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標題: 「國進民退」這個詞用錯了 [列印本頁]

作者: Hanxin    時間: 2010-3-4 22:09
標題: 「國進民退」這個詞用錯了
「國」與「民」並不對立。防止「國退官進」或者「民退官進」才是真問題。

政協的新聞發布會上,媒體問了一個憋了很久的問題:國進民退。而大會發言人趙啟正明確回答:2009年,中國並沒有國進民退。並例舉了民企在過去一年各方面發展勢頭超過國企的數據,包括「在工業增加值方面,私營企業增長了18.7%,國有企業只有6.9%;就總資產而言,私營企業增長20.1%,而國有企業只增長14%;從業人數來看,私營企業增加5.3%,國有企業只增加0.8%;主營業務收入方面,私營企業增加18.7%,國有企業降低0.2%;最重要的是利潤,私營企業的總利潤增加17.4%,而國有企業是降低4.5%。」

數據和人們的感受有偏差,原因何在?因為人們是依照案例而非數據來作出判斷的,主要案例就是2009年山西私營煤礦被收歸國有、以及「4萬億」等經濟刺激投資大部分落到了國企手裡。這些案例被報道很多,聲勢很大,所以人們有了「國進民退」的感覺。

然而如果僅僅從案例判斷,我們其實同樣也可以舉出很多「民進國退」的例子。比如「通鋼事件」,就是大型國企改製為民企,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但那是因為意外,事件的性質並沒有改變。再比如廣東省國有獨資企業華強集團改制。紹興也有地方政府大力扶持挽救華聯三鑫這種明星民企的例子。

再回到這些「國進民退」的案例,山西煤礦兼并是因為礦難壓力,有其特殊性;「4萬億」投向國企,也並不新鮮,信貸和投資偏向國企不是常態嗎?諸多信息表明:在國家層面的大政方針,可以用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的一句話說明:「中央沒有『國進民退』的政策」。

既然中央沒有統一部署,數據也不支持「國進民退」,那麼如前面所言,「國進民退」只是對個案的感受。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得出結論:2009年像往年一樣,同時上演著「國進民退」和「民進國退」的案例。

我們還可以再問一個問題:如果這些「進」、「退」只是正常的市場兼并行為,還會引人注目嗎?還會讓人得出「國進民退」(或相反)的結論嗎?

不會。幾乎所有我們舉出的說明「進」、「退」的案例,都是因為有政府的影子在裡面,造成了某種市場規則被破壞,才會走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從這個角度說,這些「進」、「退」的案例,雖然方向相反,但本質上是一回事。「4萬億」投向國企與地方扶持明星民企是一個原理,忽視民企產權的兼并與忽視國有產權的改制也是一個原理。

「國」與「民」本不該對立,「國」的背後也是「民」——全體人民。既然都是「民」,就誰都不該凌駕於誰的上面,也不存在民進民退的問題,只可能有此民(全體人民)與彼民(少數人民)的互相進退。而我們平時所說的「國進民退」或「民進國退」,顯然不是指此民與彼民的互相進退,而主要是指此民(「國」)、彼民(「民」)與政府權力(「官」)之間的互相進退。比如國企改制,既存在政府放權的官退民進,也存在國資流失的國退官進。

所以「國進民退」是個用錯了的詞。防止「國退官進」或者「民退官進」才是真問題。
作者: 匿名    時間: 2010-3-5 08:39
「國」與「民」並不對立。防止「國退官進」或者「民退官進」才是真問題。

政協的新聞發布會上,媒體問 ...
Hanxin 發表於 2010-3-4 22:09



    世界上那個國家不是官進民退的。否則,為啥都要死要活得為做官?看看布希為了家族利益可以不其他國家的民選總統給絞死了。中國做官的真要好好向他們學習,不要老是欺負中國人,還要欺負欺負比中國弱小的國家民眾不可!




歡迎光臨 倍可親 (https://big5.back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