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大學故事:青春的情,無悔的夢(1)(2)
[列印本頁]
作者:
kylelong
時間:
2009-3-23 08:26
(一)
讀苦書
十年寒窗有回報
進大學
青春之夢始來到
青春,我們編織著五彩的夢幻,並給夢幻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因為懵懂,所以無畏;因為純真,所以追求;因無後顧之憂,所以全力以赴。激情飛揚,追求青春夢幻;五彩夢幻,用汗水來澆灌。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寧願與童年的夥伴告別;為了那番欣慰的笑顏,甘願與少年的同窗再見;為了一張理想的通知書,情願在夜深人靜的蚊帳里繼續苦讀。
夏日,一個下雨的早上,當我在學校拿到「中山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興奮得幾乎忘記給老師們一一感謝,立刻到父母親的工廠里報喜。那個下午,就在工廠圖書館里呆了很長時間。廣州是怎樣一個地方?康樂園是怎樣一個花園?記得有一本書上介紹說,
廣州古稱「楚庭」,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
9
世紀的周朝,生活在這裡的「百越之族」就與長江中游的楚國人來往甚密,當地人以「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古代廣州曾是三朝古都,而
楚國在
荊州
建都
400
多年,歷經
20
代。看來,荊州與廣州的友誼,將有新的篇章了。
母親一直就是我的啟蒙老師,
「孟母三遷」的故事,彷佛就在眼前。畢竟是長江兩岸兩代
500
多人的大家族中走出的第一個大學生,母親執意要送我到廣州,親眼看看「
通知書
」上彩印的「康樂園」――
赫赫有名的華南第一校
,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校園,讓無數華夏學子為之奮鬥。我因此成為全班唯一一個由家長送校的學生。
中山大學位於廣州海珠區新港西路
135
號,南校門(也是正門)的仿古牌樓上、藍色琉璃瓦之下是葉劍英題寫的校名「中山大學」。進入大門后,兩旁各有兩排高大的百千層,一直延伸到
500
米開外路中央的一座小禮堂(懷士堂)前,迎面是國父親筆題寫的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而高大的南方大王椰子樹就環繞在懷士堂四周。
在開學前的一段時間內,我們部分
同學一起
漫步於全國最大的校園草坪廣場。校園的教學樓就是在以懷士堂、孫中山銅像、國旗台、水塔等為南北中軸線(即
逸仙主軸線
)的布局向東西兩邊排列的。
嶺南文化是行雲流水般的閑適,而中山大學正南正北的建築布局,可以說完全背叛了這種閑適,它追求一種大氣與端莊、開放與恢宏的風格。康樂園作為教會學校――嶺南大學的舊址,東西對稱、南北貫通、綠樹成蔭的逸仙大道兩旁,到處都是中西合璧的紅牆藍瓦建築。在濃霧的清晨里,猶如海市蜃樓漂浮於夢幻仙境。雖然歷史的風雨已將它們的艷麗剝去,但是古典的建築風韻,依然是這康樂園裡一條恆久的風景線。
我們觀摩生物系、法律系、物理系、化學系、數力系等古色古香的建築,還有紀念
辛亥革命烈士及沙基慘案烈士的惺亭
,欣賞小禮堂(懷士堂)、老圖書館(馬丁堂)、招待所(黑石屋)、孫中山紀念館等不同風格的建築,整個校園被一幢幢「建築博物館」所佔據,
樓頂的琉璃瓦,翹首弄尾,風格各異;樓前的花壇里,灌木正享受陽光和清風。校園裡有很多
大王椰子、百千層、木棉樹、夾竹桃以及榕樹等各具特色的南方樹種。
樹影婆娑,鳥語花香,盡南國風光之嫵媚。
沿著逸仙大道,那些表皮已經斑駁的
百千層
高高聳立,如油畫般立體而亮麗;而榕樹枝上落下的氣生根則彷彿飄動的垂簾,讓美景增生朦朧。走在古老而粗大的樹木林里,讓你平生一份凝重與沉穩,感受非洲叢林般的濕潤與氣息。有時,從
木棉樹上飛下的紅色木棉花恰好落入你的襯衣口袋,就好像走進某個盛裝舞會,仙女已經開始獻花
;而
大王椰子那巨大的枯萎落葉,也可能給正在趕路的你一個不大不小的驚訝。
校園中區第
4
宿舍
104
室,則是我第一個宿舍。那是一幢
3
層樓的古建築,全班
23
個男生全部分佈在
4
間宿舍里,而班上
9
位女生則住在東區的一幢現代高樓里,全班
32
名同學。從宿舍走出去不遠,就
是一望無際的中區大草坪,這裡是一年四季的碧綠。在大草坪上,你可以打滾,可以午休,還可以在上面曬月亮。還有那些經常走過的林間小道,你可以在那裡背英語,聽小鳥談情,感受校園的幽靜。
青春的風鈴吹開了心扉,青春的彩笛吹動了夢想,青春的音符躍動著希望,還沒丟掉童年幼稚的夢幻,還沒品出少年憂愁的滋味,時光已領著我們步入青春的大門。
然而,這樣的遐想只是一種期待,
4
年的大學生活從此開始。
開學典禮后,輔導員(一位本校碩士畢業的美女)「欽定」我為班長,並任
4
連
1
排副排長,開始了
1
個月的大學軍訓生活。與大多數學校的軍訓一樣,烈日炎炎之下,軍帽軍裝、列隊出操、匍匐瞄準等等,
對很多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件苦差事。雖然覺得那時的軍訓歌曲,唱來唱去都一個調兒,但是,軍訓不但可以讓同學們很快相互認識,還能學到軍人難能可貴的紀律和作風。每天軍訓后,大家都累得半死,渾身濕透,還要自己料理衣物,好在同學們都能夠堅持到最後,甚至沒有一個女生臨陣脫逃;在一個山溝里進行的實彈射擊考試,全班也都能通過,這讓輔導員非常欣慰,其中也有我的一份辛勞。
對於在中學階段一直擔任射擊隊長、也曾經多次參加中學夏令營隊列訓練的我來說,軍訓並不是一個難題,而我的難題就在於如何與全班同學溝通與相處。班上同學來自祖國各地,上海、湖北、湖南、河南等等,但大部分同學來自廣東,尤其是廣州本市。我第一件事就是要把普通話練得標準,還得聽懂不同地方的「普通話」;第二件事就是打算開始學習粵語,加強與廣東籍同學的交往。但這些計劃隨即被後來的學習課程和學生活動擠掉了。
每天早上,我們可以聽著悠揚的小提琴協奏曲起床,然後就到樓下的操場做早操。除了體育課外,上專業基礎課(如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等)在南區的生物系教室,而理科基礎課(如數學、物理、化學等)要到其它較遠的中區公共教室。同學們常常是下課就跑,好像舞會趕場。有的同學準備了自行車,就方便多了,我很羨慕。那時候,自行車也不便宜啊,相當於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普通家庭買不起。據高屆的學長說,原來的校園裡還有公交車,現在取消了。但多數同學認為,走路也是一種運動。
康樂園位於廣州郊區,逛街是不方便的,坐公交車也要
1
小時以上。學校的業餘生活比較單調,沒有電腦、沒有網路、也沒有手機。廣州本市的同學都可以回家看電視,我們外地的同學就只能呆在宿舍聽收音機。校園東區,每個周末都有露天電影,因為東區的學生宿舍比較多。除了看電影,就是打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如果遇上下雨,或者在晚上,我們就只能在宿舍下下棋。要不,就自學英語,練習聽力、記記單詞。我就是在那時開始學習詩歌和散文的。高中時期,也寫過一些,但沒有大學時期那樣有興趣,而且是喜歡用人名作詩,將同學的名字寫在詩歌的首字或者尾字。從那以後,這種創作就一發不可收拾。每到一個學校,每加入一個集體,很多人的名字都會成為我詩歌的一部分,因為我也是這個集體的一部分。其他班的同學,也有喜歡繪畫、書法、吉他、笛子,大家相互串門,聊天說笑,整個宿舍樓就像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
然而,總覺得這樣的校園生活缺少激情。
人總是厭惡一成不變,期待意料之外
。就是我夢寐以求的青春之歌嗎?夢想與期待就在這樣的沉默中消亡嗎?
(二)
看木棉
登上白雲賞秋風
讀莎翁
理解國父博愛濃
在中大校徽的圖案中,木棉花是最醒目的。
當看見木棉樹金黃的葉子隨風飄落的時候,我意識到那陽光燦爛並帶些躁熱的夏天已經過去了,清風氣爽但有些靜雅的秋天則消然而至。南國的秋天與長江一帶不同,校園裡很多樹都是常青的,校園的草坪也是一樣的綠色。校園的秋天,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木棉樹。木棉樹,也叫英雄樹,是廣州有代表性的植物,紅色的木棉花是廣州的市花,在廣州的大街小巷你可以隨時看到這種樹。每到臨近秋天,樹葉突然在一夜之間變得金黃金黃。一眼望去,你會突然驚訝地發現滿校盡戴黃金甲,在陽光的照耀下,色彩異常絢麗,令人極度陶醉。
輔導員安排我們參觀全國著名的「廣交會」,然後就到
南粵名山之一的白雲山秋遊。白雲山位於廣州市的東北部,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由
30
多座山峰組成,為廣東最高峰九連山的支脈。主峰摩星嶺高
382
米,峰巒重疊、溪澗縱橫,登高可俯覽全市、遙望珠江。每當雨過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蔚為奇觀,白雲山之名由此而來。白雲山景色秀麗,名勝古迹甚多。在輔導員的帶領下,我們瀏覽了山上大部分古迹。宋代所建的「天南第一峰」牌坊,是白雲山古建築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古牌坊,也是去登摩星嶺的必經之路。到了山頂,我們欣賞了全城的景色和珠江的風光。然後,我們來到麓湖遊覽區劃船。麓湖,是白雲山風景區
3
大水庫之一,也是廣州
4
大人工湖之一。當時班上有個同學帶了相機,我們幾乎都是全班集體合影,擔心膠捲不夠。後來,在物理課學習洗相時,我們自己偷偷洗了很多,分發給同學們,那時的班費很少,大部分同學的家裡都不富裕。
「
12
·
9
」歌詠比賽,是全國高校最隆重的活動之一。我們班的大合唱參加了生物系的比賽,我依然是當仁不讓的指揮。不過,比那次比賽印象更深的,還是在全國高校流行的交誼舞。湖南來的一位高個子男生,被同學們稱為「交誼舞王子」,跳舞真的是一級棒,情歌也是他最拿手的。對於喜愛音樂的我來說,就有了一個最容易接近的老師。實際上,大一時,開始一段時間的適應后,後來的學習並不是十分緊張,業餘時間很多。我很多時間就用來學習交誼舞、鄧麗君的「靡靡之音」、徐小鳳的女低音,還有小提琴。
那時候,我很迷小提琴。特別喜歡各種舞會的圓舞曲、小夜曲等,尤其是
舒曼的《小提琴夢幻曲》、
約翰·施特勞斯的
《春之聲圓舞曲》、約納森
的《
杜鵑圓舞曲》以及
柴可夫斯基的《
天鵝湖圓舞曲》等等。小提琴
是找輔導員借的,作為班幹部,
經常在晚自習時被
輔導員叫出去「談學習、談生活、談工作」。當然,與這樣的美女輔導員在寂靜的校園裡散步,心情自然很爽。只是我談什麼就直接談,不會轉彎抹角,也不會聽話外之音。有時候,覺得班上有男生在背後議論些什麼,只是我現在也不知道自己當時是否錯過了什麼。現在大一的男生,就沒有如此純潔了。
我們那一屆只有
3
個班:動物班、植物班和生化班。為了活躍學生生活,學生會建議我們搞一個「化妝晚會」,同學們積極性很高。我們很快就到文藝部借了各種各樣的奇裝異服,一位來自韶關的帥哥當場就化裝成貴婦人,胸部還用兩個茶杯蓋頂起來,在校園裡一路走過,引來眾多同學的目光和笑聲。我們幾個班幹部商量后,決定演出《威尼斯商人》。
《威尼斯商人》是莎翁早期作品,第
4
幕「法庭」一場是全劇的高潮,我們就選的這一劇。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好友巴薩尼奧成婚,向猶太人高利貸者夏洛克借了
3
千金幣。夏洛克因為安東尼奧借給別人錢不要利息,影響了他的生意,又侮辱過他,所以藉機報復,在借約上戲言
3
個月期滿還不上錢,就從安東尼奧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債。安東尼奧因船失事,不能如期還錢,夏洛克就提起公訴,要安東尼奧履行借約。圍繞一磅肉的訴訟,每個人都投入這一糾葛,夏洛克的貪婪和殘忍,鮑西婭的聰敏和機智,安東尼奧的狹義精神,我們每個人都表演得栩栩如生,迎來全場的陣陣掌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飾演安東尼奧,美女副班長飾演鮑西婭,來自湖南的一位「特型」男生飾演夏洛克,還有安東尼奧的朋友、陪審團等等
,班上大約有一半的同學參加了排練與演出
。在排練時,大家都很默契、很認真,但在正式演出時,那位「夏洛克」現場拿出一把鋒利的匕首,對著我的胸口直晃悠,著實嚇了我一身冷汗,排練時沒有的。整場演出十分順利,有劇照留作紀念。
20
年後,同學們聚會時談到這次演出,大家還
記憶猶新
。
夏洛克顯著的性格特徵之一是貪婪和吝嗇,而安東尼奧借錢從來不取利息,這表現出他為人處世的善心。從表面上看該劇似乎在提倡揚善懲惡的傳統道德,然而,當我們把它放在宗教改革運動和文藝復興的歷史大舞台上,就會發現莎士比亞不僅僅只是在宣揚傳統道德,更是在描述伊麗莎白時代的社會現實,並通過這樣的描述來表達他對基督教的一種態度,在劇情的深處隱含莎士比亞對恢復基督教聖潔性的期望
,尤其是表達
基督的那種寬宏大量、那種博愛精神。
國父認為,「博愛」是「人類寶筏,政治極則」,是「吾人無窮之希望,最偉大之思想。」「博愛」是國父政治學說的一個核心思想,國父
根據西方社會政治學說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對中國傳統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鑄,使其博愛思想更具有時代和世界的意識。他
不遺餘力地宣傳「博愛」思想,多次把「博愛」題詞分贈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把「博愛」、「天下為公」、「世界大同」視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遠目標,贏得世人對他的尊敬與好評,
是他遺留給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這也是我們當時演出《威尼斯商人》的基本寓意。
現在,印有「博愛」、「天下為公」等國父題詞的校徽、胸牌,在校園裡處處可見。它們載著國父的遺願,把博愛之心傳遍世界。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