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因應新形勢 中國「糧食安全觀」的轉變 [列印本頁]

作者: wazhh    時間: 2011-1-7 19:04
標題: 因應新形勢 中國「糧食安全觀」的轉變


‧新華社 2011/01/06

在新的形勢和挑戰下,中國正在逐步明晰一種新的「糧食安全觀」,儘管它尚未被確切定義,但其內涵已初露端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對本社記者表示,近些年政府採取的糧食安全保障政策和實踐均能顯示,一種新的糧食安全觀正在中國形成,而且內涵在不斷豐富。
2010年中國糧食總產實現50年來的首次「七連增」,並創下新的總產歷史紀錄、達5.46億噸,這也是首次連續四年保持總產量5億噸以上。
中國目前擁有糧食儲備近2億噸,遠遠高於糧食安全的警戒線。近10年來,中國糧食自給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然而,這些並非意味著中國糧食安全「高枕無憂」。
快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的18億畝耕地紅線的守護,糧食安全體系中結構平衡矛盾的突顯,自然災害影響的加重,國際市場調劑餘缺空間縮小趨勢下的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等,都是中國今後「主要靠自己養活自己」的不可迴避的挑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記者說:「中國新的糧食安全觀主要體現三大方面的轉變。」它們包括:由側重國內糧食供需平衡轉變到統籌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由「調解餘缺」為目的的被動糧食進口轉變到以「結構平衡」為目的的對市場緊缺品種主動進口;由強調糧食生產環節的增收轉變到涵蓋生產、流通、消費的全糧食產業鏈效益提高。
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日前接受農業部官方網站採訪時指出,中國糧食總量基本平衡,但品種和區域結構矛盾突出,投入品和勞動力價格也呈上漲趨勢,越來越直接影響糧食種植的比較效益。
危朝安表示,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糧食生產要在確保總量基本自給的同時,注重品種和區域結構平衡,重點確保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完全自給,並增加市場緊缺品種的生產和供應。
目前,中國的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自給率保持在100%,但粳稻供求形勢偏緊,大豆的供應缺口較大,玉米預料也將不再供過於求。
當前,中國的糧食需求總量在5.25億噸左右。今後,主銷區努力穩定糧食產量,產銷平衡區力爭穩定增產也是中國糧食安保政策的一個積極強化。
受訪的糧食安全問題專家們認為,新的糧食安全觀的基本原則是「立足國內,借力國際」,確保糧食基本自給,力爭食用植物油自給率穩定在40%以上,棉糖基本滿足國內消費需求,蔬菜實現穩定供應。
「但是,新的糧食安全觀是以世界糧食安全的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強調世界糧食安全是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基礎。」李國祥說。
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擺在中國共產黨和政府事務的重要位置。自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7年頒布聚焦「三農」的「一號文件」。
不久前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將穩定發展糧食生產作為明年「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會議指出要確保穩住糧食播種面積,努力提高單產。
2008年11月發布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2008-2020)》,從糧食安全面臨的挑戰、主要目標和任務、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做了系統而明確的規劃。
在該規劃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利用非糧食物資源、加強糧油國際合作、完善糧食流通體系、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完善糧食加工體系等,被作為保證糧食安全的主要任務。
規劃要求,到2020年,全國耕地保有量不低於18億畝,其中穀物播種面積穩定在12.6億畝以上;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5.4億噸以上,其中,稻穀、小麥保持自給,玉米保持基本自給;畜禽產品、水產品等重要品種基本自給。
徐小青說,其中許多內容都體現了新的糧食安全觀,不過,它仍需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而不斷進行完善和補充。
「從規劃到政策,從技術到投入,從市場到儲備,一整套糧食安全觀念和政策措施的目的都是動態構建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中國國情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他說。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