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陳寅恪任職條件:不信馬列,不學政治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夏人 發表於 2010-10-14 12: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華夏人 於 2010-10-14 12:18 編輯

作者: 滄海孤礁    2010-10-13


陳寅恪是學究天人,他博大精深的學問很少有人能夠達到或超越,這方面當然令人肅然起敬,需仰視方可;但在我看來,這還是他人生中最主要的東西。學問的大小,那是要看一個人的天資與造化,聰明的人層出不窮,以後這類的人才也總是會有的。

他最最令人欽佩的地方不是他的學問,而是他的偉大人格與豐厚的精神。他在清華時,與比他年長許多的一代大師王國維很快結成好友,彼此欣賞,惺惺相惜,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1927年6月,王國維投湖自殺后,陳寅恪悲痛萬分,先是為其撰一輓聯:「十七年家國久消防魂消,猶余剩水殘山,留於纍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王國維先生紀念碑落成時,他又為其寫下了光照千秋、永垂不朽、也最能體現他個人思想的碑文: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上下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術,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這段墓志銘,真可謂梁任公所說的,數百字可頂多少人的幾部大著作。這裡面的核心的核心就是已在知識分子中普遍流傳的那兩句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陳寅恪表面上在說王國維,其實也在為自己立下一個人生的目標、制定一個座右銘。在此後他的人生路程中,他從沒敢忘記他的這個座右銘,時時刻刻都以此來激勵、要求、告誡自己。

有一則事情可以充分說明陳寅恪是怎樣一個堅守自己底線的人:1953年已決定其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對科學院的答覆》里,提出就任所長的兩個條件。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並不學習政治。」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並說:「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當局,劉公是黨的最高負責人。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看法,應從我之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遂不能就任。仍任教於中山大學。此事於20世紀80年代方公之於世。

這樣的事,這樣的「答覆」,在1949年之後,恐再無第二人敢做。

「先生之著術,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這不正是陳寅恪大師一生的寫照嗎?
沙發
 樓主| 華夏人 發表於 2010-10-14 12:1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華夏人 於 2010-10-14 12:20 編輯

(上文摘自「陳寅恪進京任職條件:不信奉馬列,不學政治」)



看中國編者補充:陳寅恪,生於湖南長沙。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通曉二十餘種語文,史學脫胎於乾嘉考據之學,《柳如是別傳》為其代表作。晚景凄涼,腿殘目瞽,死於文革迫害。

求學經歷

陳寅恪兒時啟蒙於家塾,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在家中開辦「思益學堂」,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教師有國學大師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畫家蕭厔泉等,校長為名儒陶遜。陳寅恪自小除打好深厚的國學底子,眼界並擴及東西洋。留學期間的學習,使他具備了閱讀蒙、藏、滿、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臘等十餘種語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234。

抗戰時期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后,其父陳三立憂憤死。寅恪悲慟過度,導致右眼失明。11月攜眷南逃,途中手稿遺失甚多9,任教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主要講兩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專題和元白詩研究等。 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聘請他為中國史教授。隔年前往蒙自的西南聯大,次年又隨西南聯大遷往昆明。1940 年9月,他離昆明赴香港,準備轉英國。因戰事未能成行,返昆明。在昆明期間撰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有詩「食蛤那知天下事,看花愁近最高樓。」。 1941年底香港淪陷,學校停課,生活物資奇缺,由於陳寅恪懂日文,日軍十分禮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饋贈。期間寅恪閉門治學,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書。1942年,攜妻女逃離香港,至桂林。1945年,左眼失明。1948年,解放軍逼進北平,寅恪舉家乘飛機至南京,次日赴上海。最後留在嶺南大學,未能前去台灣。

文革時期

國務院副總理,時人稱為「南霸天」的陶鑄敬重陳寅恪的學識和人品,1957年親自關心陳寅恪的眼疾。1962年,陳寅恪滑倒於浴盆內,右腿折斷,陶鑄派三名護士輪班照顧,助手為黃萱。大陸文化大革命時,陶鑄被江青打倒,陳寅恪同時遭到迫害,紅衛兵凍結寅恪夫婦工資,多次寫書面檢查交待,聲明:「我生平沒有辦過不利於人民的事情。我教書四十年,只是專心教書和著作,從未實際辦過事。」珍藏多年的大量書籍、詩文稿,多被洗劫,有詩云:「涕泣對牛衣,卌載都成斷腸史;廢殘難豹隱,九泉稍待眼枯人。」。劉節代替寅恪受批鬥。1969年10 月7日在廣州因心力衰竭且驟發腸梗阻麻痺逝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