沙利卻一點都沒有懷疑他。等到結婚才發現這個人幾乎向每個同事都借了錢。」
  

      剛才我們講解了在學英語過程中經常會碰到的一些問題。有些習慣用語從字面上看不出它們的確切意思,例如: give me a hand 和 foot the bill 。另外還有些習慣用語在不同場合卻表達不同的意思,如 blow out 。還有一些俗語,它們在字典上的解釋是相同的,但是卻有不同的用法,就像 lock, stock and barrel 和 hook, line and sinker 。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9 11:12
[B]belly laugh ;  knee-slapper [/B]

  美國有一個諺語是這麼說的:Laugh-and-the-world-laughs-with-you。Cry-and-you-cry-alone.

  按字面來解釋,這個諺語的意思是:笑,全世界和你一起笑。哭,你一個人哭。它的含義就是:歡樂的時候,朋友都來了,遇到危險和災難的時候,你就只能獨自承擔。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願意和別人共甘苦的人還是有的。不過,大多數人喜歡高興,喜歡笑,這也是事實。美國人富有幽默感,他們經常說笑話,也非常喜歡類似相聲那樣的文藝節目。這種節目電視上每天都有。美國人把說笑話的文藝演員叫做:comedian。

  實際上,美國的comedian和中國的相聲演員很相似。 不過美國那些說笑話的演員一般是一個人站在台上說。電視上那些固定節目的主持人往往會每天邀請幾個有名望的人來參加他的節目。在他們很輕鬆地坐在那裡談話的過程中,他們就不斷講一些笑話。這樣,觀眾既看到了有名望的演員,歌唱家,政界人物等,同時又聽到了笑話。 今天我們就要給大家介紹兩個和笑有關的俗語。笑有各種各樣的笑法,最痛快的笑可能就是:belly laugh。

  Belly 就是肚子,因此belly laugh就是捧腹大笑。這可能是相聲演員最喜歡聽到的笑聲。現在我們給大家舉一個belly laugh的例子。這是一個觀眾在說話:

  例句-1: "Say, did you hear Johnny Carson last night? It's hard to be funny five nights a week, but last night was one of his best shows in a long time. He got some great belly laughs trading jokes with his guest star, Bob Hope."

  這個人說:「喂,你昨晚看了Johnny Carson的節目沒有?要做到一星期五天都很滑稽是不容易的。但是,昨晚的節目是他很久以來最好的一次。他和他請來的著名演員Bob Hope一起講笑話,好幾次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美國每年都生產很多新的電影。但是,許多在幾十年前拍的老電影至今還是很受人歡迎。其中包括不少鬧劇和喜劇。下面這個例句就提供了一個例子。

  例句-2: "Fifty years ago, there were three clowns who made a lot of short movies. They are all dead now, but their comedies live on television because they are so full of belly laughs."

  這句話的意思是:「五十年前,美國有三個小丑,他們拍了好多短小的電影。現在,這三個小丑都已經去世了,但是他們的喜劇電影仍然在電視上播放,因為這些喜劇里有好多地方讓人感到非常好笑。」

  大家肯定注意到有些人笑的時候喜歡拍大腿。這種笑雖然不像belly laugh那樣讓人笑的肚子痛,但是也說明那個笑話也確實很好笑。美國人把這種笑話叫做:knee-slapper。

  Knee就是膝蓋;slapper這個字是來自slap這個動詞,是拍手的意思。 Knee-slapper的意思就是一個能讓人笑的拍大腿的笑話。下面我們來舉個例子。這是一個爸爸在說他的兒子:

  例句-3: "My son likes to tell jokes, although he has no intention to become a comedian. Last week, at a party he told a couple of knee-slappers about Bush and Gorbachev. I was quite surprised at his talent."

  這位爸爸說;「我兒子喜歡講笑話,雖然他沒有意圖想當一個相聲演員。上星期,他在一次聚會上講了兩個有關布希和戈爾巴喬夫的笑話,笑的人們直拍大腿。真沒想到他還有點天才。」

  顯然,這位爸爸對兒子的才能沒有充份的估計。

  在美國,想當相聲演員的人還真不少。他們也許是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有才能,或是認為做一個相聲演員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所以,新的演員經常出現,想一顯身手。可是,人們對專業演員的要求很高。下面說話的人就是一個例子。

  例句-4: " I was disappointed with that new comedian on TV last night. He talked for ten minutes and told only one knee-slapper during all that time. He'd better find funnier jokes or he'll be looking for a new job."

  這人說:「我對昨天晚上電視上那個新的相聲演員很失望。他講了十分鐘,裡面才有一個真正可笑的笑話。他還是最好想辦法找一些更滑稽的笑話。否則,他得另外找工作了。」

  我們今天給大家介紹了兩個和笑有關的習慣用語,它們是:belly laugh和knee-slapper。

  Belly laugh是指那種出自內心,痛快的大笑。Knee-slapper是那種使人笑得拍大腿的笑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9 11:15
[B]To Break The Ice ; iceberg [/B]

在盛夏季節,人們經常想要吃一點冰鎮的東西,如冰西瓜,冰淇淋,或者喝冰汽水等。其實,美國人不管春夏秋冬,每天都離不了冰。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兩個和冰有關的習慣用語。第一個就是to break the ice. To break就是打破的意思,ice 當然就是冰的意思。To break the ice 作為俗語是指:緩和緊張氣氛,使在場的人放鬆一些。例如,一個公司舉行會議,參加會議的人都互不相識。那末,會議主席怎麼來緩和一下氣氛呢?

  例句-1: "He started the meeting with a couple of jokes to get people to relax. Then he went around the table and asked everybody to stand up and tell a little about themselves and that broke the ice in a hurry."

  這句話的意思是:「他 (這是指會議主席)一開始就講了兩個笑話,讓大家放鬆一些。然後,他圍著桌子讓每個人站起來簡單地自我介紹一。這樣很快就使氣氛緩和了。」

  下面的這個例子能說明在什麼情況下氣氛緩和得更快:

  例句-2: "It's hard to break the ice at a party for adults where everybody is a stranger. But you put a bunch of young kids together and the noise tells you they break the ice in five minutes."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群互不相識的成人聚在一起,要緩和氣氛可不容易。但是,要是一群孩子在一起,只要五分鐘他們就很融洽了,從他們的吵鬧聲中你就可以知道這一點。」

  下面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一個常用字是:Iceberg。Iceberg的原意是:在南北極附近海面上飄動的大冰山。但是,在當做俗語用的時候,iceberg是指一個人很冷漠無情,缺乏正常人的熱情,就像下面例子里說的那個人。

  例句-3: "My boss is the smartest man I know. But he's a real iceberg: he acts like he has no feelings for other people. In fact you can almost feel the chill when he walks into the office."

  這句話翻成中文就是:「我的老闆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聰敏的一個。但是,他真是個冷漠無情的人。他好像對別人毫無感情。當他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你幾乎會感到一股冷氣。」

  然而,有的人看上去冷冰冰,可是在某種場合下,你會發現他並非如此。下面就是一個例子。

  例句-4: "We thought our neighbor next door was a real iceberg, cold and aloof to us all. But at his daughter's wedding he wore a big smile and was so friendly I couldn't believe he was the same man."

  這個人說:「我們都認為我們隔壁的鄰居是個很冷漠的人,對我們大家都很冷淡。但是,在他的女兒婚禮上,他笑容滿面,非常友好。我真是難以相信他是同一個人。」

  今天我們學習了兩個和冰有關的俗語:to break the ice和iceberg。

  To break the ice 是緩和緊張氣氛,iceberg 是指那種冷漠無情的人。
作者: pengcheng    時間: 2006-5-13 10:37
Thanks, Baby, here we can learn what we couldn't learn from books.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3 12:03
[B]自相矛盾的詞 cleave[/B]

先考一下大家的辭彙功底吧,請看以下詞語:「sanction」, 「fast」,「table」,「cleave」,它們有什麼共性呢?

答案是,每個詞自身都有兩個相反的意思: Sanction(批准;制裁),fast(不動的;快速的),table(提出;擱置),cleave(劈開;粘住)。很奇怪吧?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互為矛盾的兩個詞義本身來自不同的詞根,由於詞根發音相同,其在演變過程中由"異形異義"轉化成了"同形異義"。下面我們就以cleave為例來看一下"自相矛盾"的詞是如何產生的。

Cleave的兩個意思分別來自兩個不同的德語詞根cleofan(劈開、切)和cleofian(粘住,堅守)。由於發音相同,兩個德語詞進入英語辭彙后,被人們寫成了相同的形體cleave。舉兩個例子:He is a man that cleaves to his principles.(他原則性很強。)

Driven by the wind, clouds gathered while lightning and thunder clove the air.(風起雲湧,雷電交加。)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3 12:03
[B]什麼是hip hop[/B]

介紹hip hop之前,先來閱讀一小段新聞--小天後蔡依林當晚雖沒獲獎,卻首度登台演唱了新歌《舞娘》,台上她一系列高難度的體操動作驚艷全場,其融合有體操及流行嘻哈的最新舞步又讓人耳目一新。

不用再詳細解說,您也知道,這段話講的是5月6日晚「2006 MTV亞洲大獎」頒獎典禮。只是,新聞中的「嘻哈」會讓人產生疑問,那究竟是什麼意思?

廣義而言,hip hop多指流行於城市年輕人中一種凸顯自我的街頭文化,甚或可以說成是一種生活態度,包括語言、服飾或標榜「帥」、「酷」的招牌動作。若具體體現在裝束上,其最明顯的標誌是他們寬鬆的T恤、輕便的球鞋,隨意裹在頭上的頭巾,率性的鼻環和粗寬的耳環、項鏈、或手環,動感十足間處處張揚個性、引領時尚。

狹義來說,hip-hop指的是產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黑人rap music(說唱音樂),就一定程度而言,「說唱音樂」實為「嘻哈」風格的核心。這類音樂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break dancing(霹雷舞,由啞劇和精湛的體操技巧相結合的一種舞蹈),霹雷舞強調即興發揮,追求個性化,反映不與主流相融的桀驁不馴。

隨著時間的遷移,這種自由的舞風也融入了其它很多元素。不知您是否注意到,時下談嘻哈舞步時,常常在嘻哈前加上「雷鬼」二字,reggae(雷鬼)源於牙買加,一種節拍性強、唱腔特別的南美黑人音樂。它把非洲、拉丁美洲節奏和類似非洲流行的那種呼應式的歌唱法,與強勁的、有推動力的搖滾樂音響相結合。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3 13:31
[B]cold feet ;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 [/B]
  
  一個人在充滿信心的時候往往就會無所畏懼,勇往直前。但是,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感到膽怯的時候,他就會畏縮不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種情況:有的人對一件事開始的時候很有信心,很有把握。可是,事到臨頭就變得沒有勇氣了。在英文里有一個俗語是用來形容類似情況的,那就是 cold feet。 Cold 是冷的意思, feet 就是兩隻腳。 Cold feet 並不是在雪地里走而使你的腳很冷。Cold feet 是指臨時上場感到膽怯。例如:
  
  例句-1: "eter told his wife that this time he was really going to walk in and demand a pay raise from the boss. But when he arrived at the office, he got cold feet."
  
  這句話翻成中文的意思是:「這個名字叫皮特的丈夫對自己的妻子說,這次他可一定要到他老闆的辦公室去要求增加工資了。可是,他一到了辦公室就感到膽怯,不敢去見他的老闆。」
  
  這種臨陣脫逃的現象是很經常的。下面我們要舉的例子恐怕會引起許多聽眾的共鳴:
  
  例句-2: "I really need to get my teeth fixed, but every time I start to phone the dentist, I think about the sound of that drill and right away I get cold feet."
  
  這個人說:「我實在應該去牙大夫那兒看牙了。但是,每當我拿起電話想和大夫預約的時候,我就好像聽到那鑽牙的聲音,一下子,我就害怕起來了。」
  
  事到臨頭打退堂鼓,出現 cold feet 的現象也許是一個弱點,但是在美國成語里,把腳弄濕倒是一件好事。比如說,好些聽眾都在學英語。這是一種外語,許多初學的人都怕難為情不敢用英語來對話。可是,老師很可能就會勸這些學生: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 "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 這個俗語的意思是:到實踐中去學,也可以說是跳到游泳池裡學游泳。我們來舉一個老師對學生說的話:
  
  例句-3: "I know most of you are  to embarrass yourselves by trying to speak English after these first few lessons. But that's the best way to learn: when you meet an American, try a few words --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
  
  這位老師說:「我知道你們大多數人感到,剛上了幾課英語,就用英語來說話很不好意思。不過,當你見到美國人時,你不妨試著說一點。到實踐中去學是最好的辦法。」
  
  到實踐中去學對於任何事來說都是很重要的。下面說話的人就認識到例句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 的重要性:
  
  例句-4:"I want to get into politics so I'm volunteering to put up signs for one of the people running for mayor. I don't get paid for it but it's a chance to jump in and get my feet wet."
  
  這個人說:「我希望將來能夠到政界去工作,所以我現在在幫一個競選市長的候選人張貼宣傳標語。我幫他做這些事是完全義務的,是沒有工資的。但是,這是到實踐中去得到一些經驗的好機會。」
  
  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了兩個習慣用語,都是和 feet 這個字有關的。第一個是 cold feet。Cold feet 是事到臨頭打退堂鼓,對原先有信心的事感到膽怯了。我們今天講的第二個習慣用語是 jump in and get your feet wet,這是指到實踐中去學習取得經驗。
作者: pengcheng    時間: 2006-5-15 15:15
Thank you very much, baby, it's very useful.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5 15:38
[B]Just for laughs ; To laugh up one's sleeve [/B]

  
  笑是人類表達喜怒哀樂各種不同感情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形式。笑這個字,也就是英文里的laugh經常出現在美國的成語或俗語里。人們經常會做一些事,純屬為了高興。這在英文里就是:Just for laughs。Just for laughs這個俗語在不同情況下,它的意思也就不同。首先,它可以解釋為:做某件事純屬為了高興,就像我們上面講的那樣。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例句-1: "Come on and get your jacket -- let's go out and have a couple of beers just for laughs."
  
  這個人說:「來吧,穿上你的外套,我們到外面去喝兩杯啤酒高興高興。」
  
  可是,Just for laughs有時也可以指做愚蠢的事,或有害的事。下面的情形就是一個例子:
  
  例句-2: "Just for laughs they tossed Mary in the swimming pool with all her clothes on. Then they found out she didn't know how to swim."
  
  這個人說:「就是為了開玩笑,他們把瑪麗連衣服帶鞋的整個扔進了游泳池,結果他們發現,瑪麗根本不會游泳。」
  
  開這種惡作劇的玩笑實在是不應該。我們再來舉一個高興一點的例子吧:
  
  例句-3: "I really enjoyed that movie last night. It won't win any prizes, but it has two funny guys in it that are worth watching just for laughs."
  
  這個人說:「我很喜歡昨晚看的那個電影。這個電影不見得會得什麼獎,但是那兩個滑稽的角色值得一看,非常好玩。」
  
  下面要講的一個和laugh這個字有關的習慣用語不一定會使當事人高興。To laugh up one's sleeve。Sleeve就是衣服袖子。To laugh up one's sleeve從字面上來看是在袖子里笑,實際上也就是偷偷地笑。To laugh up one's sleeve的真正意思就是偷偷地笑話某人,因為這個人有些可笑的地方,而他本人還沒有發現。例如:
  
  例句-4: "We were all laughing up our sleeves at the teacher when he was up at the blackboard explaining the math problem. He had a rip in the back of his pants and didn't know it."
  
  這句話翻成中文就是:「當老師在黑板前講解數學題的時候,我們都偷偷地笑,因為他褲子後面有個裂縫,他自己還不知道。
  
  其實,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下面又是一個例子:
  
  例句-5: "We were all laughing up our sleeves at our brother when he sat down at the dinner table. He'd seen his girl off at the airport and had lipstick on his face and didn't know it."
  
  這個人說:「當我們的哥哥坐下吃晚飯的時候,我們都在偷偷地笑他,因為他剛去機場送他的女朋友,臉上留下了口紅,他還不知道。
  
  今天我們講了兩個和笑,也就是laugh這個字有關的習慣用語。
  第一個是:Just for laughs,這是純屬為了取樂的意思。
  第二個是:To laugh up one's sleeve,這是指暗暗發笑的意思。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5 15:39
[B]A horse laugh ; The last laugh [/B]
  
  笑是最好的藥品。不管這句話對不對,美國大眾讀物「讀者文摘」的一個笑話攔就是用這句話來做標題的。但是,笑並不一定總是顯示高興或快樂。笑這個字,也就是英文里的laugh,在一般情況下都含有褒意,可有的時候卻包含一種貶意,類似恥笑、譏笑、冷笑等,這些當然不會是好的藥品。今天我們要講兩個由laugh這個字組成的習慣用語,一個是 a horse laugh,另一個是 the last laugh。從這兩個辭彙中,我們就可以看到laugh這個字在英文里和中文一樣具有正反兩面的含義。現在,我們先來講 a horse laugh。Horse就是一頭馬。A horse laugh在英文里並不是指馬在笑。作為一個俗語,a horse laugh是一種表示不信任的嘲笑。下面這個例子是說一些人對某個競選議員的候選人表示不信任:
  
  例句-1: "When this guy running for Congres told us how much money he'd save us taxpayers, we all gave him the horse laugh. We knew when he was in the state legislature he always voted for higher taxes."
  
  這句話翻成中文就是說:「當這個競選國會議員席位的人對我們說,他會為我們這些繳稅的人省多少錢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哄堂大笑。我們知道,在他擔任州議員的期間,他老是投票贊成提高稅收的。」
  
  我們再來舉個例子,看看 a horse laugh 在句子里是怎麼用的:
  
  例句-2: "Harry thinks he's God's gift to women: that none of them can resist his charm. So we all gave him the horse laugh when he asked the new girl in class to go to a movie and she told him to get lost."
  
  這句話是說:「哈里總是以為自己具有莫大的魅力,女人們都被他傾倒,他就像上帝恩賜給女人的禮物一樣。所以,當他請班裡新來的那個女孩去看電影,而被那女孩毫不客氣地拒絕了以後,我們都禁不住地嘲笑他。
  
  
  下面我們要講的一個和 laugh 這個字有關的俗語是 the last laugh。The last laugh的意思就是,在某人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許多人都說他不會成功。但是最後他還是成功了。這時候,他的心裡很高興,也許還很得意,這就是the last laugh。發明飛行的賴特兄弟兩人就是一個例子。當他們在1903年十二月宣布他們將實現人類飛行的夢想的時候,有的報紙寫文章譏笑他們。可正是那一天,他們開創了人類進入飛行的新時代。The last laugh可以說是最令人滿意的笑了。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例句-3: "I used to laugh at my roommate in college -- he'd stay in and study on weekends while I went out for a good time. But I guess he has the last laugh on me. He's a famous brain surgeon and me, I'm selling used cars and barely make enough to live on."
  
  這個人說:「我過去在大學的時候總是笑話我同宿舍的同學,因為他周末老是呆在學校念書,而我總是出去玩。現在,我猜想他一定很得意地在笑我。他已經成為一個腦外科專家,而我則以賣舊汽車為生,只能勉強糊口。」
  
  以上我們向大家介紹了兩個和laugh這個字有關的辭彙。它們是a horse laugh和the last laugh。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5 15:41
[B]A red letter day ;Red tape [/B]
  
  紅顏色這個字,就是英文里的 red,也經常出現在美國的成語和俗語里,有時是正面的,有時是反面的。例如,我們在中文裡說,鋪上紅地毯來歡迎外國貴賓。在英文里也就是 to roll out the red carpet to honor a visiting head of state,或者也可以說 to give someone the Red carpet treatment。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例句-1:"When Ann came back from her long vacation, we gave her the red carpet treatment."
  
  這是說:「當安度了一個很長的假期后,我們像貴賓一樣歡迎她回來。
  
  可是 red 這個字有時也包含著一種貶意,比如說 in the red。做生意的人最怕 in the red,因為那是指虧本。今天我們要講兩個由 red 這個字組成的習慣用語,一個具有正面的含義,另一個包含著反面的意思。我們先來講一個表示高興、快樂的習慣用語 a red letter day。A red letter day 的中文意思就是:大喜日子。對於某個人來說,那是指發生好事的一天。例如,一個母親說:
  
  例句-2:"It was a real red letter day for me when my son came home from three years in the navy. We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to welcome him home."
  
  這位母親說:「我兒子在海軍里服役了三年。他回家的那天對我來說真是一個大喜日子。我們真是把他當貴賓一樣來歡迎他。」
  
  我們從這句話里也可以看出,to rolled out the red carpet 並不一定要用在高官顯貴的身上,對普通人也能這麼說。我們再來舉個例子說明 a red letter day:
  
  例句-3:"I'm lucky--my birthday is a real red letter day. It's on December 31, New Year's eve and all over the world people are out celebrating it."
  
  這個人說:「我運氣真好,我的生日是十二月三十一號,剛好是新年前夕,全世界的人都慶祝那一天。」
  
  下面我們要講的一個俗語,它的含義我敢肯定人人都討厭。這就是 red tape。Tape 是帶子的意思。Red tape 是指官僚主義,或文牘主義。換句話說,red tape 就是人們在和政府或官方機構打交道時往往會遇到的拖延、混亂等令人煩惱的障礙。那末,這和紅帶子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是因為在古時候官方的文件一般都用紅帶子捆起來的,這樣紅帶子就和官僚主義連在一起了。現在我們來舉個例子:
  
  例句-4: "With all the red tape I ran into at city hall, it took me three months to get my business license."
  
  這個人說:「我在市政廳遇到了各種官僚主義的麻煩。我化了整整三個月才拿到營業執照。」
  
  下面我們再來舉一個有關 red tape 的例子:
  
  例句-5:"You can't believe how much red tape there is in getting a visa. You have to get a birth certificate and other personal papers and fill out a bunch of complicated forms and have an interview. After that you wait and wait."
  
  她說:「你簡直不會相信,要拿到一個簽證會遇到多少官僚主義的麻煩。你先要拿到你的出生證和其他有關你個人的證件,然後填一大堆複雜的表格,接著還要去面談。辦完這些事以後,你還得一等再等。」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5 15:43
[B]A black sheep ; A white lie [/B]

  
  黑顏色和白顏色往往是對立的。黑代表黑夜和邪惡,而白象徵著日光、善良或美德。在美國好萊塢早期那些無聲電影里,導演往往給英雄人物戴上白帽子,而給壞蛋戴黑帽子。這樣,連十歲的孩子一看就馬上知道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白帽和黑帽就這樣逐漸成了一個習慣的說法,也就是 white hats and black hats。White hats and black hats 就代表好人和壞人。黑和白這兩個字 black and white 經常在美國的成語和俗語中出現。可是,它們並不一定像好人、壞人那樣黑白分明。有時候,黑還具有肯定和積極的意思。例如,對一個做生意的人來說 in the black 就意味著賺錢,而不是虧本。今天,我們要講兩個和 black and white 這兩個字有關的成語。首先我們來講一個和black有關的常用語 a black sheep。Black 當然是指黑顏色,而 sheep 是一頭羊的意思。一頭黑顏色的羊 a black sheep 指的是一個給他周圍的人帶來恥辱的人。請聽下面這個例子:
  
  例句-1: "Uncle Joe is the black sheep in the family. Instead of getting a job, all he does is drink too much, gamble away any money he gets and chase after women."
  
  這句話翻成中文就是:「喬叔叔是他們家的敗家子。他不是去找個工作,而是成天喝酒,有了一點錢就去賭,還老是玩女人。」
  
  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
  
  例句-2: "We all thought my youngest brother was the black sheep in our family. In fact he was in so much trouble he ran away to Australia. But he started a new life there, married a wonderful girl, and now he's a millionaire."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都認為我最小的弟弟是我們家的敗家子。實際上,他闖了好多禍,最後只好逃到澳大利亞去。可是,他在那裡重起爐灶,和一個非常好的女孩結了婚,現在都成了百萬富翁了。」
  
  下面我們要講的一個習慣用語是和 white 這個字有關係的,這就是 A white lie。Lie 就是謊話的意思。那末,難道騙人還分黑白嗎?是的。A white lie 的意思就是那種為了避免使對方感到難受而說的謊話。比如說,一個女孩子新交的男朋友很難看,但是為了不要使她感到難受,你說了個謊,說你認為他很英俊。回到家,你就對丈夫說:
  
  例句-3: "I told a white lie when I told Jennie her boyfriend was goodlooking. The truth is he's just about the ugliest man I've ever seen."
  
  她說:「我騙珍妮說,她的男朋友很英俊。其實,他大概是我看到的所有男人當中最難看的了。」
  
  我們再來舉一個例子:
  
  例句-4: "My mother and dad taught me never to tell a lie. So I feel guilty every time I tell even a little white lie, although I do it just to make somebody feel better."
  
  這個人說:「我爸爸媽媽總是教我絕對不能說謊話。因此,每當我說一點謊,即便是為了讓某人感到好受一點而說謊的時候,我都好像做錯了事一樣。」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5 15:44
[B]rain check ;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B]

  
  今天我們要講的兩個俗語是和下雨有關係的。下雨是不可捉摸的,有時你不要它下,它卻突然下個不停,可是,到了十分需要雨水的時候,它卻偏偏又不下。就拿美國人喜歡的棒球賽來作例子吧。正當三萬個球迷在看一場緊張的球賽時,突然下起暴雨來了。球員和觀眾一個個地四處亂跑去找地方躲雨。可是,那些出了五塊或十塊美金買一張票的球迷卻不會空手回家的。在美國,只要在球賽開始以後下雨,每個人在離開體育場的時候都可以得到一張特別的票子,你可以用這張票子下回免費看一場球。這種特別的票子就叫 rain check。Rain 就是雨,check 就是支票。Rain check 的意思就是,你買了票,但是因為下雨而沒有看成球。為了補償你的損失,就給你一張下次可以用的免費票。可是,rain check 這個詞已經不局限在體育球賽方面了。它已經應用於生活的各個方面。它的意思是:給予第二次機會。
  
  比如說,一個百貨公司減價出售電視機一個星期。可是,不到一個星期,所有減價的電視機都已經賣完了。在這種情況下,店員就對顧客說:
  
  例句-1: "Say, I'm sorry but we just sold the last TV set we had on sale. But I'll give you a raincheck so you can still get the special price when we get in a fresh stock a couple weeks from now."
  
  這個店員說:「對不起,我們剛剛把最後一架減價的電視機賣掉了。但是,我會給你一張 rain check,這樣過兩個星期我們進了貨以後,你仍然可以按減價的價錢買電視機。」
  
   Rain check 這個詞也可以用在社交場合。假如一個男學生要請一個女孩子去吃晚飯,可是這女孩當天已經有了約會。不過她很喜歡這個人,很想跟他出去玩。這時候,她就說:
  
  例句-2: "I'd love to go out with you, Ben. I'm sorry I'm busy tonight, but I'd like a rain check."
  
  她說:「本,我很願意和你出去玩。但是,非常抱歉的是我今晚很忙。我們下回去玩好嗎?」
  
  下面我們要講的一個和雨,也就是 rain 這個字有關的成語就是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這句成語翻到中文就是「禍不單行」的意思。我們舉個例子來看看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這個成語在句子里是怎麼用的:
  
  例句-3: "I really feel sorry for Mike. First his wife left him. Next he lost his job. Then somebody stole his car. Like they say,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這是說:「我真是為邁克感到難受。先是他的太太把他甩了,然後,他又丟了工作,接著,他的車又被人偷了。這真是像人們所說的,禍不單行呀。」
  
  不過,看來倒霉的人似乎還不止他一個。下面說話的人也是夠倒霉的:
  
  例句-4: "Oh boy! You can't believe the trouble I had today. My alarm clock didn't go off, so I missed biology class. Then, I lost my home work assignment for math. I invited my girlfriend to lunch and after we ate, I found I'd left my wallet at home.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他說:「咳,你真不會相信今天我有多倒霉。首先,我的鬧鐘沒有響,所以我沒有上生物課。然後,我又把我的數學作業給丟了。我請女朋友吃午飯,吃晚飯我才發現我把錢包忘在家裡了。呵,這可真是禍不單行吶。」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5 15:46
[B]hit: 敲敲打打知多少? (1)[/B]

這兩天看電視時,偶爾看到一則娛樂新聞,專門介紹目前正在熱播的電視節目。其中主持人用了hit show這一表達法。這不禁讓我想到同hit有關的另外一些短語和用法,今天就同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有趣的表達法。
  
   hit是一個十分簡單的詞,本義指「敲打、撞擊」。不過從「敲敲打打」的原義中延伸出的其它詞義就不止這麼簡單了,而且這個詞本身的詞性也有三種變化:動詞、名詞、形容詞。
  
  先看hit當動詞用時的一些搭配:
   「It』s almost 8 o』clock. We』d better hit the road or we』ll be late for work.」,這裡的「hit the road」 可不是字面上「敲打道路」的意思,而是「出發、上路」的意思。不過設想一下匆忙趕路時的步伐,那絕不會是躡手躡腳的小碎步,一定是大踏步、拚命走或跑的樣子。路面如果有知覺的話,也一定會感受到那種撞擊力。
  
   「I cannot go out with your guys. I have to hit the book.」,這裡 「hit the book」是學生中常用的俚語,意為「攻書」,專指學生預習、複習功課或是做作業,特別是突擊趕作業。回想一下自己在老師規定的最後限期(deadline)的前一刻匆忙寫作業的情形,或是考試前臨時抱佛腳的狀態,還真有點狠不得把書本從頭到尾都撕爛的感覺。
  
   「Don』t tell John about this bad news now. He would hit the roof.」,這裡 「hit the roof 」(有時也用「hit the ceiling」 )指「生氣、發火「。這一表達法,頗似我們漢語里的一個成語:「火冒三丈」。想想三丈高的怒火,勢必一定會燒到房頂上去了。
  
   「Suddenly it hit me. He was trying to ask me to marry him.「,這裡的it hit someone不是「打人」的意思,而是「突然醒悟、明白」的意思。我們漢語里也有類似的表達。有時我們說某人是「木頭腦袋」,需要敲打敲打,他才會明白、省事。看來無論是英語里的hit,還是漢語里的敲打,一旦同「人」聯繫起來,就有相同或類似的含義。這也表明了不同語言之間所表達意義時的相似情形。
  
  此外,還有兩個俚語用hit來搭配:
   hit the sack(睏倦難捱時就會用這個表達法:上床睡覺);
   hit the bottle (唇焦口燥時我們大多會有這種動作:狂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5 15:47
[B]hit: 敲敲打打知多少? (2)[/B]


前面提到hit作動詞時的一些表達法,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個詞作名詞時的用法。
  
   The newly released album by the Latin pop singer is a sensational hit.
   When the gigantic bookstore opened officially last weekend, it was a smash hit in the neighborhood.
  
  以上兩個例子中的hit 都作名詞用,表示「轟動、風行一時」的事物或現象,特別是在描述一些的新電影、電視、音樂或文學作品問世時,通常會用這個詞來表達那種令人趨之若鶩的轟動效應。最近電影院上映的好萊塢大片(Hollywood blockbuster)、電視台熱播的連續劇(TV drama series)或節目、電台從早到晚播放的排行榜(billboard)冠軍歌曲等等,都可以用這個詞來形容。
  
  有時還可以用make a hit 這一短語來表達成功、受到歡迎或稱讚等,例如:
  
   The company』s new products made a great hit in the spring fair.
  
   Her new designer dress made a hit at the party.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5 15:49
[B]spam : 垃圾郵件[/B]


相信凡是上網的人都會使用電子郵箱,也都或多或少地收到過各種各樣的垃圾郵件。這種郵件不但佔用郵箱空間,有時還附帶各種病毒(virus),隨時都有可能毀壞我們的電腦。
  
  在英文里,垃圾郵件被稱為junk mail或spam。其中junk mail我們都比較熟悉,是junk (垃圾) + mail (郵件),但是spam又是怎樣的來歷呢?
   ,
   Spam 原本是一種罐頭肉的商標,中文名為「斯帕姆午餐肉」。早在1937年,美國的一家食品加工企業Homel Company創製了一種午餐或早餐用的罐頭肉製品,並註冊命名Spam。有一種說法認為 「spam」 由兩個片語成:一是源自spices(調味品)的 「sp」,另一是源自ham(火腿)的 「am」。想想我們現在吃的各種午餐肉,還真是調了味道的肉製品。這種食品一經推出市場,由於其易於保存和運輸等原因,曾經十分受歡迎,也一度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士兵的主要食品之一。
  
  後來這個詞漸漸被用來表示一些推銷各類商品的商業廣告,諸如報刊上、電視里快速致富計劃或其它一些商品的推銷。現在大家都傾向於用這個詞來指網上那些主動提供的推銷性信息(unsolicited promotional messages),並稱之為spam;而那些發送類似信息的人也就被稱為spammer。我們可以看看這個詞在以下兩個句子中的用法:
  
   The three companies are on the front lines of the spam wars, launching various anti-spam programs.
  
   There is an ongoing battle between frustrated E-mail users and aggressive spammers, or Junk E-mailers.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8 13:25
[B]Out of whack: 不正常[/B]

美國俚語真是非常豐富,「out of whack」(紊亂)就是其中一個。有意思的是,whack(重擊)和wacky(瘋瘋癲癲的)不僅長得像,而且還有一定血緣關係。Whack是個擬聲詞,讀音彷彿激烈碰撞時那種驚天動地的聲音;而wacky則是指那些因腦袋遭受重創后而變得痴傻、行為不正常的人。

18世紀時,whack被盜賊們用作「瓜分」,意思是「把盜來的東西分成許多份,以此分贓」。後來,由於盜賊們在分贓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利益衝突,whack(瓜分)就逐漸演變成「討價還價;達成協議」的意思。

到了19世紀,whack已不再僅僅是盜賊們的行話,它的含義進一步發展為「契約;期望」,這樣,out of whack便可解釋成「脫離契約;出乎意料」,也就是「偏軌;不正常」了。

例如:You're acting out of whack!(你的行為真不正常!)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8 13:26
[B]Out of kilter: 出差錯;亂套[/B]

有的時候,我們雖然很明白某個片語的含義,卻不甚了解片語中的某個單詞,out of kilter就是這樣一個例子。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out of kilter」來形容「事情變得糟糕」,但真正知道kilter含義的人卻為數不多。

Kilter由17世紀的英國方言「kelter」演化而來,意思是「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如:This is a therapy for connecting yin and yang in kilter.(這項治療可以協調陰陽。)

相應的,由於out of可形容「不再擁有某種狀態」,所以,out of kilter可用來指「缺乏秩序,效率低下甚至出現故障」,舉個例子:

His body's chemistry is out of kilter.(他身體的化學機能都亂套了。)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18 13:29
[B]Spirits: 白酒;烈性酒[/B]

如果您想開一個酒吧,店裡不僅有「葡萄酒」,還會有「白酒」,怎麼用英文來恰切地形容它?僅用一個「wine」?恐怕不行。記著哦,比較地道的表達――籠統一點,可說成Purveyor of Wines & Spirits(酒類供應處);確切一點,如果酒是您自己開公司生產的,您也可把自己的姓氏加在前面,比如:Zhang's Wines & spirits。 相對於wine(葡萄酒),spirits指的是「經過蒸餾后酒精濃度較高、含糖量較少的烈性酒」,例如:Gin(杜松子酒)、vodka(伏特加酒)、rum(朗姆酒)、whiskey(威士忌酒)、brandy(白蘭地),而我們漢語中所說的「高粱酒」則可表示為Kaoliang spirits。 Spirit源於拉丁詞根spiritus(呼吸),13世紀開始進入英語辭彙,最初表示人體內的「元氣」,與有形的「物質」相對應。在早期的宗教作品里,spirit 常用來形容「靈魂」;隨著時間的推移,它開始用來指代超自然的「妖魔」;到14世紀,人們用spirit來形容人的「精神狀態」,如:His sour spirits put a damper on the gathering.(他低落的情緒使聚會變得令人掃興。) Spirit用來指「烈酒」或許得歸功於中世紀的「煉丹術」。中世紀,「煉丹術士」在煉製丹藥時,把「提煉后的液體」稱為spirit,隨著時間的推移,spirit的語義逐漸縮小,最後代指「蒸餾后濃度較高的酒精」,這時常用它的複數形式。舉個例子: It is said that new taxes would be imposed on wines and spirits.(有消息說酒類將要加征新稅。)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22 13:05
[B]Swag lamp: 吊燈[/B]


一不小心,在Google上點出了這麼一張漂亮的圖片,根據圖片下面的文字說明,倒也很容易猜得出swag lamp就是我們所說的「裝飾精美的吊燈」。細查swag的淵源,發現它的故事還真不少,其歷史呢?也長長一大串,仔細聽我慢慢說來。

Swag源於中世紀斯堪的納維亞語svagga(來回搖擺)。最初,英國人用它來形容「走路踉蹌、步履蹣跚的模樣」;隨後,其詞義擴展為「松垂」,如:She was lovely, brown curls swagging to the shoulders(她可愛動人,一頭棕色的捲髮披在雙肩);正是由於這層含義,swag(松垂)又可用來形容「垂掛有花彩穗邊的裝飾物」,如:「燈彩」;至此,「吊燈」的含義開始慢慢凸顯,而我們所說的swag lamp(吊燈)是20世紀才開始被使用的美式表達。

如果您還記得早先講tuckered out(筋疲力盡)時,我們提過的第27屆悉尼奧運會閉幕歌曲Waltzing Matilda(《華爾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24 10:10
[B]Scapegoat: 替罪羊[/B]


一次翻看國家公務員試題的時候竟然無意中瞄到這麼一道:scapegoat(替罪羊)源於何處?呵!看來,我們的Word & Story(詞語故事)欄目意義非同尋常哦!若您經常瀏覽這裡,想必這道試題的分數拿定了!

「替罪羊」源於《聖經》的《舊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小典故。在摩西時代,依據法規,猶太人在新年過後的第10天,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Atonement/Yom Kippur(贖罪日)。在這一天,猶太人徹底齋戒,並在聖殿舉行祭祀儀式,以此祈求上帝赦免他們在過去一年中所犯的罪過。祭祀時,教徒們拿來兩頭山羊,一頭為the Lord's goat(「獻給上帝的羊」,不言而喻,小命肯定不保);而另一頭則要被放逐曠野,這就是所謂的「escape goat」或「scapegoat」(替罪羊),即一頭「帶走了猶太人一切罪孽的羊」。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與祭祀上帝的那隻「the Lord's goat」相比,《舊約》中的「替罪羊」實質上幸運多了,它不但免遭屠刀之災,還可不受任何懲罰逍遙于山林。不過,現代的「替罪羊」日子可不好過,明明自己一身清白,還要替人「背黑鍋」,實在冤得慌。舉個例子:

I was made the scapegoat, but it was the others who started the fire.(別人放的火,卻讓我背了黑鍋。)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31 13:17
[B]Ducks and drakes: 夏天試試「打水漂」[/B]


小時候玩過「打水漂」嗎?大家分頭找來扁平的石頭或瓦片,投出去,比比看誰的水漂在水上點的次數多、飛得遠;一連打出的漂兒像蜻蜓點水,甚是好看……

有沒有想過,「打水漂」的遊戲國外也有,想不想知道,它的英語怎麼說?

英語中,「打水漂」可用「to play ducks and drakes」來形容,大約16世紀進入英語辭彙。可惜,duck(母鴨)和drake(公鴨)――這麼有趣怪異的表達,竟然從辭源上找不到它確切的出處。不過,據語言學家猜測,由於公鴨求愛時頭總是一點一點的,而它的尾巴則以水平方向飛快地左右搖擺,整個動作有點像孩子們的「水漂」遊戲。

另外,如果看到duck-stone,千萬別鬧出什麼笑話,它可不是「鴨石頭」,而是指「打水漂用的石子」。

在遊戲之外,「打水漂」這個詞可不是很受歡迎,中文往往用來指「把錢白白扔掉、浪費掉」的行為,英語中的play ducks and drakes也可用於形容這種「揮霍無度的行為」。舉個例子:

Having played ducks and drakes with his own money, he wanted to play the same silly game with mine.他把自己的錢揮霍完以後,又要拿我的錢去干那些傻行當。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31 13:17
[B]Adam's Apple: 喉結[/B]


有一個詞語叫「成長」,它會使種子發芽、小樹長高,也會讓毛頭小伙瞬時肩寬臂闊,讓黃毛丫頭轉眼婀娜多姿。不用詳細解析,想必您也清楚, Adam's Apple(喉結)亦是「成長」期第二性的一大特徵,不過,除非有「例外」發生,它幾乎是男性的專利哦。

既然這個短語引用了「亞當」,那麼「蘋果」自然是指長在「善惡樹」上被亞當和夏娃偷吃的「禁果」了。對於「上帝如何造人、亞當夏娃如何沒能抵住蛇的誘惑偷吃『禁果』的故事,您肯定已經十分熟悉,而「喉結」正是其中一個小插曲――

《聖經》記載,先是夏娃聽信蛇的誘惑,吃了「善惡樹」上的禁果,然後把果子給它丈夫吃,不料,亞當因心懷恐懼,吃時倉促,有一片果肉不幸哽在喉中,自此,「喉結」便成為男性偷吃「禁果」的永久「罪證」了。

另外,在這裡順便提一下,英文中,「喉」的書面語常用larynx來表示。由詞根laryng-我們可以得到很多與「喉」有關的辭彙,如laryngitic(喉炎的);laryngectomy(喉頭切除術)。
作者: baby    時間: 2006-5-31 13:18
[B]Whip-round: 湊份子[/B]


室友要過生日了,想一想,如何召集整個寢室為他(她)共置一份生日禮物?聽好哦,下面這句話很「實惠」,說不定您立馬就用得著――Tomorrow is Lucy's birthday. Shall we do a whip-round to buy a joint present for her?

Whip-round是一種英式表達,指「大伙兒一起貼錢,以集體的名義為某人買禮物」,它的淵源嘛,相信不?竟然和打獵有關。

Whip-round源於短語whipper-in――-狩獵時,總會有那麼幾隻獵狗開小差,時不時想要溜出獵狗群,於是,whipper-in(幫助獵手管理獵狗的副手)應運而生,很形象地描述出了「副手」的職責是「拿著鞭子把離群的獵狗趕回大集體的行列」。到19世紀40年代,whipper-in也可縮寫為whip。

後來,whipper-in也用來指議會裡「督促議員按時參加投票的官員」,說白了,這些官員實際的職責就是召集同黨人士採取一致行動,以防其中議員臨時「倒戈」。同whipper-in(管理獵狗的副手)一樣,這些官員後來也可用whip來指代。

隨著時間的推移,whip幾乎成了召集大家一致行動的代名詞,由其衍生而來的whip-round(湊錢)首次出現於19世紀70年代,此後,一直為大家採用至今。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2 12:01
[B]Goldbrick: 金磚變懶漢[/B]


先來看一句話:「It's wishful thinking to expect Phil to help you - he's a goldbrick.」您是不是要問:為什麼「讓菲爾幫忙是痴心妄想?」 Goldbrick在這裡是什麼意思?不打啞謎了,在句中,goldbrick指的是an idle worthless person(弔兒郎當的懶漢),它的淵源則可追溯到19世紀美國的「淘金熱」。

淘金時,人們為了便於裝運黃金,遂把挖出的金塊鑄成磚形,於是,goldbrick應運而生,在當時指的可是真的「金磚」。不過,到了1879,由於一樁轟動全美的詐騙案,「金磚」在現在倒成了「贗品」和「詐騙」的代名詞。

當年,俄亥俄州某銀行行長Clark參觀一個他在科羅拉多州所屬的礦山時,遇到一個急需出手「金磚」的騙子。騙子的手段非常高明,他的「金磚」四個角是真金,而且其中的一個角恰被Clark切下拿去辨真偽。結果可想而知,Clark上了當且由此丟掉了1萬美金的預付款。案子後來雖被偵破,但不想,告白天下后,假造「金磚」的伎倆竟成為後來者進行「詐騙」的楷模。由於類似詐騙行為此後屢次發生,人們漸漸忘了goldbrick的本義,而把「金磚」看成是「贗品」和「詐騙」的代名詞。

到了20世紀初,在美國士兵中流傳的俚語里,那些「不愛說話、不會跳舞、樣子也不出眾的女孩子」竟被稱為「goldbrick」,理由很簡單,在這些士兵眼中,這類女子太不「女人」。一戰時,goldbrick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由於戰爭的需要,大量未受過正規訓練的老百姓應徵入伍,他們被那些軍校出身的軍官戲謔為goldbrick。

隨著時間的推移,goldbrick的詞義慢慢擴大,現在用來指「遊手好閒,弔兒郎當的懶漢、怠工者或騙子」。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2 12:02
[B]Potboiler: 粗製濫造的作品[/B]


對作家而言,最痛苦的事莫過於讀者認為他的文章是potboiler(為混飯吃而粗製濫造的文學作品),更通俗一點,「某本小說被認為寫得很『爛』」。文章「爛」怎麼會和boiler(鍋爐)、pot(壺)扯上關係呢?

其實,就語言習慣而言,理解這個片語並不難。先從漢語角度來考慮,我們會聽到:「為了糊口,他在學術創作之餘,還編寫取悅市場的『肥皂劇本』。」句中,「取悅市場的肥皂劇本」――sitcom plays that intends to tailor the marker,就可以用pot-boiler來代替。「糊口、謀生」既然離不開鍋、碗、瓢、盆,以此為目的而創作的小說和劇本,用「炊具組合」來表達真是再形象不過了。

19世紀60年代,potboiler進入英語辭彙,用以形容a work of literature as money-makers rather than as works of art(以盈利為目的,缺乏藝術價值的作品)。

另外,potboiler的動詞形式是to boil the pot(謀生,粗製濫造文章)。例如:He had to boil the pot when he was a teenager. (他十來歲就得掙錢糊口。)
作者: ecore    時間: 2006-6-6 10:39
謝謝!希望樓主繼續下去。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6 11:12
謝謝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6 11:35
[B]Purse-lipped:由「錢袋」引出的故事[/B]


看到上邊這隻漂亮的手提袋了吧?別誤解,這可不是在打廣告,而是提醒您看一眼――袋子拉攏時,袋口線縫處袋子皺巴巴的模樣。待會兒談到的purse-lipped(滿臉慍怒)可與這「皺褶」有直接關係。

據說早期英國居民的錢包採用的就是這種線拉式的設計,正是由這個皺皺的「褶邊」, purse(小包;小錢袋)可以引申為purse(皺起;皺攏)。看下面的例句:She pursed her lips with dislike.(她不高興地噘著嘴巴。)很明顯,purse(「噘起」嘴唇)在這裡是比喻意,指「某人不高興;滿臉慍怒」。

似乎不用再多做解釋了,如果在閱讀外文刊物時,您看到下面一句話――Snyder arrived-purse-lipped, prepared to scold. He scolded, and left, more purse-lipped than before. ――大概不難理解purse-lipped的含義。Purse-lipped在這裡是「purse one's lips」相應的形容詞形式,指「(因不同意某種觀點或做法)而慍怒的、不高興的」。

如果下次忘記了purse-lipped的含義,很好辦,想一想錢袋子縫合處皺皺的褶邊,您會發現,記單詞原來不是件難事兒。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6 11:38
[B]barrage:接連發問[/B]


周四,新上任的美聯儲主席本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6 11:40
[B]down-to-earth:實際的,切實的[/B]


2月14日,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在中央黨校開班。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全黨同志和全國上下要團結一心、紮實工作,真正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為惠及廣大農民群眾的民心工程。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as a whole must take a down-to-earth approach in the building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at will truly benefit farmers," said Hu, also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down-to-earth表示realistic or interested in everyday occurrences; practical and honest,這個詞的意思很豐富,在不同語境下需要靈活理解,有"實際的,切實的,樸實的,腳踏實地"等意思。上文中" a down-to-earth approach"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的意思。舉個例子:She is very down-to-earth and will tell you what she really thinks.(她很實在,會告訴你她的真實想法。)

如果某人對你說"Down to earth",他的意思是讓你現實一點("Back to reality")。down to earth可以作為一個介詞片語,和一些動詞連用,如:bring sb. back/down to earth的意思"使某人從幻想中清醒過來";come back/down to earth是"回到現實中來,不再幻想"的意思。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6 11:42
[B]check-up : 體檢[/B]


「看病貴」的一個根源被認為是大型儀器檢查費用過高。昨天,國家發改委、衛生部聯合發布的《關於制定和調整大型醫用設備檢查治療價格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所有非營利性醫院的大型醫用設備的檢查治療價格將予以「從嚴核定」。

中國日報的消息中有這樣一句話:Patients will benefit from reduced medical bills after the government banned hospitals from making profits on check-ups using CT scanners, X-ray ray machines and other equipment.

句中的check-up指的是「體格檢查」,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體檢」。比如:medical check-up(健康檢查);pre-employment check-up(雇傭前體檢)。Check-up也可指一般的「檢查」,如:periodical check-up(定期檢查)。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6 11:43
[B]eavesdropping: 竊聽[/B]


據報道,「9.11」事件幾個月後,美國總統布希曾秘密下令,允許國家安全局對境內美國人和其他人的通信實施竊聽,以尋找恐怖活動的證據。12月18日,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議員日同聲要求國會對布希未經法庭允許私自授權監聽國內公民一事展開調查。

請看報道:The U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NSA) first began to conduct warrantless eavesdropping on telephone calls and e-mail messag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fghanistan in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of the Sept. 11, 2001, attacks, The New York Times reported Sunday.

報道中eavesdropping指的是"竊聽",它的動詞形式即為eavesdrop,eavesdrop一詞是這樣得來的:eavesdrop→eaves(n.屋檐)+drop(v.落下)→身體自屋檐落下→偷聽。

中國功夫里有一招「倒掛金鉤」偷聽術,雙腳鉤住屋檐,頭衝下,耳貼窗,看來用eavesdrop來表示「偷聽」倒是十分形象。

那麼,這個倒掛金鉤的人,就被稱為eavesdropper,也就是「竊聽者」。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9 12:29
[B]shopaholic: 購物狂[/B]





這張美國影壇小天後「超級購物」的新聞圖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中國2006賀歲影片《購物狂》。雖然與張柏芝飾演的芳芳相比,小天後林賽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9 12:32
[B]Gorp:高能量食品[/B]



您是登山愛好者嗎?登山時首選的小吃食品是什麼?巧克力?花生?葡萄乾?總之,它得是高能量食品,得讓您保持旺盛精力和充滿活力。若到國外,在琳琅滿目的貨架上,印有什麼字樣的食品才能滿足您的這種需求?記好哦,只要包裝袋上印有英文單詞「Gorp」,拿了它准沒錯。

由上面這幅誘人的圖片,我們可以看出――「gorp」是一種「由葡萄乾、堅果仁和巧克力和拌而成的高能量食品」,是野外露營者、野外登山人員的首選零食。關於gorp的淵源,人們說法不一。

一種觀點認為,由於葡萄乾和堅果仁在「gorp」配料中不可遺缺,所以,「gorp」由單詞Granola(一種配料中含有乾果、黃糖和堅果的麥片),Oatmeal(燕麥片),Raisins(葡萄乾) and Peanuts(花生)的首字母縮拼而成。而出版於1904年的「Dictionary of American Regional English」(《美國地域英語詞典》)則認為,gorp原意指「目瞪口呆瞪著某人」,所以,單詞gawp(張著嘴傻看)和gaup(直瞪瞪地注視)實質上gorp的變體。

值得一提的是,在澳大利亞或紐西蘭,如果您到超市購買類似的高能量食品,則應認準英文單詞「scroggin」。在澳洲,「由葡萄乾、堅果仁和巧克力和拌而成的高能量食品」,用單詞scroggin來表示而非gorp。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9 12:39
[B]Hackney:「馬車」變「平庸」[/B]


翻查字典,您會發現hackney有多種含義:「出租馬車」;「作苦工的人」;「陳腐的」。相不相信?從辭源上來講,它們之間確實存有聯繫。

最早,hackney指的是位於泰晤士河支流流域River Lea(利河)河畔的一個小村莊,由於Hackney Village(「哈克尼」村)水草豐沃,所以村子以盛產膘肥力壯的馬而聞名遠近。「哈尼克」村的馬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奔跑,因此常被僱到村外供人騎玩,久而久之,這些馬就被取名為「哈克尼」馬。到了14世紀,hackney的詞義進一步擴大,用來指代所有的「出租馬車」。

既然馬車是租來的,使用者一定會充分利用租來「夥計」,讓其干各種各樣的活兒,慢慢的,hackney(馬車)詞義延伸,開始用來比喻「卑賤的苦工」。在此基礎之上,16世紀,人們用hack writer來指代「替人寫雜文的落魄文人」。

另外,在蒸汽機出現以前,街頭的「出租馬車」可以說是泛濫成災,於是,hackney也用來指那些「平庸無奇、毫無出眾之處」的事物。到了18世紀,「hackneyed」被用做形容詞,指「陳詞濫調的,老生常談的」。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13 08:46
[B]Teetotal: 滴酒不沾[/B]



逢年過節、親朋相聚,餐桌上自然免不了酒。如果您不勝酒力,倒真不如乾脆一點,直接來句―― 「我向來滴酒不沾」。這句搪塞之辭,其相應的英文表達是:「I am a teetotaler」。關於teetotaler的淵源,得從英國一個禁酒主義者做演講時的「口吃」說起。

1832年,英國人Richard Turner(理查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14 14:31
[B]kettle of fish: 糟糕;兩碼事[/B]


今天談的片語――kettle of fish――可是正兒八經的口語,學會了它,一定會讓您在英語會話中有「語出驚人」的效果。先來看下面兩個例句:

This is a fine kettle of fish! I forgot my book.(太糟糕了,我忘記帶書了。)Making money and keeping it are two quite different kettles of fish.(掙錢和存錢完全是兩碼事。)

很明顯,kettle of fish有兩層含義:在第一句話中,「a(fine)kettle of fish」指an awkward or embarrassing situation(尷尬糟糕的局面),其淵源可追溯到18世紀蘇格蘭貴族的「河邊野炊」;第二句話中的「different kettles of fish」則是指a very different matter(另一碼事),直到20世紀初才被英美人使用。

早在18世紀,kettle可不是如今「帶有壺嘴的燒水壺」,而是泛指任何用來煮東西的「鍋」。當時,蘇格蘭貴族常常在Tweed(特威德河,位於英格蘭和蘇格蘭邊界上)河畔進行野炊,他們把從河裡抓來的大馬哈魚放在kettle(大鍋)里,然後升起篝火煮魚、吃魚、並歡歌笑語,「kettle of fish」由此得來,實指「野炊」。

有說法認為,可能野炊時的場面很熱鬧也很混亂,所以,kettle of fish(野炊)才有了後來的詞義轉變――「尷尬糟糕的局面」。但語言學家認為這種猜測缺乏學術依據,雖然他們也不能說出kettle of fish(糟糕的局面;另一碼事)究竟是如何演變而來的。不管怎樣,這個淵於「野炊」的片語確實已融入英語辭彙,下次若有機會和外國人聊天,不妨試著用一用!
作者: 水晶之戀    時間: 2006-6-18 09:59
does anybody can explain "wet N wavy"?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21 09:25
[B]Hat trick:帽子戲法[/B]


世界盃賽場,球員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但裁判的權威和角色也不容忽視。對於6月18日義大利1-1美國隊的比賽,主裁判因上演紅牌「帽子戲法」而成為本次賽事的焦點。很多人會問:常說球員上演「帽子戲法」,怎麼裁判亮紅牌也被說成「帽子戲法」?――問題的答案得從hat trick(帽子戲法)的淵源說起。

Hat trick(帽子戲法)源於英國的紳士運動「板球比賽」,指擊球手連擊三球、次次擊中目標(三柱門中的兩個門),對方三名球員因此淘汰出局。在板球比賽中,「連中三元」可不是一件易事,球員因此會被授予一頂帽子作為至高榮譽的象徵。

到了20世紀,hat trick(帽子戲法)很快被引用到其它體育比賽中,如hockey(曲棍球)、baseball(棒球)和soccer(足球),指比賽者在同一場比賽中獨中三元、連續三次得分的佳績。隨著時間的推移,「帽子戲法」不僅僅指球員得分,也可指代任何連續三次的成功,由此,義大利1-1美國隊比賽中,裁判三亮紅牌罰下球員也被稱之為「帽子戲法」。

請看下面例句:A hat - trick of tries by the winger David Vendi Was the key to victory.(邊鋒戴維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28 14:34
[B]Mare's nest: 子虛烏有[/B]

先來個漢語辭彙小測試!請問:哪些成語能表達「虛幻、不真實的事物」?――「海市蜃樓」?「鏡花水月」?或者「子虛烏有」也能勉強入列――您或許會問,這麼晦澀的詞會有相應的英文表達嗎?當然!比如,今天談的「mare's nest」。

說到mare's nest的淵源,簡單地近乎荒誕――因為母馬從不築巢穴,所以mare's nest(母馬的巢穴)自然也就不會存在。由此,「mare'先來個漢語辭彙小測試!請問:哪些成語能表達「虛幻、不真實的事物」?――「海市蜃樓」?「鏡花水月」?或者「子虛烏有」也能勉強入列――您或許會問,這麼晦澀的詞會有相應的英文表達嗎?當然!比如,今天談的「mare's nest」。

說到mare's nest的淵源,簡單地近乎荒誕――因為母馬從不築巢穴,所以mare's nest(母馬的巢穴)自然也就不會存在。由此,「mare's nest」常用來比喻「原以為重要的追求,到頭來來卻空歡喜、夢一場」。或許,人們又覺得,不會築巢的母馬既使築巢穴也會搞得一團糟(更為荒誕的推理),所以,「mare's nest」又可用來指代「雜亂、無序、棘手」的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mare's nest常與動詞find搭配,舉兩個例子:

He thought the girl would be his wife-to-be, only to find a mare's nest.(他一直以為那個女孩會嫁給他,到頭來卻是空歡喜一場。)

-It's said that a 60-year-old woman was pregnant.傳說一個60歲的老太太懷孕了。-It proved just to be a mare's nest.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s nest」常用來比喻「原以為重要的追求,到頭來來卻空歡喜、夢一場」。或許,人們又覺得,不會築巢的母馬既使築巢穴也會搞得一團糟(更為荒誕的推理),所以,「mare's nest」又可用來指代「雜亂、無序、棘手」的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mare's nest常與動詞find搭配,舉兩個例子:

He thought the girl would be his wife-to-be, only to find a mare's nest.(他一直以為那個女孩會嫁給他,到頭來卻是空歡喜一場。)

-It's said that a 60-year-old woman was pregnant.傳說一個60歲的老太太懷孕了。-It proved just to be a mare's nest.根本就是子虛烏有。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28 14:39
[B]Spiv: 騙子,票販子[/B]

先來看段世界盃花絮:「『他們』身穿橙黃色的荷蘭隊服,安靜地站在樹蔭底下,把差不多20多張球票像撲克牌那樣攤開在自己肚子前。」猜一猜「他們」是誰?――您一定會說,能窩有這麼多球票的人,一定非「黃牛」莫屬了。英語中,「黃牛、票販子」常用scalper來形容,今天講的spiv也可表達此意,不過是英國俚語的一種用法。

Spiv(黃牛)源於二戰,當時,交戰各國都把主要精力投用於生產軍事物資,導致戰爭時期或交戰之後部分生活用品奇缺――如果看過George Owe先來看段世界盃花絮:「『他們』身穿橙黃色的荷蘭隊服,安靜地站在樹蔭底下,把差不多20多張球票像撲克牌那樣攤開在自己肚子前。」猜一猜「他們」是誰?――您一定會說,能窩有這麼多球票的人,一定非「黃牛」莫屬了。英語中,「黃牛、票販子」常用scalper來形容,今天講的spiv也可表達此意,不過是英國俚語的一種用法。

Spiv(黃牛)源於二戰,當時,交戰各國都把主要精力投用於生產軍事物資,導致戰爭時期或交戰之後部分生活用品奇缺――如果看過George Owell(喬治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28 14:41
[B]Dry run: 排練[/B]


前兩天講俚語eighty-six(缺貨)時才說過,俚語是塊神秘的樂園,總會讓英語學習者樂此不疲……碰巧,今天談的dry run(排練)亦是俚語大家族中的一員,它的淵源蠻有戲劇性,與要壞謾dry」的消防隊有關。

Dry run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中期,run在這裡表示「溪流」,而「dry run」則指「乾涸的河床」。當時在美國西部有很多這樣的河床,平時乾涸無流水,一場大雨過後卻又過分積水。由此,有人猜測,dry run(乾涸的河床)好比演出之前的排練,只等「暴雨」來臨之時「積水」,以其排山倒海之勢驚壓四方。

據語言學家考證,run實質上是消防隊的行話,指「出動」,即「消防隊員整裝待發趕往救火現場」。19世紀末,在一些「狂歡活動」中,各消防隊為顯示其英勇和睿智,往往相互PK,現場模擬表演整套消防動作,如「全體出動、立定式起跑」等。既然是模擬,這些動作一定與「水」沒有直接干係,所以被稱作「dry run」。

隨著時間的推移,dry run的詞義逐步擴大,可以用於各種「綵排、排練」,甚至是「非實彈軍事演習」。舉兩個例子:

He did a dry run of his speech in front of a mirror.他對著鏡子試講。
作者: baby    時間: 2006-6-28 15:09
[B]Carry the can: 代人受過[/B]

Carry the can,「提著罐子」?回答錯誤。據說,carry the can是個非常著名的英式表達,解釋為「代人受過」,看來「提個罐子」雖然累不著,但今後還是盡量避免為好。

那麼,「提著罐子」是如何導致「代人受過」的呢?其實,Carry the can出自於軍營,起源於19世紀20年代晚期的英國皇家海軍。Carry the can最初指的是這樣一種情形:軍營有啤酒供應,一位士兵不僅要負責為大夥提罐取酒,還要承擔退空瓶子的任務。啤酒灑了,啤酒罐磕了碰了,都是他一個人的責任,你說鬱悶不鬱悶?由此,carry the can便成了「代人受過,替別人承擔責任」的代名詞。以後,當你不幸遭遇此類情形時,你也可以理直氣壯的說:

I am determined not to carry the can for his mistakes.我絕對不會替他負責任的。

俚語五花八門,這話一點不假,剛說完「提著罐子」,又來了個「提個小桶」,carry the keg。Keg和cag是同一方言單詞的兩個變體,意思是「冒犯;得罪」,和carry the can不同的是,carry the keg指的是「容易生氣或不能被人開玩笑的」。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2:58
[B]You have matches [/B]

最近我有一次機會登上一艘豪華游輪觀光。一次, 我在酒吧台拿了兩杯雞尾酒回房間享受,途中遇到一位女士,她看看我后笑著說:「You have matches?」我一愣,回答說:「很抱歉,我十五年前就戒煙了,所以沒有火柴。」她立刻會意到我誤解了她的意思,好像是有點抱歉地說:「It's a joke.」 然後,我們就相互尷尬的笑了笑,走開了。
    事後和朋友在吃晚飯的時候聊天,我趁機向一個美國朋友請教白天的那句話,他解釋說:「因為她看你兩手都占著,就故意開玩笑跟你要火柴,這是個非常普通的笑話,非但沒有惡意,反而是想問你需不需要幫忙。」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2:59
[B]Turn the table [/B]

  一位親戚和妻子失和到了要離婚的地步。幾天前接到親戚電話,說他們在走進律師樓之前,先去求助於心理和婚姻問題專家。夫婦倆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了好多次,互相之間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猜疑、埋怨,結果化干戈為玉帛。說簡單也簡單,就這麼拯救了這場婚姻。
    我打心眼裡為他們高興,把這一消息告訴了同樣也認識他們的一位美國朋友。這位朋友挺激動的,連連說著"感謝上帝,感謝上帝",她還補充了一句"He turned the table"。
    這話讓我心裡很不舒服,她是指我親戚動粗嗎?我打抱不平說:"不會,不會,他很斯文,很有紳士風度,不會以粗魯的舉動壓制對方,不會以高壓讓對方屈從。"
    結果,越說誰也聽不懂誰。看著我那一臉不快的表情,朋友突然茅塞頓開了,以另一種方法向我解釋。終於讓我明白,她是說我親戚"扭轉了局面",那"table"和我想到的"桌子"根本無關。
    再說遠一點, turn the tables (on someone)這個短語也和"桌子'沒什麼關係, 它的意思是to suddenly take a position of strength or advantage that was formerly held by someone else (反敗為勝,轉弱為強), 例如: "She played badly in the first set, but then she turned the tables on her opponent and won the match.

(摘自《世界日報》)

turn the tables on/upon sb.

除了「主客易地; 扭轉形勢; 轉敗為勝」外,還有「(與某人)互換座次 」的意思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0
[B]Wearing two hats [/B]

同事朋友聚會,少不了相互介紹。先生在向我介紹他的同事 Larry 時,說他可是個大忙人: 「He is wearing two hats.」 我說,你開什麼玩笑,他根本就沒戴帽子。
    Larry 一直以笑作答,倒是先生察言觀色,知道我不懂,便幫我找台階下。
    原來,先生是指Larry在醫院某一部門擔任要職,除此之外,還有自己的生意,就是說 Larry 身兼兩職,而不是真的戴了兩頂帽子。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2
[B]With a grain of salt  [/B]


一天吃飯的時候,好友 Allen 和他的中國籍太太坐在餐桌旁大談最近流行的一種草藥,說它能包治百病。 Allen 說了一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他太太笑道:「你以為它是蔬菜啊,還要加點鹽再吃。健康專家可沒有說過要加鹽。」
    Allen 愣了一下,然後大笑不已,解釋道「 Take something with a grain of salt」 是「對某事有保留、持懷疑態度」的意思。
    原來剛才Allen 是說他對這種草藥的神奇療效表示懷疑,而不是說要「放些鹽再吃」。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3
[B]You are in for a treat! [/B]


這天,同事們正在討論為我和 Rhonda 開生日 party的事情,為了尊重壽星,大家讓Rhonda 和我選擇一家中意的餐廳。Rhonda建議去鎮上一家叫做BBQ 的美國餐廳。我從來沒有去過那裡,於是就問她那裡有什麼特色。Rhonda便開始滔滔不絕的介紹他們的招牌菜,聽得我十指大動,直咽口水,Rhonda便笑著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
我愣了一下,以為Rhonda要請我去那裡吃飯,心裡十分不好意思,試探著問過她之後,Rhonda 笑著解釋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means you'll like it !"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3
[B]筷子刀叉[/B]


朋友D說日前在某大酒樓飲茶,見鄰桌有青年夫婦和大概是他們在外國結識的老太太一起飲茶。老太太對操作筷子很感興趣,在那裡學用chopsticks夾蝦餃。D說他有個美國朋友,曾花了一些時間學習正確使用筷子的方法,每有機會就要表演一下,還說用筷子是一種藝術,是古老的中國文化的表現。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洋人進餐用刀叉。其實洋人從前沒有knife and fork,用的是木片削成的叉。這種木叉從義大利經伊斯坦堡傳到英國,是兩刺的肉叉 (two-pronged fork)。在此之前,人們吃肉用手,因此對於改用肉叉有人說是「對賜人五指之神的侮辱。」
筷子又叫作「箸」,據說由於箸與住同音。住有停止之意。航船忌停,江蘇一帶行船的人們改稱箸為「筷兒」。筷音同快,不住而快,一帆風順矣。日語中筷作箸,但讀作hashi,和作橋解的hashi相同,似乎和行船有點關係。日諺有「只會拿著筷子吃」指「茶來伸手,飯來張口。」中餐桌上每人有一份箸匙 (zhuchi),一雙筷子一把湯匙,也許就沒有knife and fork那麼殺氣騰騰了吧?  


(摘自《聯合早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4
[B]Skeleton in the closet  
[/B]




一天朋友談及一則大爆「名人」家醜的八卦新聞,說那些家族中人以搬弄「skeleton in the closet」為樂事,難道這些名人家的壁櫥中真的有骷髏?
    他說的「skeleton in the closet」(英國人則習慣說成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現在的意義並沒有那麼可怕。不過據說當年這個習語產生的時候的確指那些有錢人家謀殺了一個人,把骸骨暗藏在壁櫥中,不讓外人知道, 從此 skeleton in the closet 就成了那家人的秘密,後來這個短語用來指不可或不願外揚的家醜,簡稱作family skeleton。例如: Many old families have a number of skeletons in their closets which they are loath to discuss(許多古老的家族中有很多秘密,他們不願談及這些話題。)  
    (摘自《聯合早報》) (NEC里有這一課的對吧呵呵)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4
[B]Skin off one's nose [/B]


Joe很熱心公益,每周固定有一天去做義工。在他的影響下,我也參加了幾次。有一次跟他提起如果能到附近的劇院做義工的話,也許會比較有趣。有一天他拿了一份報紙,上面就有劇院要找義工的消息,我打算下班後過去看看,可是不巧碰上那天身體不舒服,下了班躺在床上就不想動了。
    第二天碰到Joe,問我有沒有去,我把實情跟他解釋。他聽完后說: "No skin off my nose." 我不懂,只好怔怔地望著他,心想,他大概以為我是"葉公好龍"吧。
    回家查了俚語詞典,才知道skin off one's nose是與某人有關的意思。Joe是在說我去不去其實"不關他的事",他只是順便問一下罷了。  
註:no skin off sb.'s nose 也可說成 no skin off sb.'s teeth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5
[B]Small beer  
[/B]

Small beer是「小啤酒」的意思嗎?難道啤酒還分大小?其實,在英國small beer指的是口味比較淡啤酒,但是在美語中則是「少量啤酒」的意思。比如說夏天有客人來訪,問他要喝些什麼:Anything to drink?客人就可能回答說:「I'll have a small beer(給我一點兒啤酒。)」
    比喻用法中說的small beer,指規模或者格局不大的事物。自以為了不起,不是小人物的人:He thinks no small beer of himself. Be small beer常用作與人比較的表現。
    口語中常用small beer作形容詞,因此開快餐店的朋友可以說:Ours is a small-beer fast-food joint beside McDonald.


(摘自《聯合早報》)







[B]Spaghetti [/B]

朋友S說,義大利麵食pasta,除實心粉spaghetti外,還有通心粉macaroni,寬麵條lasagna,有肉餡做小方塊形的義大利餛飩(雲吞)ravioli,細長麵條tagliatelle以及細線狀的細面vermicelli(我們將「粉絲」譯作vermicelli,原是義大利細面借之名)。
    義大利是歐洲第一個吃麵食的國家。十三世紀時馬可波羅從中國傳去制麵食方法后,大受歡迎,特別是實心意粉spaghetti,以其容易烹調,可以配上各種佐料, 很快就風行全國。不過那時沒有刀叉可用,因此吃的都是無湯汁的實心意粉,便於用手抓送入口。現在的肉汁意粉(spaghetti with meat sauce),是後來才出現的吃法。當然,馬可波羅當年在中國也吃過我們的牛肉湯麵或者排骨湯麵。但是有湯的spaghetti乃至以之作湯的spaghetti soup,全是後來出現的意粉吃法。
    Spaghetti一詞源於義大利語spago,意思是一條線。一條意粉是spaghetto,通常用複數的spaghetti。意粉一碟,麵條雜亂,因此車輛往來多,交通混亂的街口稱為 spaghetti junction。  
    (摘自《聯合早報》)

hongkong補充:
再來一客意粉
Spaghetti codes = 寫得很難看得懂、因此很難維護的程式碼,通常是指用了goto等迴轉指令的非結構性編寫法的程式碼.
Spaghetti program = 含spaghetti codes/寫得亂七八糟的程式
Spaghetti squash = 魚翅瓜
(瓜肉成條狀,香港人覺得它像魚翅,老外覺得它像意粉)
Spaghetti western = 在義大利(或西班牙)拍攝的低成本美國西部牛仔電影
(因為Italian 愛吃spaghetti 之故嘛. 日本人愛吃蘿蔔,人又矮胖,廣東人戲稱他們為蘿蔔頭.東洋商品如果有帶太重日本式的設計,香港人會說它們「有蘿蔔味」.皆異曲同工)
Spaghetti strap = 女裝衣服的吊帶(哭女所穿的性感上衣就是一件」spaghetti strap top」)
spaghetti Bolognese  n. 義大利番茄牛肉麵
spaghetti junction  複式的公路交叉口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6
[B]Speaking of the devil [/B]


幾個同學聚到一起聊天,大家都到齊了,唯獨不見Wayne。其中一個說"今天好象沒見到Wayne",另一個接著說"他的女兒放暑假,東西要從宿舍里搬出來,他大概幫忙去了"。正說著,只見Wayne從外面走過來。Joe於是說"speaking of the devil"。幾個人樂了起來。我心想Wayne 這個人平常挺老實的,為什麼說他是devil呢?於是我悄悄地去問Joe。
    原來"speaking of the devil"是一條成語,相當於中文的"說曹操,曹操到"。也就是剛說Wayne 不在,結果他就來了。我不禁驚詫於語言的共通性,因為曹操不是也有"奸雄"的稱號嗎?中英文在這一成語上有著這樣驚人的異曲同工之處。
   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appears. 說到曹操,曹操就到
與這句相參照:To mention the wolf's name is to see the same.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7
[B]Stolen from ... dealer [/B]

高速公路上人車賓士,朋友突然指著前方一部小轎車,說:"哇!這人好囂張,賊車還敢掛上招牌!"
    我順著他的目光看過去,不禁啞然失笑,我說:"先生呀!人家車牌上寫著'stolen from … Dealer',是指他這部從… Dealer那兒買來的車,價格低廉,便宜得像偷來得一樣。"
    這是一種美式幽默廣告手法,吸引顧客去… Dealer那兒買車,不是賊車啦。  

    (摘自《世界日報》)





[B]Sweet tooth [/B]

我最害怕看牙醫,但是因為有一顆蛀牙讓我實在疼痛難忍,所以只好鼓足勇氣,到牙醫診所挂號。當醫生為我檢查的時候,他問我:「Do you have a sweet tooth?」我很無辜的回答:「I had a doughnut this morning before coming here. I brushed my teeth. There is no sweet tooth.」他聽了后搖搖頭,便開始替我補牙。
      很敏感的我,知道可能答非所問,鬧了笑話,但是卻百思不解。我懂 Sweet 及 Tooth 這兩個單字,但把這兩個字放在一起合用,我就不知道意思了。回家查了字典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sweet tooth的意思是「愛吃甜食」。

      (摘自《世界日報》姜若美)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7
[B]The Hong Kong dog [/B]

一次在一堂電腦課上,鈴響後,系裡的女秘書突然跑到教室來宣布:「Dr. Walker has a touch of the Hong Kong dog and will be here a little bit late.」
      聽完宣布后,我一臉正經的向坐在隔壁的美國朋友抱怨說:「Dr. Walker 怎麼可以撫弄他的愛犬以至於來不及上課呢?」
      老美聽完后居然大笑著說:「真是太好笑了!The Hong Kong dog 並非指一種狗,而是指某人吃壞了肚子、拉肚子的意思。」這一解釋讓我尷尬得無地自容。  
      (摘自《世界日報》)

"Hong Kong dog" 原本是 "Traveller's diarrhoea" (因不服水土引起)的拉肚子,但也有用作指一般因吃了不潔東西而引起的癥候.叫做"hong kong dog" 明顯是西方國家對亞洲地區的衛生程況的固有印象.(而香港是以前較多人認識的地名)
說這詞兒有趣還可以,但算不上是有用,因為連native speakers 也不是每個都聽過.
"Traveller's diarrhoea"還有無數其他別名,都離不開和殖民地或發展中國家的地名:
"Aden Gut, Basra Belly, Aztec two step, Hong Kong dog, Montezuma's Revenge, Delhi belly. . . there is an almost endless list of names used to describe the condition referred to as travellers' diarrhoea."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8
[B]Throw the book at Somebody
[/B]

  和先生從car wash(洗車場)里開出來,車上的水珠還依稀可見,這讓先生想起一件事:曾經有一個美國人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開車,時速達100多英里。警察當然把他截下來。在法庭上,他辯解之所以開快車,是因為想讓風儘快把剛剛洗過的車吹乾。我聽了好笑,更好奇結果如何。
      先生答曰:結果是"They threw the book at him"。我不禁詫異,想像著他被"砸書"的樣子。原來並非如此,"Throw the book at somebody"是指給某人最大極限的懲罰:charge someone to the full range of law。如果法律是一本書,那麼這本書中所有被違犯了的條例,他都將為之遭受最嚴重的懲罰。  


      (摘自《世界日報》)




[B]Tighten your belt
[/B]

剛剛才發薪水,有人提議這個周末大家一起上館子打打牙祭。我因為想要減肥,好穿新近買的一條短裙,推辭說: "No, I don't think I can make it. I want to tighten my belt."
      後來,Mary悄悄地問我:「如果你最近手頭不方便的話, 我能幫你什麼忙嗎?」
      不會啊,不是早晨才發了薪水嗎?我被她問得一頭霧水,解釋半天才弄明白。原來, "tighten my belt" 是指經濟拮据,必須節衣縮食度日。例如: "The harvest was bad last year, we all had to tighten our belts."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09
[B]Whipping boy
[/B]

大家可能對 「scapegoat」的意思非常熟悉,但是對 「whipping boy 」可能並不熟悉,實際上二者的意思非常接近。   
Whipping boy 的比喻義就是「充當替罪羊的人或物,代人受過」。這個短語在實際中用途頗多。如:"[There is no] one 'right' way to teach reading....To support phonics instruction and make the advocates of 'whole language' the whipping boy does a disservice to our schools and teachers" (摘自1997年《時代周刊》);  
又如:"Building 31 also is not immune from the siege mentality that generally can mark Microsoft. 'We're very much a whipping boy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摘自1999年《華盛頓郵報》).  
不過追溯這個短語的起源,我們可以發現它的比喻義和最初的本意有著很打的聯繫。它最初的意思是一些代年輕的王子(王子做錯了什麼事的話,他是夥伴要挨打)或貴族受過的男孩。這聽起來與中國封建社會的王孫公子的伴讀書童非常相似。
不過,並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當whipping boy的,只有那些本來社會地位就不低、受過教育的、並且是貴族成員的親密夥伴的人才有資格做whipping boy 。  
17世紀,whipping boy 的用法只限於它的本意,在接下來的時間裡,除非在歷史文獻里,這個意思已經沒有人在用了。而其作為「充當替罪羊的人或物,代人受過」比喻義的用法在19世紀開始被廣泛使用。


轉自中國翻譯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0
[B]With bells on [/B]

周末準備開個Party,給朋友們發了請柬,收到的回信大都寫著:"I would be there with bells on." 這一句話弄的我不知道他們是來還是不來,是不是都要送我一個鈴鐺(bell)。
With bells on 最普通的用法是用於非正式場合,意思是渴望做某事,準備玩個痛快(early; ready to enjoy oneself)。
如果請柬的回信上寫著I'll be there with bells on,那麼回信的人不僅僅是期盼著某一場合(通常是聚會)的到來,同時還要為活動助興,貢獻自己的節目,讓大家感到盡興。
With bells on的用法是非常有局限性的。多數情況下它的用法已經固定化、格式化,可以說已經成為社會禮儀用法的一部分,並被廣泛應用於回復喜慶活動的邀請。使用這個短語意在向主人保證被應邀人屆時肯定會到場並確信活動會搞得氣氛熱烈。而且with bells on 前面也一定會加上一句"I will be there"或者"I would be there"。  
如果你是被邀請去看電影,那麼千萬別用being there with bells on做回復語;如果你收到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你也千萬別回復他們"I will be there in September with bells on", 否則,一切都要被你給攪渾了。  
當然了,這個句子並不是永遠都是由七個單片語成。F. Scott Fitzgerald在他的作品Beautiful & Damned(1922)里使用這個句子時,就把短語最後面的介詞給拿掉了。他在這樣寫到:"All-ll-ll righty. I'll be there with bells"。  
人們大多認為這個短語的起源和喜慶活動中使用鈴鐺有關係(手指、腳指上掛滿鈴鐺最能營造節日氣氛)。也有人認為這和活躍氣氛的小丑帽子上一個個像小鈴鐺一樣的裝飾品很有關係。



轉自中國翻譯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1
[B]Sleep tight
[/B]

當我把三歲的女兒抱到床上,對她說:"Sleep tight"的時候,她卻反問我:"媽媽,'Sleep tight'是什麼意思?是不是我的被子得蓋得嚴嚴(tight)的?"
其實不然,sleep tight是指睡的好,睡的香。  
一位威斯徹斯特縣(Westchester County)的導遊曾介紹這個短語的來源,他說"Sleep tight"是指過去人們床板上的鬃繩,稻草的墊子就鋪在縱橫交錯的鬃繩上,鬃繩起到彈簧的作用。這些鬃繩要定期的進行繃緊,睡著才舒服,否則鬃繩則變的鬆鬆垮垮,很不舒服。
很多網站也都引用了這種說法。也有的說法說Sleep tight 的來歷和海軍有直接關係。因為海軍用的吊床只有把繩子勒緊時才會睡得舒服。  
按照牛津字典的解釋,副詞tightly在17世紀晚期的意思是soundly, properly或well。莎士比亞《溫莎的風流娘兒們》(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有這樣的句子"Hold Sirha, beare you these letters tightly." 18世紀晚期tight有soundly(熟睡的), roundly(完全的)的意思。1898瑪麗-阿奈特-馮-阿尼姆在她的《伊莉莎白和她的德國花園》(Elizabeth and Her German Garden)里寫"She had been so tight asleep."  
有一段民間兒童詩歌,其中tight的意思就是soundly。詩歌創作的具體時間無從考證,不過詩歌最後兩行明顯透露著維多利亞時代的文風。  
Good night, sleep tight,  
Wake up bright  
In the morning light  
To do what's right  
With all your might.  
大多數美國兒童可能對下面這段形成於19世紀的兒歌更為熟悉:"Good night, sleep tight. Don't let the bed bugs bite."  







這是BABY常對我的BABY說的話.... :"Good night, sleep tight."[:447:]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2
[B]Shoestring
[/B]

Shoestring(鞋帶),如果有人對你說: "I started my business on a shoestring",你可別認為他是賣鞋帶起家的。
"To do business or to operate on a shoestring" 是說"用極少的本錢開始做生意",所以上面那句話的意思是"我開始創業時只有極少的資金。"
如果用"on a shoestring"來形容一個人的經濟狀況,那這個人的日子肯定過得"上頓不接下頓"(living hand to mouth) ,也就是說這個人離破產不遠了。  
Shoestring(鞋帶)為什麼會有這些意思,是因為鞋帶都很細而且不結實?  
我們現在很難確定shoestring成為"錢少得可憐"的代名詞到底起源於何處。Christine  Ammer 在《美國習語詞典》(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Idioms)提出了這樣一種有趣的設想:在英國,被關進監獄的負債人,把兩根鞋帶接起來栓到一隻鞋子上,把這隻鞋子從窗口塞出去,懸挂在監獄的外牆上,希望籍此得到窗外偶爾路過的行人施捨的錢財。這種說法聽起來很有創意,實際上不過是一則毫無根據的想象而已。
認為鞋帶本身細而不堅實的特徵是使shoestring讓人聯想到"小額資金"的說法也許還比較有說服力。鞋帶的細長(slender shoestring)正好和資金的微薄(slender resources)在英語中是一個詞。說了半天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為什麼要選擇"鞋帶"作為"貧困"的象徵?  
雖說找不到完全確定的答案,不過我們可以從19世紀後期美國人的著作當中尋得一些蛛絲馬跡。我們知道,一副鞋帶萬一有一條壞了的話,另外一條可以保留下來捆綁點小東西什麼的。作家們發現用"鞋帶"來表達確確實實存在、作用和價值又非常有限的事物是再合適不過了。1859年7月份的《亞特蘭大月刊》上有這樣一句引語:
"If, now, I had in my possession even an old shoestring that had ever been his, I would beg you to return it to him, and find out for me where I can go never to see him"  
又如:"Those who have all their lives been in the habit of depending upon sight for everything, from the study of philosophy and the Scriptures to the tying of a shoestring, cannot seem to understand that hearing and touch may with practice be made to serve nearly all purposes about as well, and some very much better" (摘自The Century收錄的一篇寫於1887年關於盲人教育的文章)。  
撇開shoestring起源的種種說法不說,自19世紀90年代早期,shoestring一出現就使人聯想到"資金的匱乏",尤其是指那些在非常小的賭金上下賭注的賭徒,他們被稱為shoestring gamblers。《牛津英語詞典》在1904年對這種用法專門做了一個詞條,並收錄了下面的例句:" He...speculated 'on a shoe-string'--an exceedingly slim margin"。從此以後,這個詞條一直很有生命力。現在,on a shoestring 和shoestring應用的語言環境非常的寬鬆,如:"globetrotting(環球旅行)on a shoestring" ,廣告中出現的"Adventures on a Shoestring" 。在這些用法當中,shoestring的意思顯然沒有"赤貧、貧困"的意思,這裡所說的shoestring是指量力而行的省錢的安排。



轉自中國翻譯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2
[B]After one's own heart [/B]


在英語中,以heart組成的短語數量很大,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得也極為廣泛。例如人人熟知的lose heart。
這些短語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意義上產生了一些變化。有些變化已經同其字面意義相去較遠了。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里,人們一直認為心臟是人們用來思考事物的器官,所以經常用「心」一片語成一些與表示人的思想情緒有關的詞語。
after one's own heart這條短語表示的英文含義是:well liked because of agreeing with your
own feelings, interests and ideas,漢語中的「情義相投」之類的說法便是該短語的對應詞語。但在翻譯時,還應根據具體的上下文選擇恰當的用語。該短語是一條形容詞短語,通常放在名詞後面作後置定語。
We both like football; he is a man after my own heart.
我們兩人都喜歡足球,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Susan worked with Smith in the same office. She admired him as the man after her own heart.
蘇珊過去同史密斯在同一辦公室工作。她把史密斯看作知己。
Tom is working as a postman. That outdoor job is the one after his own heart.
湯姆的工作是郵遞員。這份戶外工作正中他的下懷。
在以上三個例句中,這一短語表示的意義相同。但該短語還可表示下面的含義:
I am reading a book after my own heart. I can't put it down.
我正在讀一本我喜歡的書。我簡直放不下這本書啦。

轉自中國翻譯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3
[B]At the drop of a hat
[/B]

He was quarrelsome and ready to fight at the drop of a hat.
讀過上面這句話之後,你如果理解為「他這人爰好吵架,帽子掉到地上就會同人爭吵。」那可就同句子的實際意義相去甚遠,甚至可說是南轅北轍了。
中世紀,在歐洲社會中,流行著決鬥的風氣。一些騎士或武士們為了自己的心上人,往往採取決鬥的方式。如俄國的大詩人普希金就死於決鬥之中。這些人們在決鬥之前,往往把帽子狠狠地往地下一摔,這就意味著決鬥馬上就開始了。這一習俗不僅在決鬥中,在其它場合也意味著壞事立即就要發生了。
時過境遷,決鬥這一現象已成為歷史的過去。然而at the drop of a hat這一短語卻流傳下來,而且保留了「立即,馬上」這一意義。其英語的意義是:without waiting, immediately。
  If you need a babysitter quickly, call Mary, because she can come at the drop of a hat.  
如果你急需保姆,給瑪莉打電話吧,因為她召之即來。
Don't mention basketball to Tom. He would go and play at the drop of a hat.
別對湯姆提起籃球,他只要聽到這兩個字,馬上就會直奔籃球場。
The soldiers are ready to go to the battlefield at the drop of a hat.
這句話表示的含義同以上兩句的意義不同,請注意譯法:
這些士兵隨時準備奔赴戰場。
At the drop of a hat, he would tell the story of the road he wanted to build.  
他抓緊一切機會向他遇到的人宣布他的修路計劃。  


轉自中國翻譯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3
[B]Indian Summer [/B]

"秋老虎"、"小陽春",都是中文裡特殊的表達方式,那麼如何用英文來表達"深秋季節的一段暖和天氣"呢?其實英文中有個與之相對應的短語,"India Summer"。  
"Indian Summer"指秋天的一段暖和、乾燥的天氣,往往出現在9月下旬、10月和11月,有時候也會出現在8月或12月,愛倫-坡曾把它稱作 "strange interregnum occurring in autumn" 。  
"Indian Summer"中的"Indian"絕對不是指印度,而是指美洲的土著民族印第安人,因為這樣的天氣出現在美國東海岸中部各州,北到新英格蘭,西至大平原。這種天氣往往伴隨著災難性的大霧。
"Indian Summer"首次出現在1778年一位法國籍美國人的書中,他在描寫殖民地的農場中寫道, "Then a severe frost succeeds which prepares [the earth] to receive the voluminous coat of snow which is soon follow; though it is often preceded by a short interval of  smoke and mildness, called the Indian Summer."  
那麼他為什麼會在文章中提到 "smoke"一詞呢?一種說法認為印第安人為了在冬天來臨之前用火燒的方法把躲藏起來的獵物驅逐出洞,或者是用火將耕地上的雜草燒盡以便第二年春耕,所以才有了"smoke"一詞。愛倫·坡在他的A Tale of Ragged Mountains,也提到"smoke"一詞("the thick and peculiar mist, or smoke, which distinguishes the Indian Summer"), 增加了這一說法的可信度。  
菲利普·多德里奇在他的Note on the Indian War in West Virginia (1842) 對"smoke"一詞提供了另一種說法。他寫道,"煙霧籠罩的日子開始了,它將要持續一段時間。這樣的天氣被稱為Indian Summer,因為這段小陽春的天氣為印第安人去騷擾移民地區的人們提供了機會。"("The smokey time commenced and lasted for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days. This was the Indian summer, because it afforded the Indians another opportunity of visiting the settlements with their destructive warfare.")因為印第安人在天涼以後就不再向移民地區發起突襲,除了有這樣一段暖和的天氣。那麼"smoke"就是印第安人焚燒村莊和房屋的結果。
這些說法到底哪個正確,還是得由您自己作出選擇,因為這些都是民間的說法。  
在英國,人們也開始用"Indian Summer"來代替 "St. Luke's little summer", "St. Martin's summer", "All Hallows summer"表示"秋老虎"、"小陽春"這個意思。 如 "An Indian summer in the West Country brought peak holiday traffic jams in Devon yesterday" (Sunday Times, September 16, 1962).  


轉自中國翻譯網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4
[B]Put somebody to sleep
[/B]

我去洗衣服的時候,通常會路過隔壁德國老太太的門口,她開門出來打招呼。她由於單身一個人,非常孤獨,看見我女兒會"Honey(寶貝)長,Honey短的"。一個周日的晚上,她見到我, 便問:"Where is your little girl? I did not see her today." 我答說:"Oh, I just put her to sleep."她聽罷,突然驚叫起來,"Ashley(我的名字),What did you say?"
    不等她說完,我立即意識到我說了一句天大的錯話。我馬上補充說:"I am sorry. I mean that I just put her to bed."(我的意思是我剛哄她入睡了)。

    英語中"put somebody to sleep"是指終止某人生命,是一種委婉的表達,也可以用作"(為動手術而用麻醉劑)使人失去知覺"的意思。常聽老美說:"Oh, I had to put my dog to sleep. He suffered too much from his sickness"(我只好讓我的狗安息,它飽受病痛的折磨!)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5
[B]Put the cart before a horse[/B]

一天,我到鄰居老外家串門,見到他們全家正在聽一個正在上初中的孩子講故事。這個孩子說老師出了一道題:世界上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班裡同學對這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辯論,兩種觀點相持不下。孩子的爸爸問他:「那麼你認為答案應該是什麼呢?」孩子回答說:「先有蛋。」可是爸爸不同意。於是爺倆爭了起來。孩子的爸爸好像有些著急,說了一句:「You put the cart before a horse.」
      我聽了很納悶,明明在討論雞與蛋的問題,怎麼會扯到車與馬上去呢?於是我不禁偷偷問這個孩子說:「你爸爸說的是什麼意思?」孩子解釋說,他爸爸的意思是說他把事情搞顛倒了。我恍然大悟,仔細想想,馬拉車,車應該在馬後邊,而不能把它放在馬之前嘛。如果這句話翻譯成一個中國成語應該就是「顛倒是非」或「本末倒置」吧。


    (摘自《世界日報》)




[B]Rain on my parade[/B]

  午餐時間,我們大家正興高采烈計劃周末一塊兒出去玩。有人問起要不要邀請隔壁部門的某某小姐,曾經和她同一個單位的 Sally馬上高聲反對: 「No, I won't invite her. She always likes to rain on my parade.」
    在大家還來不及開口之時,剛從樓下買便當上來的 Jill沒頭沒腦地接著說: 「外面沒有在下雨,也沒有遊行呀!」 Sally 拍了一下 Jill, 才向她解釋: 「我是說,以前每次提議出去玩,她都會找出一大堆理由來阻撓我們成行,非常掃興!還是不要約她,省得自討沒趣。」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6
[B]Rocking the cradle[/B]

同事一伙人開車去吃午飯,男士們開一輛車,女士們坐另一輛車跟在後面。後面車裡的女人自然議論到前車上的男人們,說他們喜歡打球,喜歡吃 Pizza,凱瑟琳說了一句「One of them is rocking the cradle.」車上的人聽后大笑起來。我沒有理解她的意思,於是問她們說:「could you explain for me?」這下她們更樂了,不過還是向我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
    原來「rocking the cradle」的本意是指搖動搖籃,引伸為指兩個年齡相差很大的人在一起,這就和俚語中的另一個詞語「May-December」很接近。也就是說她們認為,前面車裡的一位男士和他的女伴,在年齡上相差很懸殊。

    (摘自《世界日報》)



[B]Root beer[/B]

退休的劉教授同幾位友人去 Town Hall Buffet 用餐,這是一家自助餐館。席間,他興高采烈地端來一杯飲料,說:"這裡還有啤酒呢!"說罷一飲而盡。"咦,怎麼是甜的,一點啤酒的味道也沒有?"
    別人聽了以後,無不捧腹大笑。劉公見狀頗為納悶,不知就裡。後有一人問道:"你剛才倒的不是 root beer嗎?" 他才醒悟過來。
    draught beer 是生啤,black beer 是黑啤,light beer 是淡啤,而 root beer 則與啤酒無關,是一種由植物根部釀造的可樂一類的飲料。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7
[B]Run your stockings
[/B]

早上才剛進辦公室,隔壁桌的Toni就悄悄地對我說:「You ran your stockings.」穿著絲襪跑步?沒有呀!於是我回答她說:「No! I did not run with my stockings.」 Toni愣了一會兒,才大笑著解釋,她是指我的絲襪破了,並不是說我去跑步。

    (摘自《世界日報》)



[B] Say uncle!
[/B]

  朋友T有一次講他叔父兒時在上海讀書時的故事,他說他叔父那時身健力壯,喜歡打架,在同學中號稱「大亨」。凡是看不順眼的同學,叔父一定要和他較量,把人家壓倒在地上,命令人家「叫聲爺叔!」。被壓倒的同學叫過一聲「爺叔」后,叔父就會放他起身,握手成為朋友。T說上海黑幫中的「大哥」,有「爺叔」之稱,而「叫聲爺叔」則是表示投降之意。
    這個「叫聲爺叔!」正是英語中的:Say uncle!相當於:Surrender!英語中之 Say uncle,以其叫喊之程度不同而作 Cry uncle,Yell uncle 以及Scream uncle-——叫喊,大喊和尖聲叫喊。Say uncle在上個世紀初在美國開始流行, T說不知是否由滬語轉成。語言學家芬克(Charles Earle Funk)認為可能源於拉丁語。他說羅馬時代兒童遇到困難時喊叫:Patrue mi Patruissime。(Uncle, my best of uncles.)可能是 Say uncle 的來源。
    1992年柯林頓競選總統時的助手卡維爾(James Carville)談到當時的老布希總統時說:He didn't yell uncle; he screamed it,就是說布希宣布「投降」也。形勢不利,還是叫聲爺叔的好。

    (摘自《聯合早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8
[B]She is under the weather
[/B]

這天同事 Leslie沒來上班, 另一個同事告訴我: 「She is under the weather.」 我一時沒能聽懂,同事又重複了一遍,外加, 「She is not feeling well.」 我不假思索地說: 「噢,她有關節炎?」
    同事看看我,說「我不太清楚。」這下我可糊塗了,明明是他告訴我的,怎麼又說不清楚呢?待我晚上打電話給Leslie表示問候,提到白天的疑惑時,Leslie這才向我解釋說, She is under the weather 是說她身體欠佳,可是和天氣無關。

    (摘自《世界日報》)



[B]She』s a has been?[/B]

一次,我和朋友喬治等人一起看電視,節目中一位風韻猶存的好萊塢女演員正在接受採訪。喬治問我知不知道這個女演員,我回答說不知道。於是,喬治嘴裡嘟囔了一句,聽上去好像是: 「She's a husband.」
    我聽了覺得很奇怪,就試探著問: 「難道她是個女同性戀?」 喬治看了我一眼,說: 「為什麼這麼問?」 我說: 「剛才你不是說she』s a husband?」 喬治哈哈大笑,把他的話重複了一遍 「She is a has been.」 然後向我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位女演員已經過氣了,不紅了,所以也就是 「已經成為過去式了」, 可是跟 「老公」 一點關係都沒有。

    (摘自《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19
[B]Shoot from the hip
[/B]

剛剛跳槽來到一個新的公司,對什麼都不熟悉。午飯時,熱情的Isabella向我介紹辦公室里其他幾個同事的情況。當她說到老闆Robert時,她說他是個什麼都 "Shoot from the hip"的人。
    聽后我著實一驚,不明就理,難道他還隨身攜帶武器不成?
    後來才搞明白,這是形容一個人做事乾脆利落,連想也不想,說干就干,原來如此! (金山裡卻是「魯莽做事」的意思)

(摘自《世界日報》)

luodean:
get the lead out  迅速的作某事,不拖拖拉拉。
解說,這是典型的美國習語,也可以說成get the lead out of one's pants,
lead在這裡是指鉛,發音為/led/,把屁股上的鉛拿掉,做事就不拖拉了。



[B] Lobster[/B]

愛吃龍蝦的朋友隨旅行團游澳洲,在悉尼餐館中天天大快朵頤,大讚價廉物美。他說據久居悉尼的朋友說,從悉尼起,沿岸城鎮多的是海鮮餐館,而 seafood 中最「抵食」者莫過於龍蝦。
    朋友K說澳洲英語的特徵在發音方面,但是有時用字會因地區不同而異。換言之,在昆士蘭用的詞,有的和在西澳洲方言中所用者不一樣。西澳洲用詞,又可能和新南威爾斯(NSW)區域所用者不同。在昆士蘭和新南威爾斯,龍蝦叫做lobster;而遊客們在餐館中聽到的可能是 rock lobster,是龍蝦正式名稱。到其他地區,例如維多利亞、南澳或者西澳,通常稱龍蝦為 crayfish (螯蝦)。如果到新南威爾斯去,又不可用 crayfish 稱 lobster,因為那裡稱 crayfish 者,指真正的螯蝦。這種螯蝦,在澳洲一般叫作 yabby,則是維多利亞區土人用語。
    螯蝦天相笨拙,英語中 lobster 用以比喻容易受騙、動作笨拙之輩(duffer-clumsy fellow, with peculiar apperance and gait)。美國口語中稱報館值夜班為 on lobster shift,也許值夜班要睜開大眼——兩眼突出,lobstereyed 也。

    (摘自《聯合早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20
[B]Lots for sale
[/B]

初中時學到的英文lots of是「許多」的意思,所以初看到路旁插了個 Lots For Sale的牌子時,我直覺就是有很多東西要賣,於是興沖沖地跟著指示開去,以為可以撿到一些便宜貨,不想開到后一看卻只是荒地一片。後來才知道,原來 Lots for sale 的Lots指的是空地的意思,和「許多」是八竿子搭不上關係的。

    (摘自《世界日報》)



[B]Need of
[/B]

朋友Y的住所不大,多年前置業,六百多英尺面積。當時他自稱蝸居,但實際上也算相當寬敞了。Y說日前聽朋友M文縐縐地提到:The toilet has the need of repairing,自然地想到「蝸居」的浴廁也該修理了。他說:My toilet is also in need of repairing。朋友S說 to have the need of... 和 to be in need of... 意思一樣,都是「需要……」或者「有……之必要」,前者是較舊的說法,顯得文雅而有婉曲之感。後者比較「現代化」,現在普遍通用。to have... 和 to be... 在許多表現方式中用以表現相同意思,但以to be... 較為通用。
   
(摘自《聯合早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21
[B]On the street?
[/B]

  最近,公司在做一個項目,眼看就要到期了,可是大家還沒有把握是否可以如期完成。於是我們這個小組的組長對我們說:「Everybody! Be serious! Otherwise, we are all on the street!」
    我一時沒能聽懂,心想寫不出來,為什麼要全部都到街上去呢?後來另一位同事向我解釋說:「組長的意思是指,如果計劃書寫不出來,我們可能都要被炒魷魚 (開除) !」

    (摘自《世界日報》)




[B] Party pooper[/B]

除夕到了,有人提議守夜的時候一起去 Pasadena 排隊佔位子,觀賞元旦早晨的玫瑰花車遊行。正當大家興緻勃勃的在討論各項細節時,Jill 卻一直在唱反調,想要阻止我們的計劃。
    於是,Belle 就勸她說:「Come on, take it easy. Don't be a 『party pooper』 !」 沒想到 Jill 會錯了意,馬上跳起來大聲抗議:「沒有!我才沒有放『臭氣』呢!」
    我們一群人都被她逗得笑翻了天,Belle 趕緊向 Jill 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不是說你『poop』放臭氣,我是叫你不要掃大家的興!」
    原來"party pooper"是指社交聚會上令人掃興的人或者煞風景的人。
    (摘自《世界日報》)
掃興 ---- be a party pooper
            be a wet blanket
            cut/put/throw a damper on sth.
            rain on parade
            discourage sb. from having fun
            spoil one's fun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22
[B]Play it by ear[/B]

學期末教授要求我們作一個小組報告,我和幾名小組成員拿不準教授會出什麼樣的刁難問題而發愁,最後同學們說: "Why don't we play it by ear?" (我們為什麼不[動]耳朵呢?) 我覺得莫名其妙,反問大家:"我只聽說過動腦筋才能想出辦法,動耳朵能管用嗎?"
    大家聽完我的話,笑得前仰後合,等他們好不容易喘過氣來,才告訴我 "play something by ear"的意思是"到時見機行事"。
   
(摘自《世界日報》)






[B]Promise[/B]

Promise作名詞的時候,表示有希望、有前途。朋友說不久前聽一個朋友七歲的女兒彈琴,頗有天才。那位鋼琴老師說:She has high promise of a pianist(大有希望成為鋼琴家。)此外稱一個人大有前途,除high promise外,常見的還有bright, brilliant或者great等詞形容。比如朋友的男孩子能說善辯,朋友說他:He has a great future to be a statesman.
    除了上面的用法之外,promise還有下面這樣的用法:The sky gives promise of fine weather tomorrow(連日陰雨,忽見天空雲隨風散,可知明日將會轉晴。);The report gives promise of a better tomorrow(經濟低迷,前者未可樂觀,但是有報告指出「明天」會轉好。)
    Promise作動詞用,有「希望」和「約束」兩個意思。例如The sky gives promise of fine weather tomorrow可以更簡單地說成:The sky promises a fine weather tomorrow。

    《聯合早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23
[B] You are in for a treat! [/B]

這天,同事們正在討論為我和 Rhonda 開生日 party的事情,為了尊重壽星,大家讓Rhonda 和我選擇一家中意的餐廳。Rhonda建議去鎮上一家叫做BBQ 的美國餐廳。我從來沒有去過那裡,於是就問她那裡有什麼特色。Rhonda便開始滔滔不絕的介紹他們的招牌菜,聽得我十指大動,直咽口水,Rhonda便笑著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
我愣了一下,以為Rhonda要請我去那裡吃飯,心裡十分不好意思,試探著問過她之後,Rhonda 笑著解釋說: "You are in for a treat means you'll like it !"  

(摘自《世界日報》)



[B]Horse around?[/B]

有一天我帶著孩子去公園散步,看見一群美國孩子在那裡玩,只見其中一位家長走過來,問我們說:「Do you want to horse around?」我心想:「這附近也沒見到馬,他怎麼會問我們這個呢?」我當時就隨便跟他點頭回應了一下,我想必定有其他的意思!
    等我回公司上班時,問了美國同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對方是問我們要不要跟他們一起玩?Horse around就是 play around 的意思!

    《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23
[B]I'm in the dark[/B]

那天是先生的同事 John 的訂婚宴,我們應邀赴宴。見到John和他的未婚妻,我們由衷祝福。先生還和 John 聊了一會,說著這兩天的新鮮事,只聽 John 說: 「I am in the dark.」。
    我納悶了,這是他的大喜日子,可他的心裡怎麼這樣灰暗。
    回程路上,向先生說起對 John 的看法,這才歪打正著,又學一招。in the dark,不是指消級、心裡灰暗。John 當時那麼說,表示他對先生所說的事一無所知。
    所以確切地說,那天 in the dark 的是我。

    《世界日報》




[B]In apple pie shape[/B]

好長一陣子沒有見到同事 Peg了。一天我問安妮 Peg 到哪去了,她說因為店裡的老闆給她調了一個部門,她不太高興,所以辭了職換到別家商店工作了。
    我說Peg一向工作認真,盡心儘力,從不馬虎。安妮也說:「的確如此!經她整理過的服裝 Everything is in apple pie shape.」 我沒有聽懂這句話的意思,這裡是服裝店又不是食品店,哪來的 apple pie呢?
    於是我請教了幾個老美,終於弄清了這句話的含意。原來它的意思是指做事有條不紊、規則而有秩序,外形看上去又很漂亮,就像是apple pie一樣。

    《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24
[B]Kill someone with kindness
[/B]

Kindness有時確實可以置人於死地的,但不必過於擔憂,kill someone with kindness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其真正含義在漢語中大致可以表達為熱情得讓人受不了,而沒有你想像的那樣危情四起。
    打個比方,你到百貨大樓去購物,本來只是想買一件襯衣,可熱情有加的服務員不僅為你拿來了各式各樣的襯衣讓你比試,還拿出了她們認為和這件襯衫搭配地最完美的領帶、外套、褲子、鞋子,笑容可掬地極力向你推薦,而且稱讚你眼光獨特,品味極高,挑到了最好的貨色。對此情景,你能拒絕嗎?你好意思拒絕嗎?那就全買下來吧。結果回家之後一個勁地後悔,我買這些個有用沒用的東西都是幹啥來著?唉,都是被服務員那冬天裡的一把火似的熱情燒的,從心底你會說they killed me with kindness。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25
[B]Knock back[/B]

  我在寵物店買了一隻小貓咪。貓咪毛茸茸的,十分可愛,所以我總忍不住要帶它出去炫耀一番。
      一次好友安琪拉看到我的愛貓,一邊逗弄它,一邊問我說:「This cutie must have knocked you back a lot!」我聽了以後,以為安琪拉是說貓咪很淘氣,會抓我的背,就回答說:「Not at all. This is a tender kitten.」
      誰知安琪拉聽了大笑,說道:「This cutie must have cost you a lot!」
      安琪拉的話讓我一頭霧水,回家查過字典,才發現原來「knock back」這個片語是「花費」的意思。所以安琪拉原本是問我,買貓咪一定花了我不少錢,而不是說我的貓咪很調皮。

    《世界日報》



[B]Knock out
[/B]

  一次我向同事 John 借一支筆,當時他正忙著打字,頭也不回的對我說: 「Knock yourself out」.
      我聞聽心裡十分不悅,心想John也真是的,怎麼會如此無理,我不過就是向你借一支筆,不借也就算了,還說什麼要打我出去。於是我說: 「對不起,我沒聽清楚,你說什麼?」大概他聽出我口氣不對,回頭看見我沒好氣的樣子,忙解釋道: 「老兄,別急,我的意思是說 go ahead ,go for it,或者 do as much as you want (like),or you don't have to ask my permission」.原來並不是我所理解的把人擊倒,打出場外的意思呀。

    《世界日報》
作者: baby    時間: 2006-7-22 23:25
[B]All thumbs[/B]

鄰居Smith老夫婦身體很健康,精力也充沛,但奇怪的是前、後園的工作老先生從不插手,只由老太太一手包辦。一天恰巧我和老太太同在後園籬笆各自收拾庭園,我正想將難於出口的疑團提出,老太太卻主動說:"My husband is all thumbs when he comes to gardening."  
哈哈哈!我差點忍不住大笑起來,All thumbs是形容做事笨手笨腳, 說自己丈夫有十隻大拇指,真是又形象又幽默。我趕緊回家大笑一場。

(摘自《世界日報》)





[B]Bookkeeper[/B]

到了美國幾個天後就很想找一份工作以增加一點家庭收入,報紙上有很多廣告要找 Bookkeeper,我想這事很簡單 ── 圖書保管員。於是拿起話筒就給對方打電話,說我對這個工作感興趣,我以前在國內作過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有經驗,對方問我具體做些什麼,我說整理書,按照圖書分類法編排 …… 還沒等我說完,他就說: "小姐,我們找的是 Bookkeeper,不是 Librarian (圖書管理員)。"
當時我也不理解這二個字有什麼不同,晚上先生回來后一問才知道 Bookkeeper 是會計工作,這裡 "book" 是指 "帳簿,帳冊", "bookkeeper" 就是 "簿記員, 管帳人, 會計"的意思,和 "librarian" (圖書管理員)完全是兩碼事。

(摘自《世界日報》)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