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緣生法 [列印本頁]

作者: chico    時間: 2010-8-2 23:55
標題: 緣生法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8-3 00:33 編輯

我們曉得,在般若系統的佛學中,龍樹菩薩的《中論》是很重要的一部論著。它所翻譯出來的偈子,等於我們中國的詩。首先它提出一個綱領: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


大家研究佛學,修道,稱菩薩證到無生法忍。什麼叫無生?

一切萬法不自生,不是自然來的。現在一般科學思想或者唯物思想都認為萬有是自然來的,也就是說,宇宙物質的世界是自然來的。

宇宙萬有又有認為不是自然來的,而是另外有一個超自然的能力或者神,就是主宰,在哲學上不叫它主宰,稱第一因,比較客氣,不把它神化。如果把它神化起來,譬如基督教的教義,上帝創造了世界又照他的樣子,塑造了人。他這個樣子是什麼樣子?不知道。這些等等都屬於他生。

除外,認為另一個時空中的某種力量,能夠控制一切,乃至於舊時社會的老太太們認為這是菩薩管的、神管的、閻王管的、玉皇大帝管的,從廣義上來說,這些也都是他生的觀念。所以諸法不自生,不是自然來的;也不從它生,不是另外還有一個主宰。『諸法』包括形而上、形而下。

那麼既然不是自生、它生,又是什麼呢? 『不共不無因』,不是自他兩個力量合起來的,就叫不共生。那生命是怎麼來的,莫名其妙來的嗎?不是莫名其妙來的。不共生,也不是無因生。是有他的因,有因就有緣。因此佛法叫它做無生。

所以『無生』這個名詞的觀念包括了那麼許多的觀念,每個觀念討論起來,什麼叫『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等等都是專論,那研究起來非常複雜。
因此龍樹菩薩這首偈子:『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就像有位學者說禪宗:『答而不答,不答而答』,等於沒有結論。

實際上,無生也是中國文化所講的生生不已。有如《易經》上的兩句話:『神無方,而易無體』。這『神』等於佛家所講的明心見性。那如來本性,在中國舊文化就用這個『神』字,它不是宗教性的神。這神沒有方所,無處不在;易無體,沒有固定的體位。
所以講《易經》,是『周遊六虛,變動不居』。我經常提醒來學《易經》的朋友,卦一出來,『哎呀!怎麼這麼壞!』但是不要忘記了:『周遊六虛,變動不居』。卜到一個卦非常壞,人為地可以把它變好;非常好的因緣,也可以所能它變壞。為什麼?因為它『周遊六虛,變動不居』,沒有定位。這個道理也是說明了生生不已,與佛家講的因果論同一道理。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實際上是講因緣法。佛法認為宇宙這一切,萬法的構成都是因緣而來。有連鎖性,由這個關係到這個到那個關係,轉了一圈,都不相干,也都相干。一切都是緣生,而緣起性空。緣生的,而本體是空的;因為是空,所以一動就起緣生的作用。這分兩點,請注意。

我們在座的許多人只管修道、念佛或者打坐作功夫的,不喜歡聽這些理論。『這些理論與修道有什麼相干!』實際上,功夫做不好,就是這些佛學理念沒有搞清楚。所以到了某一階段,永遠停留在那裡上不去,智力不夠。有時做功夫覺得:『這些理論東西幹什麼?討厭!』當研究這些理論的時候,又覺得『作功夫、打坐幹什麼?那麼麻煩。』好像是矛盾了。

實際上是同一個,這中間很難,要慢慢去體會。所以講學,老子有兩句話:『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學問是一天天累積起來的,今天懂一點,明天再懂一點,後天再懂一點,修道是要把習慣滅掉,今天丟一點,明天丟一點,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統統丟光,什麼都沒有了,合於道。這兩個矛盾。真正大智慧的人,這兩上矛盾是合一的,絕對合一。

所以真正作功夫,想要如禪宗所說的大徹大悟,這些道理必須要通,不通的話,悟不了。

坐在那裡,什麼都不想,又想無念、又想大徹大悟,你看多矛盾,對不對!一般學佛的,遇到第一個問題說:『我怎麼不大徹大悟?!』早『誤』了!可見無念不是悟!關鍵也在這個地方。

因此引用《中論》中的一首偈子,是告訴大家,這是講現象界,一切萬有生起過去了,都是緣生,緣生就是『不共不無因』。不自生,不他生,所以是緣生法。

此文摘自南懷謹先生「宗鏡錄略講「。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