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道德的進化 [列印本頁]

作者: 問?    時間: 2011-1-30 21:13
標題: 道德的進化
一、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

    警方逮捕甲乙兩名嫌疑犯,但因缺乏證據無法指控。於是警方分開審訊兩名嫌疑犯,向雙方提供如下條件:
    A.若甲認罪並檢舉乙,而乙保持沉默,則甲馬上獲釋,乙監禁10年。

    B.若乙認罪並檢舉甲,而甲保持沉默,則乙馬上獲釋,甲監禁10年。

    C.若甲乙都保持沉默,則兩人同樣監禁1年。

    D.若甲乙都認罪並互相檢舉,則兩人同樣判監8年。
    請問囚徒甲該選擇檢舉同伴呢?還是保持沉默?

    假如乙保持沉默,囚徒甲檢舉乙的結果是馬上獲釋。假如乙檢舉甲,囚徒甲也必須檢舉乙才能獲得較低的刑期(8年)。因此,無論乙作何選擇,對於囚徒甲來說,檢舉同伴總比保持沉默的結果更好。所以,從絕對利己主義的角度出發,囚徒甲只能是選擇背叛乙。同樣的乙也會選擇背叛甲。其結果是兩人互相檢舉同樣服刑8年。但如果甲乙從利它主義的角度出發選擇保持沉默?那麼兩人都只判監1年,遠好於互相檢舉判監8年的結果。

    囚徒們的困境在於,只考慮個體利益的結果反而是損失了個體利益,考慮它人利益的結果反而是保全了個體利益。



二、囚徒困境與道德

    我們來看看現實中的囚徒困境。一個簡單的例子——排隊買票。如果所有人都排隊,你去加塞兒,你會節省買票的時間。如果大家都不守秩序加塞兒,你也必須加塞才能買到票。所以,從絕對利己主義的角度來看,正確的選擇就是加塞兒。但大家都加塞的結果是什麼呢?是秩序混亂誰也買不到票。

    再舉個例子——戰爭。如果你的戰友們個個都不怕死的往前沖,只有你遠遠躲著,結果你的生存幾率要比其它人大。如果你的戰友們臨陣脫逃,那麼為了保全自己你更應該比你的戰友們跑的更快,對吧?這就是說,從絕對利己主義的角度來看,正確的選擇就是臨陣脫逃。但人人臨陣脫逃的結果,是整個戰役的失敗。所有人都可能被敵人俘虜甚至殺死。所以,唯一的方法是人人都不怕死,個個奮勇殺敵。才能最大程度的保全整個部隊。


    不知道我們想過沒有?為什麼排隊是道德的?加塞兒是不道德的?在戰爭中,為什麼勇敢無畏是道德的?懦弱怕死是不道德的?道德不道德的標準在哪裡?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囚徒困境。

    什麼是道德呢?道德的本質是犧牲個體利益換取整體利益,而道德的結果恰恰是保全了個體利益。

三、道德服務於利益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

    在德國古典哲學奠基人康德(1724-1804)眼中,道德既不是人們通過感官從外部世界獲得的經驗,也不是通過理性思考獲得的知識。因為道德不依賴於人的經驗與理性,所以康德把它看作是與外部自然規律平行的定律,稱之為道德律。這個律,因為無從解釋其來源,所以康德把它歸因於具有完美人格的上帝。這種思想對後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並一向是基督徒證明上帝存在的重要方式。

    如果認真考察囚徒困境的話,你會發現道德並非如康德所說的那麼超然物外。他不但依賴於人的經驗,同時依賴於人的理性。與人類(包括動物)所有其它行為的目的相同,道德同樣是服務於個體利益的。可以這麼說,相比不道德行為,道德是一種更有效獲得個體利益的方式。比如排隊,你難道不認為排隊是一種節約所有人時間的有效方法嗎?再比如說愛你的鄰人,這難道不是一種天然的社會保險制度嗎?設想你在一個小島上,島上只有十幾戶居民。如果你的鄰居房子塌了,請問您會不會去幫忙呢?如果你不幫忙,明天你的房子塌了誰來幫?就是單純從理性的角度出發,道德仍然是獲得個體利益的最合理選擇。對吧?

    道德不但可以從純理性中獲得,也可以從長期群居的生活經驗中領悟。甚至連群居的動物也有類似人類的道德觀念。比如,一群黑猩猩的食物就是由首領按照個體需要來均分,不同黑猩猩之間甚至可以交換甚至施捨。可以想象,如果黑猩猩信仰上帝的話,黑猩猩的上帝一定是一位具有完美黑猩猩格的黑猩猩首領。


四、道德的進化

    康德認為道德是永恆不變的,所以他稱道德為道德定律。而事實上,並沒有一成不變的道德。人類道德,一直隨著人類社會化程度的增加而演變,從小群體範圍內的道德,擴大到國家,然後是覆蓋全人類的人道主義。有一本書很好的見證了道德的進化過程,這本書就是《聖經》。

    《舊約聖經》記載,大約公元前1200年,以色列民族的首領摩西以耶和華神的名義頒布十誡。十誡中第六誡規定不可殺人(出20:13);第七誡規定不可姦淫(出20:14);第十誡規定不可貪戀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人的妻子、仆婢、牛驢,並他一切所有的(出20:17)。

    《舊約聖經》同時記載著,以色列民族以耶和華神的名義對其它民族燒殺搶掠:

    撒上15:2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在路上亞瑪力人怎樣待他們,怎樣抵擋他們,我都沒忘。
    撒上15:3 現在你要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
    申20:12 若不肯與你和好,反要與你打仗,你就要圍困那城。  
    申20:13 耶和華你的神,把城交付你手,你就要用刀殺盡這城的男丁。  
    申20:14 惟有婦女、孩子、牲畜、和城內一切的財物,你可以取為自己的掠物。耶和華你神把你仇敵的財物賜給你,你可以吃用。  
    申20:15 離你甚遠的各城,不是這些國民的城,你都要這樣待他。

    很顯然,在舊約時期,十誡僅僅是以色列民族內部的道德規範,而不適用於其它民族。以色列民族對待其它民族的道德信條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申19:21)。

    但到了新約時期,以色列民族淪落在羅馬的統治之下。人類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導致了道德的進化。所以就有了《新約聖經》的道德觀。耶穌說:你們聽見有話說: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顯然,新神耶穌比老神耶和華的道德水準提高多了。連神的道德觀念都在進化,可見道德並不是什麼永恆不變的定律。

作者: 問?    時間: 2011-1-30 21:16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因為我看到基督徒們還在說道德的來源無從解釋。已經有人用計算機模擬出,在囚徒困境的規則下,可以進化出道德。
作者: 自由之靈    時間: 2011-1-31 00:49
很有趣!
作者: sousuo    時間: 2011-1-31 00:58
進化這種事,總是可以,但也總不一定就是。

因為進化是根據觀察而有的一種思路,並不是真的結論。

利益論能否解釋動物緣何「沒有」道德的?
作者: 在美一方    時間: 2011-1-31 04:09
回復 sousuo 4樓 的帖子

確實,如果發明一個全能的神,就「總一定就是」了,多簡單!
作者: hellman    時間: 2011-1-31 11:10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11-1-31 04:09
回復 sousuo 4樓 的帖子

確實,如果發明一個全能的神,就「總一定就是」了,多簡單!

信仰就是速食麵. 天方地園最簡單.
作者: 傻蛋吞椰酥    時間: 2011-1-31 21:42
因信稱義是挂面,還要熗鍋,加水,蔥花,青菜,基精煮成教會。
作者: 傻蛋吞椰酥    時間: 2011-1-31 21:45
第三段看著缺乏支持。本文題目範圍大而著手處太小,論證無法涵蓋定義,非基文摘拒絕收錄
作者: 傻蛋吞椰酥    時間: 2011-1-31 21:47
回復 hellman 6樓 的帖子

剛剛抗了兩箱打折的信仰,從中國城返回。
作者: sousuo    時間: 2011-2-1 03:56
回復 在美一方 5樓 的帖子


作者: 自由之靈    時間: 2011-2-3 00:38
道德是進化而來,這個從生物的進化可以得到。動物也有群體合作的精神。

至於道德是不是能用約翰納什的均衡論來表達,可能還取決於道德的特性是否能夠有一個或著一組定量的指標來衡量。比如在囚徒困境中,可以用每個人的判監年數,或著兩個人的平均判監年數,代表個人或群體的利益。

而在排隊買票的例子里,怎樣代表個人和群體的利益呢?如果用買到票的時間來計算的話,那麼排隊和加塞的的結果對群體來說其實是一樣的,甚至加塞還能縮短平均等票時間。這個咱們都有經驗,因為售票員的手並沒有因為外面秩序混亂而停止,在任何時間內總有一個人能把錢交給他,而且因為不用等待下一個人的出現(通常窗口裡面同時有兩,三隻手在等),所以把票賣給同一人群的總體時間反而比排隊要少。就是說,平均而言,每個人拿到票的時間是不會比排隊長,還極可能縮短。因而總體利益反而會因為加塞而提高。

在這種群體利益提高的情況下,加塞仍然是被譴責為不道德的。因為這個違反了道德中的公平原則,比如先來先買,後來后買。

戰爭的例子比較慘烈,如果要討論個人和群體的利益的話。但是有一點是對的,任何優秀的民族和團體內,都有為了整體利益而勇於犧牲自我的個人。
作者: 問?    時間: 2011-2-3 20:23
回復 自由之靈 11樓 的帖子

這並不是嚴肅的科學研究,只是用來闡述一些理念,也許例子舉的不恰當。

在大多數情況下,秩序意味著效率。比如,排隊也許比加賽慢,但靈MM可能忘了計算打架與和解的費用。還有就是老弱病殘怎麼辦?如果加塞合法化的話,那麼排隊這等事就必須由青壯年去干,這其實是浪費整體勞動力,對吧?想想看,如果美國回到西部社會,完全沒有秩序和法律,會不會象現在一樣發達?
作者: sousuo    時間: 2011-2-3 23:44
道德這事不是那麼好想清楚的,因為這基本上是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所在。
作者: BenAl    時間: 2011-2-4 01:19
回復 sousuo 13樓 的帖子

沒那麼複雜,事實上動物也能表現出符合人類道德的行為。
作者: sousuo    時間: 2011-2-4 02:02
回復 BenAl 14樓 的帖子

這話有點問題,要說動物可以表現符合人類道德的行為的話,那麼1,可能道德還真可能普世,天下只有一種道德,2,動物們的道德對於其本身並不道德,因為符合的是人類的道德(記的ICLL的雞論嗎?)

所以,道德絕不簡單,不然,康老爺子也不會那麼犯難。
作者: BenAl    時間: 2011-2-4 02:05
回復 sousuo 15樓 的帖子

你的1不知如何推出來的,2是對的,也正和你的1矛盾。
作者: sousuo    時間: 2011-2-4 02:07
回復 BenAl 16樓 的帖子

那1不是你說的嗎,不是推的,是"事實上"。
作者: BenAl    時間: 2011-2-4 02:10
回復 sousuo 17樓 的帖子

我說了道德是普世的嗎?不要把你的words塞到別人嘴裡嘛。
作者: sousuo    時間: 2011-2-4 02:17
回復 BenAl 18樓 的帖子

你是沒說,可連動物都事實上符合人的道德了,那道德還不普世呀?

好,不是你說的,行了吧?
作者: BenAl    時間: 2011-2-4 02:22
回復 sousuo 19樓 的帖子

還是不知你怎麼就來個"那道德還不普世呀?"的。
作者: sousuo    時間: 2011-2-4 02:26
回復 BenAl 20樓 的帖子

春節好,咱別費這工夫了,給你拜個年。
作者: BenAl    時間: 2011-2-4 02:28
回復 sousuo 21樓 的帖子

我其實也不想費那工夫,就是好奇而已,呵呵。拜年拜年
作者: 自由之靈    時間: 2011-2-4 12:01
本帖最後由 自由之靈 於 2011-2-4 07:16 編輯

回復 問? 12樓 的帖子

問版春節好。
我這更不是啥研究,哈哈。昨天下雪給封在家裡,整個一個「囚徒的困境」啊。閑得沒事,就胡亂想了想這個排隊加塞的問題。

若以博弈討論道德,這裡有一個例子,挺有意思:

什麼樣的策略能在生存的競爭中最有優勢?有一些學者使用計算機進行了這樣的模擬實驗,他們編寫了許多程序,每一個程序有自己專有的生存策略(或說性格),有一些是好好先生(總是選擇合作),有一些是極具侵略性的惡棍(總是選擇背叛),有一些則完全隨機地選擇合作和背叛,以及除此之外的很多其它或簡單或複雜的生存策略,然後將它們放在一個大環境中,讓它們根據自己的策略競爭、「繁殖」,經過多個周期后,看是什麼策略得分最高,最穩定,最能適應不同的環境,最能在生存的對抗及競爭中生存到最後。

  最後實驗的結果,最有優勢的策略,不是好好先生,也不是惡棍,而是我們熟知的一報還一報(Tit for tat)。一報還一報是這樣一種策略:在一開始時,它總是選擇合作,然後,它在下一輪中選擇的正是另一位參與者在上一輪中的選擇。比如,第一輪它選擇了合作,但另一參與者選擇了背叛,那麼第二輪時它也將選擇背叛;如果第一輪中另一參與者選擇了合作,那它第二輪時也將選擇合作。在計算機的模擬中,這樣的策略無論在與其它什麼策略相處時,都能有較好的(雖然不一定是最好的)表現,並且平均得分最高。其它策略則總是有一些重大缺陷,如好好先生在與另一位好好先生博弈時,可能兩人都會受益,但在和惡棍博弈時則將輸得很慘;惡棍和好好先生博弈時雖然能佔便宜,但和其它惡棍博弈時則將雙輸。當一個群體中各類人群並存時,其它策略都將逐漸被淘汰,最後一報還一報會倖存下來並保持穩定。

  然而,一報還一報也並非完美無缺,甚至可以設計一些專門針對它的策略,比如,如果有一種「接近一報還一報」(Almost tit for tat)策略,它在很多方面都和一報還一報表現得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它會偶然地背叛一次,除此之外,它一直是一個堅定的一報還一報策略實行者。面對這樣的參與者時,在那一次偶然的背叛之後,兩人會陷入一次又一次相互背叛的死循環(冤冤相報),行為與結果類似於兩個惡棍在博弈。所幸的是,對這個缺點也可以進行修正,可以設計出「另一種接近一報還一報」策略,這種策略在很多方面與一報還一報表現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是,面對其它參與者的背叛,它有時(按一定的概率,比如10%)會寬恕。這樣,即便它在面對「接近一報還一報」時,多次博弈之後,即使中間經歷了相互背叛的循環,只要它首先進行寬恕了,兩人還是會進入相互合作的軌道。

  可以說,評價一個博弈策略的優劣,主要就是看它在多次博弈中是否能取得優勢並最終保持穩定,並且還能應付一些不時變異出來的新的策略。一開始時,一個策略可能主要是與其它不同的策略博弈,但如果它取得優勢之後,它在群體中的數量將會慢慢上升,所以最終它必將主要與其它相同的策略博弈。所以,一個好的策略,不僅要在與其它策略的博弈中得高分,還要在與自己的博弈中得高分。一般來說,越是優秀的策略,相互之間越傾向於合作,而非背叛或對抗,同時,對於群體中的惡棍,它也會有一個懲罰措施。

從這個角度來講,老子的「小國寡民」的設想就是一個不穩定的群體,因為裡面都是好好先生,雖然他們之間相互博弈的結果對雙方都會有利,但它不能保持群體中不會出現惡棍,並且一旦群體中出現惡棍,這群好好先生將完全無能為力,只有任其吞食的結局。

http://oldj.net/article/28/
作者: sousuo    時間: 2011-2-4 23:15
回復 自由之靈 23樓 的帖子

人群比模擬要複雜的多,經過文革的都知道。

而且,好好先生和惡棍是會互相轉化的,而在哪一"輪"發生,完全沒有規律。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