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等級社會從延安開始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10-2 12:3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Hanxin 於 2011-10-2 12:30 編輯

騰訊
共和國辭典:重點學校政策之變遷 2011-09-28 第 49 期

重點學校政策重點學校,國人再熟悉不過了。家長們送禮跑關係、一擲千金,方法用盡只為擠進名校。當然,我們無法苛責家長們的爭先恐後,因為幾乎沒有誰甘於讓子女輸在起跑線上。但這並不意味著,重點學校的存在是合理的。
我國的重點學校與其他國家在自由競爭之下自然形成的名校不同,許多是在計劃經濟時代里,為了國家發展經濟或者特定階層的利益,通過行政權力人為地集中教育資源形成的「貴族學校」。本期專題擬全程梳理權力集中資源建立「重點學校」的歷史過程。

前30年:教育公平被國家經濟發展目標所壓倒


周恩來在二屆人大
50年代初,周恩來:集中力量辦重點學校,培養更高質量專門人才

50年代初,中國開始全面移植蘇聯的發展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重工業,急需高等教育人才。當時教育資源有限,要更快為工業培養人才,面臨著選擇:是即先普及教育,為更多民眾提供教育機會;還是犧牲部分民眾的教育機會,先集中資源提高部分學校的質量,快速向高校輸送合格生源?那時領導層選擇了後者。

1959年,總理周恩來在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說:「在各級全日制的學校中,應該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個經常的基本任務,而且首先集中較大力量辦好一批重點學校,以便為國家培養更高質量的專門人才,迅速促進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提高。抓住重點,帶動一般,是符合教育事業發展規律的。 」
  

1962年,教育部下發通知建立重點中小學

1962年教育部頒發《關於有重點地辦好一批全日制中、小學校的通知》,明文規定,要求各地選定一批重點中小學,這些學校的數量、規模與高一級學校的招生保持適當比例,高中應全部包括在這類學校內,與高一級學校形成「小寶塔」,並集中精力先辦好一批「拔尖」學校。


重點學校的前身:只向領導開放的幹部子女小學

這種集中資源建學校的思路,早在1952年「幹部子弟學校」的建立中有所展現。幹部子女學校也是先集中經費,建立設備精良的學校,但又與「重點學校」有區別,它只向達到一定級別的領導子女開放,可謂讓領導子女先跑。這只是建國初期幹部階層擁有特殊利益的冰山一角,彼時的中國,並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是一個官民平等的社會。

關於幹部子弟學校,1952年,政務院頒布的《幹部子女小學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機關及團體得根據需要,設立幹部子女小學」,「幹部子女小學的設置、人事配備、經費,由設立機關或團體負責解決」,如限於人力物力不能招收全部機關子女時,「得依幹部的職務、工作年限、待遇等條件優先錄取一部分;對烈士遺孤,應給予特別照顧」。

據1952年底華北、華東、東北、西北四大區的不完全統計,共有幹部子女小學42所,學生13 084人,教職員工2 975人,他們只對本系統的幹部子女開放。
  

幹部子弟學校教師編製比例是農村學校六倍

幹部子弟集中了大量資源,自然比其他學校優異。譬如編製,幹部子女小學學生與員工之比為6∶1,而一般大城市小學的這一比例為28∶1,農村小學為35∶1。

此外,京城「貴族」集中一起在上學,一下子就將這一階層的生活狀體集中呈現出來。當時許多家長用小汽車接送孩子。據1954年12月11日(星期六)北京6個幹部子女小學的不完全統計,接學生的小汽車共359輛次。(《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楊東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由於幹部子弟學校,用民眾錢辦學卻只向領導開放,加之學校呈現出來的「貴族生活」,招致民眾不滿。1955年10月,中央決定取消各地幹部子弟學校。
  

其實:幹部子女學校早在解放前延安時期就已出現

幹部子弟學校不是建國后的產物,其歷史可追溯到延安時期的辦學經歷。戰爭時期的延安即已出現等級化教育。

譬如,當時成立的保育院,就是採取供給制方式重點包辦黨、政、軍托幼機構機關幼兒園。保育院不是所有幹部都能享受的,需要一定的級別,並按級別區別對待:邊區保育院看護兒童需要核查父母的幹部身份和工作單位,有嚴格的審批程序。孩子父母身份不同,所得待遇差別很大,連孩子母親的補貼也有很大的差別,內部分化嚴重。
  

文革期間:重點學校被取消

文革時,社會混亂不堪,教育領域則是奇怪的混合:一方面是「知識無用論」「反智主義」盛行,另一方面,農民教育得到普及和發展,重點學校制度也被取消了。


后30年:重點學校繼續泛濫,農村學生寧願打工
重點學校改頭換面
1977年至1978年,鄧小平約十四次談及要辦重點學校,儘快培養一流水平的科學技術專家

文革結束后,領導層開始大力發展經濟。這與50年代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大體方向,經濟和工業化成為主導,而領導層的選擇也並無二致,教育公平再次被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所壓倒。

1977年,鄧小平作了一系列關於恢復高考的講話和批示,幾乎每次談話和批示都提要建設重點學校,前前後後約14次。譬如,1977年5月12日,他說:「現在看來,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和教育整整落後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從小學抓起,一直到中學、大學。我希望從現在開始做起,五年小見成效,十年中見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見成效。辦教育要兩條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辦重點小學、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要經過嚴格考試,把最優秀的人集中在重點中學和重點大學。

1978年,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鄧小平又說:「學生負擔太重是不好的,今後仍然要採取有效措施來防止和糾正。但是,同樣明顯的是,要極大地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沒有『三老四嚴』的作風,沒有從難從嚴的要求,沒有嚴格訓練,也不能達到目的。」;提出要「早出成果,早出人才」,要求「儘快地培養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學技術專家」。
  

1978年,教育部重建重點學校制度

1978年,教育部制定《關於辦好一批重點中小學的試行方案》,提出全國重點中小學形成「小金字塔」結構,並在經費投入、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生來源等方面向重點學校傾斜,由此形成國家級、省級、地級、縣級的重點學校「層層重點」的格局。
  

重點學校絕大多數設在城市:城市佔70%,農村佔2%

重點學校主要分佈在城市。1982年對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48所重點中學的調查顯示,城市243所,佔70%;縣鎮98所,佔28%;農村7所,佔2%。其中7個省、直轄市的農村沒有一所重點中學。
  

重點中學設備費等於9所非重點中學設備費總和的9倍

政府對重點中學建設,主要以增加重點中學的附加經費。有學者對某地調查統計得出,重點中學和普通中學在生均教育經費上雖有差別,但並不嚴重,差別主要來自附加經費。1989年至1996年,該地區3所重點中學共得到855萬元附加經費。1996年的500萬元被用於為一所重點中學修建運動場。而普通學校卻沒有得到任何附加經費。儀器設備的投入,每所重點中學所得幾乎等於9所非重點中學設備費總和的9倍。
  

1986年, 重點學校催生擇校熱,國家教委推行小學初中就近入學

重點學校政策實施不久后,負面影響就日漸彰顯,「擇校熱」「應試教育」被國人所詬病。教育主管部門開始認識到重點學校政策的弊端,於是先向義務教育開刀。

1986年,國家教委下發《關於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辦法的通知》,首次規定:「積極而穩妥地取消初中招生考試,並按學籍管理規定,凡准予畢業的小學生就近直接升人初中學習」。1986年,我國頒布了《義務教育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設置小學、初級中等學校,使兒童、少年就近入學」,但沒有細則解釋如何就近入學。 雖然這時國家沒有正式文件取消重點學校制度,但是推行小學初中就近入學,在客觀上是改革重點學校制度的嘗試。
  

1996年, 「就近入學」無濟於事,國家教委再推示範性高中,擴大學校差距

政府推行小學初中「就近入學」無疑是好事,但是實際效果不如預期理想,因為它不是解決教育均衡的手段,反而其實施的前提是學校之間發展均衡。在學校差距極大地前提下,但凡有經濟能力的家長們不會「聽天由命」甘於讓自己的孩子被分配到「差」的學校的。

此外,教育部門還繼續集中扶持重點、製造重點,擴大學校之間差距。

1995年7月,國家教委下達《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評估驗收1000所左右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的通知》,決定在2000年以前分批建設並評估驗收示範性高中,其思路依然是建設重點中學的思路。
  
2003年至2004年調查顯示:上層階層子女有60%就讀重點中學,底層子女60%就讀非重點中學

對於重點學校的一個質疑就是,是否成為少數人的特權。這種質疑是有事實根據的。譬如,重點學校要從現有體製取得經費,渠道之一就是「共建費」。政府、企業或機構資助一筆不菲的費用,學校提供學額作為交換。此舉將權勢部門子女的擇校費轉化為公款,不需要家長自行出資,對學校也十分安全。譬如當時有調查顯示,1996年福州市某重點中學初三的一個班中,科技以上幹部的子女28名,佔56%。(見彭在羹《重點中學幹部子女增多的憂慮及對策 》,教育參考,1996年第六期)

此外,2003 年下半年至2004年初,學者楊東平等人對北京、蘇州、寧波等10個城市調查顯示,優勢階層(高級和中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子女約60%在重點中學就讀,而低階層家庭的恰好相反,約60%子女在非重點學校就讀,如果再考慮各階層的人口比例,這種差距還更大,上層子女進入重點中學的入學機會比低階層子女要高得多。
  

2006年,新《義務教育法》禁止辦重點學校,效果甚微

新《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不得辦重點學校和重點班。 雖然法律已有明確規定,教育行政部門也有具體要求,但不少地方在具體操作中仍然喬裝打扮,偷梁換柱,辦起了所謂的「示範校」、「實驗班」、「特長班」等等,重點校、重點班實際上是「名亡實存」。…
  
2006年調查顯示:60%農村孩子不再繼續讀高中

重點學校政策催生「擇校熱」「應試教育」,這已是老生常了。近期,媒體報道農村孩子考上重點大學比例在下降,編者認為原因之一就是農村學子初中畢業后就輟學了,根本就沒有機會參加高考。

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秘書長塗猛在2006年曾透露,據青基會調查,60%以上的農村學生在接受完義務教育后,不能接受高中和大學教育而回鄉務農或外出打工。這大大地縮小了農村地區的優質生源,使很多優秀的農村學子在初中畢業后就與名校無緣。…[詳細]
  

現狀:農村孩子如果去了一個差的學校,寧願去打工

為什麼他們不繼續讀高中呢?《長江商報》曾報道一所農村高中的典型衰落過程,從中可以一窺究竟。…

「更要命的是,孩子們都不想讀書了。」讀書無用論在這個縣城的大多數農村蔓延。上當陽一中,在當地是大多數農家孩子的夢想,這個在村民看來才有點城裡模樣的學校,一般只招尖子生,大多數農村學生去不了當陽一中。再加上這幾年河溶高中考上名校的比率在逐年下降。大多數學生想,去了一個差的學校,畢業后又不好找工作,他們寧願在家長攛掇下,選擇去南方打工。 」…

參考文獻:《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楊東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重點學校制度最不合理之處,在於把本應面向全體公民的教育分成三六九等,教育資源優先向重點學校傾斜,普通學校卻嚴重匱乏,用全體納稅人的錢辦面向少數人的「精英教育」。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laodai 發表於 2011-10-2 14: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aodai 於 2011-10-2 14:12 編輯

"騰訊」的歷史頻道《共和國辭典》全程梳理權力集中資源建立「重點學校」的歷史過程。原題是《重點學校政策之變遷》。

可有些混混對歷史一竅不通卻亂加題目。所謂「等級社會」的開始,小學生都知道在人類歷史中,從奴隸社會的中期就已經產生「等級」,後期就形成了「等級社會」。這個不平等的社會一直存在於當代。

只能說,自作聰明「創造」的這個題目也算是把自己「秀」的很徹底。這叫畫虎不成反類犬!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3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1-10-3 11:27 | 只看該作者
laodai 發表於 2011-10-2 01:07
"騰訊」的歷史頻道《共和國辭典》全程梳理權力集中資源建立「重點學校」的歷史過程。原題是《重點學校政策之 ...

唉。。就別跟學員較勁了,一群可憐的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4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10-5 21:5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Hanxin 於 2011-10-5 21:57 編輯
laodai 發表於 2011-10-2 14:07

"騰訊」的歷史頻道《共和國辭典》全程梳理權力集中資源建立「重點學校」的歷史過程。原題是《重點學校政策之變遷》。


不要倚老賣老,恬不知恥的總拿你那老鼠洞里的貨色當輩寶!
給你原文的連接,請你看仔細,
http://view.news.qq.com/a/20111005/000015_2.htm
網頁右邊的每日推薦第一篇文章就是
等級社會從延安開始·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5
laodai 發表於 2011-10-6 12:32 | 只看該作者
真是不要臉皮。真正的原文就來自"騰訊」的歷史頻道。
http://news.qq.com/zt2011/ghgcd/49.htm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6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0-6 14:54 | 只看該作者
好像幾千年來無等級社會似的?這個題目真是很白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7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10-6 22:29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0-6 14:54
好像幾千年來無等級社會似的?這個題目真是很白痴。

共產黨號稱講平等才鬧的革命,
它搞等級制度豈不是遲早被革命?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5: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