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紀末、五世紀初,當基督教信仰已經在與異教文化,與政治的角逐中獲得勝利,成為了主流文化,佔據了社會的主導地位,甚至連皇帝都在信仰甚至政治問題上謙卑於米蘭大主教座前時,教會對此一問題的思考也更加深入。雖然《安東尼》在奧古斯丁的歸信過程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然而,熟讀聖經的奧古斯丁,卻在他信主多年後的《懺悔錄》、《上帝之城》及其它著作中,對這一問題提供了另一套答案。在奧古斯丁看來,首先,最根本性的戰爭是內在的,是我們與自己的罪以及這個引誘我們遠離神的罪惡世界的爭戰;其次,這一爭戰對信徒與教會而言是普遍性的,並且貫穿整個宇宙的次序。與世界分別的戰場首先是我們的內在。安東尼絕然、凱旋式的歸信,在《懺悔錄》中成為一個長達九章的過程,並逐漸演化為內在意志的爭戰,直至最終的降服。安東尼在曠野與魔鬼曠日持久的屬靈爭戰,在《上帝之城》的後半部展現為「上帝之城」與「人之城」在上帝救贖歷史過程中的彰顯。在天路途中,「上帝之城」的子民首先的爭戰,是屬靈的新生命與其內駐之罪的爭戰,並在爭戰當中受苦。但罪已經失去了它的權勢,有著新生命的信徒,可以靠著聖靈順服上帝,在此世過不受罪挾制的生活。無論是《懺悔錄》還是《上帝之城》,奧古斯丁的每一個神學結論都基於大量的經文引用。他雖然沒有通過系統的聖經研究建立以「神國」為主體的末世論架構,也未曾闡述現今「已而未至」(already but not yet)的教義與倫理,但這一框架與教義在其著作中躍然紙上,從始至終掌管著他的救恩論與實踐神學,為基督徒入世又不屬世的生命與生活找到一個平衡點。奧古斯丁的這一轉折成為西方教會(包括羅馬天主教與更正教)的巨大屬靈財富;同時顯明,信徒與教會的生命力必然根植於聖經的啟示和對啟示框架體系的整體把握。
Henry Chadwick, Saint Augustine Confessions, Oxford
Athanasius, Anthony
Augustine, City of God
Peter Brown, Augustine of Hippo, a Biograph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rson and Moo,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Zondervan
Hermann Ridderbos, The Coming of the Kingdom, P&R
Hermann Ridderbos, Paul, An Outline of His Theology, Eerdmans
Richard Gaffin, Resurrection and Redeption, P&R
Ivor J. Davidson, A Public Faith, From Constantine to the Medieval World, Baker Books作者: sousuo 時間: 2010-7-24 01:25
好!好!好!作者: hellman 時間: 2010-7-24 01:47
基督教就是好鬥,與異教徒斗,與異端斗,看看這個文章就是不打自招的教會鬥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