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8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基督教和佛教在原罪理論上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

[複製鏈接]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29 14: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白話翻譯

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凈,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出胎后,六根就會有六種觸覺,有六種觸覺便有六種感受。有感受便懂得愛,懂得愛之後,就會執著,極力去奪取,有所奪取,便會形成未來世之業因。有了未來之業因,就會領受來世之生。有生就必然會有老死,及一切憂愁悲傷苦惱。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順生門

若是沒有無明妄動,那裡會有行為造業?沒有行為造業,那裹會有入胎之識?沒有入胎之識,那裹會有胚胎這個色身?沒有色身,就不會有六根存在。沒有六根,就不會有六種觸覺。沒有觸覺就沒有感受。沒有感受便沒有愛。沒有愛就不會有執著奪取。沒有執著奪取,就不會有未來生之業因。沒有未來生之業因,就不會有未來世之生。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及憂傷悲苦。這就是十二因緣的還滅門

顛倒==一個女人的名,你要知道,一切眾生不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是故輪轉於生死苦海中。昔有人能觀察十二因緣之法,即是能見實相法。能見實相法者,耶是見佛。見佛者,即是見佛性。何故這樣說呢?因為一切諸佛,都以此十二因緣法為法性。你現在得聞我說此十二因緣法,即得到佛性清凈,堪為佛門法器。我現在再為你說一真實道,你應當思惟守護一念。

一念者,即是菩提心,菩提心者,又名為大乘心。因為眾生根性不同,故諸佛菩薩分別說為三乘。你應當念念常勤守護這個菩提心,切勿令其忘失。縱使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地水火風四蛇吞噬,貪嗔痴三毒發作,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賊入侵,以及一切妖魔來惱害,你都不能動搖改變這顆菩提心。有了這顆菩提心,你的身體就有如金剛堅固其心,就有如虛空一樣,別人難以破壞。菩提心堅固,即能得無上正等正覺,即是具常、樂、我、凈涅槃四德。有了涅槃四德,生老病死,一切地獄便與你絕緣。這樣,無常殺鬼自然不會追捕你歸案。』

接著,普光正見如來再對顛倒女人說:『我已為你說了十二因緣法,現在再為你說六波羅密,亦即是菩薩所修的六度,何謂六度?第一、要廣為布施,布施能度慳貪。第二、要堅守戒律,戒律能度毀犯。第三、時時忍辱,忍辱能度嗔恚。第四、常行精進,精進能度懈怠。第五、勤修禪定,禪定能度散亂。第六、深明智慧,智慧能度愚痴。六度具足方能到達彼岸,缺一不成。還有一首過去諸佛成佛之偈,你應當喜歡奉行。

偈曰: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普光正見如來對顛倒說:『你若一心至誠念佛,就可以從一佛國到一佛國,能見無量無邊諸佛世界,能懂諸佛世界不可思議宣說的語言文字。』當時,顛倒女人於瞬息間,即證得無生法忍,又名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

這本長壽經中,釋迦牟尼佛除了講殺胎重罪外,他為顛倒女人開示滅罪之法時,除了講十二因緣外,另外還傳給顛倒女人一個根本之法——『守護一念』

佛陀在為顛倒女人說完十二因緣后,認為她一來已至誠懺悔,二來又聽聞十二因緣法,根基已可承擔大法,於是說:『我現在要為你演說一個真實的大法,你要好好思惟,這個法就是「守護一念」。這一念便是菩提心,而這菩提心即是大乘一切法要,你要常常勤守這一念菩提心,不要忘失,縱使遇到種種魔境侵擾,也不能改變。因為只要得此菩提心則法身如金剛,心如虛空,契入不生不滅,即得無上正等正覺,遠離無常生滅。』所以『守護一念』是真正遠離無常滅除罪業的究竟之法。

而釋迦牟尼佛所傳授給顛倒女人的『守護一念』就是不忘念,常當攝念在心,覺察心源勿令起惡,諸煩惱賊則不能入,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念者憶也,堅持戒行不忘精勤,了如來義則名正念。若能不忘念則無所畏,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若能攝念在心,才能攝心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一切生滅幻相,不為幻相所惑。如此自然能覺照自己的習氣,進而有力量轉變自己的業識,拔掉自已的我相執著,轉變身心而舍輪迴之身。這乃是守護一念最實際的滅除罪業的方法。古人云:回頭是岸,岸在心。問自心,求自己,自覺才能自度,自己解脫才能真實利他。

另外,此部經中,佛陀除了教導眾生如何滅罪以外,更提出『一心念佛』 這個最上乘的大法,其實這才是滅罪根本之法,究竟清凈心源之義。一心即無心,以無心知無心,知則不起知心,不起則名為智,智亦無為無說不生不滅,而實無智,若無所知,名之為智。智者心之用,佛之名,覺之體,以此心念佛心,佛心無心,無心統萬法,萬法皆為解脫用。以此心念佛功德,無功之功,無德之德、無因之因、無果之果,以無求之心行無得之德,以佛因成佛果,以無生無滅故,名為一心念佛。無心才能覺,意不染欲,知而不取,明而不惑,是名正真道意,真實念佛。若解唯斷取著,不斷我見,我見者名為佛性,以貪嗔痴性修鍊佛性,佛性者即真解脫,真解脫者即是如來。清凈脫解法不在識中,用意識想心求無我法是愚痴白忙的。只有以無所求無所得的心,端正無私的心,才能與佛的德行相應,這才是佛的心,以無我功行成就不生不滅的萬德莊嚴,替天地行好生利生之德,如此乃名為一心念佛。若執相念佛,則入虛妄,不能與佛的心相應,就甚為曲解佛意了。

本部經中普光如來為顛倒女人說法:『你今天能誠心在我面前懺悔,我要為你說長壽經,讓你免去被無常鬼擒拿之苦。顛倒女人,當知在未來世中,五濁惡世混亂時,若有眾生造下諸種重罪,如殺父、害母、用毒藥殺胎、破壞佛寺塔、出佛身血、破壞和合僧團......如是等五逆重罪,若受持此經,書寫讀誦,自己書寫也可以請別人書寫(印刷)都能消罪,而且死後可以升梵天。』

普光正見如來說:『世間有二種人,甚為稀有,就如曇花般難得一見,一種是不行惡法,從來不做惡事的人;而另一種是有罪卻隨即能懺悔的人。』

在這五濁惡世中,能完全不行惡事的人,實在是甚為稀有的,人們在無知、衝動及許多不得已因素下,往往無可避免行惡,但若能懺悔改過則亦可漸離生死之苦。

唯有懺悔能滅除一切罪,而什麼是懺悔呢?六祖惠能說:『所謂懺,即是懺從前所有惡業,永不後起,悔,則是悔其後過,從此永斷,更不復作。』

簡單的說,便是懺罪、悔改。非但要對過去所犯的罪行深自懺悔以外,還要永不再犯,才是真正的懺悔。所以若是心存著犯了罪,再來懺悔,殺了胎,再來補做功德的心理,則便不是普光正見如來說的『至誠懺悔』,而是明知故犯,如此不管做多少功德都無功德可言,因為沒有至誠懺悔。

還有,文殊!我滅度之後,於五濁惡世中,右有居家學佛之善男信女,轉信外道顛倒邪見,不信正法大乘經典,如這樣的人,縱使有無量百千金銀,而懷慳吝,卻不斷貧求財利。有錢而不去布施救濟一切貧苦之人,又不能書寫十二部經受持讀誦,而求免無常惡鬼之苦,是絕無可能的。

還有,文殊,.我滅度之後,於五濁惡世中,一切眾生因沒有宿命神通,故不知因果輪迴,暫時得到人身,便視為快樂。縱容此身去造罪業,或誹謗他人,或恃權貴富豪,起種種噁心,威挾他人性命,又不信大乘經典,貢高我慢。像這樣的人,現世會得短命報。若能至心誠意懺悔,調和柔軟其心,書寫此經,並受持讀誦,以此善根之力,能延長壽命。即使有病患災厄,終不會橫死。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沙發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29 16:06 | 只看該作者
以上是佛教經典里比較著名的一部經典「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的白話翻譯,從這部經典里的部分文字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和基督教(更確切地說是聖經)的原罪理論竟然驚人的一致!聖經里講到上帝造了亞當夏娃以後他們吃了那個能明辨是非識別善惡的智慧果,其實就是佛教里的「分別心」,即此文中提到的「一念無明妄動」。

一切眾生,實是本來清凈(這就是佛教常提到的人人都具備的的佛性也就是聖經里的上帝),由於過去一念無明妄動,便有行為造作,有行為造業便有入胎之識。有入胎之識便有現生之胚胎,有了胚胎便具備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此小段落說的是意識決定物質而不是我們傳統認為的物質決定意識

經典里提到的十二因緣的還滅門(即滅掉原罪的辦法),其實就是聖經里說的生命果
人,因為吃了智慧果所以有了罪也就有了生和死(不僅僅是死啊),那滅罪的辦法就是通過吃」生命果「來徹底去除人的智慧去除各種各樣的分別善惡之心!(即道教里的相生相剋之道)這裡和佛教強調修行要達到的最高境界不思善不思惡又是驚人的一致!剛才說了,意識決定物質,那人要達到不死不生的永恆狀態就要從無限深層次的意識里掐掉所有的」意根「!所以聖經里的上帝/耶穌一直強調:不要論斷,不要論斷!這裡當然是泛指了,泛指不能論斷所有的人和事,把範圍縮小到敏感的宗教里也是如此,你不能論斷任何其他宗教的是是非非長長短短。你如果論斷了那不是產生原罪的」智慧果「又在超級發揮它的作用了嗎?這個問題也常常讓基督徒們很尷尬,可我們不能說上帝他老人家說錯了話自相矛盾了吧?:)),這裡需要基督徒的很好的自由意志發揮一下沉思一下到底怎麼回事才是。

其他一致的地方還有:(滅罪方面)
1,這裡說」若有眾生造下諸種重罪,如殺父、害母、用毒藥殺胎、破壞佛寺塔、出佛身血、破壞和合僧團......如是等五逆重罪「。。。。。。統統都可以通過誦經受持(佛教的辦法)來徹底的消罪,和聖經里信上帝后耶穌的寶血洗去基督徒們的舊債舊罪(基督教的辦法)的道理是一致的。不存在有人疑惑的我犯了那麼大那麼重的罪如何如何上不了天堂出不了輪迴等的擔心顧慮----這也是宗教里比較迷人的一部分內容,呵呵。

2,佛教基督教都相信懺悔在修行期間滅罪方面的巨大威力!
懺悔怎麼懺?懺悔就是懺罪、悔改。非但要對過去所犯的罪行深自懺悔以外,還要永不再犯,才是真正的懺悔,這裡可能基督徒們因為自身軟弱所以願意僥倖,可是耶穌說了,上天堂是窄門啊!!!如果都按照基督徒們一廂情願的理解,那上帝應該對所有的」形式基督徒們「都特別法外開恩絕對慈悲到沒有原則才是,可如果實際情況確是這樣那它為何還說那是窄門?(我個人理解呢,只有完全徹底的懂了以上這些道理,才能真正的懺悔,否則就是形式而已。懺悔,就是一定要把握住自己,呵護心,時時刻刻不起惡意,不生妄想,不生任何情緒包括喜怒哀樂,這樣同時就把以前的「罪」都「漂白」了。)

3,最後一點,如何修?二者本質上還是一致的。
佛教說要修六波羅密,即上文里提到的菩薩所修的六度布施守戒忍辱精進蟬定智慧(即戒定慧),基督教里同樣也不能殺人不能做偽證(撒謊),卻要愛敵人(忍辱),還要時時的絕食(禱告)---靈修,也即禪定。看看,這些方法其實都是幫助人去除智慧果帶來的分別之心的,除去小智慧開發大智慧回歸佛性天堂老家那裡去。

佛教基督教相同的地方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實可以說沒有哈--看透以後),慢慢再一起找找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3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29 16:58 | 只看該作者
所以聖經里的上帝/耶穌一直強調:不要論斷,不要論斷!這裡當然是泛指了,泛指不能論斷所有的人和事,把範圍縮小到敏感的宗教里也是如此,你不能論斷任何其他宗教的是是非非長長短短。你如果論斷了那不是產生原罪的」智慧果「又在超級發揮它的作用了嗎?這個問題也常常讓基督徒們很尷尬,可我們不能說上帝他老人家說錯了話自相矛盾了吧?:)),這裡需要基督徒的很好的自由意志發揮一下沉思一下到底怎麼回事才是。

補充兩點:1,同理,對佛教徒來說,不思善不思惡應該也是這個不要論斷的意思,那佛教徒還要不要到處思考基督教的」善惡「呢?

2,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論斷「之自相矛盾以外,聖經包括佛經里還有很多看起來非常非常自相矛盾的文字內容,好多信徒弄不懂就逃避或繞道而走,這種態度其實就是對他們自己宗教信仰的一種大不敬,同時也是讓反對者(無論反基還是反佛)得逞的一個點。聖經里上帝/耶穌又說了讀聖經需要人們活解字義,所以有關矛盾文字的內容呢耶穌本人好像就沒有什麼責任了。。。。。。剩下的都是基督徒的責任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4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4-29 21:5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3# 翡翠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是為一真法界。也就是通常說的「一念不生全體現」。因為這個一真法界是沒有對立的,因此沒有形象的,沒有形象包括沒有任何模式,因此離言絕相,不落語言文字。「吃分別善惡果」就是無明緣行,起心動念。一起分別念頭就掉進頭腦思維的框架了。念頭是有生滅的。這個大家都知道,你不可能長久住於任何一個念頭中。肉身也是有生滅的,有生必有死。永生到底是什麼?到此應該有些端倪了吧?一些基督徒在頭腦的思維中想象期待將來的一個永生,這只是一個思想的泡沫。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大分別!分別現在和將來,分別俗和聖,分別丑和美。

怎麼能夠愛你的敵人?能夠真心愛他的還是敵人么?所以只有到了你心中沒有敵人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愛你的敵人。什麼叫做心中沒有敵人呢?這不是能夠刻意去做到的,而是要悟到本來如此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50
5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0-4-29 22:3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 翡翠

回復 4# 一說實相


現在是什麼好日子呀,老朋友都來啦!

歡迎歡迎,別來無恙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6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00: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apleTree 於 2010-4-30 00:06 編輯
回復  翡翠
怎麼能夠愛你的敵人?能夠真心愛他的還是敵人么?所以只有到了你心中沒有敵人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愛你的敵人。什麼叫做心中沒有敵人呢?這不是能夠刻意去做到的,而是要悟到本來如此的!...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4-29 21:55

聖經里說的愛你的敵人,與恨惡罪並不矛盾。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羅馬書12:9)
Love must be sincere. Hate what is evil; cling to what is good.

你看到嗎?「愛人不可虛假」的同時還要「惡要厭惡」。咋一看好像不可能,可看看英文就清楚了。注意英文里用的是What而不是Who。也就是說不要因為別人做錯了事就恨惡這個,也不能因為犯錯的是自己的弟兄就連錯誤也遷就。通俗地講,就是要把孩子和洗澡水分開,不能一起倒掉。

我個人理解佛教的問題是,雖然一念不生可以避免論斷的問題,然而卻滋長縱容了罪惡。從中國人處理問題的習慣就可以看到這一思想的危害。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8

主題

2167

帖子

576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6
7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4-30 0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翡翠

回復  一說實相


現在是什麼好日子呀,老朋友都來啦!

歡迎歡迎,別來無恙乎? ...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0-4-29 22:38


永生版主好!最近一直比較忙,很少泡網了。祝福平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8
問? 發表於 2010-4-30 01:45 | 只看該作者
太長,不願意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9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翡翠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是為一真法界。也就是通常說的「一念不生全體現」。因為這個一 ...
怎麼能夠愛你的敵人?能夠真心愛他的還是敵人么?所以只有到了你心中沒有敵人的時候才能真正地愛你的敵人。什麼叫做心中沒有敵人呢?這不是能夠刻意去做到的,而是要悟到本來如此的!
一說實相 發表於 2010-4-29 21:55

一說好,好久不見了,在哪裡玩耍呢?
嗯,你明白我寫的是什麼,其實這就是除去分別心之後的最高境界--不思善不思惡!
當然這裡的不思需要擴展開來看。。。。。!!
我有一個小小的疑惑,就是念佛能不能用念其他東西比如「石頭」來代替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10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2: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追求永生
五一馬上就要到了,自然好日子嗎,可以好好睡大覺呀!
我平時主要在佛教論壇逛,也在這裡的空間看看,比較懶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11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2:0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問?
你不是一直搞宗教對比嗎,不能偷懶呀!
要看,還要仔細看,幫著挑挑毛病。。。。
很多基督徒是因看不懂佛教才轉求基督教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10

主題

5955

帖子

2219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219
12
問? 發表於 2010-4-30 02:2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1# 翡翠

悄悄的告訴你,我差一點就這樣了。幸虧佛沒有遺棄我,括弧,以下省去八萬字的見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13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2:31 | 只看該作者
聖經里說的愛你的敵人,與恨惡罪並不矛盾。
你看到嗎?「愛人不可虛假」的同時還要「惡要厭惡」。咋一看好像不可能,可看看英文就清楚了。注意英文里用的是What而不是Who。也就是說不要因為別人做錯了事就恨惡這個人,也不能因為犯錯的是自己的弟兄就連錯誤也遷就。通俗地講,就是要把孩子和洗澡水分開,不能一起倒掉。

我個人理解佛教的問題是,雖然一念不生可以避免論斷的問題,然而卻滋長縱容了罪惡。從中國人處理問題的習慣就可以看到這一思想的危害。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00:05


你對佛教有一點點誤會。

佛教講修行要修到一種虛空的狀態「不思善不思惡」,如同嬰兒,但是我個人理解和你所述有點一致就是:不思善惡,並非不知道,只是不因為善惡而生任何情緒,這裡的情緒具體比如喜怒哀樂,這些都是佛教基督教二者共同的「原罪具體內容」。

你想啊,你為什麼要喜?一定因為滿足了你在某方面的貪婪之心啊,反之,為什麼你要發怒?你說的對,我們也不要因為別人做錯了事就恨惡這個人。。。。聖經里上帝就是這個意思,不是絕對讓人變成痴獃什麼都不知道,相反它是讓人們什麼都知道,但是知道歸知道,就是有一條:不能因為知道就生出各種情緒。。。。具體如何操作?愛,包容。

佛經里有憤怒金剛菩薩的形象,也是出於此,他們表現出來的是憤怒之相(貌),但是心裡卻絕對不能有任何憤怒之情緒!如此可見,基督教佛教其實都是最講究意根的,除罪也是要除這個意根之罪。。。。

這樣按照你的思維,你一定和其他基督徒都有所不同,這裡就涉及到了如何靈活理解字義的問題,個人和個人的思維的方式不同,導致對聖經的理解也一定有著很大的差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主題

1801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14
八福 發表於 2010-4-30 02:3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問?

恭喜恭喜。

要不然的話,今天也沒你這麼多問號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15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2# 問?
難怪呢。。。
我說你怎麼看起來好像和基督徒們特內疚似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16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4# 八福

八福好!看你修忍辱很有成效嗎,pfpf,記得要感謝飛機戰士們哈!
你那個老朋友GG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主題

1801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17
八福 發表於 2010-4-30 03:0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6# 翡翠

我才剛回來沒幾天,老朋友還沒見全呢。GoRules弟兄不知所蹤,我也挺想念他的。

順便問兩個問題:

一、請教一下「顛倒女人」是什麼意思。
二、您這貼是否在說:不論基佛,實際上條條大路通羅馬?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7

主題

3417

帖子

1012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12
18
 樓主|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3:15 | 只看該作者
「顛倒女人」就是一個女人的名字而已,沒有其他意思。不過,可能佛祖用這個女人名或許有其他意義?是不是暗示人們是非不分顛三倒四呢?如同西遊記里的孫悟空?

條條大路通羅馬==對呀,我此帖的意思是希望基督徒們在今後讀聖經的時候,一定要把上帝人格化這個意識給徹底轉變過來,我以前寫上帝就是因果,現在看來很不精確,上帝應該是對應佛教里的佛性這個概念才是!

原罪如果一致,那除罪的辦法也應該差不多一致才是,你說呢????

上帝人格化這個意識,把很多基督徒都變成病態了,因為他們無法用正常的邏輯來思考普通的事情和道理了!!而且基督徒一定在讀經文的時候有很多困惑不解一定感到很彆扭的。。。。
為什麼飛機很輕易就能反得了基督教?就是因為你們無法很圓融的解釋經文嗎。實際上,聖經本身是沒有什麼自相矛盾的,是基督徒的解釋讓它看起來矛盾重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44

主題

1801

帖子

644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44
19
八福 發表於 2010-4-30 03:32 | 只看該作者
說到解經,的確是不能很圓融。

不過,若是給我這樣魯笨的人,一下就能全透了,那也太容易了些……
青草地,溪水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4

主題

1萬

帖子

3034

積分

禁止發言

根深葉茂

積分
3034
20
MapleTree 發表於 2010-4-30 03:49 | 只看該作者
佛教講修行要修到一種虛空的狀態「不思善不思惡」,如同嬰兒,但是我個人理解和你所述有點一致就是:不思善惡,並非不知道,只是不因為善惡而生任何情緒,這裡的情緒具體比如喜怒哀樂,這些都是佛教基督教二者共同的「原罪具體內容」。
...
翡翠 發表於 2010-4-30 02:31

翡翠你好。看到你的變化我很高興,記得你剛到論壇的時候像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通過這段時間的思考,你現在看起來成熟了很多。我的一個觀點是,不管是信什麽,應該使人向善,向著成熟變化。如果你因為信什麽,或者是因為不信什麽(比如反基),使你的道德水平越來越低,那麽你信的或者你的不信應該是有問題的,是應該反思的。

回到你的問題,我覺得信神和信佛還是有區別的:就像你上面這段話,佛教是叫人「不思善不思惡」,而信神是讓人清醒地認識罪認識善;佛教認為任何情緒都是「貪婪的」或者是「不究竟」的,而基督徒肯定愛,喜樂,平安等正面的情感。

舉個不一定恰當例子,基督徒要看到地的不平,所以要一生向上走;而佛教告訴我們不要看地的高低不同,要看成一樣的,不要有分別。我認為天上的層面先不談,至少在地上的層面上,基督徒的生活無論對自己,對社會都是比佛教徒更積極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20: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