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以身作則,官員應該先通讀《說文解字》 [列印本頁]

作者: buweizhai    時間: 2010-5-2 23:26
標題: 以身作則,官員應該先通讀《說文解字》
哈哈。當官就是好,可以隨便下命令,而且不用管這些命令是否符合實際是否有效。

這不?河南漯河市就要求每一個人都統獨《說文解字》,並認識五百個繁體字,說這是為了發揚傳統文化。

發揚不發揚傳統文化,姑且不論。但就讓學生,特別是小學生通讀《說文解字》就是不符合實際。

好。小學生需要讀,這又教師檢查。教師要讀,教委有人檢查。那麼,教委的人讀不讀呢?市裡其他政府部門的人讀不讀呢?誰來檢查呢?

中國的好多政策都是政府官員拍腦殼拍出來的。而且拍出來就完了。至於有沒有用,他們是不在乎的。有沒有人遵守,他們也是漫不經心的。至於自己應不應該遵守,那他是明確的:那是要求他們的,我官員怎能和庶民一樣。

中國的問題就源自這樣的官員。

   近日,河南漯河市下發《關於在全市深入開展「讀《說文》、識繁體、解漢字」活動的通知》,要求每人讀一遍《說文解字》,至少認識500個繁體字,知曉 500個常用字的形、音、義。「通知」強調要推動《說文》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4月30日《大河報》)

   按照當地官員的說法,要求「每人識500個繁體字」,有利於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其實,幾千年來,自甲骨文到籀文、小篆、隸書、楷書,漢字的形體一直都在不斷變化之中。硬要追尋哪種文字是中華文化的根,恐怕惟有甲骨文才算「正宗」,繁體楷書充其量只能處於玄孫地位。而簡化漢字由來已久。最早見於南北朝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使用已相當普遍,其時被稱作「俗體字」。1956年以來推行的簡體字,實際上大多數古已有之,國家語委會僅在歸納、整理的前提下,對部分異體字作了進一步的簡化、規範而已。

   顯而易見,無論是從純學術角度而言,還是從漢字使用實踐分析,繁體字並不代表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文化。所以,在應試教育大行其道,中小學生普遍不堪重負的語境中,實在沒必要讓他們被那幾百個繁體字的形、音、義,弄得終日頭暈腦漲。

   教育,自有其規律。從原則上說,地方政府部門不宜動用行政手段,以「弘揚傳統文化」為由,超越教學大綱,給中小學校另行下達任何教學任務。如果,有人把開展讀經之類活動,當作「政績工程」來做,不惜搬出繁體字來折騰中小學生,那就有濫用權力,急功近利,甚至誤人子弟之嫌!

作者: zhousx18    時間: 2010-5-3 02:48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