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文化與基督精神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4-22 16:1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基督教在中國得到系統傳播,是近一百多年的事。台灣從事佈道工作的林治平教授說:「時至今日,我們很遺憾地說,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仍滯留在排拒的階段中。基督教仍然是歐美的基督教,我們幾乎找不到什麼能在文化上解決歧見的方法,使基督教思想在中國生根,且成為中國人的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國遇到的阻力,本質上來自於文化。因而,這種阻力比政治壓力更潛在,更有韌性。這是文化的衝突。www.

  我們看到,約翰寫作《約翰福音》的時候,離耶穌釘十字架不過五六十年,福音在猶太人之外的希臘地區就已經得到了非常廣泛的傳播,當時,信耶穌基督的猶太人與信耶穌基督的希臘人的比例是1:10萬。猶太文化與希臘文化本來是有很大差異的。猶太人的舊約背景希臘人沒有,猶太人的彌賽亞情結希臘人沒有;而希臘人的理性精神和哲學傳統也是猶太人所不具備的。但這種差異沒有成為障礙。應該說約翰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就是找到了基督教文化與希臘文化的契合點。他把希臘文化中的「道」與基督教的「上帝」結合在了一起。《約翰福音》劈頭便講:「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約翰抓住了這一根本點,打通了福音向希臘文化圈傳播的途徑。福音越出巴勒斯坦地區,進入了希臘文化圈,這是有偉大意義的,它使基督教在歐洲得到了的廣泛傳播,並由此從向世界,成為了全世界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那麼,既然基督教在背景不同的文化中可以很好地傳播,為什麼在中國的傳播中,有一定的難度?這就涉及到中國文化與基督精神的差異。

  中國文化的特色最突出的一點是:從歷史上看,中國文化一直缺乏信仰、缺乏宗教精神。

  信仰是任何一個文化的核心肯定。信仰的指向是「意義」。「意義」的背後是「價值」。信仰是一個文化的價值系統。信仰是文化中那個「萬變不離其宗」的宗。是綱,是根本。www.

  因為人的存在,是需要意義的。「因為我活著,所以我活著」,這不是人的存在狀態,這隻能是貓的存在狀態。人,一定要找出活著的意義來。信仰就是這樣一種讓人安身立命的東西。一個西方哲學家說:「人是唯一不憑靠麵包而活著的存在物」。若是沒有意義,人是活不下去的。信仰給人的生命以意義。
  
    正是因為信仰這樣重要,耶穌提出的最大的誡命才會是這樣的:「你要盡心盡意盡性愛主你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這裡,耶穌明確告訴世人,最大的誡命,是信仰,是對上帝的愛。

  從這個意義上講,在中國文化中,信仰的缺失,就成了根本的缺失。在中國文化中,我們不但不認識上帝,沒有對上帝的信仰。甚至,我們什麼信仰都沒有,我們連信仰的能力都不具備。

  信仰缺失的最典型表現,就是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真正的信仰,中國文化的思想高度從來抵達到對上帝的追求,也從來沒有屬於自己的真正的宗教。

  人們也許會說,有啊,中國不是有佛教、道教嗎?那麼,我們來看看佛教與道教的情況。www.

  先說道教,道教算是自己的土產,上面打著「Made in China」的標記。www.

  道教不是自然而然生長起來的,它是在外界環境刺激下產生的基因突變。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中國在這個外來宗教的刺激和啟發下,仿造出來的。它是中國文化與異族文化相抗衡的一個結果。公元初年佛教傳進中國。一百多四十年後,東漢張道陵創立了道教。這個人造的道教,沒有自己的教義。它開頭是向孔子的儒家找根據,找立足點。但被儒家抵制,《論語》說:「子不語怪力神亂」。不得已,又轉過來向老子莊子的道家找理論支撐(以上說法可以參看范文瀾《中國通史》)。道家是在野的學說,自然形不成抵抗,於是,道教就封了老子為「太上真人」,封了莊子為「南華真人」,又把民間傳說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拉來作神仙。道教本身十分混雜,道教的八仙,整個是一個大雜燴,把不同朝代的歷史人物與傳說人物湊在一起,差不多相當於關公戰秦瓊。而且,與世界其他成熟的宗教相比,它完全沒有其他宗教所具有的對彼岸的追求精神,它有的只是無信仰的實用文化中對現實人生的渴望,它追求的是鶴髮童顏、長生不老這樣一些很實際的願望。它的追求方式,也不是對自己內心的謹守,而是煉丹服藥甚至御女等手段。所以,道教作為中國的本土宗教,從來都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中國文化中本來沒有信仰,則文化中沒有的東西,仿造一個,也肯定造不好。

  中國缺乏信仰,所以,佛教進入中國,在中國這個沒有宗教信仰的土地上,也經過了漫長的從抗拒到適應的過程。從東漢初年一直延續到到宋代,大約一千年。可見文化的抵制非常強大。就像器官移植,在中國的排異反應非常強烈。由於佛教的力量也很強大,所以,佛教與中國文化的衝突就特別激烈,反反覆復地建廟,毀廟。到唐朝中期,鬥爭還很激烈。到了宋朝,佛教在近千年的與中國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中,與中國道家老莊哲學結合,形成了以辯證思維為特徵的禪宗,從此才開始與中國文化和平共處。《紅樓夢》里,我們看到,一僧一道,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並肩出行,成夥伴了。到了這個地步,佛教也中國化了,失去了它自己的本來面目。中國現存的佛教,90%是小乘禪宗,不是正宗的大乘佛教。禪宗,說白了,是中國特色的佛教。佛教禪宗對中國人的口味來說,已經變得十分可口可樂了。www.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正式的宗教信仰,也沒有過自己的神,作為一個民族,也沒有真正信仰什麼。沒有信仰,沒有超越性精神,剩下的就是現實性的,實用的,功利的東西,所以,中國文化就呈現很強的實用性。www.

  中國人真的信玉皇大帝嗎?中國人真的信觀音菩薩嗎?表面看,中國一些老百姓信佛信得也很虔誠。現在廣東和香港以及很多地方,廟裡的香火也很盛,很多商店都有供著佛像。但這種信,是一種中國式的信,與真正的信仰是有區別的。信仰,是你要投入進去的精神狀態,是一種沒有世俗心態的投入,也就是說,沒有功利需求。而中國人信佛是這樣嗎?求平安,求健康,求生兒子(送子觀音的香火特旺),求發財,求陞官,求子孫鴻運高照……,哪個廟最靈驗,那個廟最人氣盛。許願、還願,這是最典型的功利心態。是一種「投資行為」,一種交易心態了。不是去信奉了,而是去跟神討價還價,去討好處了,而且還得先得了好處,后算帳——包賺不賠。這裡展現的是功利的態度,實用的精神。每一聲祈禱,都包藏著個人的私慾,每上的一把香,都燃燒著人間的願望。佛成了受賄賂的對象和排憂解難的幫手。人們念:「救苦救難」的觀音大士,目的是什麼,是救苦救難,很具體。唐崇榮牧師說,中國現在就剩了一個信仰了——「錢」。信錢,為什麼?錢實用啊,錢是最有用的,「有錢能使鬼推磨」呀。

  我們看耶穌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時說的是什麼:(第一次)「天父啊,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第二次),天父啊,「就願你的旨意成全」。這是完全沒有私利的祈禱。耶穌禱告的是「上帝的美意」、「上帝的安排」能成全。為上帝,不為人,更不為自我。主禱文這樣說:「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電視片《十字架》有一段布希訪華時在清華演講:「95%的美國人信仰上帝,我是他們其中之一。信仰是道德的核心。使人活出一種更高的標準。」布希講的很深刻。信仰幹什麼?不是為了好處,不是為生兒子、為平安、為長壽,信仰是為「讓人活出一種更高的標準」。基督徒信主基督耶穌,也不是為了現實的好處,而是渴望重生得救(靈魂得到拯救),脫去罪性,成為一個像上帝那樣完全的人。信佛、信玉皇大帝的人,是為這個嗎?顯然不是。所以,那些求神拜佛的人,本質上說,根本不是在信仰。因為信仰指向意義,而不是現世的好處。

  由於沒有信仰,中國文化的很多問題都出在這個上面。包括我們對自己文化的認識過程,也由於這樣一個原因,很難上升到信仰的高度。www.

  我們作個簡單的回顧。

    中國人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是鴉片戰爭時列強用堅船利艦打開中國大門之時開始的。在這之前,中國雖然周圍也有一圈異族的存在,但這些民族一般都落後於中國,都是仰慕中國文化的。中國於是自己稱是「天朝大國」,周圍都是夷蠻之國,我們要向他們輸出文化,來對他們進行啟蒙。就算是蒙古人的元朝和滿族人的清朝把中國整個都吞併了,最後也還是中國文化取得了勝利:是我們用文化把他們同化了。他們成了我們,我們還是我們。輸到最後,我們變成贏家。但鴉片戰爭時情況不一樣了。中國第一次遇見了對手,中國文化脆弱性的一面徹底暴露了,自我感覺良好的中國,居然是一觸即潰,不堪一擊,一向非常OK的中國,不OK了。這讓中國人驚醒了,中國人開始想,我們哪出了問題?這就是中國文化反思的起點和開頭。www.

  作為一個世俗性文化的民族,這個反思,最先從實用的角度看問題,從物質形態上看到我們的差距:我們沒有堅船利艦,我們沒有洋槍大炮。於是,大清開始建軍工廠,搞「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使中國有了堅船利艦,但甲午戰爭,有著極大艦隊優勢的北洋海軍又再次覆沒,這個事實使單純引進西方技術破產了。於是反思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就是制度反思。我們沒堅船利艦打不過人家,有了堅船利炮還是打不過人家,原來是我們的制度不行。於是,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變了。但我們還是失敗,還是受列強的欺辱,我們到底是哪出了問題?於是接下來就反思到文化層面,這就有了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反思的內容是大家所熟悉的:科學與民主!原來,我們缺這兩樣東西。我們除了有工業有共和制度之外,還要有科學與民主這兩樣文化精神(反思到文化領域裡了)。五四的反思,並沒能進行到底,就被抗日戰爭打斷了。國內80年代文化熱,實質上是接著五四運動對科學與民主的反思繼續往下走的。這就有了89年的四五運動,掀起了「反腐敗」「爭民主」的一個思想高潮。這些年出國的大陸學子們,基本上都是在接受科學民主這種文化思潮中過來的。www.

  直到九十年代后,中國文化界的反思,才進入到了更高的層次:價值層面。這時發現,西方科學精神與民主精神的背後,其實是基督教文化,也就是說,科學民主的背後,是全能的上帝。沒有上帝的光照,科學與民主並不能真正降臨。科學與民主之所以發生在西方文化圈中,而在中國漫漫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國自己生長不出來這兩樣東西,正是因為中國根本就沒有科學與民主的土壤,沒有上帝的光照,沒有基督教存在。這就是今天中國的文化精英學者們從1860年鴉片戰爭終於苦思冥索了130多年後才徹底發現的真理。這個真理就是——最高的真理,其實是上帝。耶穌說:「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我就是生命」。這短短的三句話,中國學者們找了一百多年,才找到。舒婷有一句詩道:「那條很短很短的來路,我們走了很長很長的歲月」。的啊,在缺乏信仰的中國,追尋上帝的路何等艱難!www.

  學者們終於痛苦地認識到,單純的科學與民主也不能徹底拯救中國,因為無論是科學也罷,民主也罷,都是人的文化形態,都是有限的。在科學與民主之上,是上帝。如果你找不到上帝,只找到了科學和民主,是不行的。科學,是人與物的關係,民主是人與人的關係,都是此岸的存在。而基督教讓我們找到了人與上帝的關係,讓我們與彼岸與永恆建立起了聯繫,也讓人類的精神上升到了至高點。遺憾的是,這,恰是我們文化中關鍵的盲區。
  
    沒有神聖,沒有上帝,我們的資源,就是自然的東西(上帝是超越性的)。「自然主義」就成了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色。中國的傳統經濟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現代的商品生產的原則顯然已不再是自然,而是超自然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又使人們之間的在生存上的聯繫不夠緊密,所以,中國人之間呈現一盤散沙的特點。老子的理想就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相往來,這就是中國人凝聚性是差的原因。日本人可以團結得像螞蟻一樣,我們卻總是窩裡斗。沒有公共的活動領域,因此,中國人的公共意識無法培養出來,公德不夠。亂吐痰,損壞公共設施,假冒偽劣,哄搶公物,這些事就比較多。在中國人與人的關係中,也同樣呈現這樣一種自然關係。人們之間最基本的自然關係是血緣關係,於是,這就是中國文化的人際關係的基礎,政治關係也比照來推。在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種關係中,父子夫妻兄弟不說了,它本來就在血緣關係之內。但君臣朋友關係里沒有血緣的自然因素吧?我們也把它轉換成自然關係:君臣關係是以父子關係來設計的,對君的忠相當於對父的孝;朋友關係是按兄弟關係來設計的。你看看古代的哥們,不都是稱兄道弟嗎?劉備是大哥,張飛是三弟。在古代中國,地方官被稱為父母官,言外之意,老百姓都是他兒子。老百姓管當官的稱什麼:「老爺」!用的是個親屬稱呼。加拿大總理馬丁肯定沒這感覺。www.

  沒有信仰,就沒有根基,沒有堅定的目標,自然那就是什麼有用追求什麼,所以中國文化的實用主義很突出。我們對價值的判斷很典型的方式就是:「這有什麼用」?當年有人呼籲民主,不是就有的高官怒問:「民主能當飯吃嗎」?!問的多麼具體!得有用到了能當飯吃的地步,擺著當畫看都不行,非得吃下肚去才算是利用上了。我們文化教我們對任何東西的價值追問,就是問「有什麼用」。學習有什麼用?「學而優則仕」。讀書有什麼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國內人們都爭著當官,當處長,當局長,誰想「為人民服務」?是在求權利能帶來巨大的利益。所以拚命地千方百計當官,當了官就拚命地貪,然後轉移資產到海外,在地球這邊一擲千金地揮霍。蓋茨表示要把自己財產的95%捐出去,不全留給孩子,這是信仰的作用啊。基督教導我們:「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要處處講實用。基督行了35次神跡,沒有一次是為自己行的。耶穌受試探的時候,面對的誘惑是「萬國和萬國的榮華」,耶穌毫不動心。基督徒信仰耶穌有好處嗎?有的,但這個好處是在彼岸,在天國,不是在這個塵世上。在塵世上從基督那裡得到的是什麼?不是純粹物質上的實用意義上的,是內心的平安和喜樂。那個為了主坐了23年牢的以巴弗老人,他得到主的恩惠了沒有?他得到了,他是多麼蒙恩啊,在電視片《十字架》里,他充滿感恩,臉上掛上幸福的笑容。劉小楓在《十字架》里說的好:「信仰核心的信息是個人靈魂的得救。最關鍵的就在於,你的整個生命的感覺會發生徹底的變化。他生活在這個世界,受了這個世界的的各種各樣的限制。但是他的精神以及他的得救不是屬於這個世界的。」這才是信仰!而這種真正的信仰,在中國文化自身里是沒有的。www.

  一種文化與另一種文化相遇的時候,總是相似的部分容易接受,不同的部分受到排斥。五四時從西方拿來的「科學」「民主」這兩項,就是科學好接受,民主就不好接受。

  說到科學,其實,就算是我們對科學的接受,也是在技術方面接受得容易;在科學觀念科學思想上,我們接受的還是不夠的。科學精神中的實證主義,容易被中國人接受;但科學思想中「形而上」的一面,在中國沒能全面接受。在今天的中國,不是把科學純粹當成是知識與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嗎?科學更深刻之處在於,它是一種世界觀、人文素養,心靈的境界。科學精神是以分析精神,用推理方法去尋找事物的原因。上帝是世界的原因,上帝構成宇宙因果鏈條的頂點,所以,科學的本質,尤其是理論科學基礎科學,是為了解讀上帝的奧秘。從這個意義上講,對科學的真正信仰實際上與對上帝的信仰是一致的。物質世界處在永恆的運動狀態,大到天體小到原子,都是不停地運動著。科學承認它們的運動,科學研究它們的運動規律,但科學無法解釋它們何以會動,科學就不得不承認:上帝,是萬物的第一推動。95年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了包括霍金《時間簡史》在內的一批現代科普系列圖書,就叫做:「第一推動叢書」,這實在是意味深長。因為那正是中國缺乏的理解。www.

  科學作為人在此岸世界的一種探尋努力,是人接近上帝的一種方式。科學永遠不可能完全地解讀上帝的奧秘,在這個前提下,我們都承認「科學無止境」。這一觀念的背後,是人的有限性與上帝的無限。www.

  本質地看,科學不是為了好處與實用。美國花了上百億美金,把兩個探測器弄到火星上去,是為了得什麼好處嗎?那個昂貴得嚇死人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是為了到太空里尋找財寶嗎?不是的。是為了以科學的手段,從科研的角度,去認識上帝所造的也是我們所置身的這個宇宙,也就是在認識全能的上帝。並從發現上帝奇妙的創造中,去更深地認識上帝,去敬畏上帝。越是偉大的科學家,越是對上帝充滿讚美之情!這種精神在中國沒有。說到此,順便提一句,美國的火星探測器Spirit,國內翻譯成「勇氣」號,國內不是不知道Spirit是「精神」的意思,他們是在迴避這個詞。因為「Spirit」有精神、心靈和靈魂的意思,美國用Spirit來命名這個探測器,體現了人追求上帝的精神,而這一精神是上帝安放在人的靈魂里的。大陸官方怕這個詞,於是改頭換面,用了「勇氣」來表達Spirit的意義。中國大陸在去年也弄出了一個「神州五號」,並且大造氣氛,為我們也加入了國際太空俱樂部而歡呼。其實,就像我們的道教是在別人的啟發下搞出來的那樣,如果沒有西方的航天事業的啟發,中國人可能永遠想不到去搞太空研究。中國古代的天文,不是為了研究上帝,乃是為了人間的好處,什麼風調雨順啦,天有什麼徵兆將顯示人間的治亂興衰啦,如此等等。在中國人的理解中,一說到科學,就看到科學是先進的,科學是進步的,因為「科學養豬」豬就肥;科學種糧,就高產。這是對科學庸俗化的解釋。只看到好處,只看到利益,沒看到科學的文化精神。

  中國的實用文化還體現在這樣一句口號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什麼?實踐是人的社會活動,人作為有限的存在,人的實踐怎麼能檢驗真理呢?牛頓說時空是絕對的,萬有引力是客觀存在的力,愛因斯坦發現,時空是物質的存在形式,萬有引力是表象,是物質引起了空間的彎曲。玻爾又以測不準原理反駁了愛因斯坦,今後,還會有發展。哪個實踐能檢驗出真理呢?實踐只是可以讓我們接近真理罷了。www.

    無論如何,科學總能帶來直接的好處,跟實用文化能接壤,中國接受得容易。就算我們只接受了科學的皮毛,也算接受了。我們比較順利地引進了西方的教育體系和科研體系,學得很快,沒什麼抗拒力。現在連度量衡也都接軌了,千米、千克,一改我們多年的習慣。美國還用傳統的英制,用加倫之類呢,加拿大還用磅不用公斤呢,我們比他們都先進了。可見,實用的東西,中國引進得很方便。到中國城市看看,外國有的,我們都有了,甚至比他們還多呢。北京比多倫多看上去還豪華呢。求好處,求發達,求富貴,這是我們急功近利之心所對準的目標。尤其在現在中國的經濟大潮下,追求財富之心,特彆強。追求豪宅、汽車、發大財,在大陸,幾乎人人都渴望暴富,渴望成為財主,每個人都有一顆滾湯的發財心。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馬太福音》里說:「你們不能又侍奉神,又侍奉瑪門(財神)」「財主進天國是難的。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滿腦子發財念頭的人,是不是也難以進神的國呢?要是人們普遍都是想當財主的人,是不是這個民族離神的國還比較遠呢?www.

  這種物質之心,使我們今天對現代化的理解,基本上仍然是用實用文化的眼光來打量現代化的。我們對現代化的要求與渴望,也不過是看到並認可現代化的好處:富裕、強盛而已。――實用主義的視角。只圖現代化的利益,不考慮其文化,不考慮人的現代化。我們社會的多數人對現代化的理解不仍然是建立在物質層面上的?儘管今天我們不再像當年毛澤東那樣,將現代化理解為煙囪林立的廠房,但在許多中國人心目中,現代化仍是與摩天大樓連在一起的。我們將現代化誤讀為棄舊圖新。北京在拚命地拆,拆了古迹,蓋上高樓。我們毫不痛惜地終結自己的歷史,然後,再像暴發戶一樣急忙穿上閃閃發光的時裝。北京號稱七百年歷史,其實,除了故宮等古迹,你連七十年的歷史都看不到了。實用的眼光,真的是一種很短視的眼光。看不到上帝,就認識不到真理,也不懂得什麼是真正的價值。www.

  對於我們這個實用文化,接受西方文化時,非實用的,不能直接看到好處的,接受起來就難了。民主就很難進口。因為,民主跟這個實用的文化不容易接壤。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民主這玩意,我們不玩這個,民主不是我們文化中本有的東西。老百姓見了當官的叫老爺,哪敢想到跟官民主一回?阿Q腦袋一熱,說了一句「我和趙太爺是本家」,就挨了兩個耳光。中國歷代農民到了實在過不下日子時,就造反,他們喊的是什麼?不是民主,不是平等,他們喊的是「均田地」,是《好漢歌》里唱的:「你有我有全都有」。我們歷史上所有的革命與運動,從來不把民主作為口號提出來。傳統的農民起義所提出的最有號召力的口號是「平均」。平均是我們的強烈願望。均田免糧是一種,打土豪、分田地是一種,吃大鍋飯是一種,論資排輩也是一種,我們的平均之心很強。在中國文化中,大家就把這個平均看作是「公平」。再細看下去,這個平均,也是以自己不吃虧為平均。要是自己的好處比別人多,就不吭聲了,也就不去大叫不公平了。《聖經》的原則是什麼?不是平均,而是「公正,公義」。公正公義的原則,不是大家都一樣。耶穌在「葡萄園做工的比喻」里講,家主清早出去,僱人進他的葡萄園做工,一天一錢銀子,10點出去,又雇了一批,12點出去、4點出去、甚至6點再出去,又雇了不同的幾批,算賬的時候,都是給一錢銀子,那清早去的就報怨。家主說:「朋友,我不虧負你,你與我講定的,不是一錢銀子嗎?我給那後來的和給你一樣,這是我願意的。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上帝的公義,並不是人所謂的人人平均人人一樣。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沙發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4-22 16:18 | 只看該作者
上帝真的很奇妙,當你不追求實用的時候,實用的效果會降給你;當你一心追求實用的時候,你可能什麼實用也追求不來。愛因斯坦搞相對論,他沒想到這東西能用上,他只是想通過這個研究來了解宇宙的本質,來認識上帝。結果,相對論改變了世界,現在的核技術,就來自於他著名的質能轉化公式 E=MC2。萊特兄弟搞飛機試驗的時候,沒想到飛機能運人運貨,成為世界一種重要的運輸工具。也沒想到他們把這個專利弄到手,準保發大財。他們渴望的是人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他們簡直是為了玩。當時的專家說「飛機絕不可能上天!比空氣重的東西怎麼能飛?」後來萊特兄弟搞出來了,飛起來了。專家又拚命去研究怎麼解釋飛機能上天的原理,搞出了空氣動力學。不是為了實用,結果怎麼樣?很實用啊。今天的海外學子哪一位不是被飛機從地球那頭運過來的?10個鐘頭就飛過來了,多實用啊。沒有飛機,坐船漂洋過海得一個月,騎毛驢坐火車更不行,太平洋過不來。但這實用的飛機是我們追求實用追求不出來的。我們追求了半天了實用,追到了什麼?數數看,從電燈電話電腦電視機可以一直數到抽水馬桶,全都實用,沒一樣是中國人發明的。七十年代我作知青插隊的時候,種地用的是鋤頭鐵鏟,耕地還是趕條牛,跟漢朝沒什麼區別。現在是什麼都有了,聯合收割機也有了,這些東西也都很實用,但都不是我們這個追求實用的民族發明出來的。我們實用了半天,什麼實用的東西也沒弄出來。沒有信仰,沒有高遠的境界,沒有對上帝的信仰,最終一事無成。正像耶穌說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你越追求實用,越是什麼也追不著;你不求實用,一心追求上帝的真道,什麼都會加給你。千真萬確!

  前些年有的學者說,中國文化好,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因為基督教講的是以神為本,中國文化講的是以人為本。www.

  其實,中國文化里的人,不是人。沒有基督的精神,也沒有人。孔子說「仁者愛人」,他所愛的是什麼人呢?是在等級制之下的人,這裡的「人」,是不平等的。是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種等級規範之下的人。等級中的人還算人嗎?農民子弟孫志剛到廣州去打工,上街沒帶《暫住證》,就被活活打死了。他沒有人權,基本的生存權都沒有,他算人嗎?他不是城裡人,他只能算下等人,是可以被任意收容、拘留的,甚至打死的。中國文化就是這樣一種等級文化,在這種等級文化中,人們沒有平等心,沒有平等感。父子之間,君與臣之間,師生之間,百姓與官之間都是不平等的。百姓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弱勢群體。這個辭彙與「公民」所表達的內涵是完全不一樣的。在傳統社會裡,皇帝是一姓,天下歸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之外,是歸屬於他的民眾,與皇帝的一姓相對照,是「百姓」,所以,百姓這個詞本身,就含有低等人的意思。我們中國現在報刊上仍然以「百姓」這個詞來代稱人民,從來不用「公民」這個詞,這其實表現了當前中國社會仍然是不平等的等級社會的特點。

  中國人在社會上不平等,那麼在家庭內怎麼樣呢?照樣不平等。在家庭內,父子之間,夫妻之間,弟兄之間,都沒有平等可言。www.

  在等級社會裡,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人」,那麼,「仁者愛人」的「愛」,就是欺騙性的。中國這種所謂的「人本文化」,不但沒有實現真正的以人為本,反而是失去了人,否定了人。結果是,在中國文化中,從來沒有重視過「人」——「個人」。蟻民,草民,這些提法最為典型。死掉一個人跟死掉一個螞蟻沒什麼差別。中國每年光煤礦事故,就死傷數以萬計的礦工,你聽見過為他們呼籲的聲音沒有?魯迅所塑造的人物阿Q,被稱為中國人的靈魂。在《阿Q正傳》里,阿Q一聽說革命風潮起來了,很興奮,開始作自己翻身享福的白日夢,他躺在自己寄身的破廟裡,想什麼呢:「第一個該死的是小D和趙太爺,還有秀才,還有假洋鬼子,……王胡本來還可留,但也不要了。」你看,阿Q首先想到的是殺人,而且,第一個要殺的不僅是惡霸老爺,還包括跟他一樣的窮苦農民小D。他接著想的是:「秀才娘子的一張寧式床,先搬到土谷祠來,自己是不動手的,叫小D來搬,搬得不快把嘴巴……」他接著想的是搶東西,並且欺壓他人。阿Q這樣一個流浪漢式的農民,從來沒有當過官,沒掌過權,他怎麼會「無師自通」地知道有了權就可以殺人、管人,支配人?並且想的那麼兇狠?——阿Q是從文化中學到的,被歷史上殘酷的文化培育出來的。隨便一想,就要殺人。你看,阿Q知道什麼人的價值?他哪有一點人的價值感?文革中,宋任窮的女兒宋彬彬,一個才十六七歲的女孩,親手打死了8個人。她覺得這很好,這很積極,是革命的表現。——真是「革命」啊!革掉一條一條活生生的人命。www.

  中國,等級社會,沒有公民,只有臣民。從大陸出來的人恐怕都有體會,你在領導面前有平等感嗎?你可以跟他要平等、要平起平坐嗎?——那是一個等級社會啊!水泊梁山的英雄們,投奔梁山,實現了大家一起「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願望。但他們建立起山寨的第一件事,就是排座次,分出大小高低來,完全按封建的等級文化來辦事。最後,他們不是被招安了嗎?他們不是被動招安的,是主動投降的,求皇帝招安他們的。在野的梁山與朝廷,他們在文化本質上是一樣的。就算是把皇帝拉下馬了,那也不過是要自己翻身上馬去當皇帝,讓其他人當自己的奴才,換一個朝代接著再來。漢朝和明朝不都是這樣的嗎?劉邦和朱元璋,都是草寇出身。項羽也說「彼可取而代之」,意思就是我可以替了他。文化沒變,換個人而已。你看耶穌是猶太人的王,耶穌是世界的主,耶穌是什麼樣的王、什麼樣的主呢?耶穌為門徒洗腳,他說「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不但沒有一點作威作福的意思,反過來,是要為天下的人捨命。www.

  西方的民主思想,向上追溯,正是來源於基督教文化。這思想是耶穌帶給世界來的。民主的基礎是人的平等。人為什麼是平等的?人為什麼是能夠平等的?因為,每個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的。最典型的表述就是:「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基督教看來,在主內,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這是平等的基礎。你站在海邊看,海是無風三尺浪,一點都不平。要是你站在高山上看海呢,你會覺得海平如鏡。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面對高山,小小的三尺浪是可以乎略不計的。要是站在太空上看,那地球特別圓,珠峰那個8800多公尺的尖都可以乎略不計了。人在上帝面前,還能分得出誰高誰低嗎?上帝無限上帝永恆上帝全能全善,而人是那麼有限,每個人都是罪人,當我們共同面對上帝的時候,我們只能是同一個層次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講,人人都是一樣的,人人都是平等的。這才是平等的真正起源。離開上帝這個絕對的參照,僅僅是在人與人之間相比,才會有不平等。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上帝是民主的源頭,上帝是科學的源頭。如果深入地去尋找的話,將會發現,上帝是一切的源頭。上帝是藝術的源頭,上帝是智慧的源頭,上帝是道德的源頭,上帝是理性的源頭,上帝是快樂的源頭。真的,無論從哪個角度去追尋,如果能一直追尋到底的話,就會發現,在一切的終極之處,上帝在微笑。www.

    等級性的中國文化里沒有平等,而沒有平等就沒有愛,所以,在中國的文化中,也缺少愛。我們沒有博愛,沒有耶穌那種偉大的震撼人心的愛。耶穌被面對那些呼喊著「釘他十字架」的人群,他說:「父啊,赦免他們吧,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他的愛甚至到了這樣的程度:你殺了我,我還愛你!《聖經?約翰一書》寫道: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關於愛的誡命在《聖經》中最充分地記載於「登山寶訓」中:「我告訴你們,要愛你的仇敵,並且為迫害你們的仇敵禱告。因為天父使太陽照好人,也同樣照壞人;降雨給行善的,也給行惡的。假如你們只愛那些愛你們的人,上帝又何必獎賞你們呢?連惡棍也會這樣做的。假如你們只向朋友打招呼,那又有什麼了不起呢?就連異教徒也會這樣做的。你們要完全,正象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馬太福音》5 :38-48 )

  等級社會培養不出愛來,只能培養人的勢利之心。電視片《十字架》中,余傑說:」今天中國人已經失去了愛的能力」。確實是這樣的,今天,我們大家都熟悉國內這樣的報道,一人落水,成百上千的人在岸上圍觀,沒人去救。家屬跪下祈求,有人卻問給多少錢。汽車撞了人以後,把半死的受傷者扔到山溝里,任其死掉。這些事,別說愛了,連良心,連人性都沒有。www.

  沒有信仰就沒有愛!不認識上帝,就不會懂什麼是真正的愛。頂多,是有條件的愛。就像前面說過,等級中的人不算人,那麼,有條件的愛,也不算愛。人們似乎愛子女愛父母,因為父母生養了自己、孩子是自己生的。生育和生養,是愛的條件。每個人都愛妻子丈夫,因為那是自己的配偶。正因為以條件為愛的前提,這愛,就難免靠不住。老婆老了丑了,就想打離婚換一個。大陸民謠說,「中年男人三大幸,陞官、發財、死老婆」。男人升官發財之後,想換個年輕美貌的。這時,糟糠之妻突然死掉了,多好,免了離婚的要付出的巨大代價和社會壓力。這裡,對妻子還愛嗎?人都愛孩子,武則天為了皇權,把自己親生的四個兒子殺了兩個,逼瘋一個,她的愛在哪裡?反右和文革中,多少人離婚,多少家庭破裂?在「大義滅親」的名義下,多少親人反目成仇,互相揭發互相陷害,造出了多少可怕的人間悲劇?誰敢擔保,如果現在中國再出現文革式的運動,這些事不會重演?當條件決定愛的時候,條件的轉變,就註定了愛的存亡。www.

  在中國古漢語中,「愛」的本意是指小氣。(例如,《孟子》「百姓皆以王為愛也」)。我以為這特別能反映中國文化中「愛」的本來面貌。這個愛字,就反映了一種私心,一種計較,一種盤算。所以,怎麼上算,怎麼來。在平時情況下,愛是有益處的,就愛。遇了風浪,一盤算,再愛下去就不上算了。怎麼辦?識時務者為俊傑,保下自己最重要,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於是,怎麼樣?不愛了。我覺得「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句話,俗氣衝天,特別實用主義,甚至有點不擇手段。戰國時,蘇秦去秦國遊說失敗,窮困潦倒地回來,妻子嫂子都不答理,他一氣之下,頭懸樑,錐刺骨,苦學一番,到六國去遊說,大勝,掛六國的相印回來,他嫂子跪著走到他面前。蘇秦很壞,他噁心他嫂子:「何前踞而後恭」(原先為什麼那麼傲慢,現在為什麼那麼卑下)?他嫂子倒也實在,直言不諱地說:「因為子位高而多金啊」(因為你地位高又有錢啊)!這個故事,特能說明中國文化中的「愛」的本質:愛的是「條件」。www.

  電視片《十字架》中,大陸基督徒學者任不寐說:在布希總統演講時提到911事件時,眼裡滿含著淚,但清華學子們,沒人注意這一點。在對話的時候,沒人問候一句911事件的遇難者。任不寐說,「他們根本沒有這種意識。心中沒有神沒有把別人的苦難當成自己的苦難」。的確,在我們的社會裡,沒有愛,沒有這種博愛,這種超越條件的愛。我記得在紀念911一周年時,那時911遇難者已經統計出來並確認了身份,布希在紀念大會上,一個一個讀出這些人的名字,一直讀了近兩個小時。他絕不是給出個總數七千或八千就算了。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是上帝所造的,都有著獨立的生命,每個人都是不可乎略不可替代的。他讀的時候,充滿了愛,這是來自信仰的愛,這是來自上帝的愛。我家住在多倫多,離去年兇殺案中那個死去的女孩的家不遠,人們送去了半條街的鮮花,他們與這家人素不相識,他們表達的是他們的愛,無條件的愛。這種愛總讓我熱淚盈眶。我先生的妹妹,住在北京,她患了癌症,已經快十年了,她的丈夫,在2000年突然病逝。她打電話給她最好的朋友,在那個時候,她希望得到來自朋友的安慰。沒想到,這個朋友很快掛掉了電話,再也不跟她做任何聯繫了。因為那個朋友覺得我先生的妹妹命不好,晦氣,怕跟這樣的人來往,折了自己的福份!你可以看到,這種狹隘的愛,是多麼殘酷!敢問愛在何方?而主耶穌基督的愛,不但是無條件的,而且首先愛那個最悲慘的,那個最不可愛的。我們的文化中,實在需要基督耶穌的愛的精神!需要來自上帝的道讓我們明白愛的真蒂。www.

  在中國文化中,愛是虛的,恨則是實的。上帝說:「申冤在我,我必報應」,這就意味著,人沒有權利去討惡報冤,有上帝作最後的審判。這樣,申冤的權利交給上帝。就不會出現冤冤相報,世世代代仇恨不解的情況了。在我們的文化中,沒有上帝,人自己為自己申冤,就有「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共戴天」等等說法,你殺了我的父親,這是殺父之仇,不得不報,再殺他的父親。他的父親被殺,又是一筆殺父之仇,他兒子又不得不報,再來殺你。你的兒子又面臨殺父之仇,還得接著殺,沒完沒了。

  上帝的兒子耶穌說:「愛你的仇敵」,「不要以惡報惡」,「反要以善勝惡」。我們民族的聖人孔子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意:用恩德來報答別人的恩德,用應該得到的懲罰來回報別人的惡行)。這就對比出了來自上帝的與來自人的是多麼不相同。聖人也仍然是人,在基督面前,是多麼有限啊。基督講的是「寬恕」,而孔子所代表的中國文化講的是「直」。這個直,在中國人的心裡,就是公平的意思。什麼是公平呢?中國人覺得一報還一報就是公平。殺人償命嘛,值了。一個西方人臨死,可能會對牧師說:「我寬恕以前得罪我的人」。而一個中國人死前,可能會對兒子說:「記住,誰是害了咱家的仇人」。這就是中國特色。報了這個仇,就算是拉平了,就公平了,也就「直」了。中國留美博士盧剛,因為對導師不滿,在導師開學術會的時候,向在場的眾學者開槍,當場打死了好幾位美國天文學界學術權威,然後盧剛舉槍自殺了。事後,那個被盧剛所殺的導師之妻,寫信給盧剛的父母,表示寬恕,同時對他們遭遇這樣的不幸事件也表示慰問。這顯然區分出了信神的文化與不信神的文化之間的差異。我國內現在最流行的金庸的武俠小說,主題基本是:報仇。金庸的武俠小說中,經常表現這樣的意思:「此仇不報,誓不為人」。你看,報仇簡直成了做人的理由!

  在中國世俗性、功利性、等級性的中國,從來沒有平等與愛,更沒有自由。中國從來都是一個不自由的國度。國文化里,中也沒有自由精神。中國自古以來,從來沒喊過「要自由」的口號。到今天依舊是這樣。自由,與我們無關。「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你還能自由么?今天的中國人依然沒有充分的遷徒自由,沒有充分的調動自由,沒有充分的言論自由,沒有充分獲得信息的自由,沒有結社組黨的自由……。在古代,政治上的自由度雖然不具備,但沒有戶口卡著,似乎是有遷徒自由的,也有從業自由。但實際上,這種自由並不在事實中存在。因為農民為土地所限,不可能離開自己生存的環境到沒有生存條件的地方去發展。所以,那個說起來有的自由,其實人們並不擁有。你只有這一條生路,別的地方沒路,你的自由何在?到了連這條生路也堵死的了時候,古代農民就只有揭竿而起:「造反」——這一條不是路的路。造反不是一種正常的活法,沒人活得好好的會以此為業。所以,本質上是沒有選擇,也沒有自由。www.

  從某種意義上說,自由的前提,是選擇的可能性、選擇的客觀條件存在多少。那個能夠選擇的條件,決定自由的程度、自主的程度。「或上吊,或服毒,你選吧」,這種條件下,你自由嗎?怎麼選都是死路一條!電影《紅高梁》唱:「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通天的大路,九千九百九」。妹妹真的就擁有極大的自由了,九千九百九啊,差不多有一萬個條件妹妹可以自由地去選。我覺得可以唱成「妹妹你隨便地往前走」了!

    我們的沒有充足選擇條件的文化里,人們沒有事實上的自由,而且,這種無自由狀態長期存在,使人們的不自由成為常態,人們的奴隸狀態成為常態,就像魯迅說的,我們只有兩種情況: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和想作奴隸而不得的時候。長此以往,奴性就訓練有素,人們失去了渴望自由的意志,失去了自由的願望,於是不再追求自由。這是最可怕的。www.

  在中國的歷史上,我們沒有伊索那樣為自由而死的英雄,有的倒是為不自由而死的英雄。墨子不承認君王的絕對權威,孟子就罵他: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一副「若自由毋寧死」的態度。頭上一定要有個天子國君管著,沒這個天子國君,那還叫什麼世道!中國古代為昏君死的英雄很多!屈原為楚懷王而死,楚懷王就昏得一塌糊塗。岳飛為宋高宗而死,高宗也昏憒邪惡。明朝方孝儒為建文皇帝而死。永樂大帝滿有才幹,但他的皇位是篡建文皇帝之權得來的。他為了給自己找合法性,讓當世大儒方孝儒為他寫《勸進書》。方孝儒誓死堅持正統的皇位繼承觀念,不承認永樂大帝的身份。永樂大帝不樂了,說,你不寫,我滅你九族。方孝儒說,滅十族也不寫。結果,就被滅了十族,那第十族哪來的,把他的學生拉來當第十族殺了。方孝儒為什麼而英勇獻身?為自由嗎?不是,為了一個昏君,因為建文皇帝有點傻笨,能不昏嗎?我看方孝儒比昏君還昏。

  在中國歷史上,知識分子沒什麼選擇,或者入仕,或隱居。入仕的路也只有一條:科舉,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仕途充滿風險,弄不好被貶官,被殺頭,甚至誅連全家。若當隱士,一輩子默默於鄉野,永遠不能展開自己,不能發展自己,也很痛苦。左右不逢源,沒有出路。這種選擇條件非常單一化的社會環境,使得中國人的活法很單一。古詩里說「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夜半趕科場」,這邊當官當怕了,辭了官逃回老家;那邊有人正從老家出來,趕著去考進士當官呢。來來回回,其實是走在一條路上。www.

  我們從來沒有別的選擇。這種選擇的單一化造成的影響,以至於有了自由生活的權利的時候,我們也不會使用這一自由,我們仍然死守著那唯一的一條活路。中國人在海外,就是掙錢,買大房子,買車,過日子,跟在中國差不多,無非是房子好點,有了車而已。海外有政治自由,海外華人的政治熱情如何,立志從政的人的比例如何?全加拿大沒有一個省議員是華人。多倫多華人的政治要求,得請一個義大利的議員協助,我們給人家拉選票。在多元文化的加拿大,華人與其他少數族裔相比,明顯有差距。我覺得,最嚴重的問題就在這裡,封建文化把中國人對自由的渴望扼殺了,我們都沒這個功能了。www.

  沒有自由,何來幸福,何來幸福感?卓別林的《淘金記》里,聖誕之夜,那個流浪漢做好了晚餐,在小木屋裡等女朋友時,充滿動人的想像,他拿兩個叉子叉著麵包,摹仿芭蕾舞《天鵝湖》,非常動人。在苦難中,也有燦爛美好的幸福也有的詩意的光輝。而我們的春節晚會上,你看不到這種真的打動人心的藝術作品,甚至連幽默也看不到。只能看到諷刺、滑稽、搞笑,以及煽情。沒有上帝,我們的文化品味也上不去。我們不可能在精神上獲得自由。我們不可能脫離捆綁,不僅是罪的捆綁,還有精神的捆綁,還有我們生存方式的捆綁。真理才能叫人得自由,上帝才能叫人得自由。見不到上帝,與自由必然無緣。

  自由,來自於上帝,自由是上帝賦予人的。所謂天賦人權,天,就是上帝。人,生而自由。這自由就體現在能夠儘可能充分自由地選擇自己所渴望的生活。選擇決定自由。那麼,上帝給了我們多少選擇條件呢?《聖經》說:「凡事都可行」。你看看,何等自由!比妹妹的「九千九百九」要大多了。上帝讓我們按著自己的心意,豐富多彩地生活在世上。www.

  《聖經》的全句是「凡事都可行,但不是凡事都有益處。」你看上帝多麼關心世人,給了你自由不說,還細心地叮囑人們:你可以任意去選,但並不是所有選擇都對你合適,都對你好。你選擇的時候可要考慮周到呀。上帝關照我們選擇要慎重。在這兩句話中,前一句,上帝講了人的自由性;第二句,上帝告訴人要為自己的自由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什麼叫自由?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自由,就意味著負責任。你覺得當總統好,你可以選擇干這個,有權威,很風光,但,當總統不一定合適你,選這個路,可能一事無成還耽誤時間。當歌星好,大紅大紫,有追星族捧著。但不是會唱歌就一定能成為歌星,你可以選擇,但不一定能成功。當你當不成總統當不成明星的時候,你不能報怨上帝不給你成全。你要自己負責——這就是你的自由。上帝就是這樣充滿善意地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領受上帝的美意,順從上帝的真道,每個人就都能有喜樂的生活。

  近代的歷史證明,各種主義並不能救中國。當代的中國,正處於世道人心傍徨無所依傍的境地,維繫中國原有文化體系的傳統儒家思想已經崩潰了,新的還沒有建立,正是信仰的空白狀態。沒有信仰的時代,必然是個瘋狂的時代,是道德淪喪的時代,是人心空虛無聊、黑暗邪惡的時代,看中國遍地貪官,到處假冒偽劣,環境惡化,人的罪性大爆發,就能看到遠離上帝的惡果。

  認識上帝,這是個人的希望與福分所在,也是一個民族的希望與福分所在。我為我們的民族祈福。

  嚴行 完成於2004年2月14日(加拿大)

  來源:大樗樹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Djogchen 發表於 2010-4-23 03:24 | 只看該作者
 領受上帝的美意並不等於接受上帝的真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匿名  發表於 2010-4-23 03:29
呵呵

343

主題

2156

帖子

2059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59
5
零雨其蒙 發表於 2010-4-23 07: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流水線
文章意思雖然不是很完全,但是頗有見地,是信仰與文化研究的力作。值得借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6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4-23 0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零雨其蒙

謝謝誇獎
此文章系轉載
願與諸君分享
祝您一切安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2: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